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中国古典诗词的发扬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诗词祈祷闻一多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谁的心里有尧舜的心,谁的血是荆轲聂政的血,谁是神农黄帝的遗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诗词

祈祷闻一多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谁的心里有尧舜的心,谁的血是荆轲聂政的血,谁是神农黄帝的遗孽。

告诉我那智慧来得神奇,说是河马献来的馈礼;还告诉我这歌声的节奏,原是九苞凤凰的传授。

请告诉我戈壁的沉默,和五岳的庄严?又告诉我泰山的石溜还滴着忍耐,大江黄河又流着和谐?再告诉我,那一滴清泪是孔子吊唁死麟的伤悲?那狂笑也得告诉我才好,——庄周,淳于髡kun1,东方朔的笑。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

弘扬国学经典 继承优良传统 主持词

自己参考,修改国学经典诵读展示活动主持词男: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女: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合:大家好! 男:今天,我们全县中小学师生欢聚一堂,隆重举行桓台县“我们的节日--中 秋篇”国学经典诵读展演。

女:这次展演,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男:这次展演,也是我县“营造书香桓台,共建文化名城”活动的一个缩影。

师男生女:尊敬的各位领导、来宾 师女生男: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好! 师男:为了进一步实施我县国学经典诵读工程,营造国学经典文化学习氛围,深化经典诵读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我县举办了以为主题国学经典诵读展示活动。

师女:各个单位高度重视此项活动,精心组织

注重活动效果,更注重活动的过程,力争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和展示的机会,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深入开展。

生男生女:那经典的美文,高亢的诵读,优美的舞蹈,和谐的旋律,汇成了一首首美丽而又激昂的乐章。

师男:在这次活动中很多单位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现在请领导宣布获奖单位。

(领导宣读获奖单位) 师女:请荣获一等奖的单位上台领奖。

开头部分】 师男: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

生女:华夏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是文化艺苑中经久不衰的瑰宝。

师女:它犹如夏日的繁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生男:它又如春日的百花,散发着馥郁的芳香。

师男:它有“民为贵,君为轻”的光辉思想, 生女:今有国哀三日,举国哀悼的英明决定; 师女:它有“多难以固其国”的至理名言, 生男:今有绘就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的动人画卷。

师男:国学经典可以擦亮我们的眼睛。

生女:国学经典可以点燃我们的智慧。

师女:国学经典可以提高我们的素养

生男:国学经典可以启迪我们的人生

合:国学经典是中国古代贤哲的智慧结晶,意深、理透、志远、境高。

师男:诵读经典将使我们的情怀优雅起来。

生女:诵读经典将使我们的气质美丽起来。

师女:诵读经典将使我们的灵魂高贵起来。

生男:诵读经典将使我们的生命丰满起来。

师男生女:国学经典为我们的审美观确立标准; 师女生男:国学经典为我们的世界观奠定基础。

合:桓台县国学经典诵读展示活动现在开始! 【节目部分】 师男:三尺讲台,是文化香火的传播圣地;为人师,我们是当代文化派出的使节。

请欣赏教师集体朗诵《长歌浩叹唱古今》。

生女:细雨纷纷,牧童遥指,青草坡前,酒旗飘扬的杏花村。

请欣赏音乐情景短剧《牧童遥指杏花村》。

师女: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唐宋文学璀璨夺目。

请欣赏大型诗朗诵《唐风宋韵耀中华》。

生男: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饱读诗书并留下千古佳话。

看!一群活泼好动的孩子带着他们的故事向我们走来!请欣赏情景剧《乐在书中寻》。

师男:从《诗经》到《楚辞》,从唐风到宋韵,那一篇篇经典佳作像橘树,像兰花,为我们带来国学经典那遥远的芬芳。

下面请欣赏《古韵悠悠》。

国学经典诵读展示活动主持词:“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徜徉在《诗经》的世界,我们时刻感受着它馥郁的芬芳。

请欣赏《古风古韵送我情》。

生男:贪看翠盖拥红妆,不觉湖边一叶霜,卷却天机云锦缎,纵教匹练写秋光。

请欣赏《湖区娃娃诵经典》。

师男: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请欣赏大型国学经典诵读《悠悠中华情》 生女:《诗经》如同参差的荇菜,那一声声远古的歌声,穿越千年的历史时空,至今仍在人们耳边轻轻吟唱。

