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关于牛首山的诗词



关于牛首山的诗句《寒食前一日行部过牛首山七首》年代: 宋 作者: 杨万里岭花袍紫不知名,涧草茸青取次生。便是常州草虫本,只无蚱蜢与蜻蜓。《同叶梦锡赵德庄游牛首山》年代: 宋 作者: 韩元吉不辞扶病触

关于牛首山的诗句

《寒食前一日行部过牛首山七首》年代: 宋 作者: 杨万里岭花袍紫不知名,涧草茸青取次生。

便是常州草虫本,只无蚱蜢与蜻蜓。

《同叶梦锡赵德庄游牛首山》年代: 宋 作者: 韩元吉不辞扶病触春寒,及此新晴一日闲。

云外经年见双阙,马头乘兴数前山。

清泉细酌巉岩上,佛窟同探紫翠间。

我亦无心话禅悦,衔花百鸟自飞还。

《游牛首山叙志》年代: 明 作者: 蒋主孝夙昔抱奇气,遨游山水中。

山水岂不佳,心怀自忡忡。

于今老将至,遨游兴无穷。

青天倚绝壁,白石悬孤桐。

时乘小红车,朝西暮复东。

登登牛头岭,浮云绕苍空。

杨柳落晴雪,桃李吹春风。

斜阳下鸟道,野雉藏蒿蓬。

偶逢碧眼僧,呼我赘世翁。

叩之不复语,矫首看归鸿。

《牛首山》年代: 明 作者: 王宠终南望咸阳,少室迩京洛。

神宇壮维藩,佳气郁环崿。

兹山何崷崒,川岭丽绣错。

攒蹙亘千岩,萦纡盘万壑。

星辰互翻动,雷雨或解作。

谷候异凉温,峰形殊今昨。

瑶草雪中华,红泉风外落。

江翻映组练,日照辉金薙。

游衍多圣仙,翔舞集鸾鹤。

循山构累榭,嵌空结菌阁。

飘飘曳灵幡,窅窅鸣天乐。

宸居暨泰清,长杨亘五柞。

登祗警神卫,方望肃王略。

弱龄耽名山,雅志涉丹龠。

招隐冀淹留,采秀怜沃若。

秉我上皇心,排筌入玄漠。

《牛首山阅楞严夜坐》年代: 明 作者: 殷迈一轴楞严阅未终,四山风静暮林空。

忽逢华屋身能入,自得神珠道不穷。

树影欲迷云度处,经声遥听月明中。

共传鹿鸟春深后,犹向烟萝礼法融。

...

有什么关于南京风景的诗

时间顺序~桃叶辞王献之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

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王献之东晋大书法家,曾在秦淮河渡口(据称今桃叶渡)迎接爱妾桃人朝曲 谢胱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

飞甍夹驰道,垂杨荫御沟。

凝笳翼高盖,叠鼓送华精。

献纳云台表,功名良可收。

谢胱南朝大诗人。

河中水歌萧 衍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

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

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

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珊瑚挂镜烂生光,平头奴子擎履箱。

人生富贵何所望,恨不早嫁东家王。

萧衍南梁武帝。

侍宴玄武观江 总诘晓三春暮,新雨百花朝。

星宫移渡汉,天驷动行镳。

旆转苍龙阙,尘飞饮马桥。

翠观迎斜照,丹楼望落潮。

江总 南陈仆射尚书令。

登覆舟山望北湖刘孝威紫川通太液,丹岑连少华。

堂皇更隐映,松灌杂交加。

荇蒲浮叶新,渔舟绕落花。

浴童争岸浅,漂女择平沙。

极望伤春目,回车绕狭斜。

刘孝威 南朝散文家。

萧衍、萧统父子文人集团中人。

游金陵赠同旅李 白朝登北湖亭,遥望瓦屋山。

天清白露下,始觉秋风还。

游子托主人,仰观眉睫间。

日色送飞鸿,邈然不可攀。

长吁相劝勉,何事来吴关。

闻有贞义女,振穷漂水湾。

清光了在目,白日如披颜。

高墙五六墩,萃兀栖猛虎。

遗迹翳九泉,芳名动千古。

子胥昔乞食,此女倾壶浆。

运开展宿愤,入楚鞭平王。

凛冽天地间,闻名若怀霜。

壮夫或未达,十步九太行

与君拂衣去,万里同翱翔。

新林浦阻风寄友人(摘句)李 白昨日北湖梅,开花已满枝。

今朝白门柳,夹道垂青丝。

金陵三首李 白晋家南渡日,此地旧长安

地即帝王宅,山为龙虎盘。

金陵空壮观,大堑净波澜。

醉客回桡去,吴歌且自欢。

地拥金陵势,城回江水流。

当时百万户,夹道起朱楼。

亡国生春草,离宫没古丘。

空余后湖月,波上对瀛洲。

六代兴亡国,三杯为尔歌。

苑方秦地少,山似洛阳多。

古殿吴花草,深宫晋绮罗。

并随人事灭,东逝与沧波。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凤凰台上凤凰游,风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栖霞寺东峰寻南齐明征君故居刘长卿山人今不见,山鸟自相从。

