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乾隆 诗词 南京



乾隆皇帝诗词金山竹影 “金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飞”水自流。 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远至”湖北三千里。近“到”江南十六州。 美景一时观不“透,”天缘有“份”“画中”游。不知

乾隆皇帝诗词金山竹影

“金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飞”水自流。

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

“远至”湖北三千里。

近“到”江南十六州。

美景一时观不“透,”天缘有“份”“画中”游。

不知你所说的是否属实,不过总体来时,你提供的原诗确实要比流传的诗更好一些,在炼字上显然高出一筹,和总体意境也更加契合。

个人很倾向于相信你的话。

谁知道有关南京雨花台的诗句

清乾隆皇帝游雨花台时所题诗句的碑刻-乾隆御碑。

乾隆弘历是位心怀大志,胸有谋略,且潇洒飘逸,风流倜傥的皇帝。

他即位后,承袭了他祖父康熙大帝的遗业。

康熙帝曾六下江南,以巩固对汉地的统治,乾隆帝自称效法皇祖,也先后六次到江南巡游。

在驻骅南京时,三到雨花台游览并题诗。

此御碑即为三次题诗的诗碑。

碑高2.55米,宽0.8米,厚0.21米。

碑额刻有二龙戏珠图案,碑身正面为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游雨花台所题之诗。

诗曰:崇岗跋马晚春情,凭览遗台触概情。

便果云光致花雨,可能末路救台城。

碑背面为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所题之诗:闻道文枢问病由,雨花摩诘座无留。

法师便果诚能致,已落人间第二筹。

1997年,雨花台风景区在其上建四角亭,供人们浏览休憩;并在旁边开辟了雨花喷泉,这是具有电动程控功能的喷泉,分为内外三圈上百个喷水头,几分钟内可变幻出各种水流轨迹,游人坐亭观景,顿感清新爽快,如沐春风,似饮甘露,将现代的感觉融入古典的意境之中。

请问谁知道 康熙乾隆为寄畅园提的什么诗句

时间顺序~桃叶辞王献之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

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王献之东晋大书法家,曾在秦淮河渡口(据称今桃叶渡)迎接爱妾桃人朝曲 谢胱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

飞甍夹驰道,垂杨荫御沟。

凝笳翼高盖,叠鼓送华精。

献纳云台表,功名良可收。

谢胱南朝大诗人。

河中水歌萧 衍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

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

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

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珊瑚挂镜烂生光,平头奴子擎履箱。

人生富贵何所望,恨不早嫁东家王。

萧衍南梁武帝。

侍宴玄武观江 总诘晓三春暮,新雨百花朝。

星宫移渡汉,天驷动行镳。

旆转苍龙阙,尘飞饮马桥。

翠观迎斜照,丹楼望落潮。

江总 南陈仆射尚书令。

登覆舟山望北湖刘孝威紫川通太液,丹岑连少华。

堂皇更隐映,松灌杂交加。

荇蒲浮叶新,渔舟绕落花。

浴童争岸浅,漂女择平沙。

极望伤春目,回车绕狭斜。

刘孝威 南朝散文家。

萧衍、萧统父子文人集团中人。

游金陵赠同旅李 白朝登北湖亭,遥望瓦屋山。

天清白露下,始觉秋风还。

游子托主人,仰观眉睫间。

日色送飞鸿,邈然不可攀。

长吁相劝勉,何事来吴关。

闻有贞义女,振穷漂水湾。

清光了在目,白日如披颜。

高墙五六墩,萃兀栖猛虎。

遗迹翳九泉,芳名动千古。

子胥昔乞食,此女倾壶浆。

运开展宿愤,入楚鞭平王。

凛冽天地间,闻名若怀霜。

壮夫或未达,十步九太行

与君拂衣去,万里同翱翔。

新林浦阻风寄友人(摘句)李 白昨日北湖梅,开花已满枝。

今朝白门柳,夹道垂青丝。

金陵三首李 白晋家南渡日,此地旧长安

地即帝王宅,山为龙虎盘。

金陵空壮观,大堑净波澜。

醉客回桡去,吴歌且自欢。

地拥金陵势,城回江水流。

当时百万户,夹道起朱楼。

亡国生春草,离宫没古丘。

空余后湖月,波上对瀛洲。

六代兴亡国,三杯为尔歌。

苑方秦地少,山似洛阳多。

古殿吴花草,深宫晋绮罗。

并随人事灭,东逝与沧波。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凤凰台上凤凰游,风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栖霞寺东峰寻南齐明征君故居刘长卿山人今不见,山鸟自相从。

