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春耕的古诗词解释 春耕的古诗词



古诗春雨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作者】:杜甫 【朝代】:唐 【体裁】:五言律诗 -------------

古诗春雨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作者】:杜甫 【朝代】:唐 【体裁】:五言律诗 -------------------------------------------------------------- 【格律】:○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八庚;可"八庚九青十蒸"通押。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 -------------------------------------------------------------- 【诗文解释】 : 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植物萌发生长的时候。

它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

雨夜中野外黑茫茫,只有江船上的灯火格外明亮。

天亮后,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注释】: 1. 乃:就。

5. 径:乡下的小路。

2. 发生:催发植物生长。

6. 红湿处:雨水湿润的花丛。

3. 潜:暗暗地,悄悄地。

7. 花重: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4. 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8. 锦官城:成都别称

-------------------------------------------------------------- 【背景】: 这首诗作于宝应元年(762)春天,杜甫这时居住在成都草堂。

从上年的冬天到这年的二月间,成都一带有旱灾,所以当春雨来临之际,杜甫非常欣喜,他以久旱逢甘霖的喜悦心情来描写这场春夜细雨。

诗从听觉写至视觉、乃至心理感觉,从当夜写到清晨,结构严谨,描写细腻,情调明快。

诗中不用喜悦欢愉之类词汇,却处处透露出喜悦的气息。

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

-------------------------------------------------------------- 【赏析】: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

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

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

接下来进一步表现雨的“好”,好在“润物”。

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的。

然而也有例外。

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由雨变成雪。

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

这样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

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

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

“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

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

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

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很不彻底。

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第三联。

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

放眼四望: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

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象云一样黑。

看起来,准会下到天亮。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尾联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

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

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

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

-------------------------------------------------------------- 【简析】: 通过以上对诗句的分析,不难看出,杜甫是按这样一条情感思路来构思行文的,即盼雨——听雨——看雨——想雨。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不错,对于这珍贵如油的春雨,众人皆盼,诗人亦然。

而当春雨飘然降临的时候,诗人更是惊喜不已,甚至卧床静听,彻底夜难眠,迫切希望它下过痛快,唯恐其忽然中止,于是轻手轻脚,推门远眺,静观无边黑夜的茫茫春雨,看到繁密飘洒的春雨,作者又惊喜地联想到第二天锦官城满城春色。

诗歌意在盛赞春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这份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描绘得如此细腻逼真,曲折有致,这不能不令人惊叹杜甫洞幽显微,体物察情的艺术功力。

无论在锤字炼句方面,还是在意象的捕捉、细节的描写方面,都体现了他体物察情,精细入微的过人之处。

结合杜甫诗风沉郁顿挫来对比赏读,我们必将获得对杜诗另一种生命情趣的深刻理解。

-------------------------------------------------------------- 【话外音】: 读《春夜喜雨》,人们不难想到朱自清的《春》,对其中关于春雨的描写留有深刻的印象。

“春水贵如油”,骤临的春雨令多少待雨春耕农夫野老欢呼雀跃,又令多少同情劳动者,体察劳动者生活,希望他们过上好日子的人们由衷喜悦!杜甫的《春夜喜雨》正是他关心农民体察劳动人民疾苦的思想感情的反映。

-------------------------------------------------------------- 【集评】: 《杜诗详注》云:“雨骤风狂,...

古诗如梦令的意思

词牌名 〔名称〕 《如梦令》 〔来源〕 《如梦令》原名《忆仙姿》,为后唐庄宗李存勖(勖:音xu)所作,因嫌其名不雅遂取尾句“如梦,如梦,和泪出门相送”中的“如梦”得名。

又名《宴桃园》,《不见》,《如意令》,《无梦令》,《比梅》等,有单双调。

单调正体33字,7句5仄韵1叠韵。

双调66字,上下片各7句5仄韵1叠韵。

〔读法〕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平仄,平仄(叠句),(仄)仄(仄)平平仄。

[编辑本段]李清照作品 【如梦令】 南宋 李清照 常记溪亭①日暮,沉醉②不知归路。

兴尽③晚回舟,误入藕花④深处。

争渡,争渡⑤,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 ①溪亭:临水的亭台。

②沉醉:大醉。

③兴尽:尽了兴致。

④藕花:莲花。

⑤争渡:怎么渡;争:同“怎”。

【译文】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迷醉那种快乐而不知道回来的路。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但是却错误地划进了莲花塘的深处。

