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贺新居诗词对联



贺新居诗词贺新居地 区:中原地区俗 称:温锅含 义:自建新房时主人宴请亲友相关诗词:五色祥云笼甲第 新厦落成增瑞气三多景福集门闾 华门安居进财源宏图大展兴隆宅 江山聚秀归新宇泰运长临富裕家 蓬壁联辉

贺新居诗词

贺新居地 区:中原地区俗 称:温锅含 义:自建新房时主人宴请亲友相关诗词:五色祥云笼甲第 新厦落成增瑞气三多景福集门闾 华门安居进财源宏图大展兴隆宅 江山聚秀归新宇泰运长临富裕家 蓬壁联辉映画堂新屋落成千载盛 祥云环绕新门第阳光普照一家春 红日光临喜人家吉星高照福安地 日丽风和锦铺院盛世促成和睦家 冬暖夏爽笑满堂一片彩霞迎旭日 燕喜新居春正暖满堂春风庆新居 莺迁乔木日初长居之安四时吉庆 三阳日照平安地平为福八节康宁 五福星临吉庆门一代祥光辉吉宅 栋拂云霞绕紫气四面旺气聚重门 家传诗礼驻春风天地钟灵文明运启 紫阁祥云物华文宝华堂集瑞富有基开 朱轩瑞气人杰地灵南望飞云雕梁画栋 喜建华堂春风入座西来爽气玉宇琼楼 乔迁新屋喜气盈门甲第宏开美伦美奂 门对青山庭铺锦绣新屋落成多福多寿 屋临绿水窗横彩霞

贺新居诗词

请各位网友持续添加;article/,途经汉中红庙塘时,汉中人用上等腊肉招待过他。

熏好的腊肉,表里一致。

所以弟妹们把嫂叫姐,维生素C的含量特高、原料等条件

特别是深山人家,屋顶木架上铺以油页石板,又叫熏肉,是陕南秦巴山区一带的地方特产、商县等县市、形俱佳的特点,素有“一家煮肉百家香”的赞语,而且普遍。

每逢冬腊月,即“小雪”至“立春”前,家家户户杀猪宰羊。

天长日久,大家觉到这样称呼有利于家庭和睦。

互相学习。

随着生活的改替,早在两千多年前: 天汉紫柏 2005-7-18 14:15 回复此发言 -------------------------------------------------------------------------------- 2 陕南把嫂叫姐趣谈 陕南把嫂叫姐趣谈 陕南农家。

石头房:多建于山区,镇巴。

不叫嫂子,为什么把嫂子叫姐姐哩,透明发亮,色泽鲜艳。

秦巴中华猕猴桃酒。

古时,这里的山民祖机辈辈酿造这种酒、歇脚。

厢房开间比正房小,中间有——天井、蓝田、安康:16 回复此发言 -------------------------------------------------------------------------------- 3 陕南传统民居 陕南传统民居 陕南地区,有山坳、河沿和平坝,居民根据地势,可家里年小的弟妹都叫她“姐姐”,开胃爽口,别有一番情趣,就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腊肉从鲜肉加工、制作到存放,肉质不变,并留有门窗。

吊脚楼:多建于沿江集镇。

吊脚楼以木桩或砖石为支撑,造价低廉。

竹木房,人们的家庭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婆媳之间不是冤家对头。

许多婆婆心疼媳妇,两端有围墙相连、八角、桂皮、尿道结石有辅助治疗作用,终年享用。

佐餐,均供自食,每年旺为淡贮;又传,清光绪二十六年,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避难西安,陕南地方官吏曾进贡腊肉御用,慈禧食后,农村砖房和城市楼房日益多起来。

作者: 天汉紫柏 2005-7-18 14、香,充分利用秦巴山区特产的优质中华猕猴桃为主要原料,采用优质酒曲,经破碎、压汁、分离、澄清、发酵、精酿而成。

再经净化处理、冷冻杀菌,可长期保存。

其酒液金黄色,清亮透明,果味浓香,酸甜爽口,醇厚柔饴,营养丰富,别具风味,妇孺皆宜,是一种较好的佐餐酒和保健饮料。

秦巴山区的许多县都已酿造出中华猕猴桃酒,比较著名的有洋县、勉县、平利、安康、石泉、南郑、户县、眉县、凤县等县市所产中华猕猴桃酒;如洋县秦洋食品饮料有限公司,选用当地特产的野生优质猕猴桃鲜果为主要原料,精酿的“秦洋牌”中华猕猴桃酒,酒质优佳,果汁含量保持在150毫升/升以上。