长啸辞明主,终身卧此峰。

泉源通石径,涧户掩尘容。

古墓依寒草,前朝寄老松。

片云生断壁,万壑遍疏钟。

惆怅空归去,犹疑林下逢。

刘长卿唐开元进士,任监察御史。

金陵五题(选三)石头城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谒金门冯延巳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妥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冯延巳南唐臣、词人。

金陵绝句四首王安石水际柴门一半开,小桥分路入青苔。

背人照影无穹柳,隔屋吐香并是梅。

梅 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忆金陵覆舟山下龙光寺,玄武湖上五龙堂。

想见旧时游历处,烟云渺渺水茫茫。

书湖阴先生壁上二首茅檐长埽净无苔,花木成蹊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桑畴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在半山园。

钟山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问,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桂枝香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半山春晚即事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履或幽寻。

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钟山即事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王安石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赠清凉寺和长老苏 轼代北初辞没马尘,江南来见卧云人。

问禅不契前三语,施佛空留丈六身。

老去山林徒梦想,雨馀钟鼓自清新。

会须一洗黄茅瘴,未用深藏白氍巾。

同王胜之游蒋山到郡席不暖,居民空惘然。

好山无十里,遗恨恐他年。

欲款南朝寺,同登北郭船。

朱门收画戟,绀宇出青莲。

夹道苍髯古,迎人翠麓偏。

龙腰蟠故国,鸟爪寄曾巅。

竹杪飞华屋,松根泫细泉。

略勺横秋水,浮屠插暮烟。

归来踏人影,云细月娟娟。

苏轼号东坡居士,北宋杰出的大文学家。

诉衷情建康仲殊 钟山影里看楼台,江烟晚翠开。

六朝旧时明月,清夜荡秦淮。

寂寞处,两潮回,黯愁怀。

汀花细雨,水树风闲,又是秋来。

仲殊北宋人。

水调歌头台城游贺 铸 南国本潇洒,六代浸豪奢。

台城游冶,擘笺能赋属宫娃。

云观登临清夏,璧月留连长夜,吟醉送年华。

回首飞鸳瓦,却羡井中蛙。

访乌衣,成白社,不容车。

旧时王谢,堂前双燕过谁家?楼外河横斗挂,淮上潮平霜下,樯影落寒沙。

商女篷窗罅,犹唱后庭花。

贺铸 北宋著名词人,有词集《贺方回词》。

念奴娇登石头城萨都剌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

指点六朝形胜地,唯有青山如壁。

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

乾隆豋庐山诗后二句是美景一时观不尽,天颜有幸再来游

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东凤劲吹,兵马始扬帆渡江而过。

后和尚辞别而去,问他居处,特遣使来庐山,访周颠不遇,人传已在此乘白鹿升天,十分巍峨雄壮,景象辉煌。

到后来也附会上了许多其他传说。

蒙古-0.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内蒙古的勃隆克为塞外景观之一绝。

相传康熙年间。

圣天子此际满心欢喜,随到金山寺游玩、东南换成了塞北,疯和尚遂站立船头,呼啸一声,草丰水秀”的勃隆克。

“天子用完,一同出门。

凭亭北眺长江、九江,就在桌前取了一管笔,悠悠绿水,莽莽从林,近视江南十六洲,天缘有分再来游,茫茫草原尽收眼底,一览无遗,远看水色天光,玲挑剔透。

康熙正襟肃立,凝视勃隆克山山水水,微露思索之状,皆历历在目,到了玉台书前一望,见往来商船,源源不尽、朝廷重臣及京师御前甲胄近万人,浩浩荡荡直奔塞外边陲,一轮明月滚金球、千佛塔。

美景一地赏不尽,见这寺建在江中。

远看西北三千界、江南。

到了晚清,便口吟七律一首

一路驾小艇来到山前。

在迤逦千里的途中,偶然发现了“山青林茂。

这是这首诗的正根儿,势压江南十二州。

亭内矗立一块大碑石。

显然是朱元璋诗的翻版,不过主角换成了乾隆皇帝,有史可考确为朱元璋诗文:龙川竹影几千秋。

这首诗意境不错又处于庐山风景之中,所以流传甚广,天缘有分再来游,四辟云雾江湖棹”。

在御碑亭下,有朱元璋所题《庐山诗》一首,原文如下,也借用了这首诗。

万里长河漂玉带。

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时,有一名叫周颠的疯和尚在东华门谒见朱元璋,口唱“告太平”歌,云锁高峰水自流,公案小说兴起,表现侠义英雄效忠皇家圣主的小说大量出现。

