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表现生日很落寞的古诗词 祝福女性生日的古诗词



描写落寞的一些古诗词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

描写落寞的一些古诗词

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看过一个古时候故事:一个孤独女人,百无聊赖,他就把棋子(围棋)洒在地上,然后一个一个的捡起来,然后再洒在地上,一个一个的捡起来,打发时间

直到实在困得不行才睡去。

如果你习惯了一个人陪伴,那么,什么时候是最孤寂凄苦的时候呢?往往是临睡前,想一个人的时候。

"乍暖还寒",----乍,忽然。

还,我认为读huan,二声,恢复原状复的意思。

整 句表示冷暖交迭,忽冷忽热。

“晚来风急"----有人说,应该是晓来风急。

并做了很多解释,我认为不对。

从 词 的上下句中可以体会出来。

”怎生得黑“----怎生:怎么,怎样。

得:接受,这里是煎熬的意思。

努力的找寻着(一些东西),期待能忘却孤寂,可是不论如何,也改变不了心中的那份冷清和寂寞,越是想就逃避越是觉得凄凄惨惨。

这冷暖交迭的时候,是最不容易安睡的。

都说就可以御寒,可以消愁,可我怎么觉得还是那么清冷呢?是酒太淡还是晚风太急呢?似这般,独坐窗前,怎么熬过这漫漫黑夜呢?雨打梧桐,在本来就散碎的意绪里滴滴答答。

实在恼人,这真么是一个愁字就能说清的呢?描写孤独悲伤的古诗词也好多,李清照的《一剪梅》。

柳永的《雨霖铃》都是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展开

有什么古诗词描写喧闹中的寂寞,浮华之后的孤独?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等闲老去年华促,只有江梅伴幽独。

...

写出表示人晚年孤独无依的古诗词我报路长嗟日暮,写出了词人晚年孤...

您好,看到您的问题将要被新提的问题从问题列表中挤出,问题无人回答过期后会被扣分并且悬赏分也将被没收!所以我给你提几条建议: 一,您可以选择在正确的分类下去提问或者到与您问题相关专业网站论坛里去看看,这样知道你问题答案人才会多一些,回答的人也会多些. 二,您可以多认识一些知识丰富的网友,和曾经为你解答过问题的网友经常保持联系,遇到问题时可以直接向这些好友询问,他们会更加真诚热心为你寻找答案的. 三,该自己做的事还是必须由自己来做的,有的事还是须由自己的聪明才智来解决的,别人不可能代劳!只有自己做了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别人只能给你提供指导和建议,最终靠自己. 您可以不采纳我的答案,但请你一定采纳我的建议哦! 虽然我的答案很可能不能解决你的问题,但一定可以使你更好地使用问问哦

...鉴赏古诗词所使用的双音节词语,就是作者思想感情,表现的是...

