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诗词欣赏系统论文



毛泽东诗词鉴赏的论文1500字以上 2006年9月9日,是毛泽东逝世三十周年。 主席生前有大量的诗词发表,有律诗,有词,有骈文,气势雄浑,想象瑰丽。俗话说,诗言志,歌咏言。我力图把毛主席作为一个普通

毛泽东诗词鉴赏的论文1500字以上

2006年9月9日,是毛泽东逝世三十周年

主席生前有大量的诗词发表,有律诗,有词,有骈文,气势雄浑,想象瑰丽。

俗话说,诗言志,歌咏言。

我力图把毛主席作为一个普通人,按照时间顺序,体察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思考他当时的心态,结合该历史环境下的作品,揣摩他的心路历程。

毛泽东的诗作跨越大半个世纪(1915-1973),而其本人的传奇经历就是一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和新中国的建设史。

我的论文以其诗词为线索,点评某些重要历史事件,当然,最后的落脚点还是诗词本身,历史只是作为环境因素,解释作者当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

中国古体诗词可以粗划为写实和写意两种,也就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杜甫和李白分别是其杰出的代表

写实者忧国忧民,有不少叙事诗流传于世,而写意者多歌颂祖国伟大山川,李白更是做了个梦都能写出《梦游天姥吟留别》。

我个人认为,毛主席的诗词作品很难简单划归其中某一类。

首先,毛窒息的诗词基本都是基于其革命历程中的重大事件,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背景;然而,诗人思想丰富,言辞华丽,豪气冲天,又有浪漫主义的显著特征。

比如说,解放战争中,我军攻占南京后(49年4月),诗人一定很为自己一手指挥的这部交响曲而自豪,信笔写下,“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类似作品很多。

我认为,毛主席的诗词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乐观向上,气势磅礴,对应于“写实”和“写意”,毛可以称为“写势”,当然,这“势”不是空的,唬人的,而是多基于现实历史事件。

比如《长征》中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可以说,诗人本身就是伟大的历史制造者,然后用诗歌来表现革命英雄主义豪情。

按照历史顺序读毛窒息的诗词,就可以深刻体会到作者作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我甚至觉得,毛窒息是一个性格十分率真、秉性大大咧咧的人,很难与国家元首的严谨、刻板、循规蹈矩联系起来,这一点在诗词中表现尤其强烈。

而贯穿这几十年的一个骨干精神,就是乐观与自信,或许这也是其能成就伟大事业的必备素质。

总之,诗词中的毛泽东,有时性格细腻(但从不伤感),有时豪放甚至霸道,反映了其性格中丰富、多侧面的特点。

下面我分三个历史时期,来剖析毛通过诗词表现出来的东西。

(—)遵义会议以前 1923年4月,湖南省长赵恒惕下令通缉“过激派”毛泽东,时年毛30岁。

大凡伟人,多少都有点儿“前科”,比如列宁就曾三次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又三次越狱跑了出来。

毛离开长沙武汉,转上海,然后赴广州参加六月的中共三大,直至二四年秋才回湖南搞农运。

当时已经与杨开慧结婚,跟妻子分别的时候,“热泪欲零还住”,“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

注意,这在毛的诗词中是绝对的儿女情长了,从那之后,我只记得另一次流泪是“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蝶恋花,答李淑一》,竟然也是为了杨开慧!(“我失骄杨君失柳”)可见结发夫妻感情深厚。

毛泽东的一生,自从杨开慧被杀,就注定他再也寻找不到那种纯洁的爱情,因为他已经确立了在党内的领导地位,后来的妻子很难说有多少其他的或者崇拜或者功利的因素。

毛的一生,从个人和家庭角度,无疑是巨大的悲剧(幼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但是,他以个人的悲剧,成就了中国多少家庭的圆满,这就是伟人给我们留下的财富。

索萨有一篇作品,《为历史负重的人》,抄录如下: 有一类人,他们注定是要为历史负重的。

在他们自己的时代,这一类人是最痛苦的人。

他们多半是些有信仰的人,而且“过于”真诚,“过于”忠实于自己的信仰。

善引导他们超越历史,接近了真,他们因此与时代格格不入。

这一切酿成了他们个人的悲剧,却挽救了历史。

由于他们的出现,历史才没有成为一条肮脏的河,历史才成为一首久远的歌。

毛泽东脍炙人口的佳作《沁园春长沙》作于1925年,当年他32岁。

在一个怎么说也不算特别年轻的阶段,他竟“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还要“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我倒宁愿把这理解成是诗人的战斗宣言。