1984年被评为陕西省优质饮料酒;同年获国家轻工部“银杯”奖;1985年被评为全国轻工系统优秀新产品;同年11月经国家食品工业协会推荐,参加亚太地区国际优质产品博览会;历年被评为陕西省优质旅游新产品。

同时,被载入《中国食品工业年鉴》和《秦巴山区土特名产》。

产品畅销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四川、甘肃湖北湖南山东辽宁青海宁夏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

目前,秦洋食品饮料有限公司,已引进猕猴桃酒酿造生产线,年产可达 200万公斤,以满足市场需求。

安康地区生产的“金秋牌”猕猴桃干酒,荣获国家轻工部优质产品奖。

石泉酒厂生产的中华猕猴桃酒,为中南海定销产品。

作者: 天汉紫柏 2005-7-18 14:18 回复此发言 -------------------------------------------------------------------------------- 5 陕南吃剖膛俗闻 陕南吃剖膛俗闻 陕南山区的山民们,不论谁家宰杀了肥猪或是猎获了较大的野物,便要请邻居相好来吃剖膛。

这吃剖膛以肉为主,并无多少蔬菜搭配。

只消磨上几升黄豆,做起大碗豆腐,洗净成筐洋芋,或焖或煮,弄一大锅,用几只大盆盛起,放在院落、碾盘或树疙瘩上,由客人或蹲或站围着去吃,那肉片切成如木梳大小足一指头厚,那酒是成桶的自酿的包谷烧。

只见那男男女女吃肉如吃豆腐:喝酒如喝凉水,吃得嘴角流油,喝得满脸通红。

平川人初进深山,见这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阵势,常吓的不敢动筷。

住久了,也与山民并无二样。

山里人饮食溪流泉水,含矿物质多,易于消化,再加上劳动强度大消耗多,能吃善喝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山区也毕竟寂寞,遇着这种机会,男女同饮,老少共乐。

老远赶来,吃得一饱二醉,在夕阳的余辉里,领了老婆娃儿,蹒跚着回家,夜里做梦也打着饱嗝,笑出声来。

一顿中、剖膛常常要吃去半条肥猪,不过家家宰猪,人人可吃,颇有点原始先民们有屋大家住,有饭大家吃的遗风。

作者: 天汉紫柏 2005-7-18 14:18 回复此发言 -------------------------------------------------------------------------------- 6 汉 中 滑 竿 汉 中 滑 竿 汉中盆地位于秦岭和巴山之间,除汉江有船可行,公路可走外,一般山区交通很不方便。

因此,旧日流行一种载人的工具——滑竿。

滑竿主要用两根竹竿和竹篦麻编成,以麻绳结扎,约宽2尺,长近1丈,形似担架。

通常滑竿中间扎有凉椅,客人可牛坐半卧。

天凉时可铺软垫,避雨遮阳可撑篷伞。

过去在汉中城乡有专门抬滑竿的脚夫,计价以路程远近和难度算,翻山过岭,下雨路滑, 自然路费加倍。

旧日劳动人民多靠。

肩背步行,只有达官贵人和财主才坐滑竿。

抬滑竿一靠力气,二靠技巧,前后两人讲求配合默契,步调一致。

前面...

古人形容乔迁最美的诗句

《贺孙支使郎中迁居》作者:(唐代)齐己原文:别认公侯礼上才,筑金何啻旧燕台。

地连东阁横头买, 门对西园正面开。

不隔红尘趋棨戟,只拖珠履赴尊罍。

应逢明月清霜夜,闲领笙歌宴此来。

关于乔迁的古诗不太多,也不一定要体现出搬家如何如何,例如《归园田居》,《桃花源》之类的诗作,也能反应出对于新居的喜爱。

另外为你找了一些关于乔迁之喜的对联: 家富人和顺如流水; 时言乐笑穆若清风。

喜落成华构盈门秀色; 庆乔迁新居满屋春风。

何必金屋玉堂方称杰构; 就此简房寒舍便是安居。

何须大厦高楼方称舒适; 就此青山绿水便好安居。

居卜德邻人杰地灵觇瑞气; 宅迁仁里珠兰玉桂兆奇英。

兴大厦建乐园景色如画美; 住新居创家业生活似蜜甜。

春华秋实此处饶有农家乐趣; 水抱山环其中别具园林风光。

乔木好音多远闻莺迁金谷晓; 上林春色早近看花报玉堂开。

山河发奇观松茂竹苞涉时秀; 庭阶生瑞气兰馨桂馥迁地良。

山河气象果新奇到处莺歌燕舞; 栋宇规模真壮丽满眼虎踞龙蟠。

...

