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关于开封府的诗词 开封府里的包公歇后语



关于汴京的诗词《汴州乱二首》年代: 唐 作者: 韩愈汴州城门朝不开,天狗堕地声如雷。健儿争夸杀留后,连屋累栋烧成灰。诸侯咫尺不能救,孤士何者自兴哀。母从子走者为谁,大夫夫人留后儿。昨日乘车骑大马,坐

关于汴京的诗词

《汴州乱二首》年代: 唐 作者: 韩愈汴州城门朝不开,天狗堕地声如雷。

健儿争夸杀留后,连屋累栋烧成灰。

诸侯咫尺不能救,孤士何者自兴哀。

母从子走者为谁,大夫夫人留后儿。

昨日乘车骑大马,坐者起趋乘者下。

庙堂不肯用干戈,呜呼奈汝母子何。

《和汴州李相公勉人日喜春》年代: 唐 作者: 戴叔伦年来日日春光好,今日春光好更新。

独献菜羹怜应节,遍传金胜喜逢人。

烟添柳色看犹浅,鸟踏梅花落已频。

东合此时闻一曲,翻令和者不胜春。

《酬汴州李别驾赠》年代: 唐 作者: 祖咏秋风多客思,行旅厌艰辛。

自洛非才子,游梁得主人。

文章参末议,荣贱岂同伦。

叹逝逢三演,怀贤忆四真。

情因恩旧好,契托死生亲。

所愧能投赠,清言益润身。

...

有关开封的诗词

铁马将军出猎频。

貂裘公子迎春醉,王门授简管挥银,扫尽瀛洲万斛尘: 曾观大海难为水,除去梁园总是村。

梁苑清秋白昼闲,偶寻名刹扣禅关。

百盘飞磴身遥上,千尺危栏手自攀。

已见神游朝贝阙,便从羽化出尘寰。

中天俯仰多时节,飒飒天风冷佩环。

铁塔峙城隅。

登天盘内磴。

见说相如能作赋。

玉树琼林三百里。

何年藏舍利: 天风吹我来中州,光阴荏苒春复秋。

民安物阜公事简,目前景物随冥搜。

梁园花月四时好,日落夷山映芳草。

大河涛涛涌地来,腾波起浪如奔雷。

隋堤烟柳翠如织,铁塔摩空数千尺。

阴晴晦明各异态,对此令人感今昔。

画图仿佛得真趣,醉墨淋漓写长句。

诗成掉笔向苍空,满袖天风却归去。

张淑载的《梁园雪霁》诗曰,名为《题汴城八景总图》,琪花瑶草一番春,川平愈觉孤: 曾向梁园看雪飞,邹枚授简尚依稀。

只今瑞旭高悬处,好袖平台赋草归。

无名氏的《梁园雪霁》诗曰: 兔园雪霁物华新。

明代政治家于谦于1430年至1447年任河南巡抚期间,曾为又一种版本的八景总图题诗。

风袅垂帘铎,落日影东湖,光彩射虚无,云栖覆顶珠北宋驸马柴宗庆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形容汴京的名句...

有关开封古诗词

开封与诗古已有缘《诗经》成书于春秋中期,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最美的诗篇产生于开封境内的洧水。

“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蕳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

士与女,殷其盈矣。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芍药。

”这首《溱洧》是《诗经》中极具代表性的爱情诗篇,它生动描绘了男女在河岸边欢乐聚会、自由表达爱情的情境。

诗的大意是,阳春三月,溱洧之水碧波荡漾,无数男女拿着兰草到岸边游乐。

一个姑娘说:“我们去那边看看吧?”小伙子说:“我已经去过了呀!”姑娘说:“你就陪我再去一趟嘛!你看洧水那边又宽旷又好玩。

”这对男女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边走一边呢喃私语,说说笑笑,亲亲热热,还互赠芍药作为定情的信物。

此外,在《诗经》的305首诗里,属于开封属地新郑的《郑风》就占了21首。

著名的诗句“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就是《郑风》《子衿》里的诗句。

三国时期魏国诗人、“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为开封属地尉氏人,他的墓在尉氏县小陈乡境内。

