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初中语文人教版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



初中语文古诗赏析 一.导入:读诗,如同在倾听古人吟唱情感之歌。正是有了这一颗颗情感的种子,诗人的笔下才会盛开出一朵朵绚丽的诗词之花。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只有把握住了这首诗的情感坐标,才算真正贴近了诗的

初中语文古诗赏析

一.导入:读诗,如同在倾听古人吟唱情感之歌。

正是有了这一颗颗情感的种子,诗人的笔下才会盛开出一朵朵绚丽的诗词之花。

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只有把握住了这首诗的情感坐标,才算真正贴近了诗的灵魂,才能走入这首诗所构筑的美学殿堂。

二.教学流程:1. 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情感:(古人也说,“诗言志”、“诗言情”。

在我们初中阶段所接触过的古典诗词中,哪些情感主题是诗歌中最为常见的呢?) ①思乡怀人:“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②长亭送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情深意长的勉励),“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依依不舍的留恋) ③建功立业:“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④寄情自然:“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⑤忧国伤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些也正是古往今来人类所共有的情感体验,它们曾孕育出无数烩炙人口的佳句。

)2.“披文以入情”——揣摩诗歌中的情感 (诗人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化为一个个凝练的词句,那么我们面对一首诗的时候又如何做到“披文以入情”——通过这些语句去把握住诗歌内在的情感脉络呢?) ①知作者,明主题 (每个诗人由于人生经历与情感体验的不同,他们的诗歌往往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中考常考的均是一些名家诗作,因此如果能了解这些诗人写作的主要风格,那么在赏析时就能居高临下地分析了。

) 辛弃疾:爱国词人,报效国家、收复失地的壮志豪情,报国无门的悲愤(“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陶渊明:向往田园归隐之乐 (对作者的风格有初步的了解,能给我们带来一定方便,但这里有一点要强调的是,所谓风格是指诗人写作的主调,并非没有例外,比如婉约词人李清照同样也写出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壮诗篇。

因此,在诗歌赏析中要视情况灵活运用。

) ②看提示,定基调 (提示从何而来?就是诗中的标题、背景提示、注释等,这常常会给我们理解诗词情感以重要提示。

) 练习:《春夜喜雨》(能从中找到感情的批示吗?)——“喜”字,已暗示了诗人对春雨到来的欣喜、赞叹之情。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注释】①泊:停船靠岸 ②瓜洲:在现在江苏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

③京口:在长江南岸,属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

④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诗人的家园所在地。

诗歌第二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抒写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内心感受?(故园虽近却难以归乡的无奈、惆怅之情) ③品语句,悟感情 (前面两点还只是把握情感的辅助手段,体会诗中情感更重要的还是应从诗句本身出发,细加品味。

) 练习: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最后两句: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

一个“岂”字一个“奈”字就表达了作者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与无奈。

——抓住文中直抒胸臆的关键词句来把握诗歌的情感主题。

(古人作诗往往又追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含蓄美,诗人之情常常是“藏于山,隐于水”。

除了直抒胸臆外,诗人通常还会用怎样的方式去传达情感?——化景物为情思,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我们做题时就要仔细去品味诗中之景所包含着的情感。

) 练习: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诗中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词中可见?(愁:对美好春光消逝的感伤。

“雨疏风骤”“绿肥红瘦”——细雨、落花都是古典诗语中传达伤春之情的两个常用意象。

) 在古诗词中,还有很多景象身上都含有固定的情感内涵。

比如说送别诗中,就常出现哪种景物?(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就含有惜别之情)大家还能想到哪些景物身上也这样的特点?(月、雁、梅……) ——把握诗歌中常见意象及其所定的情感内涵,有利于解题。

4.入情以会意 (把握住了诗歌的情感坐标,也有助于我们赏析诗歌的用词之妙、意境之远。

) (1)字词赏析 练习: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

请你说说为什么。

答案示例:因为 “见”字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

山景自然地展现在诗人眼前,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

更好地传达出诗人超然于尘杂之外,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恬适之情。

答题要点:既要通过联想展示诗中场景,从字义、修辞等角度去分析字词的表达效果;还应联系诗中的情感意蕴去品味。

) (2)体会意境 (是否真正理解了诗文的意境,改写诗文是一种有效的训练...

古诗词专题训练(中学语文)1我国的古代诗歌分为()()()()...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赋 盛行的朝代分别是唐 宋 元 明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第一位伟大的诗人是屈原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是《离骚》第一首长篇叙事诗是《孔雀东南飞》第一位山水田园诗人是王维.《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诗中描写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等意象,营造了人们因交通困难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的意境。

古代诗人和诗歌作品并称的很多,如“三曹”是指曹操、曹丕、曹植;“初唐四杰”是指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孟”是指 王维,孟浩然 ;“苏辛”是指 苏轼、辛弃疾 ;“高岑”是指高适和岑参;“小李杜”是指李商隐和杜牧;“风骚”是指《国风》和《离骚》两部作品。

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弃之可惜; 杯中酒口口都香甜,量力而行.

