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张继生平及诗词 张继的生平



古代诗人张继的资料这捎带着禅的超然的钟声;而且前后词语之意因果相连,推论而出,把一里以外寒山寺的钟声远距离传送了过来、清冷幽美的江南水乡秋夜图。诗歌一、二句,还有声音和情绪,虽然写的是秋夜。三张继最

古代诗人张继的资料

这捎带着禅的超然的钟声;而且前后词语之意因果相连,推论而出,把一里以外寒山寺的钟声远距离传送了过来、清冷幽美的江南水乡秋夜图。

诗歌一、二句,还有声音和情绪,虽然写的是秋夜。

三张继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又会引发满怀愁绪的夜泊之人什么样的感受呢?诗歌前后两联,全诗如下:《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赏析,但仍能使人感知江边各种秋物的色彩、形态,绘制了一幅朦胧静谧。

而诗歌所创造的艺术意境,也寓于这繁简虚实对比的玄妙之中、四两句却是个大写笔,所描写的内容一繁一简,体现出来的感觉一实一虚,对比非常清楚:诗歌从很细小的景色入手...

枫桥夜泊古诗全文

《枫桥夜泊》唐代: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 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 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赏析:《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

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

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这首七绝,是大历诗歌中最著名之作。

全诗以一愁字统起。

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

这二句既描写了秋夜江边之景,又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

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

夜行无月,本难见物,而渔火醒目,霜寒可感;夜半乃阗寂之时,却闻乌啼钟鸣。

如此明灭对照,无声与有声的衬托,使景皆为情中之景,声皆为意中之音,意境疏密错落,浑融幽远。

一缕淡淡的客愁被点染得朦胧隽永,在姑苏城的夜空中摇曳飘忽,为那里的一桥一水,一寺一城平添了千古风情,吸引着古往今来的寻梦者。

诗人运思细密,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

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其名句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作者简介: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汉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

唐代诗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

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

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

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

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

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

描写风景的古诗词

古诗词中描写风景最为经典句子 1、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陆游(陆游第一个 骑着驴旅游的,后人称其为驴友,此诗成为驴友们的骄傲) 2、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乐府 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 4、黄山说美恐非真,山川各异似才人。

崂山逊君云如海,君无崂山海与云。

——贺敬之 5、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 6、平生好游不知止,二十三年十万里。

鸦飞不到雁飞回,中有劳人双屐齿。

——查初 7、一蓑一笠一髯叟,一丈长竿一寸钩,一山一水一明月,一人独钓一海秋。

--钓鱼台 8、一衣带水连双山,绿树成荫桃花艳。

神仙乐居此宝地,不知仙间是人间

——汉武帝 9、爱山爱水成吾癖,一笑艰辛亦饱经。

虎舌龙牙初脱险,又题诗上绿波亭——查初白...

《枫桥夜泊》整首诗的意思

在古诗词中,他多么希望这忧这愁真能随钟声而去。

作者用这样两句作尾,应该是激励自己重燃生活的希望。

视觉、听觉,今亦是,故而鸣钟解忧。

一百零八钟响,“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偏也巧,使始终压抑郁结的诗境有了个还算昂扬的结尾

读罢此诗、触觉三管齐下,恰如其分地现出了他的心境。

同样的景色在不同心境的人心中有不同的感觉。

同样是秋夜对月独处孤舟,李白苏轼二人定是要“举杯邀明月”,如蒲松龄,这难道就是鱼与熊掌不可皆得?立功名而闻于世的方法绝不只科场高中一途,古是。

作者的心情可以理解,因此诗中自然而然流露出凄凉悲苦的情绪。

毕竟古时金榜题名才是正途。

知道了作者一生际遇才会了解他的诗的内涵,如张继,所谓“一言动天下”大概就是这样,形影相吊”的孤苦伶仃了,寒山秋夜孤舟,我到时怕是会闷死,再加上秋风的低吟,一片片枯败枫叶划过张继心头落在水面,恰恰勾起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为这浓秋之夜和张继心中洒下丝丝凉意。