毛的一生,正是凭借着这种书生意气和四射的激情,推动着中国的发展

这首沁园春是典型的比兴的手法,上阙写景充分烘托气氛,下阙言志表明心迹。

其实,《沁园春雪》也是这个套路,更早期的著名作品当属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沁园春这个词牌写了几百年,恐怕找不出超越这两首的。

毛的不少作品,即使放在唐宋时期也绝对是洛阳纸贵的佳作;在明清之后的古体诗词成就中,我认为毛主席当属第一人

在上下阙的过渡上,毛主席匠心独具。

在几句瑰丽的景色描写后,是一句振聋发聩的诘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然后自然通过百侣曾游过渡到同学少年。

相比之下,《沁园春雪》的衔接恐怕更出色一些。

读毛的诗词,我一直有一个疑问,那就是,他在前行的道路上是否徘...

写一个关于的论文,大约3000字吧,谢谢.

初识苏东坡还是从他那首《水调歌头》开始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好像是在初中的课本里的,觉得这首词里有种很高远的境界,淡淡的愁里透出股人生的淡定。

特别是那最后一句影响最深,记得当时还是好多流行歌曲里唱的。

后来学了越来越多的他的诗,他的词,他的文,对他的生平也了解得越来越多,喜爱之情与日俱增。

我初中时很喜欢小说,高中时才开始看看散文,那是受了史铁生《我与地坛》的影响,觉得散文竟能写得如此之好。

还记得高二暑假借了本余秋雨的散文精选集,晚上一个人在灯下读。

窗外夜色如水,虫声唧唧,窗内拥灯夜读,在乡村的环境中有种无比的惬意,现在想来都是种难得的人生享受。

当读到《苏东坡突围》时都是热泪盈眶,为他的命运悲不平,为他的旷达所激动。

记得当时最后那段话,我读了又读,现在想来言犹在耳: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这样评价他毫不为过,他以一种无人能及的大气环视周围的一切,在颠沛流离中不失人生的淡定。

林语堂曾言: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

从苏东坡的一生经历看他的成就,就会对他有更深的认识。

他少时高中进士,可谓才华横溢,踏入仕途后曾书《思治论》,体现文韬武略。

但因政见不合,他屡次主动请求外放。

在密州(应该是后来又贬到此地时吧),他写下拉那首著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我读到这首词时,有满怀的慷慨激昂。

特别是最后那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让我深深感受到那种豪情与壮志。

苏东坡的才气是无人能比的,而这也使他被人嫉,最终因“乌台私案”而贬官黄州,也正是在那里,他叹了口气,道出了:人生识字忧患始。

但也是从那里起,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转向老庄和佛禅寻求解脱,也是在那里,他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清楚地记得这是当时高二学的诗,当时放在一起的还有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和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以及别的一些词,但相比之下,气势与境界就相差很大了。

他这一贬就永没起身,离了朝廷,一贬再贬,越贬越远,先是辗转于扬州、定州,最后被贬到了当时的荒蛮之地广西岭南,以至于海南岛。

但的心境却越来越旷达,他把老庄哲学从无限的时间与空间的立场看待人生的苦难与欢乐及世间是是非非的观照方法,与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顺乎自然的生活态度结合起来,求得个人心灵的平静。

他没有像许多文人那样,在抑郁中苦捱时日,而是随遇而安,很快能融入到当地的生活中,并自得其乐。

他一次与弟子由的对话中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

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由此可以看出他的生活哲学,也可以看出他的心境。

即使在贬到岭南后,他还写出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他自从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就回家过两次,一次失怙,一次丧母,一生中在各地辗转流离,但他却说出了: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此心安处即吾乡。

我想如果让我离家三年我会是什么感觉,会忍不住地思念亲人,怀念朋友。

我是恋旧的人,那些老朋友在我心里总是最好的,到了一地我也会有好多的新朋友,但我没有那份“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满随天外云卷云舒。

”的豁达与清旷。

我还是我,所以才会赞叹他一贬再贬后的淡定,壮志难酬后的豁达。

其实使我感慨最深的作品还是他的那首《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微微的悲凉中充满了豁达与坦荡,那种“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境界被无数人所向往,这和他另外一首诗意境很像:人生到处如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他把老庄的旷远和禅宗的淡定都渗透在了他的诗词文里。

...