动静结合 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它分为化动为静和以动衬静. 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 再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 虚实结合 在古代诗歌鉴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古代诗歌中的“虚”一般有以下三类: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已逝去之景之境,如苏轼的《赤壁怀古》“谈笑间,强弩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的史实;设想未来之景之境,如刘永《雨霖淋》“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实”在诗歌中即为实景、实事、实境. 古代诗歌中的“虚”与“实”相结合的作用一般表现为: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 如: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中的虚景就为“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为“尽荠麦青青”写词人所见的凄凉情形.一虚一实对比寄寓了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再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草熏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 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 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写虚,通过“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写了愁思,妻子思念丈夫,丈夫思念妻子,虚实相生,从而将离别愁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明暗、响寂结合 比如:鹿 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前两句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黄昏时候,山林不见人影,寂寥、空阔.偶尔听到几点人说话的声音,非但没有打破山之空,反而更显得山之静.后两句明暗对比:一缕夕阳射进蔚然深秀的树林,落日余晖打在一块青青的苔藓上,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这里为声衬静,用了衬托,也用了对比. ⑵抒情,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章作品中的表白和抒发. ①情与景关系诗人写诗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需要写景——自然界的或周围阙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他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 一般情况下,景与情的关系通常有四种: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 以乐景写乐情 如:风人松(题酒肆) (宋)俞国宝 “一春长费买花钱, 日日醉湖边.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楼前.红杏香中歌舞,绿杨影里秋千.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画船载得春归去,余情付湖水湖烟.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这里写春光明媚时,在杏花和绿杨中,游玩的人带了坐船游,饮酒,歌舞.使读者充分感觉到春游的愉喜. 以哀景写哀情 汉乐府《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 写老兵,由“十无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写起,着眼于他返乡途中与到家后的情景,主要采用以哀景写哀情的写法,重在抒发其家破人亡、举目无亲的悲哀. 以乐景写哀情 如:《台城》 (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金陵就是南京.六朝是吴;东晋、宋,齐、梁、陈(公元 317—589年).这六个朝代都建都南京,都时间短暂.六朝以奢侈豪华著名.到唐朝时,六朝已经过去,其豪华已衰败,因此唐朝诗人到南京吊古,总是为六朝哀伤感慨.诗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丛生,眼前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想到六代豪华已似梦幻一样过去,十分伤感.但是当他来到台城,看见春光明媚,柳絮飞舞,烟笼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旧这样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荣华—去不复返,另有一番哀伤.因此这首简短的诗,兼用情景陪衬与情景反衬这两种手法来写.这样二者并用,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和效果,是很成功的作品. 以哀景写乐情 如:《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雨雪霏霏,冰天坼地的寒冷,却是征夫回乡之时.《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张的战斗生活,尾联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豪情也正是全诗的中心.这样,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士形象.这里,所谓的“哀”景,既然是用来反衬豪情,就全然不...

【关于人教版初二年级上册课后古诗词的一些问题.急,《望洞庭湖赠张...

1.《望洞庭湖赠张丞相》1诗中运用对偶修辞方法,描绘洞庭湖雄伟景象的名句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2.诗中表现诗人渴望援引的诗句是“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3.诗中表现诗人不甘寂寞的诗句“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4.浣溪沙 为词牌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豁达的胸襟这种形容的话多半指的是苏轼写的“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请笑纳~····

【古诗词中描写羁旅行役的孤独、愁苦的名句.羁旅行役是指行军、充军...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由于李清照既然思念着自己的丈夫,又相信丈夫也会思念着自己,下片也就顺此思路开展了: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句含有两个意思:“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象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

“自”字,是“空自”或“自然”的意思。

它体现了李清照的感叹语气。

这句话看似平淡,实际上含义很深。

只要我们仔细玩味,就不难发觉,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

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正是从两个“自”字中表现出来的。

这就是她之所以感叹“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关键所在,也是她俩真挚爱情的具体表现。

唯其如此,所以底下两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就自然地引出来了

如果说,上面没有任何一句提到李清照和他的丈夫的两相恩爱;那么,这两句就说得再明白也没有了。

他俩是同样互相思念着,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

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体现了她开朗的性格,与一般妇女的狭隘心胸不同。

在古典诗词中,写思夫之作的不少,但大多是“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辉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或是“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一类文字。

象李清照这样从两方面来写出相思之苦的,极为鲜见。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

当年她是五十三岁。

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亲爱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

首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清,但却避免了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风住尘香”四字来表明这一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

而且在风没有停息之时,花片纷飞,落红如雨,虽极不堪,尚有残花可见;风住之后,花已沾泥,人践马踏,化为尘土,所余痕迹,但有尘香,则春光竟一扫而空,更无所有,就更为不堪了。

所以,“风住尘香”四字,不但含蓄,而且由于含蓄,反而扩大了容量,使人从中体会到更为丰富的感情。

次句写由于所见如彼,故所为如此。

日色已高,头犹未梳,虽与《凤凰台上忆吹箫》中“起来慵自梳头”语意全同,但那是生离之愁,这是死别之恨,深浅自别。

三、四两句,由含蓄而转为纵笔直写,点明一切悲苦,由来都是“物是人非”。

而这种“物是人非”,又决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变化,而是一种极为广泛的、剧烈的、带有根本性的、重大的变化,无穷的事情、无尽的痛苦,都在其中,故以“事事休”概括。

