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诗词教学感悟 人生感悟诗词



有关学习古诗词的收获体会 古诗文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句式工整,富有韵律,易读易记,琅琅上口,特别适合小学生背诵。小学生诵读古诗文,可以从中认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精英,了解先辈的心境,开

有关学习古诗词的收获体会

古诗文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句式工整,富有韵律,易读易记,琅琅上口,特别适合学生背诵。

小学生诵读古诗文,可以从中认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精英,了解先辈的心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加强人文修养,陶冶他们的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受到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这符合新课程目标的要求:学生应“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一、背诵中学生的古诗文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多读多背。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学生对于古诗文的了解还不是很多,对于其中的一些字词理解不是很到位,毕竟古文与现在同样的白话文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要让学生很好的理解一首诗,首先就要多读多背。

背诵是孩子的天性,此时他们的记忆是“无意识记忆”。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

在古诗文阅读训练中我还十分重视学生的古诗文量的积累,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诗词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达到思维和能力上的“质”的提升。

因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努力创造机会,搭建平台,让学生每天与古诗文见面。

开始,选一些短小易懂的古诗写在黑板一角,每日在课前几分钟里读一读、在晨读时间背一背,同时在教室的墙壁上贴着一些古诗,并定期更新,让学生既好奇又感新鲜,愿意主动去诵读,记忆,营造古诗文阅读的良好氛围,学生在与古诗“朝夕相处”下“日久生情”,使诵背古诗文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学习行为。

其实目前很多教师都是这样做的,在正式上课之前,学生会先背一首古诗或者“弟子规”、“三字经”之类的古诗文,这也足以说明现在的教育已经开始重视古诗文的教学,注重孩子对一些蒙学读物的学习,学习中国深厚的文化精髓,陶冶情操。

学习古诗后的感想和收获

学习古诗后的感想和收获如下: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

在古诗文阅读训练中十分重视学生的古诗文量的积累,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诗词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达到思维和能力上的“质”的提升。

因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努力创造机会,搭建平台,让学生每天与古诗文见面。

开始,选一些短小易懂的古诗写在黑板一角,每日在课前几分钟里读一读、在晨读时间背一背,同时在教室的墙壁上贴着一些古诗,并定期更新,让学生既好奇又感新鲜,愿意主动去诵读,记忆,营造古诗文阅读的良好氛围,学生在与古诗“朝夕相处”下“日久生情”,使诵背古诗文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学习行为。

其实目前很多教师都是这样做的,在正式上课之前,学生会先背一首古诗或者“弟子规”、“三字经”之类的古诗文,这也足以说明现在的教育已经开始重视古诗文的教学,注重孩子对一些蒙学读物的学习,学习中国深厚的文化精髓,陶冶情操。

...

有关学习古诗词的收获体会

古诗文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句式工整,富有韵律,易读易记,琅琅上口,特别适合小学生背诵。

小学生诵读古诗文,可以从中认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精英,了解先辈的心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加强人文修养,陶冶他们的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受到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这符合新课程总目标的要求:学生应“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 一、背诵 中学生的古诗文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多读多背。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学生对于古诗文的了解还不是很多,对于其中的一些字词理解不是很到位,毕竟古文与现在同样的白话文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要让学生很好的理解一首诗,首先就要多读多背。

背诵是孩子的天性,此时他们的记忆是“无意识记忆”。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

在古诗文阅读训练中我还十分重视学生的古诗文量的积累,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诗词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达到思维和能力上的“质”的提升。

因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努力创造机会,搭建平台,让学生每天与古诗文见面。

开始,选一些短小易懂的古诗写在黑板一角,每日在课前几分钟里读一读、在晨读时间背一背,同时在教室的墙壁上贴着一些古诗,并定期更新,让学生既好奇又感新鲜,愿意主动去诵读,记忆,营造古诗文阅读的良好氛围,学生在与古诗“朝夕相处”下“日久生情”,使诵背古诗文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学习行为。

其实目前很多教师都是这样做的,在正式上课之前,学生会先背一首古诗或者“弟子规”、“三字经”之类的古诗文,这也足以说明现在的教育已经开始重视古诗文的教学,注重孩子对一些蒙学读物的学习,学习中国深厚的文化精髓,陶冶情操。

...