怎样划出去,怎样划出去,抢着划呀,惊得这满滩的白鸥和白鹭,都飞起来了,此时,人声,鸟声,水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赏析】 这是一首忆昔词。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忘返。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是李清照回忆外游时所作。

【作者简介】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现山东章丘)人,宋朝杰出的女词人,也是文学史上最有成就的女作家。

-------------------------------------------------------------------------------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 昨天夜里,雨点稀疏,晚风急猛,虽然酣睡了一宵,还是余醉未消。

问那卷帘的侍女,园中的海棠花怎么样了?她却告诉我说,海棠花还跟原先那样。

唉,你知道吗?知道吗?一夜的风雨过后,海棠树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赏析】 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轰动朝野。

传闻就是这首词,使得赵明诚日夜作相思之梦,充分说明了这首小令在当时引起的轰动。

又说此词是化用韩偓《懒起》诗意。

韩诗曰:“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但李清照的小令较原诗更胜一筹,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少女的伤春心境。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这两句写昨夜的风很急,还淅淅沥沥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饮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来酒意还没有完全退去。

一开始就将整首词的时间、环境勾勒得十分清楚。

“雨疏风骤”十分恰当的写出了暮春的特点,风吹的紧而雨却是疏落,四个字即使人能够感受到暮春的气息。

“浓睡不消残酒”则写出了人物现在的状态,刚刚醒来略略还带些酒意,一副慵懒的模样,这种状态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风骤,隐隐心底还藏着些许心事,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

上下两句前者写室外,后者写室内,转折的巧妙恰当,灵动自然。

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主人公心中十分想知道园中的海棠是否花瓣零落,令人不忍面对,因此急急地向“卷帘人”询问。

一个“试”字,写出了人物心中的担忧,她不愿意春天就这么快的过去。

“试”字将不忍问却又忍不住想知道的矛盾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

孰料,“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让她出乎意料,虽然她内心渴望海棠依旧,但自己也明白风雨之后必是花事凋零,所以“卷帘人”的回答给了她意外的惊喜。

“海棠依旧”从后面应和了前面“问”的内容,这种手法使得其词更加耐读。

“却”字同时写出了主人公原有的心思和听到回答后的意外之情,还隐隐道出了“卷帘人”不了解主人公的心思和回答时的漫不经心,这...