阮籍的诗作有咏开封之作:“昔余游大梁,登于黄华颠。

共工宅玄冥,高台造青天。

幽荒邈悠悠,凄怆怀所怜......”唐诗宋词 开封缘深诗人李白与开封缘分极深。

以诗为媒,他还娶了一个开封媳妇。

李白和杜甫、高适两位诗友相聚开封,一起登上吹台饮酒赋诗。

有一天,他们正在吹台开怀畅饮,忽听窗外传来如梦如幻的琴声。

三人疑是师旷再生,不禁心生感慨。

似醉非醉之间,李白即兴赋诗,挥笔在粉墙上写下了那首千古名作《梁园吟》。

三位诗人走后,一位年轻貌美的白衣女子带着丫鬟来到这里。

她云髻高耸,裙裾飘飘,站在壁前反复吟诵那气势磅礴的诗篇,如醉如痴,连僧人进房都未能觉察。

僧人看到粉白的墙壁被涂得黑乎乎一片,心生怨气,举布欲擦,却被这位姑娘拦住。

经过一番交涉,她取出千两银子,买下此壁,保住了墙上的诗句。

不久,李白听说此事,深受感动,便托杜甫和高适做媒,娶这位宗氏才女为妻。

宗氏就是李白的第四位夫人。

这个“千金买壁”的传说未必真有其事,但宗氏才女却确有此人。

据郭沫若考证,李白“在梁园也有家,往来于此,累十年之久”。

李白还写过一首《拟恨赋》,是比照一位开封诗人的《恨赋》写的。

《恨赋》作者江淹,是开封属地兰考人,是开封地界最早的较有成就的诗人。

李白比照江淹诗作写诗,足见他对江淹作品的欣赏和崇敬。

“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

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

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这就是江淹《恨赋》里的诗句,很唯美。

江淹还有另一首著名的抒情赋《别赋》,道尽了天下离人内心深处无可名状的情感。

汴京八景里有一个景致:隋堤烟柳。

诗人白居易观后诗思迸发,在《隋堤柳》诗中写道:“西至黄河东至淮, 绿影一千三百里, 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

”白居易在开封反复咏叹,留下好诗串串。

开封古代诗人中还有一位牛人,唐朝开元41年进士崔颢。

据说,孤傲的诗仙李白到了黄鹤楼,登楼时曾想作诗。

他徘徊许久,竟然无从下笔,只好长叹了一口气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就是崔颢的这首《黄鹤楼》让李白怅然离去。

崔颢的这首诗被誉为唐诗七律第一,实在是让开封人长脸了。

宋朝是封建社会优秀文化的顶峰时代,是开封历史的鼎盛时期,也是词的辉煌时期。

李煜、范仲淹、欧阳修、苏轼、柳永、晏家父子、周邦彦、辛弃疾、李清照等把古城开封文化的地位推向了光辉顶点。

北宋文学创作十足发达,诗、词、散文都有伟大成就。

特别是词,表现风格更是多姿多彩,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诗兴开封 情满汴梁新中国成立后,陈雨门、任访秋、苏金伞、华钟彦都写下有关开封的脍炙人口的佳作。

苏金伞是河南省第一届文联主席,也是中国现代较为有名的诗人,他的诗一字一句都写满对开封的爱:我要到开封寻找我的童年我的身高、体重、肺活量,以及血液的浓度、大脑的容积,都是开封给我完成的,开封的哪一条大街我没走过千万遍?…………当代,闻名全国、以格律诗见长的已故诗人李允久先生,一册《青枫集》让诗家和诗歌爱好者反复赏读。

现代诗人孔令更先生,他留职停薪徒步走黄河的壮举,在全国文坛成为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被誉为“黄河诗人”。

孔令更所说:“钱只不过是一个城市的肉,瘦则可肥,肥则能瘦,而文化才是城市的骨。

人之骨,一日不可瘦也。

”诗歌活动和诗歌创作,代表着一个城市文化的繁盛和活跃程度。

近两年来, 我市发起了“诗兴开封”国际诗歌大赛,旨在为弘扬中华诗歌文化,展现诗词的独特魅力,以诗歌为媒介展示开封日新月异的发展成就。

活动得到了海内外诗人们的响应,来自罗马尼亚、美国等国,以及包括香港台湾在内的全国各省份的诗人均有投稿,国际著名诗人、世界华语诗坛泰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者、台湾最著名的现代诗人、被诗歌界誉为“诗魔”的诗人洛夫,中华诗词学会顾问、著名诗人林从龙,以及著名诗人余光...