长啸辞明主,终身卧此峰。

泉源通石径,涧户掩尘容。

古墓依寒草,前朝寄老松。

片云生断壁,万壑遍疏钟。

惆怅空归去,犹疑林下逢。

刘长卿唐开元进士,任监察御史。

金陵五题(选三)石头城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谒金门冯延巳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妥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冯延巳南唐臣、词人。

金陵绝句四首王安石水际柴门一半开,小桥分路入青苔。

背人照影无穹柳,隔屋吐香并是梅。

梅 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忆金陵覆舟山下龙光寺,玄武湖上五龙堂。

想见旧时游历处,烟云渺渺水茫茫。

书湖阴先生壁上二首茅檐长埽净无苔,花木成蹊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桑畴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在半山园。

钟山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问,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桂枝香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半山春晚即事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履或幽寻。

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钟山即事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王安石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赠清凉寺和长老苏 轼代北初辞没马尘,江南来见卧云人。

问禅不契前三语,施佛空留丈六身。

老去山林徒梦想,雨馀钟鼓自清新。

会须一洗黄茅瘴,未用深藏白氍巾。

同王胜之游蒋山到郡席不暖,居民空惘然。

好山无十里,遗恨恐他年。

欲款南朝寺,同登北郭船。

朱门收画戟,绀宇出青莲。

夹道苍髯古,迎人翠麓偏。

龙腰蟠故国,鸟爪寄曾巅。

竹杪飞华屋,松根泫细泉。

略勺横秋水,浮屠插暮烟。

归来踏人影,云细月娟娟。

苏轼号东坡居士,北宋杰出的大文学家。

诉衷情建康仲殊 钟山影里看楼台,江烟晚翠开。

六朝旧时明月,清夜荡秦淮。

寂寞处,两潮回,黯愁怀。

汀花细雨,水树风闲,又是秋来。

仲殊北宋人。

水调歌头台城游贺 铸 南国本潇洒,六代浸豪奢。

台城游冶,擘笺能赋属宫娃。

云观登临清夏,璧月留连长夜,吟醉送年华。

回首飞鸳瓦,却羡井中蛙。

访乌衣,成白社,不容车。

旧时王谢,堂前双燕过谁家?楼外河横斗挂,淮上潮平霜下,樯影落寒沙。

商女篷窗罅,犹唱后庭花。

贺铸 北宋著名词人,有词集《贺方回词》。

念奴娇登石头城萨都剌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

指点六朝形胜地,唯有青山如壁。

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

有关李时珍的故事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

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

另有同名电影(赵丹主演)、电视连续剧、小说等。

为了写好这部书,李时珍不但在治病的时候注意积累经验,还走遍了产药材的名山。

白天,他踏青山,攀峻岭,采集草药,制作标本;晚上,他对标本进行分类,整理笔记。

几年里,他走了上万里路,访问了千百个医生、老农、渔民和猎人。

对好多药材,他都信口品尝,判断药性和药效。

有一次,李时珍经过一个山村,看到前面围着一大群人。

走近一看,只见一个人醉醺醺的,还不时地手舞足蹈。

一了解,原来这个人喝了用山茄子泡的药酒。

“山茄子……”李时珍望着笑得前俯后仰的醉汉,记下了药名。

回到家,他翻遍药书,找到了有关这种草药的记载。

可是药书上写得很简单,只说了它的本名叫“曼陀罗”。

李时珍决心要找到它,进一步研究它。

后来李时珍在采药时找到了曼陀罗。

他按山民说的办法,用曼陀罗泡了酒。

过了几天,李时珍决定亲口尝一尝,亲身体验一下曼陀罗的功效。

他抿了一口,味道很香;又抿一口,舌头以至整个口腔都发麻了;再抿一口,人昏昏沉沉的,不一会儿竟发出昏昏沉沉的,不一会儿竟发出阵阵傻笑,手脚也不停地舞动着;最后,他失去了知觉,摔倒在地。

