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抬杠诗词 抬杠



“抬杠”的由来是什么? 两个人争论不休,各持己见,谁也不肯服输,人们称之为“抬杠”。这里的“抬杠”还不同于斗嘴,斗嘴可能停留在互相戏谵几句后就完事了,如两口子斗斗嘴,说不准还颇有亲密的意味呢,而“抬

“抬杠”的由来是什么?

两个人争论不休,各持己见,谁也不肯服输,人们称之为“抬杠”。

这里的“抬杠”还不同于斗嘴,斗嘴可能停留在互相戏谵几句后就完事了,如两口子斗斗嘴,说不准还颇有亲密的意味呢,而“抬杠”则是较上劲儿了,用俗语说叫动真格。

不过这种嘴上功夫,最终还是要落到一个“理”字上,正如《红楼梦》里的一句话:“三人抬不过一个理字去。

” “抬杠” 一词来自民间的习俗。

过去,民间春节闹元宵常常会有形形色色的花会,其中有一个奇特的“抬杠会”。

有些地方叫“撞官会”、“甩会”、“太平颤”等。

其道具是众人抬着一个巨大的杠杆,杠杆翅起的一端安着一只椅子,椅子上坐着一个身穿红袍、头戴纱帽翅的丑官。

奇怪的是,这丑官没有固定的台词,而是即兴回答观众提出的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以至互相争辩、拌嘴,常常逗得人们哄堂大笑。

这样,后来人们就把类似这样的对话称之为“抬杠”了。

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全诗是什么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体裁】:词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四支;可"四支五微八齐十灰[半]"通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 ○○●●●⊙△ 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 ⊙●○○●●△ 【注释】 惠崇:北宋名僧能诗善画,《春江晚景》是他的画作,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苏轼的题画诗也有两首,这首是题鸭戏图的诗。

春江水暖鸭先知:春天来到,寒冰消融,只要水温升高,群鸭好像最早感觉到了春天的信息,就急不可待地到江水中嬉戏游玩了。

蒌蒿:一种生长在洼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茎高四、五尺,刚生时柔嫩香脆,可以吃。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以吃。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上:指上市,就是在市场上销售。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这些可都是烹调河豚的好佐料,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赏析一】 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后人往往只引这一首,忘了后面还有四句: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这是一首题画诗,惠崇的《春江晚景图》没有流传下来,不过从苏轼的诗中,我们可以想个大概:一片竹林,三两枝桃花,一条江,几只鸭子,河岸上满是蒌蒿,芦芽刚刚破土,天上还有两两归鸿。

河豚是看不到的,是馋嘴的苏轼在想:河豚该上来了,用蒌蒿和芦芽一炖,比东坡肉鲜多了。

惠崇为宋初“九诗僧”之一,跟苏轼不是一个时代的人。

苏轼是只见其画,未见其 人。

此僧诗画俱佳,尤其擅长画水乡,再放上几只飞禽走兽,人称“惠崇小景”。

王安石很推崇他的画,在《纯甫出僧惠崇画要予作诗》中赞到:“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年吾最许。

” 明清两朝眼里只有唐诗,从不把宋诗放在眼里。

康熙年间大学者、大诗人毛希龄就批评苏轼这首诗说:“春江水暖,定该鸭知,鹅不知耶?” 这老头真有点瞎抬杠。

春江水暖,鹅当然也知。

宋人还有“春到人间草木知”的诗 呢。

这是题画诗,可能画上根本没有鹅啊。

不过毛希龄也不是就跟苏轼过不去,他谁也看不上眼。

他读朱子,身边都得摆个稻草人朱熹,看到他哪地方解的不对了,就要连打带骂,非得让这稻草人朱熹认错才行。

对苏轼,已经够客气了。

【赏析二】 这两首是题画诗,作于元丰八年(1085)。

下面是对第一首的赏析:好的题画诗,既要扣合绘画主题,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既要能再现画境,同时又能跳出画外,别开生面,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

苏轼这首诗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

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

整首诗又如同诗人即景言情,当下所得,意象妙会而自然

说前三句再现画境,其实两者也不全然等同。

第二句中“水暖”(温度)、“鸭先知”(知觉)云云,是不能直接画出的。

诗能描写如画,诗咏物性物理又过于画。

这是因为绘画属于视觉艺术,而诗是语言艺术,有着表现上的绝对自由。

最后一句进一步发挥联想,在前三句客观写景的基础上作出画中景物所属时令的判断,从而增添了南方风物之美的丰富感觉,这更是画所不能的。

有关河豚的应时风味,梅尧臣《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一诗写首:“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

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

”欧阳修《六一诗话》说:“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

”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

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

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

【赏析三】 这首题图诗,着意刻画了一派初春的景象。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

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

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春江水暖鸭先知,这首诗完整的诗是什么?

