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诗词分类按照诗人心情 诗词最多的诗人



诗歌的分类(按音韵、内容、形式、诗人分)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

诗歌的分类(按音韵、内容形式、诗人分)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①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

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②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变成诗体的名称。

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

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成为乐府和拟乐府。

如《敕勒歌》《木兰诗》《短歌行》(曹操)。

一般来说,乐府诗的标题上有的加“歌”“行”“引”“曲”“吟”等。

③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

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行”体。

到了唐代,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已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虽辞为乐府,已不限于声律,故称新乐府。

此类诗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发展。

如,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白居易的许多作品,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大多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

再如,绝句仅为四句两联,又称绝诗、截句、断句,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要求。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

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

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

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

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现代诗歌的分类 诗歌的分类也有多种方法,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

基本的有以下几种: 1.叙事诗和抒情诗。

这是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的。

(1)叙事诗:诗中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诗人满怀激情的歌唱方式来表现。

史诗、故事诗、诗体小说等都属于这一类。

史诗如古希腊荷马的《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故事诗如我国诗人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诗体小说如英国诗人拜伦的《唐璜》,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

(2)抒情诗:主要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如,情歌、颂歌、哀歌、挽歌、牧歌和讽刺诗。

这类作品很多,不一一列举。

当然,叙事和抒情也不是绝然分割的。

叙事诗也有一定的抒情性,不过它的抒情要求要与叙事紧密结合。

抒情诗也常有对某些生活片断的叙述,但不能铺展,应服从抒情的需要。

2.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

这是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类的。

(1)格律诗:是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

它对诗的行数、诗句的字数(或音节)、声调音韵、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有严格规定,如,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律诗”“绝句”和“词”“曲”,欧洲的“十四行诗”。

(2)自由诗:是近代欧美新发展起来的一种诗体。

它不受格律限制,无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或不押韵,字数、行数、句式、音调都比较自由,语言比较通俗。

美国诗人惠特曼(1819—1892年)是欧美自由诗的创始人,《草叶集》是他的主要诗集。

我国“五四”以来也流行这种诗体。

(3)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

作品中有诗的意境和激情,常常富有哲理,注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篇幅短小,...

所有的古诗按一种风格整理什么诗人分类,情感,按

1.送别类: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2.怀古类:或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 3.思乡类: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4.战争类: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5.闲时类: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6.借景抒情类: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借景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借景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

7.托物言志类:或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托物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 8.爱情类;在古代诗词中占的比重相当大。

其中不少精品以其丰富的内容、美好的情感、多样的手法,被人们世代传诵。

...

整理资料。

小组讨论搜集到的资料,把诗歌分分类,可以按诗人分,...

山水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咏物诗、思乡诗山水田园诗望庐山瀑布 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宿建德江 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竹里馆 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边 塞 诗凉州词 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出 塞 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军行 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塞下曲 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送 别 诗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别董大 高 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咏 物 诗咏 鹅 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咏 柳 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墨梅 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石灰吟 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竹石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思 乡 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静夜思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泊船瓜洲 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中国古诗词按内容的分类 要每种分类都有介绍! 急急急急急急急!很...

⒈借景抒情诗 借景抒情诗(写景抒情诗)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表达作者对所写景物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或借景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借景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

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⒉咏史怀古诗 怀古(含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借所吟咏的古人、往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诗歌。

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

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

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表达的是面对古赤壁战场所产生的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⒊伤春伤别诗(闺怨诗) 古代上流社会的女子常因寂闷孤独而面临美好的春光想到自己韶华将逝,更加思念离家宦游的丈夫或天各一方的情人。

伤春伤别诗往往借对春光消逝的记叙描写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⒋羁旅行役诗 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或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由所见所闻所感触发思乡之愁,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这类诗词亦可称之为思乡怀人诗,其特点多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望月伤心,见花落泪,听雨思亲,多少景物都被染上诗人的感情色彩,因而此类诗中常将伤感、迷离、凄苦、寂寞、孤寂、惆怅、忧郁的情怀及种种离愁别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很婉约、含蓄。

⒌山水田园诗 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或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厌恶官场、远离浊世,对宁静平和的田园生活生活的向往;或描写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对壮丽山河热爱;或表现归耕隐居之乐,多抒发质朴、清新、恬淡、闲适、物我两忘的感情,表现不同流俗的清高,追求隐逸,有消极避世的思想。

⒍托物言志诗 古人很喜欢咏物,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

——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

”(刘熙载《艺概》)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比喻、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常有松、竹、梅等意象),即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情操志趣。

或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托物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

⒎即事抒怀诗 即事感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

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所谓“即事”诗,一般来说无严格的界定。

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等,一般皆可笼统称之为“即事感怀诗”。

⒏边塞征战诗 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疆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