含有哲理的古诗词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闲居无事可评论,一炷清香自得闻。

睡起有茶饥有饭,行看流水坐看云。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向暖北枝寒。

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

归来笑捻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金鸭香炉锦绣帏,笙歌丛里醉扶归。

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佳人睡起懒梳头,把得金钗插便休。

大抵还他肌骨好,不涂红粉也风流。

二八佳人刺绣迟,紫荆花下啭黄鹂。

可怜无限伤春意,尽在停针不语时。

莺逢春暖歌声歇,人遇平时笑脸开。

几片落花随水去,一声长笛出云来。

静听凉飚绕洞溪,渐看秋色入冲微。

渔人拨破湘江月,樵父踏开松子归。

西河师子九州闻,抖擞金毛众兽宾。

哮吼一声天地静,五湖四海奉明君。

枯木花开劫外春,倒骑玉象乘麒麟。

而今高隐千峰外,月皎风清好日辰。

万象丛中独露身,唯人自肯乃方亲。

昔时谬向途中觅,今日看如火里冰。

落叶已随流水去,春风未放百花舒。

青山面目依然在,尽日横陈对落晖。

烟暖土膏农事动,一犁新雨破春耕。

郊原渺渺青无际,野草闲花次第生。

劝君不用苦劳神,唤作平常转不亲。

冷淡全然没滋味,一回举起一回新。

青山门外白云飞,绿水溪边引客归。

莫怪坐来频劝酒,自从别后见君稀。

两岸芦花一叶舟,凉风深夜月如钩。

丝纶千尺慵抛放,归到家山即便休。

世路风波不见君,一回见面一伤神。

水流花落知何处,洞口桃源别是春。

几回沾水又拖泥,年老心孤不自知。

游子不归空怅望,一溪流水落花随。

一重山了一重云,行尽天涯转苦辛。

蓦紥归来屋里坐,落花啼鸟一般春。

风萧萧兮木叶飞,鸿雁不来音信稀。

还乡一曲无人吹,令余拍手空迟疑。

常居物外度清时,牛上横将竹笛吹。

一曲自幽山自绿,此情不与白云知。

冰雪佳人貌最奇,常将玉笛向人吹。

曲中无限花心动,独许东君第一枝。

去年别我龙沙岸,今日逢君楚水滨。

相别相逢两无语,落花啼鸟又残春。

土面灰头不染尘,华街柳巷乐天真。

金鸡唱晓琼楼梦,一树华开浩劫春。

金鳞透网欲吞舟,一向冲波逆水流。

却被渔翁闲引钓,随波逐浪漫悠悠。

亲到桃源景物幽,一壶明月湛如秋。

反思洞口春残日,无数红英逐水流。

碧波深处钓鱼翁,抛铒牵丝力已穷。

一棹清风明月下,不知身在水晶宫。

东街柳色拖烟翠,西巷桃华相映红。

左顾右盼看不足,一时分付与春风。

山花如锦春长在,涧水如蓝碧湛然。

信步白云深处去,须知别有洞中天。

山花似锦水如蓝,突出乾坤不露颜。

曾踏武陵溪畔路,洞中春色异人间。

雨前不见花间叶,雨后浑无叶底花。

胡蝶纷纷过墙去,不知春色落谁家。

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

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一拳拳倒黄鹤楼,一趯趯翻鹦鹉洲。

有意气时添意气,不风流处也风流。

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

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

知心非心意非意,八风伤逼岂怀愁。

随风东西无我所,独脱逍遥不系舟。

云收空阔天如水,月载亘娥四海流。

惭愧牛郎痴爱叟,一心犹在鹊桥头。

雨洗淡红桃萼嫩,风摇浅碧柳丝轻。

白云影里怪石露,绿水光中古木清。

烦恼海中为雨露,无明山上作云雷。

镬汤炉炭吹教灭,剑树刀山喝使催。

春深不放白牛闲,依旧随群入乱山。

拽杷牵犁偿宿债,尾巴再露与人看。

荷叶团团团似镜,菱角尖尖尖似锥。

风吹柳絮毛球走,雨打梨花蛱蝶飞。

身世悠悠不系舟,得随流处且随流。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无钱明日愁。

斜风细雨到来时,我本无家何处归。

仰看云天真箬笠,旋收江海入蓑衣。

黄独将看炊作饭,白牛今已牧来纯。

镢头活计时时用,物外家风处处亲。

劫火洞然宜煮茗,岚风大作好乘凉。

四蛇同箧看他弄,二鼠侵藤不自量。

月兔影沉云母地,海禽梦卧珊瑚枝。

端坐环中虚白处,纵经尘劫个难移。

色见声求也不妨,百花影里绣鸳鸯。

自从识得金针后,一任风吹满袖香!散尽浮云落尽花,到头明月是生涯。

天垂六幕千山外,何处清风不旧家?闻见觉知非一一,山河不在镜中观。

霜天月落夜将半,谁共澄潭照影寒? 蚌含玄兔旨何深,体用明来绝古今。

雪曲唱高和还寡,不知何处是知音?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

空花哪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僧家亦有芳春兴,自是禅心无滞境。

君看池水湛然时,何曾不受花枝影?四大无主复如水,遇曲逢直无彼此。

触境但似水无心,在世纵横有何事?

2012年高考安徽卷古诗词鉴赏出现的题型答题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题型设计及答题思路一、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1: 春行即兴 李 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

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

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 游月陂 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3分) [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3分) [参考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1分)。

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

(2分) 二、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4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第三联运用了夸张手法(步骤一)写出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步骤二),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步骤三)。

答题示例2: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

秋空一碧无今古。

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

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②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

(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①“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

②“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三、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4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 江 村 杜 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突出的语言特点。

[参考答案]清新、自然、质朴(步骤一),描绘的清江、梁上燕、水中鸥构成了一派恬静优雅的自然田园景象;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爱;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足可爱(步骤二)。

不作雕饰,自然成趣,生活意味十足(步骤三)。

四、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3解答分析:...

告诉我关于赞颂梅兰竹菊的诗词?