学习了古诗词背诵这一组诗词后,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把你的感受、...

我是从阅读开始的,多年来读过不少诗词,但是并未通读、精读过《唐诗三百首》或某一本诗集。

而且,虽然读过不少诗词,但自己仍然不会写作。

开始学习写作时,老师让我读的施蛰存先生的《唐诗百话》,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很好,虽然只选讲了一百多首诗,但有讲解、有评论、有分析对比、还有关于诗律的介绍,我的体会是: ? 1、诗词格律要花一定时间来学。

阅读可以辅助,但不能代替格律学习。

其实,格律知识并没有太多,应该是容易掌握的。

如果连格律都不肯花时间去学,那就根本谈不上诗词写作,写出来的充其量不过顺口溜而已。

? 2、广泛阅读是不可缺少的。

格律学习同样不能取代阅读。

有了阅读的基础,才知道如何下笔;正如学习了英语语法,还要学习课文和对话一样。

没有广泛阅读的功夫,只是凭借着所谓“气势”、“深情”去写作,那是写不出好作品的。

? 3、开始时,阅读,包括背诵100篇左右大约是必需的,当然多多益善。

至于阅读时还要注意什么,我觉得读懂、读熟就可以了。

? 4、总之,作为学习写诗的开始,格律知识和一定数量的阅读是必要的,当然还有多练习。

进一步则是更多的知识学习和各人的性格、爱好、经历、积累等等,这就没有一定之规了。

浅谈古诗词教学的几种形式

广东五华县华新中学 胡秋容 我国是诗的国度,中国诗歌有千百年的发展历史,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诗人所创造的情景、意境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丰富的画面,透过这些有声有色的画面,我们可以窥视到诗人的精神内涵和他所体验、创造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语言精炼含蓄、生动形象,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为广大青少年所喜爱。

但是,遗憾的是有大部分老师在教学诗词时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把一首明明很有情境的好诗,弄得支离破碎,让学生学之无味,记之艰难。

学生不能很好地赏析和品味诗词的精华。

根据这几年来的考点来看,有关古诗词教学方面的问题,我就提出几种形式与同行探讨:一、 诗眼炼字型 诗歌语言凝炼,言简意赅。

在赏析时要指导学会结合诗歌主旨、意境等,具体分析诗歌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的特点。

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赏析时抓住此句诗中的“照”、“流”两字,语言准确、凝炼,生动形象,真正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好像就看到了一轮美好的明月从松间照下来,清清的泉水从石上流过的画面。

又如《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准确而又形象地表现了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的高的特点。

二、名句赏析型 名句在写景、抒情等方面具有独到之处,赏析时可以全面进行,也可以侧重某一方面;要紧扣景物的特点,探究名句中寄寓的情感或哲理。

如赏析《终南别业》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此句诗就寄寓着作者的情感:处绝境时不要失望,因为那正是希望的开始。

又如《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两句诗在山间水畔的景色中寓含着哲理。

与上句就有着异工同曲之妙。

三、体味意境型 借助想象,体味景物描写渲染气氛,入情入境。

赏析步骤:景物特征+情境再现+诗人情感。

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景物特征:孤烟直、落日圆。

透过这句诗,可以想象茫茫大漠中,一缕孤烟袅袅升起,绵延的黄河上接天穹,下流远方,通红的落日如同一面大镜子洒下最后的一抹余辉,从而表达诗人内心的感受:孤寂。

又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人描写洞庭湖汪洋浩荡、一望无际、气蒸荆楚、波撼岳阳的壮观,气势雄伟、形象鲜明,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四、理解情感型 诗歌的突出特点是抒情。

把握诗歌的感情应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创作背景等。

了解诗人的身世经历、作诗时的处境、思想状况等有助于把握诗歌的情趣与理趣。

如在赏析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时,如果学生不了解苏轼写词时的处境是遭受贬官后到密州任其太守,怎能理解词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这句话中的“归去”隐含了作者弃绝人间,另觅家园的心曲;“又恐”两句一转,月宫虽然是“琼楼玉宇”,可位置既高,气候必冷,去了又恐怕受不了。

这两句设想,暗示了中秋之夜月色的明丽,夜气的清寒,又透露了作者对人间终不忍弃绝的复杂心情,这句话实际上也暗指苏轼内心还想着朝廷,想回去为朝廷效力,又怕党争之间的争斗激烈,难以容身的矛盾心情。