关于开封府的介绍有哪些?

一说到开封府,大 家肯定先想到“开封府尹包青天包大人”。

没错,这里就是包 大人上班办公审理案件的地方

这座府宅也是呈“工”字形,内有大堂也叫正堂,是审理重大案件的公堂,正堂两侧叫耳 房,两旁有书吏行房、庶务司、签押房及散役房、班房等等。

南屋在古建中叫“倒座”,是看押犯人的地方,古时叫“南 牢”。

包拯是北宋183位开封府尹的第93位。

开封府尹相当于 我们现在的“北京市市长”。

他到任后,改革弊端百出的诉讼制度

我们现在说的“走后门”,其典故就是出自这里。

在宋 代,衙门口没有鼓,所以百姓不能击鼓告状,只能通过衙役递传状纸。

衙役为了捞取油水,经常把状纸拿给被告观看,若得 到的好处多时,状纸便不给上传。

百姓告状无门,怨声载道。

包拯得知此事,便在后院墙壁开了一门,不设衙役把守,告状 的百姓可以自由出人。

由此衍生了“方便之门”和“走后门” 两个说法。

这一系列改革深受百姓拥护。

至于“走后门”怎么演变成现在的意思,那就不得而知了。

在百度百科中关于李师师的诗词,要写明作者和诗词名

李师师是北宋末年色艺双绝的名伎,其事迹多见于野史,笔记小说。

李师师最擅长的是“小唱”,所唱多“长短句”,即今之宋词。

宋代有多位著名词人曾经李师师有过交往,留下了多首跟她有关的词作。

张先曾专为李师师创作新词牌《师师令》,并有一词云: 香钿宝珥。

拂菱花如水。

学妆皆道称时宜,粉色有、天然春意。

蜀彩衣长胜未起。

纵乱云垂地。

都城池苑夸桃李。

问东风何似。

不须回扇障清歌,唇一点、小於珠子。

正是残英和月坠。

寄此情千里。

武功员外郎贾奕曾与李师师交情深厚,由于宋徽宗常去李师师处,别人去不大方便,颇有怨言。

一日偶遇李师师,便去她家中留宿,酒后不免醋意大发,写了一首讽刺宋徽宗的词: 闲步小楼前,见个佳人貌似仙;暗想圣情珲似梦,追欢执手,兰房恣意,一夜说盟言。

满掬沉檀喷瑞烟,报道早朝归去晚回銮,留下鲛绡当宿钱。

宋徽宗听说后大怒,差点杀了他,最后被贬到琼州做了个参军。

秦观曾作《生查子》词写她的色容: 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

妆罢立春风,一笑千金少。

归去凤城时,说与青楼道:遍看颖川花,不似师师好。

又作《一丛花》词赠李师师: 年来今夜见师师。

双颊酒红滋。

疏帘半卷微灯外,露华上、烟袅凉口。

簪髻乱抛,偎人不起,弹泪唱新词。

佳期谁料久参差

愁绪暗萦丝。

相应妙舞清歌夜,又还对、秋色嗟咨。

惟有画楼,当时明月,两处照相思。

秦观之后,和李师师交往最密切的文人当数周邦彦了。

周邦彦号清真居士,妙解音律、工于文词,因其词句绮丽绝伦,京城歌伎无不以唱他的新词为荣。

初见李师师时,周邦彦便觉相见恨晚,即填了一首《玉兰儿》记录他对李师师的印象: 铅华淡伫新妆束,好风韵,天然异俗。

彼此知名,虽然初见,情分先熟。

炉烟淡淡云屏曲,睡半醒,生香透玉。

赖得相逢,若还虚度、生世不足。

李师师喜欢他的文采,乐于和他接近,交往日久,二人关系甚为密切,周又为赋《洛阳春》云, ‘ 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

莫将清泪湿花枝,恐花也如人瘦。

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

欲知日日依栏愁,但问取亭前柳。

有一次,宋徽宗到李师师家,正碰巧著名词人周邦彦也在那里。

周邦彦听说皇帝来了,赶忙躲到床下回避。

赵佶并不知道,自己带来几只江南进献的新鲜橙子,边剥边吃,同师师说了一会儿悄悄话,就离开了。

周邦彦当时吓了一身汗,从床下爬出。

后来,他把这段所见所闻,填了一首词,叫做《少年游》: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

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吹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