一旁的人都吓坏了,连忙给李时珍灌了解毒的药。

过了好一会儿,李时珍醒过来了,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

醒来后的李时珍兴奋极了,连忙记下了曼陀罗的产地、形状、习性、生长期,写下了如何泡酒以及制成药后的作用、服法、功效、反应过程等等。

有人埋怨他太冒险了,他却笑着说:“不尝尝,怎么断定它的功效呢?再说,总不能拿病人去做实验吧!”听了他的话,大家更敬佩李时珍了。

就这样,又一种可以作为临床麻醉的药物问世了。

巧试药性 李时珍特别注重实践,他聪颖博达,常常创造出一些奇特方法来验证中药功效。

一次,李时珍发现一本书上说野芋麻叶可以治疗瘀血症。

于是,他找了两杯生猪血来做实验。

第一杯生猪血中放了野芋麻叶的粉末,另一杯则什么都没有放。

过了一会儿,放了野芋麻叶粉末的生猪血没有凝固,而作为对照比较的那杯生猪血却很快凝固了,芋麻叶治疗瘀血的功效得到初步证实。

李时珍又深入思索:上面的实验只是证实野芋麻叶能够防凝,那么,对已经形成了的瘀血块。

它又有什么作用呢?于是,他又把芋麻叶粉末和入刚刚凝固的血块中,血块竟慢慢地溶化成血水!这进一步证实芋麻叶还具有化瘀的作用。

这个药理学试验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也是有一定水平的。

李时珍这方面的故事还很多。

为了检验中药凤仙子是否具有“透骨软坚”的功效,他将数十粒凤仙子放入煮的鱼沸汤中,很快将鱼捞起,发现鱼骨变得酥烂,证实了凤仙子具有软坚功效。

他还有意识地用捣烂的银杏去清洗沾满油腻的器皿,发现它有清除油腻的功效,由此类推证实银杏入肺可除痰浊. 其父李言闻是当地名医,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

李时珍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

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

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

李时珍在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

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朝时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

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

李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李言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

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

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

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

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学。

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

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

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

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

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医生。

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

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

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

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过。

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和南京的...

李时珍写的诗

李时珍写过诗 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

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

———— (明)李时珍。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

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

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此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

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

1982年,其墓地李时珍陵园(李时珍墓)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个人著述李时珍的著作尚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传世;还有《命门考》、《濒湖医案》、《五脏图论》、《三焦客难》、《天傀论》、《白花蛇传》等,皆佚。

随父学医李时珍塑像李时珍,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农历五月二十六日(1518年7月3日)生于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

其祖父是草药医生,父亲李言闻是当时名医,曾任太医院例目。

当时民间医生地位低下,生活艰苦,其父不愿李时珍再学医药。

李时珍14岁时随父到黄州府应试,中秀才而归,李时珍出身于医生世家,自幼热爱医学,并不热衷于科举,其后曾三次赴武昌应试,均不第,故决心弃儒学医,钻研医学。

23岁随其父学医,医名日盛。

太医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1年),李时珍38岁时,因治好了富顺王朱厚焜儿子的病而医名大显,被武昌的楚王朱英裣聘为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李时珍又被推荐到太医院工作

授“太医院判”职务。

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

任职一年,便辞职回乡。

关于李时珍这一段在太医院工作的经历,史学界有诸多争论,有人认为李时珍曾出任太医院院判(正六品),但也有人认为他只是担当御医(正八品)。

无论其职位高低,李时珍被荐于朝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太医院的工作经历,有可能给他的一生带来了重大影响,为编写《本草纲目》打下基础。

这期间,李时珍积极地从事药物研究工作,经常出入于太医院的药房及御药库,认真仔细地比较、鉴别各地的药材,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同时还有机会饱览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丰富典籍,包括《本草品汇精要》。

与此同时从宫廷中获得了当时有关民间的大量本草相关信息,并看到了许多平时难以见到的药物标本,开阔了眼界,丰富知识

东璧堂行医东璧堂是李时珍于明世宗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从太医院还乡后创立的堂号,辞官返乡后坐堂行医,致力于对药物的考察研究,在此期间,以自己的字——东璧为堂号,创立了东璧堂。

潜心著述李时珍在数十年行医以及阅读古典医籍的过程中,发现古代本草书中存在着不少错误,决心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

35岁开始编写《本草纲目》,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参考了800多部书籍,其间,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起,多次离家外出考察,足迹遍及湖广、江西、直隶许多名山大川,弄清了许多疑难问题。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混杂,往往弄不清药物的形状生长的情况

过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

例如药物远志,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说它是小草,象麻黄,但颜色青,开白花,宋代马志却认为它象大青,并责备陶弘景根本不认识远志。

又如狗脊一药,有的说它象萆薢,有的说它象拔葜,有的又说它象贯众,说法很不一致。

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

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蕲蛇,即蕲州产的白花蛇,这种药有医治风痹、惊搐、癣癞等功用。

李时珍早就有研究它,但开始只从蛇贩子那里观察。

内行人提醒他,那是从江南兴国州(今阳新县)山里捕来的,不是真的蕲蛇。

为了找到真正的蕲蛇,他请教一位捕蛇的人,人家告诉他,蕲蛇牙尖有剧毒,人被咬伤,要立即截肢,否则就中毒死亡。

在治疗上对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贵重。

州官逼着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去捉,以便向皇帝进贡。

蕲州那么大,其实只有城北龙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蕲蛇。

李时珍追根究底,要亲眼观察蕲蛇,于是请捕蛇人带他上了龙峰山上。

龙峰山有个狻猊(Suānní)洞,洞周围怪石嶙峋,灌木丛生,缠绕在灌木上的石南藤。

蕲蛇喜欢吃石南藤的花叶,在捕蛇人的帮助下,终于亲眼看见了蕲蛇,并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过程。

《本草纲目》写到白花蛇时,说得简明准确。

李时珍了解药物,并不满足于走马看花式的调查,而是“一一采视,颇得其真”,“罗列诸品,反复谛视”,对着实物进行比较核对。

这样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药物。

鲮鲤,即穿山甲,是常...