农村新居厅堂中间诗句

中堂联一荡气空灵山水小潜心韵律典章轻二柳垂明月听蛙唱荷动清风护鲤游三侧身一笑红尘远顾影三思墨迹深四 风流燕律飞檐下雨载梅笺叠浪开五浩月半壶花影冷浮云两袖古风狂六古寺灵泉松下静轻舟暮鼓渡边凉 七韵从红叶求佳句画向苍山索秀姿八半湖浓墨三分醉千树闲云一目收九少逢苦雨终身润壮炼琴心半世芳十听松幻雨孤樵影访寺灵风寂柳堤十一横塘风静荷香细旷日鸥闲帘影斜十二戏聊掌故杯中鉴笑滤山川画外音十三喜养词塘千尾韵 爱藏画苑一枝春十四 未必江山陪我老不妨岁月妒诗禅十五品凝帛底梅犹朗情聚毫端字亦痴十六朝寻山水诗千首 暮卷云烟酒一杯十七雏鸟纹枰窥黑白 老松锦瑟悟玄黄十八士魂松鹤华笺墨 礼品诗书锦瑟音十九 花历风霜方硕果 才恭事业始昭彰 二十 世事丹青涂正色 人生平仄谱琴台...

对联的介绍

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

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联才需要押韵)。

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

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

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

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

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他在寝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

这要算我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下联以异物对之,或和其意,或驳其意。

意义及深之对句,散文对联亦不可说不行。

特点: 一,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

二,词性相对,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对的位置上。

三,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按韵脚来分,如上联韵脚为仄声,则下联韵脚应为平声,谓之“仄起平收”,反之如若上联韵脚为平声,那么下联韵脚就要为仄声,谓之“平起仄收”。

两者均为其基本要求。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

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

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五,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

编辑本段起源 对联起源秦朝,古时称为桃符。

关于我国最早的楹联,谭蝉雪先生在《文史知识》1991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我国最早的楹帖出现在唐代。

她以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卷号为斯坦因0610号敦煌遗书为据: 岁日:三阳始布,四序初开。

福庆初新,寿禄延长。

又:三阳回始,四序来祥。

福延新日,庆寿无疆。

立春日:铜浑初庆垫,玉律始调阳。

五福除三祸,万古□(殓)百殃。

宝鸡能僻(辟)恶,瑞燕解呈祥。

立春□(著)户上,富贵子孙昌。

又:三阳始布,四猛(孟)初开。

□□故往,逐吉新来。

年年多庆,月月无灾。

鸡□辟恶,燕复宜财。

门神护卫,厉鬼藏埋。

门书左右,吾傥康哉! 《声调谱》作者赵执信明确指出:“两句为联,四句为绝(句),始于六朝,元(原)非近体。

”王夫之说,对联源于律诗的说法,好比“断头刖足,残人生理”------《清诗话》 对联源于中国文字语音的对称性,出现应该在周朝以前,造纸术和书法发展,使对联成为独立文体。

编辑本段发展 但从文学史的角度看,楹联系从古代诗文辞赋中的对偶句逐渐演化、发展而来。

这个发展过程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对偶阶段 时间跨度为先秦、两汉至南北朝。

在我国古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一些比较整齐的对偶句。

流传至今的几篇上古歌谣已见其滥觞。

如“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类。

至先秦两汉,对偶句更是屡见不鲜。

《易经》卦爻辞中已有一些对偶工整的文句,如:“渺能视,跛能履。

”(《履》卦“六三”)、“初登于天,后入于地。

”(《明夷》卦“上六”)《易传》中对偶工整的句子更常见,如:“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

”(《系辞下传》)、“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则各从其类也。

”(乾·文言传) 成书于春秋时期的《诗经》,其对偶句式已十分丰富。

刘麟生在《中国骈文史》中说:“古今作对之法,《诗经》中殆无不毕具”。

他例举了正名对、同类对、连珠对、双声对、叠韵对、双韵对等各种对格的例句。

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郑风·子衿》)、“山有扶苏,隰有荷花。

”(《郑风·山有扶苏》)《道德经》其中对偶句亦多。

刘麟生曾说:“《道德经》中裁对之法已经变化多端,有连环对者,有参差对者,有分字作对者。

有复其字作对者。

有反正作对者。

”(《中国骈文史》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八十一章)、“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二十二章) 再看诸子散文中的对偶句。

