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关于布拉格诗词 关于布拉格的电影



描写“布拉格”的名句有哪些?河对岸高处的城堡区,雨雾中的旧王宫和圣维特大教堂如同悬浮在半空中的圣殿,成为夜空中最璀璨的地方,象一座灯塔,为城市中的芸芸众生指明了通向天堂的道路,让城市上空弥漫着空灵圣

描写“布拉格”的名句有哪些?

河对岸高处的城堡区,雨雾中的旧王宫和圣维特大教堂如同悬浮在半空中的圣殿,成为夜空中最璀璨的地方,象一座灯塔,为城市中的芸芸众生指明了通向天堂的道路,让城市上空弥漫着空灵圣洁的宗教气氛,也让我的心灵变得异常安宁。

在桥两侧护栏上的二十九尊圣像的注视下,大桥如同穿越时代的隧道,把时光拉回到了魔幻般的中世纪。

布拉格,波西米亚王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故都,一个中世纪的童话。

布拉格从高堡起步,逐渐形成了城堡区、旧城区、小城区和新城区,到14世纪,布拉格在神圣罗马帝国卢森堡王朝的查理四世统治下达到鼎盛时期

搜索每一个有关“千塔之城”布拉格的古老故事,穿越布拉格的每一条街道,关注布拉格的每一则新闻、第一张图、每一个字,它们都显得是那么的亲切。

蓝天邈远,可因有了白云,小鸟便依恋辽阔的蓝天;布拉格陌生,因有了你,我就梦牵这座城。

我耳边响起《布拉格之恋》中女主人公的话:要是在波西米,我留着长长的黑发,在月桂树下守着你。

一定有这么一棵树,从创世纪开始,就把我们的事,雕刻在每片叶子上。

诗人北岛说,世界上没有哪座城市,能够像布拉格这样新旧交融地水乳无间。

过去活在现在的胸膛,新的长在旧的血肉上。

布拉格是一座著名的旅游城市,这里的建筑很有特色,其中巴洛克风格和哥特式是我最喜欢的。

在布拉格石子小路的尽头画廊中,会为我们演绎的淋漓尽致。

我想,那时的你,赏析着一幅幅哥德艺术、文艺复兴和巴洛克等不同时期的绘画作品,一定会歪着脑袋,紧紧地扣住我的手,想着我们往昔的点点滴滴。

这就是布拉格,一个能让人穿越时空的束缚的城市、一个能让人自由来往于古代与现代的城市。

今天的布拉格依然完美地保留着那个时代的痕迹,当你穿梭于这个城市的大街小巷时,目光所及的每一个细节都传递着久远的讯息。

虽然岁月变迁,布拉格却始终象一个天真的孩子,在别人的成长中依然执著地守卫着自己的童话。

布拉格是捷克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欧洲最美丽的城市之一。

布拉格这个名称来自德语,当地称它为布拉哈,意为“门槛”,其原因是伏尔塔瓦河在这里流经一个暗礁,水流湍急,酷似越过一个门槛。

...

10月要去布拉格

《布拉格红人馆》中的叙述 花开彼岸本无岸 魂落忘川犹在川 醉里不知烟波浩 梦中依稀灯火寒 花叶千年不相见 缘尽缘生舞翩迁 花不解语花颔首 佛渡我心佛空叹 彼岸花,花开一千年,花落一千年,花生时叶已经落尽,叶长出时花却开始凋谢,彼岸花的花朵和枝叶虽然是同根生,却生生世世永不相见。

在《布拉格红人馆》中,彼岸花被当作一种诅咒和惩罚,这种惩罚不会取对方的生命,也不会伤害肉体的任何一部分。

凡是惩罚的人身体上都会出现一块彼岸花的Tattoo,随着时间渐渐变深。

这块Tattoo会诅咒被惩罚的人永远不能和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就像彼岸花的花与叶,花开时叶已落尽,叶长出时花已凋谢,即使是同根生却生生世世永远不能在一起。