关于李时珍的资料

人物简介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号濒湖,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农历五月二十六日(儒略历1518年7月3日,合新历7月13日),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

其父李言闻是当地名医,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

李时珍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

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

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

李时珍在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

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朝时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

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

李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李言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

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

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

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

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学。

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

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

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

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

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医生。

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

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

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

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过。

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和南京的摄山、茅山、牛首山,估计也有他的足迹。

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反映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

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地向各式各样的人物请求,其中有采药的,有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打猎的,热情地帮助他了解各种各样的药物。

比如芸苔,是治病常用的药,但究竟是什么样的?《神农本草经》说不明白,各家注释也搞不清楚。

李时珍问一个种菜的老人,在他指点下,又察了实物,才知道芸苔,实际上就是油菜。

这种植物,头一年下种,第二年开花,种子可以榨油。

于是,这种药物,便在他的《本草纲目》中一清二楚地解释出来了。

不论是在四处采访中,还是在自己的药圃里,李时珍都非常注意观察药物的形态和生长情况。

蕲蛇,即蕲州产的白花蛇,这种药有医治风痹、惊搐、癣癞等功用。

李时珍早就研究它,但开始,只从蛇贩子那里观察。

内行人提醒他,那是从江南兴国州山里捕来的,不是真的蕲蛇。

那么真正蕲蛇的样子又是怎么样的呢?他请教一位捕蛇的人,那人告诉他,蕲蛇牙尖有剧毒,人被咬伤,要立即截肢,否则就中毒死亡。

在治疗上述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贵重。

州官逼着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去捉,以便向皇帝进贡。

蕲州那么大,其实只有城北龙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蕲蛇。

李时珍追根究底,要亲眼观察蕲蛇,于是请捕蛇人带他上了龙峰山上。

那里有个狻猊洞,洞周围怪石嶙峋,灌木丛生。

缠绕在灌木上的石南藤,举目皆是。

蕲蛇喜欢吃石南藤的花叶,所以生活在这一带。

李时珍置危险于度外,到处寻找。

在捕蛇人的帮助下,终于亲眼看见了蕲蛇,并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过程。

由于这样深入实际调查过,后来他在《本草纲目》写到白花蛇时,就得心应手,说得简明准确。

说蕲蛇的形态是:“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胁有二十四个方胜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长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长一二分,肠形如连珠”;说蕲蛇的捕捉和制作过程是:“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叶,人以此寻获。

先撒沙土一把,则蟠而不动,以叉取之。

用绳悬起,刀破腹以去肠物,则反尾洗涤其腹,盖护创尔,乃以竹支定,屈曲盘起,扎缚炕干。

”同时,也搞清了蕲蛇与外地白花蛇的不同地方:“出蕲地者,虽干枯而眼光不陷,他处者则否矣。

”这样清楚地叙述蕲蛇各种情况,当然是得力于实地调查的细致。

李时珍了解药物,并不满足于走马看花式的调查,而是一一采视,对着实物进行比较核对。

这样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药物。

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一一采视,颇得其真”,“罗列诸品,反复谛视”就这样,李时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搞清了药物的许多疑难问题,于万历戊寅年(公元1578年)完成了《本草纲目》编写工作。

全书约有200万字,52卷,载药1892种,新增药物374种,载方10000多个,附图1000多幅,成了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

其中纠正前人错误甚多,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对其他有关的学科(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等)也做出贡献;达尔...

爱因斯坦的事例有哪些?李时珍的事例有哪些?

1879年3月14日上午11时30分,爱因斯坦出生在德国乌尔姆市班霍夫街135号。

父母都是犹太人。

父名赫尔曼·爱因斯坦,母亲波林·科克。

爱因斯坦 1884年,爱因斯坦对袖珍罗盘着迷。

1885年,爱因斯坦开始学小提琴。

1886年,爱因斯坦在慕尼黑公立学校(CouncilSchool)读书;在家里学习犹太教的按时打发 教规。

1888年,爱因斯坦入路易波尔德高级中学学习。

在学校继续受宗教教育,接受受戒仪式。

弗里德曼是指老师

1889年,在医科学生塔尔梅引导下,读通俗科学按时打发撒锁定 读物和哲学著作。

1891年,自学欧几里德几何学(Euclidean geometry),感到狂热的喜爱,同时开始自学高等数学

1892年,开始读康德(ImmanuelKant)的著作。

1895年,自学完微积分(calculous)。

1896年,获阿劳中学毕业证书。

10月,进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师范系学习物理。

1899年10月19日,爱因斯坦正式申请瑞士公民权。

1900年8月爱因斯坦毕业于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12月完成论文《由毛细管现象得到的推论》,次年发表在莱比锡《物理学杂志》上并入瑞士籍。