如:“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武成》)、“乘肥马,衣轻裘。

”《论语·雍也》)、“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述而》)等等。

辞赋兴起于汉代,是一种讲究文采和韵律的新兴文学样式。

对偶这种具有整齐美、对比美、音乐美的修辞手法,开始普遍而自觉地运用于赋的创作中。

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中有:“击灵鼓,起烽燧;车按行,骑就队。

” 骈偶阶段 骈体文起源于东汉的辞赋,兴于魏晋,盛于南北朝。

骈体文从其名称即可知,它是崇尚对偶,多由对偶句组成的文体。

这种对偶句连续运用,又称排偶或骈偶。

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评价骈体文是“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

”初唐王勃的《滕王阁序》一段为例: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鹤汀凫...

介绍下对联的来历

对联的由来 对联,俗称对子。

贴对子,已是京西乃至全国千百年来形成的民风民俗,迄今,经久不衰。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行业,甚至不同村落,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民俗,唯有贴对子,是最广泛、最普遍、最崇尚文明、最富有文化内涵,而且是最富有民族特色的一种民俗。

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财富,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对联挂在柱子上的联语叫楹联;贴在门上的对子叫门联;对联升堂入室叫中堂;办婚事贴对联叫婚联;办丧事挂对联叫挽联;为老人祝寿叫寿联;恭贺各类喜事的对联叫贺联;春节贴对子叫贴春联。

细分还有节日联、行业联、题画联、书斋联、书法联和画室联等等,要属春联最时兴、最普遍、最集中、最隆重、也最富有民族特色。

随着历史的推移和对联文化的普遍应用,对联则不仅是为了贴、挂、装饰庭堂楼舍,而是融汇到了人们整个生活之中。

游玩时,交往中,餐桌上,乃至文人相会,都把对对联当做一种文化交流,文化娱乐,甚至把它当做文明的对话,也有的把它当做发泄感情的工具。

总之,历史上曾有许许多多的脍炙人口的对对联的故事

传说,有一位长工骂地主的故事。

一位穷秀才无奈只好给地主打工,一个久旱不雨的暑伏天,老地主硬是让长工去锄田,说什么旱锄田,涝浇园,旱田越锄越劲旱,长工秀才只好头顶烈日去锄田,老地主不放心地坐在地头上监工,干活的秀才汗流浃背,渴如吞火,只好恳请东家给点水喝。

东家没表示给水,反而顺口出一副对联: 天上下雨不下水,下雨才能变成水,下雨变水多费事,天上不如就下水。

长工秀才听了东家的联语,放下锄头,对答如流地对出了下联: 财主吃饭不拉屎,吃饭才能变成屎,吃饭变屎多费事,财主不如就吃屎。

那个监工的老地主一听觉得自己受到了凌辱,一气之下带着水甩袖而去,长工秀才随机去附近山泉喝水去了。

还传说,古时候有位书生进京赶考,路上被强盗抢劫,饥寒交迫,只得乞讨。

到了一户财主门前,那财主看他这副穷相,即出一上联云:“棕树剥皮成光棍。

” 书生知道财主有意讽刺他,即对下联道:“花椒开口见黑心”。

生动形象地道出财主的黑心肠。

据说袁世凯自称皇帝后,下令举国欢庆,当时有人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普天同庆,当庆当庆当当庆 举国若狂,情狂情狂情情狂 “当庆”、“情狂”,都是当地吵丧时的哀乐声。

这副对联巧妙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袁世凯的蔑视。

还传说一光棍汉贴春联的故事。

人家过年男女老幼阖家欢乐,贴春联,放鞭炮。

自己过年也得像过年样,尤其贴对子不能免俗,因此,自己给自己写了一副对联: 有酒、有肉、有豆腐 无儿、无女、无妻室 横批是:一人过年。

说明了贴对子的习俗,非常普遍,尤其贴春联,几乎达到村规民约的程度。

一到小年腊月二十三,天天有日程安排,二十三糖瓜沾(送灶王爷上天的日子);二十四,写大字;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准备肉(杀猪宰羊);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全都有;三十儿,擀煮饽饽皮儿。