彼岸花(9张) 彼岸花诗 1. 彼岸花开开彼岸, 花开叶落永不见。

因果注定一生死, 三生石上前生缘。

花叶生生两相错, 奈何桥上等千年。

孟婆一碗汤入腹, 三途河畔忘情难。

2. 彼岸有花现彼岸, 花与叶间了无缘。

忘川一河波幽淡, 彼与岸间即天堑。

火照之路人漫漫, 前生今世因果散。

愿殇心殇情亦殇。

花叶飘零不再见。

3. 黄泉照彼岸, 花开一千年。

情不为因果, 叶落又千年, 4. 彼岸花, 前世的悲哀。

奈何桥, 今生的纽带。

如血,似火,在悲哀中起舞。

遗落,淡忘,在绝望中重生。

迷茫,看见了前方的火红一片。

遗失,瞥见了身边的奈何桥。

迷茫,绝望,遗落,重生。

我们就这样走着, 有生命的流失, 有时间的消逝,走着走着, 才发觉已到尽头, 或灵魂化作那火红中的一片, 或遗失了今生的一切,重生。

摘下一朵彼岸花, 喝下一碗孟婆汤。

黑暗的人间, 或远离,或重返。

彼岸花,彼岸啊, 可望而不可及, 是多么悲哀 奈何桥,奈何么, 再不舍也得遗落, 是多么无奈。

蹲下身,抚摸那彼岸花, 侧过头,观察那奈何桥。

前世,今生, 悲哀而绝望的世界, 是留恋?是丢弃? 凝望这世间的黑暗, 留下一滴冰冷的泪, 或牵着一丝不舍的情。

这一切,只能由我们自己选择, 或者,不能由自己去选择…… 5. 传说, 有一种花叫彼岸花。

是前生的回忆;, 亦是来时的见证。

走在奈何桥上, 幽幽的古灯, 破旧的铜镜。

她与他的过去, 早已刻在三生石上。

花妖曼珠, 叶妖沙华, 最终永世不得相见。

那么,他们呢? 喝下一碗孟婆汤, 眼前的一切烟消云散。

黄泉的路上, 如血的花朵在绽放。

彼岸花香, 唤醒了曾经的记忆

脑海中, 迷糊的身影, 孤星划过。

合起双手, 闭上双眼, 一起回到从前。

当做没改变, 三途河畔前, 回首间, 花叶无言。

6. 彼岸之花 雨露湿青苔,犹有紫陌开。

层层石阶上,玉人不曾来。

我思明月在,明月隐雾霭。

抬首望斜径,忘情穿越来。

我情系彼岸,万物入襟怀。

花叶永不见,生错两世开。

碧落虚无念,三途隔天隘。

花碎葬火砺,伴叶入情怀。

清幽地,望成空,念念玉人不曾听。

隐隐离歌,雨落倾城,花落飞舞染清空,漫漫嫣红蚀路丛。

似见得,龙爪花开,三途忘川现南城。

独上高楼听雨声,举杯邀影念旧情。

酩酊大醉拍铜钟,寥落江湖泪满瞳。

也想从容,难再从容,缘起梦里守孤城,无限芳华避众生,如此矫情! 7. 彼岸,永远的对面…… 忘川,前世的牵绊…… 花开,似血的梦幻,复开始不可企及的缠绵。

叶落,永远的奢盼,轮回世世最残忍的惘然。

为何,永世的期盼,却只能换来遥远的彼岸。

前世今生,我与你永远遥不可及的彼岸。

水月镜花,只回想曾经刻骨铭心的爱恋。

黄泉之上,漠然注视着来去匆匆的魂魄。

泪梦红尘,终究抵不过时光无逆的荏苒。

时光可以令一切化为飞烟,泯灭众生不过谈笑之间。

生命的火焰在一点点熄灭,天地万物不及你我浅谈。

花开了,叶落了,心静了,爱你,无怨。

铭记着,思念着,回忆着,恋你,永远。

彼岸花,情伤花,忘情花,绝望,满天。

忘记吗,再来吗,绝情吗,起航,彼岸 。

世世轮回,我们注定了悲剧。

声声叹息,花落忘川情彼岸。

放逐记忆,一切都早已远去。

轮回开始,只见最后的结局。

荏苒,从指边流逝。

爱恋,在心中寂灭。

不存痕迹,彼岸,永远的距离。

不可企及,再现,曾经的落寞。

无法违逆。

8. 彼岸花,地狱花。

我们在彼岸花面前许诺, 你若不离、我便不弃。

可是花谢之后, 诺言,似风一般。

唯我独在。

9. 彼岸花开开彼岸, 断肠草愁愁断肠。

奈何桥前可奈何, 三生石前定三生。

10. 蝶恋花,彼岸花 。

彼岸花开开彼岸, 独泣幽冥, 花艳人不还。

尘世忍离谁再念? 黄泉一路凝泪眼, 叶落花开花独艳。

世世轮回, 花叶空悲恋。

莫叹人间魂黯淡, 何知生死相怜远! 11. 奈何桥上忆从前, 彼岸斯人独忘川。

莫道春心托一处, 可怜花叶不相全。

12. 彼岸花, 开一千年, 落一千年。

花叶永不相见, 情不为因果, 缘注定生死。