题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体裁】:诗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本作的韵脚是:四支;可"四支五微八齐十灰[半]"通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 ○○●●●⊙△ 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 ⊙●○○●●△ 【注释】 惠崇:北宋名僧能诗善画,《春江晚景》是他的画作,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苏轼的题画诗也有两首,这首是题鸭戏图的诗。

春江水暖鸭先知:春天来到,寒冰消融,只要水温升高,群鸭好像最早感觉到了春天的信息,就急不可待地到江水中嬉戏游玩了。

蒌蒿:一种生长在洼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茎高四、五尺,刚生时柔嫩香脆,可以吃。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以吃。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上:指上市,就是在市场上销售。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这些可都是烹调河豚的好佐料,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赏析一】 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后人往往只引这一首,忘了后面还有四句: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这是一首题画诗,惠崇的《春江晚景图》没有流传下来,不过从苏轼的诗中,我们可以想个大概:一片竹林,三两枝桃花,一条江,几只鸭子,河岸上满是蒌蒿,芦芽刚刚破土,天上还有两两归鸿。

河豚是看不到的,是馋嘴的苏轼在想:河豚该上来了,用蒌蒿和芦芽一炖,比东坡肉鲜多了。

惠崇为宋初“九诗僧”之一,跟苏轼不是一个时代的人。

苏轼是只见其画,未见其 人。

此僧诗画俱佳,尤其擅长画水乡,再放上几只飞禽走兽,人称“惠崇小景”。

王安石很推崇他的画,在《纯甫出僧惠崇画要予作诗》中赞到:“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年吾最许。

” 明清两朝眼里只有唐诗,从不把宋诗放在眼里。

康熙年间大学者、大诗人毛希龄就批评苏轼这首诗说:“春江水暖,定该鸭知,鹅不知耶?” 这老头真有点瞎抬杠。

春江水暖,鹅当然也知。

宋人还有“春到人间草木知”的诗 呢。

这是题画诗,可能画上根本没有鹅啊。

不过毛希龄也不是就跟苏轼过不去,他谁也看不上眼。

他读朱子,身边都得摆个稻草人朱熹,看到他哪地方解的不对了,就要连打带骂,非得让这稻草人朱熹认错才行。

对苏轼,已经够客气了。

墨香铜臭为什么不声明她的文有借鉴霹雳布袋戏,请熟悉她的各位告诉...

首先回答你的问题,墨香微博说过自己从前混霹雳圈的,还有别的圈子,都无否认。

霹雳2000多集,每集一小时,全部仙侠题材设定、常用字词、常用梗几乎全部囊括。

所有该类型的书都可以做一个一模一样的鉴抄盘。

你说你看了十几集部分词语重合率非常高?并不能扣着污蔑的调色盘专门去跳着看某几集吧。

墨香铜臭看过霹雳大家都知道,相关的游戏、小说等等武侠仙侠古风圈子很多也都玩过,大家也知道。

这些圈子的重合设定本身就非常多,最终来源多半还是古代经典

这些都有可能对墨香铜臭的知识体系产生了混合影响,也许你认为霹雳很比例很大,霹雳本身也涵盖很广。

可她的小说是独立创作的,不然黑子这么疯能扒抄袭过度借鉴早就扒出来打死了。

所以,你为什么不认为是这些各有相似但又不尽相同的东西,混合起来对墨香铜臭的知识体系产生的影响呢?要说魔道祖师,每个人物地点武器名、字、号都有出处,你也可以说她某一小部分借鉴霹雳,某一个借鉴某诗人,某部分借鉴网游,某部分借鉴古龙金庸。