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郑燮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黄巢 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菊花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兰心 一帘风响满谷娇, 兰心如镜却微尘。

无边雁字拔凤尾, 有叶题声篆舌纹。

愿做梅花身后客, 飘飘有素动长门。

颦眉随泻东西玉, 扯片闲云掩泪痕。

ΦΦΦΦΦΦΦ 兰梦 遥汀被处阻湘烟, 悒困栏边亦可怜。

固步唯因云绪惹, 神清也为月魂牵。

流光旖旎莺惊觉, 茂苑芊眠蝶栩然。

一钓寒泉发深醒, 游容低亚信芳妍。

ΦΦΦΦΦΦΦ 兰影 汛汛惊观墨荫稠, 静将钗股暗中偷。

生花映纸青俱尽, 折叶依墙粉细匀。

身为檠风空荡漾, 丛因素月两明幽。

风流色相皆空处, 自写清姿韵致留。

ΦΦΦΦΦΦΦ 残兰 檀心瘦甚古留香, 渐有微黄晕瓣头。

一半春中情若怨, 十分幽处态含愁。

长思采采心可忍, 尚见婷婷意似羞。

为把精神早加剪, 直将水佩绣囊收。

ΦΦΦΦΦΦΦ 忆兰 一脉清幽细细开, 流云散处自徘徊。

行无艾草难归去, 梦到空山乍醒来。

记我先春耕翠畹, 犹它几度透苍苔。

罗堂被径离披处, 试请东风一早摧。

ΦΦΦΦΦΦΦ 访兰 欲求幽品度层峦, 偏逢陌客告千寒。

轻拨泫雪寻芳径, 可叹踪迷见路难。

若与佳人通灵悟, 清飓宁终尽欢颜。

高才纵是留绝代, 独省修身慰盘桓。

ΦΦΦΦΦΦΦ 种兰 百艾当门未敢锄, 移根好与作清疏。

幽幽曲径含葩处, 簌簌松根放箭初。

泥屑细匀丹颖茁, 水华轻洒绿翘舒。

只须净洗黄磁斗, 待配天寒倚竹居。

ΦΦΦΦΦΦΦ 对兰 下玉阶来喜见之, 风华正貌悒清姿。

自知性僻看无厌, 任笑余痴坐肯移。

餐秀尽容前靥面, 袭芳休悔后相思。

幽幽入目生惭愧, 忘却法缘尔许时。

ΦΦΦΦΦΦΦ 供兰 拟拜幽芳近愈遥, 衡云九累望迢迢。

请登玉阙当湘赋, 应坐纱笼抵楚骚。

仰见莺黄含嫩耳, 珍宜翡翠配红苕。

谁将蜀水陈清献, 欲让生香鼎篆消? ΦΦΦΦΦΦΦ 咏兰 意欲逢君怕阻深, 远藏雾谷怎追寻? 含毫信否传高教, 选韵疑于配素心。

品绝烟霞难吐属, 才穷凤冠费沉吟。

三分冷艳言幽露, 半片徒怜病态侵。

ΦΦΦΦΦΦΦ 画兰 春风笔底自回翔, 落纸离披肖素芳。

谁像繁中求静趣, 难从空处取真香。

唇脂雅配春心淡, 手钏生憎放叶长。

傥写灵根辞水墨, 轻银浅绿辨微茫。

ΦΦΦΦΦΦΦ 簪兰 露谷轻拈最鲜新, 空梳月色点闲云。

谁从鬓际窥静女, 恍于眉庭映佳人。

粉色羞颜犹未淡, 精神玉比且天真。

膏香艳沐添清韵, 转瞬飘成枕畔春。

ΦΦΦΦΦΦΦ 问兰 试向青客君子呼, 独寻芳畹竭区区。

哪将山意幽来艳? 怎把春光淡到无? 别去烟萝宁不恨? 伴些松竹可嫌迂? 无言应笑单飞蝶, 许我同心调岂孤?

与秋有关的成语,谚语,古诗句

野旷天低树,秋后北风无滴水立秋无雨秋干热,立秋有雨秋落落雷打秋。

金风送爽 金风;立秋雨,便知秋天到来。

比喻从细微的变化可以推测事物的发展趋向。

望秋先零 零,山晓望晴空。

早上立了秋。

春花秋月 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

泛指春秋美景,冬半收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立秋无雨是空秋。

秋收东藏 〖解释〗秋天收获,冬天存储。

银筝夜久殷勤弄。

泛指常规的农事活动

明月松间照1.成语一叶落知天下秋 〖解释〗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

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老死不开花立了秋,便把扇子丢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白露身不露、《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一秋晴。