13. 繁华尘世,云泥人海,两望鹊桥渡。

弹指生死,几轮朝暮,三涂黄昏处。

花开叶落,红白两色,痴情难留住。

叶落做土,花开几簇,渺渺泪无数。

奈何桥头,孟婆劝饮,几生无回顾。

哭笑沧桑,黄泉相随,佛禅苦难度。

阿鼻魄落,七情魂在,迷津怎醒悟。

轮回愁楚,幽冥难醉,独步无归路。

14. 白色曼陀罗华,天界圣花,开一千年,花开叶落。

红色曼珠沙华,地狱罪花...

谁住过布拉格UbytovacíZa?ízeníAMU,是否推荐?

1 白杨礼赞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桠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像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儿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2 差别 两个同龄的年轻人同时受雇于一家店铺,并且拿同样的薪水。

可是一段时间后,叫阿诺德的那个小伙子青云直上,而那个叫布鲁诺的小伙子却仍在原地踏步。

布鲁诺很不满意老板的不公正待遇。

终于有一天他到老板那儿发牢骚了。

老板一边耐心地听着他的抱怨,一边在心里盘算着怎样向他解释清楚他和阿诺德之间的差别。

布鲁诺先生,老板开口说话了您现在到集市上去一下,看看今天早上有什么卖的。

布鲁诺从集市上回来向老板汇报说,今早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拉了一车土豆在卖。

有多少?老板问。

布鲁诺赶快戴上帽子又跑到集上,然后回来告诉老板一共四十袋土。

价格是多少?布鲁诺又第三次跑到集上问来了价格。

好吧,老板对他说,现在请您坐到这把椅子上一句话也不要说,看看阿诺德怎么说。

阿诺德很快就从集市上回来了。

向老板汇报说到现在为止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一共四十口袋,价格是多少多少;十豆质量很不错,他带回来一个让老板看看。

这个农民一个钟头以后还会弄来几箱西红柿,据他看价格非常公道。

昨天他们铺子的西红柿卖得很快,库存已经不多了。

他想这么便宜的西红柿,老板肯定会要进一些的,所以他不仅带回了一个西红柿做样品,而且把那个农民也带来了,他现在正在外面等回话呢。

此时,老板转向了布鲁诺,说:现在您肯定知道为什么阿诺德的薪水比您高了吧! 3 丑石 我常常遗憾我家门前那块丑石:它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留在这里的,谁也不去理会它。

只有麦收时节,门前摊了麦子,奶奶总是说:这块丑石,多占地面呀,抽空把它搬走吧。

它不像汉白玉那样的细腻,可以刻字雕花,也不像大青石那样的光滑,可以供来浣纱捶布。

它静静地卧在那里,院边的槐阴没有庇覆它,花儿也不再在它身边生长。

荒草便繁衍出来,枝蔓上下,慢慢地,它竞锈上了绿苔、黑斑。

我们这些做孩子的,也讨厌起它来,曾合伙要搬走它,但力气又不足;虽时时咒骂它,嫌弃它,也无可奈何,只好任它留在那里了。

终有一日,村子里来了一个天文学家。

他在我家门前路过,突然发现了这块石头,眼光立即就拉直了。

他再没有离开,就住了下来:以后又来了好些人,都说这是块陨石,从天上落下来已经有二三百年了,是一件了不起的东西。

不久便来了车,小心翼翼地将它运走。

这使我们都很惊奇,这又怪又丑的石头,原来是天上的啊!它补过天,在天上发过热、闪过光,我们的先祖或许仰望过它,它给了他们光明、向往、憧憬;而它落下来了,在污土,荒草里,一躺就是几百年了我感到自己的无知,也感到了丑石的伟大,我甚至怨恨它这么多年竟会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而我又立即深深地感到它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