请欣赏诗乐舞表演《关雎》。

师女:历代先贤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华美的篇章,更是深邃的思想,博大的精神。

让我们在诵读中,见贤思齐,养浩然正气。

请听大型朗诵《千载风流》。

生男:从军代父意何雄,别娘翁,执弯弓。

涉水登山,戴月赴兵戎。

踏破重关三万里,豪气足,贯长虹。

请欣赏情景剧《木兰辞》。

师男:往事越千年,行游品三国。

今天,我们沿着历史长河溯流而上,说三国、诵三国、唱三国、演三国。

请欣赏师生诵读《烽火长歌醉千年》。

生女:传统文化是华夏民族的根,国学经典是炎黄子孙的魂。

请欣赏快板《国学经典展新彩》。

师女:悠悠中华,浩浩文化;灿烂文明,光照千秋! 生女:千古华章,字字珠玑,篇篇锦绣,滋养着中华儿女! 生男:今天,我们从中国浩瀚的国学海洋中,撷取了几朵浪花,用我们的心灵和声音,去复原当年浪花飞溅时的优美与洒脱,壮怀与激昂。

师女生男女合:请欣赏师生诵读《千千阕歌中华情》。

结尾部分】 师男:诵读经典,师从贤哲,陶心冶智,博古通今; 生女:诵读经典,播种心田,生根发芽,开枝散叶。

师女:诵读经典,营造国学学习氛围,创建书香校园。

生男:诵读经典,推进国学诵读工程,建设书香桓台。

师男:中华经典的铿锵音韵还在我们耳边回响。

生女:中华经典的千古风韵还在我们心头荡漾。

师女:诵读中华经典,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

生男:诵读中华经典,让民族文化智慧支撑我们...

谈谈中国古典诗词的中和之美

中国古代艺术把中和作为重要的审美原则。

中庸之道要求人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过激,要求适中,无偏无颇,中和之美要求艺术所表现的内容要符合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

也就是说,只允许怨而不怒的委婉劝说不允许尖锐的揭露批判,所反映的思想感情不能超越儒家传统道德规范,要发乎情,止乎礼。

温柔敦厚的诗教被引入艺术的创造原则之后,就要求诗词在艺术表现上要蕴藉含蓄,深婉委曲,内容要浓郁厚笃,既不叫嚣乖张,又不浅显直露。

简而言之,就是含蓄蕴藉,哀而不伤。

含蓄蕴藉是总体原则,哀而不伤是对这个总体原则的补充。

推荐《意与境——中国古典诗词美学三昧》(陈铭著,浙江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这本书第六章至第八章详细阐述了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中和之美。

【为了培养同学们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弘扬我国的优秀文化,某中学开...

自己参考,修改 国学经典诵读展示活动主持词 男: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女: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合:大家好! 男:今天,我们全县中小学师生欢聚一堂,隆重举行桓台县“我们的节日--中 秋篇”国学经典诵读展演。

女:这次展演,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男:这次展演,也是我县“营造书香桓台,共建文化名城”活动的一个缩影。

师男生女:尊敬的各位领导、来宾 师女生男: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好! 师男:为了进一步实施我县国学经典诵读工程,营造国学经典文化学习氛围,深化经典诵读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我县举办了以为主题国学经典诵读展示活动。

师女:各个单位高度重视此项活动,精心组织。

注重活动效果,更注重活动的过程,力争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和展示的机会,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深入开展。

生男生女:那经典的美文,高亢的诵读,优美的舞蹈,和谐的旋律,汇成了一首首美丽而又激昂的乐章。

师男:在这次活动中很多单位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现在请领导宣布获奖单位。

(领导宣读获奖单位) 师女:请荣获一等奖的单位上台领奖。

【开头部分】 师男: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

生女:华夏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是文化艺苑中经久不衰的瑰宝。

师女:它犹如夏日的繁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生男:它又如春日的百花,散发着馥郁的芳香。

师男:它有“民为贵,君为轻”的光辉思想, 生女:今有国哀三日,举国哀悼的英明决定; 师女:它有“多难以固其国”的至理名言, 生男:今有绘就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的动人画卷。

