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端午节相关的诗词谚语



那些与端午有关的诗句,谚语,对联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 李隆基《端午》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 苏轼《浣溪沙·端午》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 陆游《乙卯重五诗》不效艾符

那些与端午有关的诗句,谚语,对联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 李隆基《端午》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 苏轼《浣溪沙·端午》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 陆游《乙卯重五诗》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 殷尧藩《端午日》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 边贡《午日观竞渡》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 苏轼《浣溪沙·端午》

端午节文化诗赋谚语

一、端午节谚语:1、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2、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

3、端午(五)请菩萨,端六发乌贼 。

二、端午节的诗句:1、五月初五庆端阳,龙舟竞渡枣花香。

插蒲插艾包粽子,千年屈子精神长。

(本人写的)2、端午须当吃五黄,枇杷石首得新尝。

黄瓜好配黄梅子,更有雄黄烧酒香。

(周作人作)3、蒲剑艾旗忙半日,分来香袋与香球。

雄黄额上书王字,喜听人称老虎头。

(周作人作)三、端午节的民谣:五月五,端午节,外婆叫我去做客。

舅妈叫我包粽子,舅舅叫我编竹船。

竹船好,粽子多,粽子坐船漂过河。

漂过河,做什么?把屈原爷爷救上河。

五月五日是端阳,龙船下水闹罗江。

朝拜屈原一炉香,年年五谷用船装。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挂香囊; 五彩线,手腕绑;吃粽子,沾白糖; 龙舟下水喜洋洋。

端午花,红又红;摘朵鲜花送金龙; 端阳端阳,粽子粽;拿个粽子塞龙洞; 龙戴鲜花吃粽子;吃饱粽子回龙洞。

不要伤害屈原老公公. 桃儿红,杏儿黄;五月五,是端阳; 粽叶香,裹五粮;剥个粽子沾上糖; 幸福生活万年长。

五月五,是端阳;龙船双双闹长江; 两边坐着划船手;中间坐着打鼓郎; 咚咚锵;咚咚锵;咚咚咚咚锵。

粽叶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

端午节的诗词对联民谣谚语

★已酉端午明 贝琼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端午感兴宋 文天祥流棹西来恨未销,鱼龙寂寞暗风潮。

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

★谢张仲谋端午送巧作宋 黄庭坚君家玉女从小见。

翦裁似借天女手,闻道如今画不成。

儿童见说深惊讶。

★端午感兴宋 文天祥当年忠血堕谗波。

★同州端午唐 殷尧藩鹤发垂肩尺许长关于端午节的古诗四句诗★端午唐 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和端午北宋 张耒竞渡深悲千载冤,却问何方是故乡,萱草石榴偏眼明,离家三十五端阳,江山如此故都何,忠魂一去讵能还,只留离骚在世间。

国亡身殒今何有。

风雨天涯芳草梦,千古荆人祭汨罗...

有关端午节的传说或谚语

相关谚语 未食五月粽,被褥不甘松。

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

未食五月粽,破裘毋甘放。

未食五月粽,寒衣勿入栊。

未食五月粽,寒衣未入栊。

食过五月粽,寒衣收入杠,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

未食五月粽,寒衣不入栊,食过五月粽,不够百日又翻风。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北方) 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

北京) 蛤蟆蝌蚪躲端午。

(北方) 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

(西北) 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

山东) 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

山西) 有钱难买五月五日旱(山西) 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

(宝山) 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江浙) 端午请菩萨,端六发乌贼。

(江浙)

找有关端午的诗词

【端午节诗词】 五月五日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和端午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已酉端午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午日观竞渡 (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午日处州禁竞渡 (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

五日·选一(陈子龙) 吴天五月水悠悠,极目烟云静不收。

拾翠有人卢女艳,弄潮几部阿童游。

珠帘枕簟芙蓉浦,画桨琴筝笮艋舟。

拟向龙楼窥殿脚,可怜江北海西头。

端午日赐衣 (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唐·李隆基)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