4 达瑞的故事 在达瑞八岁的时候,有一天他想去看电影。

因为没有钱,他想是向爸妈要钱,还是自己挣钱。

最后他选择了后者。

他自己调制了一种汽水,向过路的行人出售。

可那时正是寒冷的冬天,没有人买,只有两个人例外——他的爸爸和妈妈

他偶然有一个和非常成功的商人谈话的机会

当他对商人讲述了自己的破产后,商人给了他两个重要的建议:一是尝试为别人解决一个难题;二是把精力集中在你知道的、你会的和你拥有的东西上。

这两个建议很关键。

因为对于一个八岁的孩子而言,他不会做的事情很多。

于是他穿过大街小巷,不停地思考:人们会有什么难题,他又如何利用这个机会? 一天,吃早饭时父亲让达瑞去取报纸。

美国的送报员总是把报纸从花园篱笆的—个特制的管子里塞进来。

假如你想穿着睡衣舒舒服服地吃早饭和看报纸,就必须离开温暖的房间,冒着寒风,到花园去取。

虽然路短,但十分麻烦。

当达瑞为父亲取报纸的时候,一个主意诞生了...

【布拉格在哪】布拉格位于哪里?

里尔克Rilke, Rainer Maria(1875.12.4,奥匈帝国 波希米亚 布拉格〔今捷克共和国境内〕-1926.12.29,瑞士 瓦尔蒙)原名芮尼.玛利亚.里尔克(Rene Maria Rilke)。

重要的奥地利裔德国作家。

他对20世纪德语文学的贡献赢得了全世界的赞赏。

他和乔伊斯(James Joyce)、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艾略特(T. S. Eliot)和卡夫卡等作家同为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巨匠。

先后上过两所军事学校,后因健康不佳,被迫离校。

1895年夏读完德语文科中学,毕业前已发表第一部诗集(1894)。

1895年底入布拉格查理大学,学习德国文学和艺术史。

1896年9月离校去慕尼黑,是他成熟生活的开始,也是一个被内心主观需要所驱使的人的无休止旅行的开始。

1897年5月结识鲁.安德烈亚斯-萨乐美(Lou Andreas-Salome),不久鲁便成了他的情妇,这一恋爱事件是他生活中的一个转折点。

她是一个俄罗斯将军的女儿,把俄国介绍给里尔克,俄罗斯因而成为里尔克一生中的里程碑。

甚至恋爱事件结束后的几年,直到他去世,她依然是他的知心密友。

1897年10月里尔克随鲁到柏林。

在世纪交替时期,他和鲁两度访问俄罗斯。

俄罗斯在他心里唤起了创作诗歌的激情。

献给鲁的长篇三联诗《祈祷书》(Das Stunden-Buch)写于1899-1903年,1905年出版。

诗人以“我”的形式出现,围绕着他的上帝讽诵经文,这个上帝其实就是“人生”的化身。

在诗句里,一个独具一格的诗人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声音。

从第二次俄国之行回来不久,他接受邀请,参加不来梅附近的艺术家新村。

1901年4月和女雕刻家韦斯特霍夫(Clara Westhoff)结婚,在沃普斯韦德(Westerwede)附近一个农舍里定居。

在这里,里尔克写出《祈祷书》第二部分及一本关于艺术家新村的书

1901年12月韦斯特霍夫生一女。

不久之后,夫妻决定分手,各奔前程。

里尔克受出版商委讬,于1902年8月前往巴黎,写一本关于雕刻家罗丹的书。

此后12年里,他的生活以巴黎为中心,巴黎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1903年他前往义大利的维亚雷焦(Viareggio),写出《祈祷书》第三部分。