随便你吧。

而想证明这些设定必须来自霹雳,首先要证明这些是霹雳首创吧。

非要说借鉴霹雳,又把各种相关圈子置于何处?大多都是源于古代文学经典。

这些圈子本身的设定重合率高,互相影响,是不是要挨个打一遍呢?霹雳本身就是万梗起源?他为什么不被按头承认借鉴其他圈子?那么这里可能又要抬杠:为什么偏偏和霹雳设定就有这么些相似呢?我已经说了这些东西绝非霹雳首创,而是分散在古代经典中,这种情况下,非要说“借鉴”霹雳,那么只有当这些梗的排列方式一致才可以。

事实上,两者相去甚远,你是把霹雳这个数据库里的完全分散的很多词扒出来,从2000集里专门摸出那分散的、有相关信息的零碎十几集,强加以排列组合,“碎尸”化按在魔道祖师头上。

举个例子,你可以说我现在正在借鉴字典。

我知道这句话是抄袭狗洗地用的,但放在这里举例恰恰合适。

因为我的字和词都和新华字典重叠了,可是生于新华字典以前的作品很多吧,我读过的也不少吧,这些都是汉语文化圈的产物,哪怕有骈有白,他们彼此字词也多相同,我学会了就成为我的知识体系,用的时候信手拈来,除了分散的字词意义本身,我的回答和这些东西也没有逻辑联系,你可以说它对我有影响,但把它专门拿过来借鉴,我无此意味,按头“借鉴”我也不认。

恕我直言,魔道黑用这一招污蔑人的时候,被所有圈子群嘲,不是没有原因的。

他们是恶毒,不知道你是什么心态,我温和一点猜是没有主见。

其实你说的无非都是个人揣测罢了,揣测的时候还很能臆想。

偏偏揣测完了,这种事情并不能定论,却还要按着人家的头让人家承认“借鉴”。

我倒是认为,是霹雳和古代文学、武侠文学、仙侠手游等等一起影响了墨香铜臭的写作知识和风格偏好。

她完全没有拿着霹雳某一部分连贯的情节和完整的设定过来“借鉴”的迹象和理由。

所有的相同点都是分散的,孤立的,没有逻辑关系的词汇和单独的人物相似点,且不为霹雳独创。

这是仙侠古风类作品的共同联系。

最后,各圈自萌,想拉霹雳出场,先上10000块的周边自证。

否则既不了解霹雳,也不知道墨香铜臭是否承认看过霹雳,还给霹雳安了一个万梗之源的头衔,这合适吗?

杜甫的诗及赏析

百度首页 | 百度知道 | 登录 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视频 百科 帮助 设置 百度知道 娱乐休闲 电视添加到搜藏已解决 谁知道有关苏小妹的故事? 悬赏分:0 - 解决时间:2006-7-22 15:08 提问者: 孝娥 - 一级最佳答案苏小妹(民间传说故事人物、传奇性才女)。

苏小妹的故事在民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们津津乐道的是才女的文思敏捷和才子配佳人的佳话,如《苏小妹三难新郎》、《苏小妹三难佛印》、《兄妹戏对》等等。

到底有没有苏小妹其人,后世有很多人引经据典地表示置疑。

于景祥在《社会科学辑刊》1999年第六期《苏小妹的真伪》一文中,点破了这一幻想,认为:“有关苏小妹的一系列美丽传说,多是无根之言,与事实相差甚远。

”首先,传说中的“苏小妹”并不是苏东坡之妹。

据其父苏洵《自尤》一诗记载,苏轼姊妹中最年幼者叫八娘,她虽然是萝洵的小女,可为之为小妹,但她的年龄比苏东坡还大一岁,故为苏东坡之姐而非东坡之妹。

其次,“苏小妹”也不是秦观之妻。

前些时播影的电视剧《鹊仙桥》,是根据古代民间故事改编的。

秦观在《徐君主簿行状》中写道:“(徐成甫)女三人,曰文美、文英、文柔……以文美妻余。

”可见,秦观之妻之徐文美,而非“苏小妹”。

冯梦龙在“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中的《醒世恒言》第十一回《苏小妹三难新郎》中“苏小妹”的故事脍炙人口的故事,这究竟又是什么回事呢?明朝进士单宇的《菊坡从话》载:“人言无苏妹”,断言无苏小妹其人,而南宋·张邦基《黑庄漫录》却又说:“苏氏丞相容妹”,似乎又肯定苏轼确有个妹妹。