多以诗歌描写边塞山川景物、风土人情;他们的诗或描写塞外风光,或表现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慷慨激昂及捐躯赴国难的悲壮;或反映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或描写望月思乡的苍凉和长年征战的悲苦,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及其不幸遭遇;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

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

9.赠友送别诗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

”(江淹《别赋》)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

因此,在古诗词中国诗坛上,赠友送别诗是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内容丰富,可谓“说尽故人离别情”。

这类诗歌主要抒写离别之情,借对送别情景的描写,表达达依依不舍的离情别绪,或留恋、或安慰、或嘱咐、或祝愿;有伤心、有惆怅、有期望等。

古代的交通不发达,人们“相见时难别亦难”,诗人们抒写了大量的这类诗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这些作品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无尽的友情熔铸在诗情画意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深挚的情谊包含在殷勤的祝福中;“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的质朴与豪爽寄托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晶莹透明的冰壶装下了理解和信任……10.闲适隐逸诗 一些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

整理资料.小组讨论搜集到的资料,把诗歌分分类,可以按诗人分,可...

山水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咏物诗、思乡诗山水田园诗望庐山瀑布 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宿建德江 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竹里馆 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边 塞 诗凉州词 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出 塞 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从军行 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塞下曲 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送 别 诗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别董大 高 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咏 物 诗咏 鹅 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咏 柳 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墨梅 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石灰吟 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竹石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思 乡 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静夜思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泊船瓜洲 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现代诗歌分类十万火急!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 诗体概说 诗体的分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现在,只就一般的看法,简单地谈谈汉魏六朝和唐宋的诗体. 汉魏六朝诗,一般称为古诗,其中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个时期的文人诗.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乐府歌辞是由乐府机关采集,并为它配上乐谱,以便歌唱的.《文心雕龙·乐府》篇说:"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由此可以看出诗、歌、乐府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诗指的是诗人所作的歌辞,歌指的是和诗相配合的乐曲,乐府则兼指二者而言.后来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虽然没有配乐,也称为乐府.中唐时白居易等掀起一个新乐府运动,创新题,写时事,因而叫作新乐府. 唐以后的诗体,从格律上看,大致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两类.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它有一定的格律.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长律一般都是五言诗.只有四句的叫绝句;五绝共二十个字,七绝共二十八个字.绝句可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律绝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一般只限於五绝. “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现代诗的含义: 1.形式是自由的 2.内涵是开放的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古典诗”与“现代诗”的比较:“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古典诗”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现代诗”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诗歌主要有以下几部分: (一)诗歌的起源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尔吉、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二)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三)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 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睢》《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迭、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 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1.比拟.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

诗歌的起源,诗歌的分类,诗歌的特点

诗是诗的概念起源的主要文学体裁的故事,抒情高度简洁,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力,富有节奏感,语言的节奏和分行排列的形式,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诗的韵律,节奏和丰富的情感语言艺术形式,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诗歌起源于古代社会生活??中,由于劳动生产率的爱,是一种原始的宗教感情色彩的形式,有节奏的语言,性别下跌。

“虞书的书:”诗言志,唱歌的话,永安,节奏和声音的声音。

“”礼记·乐记“:”诗,词和志的歌曲,歌颂的声音,舞蹈,也将其能力; 3,考虑到这一点,并从早期的诗歌,歌曲,音乐,舞蹈为一体的乐器。

这抒情诗,始终与实际演出的音乐,舞蹈,歌唱,诗歌,歌曲,音乐,舞蹈每一个发展,一个独立的机构,诗词歌赋统称诗歌。

(一)诗歌的起源诗是最古老和最文学的特质的文学样式。

从古代人的劳动歌谣和民歌的总称原本是诗和歌曲。

不管了,开始诗歌,歌曲,诗歌和音乐,舞蹈一起,统称为诗歌。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如“诗经”,“楚辞”,“汉”和无数的诗人的诗歌。

在西欧的诗,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罗马,如卫而绩,诗人贺拉斯开源的创作。

(二)诗歌的特点诗是高度集中的,普遍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是充满丰富的想象力,语言的想法和感受简洁的形象和强大的,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有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专注于美国的结构形式。

何其芳,我们的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曾经说过:“诗是一种最集中的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是充满丰富的想象力和感受,往往直接抒情性能,在炼油与和谐程度,尤其是在节奏鲜明的不同的散文语言,其语言。

“定义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征:首先,高浓度普遍反映生活,二是抒情的,充分的思想和感情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的音乐美。

(三)诗歌的表现实行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最早流行的,还是经常传统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毛序言中说:“诗六义燕:一曰风,被赋予了第二次,第三次,四曰兴,吴樾雅刘岳颂”。