1901年3月21日,取得瑞士国籍。

在这一年5-7月完成电势差的热力学理论的论文。

1904年9月,由专利局的试用人员转为正式三级技术员。

1905年3月,发展量子论,提出光量子假说,解决了光电效应问题。

4月向苏黎世大学提出论文《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取得博士学位

5月完成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独立而完整地提出狭义相对性原理,开创物理学的新纪元。

1906年4月,晋升为专利局二级技术员。

11月完成固体比热的论文,这是关于固体的量子论的第一篇论文。

1908年10月兼任伯尔尼大学编外讲师。

1909年10月,离开伯尔尼专利局,任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

爱因斯坦 1910年10月,完成关于临界乳光的论文。

1912年提出“光化当量”定律。

1913年他返德国,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长和柏林大学教授,并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

1914年4月,爱因斯坦接受德国科学界的邀请,迁居到柏林, 8月 即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他虽身居战争的发源地,生活在战争鼓吹者的包围之中,却坚决地表明了自己的反战态度。

9月 爱因斯坦参与发起反战团体“新祖国同盟”,在这个组织被宣布为非法、成员大批遭受逮捕和迫害而转入地下的情况下,爱因斯坦仍坚决参加这个组织的秘密活动

10月 德国的科学界和文化界在军国主义分子的操纵和煽动下,发表了“文明世界的宣言”,为德国发动的侵略战争辩护,鼓吹德国高于一切,全世界都应该接受“真正德国精神”。

在“宣言”发烧碟阀锁定上签名的有九十三人,都是当时德国有声望的科学家、艺术家和牧师等。

就连能斯脱、伦琴、奥斯特瓦尔德、普朗克等都在上面签了字。

当征求爱因斯坦签名时,他断然拒绝了,而同时他却毅然在反战的《告欧洲人书》上签上自己的名字。

这一举动震惊了全世界。

1915年11月,提出广义相对论引力方程的完整形式,并且成功地解释了水星近日点运动。

爱因斯坦 1916年3月,完成总结性论文《广义相对论的基础》。

5月提出宇宙空间有限无界的假说。

8月完成《关于辐射的量子理论》,总结量子论的发展,提出受激辐射理论。

1917年,列宁领导的苏联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爱因斯坦热情地支持这个伟大的革命,赞扬这是一次对全世界将有决定性意义的、伟大的社会实验,表示:“我尊敬列宁,因为他是一位有完全自我牺牲精神,全心全意为实现社会正义而献身的人。

我并不认为他的方法是切合实际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象他这种类型的人,是人类良心的维护者和再造者。

” 1918年11月,德国工人和士兵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和鼓舞下,发动起义,推翻了德皇威廉二世下台第三天,爱因斯坦即给他的母亲连续写了两张明信片,欢呼“伟大的事变发生了……亲身经历了这个事变是多么荣幸!” 在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初期,爱因斯坦基本上是一个绝对的和平主义者。

但是,侵略和掠夺战争不断发生的现实,打破了他那美好的梦想。

特别是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德国日益法西斯化,使爱因斯坦意识到新的野蛮战争不可避免,促使他改变了自己的观点。

他明确表示:“当法律和人类尊严必需保卫时,我们一定要战斗。

自从法西斯的危险到来后,现在我不再相信绝对的被动的和平主义是有效的了。

只要法西斯主义统治欧洲,那就不会有和平。

” 由于爱因斯坦的进步活动,又因为他是犹太人,因而被德国纳粹分子列为重要的迫害对象,幸而他1932年底离开德国到美国讲学,才未遭毒手。

他在柏林的住屋被查抄和捣毁,他的财产被没收,他的著作被焚毁,纳粹还悬赏二万马克要杀害他。

面对纳粹分子暗杀的危险,爱因斯坦没有丝毫的畏惧,而是更坚定地战斗。

当他的挚友劳厄写信劝他对政治问题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时,他不顾个人安危,大声疾呼,指出法西斯就意味着战争,和平必须用武装来保卫,呼吁美国人民起来同法西斯作斗争。

当爱因斯坦后来从无线电广播知道美国对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杀伤许多平民时他感到非常痛心。

是打发他后来写了一封告美国公民书,说...