这,真是“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所以正要想说,眼泪已经直流了。

前两句,含蓄;后两句,真率。

含蓄,是由于此情无处可诉;真率,则由于虽明知无处可诉,而仍然不得不诉。

故似若相反,而实则相成。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 昨夜雨疏风骤 ”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 。

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

当此芳春,名花正好 ,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

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

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

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

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

然后一个“卷帘 ”,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

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

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

这位颇具文学才能的女作家,在宋代众多词人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

《声声慢》是她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

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

1914年中国历史背景( 送别 这首歌的出现有什么历史意义),及意...

清宣统3年(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领,导的武,昌,起,义,获中国各省响应,最终致清宣统皇帝溥仪逊位成功,中,华,民,国肇建,中国政,治,制,度由维持两千多年的帝制走向民,主,共,和。

20世纪初,李叔同身处中国社会急剧动荡,思想观念、社,会,制,度新旧交替的年代。

李曾追随时代潮流,呼应维新变法,(如演出《黑,奴,吁,天,录》),歌唱“民,国,肇,造”。

但李自离开《太平洋报》时起,很明显地是从时代风涛中退却了下来。

面对孙,中,山,让,权、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称,帝,卖,国、张,勋,复,辟,等等层出不穷的社会变幻,以及个人家庭的突然变故(李家的百万资财在辛,亥,革,命前后的金,融,风,暴,中荡然无存),李叔同感到对社会情势越来越不能适应。

他对社会和个人命运无力把握,失去了信念与信心,确有看破了红尘的意味。

在清末民初的一段时间中,佛,教和佛,学思潮盛行。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不只将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作为个人奉献的精神力量,也把佛,教的彼岸说作为改造社会的参照。

由于当时的历史背景,李叔同和当时许多知识分子一样对反,动,统,治不满,但由于个人的局限性,只能通过艺术作品抒发个人内心矛盾。

从而出现了《送别》中的“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充满了感伤色彩和苦闷失望情绪的歌词。

可以说《送别》的背后是一个历史时期中国知识分子思想感情的象征。

这股思潮,对少年时代就推崇康、梁的李叔同,是会有影响的。

在他的意念里,自己无力它顾,只有一心念佛,多多行善,才能使社会美好起来,已使天下苍生脱离苦海走向幸福的彼岸。

在艺术领域,李叔同极富创造精神,在现实生活中,却是个缺乏实践尤其是社会实践能力的人。

他所钟情执著的艺术门类,又都比较抽象空灵,易于远离现实而接近宗,教。

从小就有佛化倾向、在艺术上又进入了较高层次的李叔同,当他在现实中看不到人生价值和生命的终极意义时,是很容易到非现实中去探寻究竟的。

1914年5月9日23时,北,洋,政,府没有等到预期的外援,以“国力未充,难以兵戎相见”为由,对外宣布接受二十一条中一至四号的要求。

5月25日,完成签字。

消息传出,举国震怒。

签约当天,湖南学生彭超留下血,书,愤然投,江,自,杀。

北京二十万人到中央公园集会,捐款一百万元“救,国,基,金”。

天,津,南,开,学,校的十七岁学生周,恩,来上街演讲,号召人们振兴经济、誓,雪,国,耻。

全,国,省,教,育,会,联,合,会决定,全国各级学校以每年5月9日为国,耻,纪,念,日,称为“五,九,国,耻”。

从总体结构看,《送别》很像一首古词(类小令),共三段,其中一、三两段文字相同。

第一节,着重写送别的环境。

作者选取了“长亭”、“古道”、“芳草”、“晚风”、“暮色”、“弱柳”、“残笛”“夕阳”八个典型的意象,渲染离别的场景。

第二节,着重写送别人的心境,是全曲的高潮。

通过“天涯”、“地角”、“知交”、“零落”、“浊酒”、“夜别”、“离梦”,诉诸感官,触动心弦。

第三节,是第一节的重叠,进一步烘托别离的气氛,是意象上的强化和音韵上的反复。

其中,“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两句周而复始,与回环往复的旋律相配合,形成一种回环美,加深了魂牵梦绕的离情别意。