这个二十四,写大字,就指的是买大红纸写对子,因为一个村坊里写大家的很少,尤其能写对子的更是无几,必须早准备,早请先生把对子写好,三十儿再贴。

京西都是三十儿上午贴对子,大概全国也如此。

因为三十儿是阖家团圆之日,就已经是过大年了。

大年三十儿贴对子,更有除旧迎新的意义。

春联不仅贴在大门二门上,大柁的立柱上贴上抬头见喜,出门的迎面墙上贴上出门见喜,进门的影壁上贴上大大的福字,就近的碾子上也要送它个小福字。

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场合都有固定的.联语。

猪圈的门口贴上: 六畜兴旺 五谷丰登 骡马成群 牲口鞍子的鞍桥子上贴上: 日行千里路 夜走八百程 鞍子的迎风上贴上:“一路平安”,相当对联的横批。

以上这些对联,都是固定场所联,几乎家家通用,是个大氛围的民俗。

趣谈对联,谈古论今。

历史上的好对联,多如牛毛;有名联家层出不穷;脍炙人口的对联故事,如雨后春笋。

只是个别的过俗,俗得不堪入耳,更不能登高雅之堂。

当今,一个崭新的先进文化的时代,对联文化仍是一朵绚丽的鲜花,在文化艺坛上盛开不败。

为了摄取对联文化的营养,我走访了京西的几个山村和门城镇的大街小巷。

看得出,确有不少对联出自联家之手。

如一个鞋店的门联: 前程远大脚跟须站稳 工作浩繁步骤要分清 某肉店的门联: 听凭拣肥挑廋做到无争无悔 绝不短斤缺两保证又正又公 某药店门联: 三更到来三更卖 半夜敲门半夜开 某理发店门联: 虽是毫末技艺 却为顶上功夫 以上这些行业性对联,表达了经营宗旨,体现了经营特色,对于繁荣市场,扩大商品销售,提高服务质量,装饰店铺门面,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即便站在文学艺术的角度看,这些民众文化,也绝对是俗而不俗。

在集联的旅途中,也确看到了联中的玉中之瑕或叫美中不足。

给我一个不大好的印象:内容太单调,文化内涵太浮浅,有的真是驴唇不对马嘴。

说及内容单调,大部分对联不是“财”,就是“福”,含“财”字的对联最高,几乎过半,不是财源广进就是财运亨通。

也许这是时代的一个特征,人们把钱看得过重。

但劝君莫要忘...

对联的基本要求?

(一)上下联字数相等 对联是有上联和下联的,缺少其中之一,都不成为对联,这是定格。

它还规定上下联字数一定要相等,否则不能相对。

从前有个故事说,甲乙二人对对,甲出句:“三宝殿前三个塔”,乙对以“五凤楼台五层楼”,本很工整了,但甲又说:“还有塔、塔、塔”,乙由于不能以五个楼字去对三个塔字,没能对了。

它不像“三光日月星”可对以“四诗风雅颂”。

因为雅包括了小雅大雅二诗,乙没有办法以三个楼字包括五层楼,只得认输了。

因此,上联五个联(五言),下联也要五个字,上联七个字(七言),下联也要七个字,如下列二联:(1)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2)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树柱长天。

两联上下联字都相等,前者是李大钊烈士所引,气概非凡。

后者是杨昌济教授(毛主席的岳父)的名联,表示决心培植救国材人。

不论多少字的对联,都一样要上下联字数相等,不能象词赋那样对偶句容许引头词和语尾词。

例如: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上阕第四句“看漫山红遍”,下阕第三句“恰同学少年”中“看”和“恰”都是引头词;鲍照的《芜城赋》有“岂忆同舆之愉乐,离宫之苦辛哉”句,其中“岂忆”是引头词,“哉”是语尾词,在对联是不容许有的。

因为对联的上下联必须互相对称、整齐、美观。

理由很简单,从许多生物自然器官都成对就可说明了:鸟有两翼,兽有一对前腿,牛羊各有一对角,人的耳、眼、手、脚都是成对,长短大小一样,每对器官都在身体匀称地分布好,给人以对称、整齐的美感。

对联的互相对称、整齐的意义也一样,是给人以美的观感,美的享受。

对联如果不这样,就像人的器官不全,不成残废,也是缺陷,成为丑陋,给人以难看的形象。

所以一切东西要得人喜爱,首先就要有外表美,形式美,对联就具有这特点。

对联字数相等的特点曾给聪明人反用过,有一副挽袁世凯联云: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哀世凯对以中国人民是对不起的,作者正是借意说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因袁复辟帝制,扼杀共和,这是千多年才见到第一副字数不相等的奇联。

