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小学高年级学生应掌握的古诗词 小学生作文中高年级



中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要培养哪些学习习惯资料收集——厚在背景古诗词看似短小,其实每一首都包含着丰富的内涵。要了解这些,就要从了解诗词背景入手,课前指导学生进行资料收集。1.作者背景“境由心生”,文亦如此

中高年级诗词教学要培养哪些学习习惯

资料收集——厚在背景古诗词看似短小,其实每一首都包含着丰富的内涵。

要了解这些,就要从了解诗词背景入手,课前指导学生进行资料收集。

1.作者背景“境由心生”,文亦如此。

作者不同的心态、不同的性格会产生不同的作品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背景,有助于他们领悟诗词背后的喜怒哀乐。

例如《泊船瓜洲》一诗,作于王安石晚年,他一生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斗争,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

创作此诗时,他重返政治舞台,心中既有即将施展政治抱负的喜悦,又有面对险象环生的官场的无奈,便于长江之岸以诗寄情。

还有许多风格迥异的诗人,潇洒如李白,入世如白居易,豪放如苏轼……了解诗人的身世背景、个人经历等均有助于学生把握作品的内涵。

2.时代背景不同的时代造就了不同的作者,由此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

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录的古诗词以唐宋为主,兼顾明清。

在这一两千年间,中国社会不停地发生着演变。

安治、动乱……动荡的社会背景造就了古诗词的演变与繁荣。

例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被称 为“老杜”(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殊不知, 诗人创作此诗时正值唐朝社会由盛转衰。

历经八年安史之乱,经历了两千多个日夜的漂泊,终于传来了土地被收复的消息,杜甫怎么能不喜极而泣、欣喜若狂呢?可见,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任何一首古诗词的诞生都是时代的映射。

3.人文背景古诗词中还有许多关于民俗、文化的介绍,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收集人文方面的资料。

如《元日》一诗提到了春节的习俗, “桃符”“屠苏”对于生活在现代的孩子来说比较陌生,教师需要补充这方面的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再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提到的“茱萸”、《清明》一诗中“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原因, 如果教师引导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中的情感。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对诗词的价值取向、主旨等形成初步的认识,学生的知识背景也会逐渐厚重起来。

2学法引导——厚在策略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古诗词可以说句句如玉、字字珠玑。

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真揣摩语言,品读悟情。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策略,进行学法引导,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能力。

1.读通读顺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将诗 词读通、读顺。

多种方式的朗读是突破诗词“点”的重要保障,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情感得到提升。

一是可以范读,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将学生带入意境; 二是可以同学间合作读,以检查字音和节奏的正确性;三是可以个别读,让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学习、检查,明确字音。

灵活多样的朗读方法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地理解诗词内容,是实现“短文厚学”的重要保障。

2.品味含义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就可以进行诗词内容的学习了。

每首诗都有“文 眼”,俗称重点字,也就是全诗的“点”。

理解了这些字词的含义便可“牵一发而动全身”,由“点”到“面”,体会诗词的内涵。

因此,品味关键词语至关重要。

3.展开想象在初步理解词语含义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体会古诗的意境。

这样,文本才会更加厚实、饱满。

教师可以结合课前收集 的资料引导学生展开多方面的想象。

一是想象人物的内心活动。

教授叙事性诗词时,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内心活动,可以使学生对人物情感的把握更加厚重。

比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诗人李白的性格展开想象:面对渐行渐远的小船,李白会想什么?学生可以从回忆、盼望、惆怅等不同角度去谈自己的理解,这样,诗中表达的送别的深情,不用教师强调,学生也能理解了。

二是想象故事情节发展

进行这方面的想象,有助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将读写结合,进行扩写。

如《赠汪伦》一诗,学生品味词语含义后,就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分别时,汪伦会唱什么歌?”“听到歌声,李白会说什么?会做什么?”从多角度对故事情节进行扩展后,学生可以将二十八个字的诗歌扩展成上百字的现代文,学生的写作水平也由此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三是想象特定环境

