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大学美育论文 诗词美 大学美育论文



谈谈学习大学美育这门课程后的感想如果说“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那么“没有美学课程的美育是不完全的美育”。美育即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以美育美,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和美学知识的学习,帮助人们树立

谈谈学习大学美育这门课程后的感想

如果说“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那么“没有美学课程的美育是不完全的美育”。

美育即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以美育美,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和美学知识的学习,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对美的感受、评价、欣赏和创造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

实施美育的途径主要是家庭美育、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

学校美育主要包括审美实践和美学知识教育。

美学知识教育主要是开设美学课程,使人掌握美学基本知识,了解什么是美,懂得如何欣赏美,知道怎样创造美,做一个“审美的人”。

[1]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2]美育的实施离不开美学知识教育,开设美学课程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根据美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美学课程只宜在大学开设。

因此,在高校开设美学公共必修课是实施美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实施大学美育的主要途径,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美学是研究人的审美活动的学科,或者说,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和美的创造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美是智慧的结晶,审美是智慧的闪光,美学是智慧之学。

大学开设美学课程,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修养和文化素质,陶冶他们的高尚情操,而且能够激发人的求知欲,提高人的学习兴趣,开发人的智力,培养人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得以协调发展。

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

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

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

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3]因此,美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承担着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任务,是高等教育内容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大学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

大学美育通过美学知识的学习和审美实践,培养大学生认识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蔡元培说:“所以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

”[5]美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它与德育、智育、体育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

美既可以从德、智、体中表现出来,又可以诱导德、智、体的深入发展,使情感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心智得到充实,人格得到完善。

它们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可以说,德育、智育、体育涉及不同方面的素质教育,而美育涉及全面的素质教育。

就某个方面的素质教育而言,美育不及德育、智育、体育那样突出、深刻、有力;就全面素质教育而言,德育、智育、体育又不及美育那样广泛、整合、融通。

美育的这一特点和优势表明它在全面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6]美育是寓教于乐,感染熏陶,潜移默化,从悦人、感人到育人,是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美育工作,充分发挥美育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以美引善,升华人的思想品德;以美导真,提高人的智力水平;以美怡情,促进人的身心健康。

美学我老师要我写一编关于美育的论文!600左右.论什么自己决定!

中国美育,还需要点什么? ?一、美育需要灵魂 美的精神是什么?美育的灵魂是什么?这是一个美育工作者不能不经常反思的问题。

在中国的美育家中,李泽厚说美是自由的形式;蒋孔阳说美是自由的形象;高尔太说美是自由的象征……他们对美的界定中都有一个相同内容就是肯定美是一种“自由”。

从现代学校美育的实践看,美育之所以重要,也在于它能够使学生在审美和立美的生活中欣赏、获得人性的解放和个性自由。

因此,如果说美育有一个灵魂或精神的本质的话,那么它就是对主体的自由和解放精神的弘扬。

目前的学校美育实践在百花齐放、色彩缤纷的同时也有许多与美育精神不相和谐的音调存在。

一些学校将美育作为只向外人展示的应景事物,而不做校内教育工作的日常和实在的功夫;一些教师着眼于培养少数艺术尖子而置学校美育对全体学生的心性陶冶的根本任务于不顾,更有甚者,在一些学校的美育活动中,学生完全被视为成人利用的工具而存在,被玩弄于股掌之中,毫无自由可言。

所以,扎实的美育需要我们经常反思什么是美育、美育的灵魂是什么等等这样抽象但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否则,表面上的热热闹闹之后剩下的却是一堆心灵的瓦砾。

? 二、美育需要风格 曾经有报载:一位美国的教育专家在北京某高校观摩一堂课堂教学之后,对中国学校的课堂教学赞不绝口。

但是当他南下上海广州看到的几乎全是北京那堂课的复制品之后,不得不表示震惊和遗憾。

实际上中国教育的最大弊病之一正在于它缺乏不同的风格。

本来审美或立美及其教育活动是最需要讲个性、讲风格的。

但是中国的学校美育目前最大问题之一也在于不讲风格。

一样的歌、一样的舞,一样的课堂教学、一样的展示模式……偌大的中国美育舞台,能够相互区别的“节目”少得惊人。

所以中国的学校美育已到了应当注意追求风格的时候了。

所谓的美育风格既指民族风格,也指地区、学校特色和具体美育过程中教与学的特色。

只有各国美育确立各自的风格,世界美育才有活力;只有各地、各校、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美育风格,中国的美育才能够获得真正的生命力。

江西省樟树市,有一所农村中学——清江中学,他们无法找到北京、上海、广州那样优越的美育条件,但是他们利用了一个最廉价的美育工具——广播。

一年多来,他们组织全校学生不间断地收听每周一次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周日特别奉献”节目。