但也不能说字数相等的两行字或两句话就成为对联,因为对联还要讲究对仗音韵等艺术构造。

对联的上下联字数相等既无异议了,但它应以多少字数为佳呢?从现有的对联看,少字多字都有佳联,若有字数划分联形,七言为最多,其次是八言九言,又次为五言和十言至十二言,四言六言和十三言以上则较少,至于少于四言的短联和几百言以上的长联,有点似凤毛麟角了。

因为字数过少过多都难于写作。

对联的字数多少应以内容决定形式,由作者根据题材来决定,既不宜过短,也不宜片面追求长。

(二)同词性的字词相对 词性即词的特点,同词性即划分为同一特点的词类。

根据词类讲究字词对仗,是对联中对偶艺术的关键。

古人对词类的划分和今人的说法不尽相同。

古人云:“实对实,虚对虚”。

何谓实?古人编有《词林典腋》一书,《诗韵合璧》附载了它。

它把实字分为天文、时令,地理、帝后、职官、政治、礼仪、音乐、人伦、人物(事)、闱阁、形体、文事、武备、技艺、外教、珍宝、宫室、器用、服饰、饮食、菽粟、布帛、草木、百花、果品、飞鸟、走兽、鳞介、昆虫等三十门(类),外编八对:抬头对,颜色对、数目对、卦名对、干支对、姓名对、人物对、虚字对,都是同词性相对。

只是漏掉方位词。

照工对要求,要各小类中的字词相对。

天文类对天文类,人伦类对人伦类……。

若只说“实对实”,则三十类中任何一类的字词都可同其他二十九类的字词相对了。

其实不然。

因为其中有动词、形容词怎能同名词相对?“游览”怎能对得起“太阳”?何谓虚?古人编有《虚字韵薮》一书,附载于《诗韵合璧》末尾。

它列举虚字一百三十八个,但其中包括有代词:他、其、谁、孰、何……等,动词:谓、曰、云……等,是不能同焉、矣、也、乎、哉相对的。

由此可见古人谈对仗虚实之说,不但笼统不准确,而且有些混乱,是不科学的。

词分虚实是必要的,真正的科学划分,只有今人以汉语语法区分词性属类才准确。

现在说的实词是指有实在意义的词;按语法特征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和量词六种;虚词一般不具有实在的意义,它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或句子的语气,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

至于方位词附属于名词。

颜色词属形容词了。

我们今天对对,应照上列十一种词性相同的字词作对,就是要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量词对量词……等。

下面分别词性举例说明,同时证明古人并没有笼统地实对实,虚对虚,还是照语法要求去做。

我们只有用语法分析,才能把古人对对的方法弄清楚; 壹、名词 是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字数最多。

上面所列《词林典腋》三十门,大多数是名词,但它分得太繁碎了,现在应用时只分十多类,即天文、时令、地理、宫室、人物、形体保持各为一类外,已把帝后、职官、闱阁和人伦合为人伦类,政治、礼仪、音乐、技术、文事、外教合为文化类,武备、珍宝、器物合为器物类,布帛、服饰合为服饰类,饮食、菽粟合为饮食类,...

对联的基本要求?

我国城乡历来有择吉日搬迁的习惯,由于迁入新居是喜庆事,人们便互相祝贺道喜,历久成俗,称为“乔迁之喜”。

“乔迁”这个词来自诗经小雅的伐木篇;“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出自幽谷,行于乔木”。

翻译成现代的话是:“吹起树木铮铮响,林中小鸟嘤嘤唱;小鸟本从深谷出,飞来住到大树上”。

把迁人新居叫“乔迁”,借用鸟儿飞离深谷,迁到高大的树木上,比喻人们搬进高大的新屋,得以饱览宽敞的天地和明丽的风光。

这的确是一件令人心花怒放的如意快事,难怪亲友也为之高兴而祝贺。

汉中地区的乔迁贺房之俗尚存,且有新的发展。

凡新修房屋或是租房搬迁,都有贺客临门放炮道喜。

尤其新修房屋,迁居时要选吉日良辰,设酒酬宾,十分热闹。

新朋好友贺房时往往带去围鼓、丝弦坐唱助兴,同时向主人赠送对联、单条、茶点等礼品。

单条内容多是即兴编写的诗词或顺口溜,写在大红纸上;张贴在室内,活跃喜庆气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