师男:国学经典可以擦亮我们的眼睛。

生女:国学经典可以点燃我们的智慧。

师女:国学经典可以提高我们的素养。

生男:国学经典可以启迪我们的人生。

合:国学经典是中国古代贤哲的智慧结晶,意深、理透、志远、境高。

师男:诵读经典将使我们的情怀优雅起来。

生女:诵读经典将使我们的气质美丽起来。

师女:诵读经典将使我们的灵魂高贵起来。

生男:诵读经典将使我们的生命丰满起来。

师男生女:国学经典为我们的审美观确立标准; 师女生男:国学经典为我们的世界观奠定基础。

合:桓台县国学经典诵读展示活动现在开始! 【节目部分】 师男:三尺讲台,是文化香火的传播圣地;为人师,我们是当代文化派出的使节。

请欣赏教师集体朗诵《长歌浩叹唱古今》。

生女:细雨纷纷,牧童遥指,青草坡前,酒旗飘扬的杏花村。

请欣赏音乐情景短剧《牧童遥指杏花村》。

师女: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唐宋文学璀璨夺目。

请欣赏大型诗朗诵《唐风宋韵耀中华》。

生男: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饱读诗书并留下千古佳话。

看!一群活泼好动的孩子带着他们的故事向我们走来!请欣赏情景剧《乐在书中寻》。

师男:从《诗经》到《楚辞》,从唐风到宋韵,那一篇篇经典佳作像橘树,像兰花,为我们带来国学经典那遥远的芬芳。

下面请欣赏《古韵悠悠》。

国学经典诵读展示活动主持词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徜徉在《诗经》的世界,我们时刻感受着它馥郁的芬芳。

请欣赏《古风古韵送我情》。

生男:贪看翠盖拥红妆,不觉湖边一叶霜,卷却天机云锦缎,纵教匹练写秋光。

请欣赏《湖区娃娃诵经典》。

师男: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请欣赏大型国学经典诵读《悠悠中华情》 生女:《诗经》如同参差的荇菜,那一声声远古的歌声,穿越千年的历史时空,至今仍在人们耳边轻轻吟唱。

请欣赏诗乐舞表演《关雎》。

师女:历代先贤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华美的篇章,更是深邃的思想,博大的精神。

让我们在诵读中,见贤思齐,养浩然正气。

请听大型朗诵《千载风流》。

生男:从军代父意何雄,别娘翁,执弯弓。

涉水登山,戴月赴兵戎。

踏破重关三万里,豪气足,贯长虹。

请欣赏情景剧《木兰辞》。

师男:往事越千年,行游品三国。

今天,我们沿着历史长河溯流而上,说三国、诵三国、唱三国、演三国。

请欣赏师生诵读《烽火长歌醉千年》。

生女:传统文化是华夏民族的根,国学经典是炎黄子孙的魂。

请欣赏快板《国学经典展新彩》。

师女:悠悠中华,浩浩文化;灿烂文明,光照千秋! 生女:千古华章,字字珠玑,篇篇锦绣,滋养着中华儿女! 生男:今天,我们从中国浩瀚的国学海洋中,撷取了几朵浪花,用我们的心灵和声音,去复原当年浪花飞溅时的优美与洒脱,壮怀与激昂。

师女生男女合:请欣赏师生诵读《千千阕歌中华情》。

【结尾部分】 师男:诵读经典,师从贤哲,陶心冶智,博古通今; 生女:诵读经典,播种心田,生根发芽,开枝散叶。

师女:诵读经典,营造国学学习氛围,创建书香校园。

生男:诵读经典,推进国学诵读工程,建设书香桓台。

师男:中华经典的铿锵音韵还在我们耳边回响。

生女:中华经典的千古风韵还在我们心头荡漾。

师女:诵读中华经典,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

生男:诵...

1、它标明着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

2、唐诗成就卓著非常大。

修改病句...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是被本民族绝大多数成员认同、接受和追求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这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本质、思想感情在精神状态上的集中反映。

没有强大的物质力量,一个民族不可能自尊、自立、自强。

中华民族精神是我国几千年来“攒下”的精神财富。

如何发挥中华民族精神在建设国家中的作用,是百姓非常关心的大事。

中华民族精神是立国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

我们要培育和滋养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和自强自立的精神。

在改革开放、与国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中华民族精神更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激励中华民族进步与发展的精神动力。