来自全世界的真善美的事迹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源源不断地流入学生的心田,既是美育,又是德育,真可谓“美善相谐!”学校美育应当像江西这所农村中学那样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甚至因人制宜,扬长避短,生动活泼。

果真如此,万紫千红的美育局面就不难形成。

?三、美育需要生活 在美育概念体系中,有小美育(艺术教育),也有大美育(自然、社会和艺术教育);有形式上的美育(美育课程),也有实质性的美育(精神陶冶)。

两对概念的后者都是指向将美育与真正的生活联系起来。

一句话说就是:真正的美育应当成为一种“生活”。

美育当然要教会欣赏和创造美的方法技术

对于艺术教育来说,就更是如此。

但是艺术教育首先要教会孩子的是艺术精神,审美教育要教给孩子的首先应当是美的精神、趣味等日用的生活美的发现、趣味等日用的生活美的发现、感受和创造眼光与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一个孩子惊叹一枚秋叶的纹路和颜色时,他就是在接受美育。

因此在路边,在人群里,最普通不过的生活里发现美好、追求美的生活情趣才是对于所有学生来说最重要的美育目标

要使美育成为一种生活,艺术和非艺术的审美或立美活动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的层面。

它应当渗透进校园生活,成为无处不在的风景。

这就要求至少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学校环境中应当尽力杜绝“丑育”现象。

我们在参观一些学校时,常常会看到一些质量低劣的绘画、雕望和音乐存在于学校环境中。

其结果是由于教育者自身欣赏品位不高,他们认为正在进行的美育的实际效果也就适得其反。

第二,要使美育与教学合一,换言之,不仅要挖掘各科教学中的美育资源进行适时和适当的教育,而且应当确立教学美、教育美的观念,使每堂课本身成为一种美的存在。

所以,除了自然美育、社会美育、艺术美育之外,还应当提倡“教育(教学)美育”!在我们的学校生活中,时间最多的分配是在教与学上。

一旦我们认真地确立了教育美育的观念,真正的审美环境和美育“生活”就会形成。

生活在这样的情境中,谁都会其乐融融!教育美育应当成为美育乃至整个教育努力追求的最高境界

?

如何理解课堂教学在学校美育中的重要作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 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是这样定义的:“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教育具体目标的三个维度之一,教学中必须具体地、有层次地体现在各阶段的目标之中。

人类自古以来就一直追求着“真、善、美”。

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应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育就是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一、学校实施美育的意义 1.美育是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举措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也指出:“美育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要提高认识,充分发挥美育在教学中的作用,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不同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美育活动。

”由此可见,美育既是培养学生素质、又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常言道,“乌美在羽毛,人美在学问。

”“花美在外,人美在内。

”人的美,不仅表现在美的形体上,还表现在美的性格等方面。

全面表现人的整体美,主要是看人的性格美。

教育伴随人的成长,人的成长也离不开美育。

王国维说过:“美育者,一面使人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教育者不可不留意也。

”这充分说明了美育的重要性。

人的性格美主要通过人的活动即语言、行动来揭示,“言为心声”、“行为关键”就意味着语言是思想的外衣,行动是灵魂的外现。

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说过:“一个美人的雕塑,如果缺乏内在的性格,它就会令人想起尸体来。

”可以说,性格美是人的美的核心,是人的美的关键。

实施美育教育,是真正体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举措。

2.美育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 美育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是造就人才的原动力,同时也是强化德育工作的有力手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美育不仅能够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分为左半球和右半球,它们各司其职,一部分管理运动,另一部分管理思维活动。

美育既需要学生运用思维活动感受美,同时还需要学生运用肢体语言感受美并创造美。

智力是智慧和能力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感受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等,而以思维力和创造力为核心。

美育过程,同样渗透于发展和提高各种认知力、形成完整的智力结构的过程之中。

美育对开发学生智力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1)美育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美的欣赏和创造,以形象思维活动为主。

在学校美育中,无论是引导学生观赏美景、欣赏歌舞,还是指导学生朗诵诗词、阅读散文、赏析小说,都需要通过形象思维体味其中的意境,领略其中的志趣,把握其中的主旨,获取美的感受和享受。

发展学生智力的最终目的,是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而美育则通过人们新颖活泼的独创精神的契机,给予学生美的熏陶,激发学生创造美、感受美的兴趣。

纵观世界科技史,那些普及全球的科学成果,正是创作者艺术素质与科学素质相统一、审美追求与科学追求相结合的产物。

爱因斯坦创立了广义相对论和狭义相对论,对现代物理学、哲学、数学均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而他受母亲的熏陶,自幼喜爱音乐,六岁开始拉小提琴。