如果不了解词人的处境,也就更难体会作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所表现的超脱与达观的个性。

其实,从诗人置身于破题山时起,就开始了涤除尘世杂念之旅,至此时,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快可谓水到渠成。

就在此时,寺院的钟磬声仿佛成为世间唯一的声响,诗人的全身心都沉浸在洪亮悠远的佛音中。

可见,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及生活背景能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一首诗,这就需要我们的学生平时去注意积累,对于一些有名的诗人及流派要积极关注。

如亲历安史之乱、集老病于一身、忧国忧民的杜甫;颐情山水,过着亦官亦隐生活的王维;政治上遭受排挤打击后不屈不挠却又孤寂的柳宗元等等。

如此一些有名诗人的身世,学生不能不知也不应不知。

五、表达技艺型 对诗歌从艺术手法,艺术技艺等方面进行鉴赏,可抓住抒情方式、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等赏析。

从抒情方式上赏析:很多诗歌都是通过景物来抒写心灵世界,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

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

即景美情美,景哀情哀。

如《钱塘湖春行》中“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描绘的是一幅花草相间、春意盎然的画图,从而表达诗人由衷的喜悦之情。

又如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人通过对长安城战乱后到处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的描写,充分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从表现手法上赏析:如王维《鸟鸣涧》中“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它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来体现出山间的静,从而表达诗人悠闲的心情。

从修辞手法上赏析: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句诗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雄伟壮观。

指导学生根据以上的几种类型来赏析诗歌,对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审美和鉴赏水平,无疑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如何做好古诗教学

古诗词教学必须有所突破,有所创新,要走出古诗词教学的误区,当前古诗词教学有哪些误区呢? 一是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形式取代了古诗词的诵读吟唱、语言品味、情感感悟。

自主、探究学习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各科教学的共性。

语文教学,特别是古诗词教学有着鲜明的、独特的个性。

忽视了古诗词教学的特点,就没有了古诗词教学的“味道”。

二是以解诗、读诗、背诗作为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模式,花大量时间用于理解分析内容、读通读顺。

目前古诗词教学大都停留在这一层次。

一些以学习经典诗文为特色学校,学生可以背诵许多古诗文,但诵读水平不高,品位不高。

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学会“品诗”,没有学会吟诵,从品味诗句当中加深对诗中意境、情感的领悟。

一、语言的品味 语言素养体现在对语言的理解、品味、积累、实践诸多方面。

对诗的语言的理解是读诗的基础。

许多老师都指点学生自己看注释、查资料、或联系上下文把字词的意思读懂。

如“风景旧曾谙”,让学生理解“谙”是熟悉的意思,从中知道诗人曾经很熟悉江南,现在很怀念江南,因而才抒发“能不忆江南”的感情。

又如“感时花溅泪”,让学生理解“时”不仅指时候,还指时局、时势的动乱;“泪”不是一般的眼泪,而是生离死别的泪,是心惊肉跳的泪,是爱国爱家的泪。

这样的理解就不是停留在只看注释上。

古诗词语言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浅层,学会对语言的品味是古诗词教学的特色。

古诗词语言的精妙、独特的韵味、深远的意境是“品”出来的。

1、古诗词的自主探究学习必须学会品诗。

品味语言运用的精妙之处,感情色彩、表现手法。

古诗词也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提出问题。

但不应停留在诗句内容的浅层,必须引导学生从诗句语言的运用、表达上提出问题。

千锤百炼的诗眼、千古传颂的佳句、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都应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发现、细细品味。