在对人物内心活动与故事情节展开想象的同时,还可以想象特定的环境背景。

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在进行背景资料补充后,教师 可以提出如下问题:“安史之乱时,人们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一切毁于战火, 那是怎样的景象?”“战争平息后,百姓的生活渐渐有了好转,又会呈现怎样的景象?”通常想象还原当时的历史环境,诗人的欣喜若狂就不难理解了。

4.明理知情通过品味词语含义、多角度想象,大部分学生都可以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与情怀。

这是古诗词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古诗词教学的最高层次。

为了达到这种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采用一些辅助手段。

一是用视频资料辅助教学。

在教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时,如果在学生想象、资料补充的基础上,将杜甫老泪纵横、喜极而泣的视频给学生观看,会更直接触动学生心灵。

二是用音频资料辅助教学。

悠扬的古琴、琵琶、古筝等乐曲...

应该多学古诗词还是不应该关注古诗词

六年级把这些古诗掌握全就好了。

(这是我们要背的)一年级:1、江南 /(汉乐府民歌)2、敕勒歌 /(北朝民歌)3、古朗月行 /(唐)李白4、绝句(迟日江山丽)/(唐)杜甫5、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6、塞下由(月黑雁飞高) /(唐)卢纶7、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8、咏鹅 /(唐)骆宾王9、咏柳 /(唐)贺知章10、悯农一 /(唐)李绅11、悯农二 /(唐)李绅12、蜂 /(唐)罗隐13、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14、村居 /(清)高鼎二年级:1、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 /(唐)王之涣2、登鹳雀楼 /(唐)李白3、静夜思 /(唐)李白4、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5、乐游原 /(唐)李商隐6、竹石 /(清)郑燮7、所见 /(清)袁枚8、春晓 /(唐)孟浩然9、别董大 /(唐)高适10、春夜喜雨 /(唐)杜甫11、游子吟 /(唐)孟郊12、忆江南 /(唐)白居易13、清明 /(唐)杜牧14、乡村四月 /(宋)翁卷三年级:1、出塞 /(唐)王昌龄2、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4、望天门山 /(唐)李白5、枫桥夜泊 /(唐)张继6、山行 /(唐)杜牧7、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8、凉州词 /(唐)王翰9、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10、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11、绝句 (两只黄鹂鸣翠柳)/(唐)杜甫12、江畔独步寻花 (黄师塔前江水东) /(唐)杜甫13、夏日田园杂兴(昼出耕田夜绩麻) /(宋)范成大14、春日 /(宋)朱熹四年级:1、风 /(唐)李峤2、江雪 /(唐)柳宗元3、望洞庭 /(唐)刘禹锡4、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唐)刘禹锡5、元日 /(宋)王安石6、四时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 /(宋)范成大7、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 /(宋)林升8、池上 /(唐)白居易9、江南春 /(唐)杜牧10、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11、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1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13、惠崇春江晓景 /(宋)苏轼14、小池 /(宋)杨万里五年级1、鹿柴 /(唐)王维2、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3、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4、题西林壁 /(宋)苏轼5、示儿 /(宋)陆游6、墨梅 /(元)王冕7、石灰吟 /(明)于谦8、赠汪伦 /(唐)李白9、渔歌子 /(唐)张志和10、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11、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12、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13、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14、已亥杂诗 /(清)龚自珍六年级:掌握以上70首

低年级小学生对诗歌的鉴赏应达到什么水平

本文介绍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古诗教育?小学生怎么学习古诗?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和品格。

随意翻开小学语文教材便可以发现古诗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这些古诗多是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不但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抓住古诗这一教学内容,通过古诗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引导学生从古诗中获得美的熏陶,提高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如何使古诗教学贴近学生,能真正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吸收和积累,我进行了有关古诗教学的探索。