有一段时间他也在罗马、瑞典和卡布利岛等地生活和工作

在巴黎的年代,里尔克发展了一种新的抒情诗风格,即所谓“咏物诗”,摆脱了德国抒情诗的传统。

1904年,他在罗马开始写《布里格记事》(Die Aufzeichnungen des Malte Laurids Brigge),1910年发表。

这是与《新诗集》(Neue Gedichte,1907-1908)相对应的作品,二者相辅相成,互相补充。

此后除了组诗《玛利亚生平》(Das Marienleben,1913)之外,13年之久没有发表作品。

1912年初他在杜伊诺(Duino)城堡写的两首悲歌体长诗,成就超过《新诗集》,因为是新组诗的一部分,没有立即发表。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在慕尼黑,1915年12月应征入伍,在维也纳军中服役,1916年6月退伍过平民生活。

这些年的社会状况对他的生活方式和他的诗歌创作极为不利。

等到战争结束,他觉得自己像是完全瘫痪了。

1921年夏他住在隆河谷里古老的穆佐(Muzot)堡。

1922年2月在短短几天里诗兴勃发,完成了他在1912年开始创作的杜伊诺组诗和《献给奥菲斯的十四行诗》(Sonette an Orpheus)55首。

《杜伊诺哀歌》(Duineser Elegien)是里尔克诗歌发展的顶峰。

从1923年起他的健康状况一直不佳,直到1926年死前几周,才诊断出所患的是一种罕见的白血病。

余光中 乡愁四韵

▲余光中--《乡愁四韵》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赏析】已白发盖黑土的余光中老先生,祖籍究竟是江苏常州还是福建永春已经无从查考,但余老先生是生于南京,九岁方离开当时的首都去四川,三年后返回南京读大学,对于祖国少年时的印象是最深的,四九年余光中离开大陆赴台湾,此后飘泊于香港、欧洲、北美……半个世纪以后再次蹋上大陆的土地,余光中在南京说出了这样的一句话:“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 (一)、意以象言,情以象抒。

诗言志,歌咏情,诗歌是情志抒发的艺术,可是这种感情心志的抒发最忌讳抽象说教,空洞无物,为此,诗人们往往选取一些“情感对等物”(意象)来抒情言志,从而使诗歌具有含蓄蕴藉,韵味悠长的表达效果。

余光中的《乡愁四韵》依次选用了四个极具中国特色和个性风格的意象来抒发诗人久积于心、耿耿难忘的乡愁情结。

首节“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以呼告开篇,反复咏唱,“长江水”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它是自然滋润万物的汩汩清泉,它是母亲哺育儿女的甜美乳汁,它是祖国抚慰游子的绵长柔情。

诗人漂泊天涯的深情呼唤有如穿越沙漠、久旱干渴的旅人对于绿州和清泉的渴盼,焦灼而痛楚,执着而痴迷!第二节的“海棠红”和第四节的“腊梅香”极富古典韵味,很容易引发人们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相似联想,也含蓄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留恋和热爱。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人在旅途,魂归故里。

哪怕天涯海角,啊怕苍海桑田,文化的血脉永远亘古如斯,一脉相连。

第三节的“雪花白”则摹色绘心,以雪花的晶莹剔透、洁白无暇隐喻游子对祖国母亲的赤子之心和挚爱之情。

四个意象以相同的方式呈现,多侧面、多角度地抒写了诗人对祖国母亲手足相连、血肉相依的深挚情怀。

(二)、联想自然,环环相扣。

《乡愁四韵》的高妙之处不仅仅在于精选意象,传情达意,更重要的是,它往往围绕中心意象展开层层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乡愁的情感内涵。

第一节由“长江水”联想到“酒”,由“酒”联想到“醉酒的滋味”,再由“醉酒的滋味”联想到“乡愁的滋味”;其余三节分别由“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引发联想,思路扩展与第一节类似。

这些联想,一环套一环,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充分揭示了乡愁的深沉厚重、悠远绵长的特点。