民族精神培育着民族凝聚力、民族自信心,它不但可以转变为巨大的物质技术力量,还可使物质技术力量发挥出更好的作用。

民族精神与革命精神、时代精神,是深深熔铸在人民心中的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可以潜移默化,比如“散”,就是把主观意图散在若干细小的事物之中,情节之中;还有“渗”,即把主要目的渗透在若干活动的细节之中;又如“糅”、“恒”、“暗”,可以将主要精神糅进若干过程之中,将工作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把主要要求融化在若干常被人熟视无睹的工作之中。

潜移默化能做到润物无声、渗物无痕、耳濡目染、跬步前进、不知不觉、点滴渗漏,集小成为大成。

人类社会的文明史上,中华民族堪称最伟大的民族。

她的伟大,不仅在于她勤劳勇敢的人民,壮丽秀美的山河,更在于她孕育了对人类文明曾经发生深刻影响并将永远产生巨大影响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文明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诗词急100字

——屈原恨秦皇十年吞八荒,志比鸿雁六国亡。

南疆纵横九万里,视秦下吏如爹娘。

书字同文歌同音,天下从此无侯王。

昔年文王卧病榻,鬻熊亲奉始封疆。

不愿天下尽归楚,但冀国祚万世长!颛顼传国八百年,何事空投汨罗江?战国方是好时光,男儿此时现锋芒。

欲致国君尧舜上,奈何乌云掩圣光。

中秋月圆人难圆,独酌杯酒愁思长。

忽闻怀王意西去,三闾泣泪两鬓霜。

三元辞岁国途微,岂可以此祀三皇?中秋赏月重阳菊,把酒无须南山望。

忠君岂知祸事酿,忍将洁躯付浊江?端午吃粽洗艾蒿,屈子益恨情愈伤。

恨己不能挽狂澜,恨己不能逐虎狼。

此志永存天地间,浩气汤汤正气张。

——蝶恋花.念屈原一叶孤舟绝汨罗,形容单薄,罢黜犹忧国。

少年豪气志蹉跎,两鬓微霜不堪说。

从来忠骨多寂寞,一世风波,清衣怎堪浊。

铮魂化作江中土,江上留作渔父歌。

——中华怀古开天辟地一甲子,东风送暖又国庆。

曲殇流水亘古今,华夏雄传五千年。

古今一脉相传承,灿烂文明先人传。

清明倍感思先贤,登高拜祖意惆怅。

杏花村外酒香飘,黄帝陵前万人祭。

清风拂柳雨濛濛,轻烟浮动隐青山

惟愿先人在天灵,苍天赐福佑中华。

汨罗江岸楚辞传,至今千里留楚风。

应怜屈子亡国恨,从此江水不朝东。

龙舟破浪千帆竞,风飘粽香拂两岸。

千家万户插艾叶,五湖四海齐欢腾。

正月十五月中秋,东风十里桂花香。

人聚中庭共赏月,月隐清辉万点星。

游子见此益思乡,手执月饼意彷徨。

今昔风景更如昔,遥望明月寄相思。

相思苦短情更长,爆竹声中庆团圆。

欢聚只恨夜更短,高举金樽更迎春。

门前对联红两边,龙飞凤舞喜气洋。

祖国山川家更好,岁岁年年新气象。

六十华诞家温馨,十三亿人齐欢腾。

中华崛起龙飞舞,气贯长虹傲苍穹。

——兰池宫夜谈幽灯暗点雨垂帘,冷月无言剑气寒。

大秦铁军等闲去,不及兰池一夜谈。

兰池宫是秦王嬴政的水景园,嬴政曾多次在此与李斯夜谈,共商国是,奠定了中国以后两千多年的帝王之业。

...

谈谈中国古典诗词的中和之美

讲“中和之美",首先得从“中和”这一范畴说起。

“中和”,由“中"、“和”两字组成词组,“中",《说文解字》云:“中,内也,从口l,上下通也。

”段玉裁《注》日:“然则中者,别于外之辞也,别于偏之辞也,亦合宜之辞也。

”《中庸》谓:“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谈到“中”这一范畴时说:“此须自心体认出来。

非言语所能喻。

中只是天理。

日,何为天理?日,去得人欲,便识天理。

日,天理何以谓之中?日,无所偏倚。

"陆象山说:“中之为德,言其无适而不宜也。

”可见“中"之涵义,是与两端相对而言的。

从道德上说,“中",就是公正、而合乎天理人情之正道;从方法上说,“中"指一种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状态;从行为上说则是合理、合宜、恰如其分。