一、赏读古诗,走进诗境诗的内容高度浓缩,内涵极其丰富,有的古诗比较难懂,即便明白了诗的意思,进入诗的意境也很难。

如果只要求他们死记硬背,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时间久了,他们就会对古诗失去兴趣,运用一些有效的方法,创设多种情境,拉近古诗与生活的距离,可以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使他们易于朗读,乐于背诵。

1.音乐伴读:音乐和文学有着不解之源。

有时古诗的意境,确实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但是,如果在课堂上,适当地运用音乐,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共鸣,也更容易融入诗的意境。

比如,在《出塞》、《送别》、等送别诗中,我配上《送别》、《知音》等轻音乐,加上声情并茂的古诗范读,一下子就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动人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通过想象达到了“触景生情”的效果。

2.绘画引读:有些古诗,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

如果把绘画引入古诗教学,将会大大提高学生兴趣,事半功倍。

小学生喜欢画画,尤其喜欢“创作画”,基于这个特点,在学习古诗的时候,可以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凭借语言,设法将“诗”与“画”结合起来,诗配画,画填诗;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可以增进丰富的想象,画一幅或几幅图画,来表现诗的内容和意境。

记得学习《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我一边吟,一边引导学生在黑板上、依次画出稀疏的竹篱、悠远的小路、如伞的绿树、翩翩起舞的蝴蝶、金黄的菜花,而学生无形中将自己构想成了画中的主角——奔跑着的、活泼天真的儿童

赏析图画时,不少学生发现在那个捕捉蝴蝶的儿童,身在金色菜花海洋的里,很难找到那只美丽的蝴蝶,从而,更好的理解了“飞入菜花无处寻”。

3.唱读:诗歌与音乐相伴而生,优美的曲调能创造特定的情景,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帮助学生加强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时,我找到了一些学习古诗的磁带,磁带中将《春晓》、《鸟鸣涧》等语文优美的古诗词谱上了曲子,我和同学们一起反复的听,认真学唱,大家兴致勃勃,在唱歌的同时,很快就把古诗背诵下来了,而且印象深刻。

4.赛读:小学生求知欲强,喜欢竞争

比赛是一种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在进行了一个阶段的古诗背诵活动之后,为了及时掌握同学们的背诵情况,并巩固学过的古诗,我进行了游戏和比赛。

如:古诗接龙游戏,抽签背诵,看谁背得多等活动,分阶段评出表现突出,背诵认真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

二、嚼字品词,悟诗情字是内容骨,情从感悟出,古诗中的一字一词都是诗人经过反复推敲写出来的,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但是由于不少古诗中,许多诗意不能给出正确的解释,所以古诗中许多谴词造句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有一定的蒙胧性,值得我们反复咀嚼,因此在教学中不必过分强调教学的技术和精准化,那样会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从而破坏了古诗的整体美感。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汉姆雷特”。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才能使学生领会诗人的感情,进而领悟诗的意境美。

具体说来,主要应做到以下二点:一、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动之以情,并通过自己动情激发学生动情,使学生情感的琴弦得以奏响,使他们一同进入或欢欣或伤感的情态。

这就要求教师讲课的语言、表情、动作等富于感情,紧如诗眼,带领学生从读中去悟诗情。

二、教师应根据每首诗的不同特点,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启发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

既要从一首诗的整体上去把握诗的感情,又要体会诗中某些词句的感情色彩。

如古诗《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含义深刻,很富有哲理性,难以讲清。

有位教师教学时,出示几张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庐山风景图片,于是庐山雄伟,奇异,多姿的景色从正面看、从远处看、从侧面看、从近处看,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姿态和魅力都一一展现在孩子面前,再通过出示问题“为什么作者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引导小朋友反复读古诗,大部分的孩子一下子就抓住了古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意境是由作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合而成的,而作为主观感受的“意”又往往寄寓在客观景象的“境”中,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入其“境”,才能使学生“悟其神”,会其“意”,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三、重视拓展,将古诗活学活用。

在古诗教学中,课后的拓展延伸也十分重要,往往会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

当小朋友对古诗的形式、意境、构思有了一定的了解之...