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后来,宋徽宗又到李师师处,问她有什么新词?师师说:有,就唱了一曲《少年游》。

赵佶听了,好生奇怪,这言语,这细节,分明是那日同李师师相见的情景。

又问是谁写的,师师说是周邦彦。

徽宗勃然大怒,拂袖而归。

他找到丞相,说:“开封府有个叫周邦彦的监税官,税没交足,你们为什么不捉拿法办?”丞相一查,周邦彦的税早交足了,但因为皇帝要办,就以职事废弛为名,糊里糊涂地判他罢黜官职,驱出京师。

隔了几天,宋徽宗又到了李师师家,师师不在,坐到更初,才见师师回来,愁眉泪眼,憔悴不堪。

问:“哪里去了?” 答:“送周邦彦出京。

” 问:“有没有作词赠别?” 答:“有《兰陵王》一首。

” 宋徽宗说:“唱一遍听听。

” 李师师唱道: 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侧,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

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宋徽宗不禁惭愧了起来,回宫之后,下了一道诏书,把周邦彦召回。

因为周邦彦善于填词谱曲,还提拔他当了个“大晟乐正”的官。

诗人晁冲之也与李师师有过交往,后再到京城时不得其便,因而写了两首七律《都下追感往昔因成二首》 其一: 少年使酒走京华,纵步曾游小小家。

看舞霓裳羽衣曲,听歌玉树后庭花。

门侵杨柳垂珠箔,窗对樱桃卷碧纱。

坐客半惊随逝水,主人星散落天涯。

其二: 春风踏月过章华,青鸟双邀阿母家。

系马柳低当户叶,迎人桃出隔墙花。

鬓深钗暖云侵脸,臂薄衫寒玉映纱。

莫作一生惆怅事,邻州不在海西涯。

《宋诗选注》选了刘子翚三首诗,前面两首是《江上》、《策杖》,后面是组诗五首《汴京纪事》,最后一首说的是李师师的晚境: 辇毂繁华事可伤,师师垂老过湖湘; 缕衣檀板无颜色,一曲当时动帝王。