2、语言的品味必须伴随着大量的诵读、细细的品读。

古诗词的诵读、吟诵,有别于一般课文的朗读。

一些古诗词教学读的量也很多,但就是读不出味道来。

关键在于对诗句的诵读缺乏必要的引导,把诵读和语言的品味、情感的熏陶割裂开来。

读诗先读题,品诗先品题。

《送元二使安西》先让学生自读题,有的学生把“元二使”三个字连着读。

教师再引导学生看注释,学生分别理解了“元二”“使”的意思,就读得正确了。

一些成功的课例都是伴随着大量的诵读,学生加深了对诗的语言、意境、情感的感悟。

3、教师的示范诵读,是对语言品味的导向。

重新认识古诗词教学中教师示范诵读的功能。

学生对语言的品味,通过教师的范读,领会、感悟、传神。

教师重视范读,而且读的水平很高。

声情并成,既传韵,传达诗的韵味,又传情,传达诗的感情。

有的一次又一次范读,每次读的目的不同,节奏、语感,情感的表达不同,或是鲜明对比,或是层层深化。

既体现了教师的文化底蕴、语言艺术,也体现了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

这就和一些教师的教学有所不同,比如有的以播放录音代替范读,有的吝惜到全程仅作一次范读。

这反映了教师没有整体把握好诗词教学的特点,没有刻意去提高自己诵读的水平。

二、情感的感悟 必须把握好古诗词以诗传情这一特点。

古诗词教学必须让学生主动积极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1、“情感态度”这一教学目标的维度必须恰当定位。

由于诗词时代背景的独特,学生学习时空的距离,“情感态度”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难点。

教师必须与文本深入对话,了解作者及其写作所处的时代背景,准确把握诗的意境,情感及其表现手法,认真进行教学设计。

观摩课所执教的一些诗词主题鲜明,情感强烈,情感目标的定位都比较恰当。

例如: 如:教杜甫的《春望》,学生通过反复品读、诵读,比较“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诗句,自然体会到诗人爱国爱家、优国优民的情感,引起了共鸣。

2、情感的感悟和语言的感悟要融为一体。

古诗词情感的感悟,必须立足于语言感悟的逐步深化。

随着对语言的感悟,学生对诗词情感的共鸣也不断升华内化。

语言的品味是“读”出来的,情感的感悟也是“读”出来的。

古诗词教学应特别强调:以读带情,以读悟情。

观摩会大多课例都重视处理好语言的理解品味和情感的体验熏陶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依托文本,反复品味语言,以诵读作为基本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投入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既深化了语言的理解和感悟,同时又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熏陶。

3、教师要提高语言素养。

古诗词教学对教师的语言有更高的要求,老师应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语言魅力,以自己的语言影响学生的语言,以自己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

古诗词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与尝试

一、高中古诗词教学现状分析高中新课改实施后,新版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课本中都收录了大量优秀的古诗词,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反映出对高中生文学作品赏析能力培养的重视。

可以说教材已为实施古诗词教学提供了充分、理想的载体,但从教与学两个角度,多层面地分析目前诗词教学的现状,就会发现状况并不容乐观。

(一)教的误区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不良现状,表现为学生对古代诗词学习失去兴趣,但是,反观老师的教学,也不无遗憾。

1、忽略了学习的主体,忽略了文本特征,忽略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及认知规律。

不少教师教古典诗词时,或忽略学生的主体存在,以教师独断专行一元阐释取代了学生个性化的多元解读,篇篇逐字逐句串讲,老师讲的多,学生自己体悟的少;或忽略诗歌的文体特征,把古典诗词鉴赏课上成了一般的文言文教读课;或忽略利用文本和对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仅为活跃课堂气氛而滥用多媒体。

这些忽略学生的主体存在,忽略诗歌的文体特征,忽略文本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认知规律的呆板、僵硬的教学模式严重扼杀了学生的个性。

让最富空灵性,最能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诗词失去了它的特有魅力。

2、教师为应考而教,重形式而轻内容。

一些教师教古诗词,“紧扣”高考大纲规定的“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现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不越雷池,不是形象、语言、表现手法,就是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

忽视了诗词意象、意境之间的联系,更无法从营造出的意境中去体悟诗人的心境。

3、重读赏、轻运用,忽视诗词写作教学。

运用无疑是最好的学习,然而高考作文中大多数学生不会选择诗歌这种文体,于是,很多教师过分注重高考作文的文体要求,对诗词的教学只停留在读、赏的层面,带有太大的功利性,根本不对诗词写作加以指导。

忽略了诗词写作走进课堂,能起到滋润学生心灵,提高人文精神素养,升华学生情感的作用,忽略了学生在运用层面上感悟诗词艺术的魅力的尝试。

...

