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描写景物的诗词赏析



跪求一些描写风景的古诗与诗的赏析 诗中春/夏/秋/冬/山/水/日/月/风/花/雨/雪/草/柳/树/鸟/河/江/云/别/亲情/乡情 诗中春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2.谁言寸

跪求一些描写风景的古诗与诗的赏析

诗中春/夏/秋/冬/山/水/日/月/风/花/雨/雪/草/柳/树/鸟/河/江/云/别/亲情/乡情 诗中春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孟浩然:《春晓》》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夜喜雨))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李绅:《悯农》)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9.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10.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 诗中夏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白居易:《观刈麦)) 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李商隐:(晚晴)) 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杜甫:《夏夜叹》) 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

(戴复古:《大热》) 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

(李昂:《夏日联句》) 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杜甫:《江村》) 10.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

(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诗中秋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李峤:《风》) 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李绅:《悯农》) 4.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汉乐府?长歌行》) 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6.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 7.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 8.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杜牧:《秋夕》) 9.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 10.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 诗中冬 1.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杜甫:《兵车行》)' 2.秋月扬明恽,冬岭秀寒松。

(陶渊明:《四时》) 3.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

(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 4.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

(董思恭:《守岁》) 5.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

(王微:《四气诗》) 6.隆冬到来时,百花即已绝。

(陈毅:《梅》) 7.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张谓:《早梅》) 8.儿童冬学闹比邻,据岸愚儒却子珍。

(陆游:《秋日郊居》) 9.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白居易:《冬至夜思家》) 10.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杜甫:《小至》) 诗中山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王维:《鹿柴》)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关山月}) 7.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独坐敬亭山》) 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陶渊明:《归园田居》) 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诗中水 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曹操:3.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骆宾王:《咏鹅》)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望天门山》))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7.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刘禹锡:《竹枝词》) 8.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9.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杨万里:《小池》) 10.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诗中日 1.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汉乐府?陌上桑》) 2.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3.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杜甫:《绝句》) 4.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6.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7.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8.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元日》) 9.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0.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 诗中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瞑》) 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卢纶:《塞下曲》) 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6.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李白:《古朗月...

如何鉴赏古诗词的景物描写

分析诗歌鉴赏中景物描写的特点:一、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去赏析。

不同诗歌写景角度不同,有的偏重于空间顺序,有的偏重于色彩描绘,有的则从人物感觉器官角度去描写景物。

我们在阅读时,读出这些角度的话,就能读懂诗歌写景的特色

(1)空间角度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

苏轼《鹧鸪天》,上片写景,由远到近、由高到低,层次分明。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先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再写近处翠竹遮隐墙头,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接下来“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

可见空间顺序是写景诗句鉴赏的一个角度。

(2)色彩角度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

王维《田园乐》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两句诗,红绿相映,色彩分明,让人联想到一夜春雨过后鲜艳的桃花盛开,碧绿的柳丝笼罩在若有若无的水烟之中的迷人景象。

“红”“绿”两种色彩在鉴赏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赏析诗歌抓表示颜色的词语,分析绘形绘色的画面美,写景的特色就突出了。

(3)感觉器官角度赏析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

比如白居易《夜雪》这首诗: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描写对象是雪,诗中句句写雪,可作者依次从自己的感觉、视觉和听觉写来,突出了雪之大。

作者的感觉是又一个鉴赏角度。

二、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人写景时,除安排顺序外,总要运用一些表现手法。

最常见的是一些抒情方式和描写方式,前者如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后者如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虚实结合(或以虚写实),这些手法是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需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的。

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前两句写实景,是送别时的环境描写,后两句虚景,想象别后的情景,虚实结合,扩大意境,深化主题。

表现手法的运用,使诗歌更加精彩,赏析时当然不能错过了。

如何鉴赏古诗词的景物描写

分析诗歌鉴赏中景物描写的特点:一、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去赏析。

不同诗歌写景角度不同,有的偏重于空间顺序,有的偏重于色彩描绘,有的则从人物感觉器官角度去描写景物。

我们在阅读时,读出这些角度的话,就能读懂诗歌写景的特色。

(1)空间角度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

苏轼《鹧鸪天》,上片写景,由远到近、由高到低,层次分明。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先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再写近处翠竹遮隐墙头,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接下来“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

可见空间顺序是写景诗句鉴赏的一个角度。

(2)色彩角度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

王维《田园乐》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两句诗,红绿相映,色彩分明,让人联想到一夜春雨过后鲜艳的桃花盛开,碧绿的柳丝笼罩在若有若无的水烟之中的迷人景象。