人教板小学六年级上的课文中的主要内容

一、加强选文的文学性,选文更多考虑名家名篇选编课文的标准? 文质兼美,这也是人教版历来各套教材选文一以贯之的标准。

? 从语言表达方面来说,汉语表达比较纯正。

? 语言文字上有可以抓住的“点”,能给学生提示一些读写方法。

使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和积累能够很快地加以运用。

? 在题材和体裁上都注意拓宽,更重视文学味。

具体到六年级下册来说,我们在选文时选择了很多中外名家的作品——朱自清、林清玄、丰子恺、老舍、何其芳、安徒生、契诃夫、马克·吐温、笛福、梁衡同时,不少课文“文学味儿”很浓——《匆匆》《灯光》《卖火柴的小女孩》《跨越百年的美丽》 二、读写训练点的编排1.读写训练点的主要项目

(小学阶段语文学习方法和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人生感悟 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学习作者表达感悟的方法 (如,借物喻人的方法)民风民俗 初步学习详写和略写的方法深深的怀念 学习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前后照应外国名篇名著导读 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关注人物命运/学习浏览/读整本书科学精神 体会科学精神的含义/学习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难忘小学生活 综合运用小学阶段掌握的读写方法2.读训练点的呈现方式/明线、暗线,体现在三个方面(1)导语部分的第二自然段。

(2)课后思考练习题。

(3)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栏目设置。

(第一、三部分可以列为明线的形式编排;第二部分可以列为暗线的形式编排)3.训练目标的层次性和渐进性/语文能力的培养体现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反复地训练。

例证1:“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课程标准提出的中年段阅读教学目标/这是小学阶段一个重要的训练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材将这一训练点明确编排在在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他们让我感动》,原因有二:一是“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需要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认知水平,中年级提出这一阅读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有差距,教材在中年级侧重训练“体会文章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并在高年级一些单元“导语”中明确提出这一要求: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P1;第二单元P20;第七单元P114;第八单元P135,这为明确提出训练“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作了一些铺垫。

而这一训练目标的落实又充分体现在六年级教材中。

如六上第二单元P17;第三单元P38;第七单元P113;第八单元P136/六下第三单元P45;第四单元P66。

三、与初中语文教材的过渡与衔接 /最直接的、视觉上的衔接:教科书开本、字号、字体 小学与中学教材的衔接应该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同”指的是义务教育阶段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异”指的是各学段教材的梯度与衔接。

只有教师心中有数,清楚地抓住教材“同”与“异”的链条,才能将教材的衔接变为教学的衔接。

人教版教材在编写上力求全面体现新课标的理念,注意整合语文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人文体系,第三学段和第四学段的教材编写力求在编排理念、呈现方式、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等方面相承。

5~6年级的前三册教材主要由7个专题、1个综合性学习和一组选读课文组成,六年级下册则由6个专题、“课外古诗词背诵”和一组“综合复习”组成;每个专题之中,由4~5篇课文、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构成,每组课文包括2~3篇精读课文和3~2篇略读课文。

7~8年级的四册教材主要由6个专题、“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及“附录”组成。

每个单元由“阅读”和“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两大部分构成,每个专题一般有5篇课文,其中精读2~3篇,略读3~2篇。

因此,从编排体例上来看,这两个学段比较相似。

第三学段的各册,均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慢慢向第四学段的体例过渡。

除了体例上的衔接之外,教材内容方面的衔接显得更为重要,尤其是专题的设置、读写点的安排,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集中体现,特别彰显了教材编排理念和学习目标,在教学的衔接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师籍此在小学语文学习的基础上,指导、带领学生完成由小学到初中、由知识到能力的过渡与迁移,使小学与初中的语文教学整体性更明确、阶段性更突出、连续性更明显,形成螺旋式上升。