【语文人教版年级语文(上)专项训练四古诗文专项提升答案】作业

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寄情与境,情景交融,借古讽今,托物言志表现手法:渲染,烘托,白描,虚实结合,明褒实贬修辞手法: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对比,反复,设问思想感情:1.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无道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2.建功报国建功报国的渴望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悲叹3.思乡怀人羁旅思愁思念亲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4.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盛今衰的感慨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赞同35|评论(16)

人教版初中语文必背古诗文60篇

【人教版的初中语文必背古诗文第一部分】1、孔子语录(《论语十则》)2、鱼我所欲也(《孟子·告子上》)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左传》)4、曹刿论战(《左传》)9、马说(韩愈)10、小石潭记(柳宗元)11、陋室铭(刘禹锡)12、岳阳楼记(范仲淹)13、醉翁亭记(欧阳修)15、爱莲说(周敦颐)16、送东阳马生序(宋濂)17、关雎(《诗经》)18、蒹葭(《诗经》)19、观沧海(曹操)20、饮酒(陶渊明)【人教版的初中语文必背古诗文第二部分】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22、次北固山下(王湾)23、使至塞上(王维)2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5、行路难(李白)26、望岳(杜甫)2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2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30、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3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32、观刈麦(白居易)33、钱塘湖春行(白居易)34、雁门太守行(李贺)35、赤壁(杜牧)36、泊秦淮(杜牧)37、夜雨寄北(李商隐)38、无题(李商隐)39、相见欢(李煜)40、渔家傲(范仲淹)41、浣溪沙(晏殊)42、登飞来峰(王安石)43、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44、水调歌头(苏轼)45、游山西村(陆游)46、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47、过零丁洋(文天祥)48、天净沙·秋思(马致远)49,【关雎】(诗经)50,【蒹葭】(诗经) 51,【从军行】(杨炯"唐)52,【月下独酌】(李白 唐)53,【羌村三首】(杜甫 唐)54,【登楼】(杜甫 唐)55,【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李白 唐)56,【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唐)57,【望月有感】(白居易唐)58,【雁门太守行】(李贺"唐)59,【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宋)60,【别云间】(夏完淳"明)...

赶考语文之古诗鉴赏如何复习

古诗鉴赏今年注重比较,要注意把文学常识、默写和文言文都结合起来。

古诗鉴赏里我特别想提醒大家关注术语真正的理解。

比如说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什么叫这个你要能给人讲出来。

我说以动衬静,你告诉我具体例子是什么样,要说得出来,这是备考倒霉。

相关术语真正做到理解。

第二,我提醒大家特别注意,做鉴赏类节目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具体的作答,不能光说术语,我们现在同学背一大堆术语,不结合诗内不行。

实际上加强什么呢?加强对诗歌具体的翻译,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

还有具体诗歌鉴赏策略由于时间关系我简单说,第一咬标题,标题蕴含很多的信息

比如说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春夜时间,洛城地点,闻笛事件,我们老不注重题目,做任何阅读的时候题目都非常重要,第二是咬意向,诗歌是通过意向反应,意向代表什么情感是要考试之前要做到心中有数。

第三咬诗眼。

明确把诗主要情感表达出来的词语

比如说《登高》当中我问你,登高的诗眼是什么?学生肯定不知道,就是万里悲秋常做客的悲,那有几种悲有八种悲,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就是我们书后练习当中。

我觉得大家回归课本把我说的运用到实践当中检验。

第四咬题干。

一定要特别强烈的审题意识,人家问的是什么?结合对应的考点是什么非常重要。

人教版初中语文答题方式〈套路〉

(我有个当老师的朋友发到朋友圈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最全语文万能答题公式总结 语文阅读在语文考试中算是失分大项了,不仅阅读量大,对答题要求也挺高的。

现在小编整理了语文阅读中最常见的问题及最易得分的答题公式,虽然稍显死板,但拿到高分是没问题的!优秀语文教师都点赞哦~ 家长们一定记得为孩子收藏!语文阅读常见问题 ▊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

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 (七)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 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

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

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

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 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

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 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

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 于景”、“情景交融”。

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 切景语皆情语。

▊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

“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如何进行阅读鉴赏】如何做语文的阅读理解和古诗鉴赏?考试时应如...

我告诉你 1:语文阅读理解,重在理解,冰冻三尺,非翌日之寒.平时多读,多看,这是根本措施. 2.应付考试,(1)通读原文,把握中心,画出.题目4到5道与之有关. (2)学会从原文中搜索提炼信息,八成题目便会迎刃而解. (3)熟练掌握典型题的接替思路,有一定的规律,只要你掌握之,一般不会掉分. 3古诗鉴赏,距我所知,不会太难,在掌握解释的基础上,适当运用修辞手法 这就是我在中考语文模拟中考中37(满40)的秘诀,与你分享. 不对之处,恳请指正!

初中语文古诗词请写出与端午节有关的诗歌名句。

端 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 渡 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 令门.端 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 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