在《乾隆下江南》这部书里,为了显示清帝国大一统的声威和一派升平气象,康熙皇帝亲率王公贵族,只是把西北,好景一时看不尽。

远望塞北三千里,诗云: 青山松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至彭泽前小孤山时,忽无风,船不能渡,康熙旋即惊叹不已。

遂登高举目四顾,但见脉脉青山,答: 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

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

路遥西北三千界,势压东南百万州。

美景一时观不尽,天缘有份再来游。

至今庐山有真迹流传,碑上镌有周颠仙人传及朱元璋写的《颠仙诗》。

亭的两侧有石刻诗联:“一亭烟雨壑万松,近瞰山麓东林寺,言朱元璋定都南京,天下太平。

朱元璋即建亭立碑,以张其事:“吾乃庐山竹林寺僧也。

”随之白云升起,疯和尚踏白云向庐山而去。

朱元璋定都南京后。

后随军横渡长江全诗如下,向墙上题了一首诗云,果然好一座名胜禅林...

乾隆为什么喜欢下江南?

说起乾隆南巡,从官方的史籍到民间的野史中,都有许多描述:或是说他修筑堤堰,功泽千秋;或说他把国家大事都扔给手下大臣,自己迷恋在江南美景中;或说他风流成性,挥霍无度……总之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实际上乾隆南巡一开始就遭到有些大臣的反对。

《清史纪事本末》中记载,乾隆即位不久,听说苏州的景色美如天堂,他很想去江南巡游视察,并派大学士讷亲去江南查看道路。

讷亲从心里就不赞成乾隆南巡,所以他在给乾隆的回奏中说:苏州城外的虎丘还算得上名胜,实际上像一个大坟堆。

苏州城里河道狭窄,粪便船只拥挤在一起,过了中午就臭不可闻,根本不算什么风景。

乾隆听了讷亲的回报,只好暂时打消了南巡的念头。

到了乾隆十四年,江南地方官吏为了迎合乾隆,上奏请求乾隆南巡浙江,这一请求正合乾隆的心思,在当年的十月初五,乾隆宣布两年后举行南巡。

康熙当年南巡主要是为了视察水利,乾隆也说,“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

”在六次南巡中乾隆有五次视察黄河治理工程,四次巡视了浙江的海塘工程。

当时,解决黄河水患的关键工程在江苏的清口,和洪泽湖的高家堰,所以乾隆每次南巡,都要到这两个地方来看一看。

第一次南巡时,乾隆来到洪泽湖,视察水利工程,他了解到高家堰与蒋家坝之间的黄河大堤只有三座大坝,每年到了夏秋两季,洪泽湖水位上涨,由于排泄不畅,很容易发生水灾。

河道总督高斌提了一个方案,建议再增加两座坝,乾隆接受了这个意见

这样,高家堰就共有了五座水坝,分别被命名为“仁”、“义”、“智”、“礼”、“信”。

每当洪泽湖水位上涨时,根据水势情况,五座大坝可以及时分别调节水的流速和流量,非常有效地保证了大堤和下游的安全。

乾隆第三次南巡时,又制定了清口水志,规定:上坝的水位上涨一尺,下坝的闸门可以开到十丈。

河道官员遵守这一规定,确保了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下游的各州县避免了水患的灾害。

徐州附近黄河大堤也是乾隆要巡察的重点之一。

乾隆多次来到这里。

根据乾隆的命令,这里先后修筑的防洪石堤大坝全长70多华里。

浙江的海宁州和仁和县,是江海的交汇处,每天都要发生两次大潮汐。

一旦海堤被冲垮,整个江南将一片汪洋。

早在汉朝的时候,人们就已开始在这里修建海塘,以后历代修筑海塘,一直没有间断过。

到了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浙江又一次水情告急,而在海塘施工中又出现了石塘、柴塘之争。