秋风送寒,独卧小舟。

“月落乌啼”,有声有色有情,其中英才罕有。

闻名于读书人本职工作--写作上的人偏多为无缘仕途的人。

一个读书人真的只有“功名”二子是最重要的?自隋到清。

一个落第书生形象跃然纸上。

恰在此时。

寒水微波粼粼,江中渔火点点;“桥”是地点;“夜”是时间,乌鹊哀鸣,张继的哀怨之气与郁闷之气贯注其中。

寒山寺每年正月初一凌晨鸣钟一百零八响,因为佛法认为人生愁苦有一百零八种之多,考出了多少进士;“泊”是时间。

四个字,该介绍的都介绍了,但这也让张继联想起了“钟声解忧”的传说,感触良多却尽在诗外,“吝啬”到了极点。

然后首句直接进行景物描写,撞击他的心房,撞击他心中的苦闷,这首诗作于作者科场失利返乡途中; 火野隼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评诗便要了解作者生平,生平所著不丰,惟有此诗流传深广。

钟声一下下撞击他的耳膜,凡用“月”“乌”者不外乎“凄愁悲苦”四字,太阴西坠,作者在第二句中用一个“愁”字点出全诗主旨,一切描述都是为了突出这个“愁”字,不解人意的霜气偏偏充盈天地,辗转反侧无法入睡,这“对愁眠”甚至有几分“茕茕孑立,可惜张继秋季到此无缘聆听,他听到的是寒山寺每夜常例的“警世钟”。

这诚然是美好的祝愿。

张继,唐朝人,不第书生,一百零八忧解,开始新的一年 《枫桥夜泊》赏析 文 /,诗境与寺名浑然一体,遥望月空鸣”而已。

因此。

这首诗的题目就很精练。

“枫”是季节,对前途的迷茫,他的心中仅剩下一种感情--愁、“把酒问青天”了。

但换了失意的人,不过是“独步漫长宵,风过花零,只是不知道该替他惋惜还是庆幸,倘若他科场高中,中华诗坛就少佳作一篇了。

言归正传

关于节日的诗词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

圆月被视为团圆的象征,也是文人墨客情感之所系。

下面是从历代诗词中节选出的与明月、中秋有关的名句。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李白《月下独酌》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李白《关山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晏殊《中秋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苏轼《中秋月》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辛弃疾《满江红》 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

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

--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长桥见月圆。

渐上远烟浮草际,忽依高阁堕檐前。

--徐渭《十五夜抵建宁》 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

月明圆峤人千里,风急轻帆燕一行。

--张煌言《舟次中秋》 *诗词--节日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鸟 白居易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生查子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稍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诗词--月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鱼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清平调 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民歌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几家夫妻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州。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 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时常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诗词--励志 古风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

金缕衣 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叶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图伤悲! 杂诗 陶渊明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

结合刘禹锡的生平,谈谈读《秋词》的感受。

唐朝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虽距我们很远,但唐诗和刘禹锡却离我们很近。

翻开典籍,我们会感到那唐代的佳音越过荒凉的原野、狭长的山谷疾驰而至,文化敲击我们的声音恍然启悟着人生的真谛:文化是一种千年不绝的交响。

而品读刘禹锡《秋词》更会给学生带去内在的精神愉悦和理性精神层面的提升。

刘禹锡《秋词》共两首,刘禹锡的一生坚持改革社会的理想,蔑视和嘲笑那些攀龙附凤的权贵,而遭到权贵们的压抑贬斥。

刘禹锡一生坎坷,但也风骨凛然、志向远大,从未妥协与屈服。

他不仅用行动,而且用诗歌,留下了光辉印记。

带着对诗人的敬佩与膜拜,现在我们就来赏析他的《秋词》。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郎州时的作品

“自古”句点出逢秋而悲,古今皆然,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之慨。

“我言”句以响遏行云的一声断喝,推翻悲秋主题一新天下人耳目。

“晴空”二句勾勒出一幅壮丽的秋景图:我们看到,在那一碧如洗的寥廓高天上,一只白鹤腾空而起,直冲九霄,把我的诗思也引到了高空。

目击此情此景, 怎能不使人惊喜和感奋?融诗情与画意是“秋日胜春朝”的形像化说明,景致飞动,笔触轻灵,极易引发读者的联想。

全诗有直抒胸臆之妙,而无“含蓄不足”之嫌。

自然,诗人抑春扬秋,并不表明他对“春朝”怀有某种偏见,从中可以触摸到诗人豪迈、壮阔的胸襟。

为了驱除“悲秋”心理,诗人有意在“春”和“秋”之间有所轩轾,再看第二首: 山明水净夜来香,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色嗾人狂。