而苏轼在《祭柳子王文》中自己提到:“欣然二孙,则谓我舅。

”则明言自己的确是有个妹妹的,孰是孰非?其实,这是八娘与传说中的“苏小妹”被混淆之处,而苏东坡其实并无胞妹,在其文章中所言的妹,乃是苏轼的二伯父苏涣之幼女、情同手足的亲堂妹小二娘,而此妹也并非传说中的“苏小妹”。

苏小妹的故事纯属杜撰,《辞海》载:“苏小妹,文学故事人物。

相传为苏老泉(洵)女,东坡(轼)之妹。

与秦少游新婚之夜,故意以诗歌、联语试少游才情,后由苏东坡暗助,少游始得完眷。

……清·李玉传奇剧本《眉山秀》也写其事。

实无少游娶小妹事,苏洵之女也都早卒。

”因此,苏小妹毕竟是民间传说故事,不可信。

但是苏洵这一家人,为天地灵气所独钟却是一点都不假的,苏东坡的儿子苏过,就是诗、文、书、画样样皆精。

因此,后人杜撰出苏小妹这位才女,也是情理之中的哩。

而史实上“苏小妹”(八娘)的婚姻,并不是才子佳人之配,而是一出悲剧。

据苏洵《自尤》说,他嫁给了自己的表兄,此人姓程。

“苏小妹”婚后一年,生有一子,不幸染病,而程家不与医治,被父亲接回娘家调养。

程家却又以其“不归觐”为由,夺其子,致其病情加重而亡。

与传说中相符的只有一点,就是这位“苏小妹”被父亲的夸赞,说她“幻而好学,慷慨有过人之节,为文亦往往有可喜”,看来确是一位才女。

而这样的女子同样难逃封建社会妇女的悲剧命运,实令人扼腕叹息。

苏小妹的故事、诗联在民间津津乐道了千百年,当人们倾倒于苏小妹的机智时,她那份清雅伶俐,已然栩栩如生的形象就会幻化眼前,民间已赋于了她生命,而她的传说,也将在永久的将来被继续传颂下去。

在这里姑且“入乡随俗”,把她权作“北宋名人”之列而加辟这一主题吧。

民间流传的苏小妹诗、联中,由于经历了多个世纪的流传,或以正传谬,或以讹传讹,难免产生诸多的不同版本,孰正孰误,已无从考究 相传苏小妹经常与苏东坡抬杠: 苏小妹薄唇圆脸,乌黑大眼,高耸额头,双颚外凸。

由此,苏东坡笑道: 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几回拭泪深难到,留得汪汪两道泉。

苏轼也是满腮胡须,肚突身肥,宽袍大袖,不修边幅,不拘小节 因此,苏小妹也回敬苏轼: 一丛哀草出唇间,须发连鬓耳杏然; 口角儿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

也有苏小妹与佛印抬杠的对联: 苏小妹云:"和尚撑船,篙打江心罗汉。

" 佛印云:"佳人汲水,绳牵井底观音。

" 15回答者: 岳子安 - 二级 2006-7-13 17:18 我来评论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谢了相关内容? 谁知道有关苏小妹的故事? 30 2006-7-21 ? 求关于苏小妹的故事 急急急急急急!!!!! 15 2008-11-19 ? 关于苏小妹的故事 8 2008-12-8 ? 找苏小妹的故事!!!! 15 2007-11-23 ? 苏小妹故事 2008-12-17 查看同主题问题: 谁知道 苏小妹 故事 其他回答 共 2 条http://www.baidu.com/s?wd=%CB%D5%D0%A1%C3%C3%B5%C4%B9%CA%CA%C2 cl=3 tn=sitecnww回答者: hsy_5501 - 九级 2006-7-13 16:57 好象是苏东坡的妹妹 回答者: Sophie_zm - 二级 2006-7-13 18:55 等待您来回答如何沿革文化传统,重塑中国人的国民性,实现民族复兴? 《家有外星人》里,美丽果的CAOCH是哪款?型号?多少钱? 生命必定要死亡吗?阅读理解 12月5日全运向前冲 插曲一个女的唱的 沈阳球迷用品足球篮球哪里全?(钱包 火机 毛巾 水壶等纪念品)送朋友用 李白诗句解释文人请进 求...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课后...