这“六义”,“风,雅,颂”是什么样的诗,“诗经”赋,比,兴“是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富:直接陈述的表现手法的事情。

宋代学者朱熹说:“福,敷陈其事而直言也。

”,如诗经,“盖它嗯车前草衣”是在诗集传注释中使用这种技术

:比喻描绘的东西,表达思想和感情。

刘勰“文心雕龙比兴说:”是什么意思,写比也覆盖材料附加意义威胁所有这些事情。

“朱熹说:”比他的材料比这件事情“举个例子,书诗经”螽斯“硕鼠”一章中,这种方法被写入。

性:孩子关心起兴的主题来描述事物,由年初的一件事,表现的思想和感情的字眼。

在毛泽东唐代孔颖达正义说:“朱熹更明确:”兴也起到引类的类比,因为头发有心脏,朱诗列举的植物和动物看到意大利,兴辞了职也。

“指出:”兴的第一句话差异性的言论去呗。

“他说:“书诗经”关雎“桃夭”的文章是“兴”的表现手法。

3的表现手法,并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相互补充,古诗词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和发展创造连续自古使用灵活,夸张的重复重叠,跳跃等,这是困难的尝试描述。

然而,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的丰富的想象力,体现的诗歌和诗歌是最重要的实践。

在诗歌中,有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法,是一种象征。

一个符号,它简直是“象征意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反过来表明,直接形象的初衷,这应该加以注意。

利用现代诗的方式来塑造形象主要有三种:1。

无法比拟的。

夸张的。

转喻。

诗是最古老和最文学的文学风格的。

从古代人的劳动歌谣和民歌的总称原本是诗和歌曲。

不管了,开始诗歌,歌曲,诗歌和音乐,舞蹈一起,统称为诗歌。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如“诗经”,“楚辞”,“汉”和无数的诗人的诗歌。

在西欧的诗,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罗马,如卫而绩,诗人贺拉斯开源的创作。

求怀古咏史类诗歌鉴赏套路、套语

一、知人论诗,知世论诗 知人论诗,知世论诗的方法,古人很早就讲过,即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和生平遭遇,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包括时代氛围和社会风俗)和创作目的,从而设身处地的揣摩诗人的心境,理解其思想内涵和艺术技巧,这样才能提高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最近几年的高考诗歌鉴赏试题,都是一些大家的不太出名的作品。

因此,知人论诗,知世论诗就显得格外重要。

要理解诗作,就不能离开对诗人的品读,会历史的了解。

实际上,就是在读中国社会发展史,读中国文化发展史,读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

二、品位诗歌意象,理解诗歌意境 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是意和象的复合体,是作者的主观心意和客观物象凝聚的表现,是作者精神和外在物质的统一,它是由情和景这两个因素组成的。

意象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就是意境。

通过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意境的指向意义,就能深入的理解诗歌内容,才能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与意图。

有些物象和特定的情意构成了固定的搭配,这些值得我们注意把握。

如明月就与思乡、思人相联系;松、菊、梅、竹与性格高洁相联系;折柳与古代的送行相固定。

三、体味诗眼,解读诗歌 古人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这句诗一方面表明古人写作构思之辛苦,另一方面也表明古人写诗词很讲究练字。

因练一个好字、好句,是全句、全诗游龙飞动、生气盎然的,就是“诗眼”。

它可以是一个简练传神的字,也可以诗作体现主旨的精彩与句。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我们在鉴赏古典诗歌时,若能从诗眼入手,可更深入的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

注意:诗歌中的一些形容词、副词和动词往往就是诗眼。

找到诗眼,有助于正确把握诗歌意境。

四、把握特色重点突破 从高考命题的角度看,高考鉴赏的古代使更多是写景、咏物、咏史的作品,因此我们在把握诗歌之前,还要掌握已写诗歌的反战以及分类的知识

诗歌按照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分,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按语言字数,可分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诗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咏物诗、咏史诗、边塞诗、咏怀诗等;还可分为律诗和绝句。

古代律诗中的四联,古人归纳为起、承、转、阖。

从层次上分,往往可以分为两层,一层写景,一层抒情或议论(即卒章显志的写法)。

五、巧用术语,做出解答 有了以上四步作为基础,我们就可以从容沉静地顺利出题者题目设计的各种问题了。

命题者从什么角度来问,那么就从什么角度来回答。

最近几年的鉴赏题,无外乎就是从内容和手法两个角度来设问。

因此,在回答这些问题是最好用简洁的语言即术语来作答,答出关键点来。

高考阅卷,是按关键点给分的。

只要有关键词语,关键店,就可以获得分数

所以答题的术语,我们必须要熟练掌握。

2005年高考卷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⑴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⑵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 ⑴对偶。