六年级下学期和初一的第一学期是中小学衔接的关键点,这里就以这两个学期的教材为例,对教材内容的衔接进行一次纵向梳理。

1.专题设置,贯通一致。

⑴ 专题设置的内涵前后贯通。

六年级下册导语提示的专题主要内容:一、 平凡的小事,可以使人有所感悟,受到启发。

体会作者是如何感悟生活,获得人生启示的。

二、不同的民族,有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缅怀革命先辈,继承光荣传统。

四、阅读外国经典名篇名著,了解不同国家多样的文化。

五、感受科学家们伟大成就背后所透出的科学精神。

七年级上册导语提示的专题主要内容:一、对于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二、说不尽的人生话题,讴歌理想,阐述信念,论说人生修养。

三、展现色彩斑斓的大自然,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

四、丰富多彩的科学内容,可以丰富科学知识,激发求知欲望,培养科学精神。

五、真挚而美...

小学语文必背古诗词

我也是小学生,老师发给过我们一张纸,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70首古诗,送给你啦.1.汉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2.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3.骆宾王《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4.李峤《风》: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5.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6.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7.《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8.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9.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0.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1.《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2.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3.《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5.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6.《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17.《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8.《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20.《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1.《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2.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3.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4.《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5.《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6《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27.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8.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9.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30.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1.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32.卢纶《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33刘禹锡《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34.《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35.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36.《池上》: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37.《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38.李绅《悯农》(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39.《悯农》(二):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40.杜牧《山行》:远山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41.《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2.《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43.李商隐《乐游原》:向晚意不适,趋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44.罗隐《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45.胡令《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钓,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46.范仲淹《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47.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48.《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9.《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50.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51.《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

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吸收有益信息的习惯

1、通过调查分析,摸清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基本现状,并研究相应的阅读指导对策,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理想。

2、通过研究实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形成阅读动机,教会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并着力构建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自主性,自动性品质,为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研究如何能根据基础课程需要,正确选择课外读物,扩大学生知识面。

4、探索各学段阅读方法。

探索针对不同的语言材料及不同年级进行有效语言积累指导的方法,从而让学生在有限的阅读中吸取更多的养份,提升语言积累.并能“化乎其心”准确运用。

5、研究学生课外阅读效果的评价方法。

加强对课外阅读的督促、交流、评价。

通过班级读书会、各种读书活动、定期检查读书笔记、阅读汇报课等形式进行检查反馈。

三、课题研究目标: 使学生认识中外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培植热爱书籍的情感,养成阅读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阅读方法;能主动进行课外阅读,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重点放在小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培养方面。

通过研究与实践,全面探索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实施途径及策略,构建科学、规范、有效的小学课外阅读模式。

形成切合学生实际和教师特点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把学生培养成“好读书、读好书”、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有较强的自主阅读能力的“知书达理”的文明人,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课题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 1、根据《中小学课外阅读指导研究》总课题研究方案来明确本校子课题研究的整体方向,学习相关文献资料,形成子课题方案,报上级申请立项。

2、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新课改理论,学习学生阅读习惯、阅读能力培养的相关理论。

收集国内外有关课外阅读研究的资料,制定研究方案及研究计划,培训研究人员,做好实验准备。

(二)实施阶段 1、做好资料的收集、分析工作

2、调动师生、家长参与研究实践的积极性。

3、发放学生问卷调查,从学生那里了解他们目前的阅读习惯,摸清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将各种信息归纳总结,分析找到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方法。

5、根据实际情况,努力营造校园、班级、家庭三位一体的书香环境。

6、针对各学段课题完成情况及时进行阶段性小结,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修改、补充、完善课题,对方案及时调整,保证课题顺利进行。

7、阶段性成果展示,根据上阶段的研究情况及经验,推广应用上阶段研究成果,完善已探索的教学模式,探索学生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培养的操作策略,形成课堂教学、课外指导及探究典型事例。