西风残照 秋天的风。

春生秋杀 春天万物萌生:清澈的样子,王孙自可留。

农业生产的一般过程。

亦比喻事物的发生,秋天凋谢早、《秋登兰山寄张五》【唐】孟浩然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7、《秋夕》【唐】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9、《中秋月》【宋】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0、《中秋月》【唐】白居易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11、《苏幕遮》【宋】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2、《渔家傲》【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3、《秋波媚》【宋】陆游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14、《秋月》【宋】程颢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15、《秋夜曲》【唐】王维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16、《秋风引》【唐】刘禹锡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17、《秋词》【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18、《秋雨中赠元九》【唐】白居易不堪红叶青苔地,又是凉风暮雨天。

莫怪独吟秋思苦,比君校近二毛年。

19、《初秋》【唐】孟浩然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

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

20、《秋晚江上遣怀》【唐】杜牧孤舟天际外,去路望中赊。

贫病远行客,梦魂多在家。

蝉吟秋色树,鸦噪夕阳沙。

不拟彻双鬓,他方掷岁华。

春蛙秋蝉 春天蛙叫,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叶落知秋 看到树叶落,处暑下雨万人愁立秋处暑有阵头,三秋天气多雨水秋前北风马上雨,秋后少游水立秋洗肚子,不长痱子拉肚子秋天宜收不宜散秋不食辛辣,不食肺六月立秋紧',秋天结果。

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

也比喻事物的因果关系2.谚语立秋不立秋,六月二十头。

立了秋,挂锄钩。

立了秋,把扇丢 :看清;秋毫。

古时以阴阳五行解释季节;犯,晚粟种到立秋后立秋棉管好,整枝不可少立秋种芝麻。

立秋之日凉风至:指秋天的风,立秋吃茄子立秋荞麦白露花,寒露荞麦收到家立秋摘花椒。

秋水:秋天的水清,比喻人的眼睛清澈。

随意春芳歇。

雨水夹明镜。

立秋三天,寸草结籽。

眼睛如一波清澈的水,一秋雨(江苏3,晚立秋热死牛立秋过后,还有‘(秋)老虎’在一头秋前秋后一场雨,白露前后一场风立秋下雨人欢乐。

形容女子水汪汪明亮而传神的眼睛、空洞无物的言谈,双桥落彩虹.古诗句1、《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

秋风扫落叶 秋天的大风把落叶一扫而光。

比喻强大的力量迅速而轻易地把腐朽衰败的事物扫除光,轻罗小扇扑流萤:侵犯。

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天阶夜色凉如水,落日的光。

比喻衰败没落的景象。

多用来衬托国家的残破和心境的凄凉、《子夜秋歌》【唐】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4、《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唐】李白江城如画里,七月立秋秋里游。

”蒲柳之质 蒲柳:水杨,白露栽蒜。

立秋胡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红了皮。

秋后加一伏。

秋耕深,春耕浅。

秋后的蚊子,飞不了几天。

秋后的蚂蚱,还能蹦几蹦。

立秋后三场雨.(闽南)立秋晴。

8,秋为金,莲动下渔舟:同“花”。

春天开花。

洞察秋毫 洞察,临风怀谢公。

多用来比喻身体衰弱或未老先衰。

临去秋波 秋波:秋天的水波,比喻眼睛明澈。

谁念北楼上: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

高中语文古诗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的满分答题公式 ——诗歌鉴赏解题技巧整理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

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第六种模式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

急需描写春夏秋冬雨的诗句

春: 春夜喜雨 唐.杜甫 (五言律诗)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格律】:○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本作的韵脚是:八庚;可"八庚九青十蒸"通押。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 -------------------------------------------------------------- 【诗文解释】 :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植物萌发生长的时候。

它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

雨夜中野外黑茫茫,只有江船上的灯火格外明亮。

天亮后,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注释】:1. 乃:就。

5. 径:乡下的小路。

2. 发生:催发植物生长。

6. 红湿处:雨水湿润的花丛。

3. 潜:暗暗地,悄悄地。

7. 花重: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4. 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8. 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背景】: 这首诗作于宝应元年(762)春天,杜甫这时居住在成都草堂。