关于包拯的一首诗

神州自古重廉洁,廉政攸关千秋业。

为官清廉的楷模当推包公。

北宋大臣包拯六十寿辰时,再三吩咐家人一律不准收礼。

想不到第一个来送寿礼的居然是当朝皇帝。

皇恩浩荡,太监也聪明,附诗一首:“道高德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

今日皇上把礼送,拒之门外理不通。

”这一军把老包公“将”得左右为难,不收礼是不给皇帝面子,收了礼又破坏自己的规矩。

罢罢罢,宁愿得罪皇帝也不能破例!机智灵敏的包公也蘸墨挥毫题诗抒怀,以诗拒礼:“铁面无私丹心忠,作官最忌念叨功。

操劳本是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

包拯(999-1062),字希仁,安徽庐州人。

北宋天圣进士,先后任天长县令、权开封府、监察御史、龙图阁直学士、枢密副使等职。

人称“包青天”。

事情发生在北宋皇佑二年闰十一月。

宋仁宗下诏以三司使、户部侍郎张尧佐为宣徽南院使、淮康军节度使、景灵宫使。

张尧佐是张贵妃之父张尧封的堂兄。

张贵妃受到宋仁宗宠爱,张尧佐也就青云直上。

包拯时任监察御史,负责对皇帝百官的纠弹。

他认为宋仁宗一再超擢张尧佐,任人唯亲,不合大宋法度。

他上疏指出宋仁宗提拔张尧佐是错误的,并分析其背景是后宫干政、个别大臣曲意奉迎。

包拯此举如天惊石破,激起了一片称赞,大臣们纷纷上书反对任命张尧佐。

面对强大的舆论,宋仁宗只好收回成命。

转眼到了第二年正月,宋仁宗经不住张贵妃的一再请求,再次下旨擢升张尧佐。

包拯不顾再次触犯宋仁宗和张贵妃,又一次挺身直谏。

张尧佐见包拯等人言辞激烈,感到众怒难犯,当即表示不接受委任。

于是,宋仁宗也就顺势下台了。

可是张贵妃却老大不高兴,一再在仁宗耳边吹风。

这年八月,宋仁宗金殿早朝,张贵妃特意送到宫门口,抚着仁宗的后背,柔声说:“官家今日不要忘了封宣徽使之事啊。

” 金殿之上,宋仁宗果然又一次降旨。

可御旨一下,包拯马上上奏。

这一回,宋仁宗打定主意,坚持己见,说:“张尧佐并无大过,可以擢升。

” 包拯谏驳道:“各地官吏违法征收赋税,闹得民怨纷纷。

张尧佐身为主管,怎说是无大过呢?” 宋仁宗叹了口气,婉转说道:“这已是第三次下旨任命了。

朕既贵为天子,难道擢任一个人就这么不容易?” 包拯闻言直趋御座,高声说道:“难道陛下愿意不顾民心向背么?臣既为谏官,岂能自顾安危而不据理力争!”张尧佐站在一旁,听得心惊肉跳。

宋仁宗见包拯这么执着,众大臣又纷纷襄赞,而自己又没有合适的理由反驳,心里非常生气,一甩手回到宫里。

张贵妃早已派人在打探消息,知道又是包拯犯颜直谏,惹得仁宗下不了台,所以等仁宗一回来,她马上迎上前去谢罪。

宋仁宗余怒未消,举袖擦脸,说:“包拯说话,唾沫直溅到朕的脸上!你只知道宣徽使、宣徽使,就不知道包拯他还在当御史!” 包拯写过一首名为《书端州郡斋壁》的诗: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做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悲。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这首诗,可以说是他一生人格精神的写照。

描写开封的名句

河南开封。

这座古城的历史文化时常让人品味不尽。

汉代文学家司马迁,唐代的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宋代的文豪苏轼等都写过赞美开封的诗赋。

其中白居易在《隋堤柳》诗中写道:“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

西自黄河东至淮,绿影一千三百里。

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

”从中能够想象那时的开封是何等的壮观美丽。

开封种植菊花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1600多年前的南北朝,唐宋时期就已经驰名全国,明清尤盛,绵延至今。

“黄花遍圃中,汴菊最有名。

”清乾隆皇帝来开封赏菊时亲赋诗词,留下“风叶梧青落,霜花菊百堆”的美句。

北宋驸马柴宗庆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形容汴京的名句: 曾观大海难为水,除去梁园总是村。

梁苑清秋白昼闲,偶寻名刹扣禅关。

百盘飞磴身遥上,千尺危栏手自攀。

已见神游朝贝阙,便从羽化出尘寰。

中天俯仰多时节,飒飒天风冷佩环。

铁塔峙城隅,川平愈觉孤。

登天盘内磴,落日影东湖。

风袅垂帘铎,云栖覆顶珠。

何年藏舍利,光彩射虚无。

明代政治家于谦于1430年至1447年任河南巡抚期间,曾为又一种版本的八景总图题诗,名为《题汴城八景总图》: 天风吹我来中州,光阴荏苒春复秋。

民安物阜公事简,目前景物随冥搜。

梁园花月四时好,日落夷山映芳草。

大河涛涛涌地来,腾波起浪如奔雷。

隋堤烟柳翠如织,铁塔摩空数千尺。

阴晴晦明各异态,对此令人感今昔。

画图仿佛得真趣,醉墨淋漓写长句。

诗成掉笔向苍空,满袖天风却归去。

张淑载的《梁园雪霁》诗曰: 曾向梁园看雪飞,邹枚授简尚依稀。

只今瑞旭高悬处,好袖平台赋草归。

无名氏的《梁园雪霁》诗曰: 兔园雪霁物华新,扫尽瀛洲万斛尘。

玉树琼林三百里,琪花瑶草一番春。

貂裘公子迎春醉,铁马将军出猎频。

见说相如能作赋,王门授简管挥银。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大梁行 唐尧客 客有成都来,为我弹鸣琴。