在他献身科学事业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对音乐的爱好,音乐启发了他对科学的思考。

这些例子不胜枚举,令人信服地印证了美育对人的创造力的诱导、启发作用。

(2)美育有益于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发展思维力、促进创造力。

郭沫若说过,人的根本改造,应当从儿童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入手。

因此,有远见的教师,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美育观念,并以此开发学生智力为教育的主导意识。

许多杰出的科学家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都与他们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注重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说:“我的成就来源于音乐。

”爱因斯坦也是一支乐队的第一提琴手。

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

美育对开发人的智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学校教育中加强美育,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美育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教育行为。

(3)美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人的审美观念往往与人的道德观念、道德习惯相结合,形成一定的道德情操,从而转化为行为。

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认为:“所以美育者,与智育相辅相成,以图德育之完成也。

”合理、适时地实施美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高尚...

怎样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美育论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美育的实施 摘要:语文美育的内容十分丰富,既可以是自然风光美,也可以是道德情操美,还可以是艺术情境美等等。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美的因素,不断增强学生感知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以此丰富学生美的体验,培养他们高尚道德品质,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与鉴赏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美育;语言美;意境美 小学语文是一门以知识性和人文性为主的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

教材选用的多为“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对小学生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成为学生精神生活、情感培养和智力发展的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使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相结合,逐步发展学生感知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建构完善的语文审美心理结构。

一、反复诵读,品味语言美 “文以载道”,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是文学创作的物质手段。

从课文的语言中发掘美是实施审美教育的第一步,而诵读则是唤起学生的审美注意的最有效的途径,是语文审美教育的起点。

反复诵读,品味语言美,是学生感知美的第一步。

语言美包括语言的形象美和音乐美,品味语言美就要引导学生去感知汉语言文字的形象美,领悟语言的音乐美。

例如:我在执教《翠鸟》一课时,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写得美的句子,并想想它美在何处。

回答时,有的学生说喜欢描写翠鸟羽毛的句子。

我就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小节,找找美的地方,同时在大屏幕上打出下述句子:“翠鸟头上的羽毛是橄榄色的,背上的羽毛是翠绿色的,腹部的羽毛是赤褐色的。

”并附上一幅翠鸟的图片

学生通过对课文中的句子和教师写的句子的比较,得到了这样的感受:书本上的句子用词优美,准确、精致地刻画了翠鸟羽毛的色彩和花纹的美丽,还用了比喻的手法,描写生动具体,使翠鸟显得更加活泼可爱。

二、创设情景,感受意境美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作者写文章,胸中必定有一个境,即一定的人物形象和社会生活图景;作品写出来总又饱蘸着作者的主观感情。

入境,就是要把学生引入作品所描写的特定意境,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亲身所历,似言出己口、情出己心,通过自己的体悟,深入认识作品的思想底蕴和美学价值,从心里头说出一个“好”字、一个“美”字来。

入境,不仅使学生对美的事物从直觉感受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稳定的情感、意志、性格,并使他们所获得的审美经验进而转化为行为的技能技巧乃至理念、信仰、世界观。

所以它也是语文课审美教育的关键所在。

如何让学生融情入境,关键在于情境的创设。

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

因此教师授课时,应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再现课文的艺术形象或具体画面,领学生进入美的圣殿,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充满自由的创造的教学活动,把学生带入情境中,使学生身临其境,由境发情,与作者寄予的感情产生共鸣、交流,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美的熏陶,达到美育的目的。

如《回乡偶书》一诗,看似平淡,却内蕴丰富。

游子重回故乡,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化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自己的年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看似平淡的一问中。

“笑问客从何处来”引出了诗人的无穷感慨。

全诗在有问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在教学时,我首先指导学生弄清诗的大概意思和人物,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儿童会怎样问诗人?诗人会怎么回答?你能根据这一个场面展开联想补充出来吗?”接着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设计对话,并组织学生分角色当堂进行对话表演。

在表演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对答如流,还伴有生动的动作表演,把《回乡偶书》中的对话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了,使学生对诗人那种年老回家,年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有了更深的感受,更好地领悟到诗的意境。

三、切磋讨论,探究综合美 刘勰认为“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阅读是读者运用原有知识经验去解释语言文字所传导的信息的过程。

各人的知识经验不同,对文章的解释就有不同。

学生在阅读中进行切磋讨论,互相启迪,交流各自对文章的独特体验,能够丰富对文章的理解,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这样,学生在讨论文章的语言文字、艺术形象、内容结构和整体风格等互动活动中,受到美的陶冶,探究美的能力自然也会提高。