总之,“中”可以看作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标准。

“和”,《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和",相应也。

《广雅》日:“和,谐也”。

《辞源》中解释“和”有和顺、和谐之意。

“和''这一范畴早在西周末年就已出现。

据《国语·郑语》记载:“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把“和”与“同"加以区分。

所谓“和"就是性质不同的东西结合在一起。

后来齐国的晏婴又进一步对“和"之涵义加以解释,据《左传》召公二十年记载:“公日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日‘据亦同也,焉得为和。

’公日:‘和与同异乎?’对日:‘异和如羹焉。

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焯之以薪。

’宰夫和之,齐之以味……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

清浊、小大、短长,急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

” 由此看来,“和”与“同”的不同之处在于:“同”是多件相同事物的相加,事物不会得到质的飞跃,而“和"则是强调不同事物的有机组合与统一,与多件相同事物的相加及不同事物的简单拼合是有很大分别的。

因为它是在保证各样事物同步发展的同时,加强它们之间的和谐统一性,不会造成此消彼长的局面。

儒家学派继承了春秋时期的“和"之思想。

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

"叶朗在《中国美学史大纲》中讲:“孔子的整个美学就是强调‘和’。

"《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尚义,所以有不同,小人尚利,安得而和。

“和则固无乖戾之心,只以无乖戾之心为和,恐亦未尽。

若无中正之气,专以无乖戾为心,亦与阿比之意相邻……中正而无乖戾,然后为和。

”固实际上,孔子判定入的德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合于“和”的标准。

老子也讲“和”。

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音声相和”,都是讲阴阳、矛盾双方对立中的统一,达到和谐的程度。

这与儒家所讲之“和"有所不同。

在这里,老子所讲之“和"应该有四层含义:“和”,和谐,阴阳矛盾双方对立中的统一,促成一个多样性的统一体或对立面的和合体;其二,“和",调和,不同的因素协调、和解,用之维系着事物从内到外的有序运转:其三,“和",则是此后本文将要涉及的“中和”之说,正是强调“适度”、“中节”,也是讲求“以他平他"的制衡功效;四,便是“和合”之意,即:“天人合一”、“阴阳有序''之意,是矛盾双方此消彼长的变异,是矛盾双方运动转化的目标与归宿,既相反又相成,既相竞亦相用的结果,是矛盾双方合而归一的新的结果。

在先秦典籍中,“中”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指中间、中等、两者之间;二是指适宜、合适、恰到好处、符合一定的标准;三是指人心、内心,泛指人的内在精神世界。

而“和",也有着四个最基本的特征:一是整体中的平衡,二是差异中的协调,三是纷繁中的有序,四是多样性的统一。

在中国文化体系中,“中”与“和"是密切关联的。

“尚中贵和”的思想是中华文化中的精髓所在,其精妙之处就在于通过“用中”、“执两”来达到和谐之目的。

这样看来,可以把“中”当做手段与方法,“和”则为目的,也是衡量“中"之标准所在。

“中”、“和"二字的内涵源远流长,但二者首次结合却是在《中庸》里。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着,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中谈到的中和思想,是针对人的情感来说的,喜怒哀乐未表现于外就是“中”,将感情抒发而符合一定的礼数,就称之为“和",假如能够保持住“中和"的态势,则会社会秩序井然,万事万物得以兴旺发展。

从抒发感情的角度来说,儒家所倡导的“中和''观反对极其极端的情绪,而是更为提倡一种含蓄的,有节制的感情抒发。

道家之中和侧重于人与自然关系上,顺应自然之发展,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儒家讲“中和”,是“中庸"的一个分支范畴。

“仁"作为儒家学说的重要内容,以“仁义"之心去爱人,“推己及人”以成“仁”,是儒家思想追求的总的目标;而“礼”,则是儒家规范各种思想、行为的手段。

作为儒家学术的核心,“仁”包容了众...

适合朗诵的中国古典诗词~

春江花月夜(背景音乐同名 时间足够)年代:唐代作者:张若虚 体裁:乐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yàn)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diàn),月照花林皆似霰(xiàn)。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tīng)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zhēn )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古字中读xiá,xié是后面编入的声调)。

斜(xié)月沉沉藏海雾,碣(jié)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