股肱良足咏,凤化可还淳。

浣溪沙(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

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渔家傲(宋·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

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

金盘送。

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

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骊时一弄。

犹松等闲惊破纱窗梦。

端午节的谚语有哪些,关于端午节的谚语,有关端午节的

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未吃五月粽,破袄不敢放)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端午请菩萨,端六发乌贼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

有关端午节的诗词

端午节诗歌1、端午(唐)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七律·端午唐)殷尧藩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3、竞渡歌(节录)(唐)张建封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4、竞渡曲(唐)刘禹锡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扬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蛟龙得雨耆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

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

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

彩旗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车注。

5、乙卯重五诗(宋)陆游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6、节令门·端阳(清)李静山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7、七律.端午老舍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8、已酉端午贝琼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与端午节有关的诗句】与端午节有关的相关的诗词有哪些?

端 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 渡 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 令门.端 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 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端午节相关歇后语,谜语和古诗词

有关端午节的歇后语端午节拜年 ———— 不是时候 端午节包粽子 ———— 有棱有角 端午节吃饺子 ———— 与众不同 端午节吃粽子 ———— 皆大欢喜 端午节后布谷叫 ———— 过时啦(比喻迟了。

) 端午节划龙舟 ———— 载歌载舞 端午节卖历书 ———— 过时货 过端午的龙头 ———— 光耍嘴, 癞蛤蟆躲端午 ———— 躲过初一,躲不过十五 端午吃饺子 ———— 与众不同 端午的黄鱼 ———— 在盛市上 端午后的莒蒲 ———— 过时候不顶用 端午节才贴对联 ———— 跟不上形势 端午节的黄鱼 ———— 在盛市上;正在盛市上 端午节的粽子 ———— 一串儿 端午节卖粽叶 ———— 过时货 端午节赛龙舟 ———— 传统节目;争先恐后 端午节赛马 ———— 走着瞧谜面:她是田家女,穿的竹家衣,下水去洗澡,上岸才脱衣。

(打一食物)谜底:粽子谜面:壳生在山里,肉长在田里,绳绑在腰里,最后扔水里。

(打一食物)谜底:粽子谜题:马年伊始 (打一节日)谜底:端午节谜题:马年岁首须省俭 (打一节日)谜底:端午节端午唐代:李隆基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端午即事宋代:文天祥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和端午宋代:张耒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展开

有关节日的诗文

火把节的起源与发展走向 郭翠潇:请问巴莫老师,火把节用彝语怎么说?意思是什么? 巴莫曲布嫫:火把节在凉山彝语中称为“都则”即“祭火”的意思;在仪式歌《祭火神》、《祭锅庄石》中都有火神阿依迭古的神绩叙述。

火把节的原生形态,简而言之就是古老的火崇拜。

在今天的山地社会,我们依然能够从种种民俗事象的考察中发见到这个节日“祭火”的信仰观念与文化内核。

有的学者还进一步推考出火崇拜与太阳崇拜有关(朱文旭)。

郭翠潇:巴莫老师,从民俗发生学的角度而言,您认为火把节的起源是什么? 巴莫曲布嫫:在民俗学范畴内,年中行事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岁时民俗,即一年之中,随着季节、时序的变化,在人们生活中所形成的不同的民俗事象和文化传承,节日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作为时间的民俗,年中行事与岁时节日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时还是极其复杂的。

在多年的田野考察中我们发现,火把节与彝族十月年作为彝族两大传统佳节,也是这个族群重要的民俗传承,其原生形态基本上应归为季节性的仪式活动,而且总是与山地的宗教生活与民间信仰发生着密切的关联。

通俗一点说,火把节是夏节,彝族年是冬节;不论火把节还是十月年,都是从彝族古老的宗教信仰体系中发展、演变而来的,都同样体现出从本土宗教仪式活动向节日民俗过渡的历时性发展走向:火把节以祭火、照岁、祈年为主要特征,彝历新年以祭祖为中心事件。