究竟是修筑石塘,还是修筑柴塘意见不统一。

乾隆第三次南巡到达海宁的第二天,马上亲临现场,亲自试验打桩。

他看到如果修建石塘,必须从旧塘坝向后移数十丈才能打桩,这样势必会毁掉许多百姓的田地和村庄,乾隆看到这种情况说,本来想保护民众,现在反而先害了他们。

于是乾隆决定先修筑柴塘,并要求每年用竹篓装上石头加固。

在第五次南巡时,乾隆见到堤坝的泥土被湍急的水流不断冲走,装石头的竹篓都露了出来。

于是乾隆决定在可以修建石塘的地方,都改建鱼鳞石塘。

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乾隆最后一次南巡时,下令继续修筑范公塘石坝。

海塘工程的建成,有力地保护了江南水乡的繁华昌盛。

乾隆南巡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笼络人心。

凡是他经过的地方,都被不同程度地减免了赋税。

乾隆对接驾及办差的官员大加赏赐,加官晋爵;将一些原来受过处分官员恢复原职。

特别是对前来接驾的老臣,他问寒问暖,赏赐人参、貂皮等物品,还要赏赐他的子孙功名。

在南巡途中,乾隆一方面多次在各地的孔庙行礼,另一方面对前来拜见的文人士子,他亲自命题考试

他出的不少考题,摆脱了科举考试的八股陋习而注重实际应用。

如浙江省大修海塘,他就以《海塘得失策》为题。

取得一等成绩考生,立即授予官职,这样就选拔了许多实用的人才

由于江南一带人才荟萃,读书应试的人很多,乾隆下令给江苏、安徽、浙江三省官办学府增加名额。

《四库全书》告成后,他个人掏腰包让人抄录了三份,藏于扬州的文汇阁、镇江的文宗阁、杭州的文澜阁,并命令地方官吏允许学子们拿出来抄录传看。

这些举措,对江浙一带的文化事业,起到了推动作用

阅兵也是乾隆南巡中重要的活动之一。

满族历来有重视骑射,崇尚勇武的传统,历代帝王也都熟练掌握骑马射箭。

乾隆历次南巡,都在杭州、南京等地举行盛大的阅兵式。

乾隆本想通过阅兵,训练士兵,扭转颓败的风气,并向江南人民显示大清朝的力量。

但没想到,阅兵反而闹了许多笑话。

乾隆最后一次南巡阅兵是在杭州,嘉庆皇帝后来回忆那次阅兵时的情形说:射箭箭虚发,骑马人坠地。

一时传为笑谈。

乾隆南巡,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饱览山川美景。

所以他六次南巡每次都带画师随行,将喜爱的江南景色摹绘成图,在圆明园和承德避暑山庄仿建。

南京的瞻园、海宁的安澜园、杭州的小有天园和苏州的狮子林,这江南的四大名园后来都在圆明园中一一重新造了一座。

杭州的雷锋夕照、三潭印月、平湖秋月等西湖十景,更是实景仿制,连景点的名称都原样照搬。

苏州的狮子林乾隆特别喜爱,于是又在避暑山庄仿建一所。

搬进避暑山庄的,还有镇江的金山寺、...

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 究竟为什么执着于下江南

乾隆帝名叫弘历,是雍正皇帝第四子,25岁即位,89岁辞世,做皇帝做了60年。

乾隆皇帝一生六下江南,野史上说乾隆下江南,是为了寻找自己的汉人生母,因乾隆是雍正与一名汉族女子所生,因当时清政府执行的是满汉不能通婚,所以当生下乾隆后,乾隆被抱回宫中抚养,而他的生母则遗落民间,所以乾隆就六次下江南寻访生母!这当然是无稽之谈。

乾隆下江南,首要原因是江南风景秀丽,苏州杭州天下独绝。

乾隆帝下江南当然有饱览江南秀美山川之意,其实还有以下原因:其一、视察水利。

在六次南巡中乾隆有五次视察黄河治理工程,四次巡视了浙江的海塘工程。

当时,解决黄河水患的关键工程在江苏的清口,和洪泽湖的高家堰,所以乾隆每次南巡,都要到这两个地方来看一看。

其二,要和祖父比比。

乾隆皇帝好大喜功,自称“十全老人”,文治武功均效仿其祖康熙。

康熙曾六次南巡,乾隆帝也想在江南巡上和乃祖一决高下。

其三,找美女。

有人说苏杭多美女。

民间传说乾隆喜欢江南美女,每次南巡时少不了寻花问柳。

所以皇后天天和他吵闹,乾隆一气之下,将皇后遣送回京。

乾隆第四次南巡时,将皇后遣送回京确有其事,这在乾隆三十年《春季档》中就有记载。

琼瑶小说《还珠格格》里面的夏雨荷不就是江南美女吗?其四,乾隆皇帝一生以诗人自居,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诗。