关于思考与实践的名人事例

其实有很多的,历史性人物有比如 李时珍造像(蒋兆和绘制)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

其父李言闻是当地名医。

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

李时珍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

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

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

李时珍在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

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朝时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

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

李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

父亲李言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

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

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

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

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学。

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

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

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

”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

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医生。

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

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

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

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

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好多地方。

均州的太和山也到过。

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和南京的摄山、茅山、牛首山,估计也有他的足迹。

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反映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

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地向各式各样的人物请求。

其中有采药的,有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打猎的。

热情地帮助他了解各种各样的药物。

比如芸苔,是治病常用的药。

但究竟是什么样的?《神农本草经》说不明白,各家注释也搞不清楚。

李时珍问一个种菜的老人,在他指点下,又察了实物,才知道芸苔,实际上就是油菜。

这种植物,头一年下种,第二年开花,种子可以榨油,于是,这种药物,便在他的《本草纲目》中一清二楚地解释出来了。

中国画《李时珍采药图》不论是在四处采访中,还是在自己的药圃里,李时珍都非常注意观察药物的形态和生长情况。

蕲蛇,即蕲州产的白花蛇。

这种药有医治风痹、惊搐、癣癞等功用。

李时珍早就研究它。

但开始,只从蛇贩子那里观察。

内行人提醒他,那是从江南兴国州山里捕来的,不是真的蕲蛇。

那么真正蕲蛇的样子又是怎么样的呢?他请教一位捕蛇的人。

那人告诉他,蕲蛇牙尖有剧毒。

人被咬伤,要立即截肢,否则就中毒死亡。

在治疗上述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贵重。

州官逼着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去捉,以便向皇帝进贡。

蕲州那么大,其实只有城北龙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蕲蛇。

李时珍追根究底,要亲眼观察蕲蛇,于是请捕蛇人带他上了龙峰山上。

那里有个狻猊洞,洞周围怪石嶙峋,灌木丛生。

缠绕在灌木上的石南藤,举目皆是。

蕲蛇喜欢吃石南藤的花叶,所以生活在这一带。

李时珍置危险于度外,到处寻找。

在捕蛇人的帮助下,终于亲眼看见了蕲蛇,并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过程。

由于这样深入实际调查过,后来他在《本草纲目》写到白花蛇时,就得心应手,说得简明准确。

说蕲蛇的形态是:“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胁有二十四个方胜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长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长一二分,肠形如连珠”;说蕲蛇的捕捉和制作过程是:“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叶,人以此寻获。

先撒沙土一把,则蟠而不动,以叉取之。

用绳悬起,刀破腹以去肠物,则反尾洗涤其腹,盖护创尔,乃以竹支定,屈曲盘起,扎缚炕干。

”同时,也搞清了蕲蛇与外地白花蛇的不同地方:“出蕲地者,虽干枯而眼光不陷,他处者则否矣。

”这样清楚地叙述蕲蛇各种情况,当然是得力于实地调查的细致。

李时珍了解药物,并不满足于走马看花式的调查,而是一一采视,对着实物进行比较核对。

这样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药物。

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一一采视,颇得其真”,“罗列诸品,反复谛视”。

当时,太岳太和山(武当山)五龙宫产的“榔梅”,被道士们说成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果”。

他们每年采摘回来,进贡皇帝。

官府严禁其他人采摘。

李时珍不信道士们的鬼话,要亲自采来试试,看看它究竟有什么攻效。

于是,他不顾道士们的反对,竟冒险采了一个。

经研究,发现它的功效跟普通的桃子、杏子一样,能生津止渴而已,是一种变了形的榆树的果实,并没有什么特殊...

关于象声词的作文x

原创](象声词作文)雷雨 雷 雨 三伏天,孩子脸,天气说变就变。

刚才太阳还把柏油路给“烤”化了,连空气都发烫,到处都是人们“哎呦!太渴了!”的声音,一脚踩到柏油路上,就会印出一个浅浅的脚印。

一滴汗珠掉落在地上,就像洒在饿滚烫的炉子上,“滋”地一声化成白烟,顿时没了影儿。

过了一会儿,就狂风大作,大风“呼噜噜”地刮着,树叶发出“沙沙沙”的声音。

一些细枝“咔嚓”一声断了。

天刹那间变成漆黑的一片。

豆粒大的雨点“噼里啪啦”地打在窗户上。

闪电看不惯人间,用几亿负荷的电流“嚓”地一声划破了无边的天际,又好似剪破了漆黑的瀑布;雷公也看不惯人间,发起了勃然大怒,“轰隆隆”的声音响彻天边。

阵雨过后,一切又归于平静。

大街上,人们“叽里呱啦”的吵闹声;树枝上,小鸟“叽叽喳喳”的叫唤声。

真是热闹非凡啊! 哦,这是大自然演的一部戏,一部出色之戏!