两个节日皆以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狩猎丰收、森林茂密、房屋清洁为目的,后来发展成了具有族群性、超地域性的传统佳节。

十月年是彝族祭祖的年节,这在学界已取得基本的共识,不复赘言。

而关于火把节的起源,有这么几种看法值得注意:一则是认为火把节习俗起源于彝族先民对火的原始崇拜(秋浦《火与火把节》);二则认为火把节实为彝族十月太阳历的小年节(杨和森:《楚雄彝族概况》),而十月年则是大年节;三则认为火把节与彝族星月历有关,是通过所观测到的星相的变化而定的过年日(李世忠、孟之仁:《彝族星回节源流考》)。

实际上,后两种看法不过是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而言的,其实质都是相同的,即都认为火把节的起源与彝族的历法纪年有密切关联。

这三种看法其实有着共同的连结点,虽然一是强调其火崇拜的因素,一是强调其与年节的关系,但都不约而同地切中了火把节是通过火崇拜的一系列仪式活动来祭岁、除秽、祈年的。

郭翠潇:您刚才提到了彝族的两大传统节日,那彝族十月年和火把节之间有没有什么关联? 巴莫曲布嫫:彝族历史上的天文学是比较发达的,而历法也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标志之一。

“十月太阳历”是彝族先祖创制的一种特殊历法,作为彝族先祖的文化传统,它曾盛行于川滇黔桂广大彝区,至今仍遗存在大小凉山民间,如今甘洛县的彝族仍然把“过新年”称为“扯勒觉”即“转十月”。

有学者认为,在十月太阳历通行的历史时期,形成了彝族两个重大的传统节日:一个在冬季,叫“彝历年”,又称“十月年”;一个在夏季,叫“火把节”。

彝族先民以观察太阳运动的方位来定季节,彝族古墓“向天坟”,曾是彝族先民踞以观测太阳运动定冬夏和北斗指向定寒暑的观象台。

凉山彝族把年称为“枯”,其义为“轮转”、“转回”,以“转”一轮作为一年。

太阳南至为冬至,彝人称为“补姑”,意为“太阳转回”;太阳北至为夏至,彝人称为“补迥”,意为“太阳回归”;故彝谚有曰:“补迥后昼长夜短;补姑后昼短夜长。

”当北斗的尾巴(北斗柄)指下则为大寒,指上则为大暑,以大寒大暑为元日;大寒之际也就是“补姑”时过十月年,大暑之际也就是“补迥”时过火把节。

因此,这两个节日的时间选择并非是随意的,跟传统历法有密切的联系。

刚才我们提到“大年”、“小年”之说,也有一定道理。

今天滇中彝族的一个支系撒梅人,也还认为火把节是过小年。

所以有的学者依据十月太阳历,推考出一年之中有大小年之分,岁首为大年,岁中为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的火把节,刚好是一年的中界,即为小年。

此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火把节期间,有些村寨要竖立高三、四丈的大火把,平年扎12台,闰年扎13台。

那么,这些火把的数目实际上就成了时间(月份)与传统的象征符号,由此追溯出火把节原初形态的节日观念,就是 “祭火、照岁、祈年”:用圣洁的火照亮一年的时间,带来一年的光明与福瑞,祈求一年的风调和雨顺。

不论“大年”、“小年”之说成立与否,从这两个节日的原生态而言,我以为都与季节和仪式有关,因此也可以理解为夏节和冬节。

郭翠潇:据我所知,汉族的一些民间节日最早也与民间信仰和宗教仪式有关,这是不是节日形成的一个重要走向呢? 巴莫曲布嫫:可以这样理解。

应该说你是一位“民俗学出身”的媒体工作者,在民俗史研究中我们知道,许多民间节日最初就形成于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宗教行为和宗教祭祀的一系列的仪式活动之中,并作为民间习俗传承下来。

所以在探讨一些节日民俗起源时,有人认为它是“退化了的宗教”。

我的老师钟敬文教授在谈到汉族民间节日时就曾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