古诗《惠崇春江晓景》的意思

原诗共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惠崇是宋朝著名的画家、僧人,即欧阳修所谓“九僧”之一。

他能诗善画,特别是画鹅、雁、鹭鸶、小景尤为拿手。

《春江晚景》是他的名作。

苏轼根据画意,妙笔生花,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二月景象。

作品名称: 惠崇春江晚景 创作年代: 北宋时期 1085年(元丰八年) 作品出处: 东坡七集 文学体裁: 诗(七言绝句) 作者: 苏轼 题材: 题画诗 创作地点: 汴京 惠崇春江晚景》,是元丰八年(1085)苏轼在逗留靖江期间,为惠崇所绘的鸭戏图而作的题画诗。

苏轼的题画诗内容丰富,取材广泛,遍及人物、山水、鸟兽、花卉、木石及宗教故事等众多方面。

这些作品鲜明地体现了苏诗雄健豪放、清新明快的艺术风格,显示了苏轼灵活自如地驾驭诗画艺术规律的高超才能。

而这首《惠崇春江晓景》历来被看作苏轼题画诗的代表作。

作品原文 图文版[2] 惠崇春江晚景 (北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lóu hāo)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1] 释译文惠崇: 北宋名僧能诗善画,《春江晓景》是他的画作,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苏轼的题画诗也有两首,这首是题鸭戏图的诗。

蒌蒿:一种生长在洼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茎高四、五尺,刚生时柔嫩香脆,可以吃。

(字典解释: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可入药)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 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 指鱼逆江而上。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了,而这恰是河豚从大海回归,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句解竹外桃花三两枝这是一派和煦的风光 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生姿。

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

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

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

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

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春江水暖鸭先知 江春水中,鸭儿在嬉戏;江水回暖的讯息,它们首先感知到了。

鸭知水暖,光凭画是体现不出来的,诗却表达出来了。

其实岂是鸭子先知水暖?一切水族之物,皆知冷暖。

诗人这样写是为切合画上风物,实际上也是表达他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和礼赞。

唐人有“花间觅路鸟先知”的诗句,与此句异曲同工。

这句诗极富哲理,现在我们指某一新的情况或消息被人预先知道时,便往往引用这一句。

蒌蒿满地芦芽短 万物逢春气象新。

江边,生长茂盛的蒌蒿铺满了地面,芦苇也抽出了短短的嫩芽来。

这七字不是泛泛地吟咏景物,而是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贴切地实写出这两种植物的情态,没有一字是闲笔。

清人王士禛在《渔洋诗话》中赞赏这句诗说:“坡诗……非但风韵之妙,亦如梅圣俞之‘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无一字泛设也。

”正是河豚欲上时 宋诗人梅尧臣描写这种景象云:“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

”诗的前三句是描写惠崇画里的景物,这最后一句则是即景生情的联想。

作者这样写就把整个画面勾勒得更为完美了,给人以严冬已尽、春到人间的喜悦。

作者不仅入乎画内,而且出乎画外,把画上所无而情理中所有的事物呈现出来。

如果诗的全部四句均是景物白描,则形式上未免有些呆板。

最后一句的处理,不但使全诗灵动鲜活,也使诗和画的意境都被大大地丰富了。

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惠崇是个和尚,宋代画家。

这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晚景》上的。

惠崇原画已失,这首诗有的版本题作《春江晚景》,现已无从考证。

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

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

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此时河豚正是上市的好时节,可以在市场上销售了。

(一作沿潮水而上的时节) 好的题画诗,既要扣合绘画主题,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既要能再现画境,同时又能跳出画外,别开生面,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

苏轼这首诗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

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

整首诗又如同诗人即景言情,当下所得,意象妙会而自然。

说前三句再现画境,其实两者也不全然等同。

第二句中“水暖”(温度)、“鸭先知”(知觉)云云,是不能直接画出的。

诗能描写如画,诗咏物性物理又过于画。

这是因为绘画属于视觉艺术,而诗是语言艺术,有着表现上的绝对自由。

最后一...