四、拓展延伸,创造美 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美的启迪,感情上得到美的熏陶,还要引导学生借鉴美、表现美,将前人积累下来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成果加以迁移,按自己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去创造美。

学生能否创造出美的事物,就成为衡量学生是否具备审美创造能力的标志。

学生能创造美,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

如果只有审美力,没有创造美的能力,并没有完成美育的目的,因而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教材读活,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读书、创造性

2000字的论文关于陶渊明田园诗歌的特色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内容摘要: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

他的田园诗创立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被历代诗人推崇备至。

陶渊明的田园诗其实只是取材田园,貌似田园,其实际意义早已超出田园领域之外,延伸到广阔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之中去了,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真正深入到陶渊明田园诗的时代感和人民性的精髓之中去认识,探索它的艺术特色。

他在一个玄学盛行,唯美主义支配整个文坛的时代里,以崭新的思想内容的诗作卓立于诗坛,表现出巨大的革新精神。

所以,对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进行讨论,定能学习领略到我们伟大田园诗人的情怀。

陶渊明的田园诗的艺术特色可以概括为: 1 .情、景、事、理的交融 2 .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艺术特色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一.谈田 园诗离不开陶渊明,东晋著名文学家,田园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谈陶渊明自然会想起他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名句。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

他的田园诗创立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被历代诗人推崇备至。

如果仅从他的田园诗的字面上看,诗人之超然物外和物我两忘的超凡脱俗,真有着神仙般的无限风韵。

然而事实却远非如此,这是因为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是我国古代最黑暗、最腐败的时期:政权更迭频繁,高门钜族生活糜烂,老百姓食不果腹,衣难遮体,统治阶级和底层民众之间等级森严,差别甚大。

在这种情况下,陶渊明出仕做了几年小官之后,终因不愿与腐败的官僚们周旋而宁可还乡归隐。

当时的诗坛上也充斥着谈玄悟禅、模山范水之作,在形式上刻意追求绮语浮词、铺锦列锈,而陶渊明却能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的诗作卓立于诗坛,表现出巨大的革新精神,最终达到了同时代人所无法企及的高度。

俗话说愤怒出诗人,这说明只有真正有所触动有所感受者才会言之有物,正因如此,陶渊明的田园诗虽取材田园,貌似田园,但其实际意义早已超出田园领域之外,延伸到广阔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之中去了,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不至于仅仅在其文字和形式的表现上徘徊,而是真正深入到陶渊明田园诗的时代感和人民性的精髓之中去认识,探索它的艺术特色。

陶渊明的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

他的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

这是和他的诗歌内容以及表现上的特点分不开的。

他的诗的主要内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而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象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

自然,日常生活的诗化,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田园诗的总体艺术特 色。

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

他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 [1]又说:“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

” [2]由此可见他的创作态度。

陶诗的声吻和节奏,舒缓而沉稳,给人以蔼如之感。

他的田园诗多用内省式的话语,坦诚地记录了他内心细微的波澜,没有夺人的气势,没有雄辩的力量,也没有轩昂的气象,却如春雨一样慢慢地渗透到读者的心中。

他的田园诗不追求强烈的刺激,没有浓重的色彩,没有曲折的结构,纯是自然流露,一片神行。

但因其人格清高超逸,生活体验真切深刻,所以只要原原本本地写出来就有感染力。

正如宋人黄彻所说: “渊明所以不可及者,盖无心于非誉、巧拙之间也。

” [3]陶渊明的诗歌虽然平淡,却不浅薄,相反只使人感到淳厚有味。

他的诗歌语言虽然只是极普通的“田家语”,却是经过高度艺术提炼的。

而在这十分精粹的语言中又都含有丰富的形象,这些形象无论是自然风光,或是社会生活,都有着深厚的现实生活基础。

如“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这是写诗人的生活环境。

“贮”字虽只是一个平常的字眼,但用到这里却很形象很新鲜,中夏清幽凉爽的林荫好象是可以贮存、可以掬取的一瓮清泉。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一个普通的“翼”字,同样使我们清晰地看到那和煦的南风温存抚爱着欣欣向荣的禾苗的景象,生意盎然。

二.陶渊明田园诗的主要创作:大都数田园诗都以“高远的理想与志趣;劳动生活内容的反映;田园贫困状况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为主要题材,表达自身的社会思想。

陶渊明的田园诗的代表作至今存留一百二十五首,其中九首四言诗,一百一十六首五言诗。

其中《归田园居》五首、《饮酒》二十首、《杂诗》十二首、《读山海经》十三首等,另有文、赋十余篇,也都成为传世之作。

田园诗是陶渊明创作的主要成就。

《归田园居》是一组清新自然的佳作,其中第一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