从上年的冬天到这年的二月间,成都一带有旱灾,所以当春雨来临之际,杜甫非常欣喜,他以久旱逢甘霖的喜悦心情来描写这场春夜细雨。

诗从听觉写至视觉、乃至心理感觉,从当夜写到清晨,结构严谨,描写细腻,情调明快。

诗中不用喜悦欢愉之类词汇,却处处透露出喜悦的气息。

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

--------------------------------------------------------------【赏析】: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

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

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

接下来进一步表现雨的“好”,好在“润物”。

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的。

然而也有例外。

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由雨变成雪。

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

这样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

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

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

“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

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

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

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很不彻底。

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第三联。

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

放眼四望: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

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象云一样黑。

看起来,准会下到天亮。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尾联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

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

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

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

--------------------------------------------------------------【简析】: 通过以上对诗句的分析,不难看出,杜甫是按这样一条情感思路来构思行文的,即盼雨——听雨——看雨——想雨。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不错,对于这珍贵如油的春雨,众人皆盼,诗人亦然。

而当春雨飘然降临的时候,诗人更是惊喜不已,甚至卧床静听,彻底夜难眠,迫切希望它下过痛快,唯恐其忽然中止,于是轻手轻脚,推门远眺,静观无边黑夜的茫茫春雨,看到繁密飘洒的春雨,作者又惊喜地联想到第二天锦官城满城春色。

诗歌意在盛赞春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这份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描绘得如此细腻逼真,曲折有致,这不能不令人惊叹杜甫洞幽显微,体物察情的艺术功力。

无论在锤字炼句方面,还是在意象的捕捉、细节的描写方面,都体现了他体物察情,精细入微的过人之处。

结合杜甫诗风沉郁顿挫来对比赏读,我们必将获得对杜诗另一种生命情趣的深刻理解。

--------------------------------------------------------------【话外音】: 读《春夜喜雨》,人们不难想到朱自清的《春》,对其中关于春雨的描写留有深刻的印象。

“春水贵如油”,骤临的春雨令多少待雨春耕农夫野老欢呼雀跃,又令多少同情劳动者,体察劳动者生活,希望他们过上好日子的人们由衷喜悦!杜甫的《春夜喜雨》正是他关心农民体察劳动人民疾苦的思想感情的反映。

--------------------------------------------------------------【集评】: 《杜诗详注》云:“雨骤风狂,亦足损物。

曰'潜'曰'细',写得脉脉绵绵,于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瀛奎律髓汇评》引纪昀语:“此是名...

关于早晨的诗句

当早晨被太阳广阔地撒到地球上??当我把手脚和脸庞在露水里沐浴??我抚摸着四处可触的光明??时间的钟在校园里敲打了几声??我仿佛突然听出自己的乳名??56年的时光晃过了一树叶子??它轻拂着我偏移西天的影子??风把一片片记忆吹来吹去????我听得出中国心脏咚咚的强音??13亿满足的呼吸整齐的迈动??东西南北在宁静中又在轰鸣中??我听得出百灵和蜜蜂的歌唱??花朵绮艳六色的颤动??翅膀扇过阳光绚丽的空间??春雨把每一处洗得干干净净??早晨 我在它的风景里驻足逗留??当我的手 爱人的手舞动它的时候??所有的手把健康珍惜??世界美妙的流汗????我看到青年人解析日子的晴朗或阴暗??我在想一个人出生或老去的时候??难道新生与死亡就是跑来跑去的轮回么??爱人牙齿萌生时的微笑我没有见到过??而在脱落的季节我怜悯她的痛苦??也许我发现的歌唱的不是我所想到的??我只不过在早晨徘徊时一种内心的感慨??早晨 衰老的起跑线??而希望从来不轻易张口??我奔跑的姿势再不是18岁的蓬勃??我只不过记住了接近花甲之年的喘吁一轮朝阳从田野那边冉冉而起村子上空的雾气慢慢回家田野里的小草频频向太阳招手绿叶上的露珠跑到地里休息微风轻轻地送走小山上最后的云霞田野里的喧闹声代替蟋蟀的歌声村民的欢乐声使小草陶醉在梦中耕田犁在正画着春耕的蓝图春天的使者小鸟在正在唱着同一首歌春天,乡村的早晨如梦中的画卷1.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 常健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2. 早发竹下 范成大 结束晨妆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

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迭迭山。

碧穗炊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湾。

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

3.商山早行 唐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4.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5.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6.张九龄 【晨出郡舍林下】 晨兴步北林,萧散一开襟。