这里人仍将抒情、写景、议论熔于一炉。

那漫山红黄相间的枫叶是对第一首绘就的秋景图的巧妙点缀和生动的补充。

如果说前诗主要着重于高空的话,此诗则主要落笔在地上。

秋日登楼,让那清气徐徐沁入肌骨,可以使人清醒、理智,而那烂漫的春光则只能使人昏醉、轻狂。

这样,又何必“逢秋”而“悲”呢?“岂如春色嗾人狂”这铿锵有力的吟唱,向我们袒露了诗人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不畏“衰节 ”的情怀。

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

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偏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

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宏图。

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

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的精神为之抖擞。

这只鹤是不屈之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

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两首诗 《秋词》主体相同,但各写一面。

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

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

景随人迁,色由情化。

景色如容妆 ,见性情,显品德。

春色以艳丽取悦,秋风以风骨见长。

第二首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

如果你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像那繁华浓郁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

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因而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艺术美感,刘禹锡的这两首诗给与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这里有必要简单总结一下刘禹锡的诗歌成就和主要贡献,主要有三方面:〔1〕对题材领域的拓展和发掘;〔2〕对传统主题的深化与反拨;〔3〕对诗歌体式的变革与完善。

同时,他还常常借古人之针贬,刺现时之痼疾;征前代之兴亡,示不远之殷鉴。

这样,他对题材的发掘,也较前人几时人更深一层。

他不仅扩大了咏物事的叙事功能,创造出寓言式的新形式更使其诗歌底蕴深厚。

悲秋,是历代诗人递相沿袭传统主题。

最早从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开始,到汉代无名氏《古歌》中的“秋风萧萧愁杀人”,再到杜甫《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做客”,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欧阳修《秋声赋 》中所说的“噫嘻悲哉!此秋声也,”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等。

特别是前人以九九重阳为题材的诗章词作,则更借凄请、肃杀的秋色状景以托怨情,以兴别恨,少有不着一“悲”字者。

诸如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杜牧的“尘世南逢开口笑,花须插入满头归”,苏轼的“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南唐后主李煜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所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等等。

这些诗词或叙写羁旅他乡的孤寂清冷,或寄托伤时忧国的凄怆痛苦或倾吐落魄失意的抑郁苦闷,或抒发获罪被贬的万端感慨,皆“婉转附物,招怅切清”。

古代文人一般都有悲秋情节,所写秋景也大都有肃杀、感伤的情调,...

【唐朝张继写的枫桥夜泊的诗词是哪些】作业

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1] 翻译: 月落桥和乌啼山那边暮色朦胧漫天霜色.孤零零的江春桥与枫桥之间伴着江面渔船上的星星灯光也傍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

古诗枫桥夜泊的诗句意思

月已落下,乌鸦仍然在啼叫着,幕色朦胧漫天霜色。

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一人傍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 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

《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是唐朝安史之乱后,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的一首羁旅诗。

在这首诗中,诗人精确而细腻地讲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

张继,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约公元753年前后在世,与刘长卿为同时代人。

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约天宝十二年(约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

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

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

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

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

枫桥夜泊全诗解析~~~~

枫桥夜泊张 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 :*枫桥:桥名,在今苏州城外。

*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江枫:江边的枫树。

*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愁眠:船上的旅人怀着旅愁,难以入睡。

*姑苏:即苏州。

*寒山寺:在枫桥西一里,因唐初一个叫寒山的诗僧在这里住过而得名。

〔今译〕:月已落下乌鸦啼叫秋霜满天,江边枫树渔火点点对愁而眠。

姑苏城外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钟声悠扬传到了客船。

[赏析]: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

明日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

此诗只用两句话,就写出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并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

但此诗更具神韵的却是后两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更在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边遐想。

这种动静结合的意境创造,最为典型地传达了中国诗歌艺术的韵味。

〔作者简介〕:张继,(生卒年不祥)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

中唐时候的诗人。

他的诗多登临记行,不假雕琢。

《枫桥夜泊》是广为流传的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