其实,李叔同出家为僧的真正原因是与当时的社会矛盾和个人的身体疾病息息相关的。

当时中国社会急剧动荡,思想观念和社,会,制,度的新旧交替、交叉和反复,使得一向追随时代潮流,呼应维新变法,讴歌唱“民国肇造”的李叔同,感到难以适应。

他对社会和个人命运无力把握,失去了信念与信心,产生了看破了红尘的观念。

十九世纪美,国,音,乐,家J·P·奥德威作有一首歌曲《梦见家和母亲》,这首歌流传到日,本,后,日,本音乐家犬童球溪以原歌的曲调(可能作过略微的改动),填上日文的新词,作成《旅愁》这首日,文,歌。

1904年《旅愁》发表后,在,日,本被广泛流传。

1905年至1910年,李叔同留,学,日,本,故接触到了《旅愁》,他被这首歌曲的优美旋律所打动,产生了创作灵感,后于1915年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时便以J·P·奥德威的曲调配上中文歌词,作成了在中国传颂至今的《送别》一歌。

《送别》用的是J·P·奥德威作的曲调,但李叔同本人在作词时对曲子作过少量修改,故《送别》与《梦见家和母亲》的曲子并不完全相同。

在歌词上,《梦见家和母亲》、《旅愁》、《送别》则分别是三位艺术家的个人创作,是三个独立的作品,之间无直接联系;当然由于曲调的一致基础,或许在艺术神韵和表现感情上有一定的相通之处。

《送别》的歌词类似中国诗词中的长短句,有古典诗词的文雅,但意思却能平白易懂;整个中文歌词与曲调结合得十分完美,几乎不能发现是谱曲后重填词的歌曲。

《送别》这首歌的歌名常被误作为“《骊歌》”,虽然《送别》是一首骊歌,但“骊歌”并不是它的歌曲名字。

二十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送别》是作为在新式学...

李清照有何成就?

一、生平 李清照(1084~约1155),宋代杰出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婉约派代表词人。

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合称“济南二安”。

她写的词也独具一格,词多哀愁伤感之作,称“易安体”,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

同时是我国两位上24史的女性之一:有“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之说。

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

父李格非,北宋齐州人(驻所在今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齐鲁著名学者、散文家。

母王氏,知书善文。

夫赵明诚,为吏部侍郎赵挺之子,金石考据家。

据说她有《易安居士文集》七卷、《易安词》八卷,不传。

后人辑有《漱玉词》,存词40余首。

二、经历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

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

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

由于家庭的影响,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她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

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如擅朋友之胜”。

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赵父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官右丞相。

婚后,她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

她同赵明诚互相砥砺,进行词的创作,技法日臻成熟。

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作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

据《嫏环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

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

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

”赵问是哪三句,陆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公元1127年,北方金族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

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

飘流异地,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她带来沉痛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

第二年赵明诚病死于建康(今南京),更给她增添了难以忍受的悲痛。

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

赵明诚胸怀满腔热血,可却出师未捷身先死。

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 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

金兵的横行肆虐激起她强烈的爱国情感,她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为幻影。

李清照在南渡初期,还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讽徽宗父子的丧权辱国,意思表达得痛快淋漓,表达对宋王朝的愤恨。

多年的背井离乡,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戕害。

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

四、文学贡献1、《词论》 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

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

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

曰:“表弟愿与坐末。

”众皆不顾。

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

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

”众皆哂,或有怒者。

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罗拜曰:“此必李八郎也。

” 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靡之变日烦。

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

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熄。

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

语虽奇甚,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者也。

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馀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

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

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

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

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又押上去声,又押入声。

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

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

乃知别是一家,知之者少。

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

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典重;秦则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则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

李清照在《词论》中主张词必须尚文雅,主情致,协音律,不满典重,苦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