前弹别鹤操,后奏大梁吟。

大梁伤客情,荒台对古城。

版筑有陈迹,歌吹无遗声。

雄哉魏公子,畴日好罗英。

秀士三千人,煌煌列众星。

金槌夺晋鄙,白刃刎侯嬴。

邯郸救赵北,函谷走秦兵。

君子荣且昧,忠信莫之明。

间谍忽来及,雄图靡克成。

千龄万化尽,但见汴水清。

旧国多孤垒,夷门荆棘生。

苍梧彩云没,湘浦绿池平。

闻有东山去,萧萧班马鸣。

河洲搴宿莽,日夕泪沾缨。

因之唁公子,慷慨此歌行。

古大梁行 高适 古城莽苍饶荆榛,驱马荒城愁杀人。

魏王宫观尽禾黍,信陵宾客随灰尘。

忆昨雄都旧朝市,轩车照耀歌钟起, 军容带甲三十万,国步连营一千里。

全盛须臾那可论,高台曲池无复存, 遗墟但见狐狸迹,古地空余草木根。

暮天摇落伤怀抱,抚剑悲歌对秋草。

侠客犹传朱亥名,行人尚识夷门道。

白璧黄金万户侯,宝刀骏马填山丘。

年代凄凉不可问,往来唯见水东流。

梁园吟 李白 我浮黄河去京阙,挂席欲进波连山。

天长水阔厌远涉,访古始及平台间。

平台为客忧思多,对酒遂作梁园歌。

却忆蓬池阮公咏,因吟“渌水扬洪波”。

洪波浩荡迷旧国,路远西归安可得! 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

平头奴子摇大扇,五月不热疑清秋。

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

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夷齐事高洁。

昔人豪贵信陵君,今人耕种信陵坟。

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

梁王宫阙今安在?枚马先归不相待。

舞影歌声散渌池,空馀汴水东流海。

沈吟此事泪满衣,黄金买醉未能归。

连呼五白行六博,分曹赌酒酣驰晖。

歌且谣,意方远,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

遣怀 杜甫 昔我游宋中,惟梁孝王都。

名今陈留亚,剧则贝魏俱。

邑中九万家,高栋照通衢。

舟车半天下,主客多欢娱。

白刃雠不义,黄金倾有无。

杀人红尘里,报答在斯须。

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

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

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

芒砀云一去,雁鹜空相呼。

先帝正好武,寰海未凋枯。

猛将收西域,长戟破林胡。

百万攻一城,献捷不云输。

组练弃如泥,尺土负百夫。

拓境功未已,元和辞大炉。

乱离朋友尽,合沓岁月徂。

吾衰将焉托,存殁再呜呼。

萧条益堪愧,独在天一隅。

乘黄已去矣,凡马徒区区。

不复见颜鲍,系舟卧荆巫。

临餐吐更食,常恐违抚孤。

汴堤鹦 梅尧臣 古堤多长榆,落荚鹅眼小。

其下迅黄流,其上鸣黄鸟。

安知舟中人,黑鬓日已少。

千里归大梁,玉笙闻窈窕。

终朝不成曲,幽响在林表。

莫羡沙路行,金鞭驰袅袅。

汴河 黄庶 卞都峨峨在平地,宋恃其德为金汤。

先帝始初有深意,不使子孙生怠荒。

万艘北来食京师,卞水遂作东南吭。

甲兵百万以为命,千里天下之腹肠。

人心爱惜此流水,不啻布帛与稻梁。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咏慵(白居易) 有官慵不选,有田慵不农。

屋穿慵不葺,衣裂慵不缝。

有酒慵不酌,无异樽常空。

有琴慵不弹,亦与无弦同。

家人告饭尽,欲炊慵不舂。

亲朋寄书至,欲读慵开封。

尝闻嵇叔夜,一生在慵中。

弹琴复锻铁,比我未为慵。

蜀四贤咏(鲍照) 渤渚水浴凫。

舂山玉抵鹊。

皇汉方盛明。

羣龙满...

【带有诗图景象的诗词】关于宋代开封繁荣景象的诗词描写宋代当时...

江 城 子 苏 轼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赏析】 这是一首悼亡词。

作者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

作者写此词时正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他的妻子王弗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死于开封。

到此时(熙宁八年)为止,前后已整整十年之久了。

词前小序明确指出本篇的题旨是“记梦”。

然而,梦中的景象只在词的下片短暂出现,在全篇中并未居主导地位。

作者之所以能进入“幽梦”之乡,并且能以词来“记梦”。

完全是作者对亡妻朝思暮念、长期不能忘怀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所以开篇使点出了“十 年生死两茫茫”这一悲惨的现实。