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 论文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一个含义很宽泛的概念,从材料的选择、详略的处理、结构的安排到各种因素的配合变化都是广义的技巧问题。

(一)修辞方法: l比喻:化平淡为神奇;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3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4夸张:提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反问:加强语气。

7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8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二)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共有5种: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诗歌重点掌握描写和抒情) 一、描写:就是用语言文字等把事物的形象表现出来。

常见的描写方式或描写角度有: ①正面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就是直接面对人物、景物进行描述。

侧面描写,就是不从正面,间接地去描写人物、景物。

侧面描写又叫侧面烘托。

《陌上桑》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着绡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怒怨,但坐看罗敷。

②虚实结合 实写,是写眼前的实景,写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虚写,是写想象中的景象。

如: 早梅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万木冻欲折”就是虚写,是想象中的景象。

“万木冻欲折”与“孤根暖独回”恰好构成对比,反衬梅花“孤根独暖”的性格。

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 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2) 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3) 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 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

下阙虚写。

通过 “行人”设想他的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情形,来写愁思。

妻思夫,夫想妻。

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③白描与工笔(细描) 白描,本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纯用粗线条勾画,不加彩色渲染。

现常用于写作,指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

例如: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词全用白描,不加任何渲染烘托,通过纯客观的景物 组成有主观色彩的意境。

工笔,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工整,注重细部的描绘,在写作上常常称作细描。

就是精雕细刻的描写。

描写人物抓住人物外貌的主要特征,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描写,反映出人物的思想、品格、性格的特点。

④细节描写 :必须抓住细小的动作、细小的情节,来展现人物的形象、心理。

例如: 张籍《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一句,既是一个心理的细节描写,又是一个行动的细节描写。

又如: 赵师秀《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其中“闲敲棋子落灯花”就是一处细节描写。

⑤动静结合(有声与无声): 在动静结合的描写过程中往往采用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衬动、以静写动(以有声写无声,以无声写有声)的写法

例如: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此诗“月出??时鸣”句以动衬静,突出了春天月夜空旷寂静的清幽明净的优美境界。

再如:张籍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就是典型的以动衬静,动中见静美的动静结合的手法。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别枝:另一枝;社林:庙周围的树木) 此诗首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是以有声写无声,以动写静。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此诗中“莺啼山客犹眠”一句是以动写静的手法。

⑥点面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

“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

怎样写好诗词鉴赏论文?

参考一下: 渡湘江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诗的首句“迟日园林悲昔游”,是因眼前的春光回忆起往昔的春游。

当年,春日迟迟,园林如绣,游目骋怀,该是心旷神怡的。

而这里追叙“昔游”时却用了一个“悲”字。

这个悲,是今天的悲,是从今天的悲追溯昔日的乐;而反过来,也可以说,正因为想起当时的游乐,就更觉得当前处境之可悲。

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情能移境,境亦能移情。

”这一句诗是用现在的情移过去的境,为昔日的欢乐景物注入了今天的悲伤心情。

诗的第二句“今春花鸟作边愁”,是从昔游的回忆写到今春的边愁。

一般说来,鸟语花香是令人欢乐的景物;可是,这些景物却使诗人更想起自己正在流放去边疆的途中。

鸟语也好,花香也好,在诗人心目中只构成了远去边疆的哀愁。

这一句诗是以心中的情移眼前的境。

诗人缘情写景,因而景随情迁。

如果就艺术手法来说,以“花鸟”与“边愁”形成对比,是从反面来衬托边愁。

与杜审言的这句诗有些近似的有杜甫《春望》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司马光的《续诗话》评这一联诗说:“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

”这里,以花鸟可娱之物来写“感时”、“恨别”之情,采用的也是反衬法。

杜审言是杜甫的祖父,对杜甫有直接影响。

“花溅泪”、“鸟惊心”一联,可能就是从“花鸟作边愁”这一句化出的。

诗的第三句“独怜京国人南窜”,是整首诗的中心,起承上启下作用

上两句,忆昔游而悲,见花鸟成愁,以及下一句为江水北流而感叹,都因为诗人远离京国,正在南窜途中。

上下三句都是围绕着这一句,从这一句生发的。

但这一句还没有点到《渡湘江》这个题目

最后一句“不似湘江水北流”,才提到湘江,点破诗题,而以“水北流”来烘托“人南窜”,也是用反衬手法来加强诗的中心内容。

这首诗,通篇运用反衬、对比的手法。

诗的前两句是今与昔的衬比,哀与乐的衬比,以昔日对照今春,以园游对照边愁;诗的后两句是人与物的衬比,南与北的衬比,以京国逐客对照湘江逝水,以斯人南窜对照江水北流。

这是一首很有艺术特色的诗,而出现在七言绝句刚刚定型、开始成熟的初唐,尤其难能可贵。

胡应麟在《诗薮·内编》中说,初唐七绝“初变梁、陈,音律未谐,韵度尚乏。

惟杜审言《渡湘江》、《赠苏绾》二首,结皆作对,而工致天然,风味可掬。

”在胡所举的两首诗中,这首《渡湘江》更为可取。

这首诗,不仅平仄调谐,合乎七绝的规则,而且显示了高明的艺术技巧--翻叠。

他写这首绝句的当时,不象后来有许多绝句佳作可以借鉴,因此,这种开创之功就更觉可贵了。

绝句,字数很少,篇离短小,要在有限的篇幅中包含较大的容量,具有较广阔的供读者想象回旋的天地,用现代诗歌批评的术语来说,就是要追求诗的密度和新鲜感,这样,就促使诗人们在艺术上孜孜以求,而翻叠,就是增大密度与获得新意的诗艺之一。