“红”“绿”两种色彩在鉴赏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赏析诗歌抓表示颜色的词语,分析绘形绘色的画面美,写景的特色就突出了。

(3)感觉器官角度赏析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

比如白居易《夜雪》这首诗: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描写对象是雪,诗中句句写雪,可作者依次从自己的感觉、视觉和听觉写来,突出了雪之大。

作者的感觉是又一个鉴赏角度。

二、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人写景时,除安排顺序外,总要运用一些表现手法。

最常见的是一些抒情方式和描写方式,前者如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后者如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虚实结合(或以虚写实),这些手法是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需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的。

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前两句写实景,是送别时的环境描写,后两句虚景,想象别后的情景,虚实结合,扩大意境,深化主题。

表现手法的运用,使诗歌更加精彩,赏析时当然不能错过了。

...

描写景物的古诗词

秋雨——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秋夜——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

秋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秋叶——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秋色——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

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秋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秋思——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

秋愁——莫道身闲总是,孤灯夜夜写清愁。

秋兴——西风吹叶满湖边,初换秋衣独慨然。

秋怀——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

秋梦——清梦初回秋夜阑,床前耿耿一灯残。

秋忆——砧杵敲残深巷月,梧桐摇落故园秋。

秋悟——人人解说悲秋事,不似诗人彻底知。

秋味——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声多。

描写秋天的古诗和描写秋天的名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

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

波:微波泛动。

木叶:枯黄的树叶。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萧瑟:寂寞萧条的样子。

燎栗:凄凉。

若在远行:好象人在远行之中。

战国楚·宋玉《九辩》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汉·刘彻《秋风辞》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榈庭:榈巷庭院。

晋·陶渊明《酬刘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迢迢:形容夜长。

亭亭:远貌。

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芙蓉:荷花。

南朝齐·萧悫《秋思》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关。

眺:远望。

平楚:平野。

苍然:草木茂盛的样子。

两句写初秋之景。

南朝齐·谢朓《宣城郡内登望》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亭皋:水边平地。

木叶:树叶。

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

南朝梁·柳浑《捣衣诗》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草低:衰草枯萎。

木下:树叶落下。

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肃榆中与青海西宁之间。

玉门: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

两句写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范云《别诗》 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秋声:秋天西风作,草木零落,多肃杀之声。

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维:语助词,无义。

序:时节。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骛:鸟名,野鸭。

齐飞:落霞从天而下,孤骛由下而上,高下齐飞。

一色:秋水碧而连天,长空蓝而映水,形成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唐·王绩《野望》 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唐·宋之问《始安秋日》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潺湲:流水声。

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这两句写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红叶飘零,所余不多。

唐·王维《阙题二首·山中》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颀《望秦川》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唐·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唐·李白《赠庐司户》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唐·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酣:尽情饮酒。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人烟:人家炊烟。

寒橘柚:秋日寒烟使橘袖也带有寒意。

两句写人家缕缕炊烟,橘柚一片深碧,梧桐已显微黄,呈现一片深秋景色。

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唐·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信宿:连宿两夜。

故:仍然。

唐·杜甫《秋兴八首》 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唐·杜甫《秋兴八首》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唐·杜甫《秋野五首》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唐·杜甫《月》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白茅;茅草。

描写深秋原野的景象:大风吹卷着原野上的茅草,野火烧着枯萎的桑树。

唐·岑参《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唐·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返照乱流明,寒空千嶂净 返照:晚照,夕照。

乱流:纵横错杂的河水。

嶂:陡立的山峰。

唐·钱起《杪秋南山西峰题准上人兰若》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 落照:夕阳西下。

唐·钱起《题苏公林亭》 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 宿雨:昨夜的雨。

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 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 绿芜:绿草。

合:长满。

意谓雨后庭中小径长满绿草,霜后花园中落满红叶,庭院一片荒凉寂寞景象。

唐·白居易《司马宅》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唐·刘禹锡《秋词二首》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色嗾人狂 清入骨:秋天的景色清澈入骨。

嗾:怂恿。

刘禹锡《秋词二首》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描写荷叶在秋风中向东倾斜,暗寓伤秋的情绪