第一节第一层联想把“长江水”比作“酒”,凸现乡愁孕大含深,至真至醇;第二层联想由“酒”到“醉酒的滋味”则顺理成事,自自然然,展示了乡愁撩人情思、令人心醉的特点;第三层联想把“乡愁的滋味”类比“醉酒的滋味”,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浅显,使人们特别是那些未曾离乡背井,游走天涯的人们对“乡愁”有一个具体而明确的感受。

三层联想,从属于“乡愁”而又突现“乡愁”,明白有序地抒发了作者的情思。

显然,这比单一的联想比喻更具艺术魅力,其余三节的联想扩展作用类似,兹不赘述。

(三)、音韵和谐,一唱三叹。

《乡愁四韵》可以看作是一首用文字写成的乐曲,首行诗犹如乐曲的主题旋律,而且它在每一诗节的首尾呼应,使得每一个诗节都像是一个独立的“乐段”,四个乐段之间结构非常相似,这些相似的“乐段”反复演奏,形成了回环复踏、一唱三叹的音乐节奏,使主题思想得以不断深化,从而产生了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

这种重章叠 句的构思,显然是借鉴了中国民歌的回旋曲式的特点。

(四)、无理而妙,富于别趣。

严沧浪曾说过:“诗有别材,非关理也;诗有别趣,非关书也。

”此处“别材”、“别趣”指的就是“无理而妙”的特征,所谓“无理”是指因这种逆常悖理而带来的意想不到的诗美、诗味。

《乡愁四韵》中,作者不说“一张红海棠”、“一片白雪花”、“一朵香腊梅”,而偏说“一张海棠红”、“一片雪花白”、“一朵腊梅香”,显然,按照生活逻辑和表达习惯,“红”不能用量词“张”来修饰,“白”不能用量词“片”来限定,“香”不能用量词“朵”来衡量。

但是,诗人的匠心在于:用“一张红海棠”来强调“红”,以突出“红”的鲜艳灿烂,而这“红”又与后文的“血”自然相连;用“一朵雪花白”来强调“白”,白得晶莹剔透,纤尘不染,而这“白”字又与后面的“信”紧密相连;用“一朵腊梅香”来强调“香”,以突出腊梅的清香四溢,沁人心脾,而这“香”字又与下文的“母亲”相连接。

相反,如果说“给我一张红海棠”,“给我一片白雪花”,“给我一朵香腊梅”,后面随文就势的自然联想就无法展开。

因此,从这反常离奇的搭配中我们是可以体会到诗人的诗心智慧的。

▲余光中简介 余光中(1928-),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

捷克的音乐

二十世纪初期,捷克的音乐创作面临着一种新的情况,一方面,在捷克的音乐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老一辈作曲家如德沃夏克(1841—1904)、费比赫(1850—1900)等人已经先后逝世;另一方面,捷克的音乐创作也和周围的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一样,处在各种以“革新者”面目出现的资产阶级音乐流派的包围中。

当时,不少音乐家都受到它或多或少的影响,特别是在后来两次世界大战的中间时期,欧洲普遍流行的形式主义在捷克现代音乐创作中有相当明显的反映。

用四分之一音和六分之一音原则来进行创作的哈巴(Haba,1893一)便是这种倾向的代表之一。

在作曲家马尔丁努(B.Martinu,1890一)的创作中,斯特拉文斯基的影响非常显著。

但是,在捷克也有另外一批作曲家在积极地从事创作活动

他们与捷克的古典音乐传统和民间音乐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们的音乐始终保持着健康、朝气的性格以及质朴、新颖的民族特色。

创作中的这种倾向,使他们免于陷入二十世纪西欧各种颓废的资产阶级音乐流派的泥坑。

杨那切克(L.Janacek,1854—1928)、苏克(B.Suk,1874—1935)、诺瓦克(V.Novakl870)等人便是属于这一类的音乐家。

他们的某些作品成为二十世纪前半叶捷克现代音乐文化中比较有价值的文献。

杨那切克(1.Janacek,1854—1928)生于莫拉维亚东部的胡克瓦尔德,父亲是热爱音乐的教师

杨那切克从童年便参加教会的唱诗班,20岁时进布拉格的风琴学校学习风琴、钢琴,歌唱。

在这里结束学习之后,二二十三岁时到了布鲁诺,任师范学校的临时音乐教师。

当时杨那切克只能业余进行创作,他曾在莱比锡和维也纳的音乐学院学习,但不久又失望地回到布鲁诺,仍在原地工作。

从此,他开始了创作生活。

在这个时:朗中重要的作品有:歌剧《莎尔卡》(1887年)、《耶奴伐》(1894年)、《命运》(1904年),大合唱《阿玛鲁斯》(1897年),钢琴套曲集《沿着扎罗斯的小路》等。