复见林上月,娟娟犹未沉。

片云自孤远,丛筱亦清深。

无事由来贵,方知物外心。

7.金山观日出 陆游系船浮玉山,清晨得奇观。

日轮擘水出,始觉江面宽。

遥波蹙红鳞,翠霭开金盘。

光彩射楼塔,丹碧浮云端。

诗人窘笔力,但咏秋月寒。

何当罗浮望,涌海夜未阑。

8.初日 王昌龄初日净金闺,先照床前暖。

斜光入罗幕,稍稍亲丝管。

云发不能梳,杨花更吹满。

晨的恋歌蓉子不知道夜驾何事收敛起它的歌声,晨星何时退隐——你轻捷的脚步为何不系带铜铃?好将我早早从沉睡中唤醒!让朝风吹去我浓浓的睡意,用我生命的玉杯,祝饮尽早晨的甜美。

早晨的空间是宽阔而无阻滞的,紧随着它欢欣与骄傲的步屉,我要挽起蔑筐,将大地的彩虹收集!啊!你轻捷的脚步为何不系带铜铃,直等我自己从沉睡中醒来,晨光已扫尽山岭。

猛记起你有千百种美丽,想仔细看一看你的容额,——日已近午何处再追寻你的踪影!清晨兰波 (法国)我难道没有一次英勇、美好而又虚幻的青春,幸运地写在金页片上?出于怎样的疯狂、怎样的错误,现实中我才如此虚弱?你们说野兽因悲伤而抽泣,病人绝望,死者被梦魔折磨,那么,请你们也讲讲我的沉沦与昏睡的缘由吧。

我再也无法说清自己,就像乞丐无从解释他们念诵的《天主经》、《圣母经》,我连话也不会说了! 不过今天,我和地狱的缘份已尽。

那确曾是一座地狱;古老的地狱,人子打开了它的大门。

同样的沙漠,同样的夜,我又在银色的星辉下睁开疲惫的双眼,而生命的主、朝拜初生耶稣的三博士,心灵与思想依然无动于衷。

我们何时才能在沙滩与群峰之上,向着新的劳动、新的智慧致敬!为暴君、魔鬼的逃亡,迷信的终结而欢呼——成为最初的使者——迎接人间的圣诞! 天国之歌,人民的脚步!奴隶们,我们从不诅咒生活。

晨兴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宿鸟动前林,晨光上东屋。

铜炉添早香,纱笼灭残烛。

头醒风稍愈,眼饱睡初足。

起坐兀无思,叩齿三十六。

何以解宿斋,一杯云母粥。

晨坐斋中偶而成咏 年代:【唐】 作者:【张九龄】 寒露洁秋空,遥山纷在瞩。

孤顶乍修耸,微云复相续。

人兹赏地偏,鸟亦爱林旭。

结念凭幽远,抚躬曷羁束。

仰霄谢逸翰,临路嗟疲足。

徂岁方暌携,归心亟踯躅。

休闲倘有素,岂负南山曲。

晨雨 年代:【唐】 作者:【杜甫】 小雨晨光内,初来叶上闻。

雾交才洒地,风逆旋随云。

暂起柴荆色,轻沾鸟兽群。

麝香山一半,亭午未全分。

晨起 年代:【宋】 作者:【陆游】 初日破苍烟,零乱松竹影。

老夫起烧香,童子行汲井。

平生水云身,不堕车马境。

愿言学庞公,全家事幽屏。

晓泊汉阳渡 年代:【唐】 作者:【王贞白】 落月临古渡,武昌城未开。

残灯明市井,晓色辨楼台。

云自苍梧去,水从嶓冢来。

芳洲号鹦鹉,用记祢生才。

春朝闲步 年代:【唐】 作者:【杨师道】 休沐乘闲豫,清晨步北林。

池塘藉芳草,兰芷袭幽衿。

雾中分晓日,花里弄春禽。

野径香恒...

高中语文古诗答题技巧

〔注〕①三农,全诗的感情基调,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恬静优美、雄浑壮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星斗纵横,分外明亮。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夏耘、秋收: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

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好去莫回头。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为什么?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天未放亮,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一看肠一断?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西风袅袅秋,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春风花草香。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 (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

(步骤三) 再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05年全国卷2)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答: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步骤一)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的画面,(步骤二)来表现“思家”的。

(步骤三题目已经说明情感)(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 第七种模式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

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

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答题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

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

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

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

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

后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