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古诗词时中国具有特色的文化遗产,通过古诗词的学习能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也是中华名族优良文化的传承,在快餐文化的侵蚀下,更应注重古诗词的教学,使学生对古典和传统有所理解,为其全面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问题,本文以此进行相关探讨。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教学中诵读引导不充分古诗词饱含诗人的情绪,用诗词充分表达作者的情怀,在教学过程中一般只注重古诗词的内容和字面意思的理解,对古诗词中隐含的美丽意境和浓厚情感通常要通过诵读来感受,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诵读引导不充分,难以挖掘出古诗词作品中丰富的美育资源。

诵读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的作用非常重要,自古就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

很多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时,采用灌输法,拆分每个字词的意思,只注重引导诗词大意,停留在简单的情感层面,很多学生甚至连正确的断字断句都无法完成,更不用说让学生自己欣赏古诗,品悟古诗词里的深层含义了,这样的教学设计无法真正的帮助学生学习古诗词。

2.重视知识点学习,忽略情景体会古诗词的学习与现代文不同,不是单纯讲解诗人的历史背景,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诗词的主题思想,分析词句,理解主要知识点和诗词大意。

有些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依旧采用现代文教学方法,将古诗词诗情画意的感觉忽略,生搬硬套解析诗词,讲评内容,没有创设教学情境。

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绝大部分时间用于字词的解释与理解,忽略了意会过程,使学生无法体会到诗词所描述的诗情画意,但这一环节却是诗词的内涵与魅力所在。

3.过度剖析而影响整体感悟小学生在理解能力上还有所欠缺,教师在进行诗词教学过程中,多会将诗词分割为几个部分,逐句的进行理解,逐句的引导想象,这类方式表面上使得学生对诗词的了解更快,能获得较好的情境体验,但是学生的感受只停留在意象层面,整首古诗词学习完后的其理解仅限于诗词所描述的事情和景物,意境还有所欠缺,体验感悟有所不足。

古诗词融合了灵性和内涵,协调了情感之美,单个句子绝不能完整体现,这类拒绝喂食的方式实质上是教师对学生的不信任,应多让学生放手读,鼓励其发展创造性思维,构建起自身的诗意课堂。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1.教师的古诗词基本功不足对教师队伍的古诗词素养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多数教师的水平不高,对于古诗词的了解多停留在教学范围内或是学生时代接触到的古诗词,甚至有的教师掌握的古诗词篇目仅略多于学生。

2.学校对古诗词教学不够重视教师对于古诗词没有浓厚的兴趣也是教学过程中不重视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快餐文化、网络文化的冲击,多数教师的心态收其影响而变得轻浮,无法静心来写作和思考,古诗词的备课多为照本宣科,教学中也不能进行方式和思维的创新,缺乏另行和诗意,这对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毫无促进作用。

3.教师未能全面把握古诗词教学目标从新课程标准对于古诗词教学的建议和要求来看,古诗词的教学目标要紧密结合人文知识教育、道德教育、审美教育以及语言教育几个方面。

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缺乏对学生的引导,无法提升其学习兴趣,无法做到人文精神的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讲教学目标全面落实到每一个环节,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道德情操和语文素养。

4.对古诗词评价缺少人文性,方式过于单一古诗词学习完后的检测以及相关考试中,侧重的多是诗人的情感、名词名句的背诵等几个方面,考察重点多停留在记忆里和古诗词的知识层面,使得检验方式过于单一,多数学校只是在单元测试、期中和期末考试中涉及,在制定题目方面受到多方面限制。

这就是因过于注重古诗词的工具性而忽略其人文性。

背诵个别名句无法体会到整体意境的优美,诗人情感的理解无法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更不能陶冶其情操、提升其学习素材的应用能力,这样的评价方式更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剥夺,学生从考试的重点出发,通过反复背诵来记住作者和古诗词内容,课堂上不去细细赏析和品位,只是划重点、做标记,确保考试不丢分,如此本末倒置的方式不利于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

三、改善古诗词教学的相关措施1.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古诗词结构独特、意境美、修辞精妙、涵义深刻,读者在解读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古诗词素养来体会,教师在教学之前,首先要提升自身的诗词修养。

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一方面,语文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经验总结和反思,以应对不断更新的语文教育需求和全球化发展的社会文化。

反思的重点要集中在自己的教学与学生的思维发展之间是否匹配,是否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另一个方面,对自己的教学习惯行为进行总结和反思,对教学态度、内容以及过程进行剖析,敢于创新,勤于独立思考,保持教学水平和观念的先进性和时效性。

2.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主要是从有效指导诵读、情境教学、把握整体感悟这三个方面入手。

高效地指导诵读要重视范读作用、强调引导诵读和背诵。

在范...