\"芳草\"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⑵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都有特色。

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 情景交融。

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我们平时常用的术语有以下的几类: (1) 表达方式:①描写(正面—侧面,实写—虚写,动景—静景,近景—远景)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用“蝉噪”“鸟鸣”—动景,写山林的“幽静”;汉乐府《陌上桑》对秦罗敷的描写“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写罗敷的服饰美;后八句是侧面描写,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

《望庐山瀑布》,前三句写眼前所见,是实写;第四句“疑是银河落九天”,以银河来比喻庐山瀑布,为虚写。

②议论③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2)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衬托、用典、设问、反问) 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用“绿”和“红”良种颜色分别代替(借代)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用的是反衬。

(3) 抒情方式:①直抒胸臆。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

②借景抒情。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故人的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消失,滚滚的江水有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

③托物言志(象征)。

《卜算子咏梅》(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用“梅花”象征着不随俗,出类拔萃、性格坚强的人,是诗人自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写照。

④借古讽今(用典)“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收集古典诗词中写“雨”和写“愁”的名章佳句,并按照其情感意蕴归...

《静夜思》是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这首诗虽然只有区区二十个字,但就流传的广泛程度来说,还没有一篇作品可以与之比肩,它几乎是全世界华人耳熟能详的一首名篇。

我国流传的《静夜思》是明朝版本,与宋朝版本有个别字有出入。

此外,《静夜思》还是两首现代歌曲的题目。

作品信息 【标题】 《静夜思》[1]【体裁】诗歌 【作者】李白 【作品年代】 唐代 作品内容 【明代】 床 前 明 月 光,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明 月,低 头 思 故 乡。

[2] 【宋代】 床 前 看 月 光,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山 月,低 头 思 故 乡。

[3] 作品注解 【注释】 (1)题目: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

(2)床:五种说法。

⑴指井台。

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

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⑵指井栏。

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

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

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

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

《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⑶“床”即“窗”的通假字。

⑷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

”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⑸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

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

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

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

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 一种坐具)。

[4] (3)疑:怀疑,以为。

(4)举头:抬头。

【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韵译】 皎洁月光洒满床,恰似朦胧一片霜。

仰首只见月一轮,低头教人倍思乡。

床的意思 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

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

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

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体是什么,很难考证。

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

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

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版本的说明: 明代版本: 这是目前流传比较广泛的版本。

该版本虽然可能不完全是李白的原作,有个别字词后世或有所修改,但是流传度很高,并被收录于各版本的语文教科书中。

宋代版本: 这一版本与人们常说的“床前明月光”明显不一致,其实并非是错误,而是流传版本不同。

一般认为,这一版本比明版本更接近李白的原作,但仍有学者认为可能存在更早的版本。

宋刊本的《李太白文集》、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洪迈所编《万首唐人绝句》中,《静夜思》的第一句均为“床前看月光”,第三句也均作“举头望山月”。

元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集》、明高棅《唐诗品汇》,也是如此。

宋人一直推崇唐诗,其收录编辑甚有规模,加之距唐年代相近,误传差错相对较少,故宋代乃至元代所搜集的《静夜思》应该是可靠准确的;在清朝玄烨皇帝亲自钦定的权威刊本《全唐诗》中,也并没有受到前面同时代不同刊本的影响而对此诗作任何修改。

在此之前《静夜思》已传入日本(日本静嘉堂文库藏有宋刊本《李太白文集》12册),因日本人对唐诗崇尚,在后世流传过程中并未对其作出任何修改。

但在中国情况就不一样了,到了明代赵宦光、黄习远对宋人洪迈的《唐人万首绝句》进行了整理与删补,《静夜思》的第三句被改成“举头望明月”,但是第一句“床前看月光”没有变化。

清朝康熙年间沈德潜编选的《唐诗别裁》,《静夜思》诗的第一句是“床前明月光”,但第三句却是“举头望山月”。

直到1763年(清乾隆二十八年)蘅塘退士所编的《唐诗三百首》里,吸纳了明刊《唐人万首绝句》与清康熙年《唐诗别裁》对《静夜思》的两处改动,从此《静夜思》才成为在中国通行至今的版本:“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但是这也不是清朝流行的唯一版本,就在《唐诗三百首》问世前58年的1705年(康熙四十四年),康熙钦定的《全唐诗》中的《静夜思》就是与宋刊本《李太白文集》完全相同的“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后来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唐诗》也沿用着这一表述。

[5] 这一表述是明朝以后为普及诗词而改写的。

经过“改动”了的《静夜思》比“原版”要更加朗朗上口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床前明月光”版比“床前看月光”版在中国民间更受欢迎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