8、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收集有关资料,组织撰写相关的论文和阶段性总结报告。

(三)总结阶段 1、完善并形成相对稳定的培养小学生阅读习惯的教学模式;在全校进行推广,不断地深入阅读教学的改革。

2、课题组对材料进行总结,整理分析,撰写研究报告,做好结题工作。

3、课题成果展示。

五、课题实施情况 (一)营造了一个书香校园环境。

1.学校进一步完善了图书馆建设,并定期开放图书馆、阅览室。

2.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

3.编印校本教材《小学生必背古诗词》,推荐小学生必读书目。

4.鼓励学生积极向学校网站投稿或参与“书香满园”论坛

5.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①在“红领巾广播”中设置了“书香心语”、“读书时间”等栏目,及时将班级和“读书明星”的读书事迹、读书体会、好书推荐等相关文章通过广播展示出来。

②发动各班的小记者报道各班的读书新闻,举行读书新闻发布会等。

③将各类读书成果制成展板在学生面前登台亮相,给学生一种心灵的触动。

(二)营造了一个书香班级环境。

1.各实验班根据课题方案和本班实际制订了具体实施细则。

2.设立了班级图书角。

建议学生将图书交流。

3.利用黑板报开辟“班级书香”栏,让每个学生都有了展示读书成果、交流思想的舞台。

4.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三)营造了一个书香家庭环境。

1.用心引导家庭文化,利用一切机会将书香气息带给家庭。

2.通过编印相关教材、登陆学校网站家校互动栏目、开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利用一切与家长接触的机会,将学校营造书香校园的信息带给家庭。

3.在学校举办“读书节”的时候开展了“千名家长看学校”活动,让家长感受学校的书香文化。

4.倡议开展了以“书香家庭”为特色学习型家庭建设的活动。

5.倡导“让父母与孩子一起读书”。

(四)读书活动四步骤: 1.设立了“四读”时间——多读 (1)晨间自由读。

积极倡导学生一、三、五晨间自由地诵读经典,畅谈读书感受。

(2)课堂指导读。

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

由任课老师指导学生阅读(可带入图书馆,也可在班里)。

积极倡导学生自由地交流读书体会,畅谈读书感受。

交流可以是两人,也可以是多人;可以是几人“同读一本书”后的专题讨论,也可以是“各读各的书”后的大杂谈;内容可以是说说书中的主要内容、印象最深的情节等,也可以讲讲自己读书的收获。

(3)午间休闲读。

倡...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几个步骤

以定风波为例课题:《定风波》科目: 语文教学对象: 高二课时: 1提供者:尹区英单位: 榆次四中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题来源于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词人以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因此淋雨的生活小事,表达了乐观、淡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学习该词有利于学生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

二、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成就思想,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

2.欣赏、评价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3.探究文中的“词眼”,并以此丰富学生的情感。

4.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5.通过主旨句的分析、感悟,培养学生勇敢面对人生风雨的精神。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1.通过平时上诗歌阅读课时的穿插讲解,学生已经对于诗歌鉴赏的方法有了一个总体的系统的把握;2.根据学生的检测成绩及上课的表现观察得出学生基础较差的事实,适合引导式教学;3.对于苏轼,学生高一的学习对其生平及风格已有一定程度的认知。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课拟采取提问法、讲解法、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作为一种传统文学形式,词与作者的生平境遇是分不开的,要理解词作中所隐含的传统文化心态必须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讲解下探究。

让学生运用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

诗词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理由在于对词这跳跃性、象征性极强的文学形式的接受必须经过一个由形式到内涵的过程。

诵读有利于学生通过揣摩词的音韵、情感,从而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合作探究法,调动学生思维,学生相互讨论,主动鉴赏诗词,自己处理文本,提高鉴赏能力。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体会词中所表现出的苏轼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探究文中的“词眼”,并以此丰富学生的情感。