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全诗是什么

1. “春江水暖鸭先知”出自苏轼的一首题画诗《惠崇》(又叫《惠崇春江晓景》),全诗原文:惠崇春江晚景(宋) 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2. 注释:⑴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能画。

《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

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⑵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⑶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逆江而上。

⑷归鸿:归雁。

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⑸依依:不舍之貌。

《楚辞》“恋恋兮依依。

”归人:回家的人。

刘长卿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⑹朔漠:北方沙漠之地。

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⑺更待:再等;再过。

3. 创作背景:惠崇春江晚景是元丰八年(1085)苏轼在逗留江阴期间,为惠崇所绘的鸭戏图而作的题画诗。

苏轼的题画诗内容丰富,取材广泛,遍及人物、山水、鸟兽、花卉、木石及宗教故事等众多方面。

这些作品鲜明地体现了苏轼雄健豪放、清新明快的艺术风格,显示了苏轼灵活自如地驾驭诗画艺术规律的高超才能。

而这首《惠崇》历来被看作苏轼题画诗的代表作。

有关诡辩的历史故事

不全是历史故事你是头上有角的人古希腊著名诡辩家欧布利德斯有一次对一个人说:“你没有失掉的东西,就是你有的东西,对不对?”那人回答:“当然对呀!”接着欧布利德斯又说:“你没有失掉头上的角,那你就是头上有角的人了。

”那个人被弄得莫名其妙,知道受了愚弄,又说不出所以然,不知怎样反驳欧布利德斯。

欧布利德斯的诡辩就在于,前一个“没有失掉”指的是你原来就有的东西仍然存在,后一个“没有失掉”指的是你根本没有的东西也仍然存在。

这是强加于人,因为从来没有的东西,不存在“失掉”或“没有失掉”的问题。

可以看出,在欧布利德斯的议论中,“没有失掉”这个词,前后表达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大胆刁民,本官何曾亏了你从前有一个县官要买金锭,店家遵命送来两只金锭。

县官问:“这两只金锭要多少钱?”店家答:“太爷要买,小人只按半价出售。

”县官收下一只,还给店家一只。

过了许多日子,他不还帐,店家便说:“请太爷赏给小人金锭价款。

”县官装作不解的样子说:“不是早已给了你吗?”店家说:“小人从没有拿到啊!”县官拍案大怒道:“大胆刁民,本官要你两只金锭,你说只收半价,我已把一只还给了你,就折合那一半的价钱,本官何曾亏了你!”店家听罢,苦不堪言。

这位县太爷为了勒索钱财,绞尽脑汁想办法讹人。

他的话乍听起来似乎有理。

我们假定原先每只金锭1000元,店家说只按半价出售,即每只降为500元。

现在县官不是把两只金锭都留下,而是只留下一只,把另一只仍按1000元计算退还给店家,其中500元是减了半价之后的金锭的价钱,余下的500元作为自己留下的那只金锭的价款付给了店家。

这里的奥秘就在于,首先,退还的那只金锭不应仍按1000元计算;其次,这只金锭原先并没有付钱(如果原先已经付了1000元,减了半价之后也就无须退还了),因而它仍然是店家的而不属于县官,怎么能用它折合留下的那只金锭的价钱呢?把原来属于别人的东西当成自己的东西来顶帐,这就是县官玩弄的强词夺理的诡辩。

从概念的角度看,就是故意混淆概念,即把“还给了你一只金锭”等同于“还给了你一只金锭的价款”。

天机不可泄露从前,有三个秀才进京赶考,途中遇到一个人称“活神仙”的算命先生,便前去求教:“我们此番能考中几个?”算命先生闭上眼睛掐算了一会儿,然后竖起一根指头。

三个秀才不明白是什么意思,请求说清楚一点。

算命先生说:“天机不可泄露,以后你们自会明白。

”后来三个秀才只考中了一个,那人特来酬谢,一见面就夸奖说:“先生料事如神,果然名不虚传。

”还学着当初算命先生那样竖起一根指头说:“确实‘只中一个’。

”秀才走后,算命先生的老婆问他:“你怎么算得这么灵呢?”算命先生嘿嘿一笑说:“你不懂其中的奥妙,竖一根指头,可以作出多种解释:如果三人都考中,那就是‘一律考中’;要是都没有考中,那就是‘一律落榜’;要是考中一人,那就是‘一个考中’;要是考中两人,那就是‘一人落榜’。