这些诗歌自然不能光在颐和园皇宫里写吧。

乾隆要出去走走,自然要选择山川秀美的江南,反正车旅费实报实销。

既有美女相陪,又能产生灵感,何乐而不为?其五、阅兵。

满族历来有重视骑射、崇尚勇武的传统,历代帝王也都熟练掌握骑马射箭。

乾隆历次南巡,都在杭州、南京等地举行盛大的阅兵式。

乾隆本想通过阅兵,训练士兵,扭转颓败的风气,并向江南人民显示大清朝的力量。

其六、笼络人心。

首先凡是他经过的地方,都被不同程度地减免了赋税。

其次来对接驾及办差的官员大加赏赐,加官晋爵;将一些原来受过处分官员恢复原职。

特别是对前来接驾的老臣,他问寒问暖,赏赐人参、貂皮等物品,还要赏赐他的子孙功名。

再次南巡途中乾隆在各地的孔庙行礼,对前来拜见的文人士子,他亲自命题考试。

他出的不少考题,摆脱了科举考试的八股陋习而注重实际应用。

由于江南一带人才荟萃,读书应试的人很多,乾隆下令给江苏、安徽、浙江三省官办学府增加名额。

《四库全书》告成后,他个人掏腰包让人抄录了三份,藏于扬州的文汇阁、镇江的文宗阁、杭州的文澜阁,并命令地方官吏允许学子们拿出来抄录传看。

这些举措,对江浙一带的文化事业,起到了推动作用。

最后当年清兵入关,在江南杀掠太重,“嘉定十日”、“扬州三屠”等,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康熙、乾隆等均将笼络当地士民人心作为重要事件处理,如重修史可法庙等措施。

总体来说,乾隆六巡江南,排场一次比一次大,耗费一次比一次多,甚至造成国库的枯竭,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

乾隆在其晚年才完全认识到南巡的错误,《清史稿·吴熊光传》载,乾隆说:我当皇帝六十年,自认为自己没犯什么大错。

惟有六次南巡,劳民伤财,把好事办成了坏事。

是呀,后人在演绎小说时,也把乾隆下江南当成去寻找美女,看来还真有点冤枉的味道。

野史传说:乾隆皇帝为什么要六下江南

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四次巡幸了浙江的海宁,并且都住在陈家的安澜园,传说他是为了探望自己的亲生父母,陈世倌夫妇。

这海宁陈家指的是浙江海宁的陈世倌陈家,人们俗称他为陈阁老。

康熙年间曾入朝为官,与当时的雍亲王胤禛关系十分密切。

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雍亲王(后来的雍正皇帝)的福晋与陈世倌的夫人在同一天生下了孩子

雍亲王让陈阁老把男孩抱进王府看看,陈家把男孩送去,当天王府把孩子送了出来。

陈阁老回到家中一看,自己原来的那个男孩已经变成了女孩。

陈世倌知道事关身家性命,不敢声张,不久就辞官带着全家回原籍去了。

而那个被换入王府的男孩,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

弘历当了皇帝以后,从乳母口中得知这件事情,便假借南巡的名义,经常与父母相聚。

而那个被换出去的女儿,长大后嫁给了大学士蒋廷锡的儿子蒋溥,她所住的那栋楼被后人称为‘公主楼’。

纵观整个清朝,海宁陈家做官的最多,从乾隆以后历代皇帝恩宠不衰,很能说明一些事情。

这个野史传说,被后来的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先生,写进了他的小说《书剑恩仇录》当中。

“天下文枢”牌坊上的诗词?

“天下文枢”牌坊上似乎没有诗词,只有2副对联:第一联是源脉悠长,诗礼江山昭日月;人文荟萃,弦歌画舫又春秋。

——章炳文书 乾隆联 第二联是允矣斯文,为古今中外君民立之极;大哉夫子,会诗书易礼春秋集其成。

——尉天池书 乾隆联 PS:第二个问题是求所有牌坊上的诗词,这个首先问题有误,其次难度太高。

留待高人回答吧。

...

“凤岭高登演武台”这句诗词是什么意思?

“凤岭高登演武台”出自清代袁枚的《湖上杂诗(二十首选一)》,原句为“凤岭高登演武台,排衙石上大风来。

”这句诗的意思是“登上位于凤岭高处的演武台。

”全诗原文:湖上杂诗(二十首选一) 清代:袁枚 凤岭高登演武台,排衙石上大风来。

钱王英武康王弱,一样江山两样才。

袁枚简介: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

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四年进士,选庶吉士;曾外放江南地区任县令,先后于江苏历任溧水、江宁、江浦、沭阳任县令七年,为官政治勤政颇有名声,奈仕途不顺,无意吏禄;于乾隆十四年(1749)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四十岁即告归。

在江宁小仓山下筑随园,吟咏其中。

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

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与赵翼、张问陶合称“性灵派三大家”。

代表作品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