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主旨句的分析、感悟,培养学生勇敢面对人生风雨的精神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遇雨定人生平常事一桩.你途中遇雨会怎样?2.走进《定风波》去感受苏轼是如何面对人生风雨的?说说自己旅途中突然遇雨的表现结合学生实际,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知人论世: 1.知人:作者简介:苏轼(1)基本信息(2)人生经历:《定题金山画像》(3)成就风格:①成就 ②风格2.论世:背景链接:(1)乌台诗案一贬谪黄山(2)沙湖道中遇雨(二)全体感知:1.小序交代了什么关键信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词的上下两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都在描写雨中的情况吗?3.本词的词眼是什么?1.| 时间: 3月7日 丨地点:沙湖道中 丨环境:先雨后晴| 事件:遇雨 丨人物:仆人、同行、余.丨 情感:狼狈不觉→作用:说明了写作缘由。

2.→雨中事:踏雨吟啸 → 怡然自乐→雨后情:蓦然回首 → 云淡风清3.→一蓑烟雨任平生 / 也无风雨也无晴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完成。

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初步感知怎本内容,对词的内容有个整体性的把握。

1.从词中我们可以剖析出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2这首词是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成就其艺术高度的?1.→一个拄拐杖、踩草鞋、顶风冒雨、吟啸徐行、不畏艰难、藐视祸难、镇定从容、旷达洒脱的词人形象。

(1)雨中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2)雨后看破人生得失的智者2.表现手法:① 以小见大② 曲笔一语双关③ 对比④ 隐喻寄托(象征).学生合作探究,点拨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直接描写+间接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他人他物衬托对比),提高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以及概括能力,学生从中可以分析总结出分析鉴赏诗词的方法技巧以及着手点。

整体系统的了解一下诗歌的表现手法,细致入微地掌握这几类表现手法的含义并可以在以后的诗歌阅读中轻而易举地分析。

作业处理:写日常小事一桩,来反应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要求:以小见大的手法,300字左右)评价归纳定 这人:苏轼风 这景:风雨波 这情:旷达课堂练笔/课后练笔培养学生的及时运用一些高超的技巧来构建文本的写作能力。

七、教学评价设计1. 学生系统的具体的掌握了分析人物形象的方式方法。

2. 本课内容有些过多,学习对词的表现手法中,能完全理解对比及以小见大的手法,对一语双关仍有待拓展。

3. 学生互动积极,真正做到了学生自己“动”起来。

八、板书设计定 这人:苏轼 一智者//达者风 这景:风雨 ——自然//人生波 这情:旷达洒脱

小学古诗文的教学应重点放在哪些方面?我的教法是四步法:一、知作...

对于楼主的问题及回答,我有不同的看法.“我的教法是四步法:一、知作者 二、读诗文 三、明诗意 四、悟诗情”1、知作者是必须的.这步我赞成.2、读诗文也是必须的.不只要读,而且要背诵.越熟越好.3、至于“明诗意、悟诗情”,我感觉可能存在问题.古诗是古代文学中的精华,语言凝炼,意境优美.有时候涉及用典或是借物讽咏、借事喻事、借景抒情等.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对诗歌把握得当,而且要对当时的时世格局了如指掌.否则,谈何明意,更说什么悟情了.当然,有些诗,虽然我们不能说清楚它到底想表达什么,但读着读着就能让读者产生共鸣.或许,我们能明的,就是我们自己对诗的理解,能悟的,也只是诗在我们身上或生活中的还原和体现罢了!4、所以,三四两步不要深究,也不要深钻.为了应试,只要逐字逐句能让学生说出每句诗大体在说什么就够了.5、我的观点就是背诵再背诵.所谓“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其实这是很多大人的经验,小时候读诗,不管读多少都只算是背下来.等长大了,突然哪天脑子里突然浮出这首诗的时候,我们就可能真懂这首诗了.这是个人的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