在理论著作方面,有《论和弦的构造及其结合》、《和声学教程》等。

不久,杨那切克被民间音乐强烈地吸引,他进行了收集研究民歌的工作,并出版了《莫拉维亚的民歌集》。

从1904年开始,杨那切克最后放弃了教育工作,开始用全部精力投入创作。

1916年,他的优秀的代表作歌剧《耶奴伐》在布拉格上演,获得巨大成功,这位六十几岁的作曲家新的创作力又重新振奋起来。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生命的最后几年是杨那叨克创作的高潮时期。

这时期的作品包括歌剧《布罗乌契克先生的奇遇》(1917年)、管弦乐狂想曲《塔拉斯·布尔巴》(1918年)、室内乐《消逝者的随笔》(1919)、交响诗《布兰尼克叙事曲》(1920年)。

歌剧《卡加·卡巴诺娃》、以托尔斯泰的《克莱采奏鸣曲》为题材的《第一弦乐四重奏》(1923年)、管乐六重奏《少年时代》(1924)、小交响乐(1926)、《格罗格尔弥撒曲》以及最后一部根据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写成的歌剧《死屋》(1927—1928)。

杨那切克一生的主要作品包括:七部钢琴作品、十部室内乐、十一部交响乐作品,九部歌剧、许多声乐作品、民歌改编曲和理论著作等。

杨那切克的创作才华突出地表现在歌剧创作方面。

杨那切克对歌剧的意义有很高的估计。

他说:“有一些作品,需要付出长年的艰辛劳动,那就是歌剧;通过它最能使我们认识一个国家的人民”。

在歌剧中,杨那切克创作里那些较珍贵的特征,完美地显示出来了。

他是捷克第一位用散文体的词来谱歌剧的作曲家。

他把歌剧中最主要的部分,主要交给了声乐。

他不大使用一些歌剧作曲家所惯用的乐队的复调语言,他怕乐队的音响淹没了清晰的诗词。

杨那切克既放弃了瓦格纳歌剧创作中所用的主导动机体系,同时也不去对主题旋律做广阔的展开。

他走的完全是另一条新的道路,即直接从活的语言当中去掌握它的音调特性,发展它们,并在这个基础上创造独特的、有表现力的旋律语言,这样就构成了杨那切克歌剧风格中最鲜明的特征。

杨那切克的九部歌剧中有代表性的两部是:《耶奴伐》和《卡佳·卡巴诺娃》。

歌剧《耶奴伐》(Jenufa)原名《她的养女》,是杨那切克早期的第三部歌剧,写于1894至1903年间,原脚本的作者是普列索瓦。

杨那切克在歌剧中通过一个被玩弄、被蹂躏的少女——耶奴伐的悲惨的遭遇,揭露了二十世纪前期捷克农村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杨那切克热情地站到被欺骗的、被蹂躏的人们方面来,鞭挞了资本主义农村小业主的罪恶。

这部歌剧由于它独特的、以语言的音调为基础的声乐风格,而成为一部真正革新的作品。

杨那切克成功地将诗词与音乐有机地结合起来,由于对语言音调的旋律性的发掘和应用,就为揭示人物的内心体验,感情的细致变化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歌剧许多段落的音乐处理都是很出色的。

杨那切克的另一部歌剧《卡加·卡巴诺瓦》写成于1921年。

这部歌剧取材于俄国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戏剧《大雷雨》。

歌剧脚本是由作曲家自己写成的,它的情节与原著基本相同。

这是一部叙述一个在宗法社会压迫下的妇女的爱情和苦闷的悲剧。

被压迫和被侮辱的女主人公卡加,是歌剧的戏剧发展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