这里写的是漫长岁月中的个人悲凉身世。

生,指作者;死,指亡妻。

这说明,生者与死者两方面都在长期相互怀念,但却消息不通,音容渺茫了。

作者之所以将生死并提,除阐明题旨的作用之外,其目的还在于强调生者的悲思,所以,接下去立即出现“不思量,自难忘”这样的词句。

“不思量”,实际上是以退为进,恰好用它来表明生者“自难忘”这种感情的深度。

“千 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二句,马上对此进行补充。

阐明“自难忘”的实际内容

王氏死后葬于苏轼故乡眉山,所以自然要出现“千里孤坟”,两地睽隔的后果,作者连到坟前奠祭的时机也难以得到。

死者“凄凉”,生者心伤。

“十年”,是漫长的时间;“千 里”,是广阔的空间。

在这漫长广阔的时间空间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之间的界限,作者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时、空、生死这种种界限难以跨越,那只好乞诸于梦中相会了。

以上四句为“记梦”作好了铺垫。

上片末三句笔锋顿转,以进为退,设想出纵使相逢却不相识这一出人意外的后果。

这三句有很大的含量,其中揉进了作者十年来宦海沉浮的痛苦遭际,揉进了对亡妻长期怀念的精神折磨,揉进十年的岁月与体态的衰老。

设想;即使突破了时、空与生死的界限,生者死者得以仍然“相逢”, 但相逢时恐怕对方也难以“相识”了。

因为十年之后的作者已“尘满面,鬓如霜”,形同老人了。

这三句是从想象中的死者的反映方面,来衬托作者十年来所遭遇的不幸(包括反对新法而乞求外调出京的三年生活在内)和世事的巨大变化。

下片写梦境的突然出现:“夜来幽梦忽还乡”。

就全词来讲。

本篇的确是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此句则悲中寓喜。

“小轩窗,正梳妆”,以鲜明的形象对上句加以补充,从而使梦境更带有真实感。

仿佛新婚时,作者在王氏身旁,眼看她沐浴晨光对镜理妆时的神情仪态,心里满是蜜意柔情。

然而,紧接着词笔由喜转悲。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这两句上应“千里 孤坟”两句,如今得以“还乡”,本该是尽情“话凄凉”之时,然而,心中的千言万语却一时不知从哪里说起,只好“相顾无言”,一任泪水涌流。

这五句是词的主题:“记梦”。

正由于梦境虚幻,所以词的意境也不免有些迷离惝恍,作者不可能而且也用不着去尽情描 述。

这样,反而可以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

结尾三句是梦后的感叹,同时也是对死者的慰安。

如果联系开篇的“十年”,再加上无限期的“年年”,那么,作者对亡妻的怀恋,不就是“此恨绵绵无绝期”了么?本篇在艺术上值得注意的特点之一便是直抒胸臆,感情真挚。

由于作者对亡妻怀有极其深厚的情感,所以即使在对方去世十年之后,作者还幻想在梦中相逢。

并且通过梦境(或与梦境相关的部分)来酣畅淋漓地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既无避忌,又不隐晦。

“不 思量,自难忘”,“无处话凄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等句,都反映了直抒胸臆与吐属自然这样的特点。

另一特点是想象丰富、构思精巧。

作者从漫长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之中来驰骋自己的想象,并把过去,眼前,梦境与未来融为统一的艺术整体,紧紧围绕“思量”、“难忘”四 字展开描写。

全词组织严密,一气呵成,但又曲折跌宕,波澜起伏。

上片八句写梦前的忆念及感情上的起伏,下片前五句写梦中的悲喜,末三句述梦后的喟叹。

情节,有起有伏;用笔,有进有退,感情,有悲有喜;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

再一特点是语言爽快,纯系白描。

由于这是一首抒写真情实感的词作,语言也极其朴素自然,真情实境.明白如话,毫无雕琢的痕迹。

这样质朴的语言又与不同的句式(三、四、五、七言)的交错使用相结合,使这首词既俊爽而又音响凄厉,恰当地表现出作者心潮激荡、勃郁不平的思想感情。

具有一种古诗和律诗所难以产生的内在的节奏感和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唐五代及北宋描写妇女的词篇,多数境界狭窄,词语尘下。

苏轼此词境界开阔,感情纯真,品格高尚,读来使人耳目一新。

用词来悼亡,是苏轼首创。

在扩大词的题材,在丰富词的表现力方面,本篇应占有一定的地位。

本篇完全可以同潘岳的《悼亡诗》,元稹的《遣悲怀》以及南宋吴文英的《莺啼序》前后辉映,相互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