不管事实上是哪种情况,都能证明我算的是对的。

”老婆听后高兴地说:“你的鬼点子真多,我算是服了你了。

”利用多义词、主观地应用概念的灵活性,是一种狡猾的诡辩手法。

诡辩论者在议论中常常故意把话说得模棱两可、模棱多可,含糊不清,以便见机行事,给自己留下任意解释的余地。

这位算命先生正是利用在特殊情况下“一”的多义性进行诡辩,并以此骗取他人的钱财。

你现在不是也在讲话吗一个电影院里正在放电影,观众席上有几个人高声说话,旁边的一位观众劝他们说:“请你们不要讲话,好吗?”其中一个小伙子倒打一耙说:“嘿嘿,你现在不是也在讲话吗?”在公共场所看电影时大声说话,妨碍别人看电影,是一种违反起码的社会公德的行为。

对这种行为提出批评是完全正确的。

这位青年同志不但不接受批评,反而指责批评者“也在讲话”,这就把看电影时的“大声讲话”同制止这种行为的“讲话”以及同一般的“开口对人讲话”混为一谈,是纯属故意混淆概念的诡辩。

他们两人怎么会没有矛盾呢甲:“老张和老李在工作中配合得很好,没有发生过矛盾。

”乙:“谁说没有矛盾!”甲:“请你说出他们有矛盾的根据来。

”乙:“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矛盾。

他们两人怎么会没有矛盾呢?”“矛盾”是个多义词,它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至少可以表达以下几个概念:①表达哲学概念,指的是客观事物内部两个对立面之间的“对立统一”;②指的是“思想矛盾”,它是客观事物的矛盾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③指的是“逻辑矛盾”,它是思维的组织结构的矛盾,表现为讲话中的自相矛盾;④指的是“不一致”,如“言行矛盾”,“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的矛盾”;⑤指的是日常生活中人们之间的“不团结”现象。

甲是在上述⑤的涵义上使用“矛盾”这个词的,而乙却把它偷换为①的涵义,这是故意抬杠。

你没看见车头挂的“快车”牌吗一位乘客对公共汽车的售票员说:“你们这是什么车?不停稳就开门,不等人上完就关门?”售票员满有理地说:“你没看见车头挂的‘快车...

苏轼 惠崇春江晚景 写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惠崇:北宋名僧能诗善画,《春江晚景》是他的画作,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苏轼的题画诗也有两首,这首是题鸭戏图的诗。

春江水暖鸭先知:春天来到,寒冰消融,只要水温升高,群鸭好像最早感觉到了春天的信息,就急不可待地到江水中嬉戏游玩了。

蒌蒿:一种生长在洼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茎高四、五尺,刚生时柔嫩香脆,可以吃。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以吃。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上:指上市,就是在市场上销售。

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后人往往只引这一首,忘了后面还有四句: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这是一首题画诗,惠崇的《春江晚景图》没有流传下来,不过从苏轼的诗中,我们可以想个大概:一片竹林,三两枝桃花,一条江,几只鸭子,河岸上满是蒌蒿,芦芽刚刚破土,天上还有两两归鸿。

河豚是看不到的,是馋嘴的苏轼在想:河豚该上来了,用蒌蒿和芦芽一炖,比东坡肉鲜多了。

惠崇为宋初“九诗僧”之一,跟苏轼不是一个时代的人。

苏轼是只见其画,未见其 人。

此僧诗画俱佳,尤其擅长画水乡,再放上几只飞禽走兽,人称“惠崇小景”。

王安石很推崇他的画,在《纯甫出僧惠崇画要予作诗》中赞到:“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年吾最许。

” 明清两朝眼里只有唐诗,从不把宋诗放在眼里。

康熙年间大学者、大诗人毛希龄就批评苏轼这首诗说:“春江水暖,定该鸭知,鹅不知耶?” 这老头真有点瞎抬杠。

春江水暖,鹅当然也知。

宋人还有“春到人间草木知”的诗 呢。

这是题画诗,可能画上根本没有鹅啊。

不过毛希龄也不是就跟苏轼过不去,他谁也看不上眼。

他读朱子,身边都得摆个稻草人朱熹,看到他哪地方解的不对了,就要连打带骂,非得让这稻草人朱熹认错才行。

对苏轼,已经够客气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