求一篇关于南京历史文化的文章,大概2000字左右,万分感谢啊~~~

南京历史文化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色:1、历史文化悠久。

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一脉相传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浓厚的文化底蕴。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后,命谋士范蠡在秦淮河畔的古长干里构筑越城,迄今已有2700多的建城史。

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在清凉山筑金陵邑。

此后,秦朝称之为秣陵,东吴称之为建业,东晋称之为建康,唐朝称之为白下、上元,元朝称之为集庆,明朝称之为南京,清朝称之为江宁府治,太平天国称之为天京,1927年设南京特别市,1930年改称南京市

期间,六朝时期的东吴、东晋、宋、齐、梁、陈,还有南唐、明初、清末的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先后定都南京,共有54位帝王、元首在位,建都历时447年。

南京还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和终结,没有任何一个城市更清晰地展现中国近代历史沧桑。

作为“六朝古都”、“十朝都城”,南京文化光辉灿烂,从汤山古猿人类到六朝文化、明清文化、民国文化乃至当代文化,古都与文化的交融,彰显出南京文化的最大特色,形成了独具魅力的特色文化。

1982年,南京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2、文化遗存丰富。

南京共有市以上文保单位275处,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14处43个点,省级文保单位110处117个点,市级文保单位129处。

2003年明孝陵“申遗”成功,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南京拥有70多座各级各类博物馆、档案馆、陈列馆和纪念馆,收藏着大量珍贵的文物和史料标本。

南京历史文化资源数量之多、门类之全、跨越时间之长及保护手段之有力,位居同类城市之前列。

近年来,南京有几十项重大考古成果,其中三处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一处获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提名荣誉奖。

六朝文化、明文化、民国文化和近代革命文化等南京特色文化具有人无我有、异彩纷呈的鲜明个性,成为南京历史文化的品牌。

3、文化传统优良。

南京经过数千年的风雨,通过各种文化的不断碰撞、融合,不仅留下了丰富的有形文化遗产,而且孕育了无形的独特的文化气质和优良的文化传统。

这种文化气质与传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养成了尊师重教的传统。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和十朝都会,在教育的设置和经费的投入上优于其他地方。

因此,南京在历史上曾拥有中国曾经出现过的各类学校,上至太学、府学,下到县学、义学。

晚清之后废科举而兴学堂,南京则涌现出各种现代的大学、专业学校和中小学堂。

自从南京开办学府之后,尊师重教一直蔚然成风。

二是造就了海纳百川的胸怀。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南京自古以来就是南北文化交汇的地方。

另外,由于战争、政治等因素造成的大规模的人口变动,不同地域文化的人口在南京混合,促成了本地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造就了南京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风度。

三是形成了凝重而不古板的气质。

南京历代王朝,由于政权频繁更迭,使得南京在文化上产生不了西安汉唐时期及北京明清时期所出现的盛世文化,但也正是这种偏安王朝的文化特色,形成了南京与其他古都的不同之处,宫廷文化和市井文化在这里相互补充,形成了凝重而又不古板的文化形态。

4、名人名作辈出。

南京自六朝以来文化名人辈出,文化成果丰硕,文化中心地位延及至今,为世人公认。

早在东晋时期,当时的建康就延续了被打破的西晋文明。

建康的石刻艺术代表了中国石刻的最高水平。

南朝的政治宽松、经济富裕和文化的活跃,使北朝的有识之士纷纷移居建康,南北两朝形形色色的文人才子,在建康施展才华,使文化精品迭出。

唐宋和明清期间,先后称为金陵、升州、江宁的南京成为小说、戏剧、书画和诗词的创作热土。

李白、刘禹锡、杜牧、韦庄等诗家名士留下了与金陵有关的许多不朽诗篇。

结束帝制进入共和,南京积累了可观的民国文化,中山陵就是其建筑文化的杰作。

在文化领域,有南朝古经史文学家、《文心雕龙》作者刘勰;有以南京为第二故乡的清代《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有总领文坛五十年的清代《随园诗话》作者袁枚;有《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有以南京作为战斗一生之起点的现代文豪鲁迅;还有言情小说家张恨水。

在戏剧领域,有踏遍金陵为一剧的清初大剧作家《桃花扇》作者孔尚任;有当过梅兰芳昆曲导师的近代词曲大师吴梅;还有国歌歌词作者、剧作家田汉。

在书画领域,有著名的六朝画家顾恺之;有清代版画巨著《十竹斋书画谱》的作者胡正言;有“金陵八大家”之首的龚贤;有清代小说家兼园艺家李渔;有美术教育家徐悲鸿;有著名山水画家傅抱石;有诗词书法绘画皆精并以草圣闻名的著名书法家林散之;还有诗人书家并一身的著名学者高二适。

在教育、科技、医药等各学科人才济济,贡献卓著。

李时珍是经过怎样的挫折而成成功人士

......... 十天之后,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了皇帝的死讯,这其中也包括湖广蕲州(今湖北蕲春)的一个平民,对于这个消息,他表现得十分平静,因为十几年前,当他见到尚在壮年的嘉靖时,就已经料定,这位嗑药的皇帝是撑不了多久的。