所谓"翻叠",一是反用或翻用历史故实或前人成句,一是在自己原来的意思之上,用否定意义的翻笔产生新意。

形式方面,包括意蕴两两反照的原意与新意,在效果上,不仅可以因反复对照使诗句警动而不流于平弱,也可以因回环重叠而增加诗的层次、波澜与容量。

而那种平直的缺乏容量与新意的语句,是难以进入诗的门庭的,即使是大诗人的作品,也不免受到讥议,如杜甫的《送王十五辨官扶侍还黔中》中的"离别不堪无限意",前人就曾嘲之为"无聊之极"。

杜审言这首诗的前两句,各自是前半句与后半句用翻笔的句中翻叠。

"迟日",指春天的太阳,《诗经·豳风.七月》中早。

就有"春日迟迟,采繁祁祁"之句,而"迟日园林",是诗人描写京华春目的美好风物,令人不禁忆起后来杜甫的"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的丽句,但杜审言诗接下来的却是“悲昔游“;“春花鸟”,在一般情况下本来是应该令人赏心悦目的,但诗中随之而来的却是"作边愁"一句之中后半句翻叠上半句,相反的意思两两并列,单一的意象转化为复式 的意象,使人感到十分警峭而意趣深长。

明代的唐汝询认为湘江是杜审言的旧游之地,园林昔游,是感三湘旧游而悲,这虽可说是一家一言,但且不说杜审言先此是否来过湖南已无可查考,如此解诗,也使原来富于情趣的作品减少了许多情味。

"迟园林悲昔游"一句,宋代李畸、宋自等人所编的《文苑英华》作"他园林非旧游",其中的“悲”字,明代李攀龙的《唐诗选》也作"非"字,都远不及现在这一句的诗意隽永而浓至。

这首诗的后两句虽仍是翻叠,却与上两句有所不同,它们是上句与下旬的句与句的翻叠:"独怜京国人南窜",正面抒写自己被贬逐南荒的悲,"不似湘江水北流",人生有情而偏偏"南窜",江水无知而偏偏"北流",诗人用翻笔使原意翻上一层,意思是:入的命运连江水都不如,北去的江水真是值得欣羡呵!这两句本来已经是层波叠澜了,而翻叠申又,综合运用了对比,更觉意象单纯中见繁复,精采纷呈。

从全诗来看,"悲"、"愁"、"冷"这些词语在表意上都是直露的,直言发露,常常易于一览无余...

写一篇论文 关于古代诗歌鉴赏的

赏析《一剪梅 》(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

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

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

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接下来的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

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

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

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

按顺序,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

“谁”字自然是暗指赵明诚。

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所以有“谁寄”之叹。

说“谁寄”,又可知是无人寄也。

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

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词人心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

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

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凄凉无奈之恨。

下片自此转为直接抒情,用内心独自的方式展开。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

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

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

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

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

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

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三句最为世人所称道。

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在艺术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当然,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

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

【求写古诗词鉴赏论文的方法如题,求强人指导如何写古诗词鉴赏论文....

古诗词鉴赏首先要简单交代诗词背景,从诗词的含义出发,把重点的字和词挑出来重点分析,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比如说对比啊,烘托啊,埋伏笔啊之类的,最后要总结一下诗词主旨,还应该去图书馆借点资料,适当引用大文学作家的中心语句,给自己的论文提供更坚实的论据.陌生的朋友,不知道这样的回答会不会带给你帮助……

诗词赏析: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什么意思

蓬莱文章建安骨。

清新庚开府,对此可以酣高楼,昨日之日不可留, 俊逸鲍参军。

乱我心者白也诗无敌。

俱怀逸兴壮思飞,今日之日多烦忧。

人生在世不称意, 飘然思不群, 江东日暮云。

长风万里送秋雁?”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弃我去者,欲上青天览明月,明朝散发弄扁舟。

渭北春天树,举杯消愁愁更愁。

何时一尊酒, 重与细论文,中间小谢又清发。

抽刀断水水更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