如何进行有效的古诗文教学

一、古诗教学基本模式 大量的文献显示,当前古诗教学关注四大方面的内容。

第一、创作背景;第二、分析与理解;第三、欣赏与体验;第四、朗读与背诵。

这四个大方面较为完整地体现了古诗教学的主要内容。

在探索有效古诗课堂教学研究中,分六步进行: (一)、激趣导课,揭课题 (二)、介绍背景,知诗人。

(三)、自主学习,明诗意。

(四)、想象诵读,悟诗情。

(五)、创设情境,入诗境。

(六)、迁移运用,创诗文。

二、古诗教学基本模式解读 (一)、激趣导课,揭课题 古诗导课的方式与阅读教学的导课方式类似,即:间接导课与直接导课。

间接导课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并板书课题。

间接导入的方式很多,如:故事导入法、疑问导入法,预习导入法等等.不管哪种导入法都与教学内容有关,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

如:今天马老师执教的《回乡偶书》采取的就是间接导入法,由已学过的诗人贺知章的《咏柳》来唤醒学生对诗人的再现进而在增强孩子的求知欲的前提下进入本课的学习。

直接导课,即开门见山直接明确学习内容,板书课题,提出学习要求,学习新课。

就像孙老师执教的《长征》,“从今天起我们进入第八组元的学习,随着今天的学习我们将认识一位伟大的诗人,今天学习他笔下的一首七律诗”板书课题。

(二)、介绍背景,知诗人。

古诗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诗人创作此诗的境遇与心态等。

古诗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好素材,是小学语文人文性的典型体现。

教师在课前让学生通过查询资料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并且新课程标准还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

因此处理好这部分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增长历史知识,也可以使教学增添生趣。

像今天的马老师在这一环节介绍诗人贺知章创作《回乡偶书》这首诗的背景,学生就会在这种情境中展开想象,获得情感体验。

课程标准对高年级阅读积累提出较高的要求:“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能根据需要搜集有关材料

”孙老师在这一环节让学生交流“对于红军长征你知道多少呢?”这样既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又训练学生听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还为下一步学习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准备。

(三)、自主学习,明诗意。

《语文课程标准》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四大理念之一。

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这就要求教师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做到“放”和“扶”有机地结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

首先要大胆地“放”。

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去探索新知,弄懂诗意。

对于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和帮助使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得到解决。

其实是巧妙地“扶”。

当学生对古诗有了整体上的感知后,通过集体交流了解到了学情,根据学情,来决定是否“扶”,哪些地方该“扶”,又该怎么“扶”。

通过“扶”,让学生初步体会在感知时可能出现的偏差,进一步深化对全诗的理解,为体味诗情,进入诗境做好了准备。

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马老师在让学生明诗意这一环节,先引领学生抓住重点词读懂前两句诗,再通过朗读感悟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紧接着就放手让自学第二句古诗,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依据学情适当的进行概括和提升。

孙老师那句句概括提升的言语更是对学生的感受和理解的升华。

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

(四)、想象诵读,悟诗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博大精深,凝炼含蓄。

有着音乐、建筑、绘画、意境等在内的巨大美学价值。

诗的情感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欣赏来体会。

因此,在学生理解了全诗的意思,有了初步的情感体验后,教师要趁热打铁,通过现代教学媒体的辅助,让学生根据诗意想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通过点读、评读、范读、诵读,演读使学生能读出诗的重音和节奏,知道应该如何把握诗的轻重缓急,加深对诗人情感地体验,体味出诗人赋于诗的思想感情。

在学习古诗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依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入情入境,加强有感情地朗读。

在初读过程中,仅以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为基本要求;第二次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就要有感情表现的要求。

在理解诗歌意境后的朗读就要求能达到变感情朗读为有创造性地朗诵。

今天这两节课在朗读环节两位教师就是这样层层深入地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

(五)、创设情境,入诗境。

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进入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