他无奈地摇了摇头,然后回到简陋的小屋里,继续写他的那本书。

三十年多前,作为一个想要考取功名的秀才,他曾三次参加乡试,不过运气不太好,总是考不上,于是一气之下,便干起了父亲的老本行。

虽说名落孙山总是一件悲痛的事,但这个人的落榜实在值得全人类放鞭炮庆祝,因为他的名字叫李时珍。

事实上,李时珍原本不想做医生,因为他的父亲虽是当地的名医,家里也有点钱,但在那年头,四书五经才是正道,医学算是杂学,那么医生就是杂人了。

杂人自然是不受待见的,有钱又如何,就是瞧不起你!所以李时珍的老爹千叮咛万嘱咐,将来千万不能从医。

李时珍是听话的,但就是考不上,你有什么办法?更为麻烦的是,二十岁的时候,他还染上了一种极为难治的肺病,百般折腾,死去活来,才算保住了一条命。

于是不久之后,久病初愈的他找到了父亲,只说了一句话: “我不考了,请将医术传给我。

” 父亲想了一下,点头同意了。

我所经历的痛苦与折磨,不想再让别人承受。

在我看来,这大致就是李时珍的行医动机。

虽说读书不在行,但摆弄药材,李时珍还是很有点天赋的,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见过的怪病越来越多,经验越来越丰富,医术也越来越高。

这么看来,现在医院里五六十岁的老头老太太坐镇门诊,二三十岁的医生只能坐在一旁打苍蝇,也实在不是没有来由的,医术如何暂且不说,人家毕竟多活了几十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但李时珍明显不是一个具备现代观念的医生,一点潮流意识都没有,他给穷人看病,竟敢不收上百万的医疗费,竟敢热情问诊嘘寒问暖,竟敢免除所有的检验费、治疗费,实在是“罪大恶极”! 行医十几年,不计成本,只求救人,李时珍就这么坚持了下来,他的积蓄越来越少,名声却越来越大。

于是到了嘉靖三十年(1551),他迎来了人生的一场大变,在这一年,几个人找到他,十分客气地把他请到了楚王府,希望他担任楚王的私人医生。

能吃饱饭,还有无数的医书和药材资源,李时珍不是傻瓜,他答应了。

在楚王府,李时珍干得很不错,治好了很多人,被称为神医,名震天下。

好东西人人都想要,尤其是嘉靖这样的人,所以在听说李时珍的大名后,他便告诉楚王,你另外找一个医生,把这个给我送过来。

就这样,李时珍进入了太医院,并见到了大明帝国最高级的病人嘉靖。

其实能进入太医院,李时珍是很高兴的,能做到太医,也算是医生中的成功人士了,不得意一下,实在也说不过去。

但没过多久,他就想走了。

具体原因并不像许多书上所说的那样,什么嫉恶如仇、厌恶庸医等等,李时珍不是海瑞,走南闯北混了那么多年,场面上的事情还是过得去的,他之所以要走,实在是因为力不从心。

李时珍是神医,在那个年头,只要不是天花、肺结核之类的绝症,他基本上都能搞定,可问题在于,他那位唯一的病人是没病找病。

嘉靖其实身体很好,只要能够坚持锻炼,每天早上跑跑步打打太极拳,活个七八十岁应该不成问题,可他的目标过于远大,七八十?至少也要活个七八百才够本。

于是他开始没事找抽,日复一日地吃重金属和水银,还美其名曰金丹,李时珍倒是劝过他,也想帮他,却毫无用处。

这实在怪不得李时珍,因为要从科学门类来分,嘉靖同志弄的这一套应该算是有机化学,隔行如隔山,李医生当年也没搞过化学,只能爱莫能助了。

太医院别的没有,医书和药材是不缺的,于是嘉靖接着磕他的药,李时珍接着搞他的研究,直到有一天,他认为自己已经学不到更多东西了,便打起背包,收拾资料,离开了这个他曾无限向往的地方。

嘉靖三十一年(1552),李时珍回到了民间,这一年他三十五岁,见过最穷的贫民,也看过最富的天子,到过寒酸的茅舍,也走过金銮大殿,人世间的富贵、疾苦他已了然于胸。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他爹就是被一堆奇形怪状的药材给治死的,在表示哀悼的同时,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李时珍的那个年代,患了感冒开给你几剂砒霜应该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

没办法,咱中国地大物博,药材植物也多,到底哪种东西治什么病,谁都搞不清楚,被乱治胡吃搞死的人,也只有阎王才能数得清。

忆往昔,他此起彼伏,于是他决定写一本书,写一本囊括所有植物药材以及正确用法的书

这本书的名字叫做《本草纲目》。

从嘉靖三十一年(1552)起,李时珍开始写这本书,要知道,医书不是小说,你不但要写出药用植物的形状、外貌,还要详细描述它的特点、疗效。

坐在家里胡编乱造,是一个字也写不出来的。

所以从决定写书的那一天起,李时珍便开始了另一种生活——奇特而艰苦的生活。

作为曾经在太医院干过的医生,此时的李时珍已经成为了传奇人物,来找他看病的人络绎不绝,医术且不说,想想当初这人给皇帝都号过脉,那就是御医,说起来咱这辈子还看过御医,也够吹个三五十年的。

名声大了,收入自然也高了,李时珍就算闭着眼睛号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