府·杜牧《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如何分析诗歌鉴赏中景物描写的特点

分析诗歌鉴赏中景物描写的特点: 一、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去赏析。

不同诗歌写景角度不同,有的偏重于空间顺序,有的偏重于色彩描绘,有的则从人物感觉器官角度去描写景物。

我们在阅读时,读出这些角度的话,就能读懂诗歌写景的特色。

(1)空间角度 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

苏轼《鹧鸪天》,上片写景,由远到近、由高到低,层次分明。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先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再写近处翠竹遮隐墙头,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接下来“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

可见空间顺序是写景诗句鉴赏的一个角度。

(2)色彩角度 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

王维《田园乐》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两句诗,红绿相映,色彩分明,让人联想到一夜春雨过后鲜艳的桃花盛开,碧绿的柳丝笼罩在若有若无的水烟之中的迷人景象。

“红”“绿”两种色彩在鉴赏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赏析诗歌抓表示颜色的词语,分析绘形绘色的画面美,写景的特色就突出了。

(3)感觉器官角度赏析 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

比如白居易《夜雪》这首诗:已讶衾枕冷,复见窗 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描写对象是雪,诗中句句写雪,可作者依次从自己的感觉、视觉和听觉写来,突出了雪之大。

作者的感觉是又一个鉴赏角度。

二、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诗人写景时,除安排顺序外,总要运用一些表现手法。

最常见的是一些抒情方式和描写方式,前者如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后者如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虚实结合(或以虚写实),这些手法是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需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的。

王昌龄《送魏二》:醉别 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前两句写实景,是送别时的环境描写,后两句虚景,想 象别后的情景,虚实结合,扩大意境,深化主题。

表现手法的运用,使诗歌更加精彩,赏析时当然不能错过了。

三、从诗歌的结构特点角度赏析 古诗讲究起承转合,词一般上片写景叙事,下片抒情议论,如果一首诗词没有按一般规律写作,那在结构上就会有自己的特色,鉴赏时需要对这方面的特点加以分析。

一句一景,或句句写景,或景语作结,或前后照应好,结构严谨。

这些都是诗歌结构方面的特色,是赏析时容易忽略的,我们一定要有结构观念,从结构角度鉴赏诗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前面提到的王维的《田园乐》,依次写了红桃、绿柳、落花、啼莺,一句一景,并且“落花”照应“桃红”“莺啼”照应“柳绿”,使诗歌结构严谨,这一点同样可以成为这首诗写景的一大亮点,而不应只看到它色彩方面的特色。

四、从锤炼字词的角度赏析 古人写诗非常注重字词的锤炼,留下了如“一字师”的佳话,“推敲”的故事,鉴赏时抓住这些运用传神的字词,可以了解所写景物的特点,营造的意境,表达的感情,甚至可以了解一首诗的结构特点。

“昨夜一枝开”“僧敲月下门”“春风又绿江南岸”“遥看瀑布挂前川”??诗句中都有运用传神的字眼,这些字眼的运用,把整个景物都写活了,能给人一种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

一个字就惟妙惟肖的再现了景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感情,鉴赏诗歌怎能把这些遗忘呢? 五、从修辞手角度赏析 文学作品描写景物离不开修辞的运用,修辞能把景物写活,古典诗歌也不例外,写景诗句中同样也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双关、互文、设问、反问等,这些修辞不仅能形象生动地再现事物的特征,而且能恰到好处地表现作者感情,也能使诗歌语句整齐,体现音乐美。

鉴赏时同样不能忽视修辞的欣赏。

“露似真珠月似弓”这句写景的诗句只能从修辞的角度探讨其妙处,探讨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看到写景的诗句如果能从以上五个角度赏析,那么,一首诗就能读懂,读懂诗句不管从哪个角度发问,都可以自如地回答问题。

当然,欣赏诗歌写景的角度还有其它,无论从哪种角度入手,都要注意解决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一是作者运用哪些表达技巧写景的,这些技巧的效果怎样;一是作者借这些景物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些方面都必须具体阐述,才能恰到好处的回答开头提出的问题,才能多角度的赏析写景特色,才能写出全面准确的赏析文字。

描写景物的句子,并赏析。

五句

青色的微光在东方弥漫开,银线湖像一个巨大的染坊,晨雾像挂在空中的千条待染的白纱,缓缓地摆动着....又缀上了无数细碎的金片,太阳君临湖上,变幻奇异的色彩,雾帐迅速被风卷到远远的天边去了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

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一望无边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握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鲁迅《故乡》) 赏析 这幅画是少年闰土月夜瓜地刺猹图。

通过“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及“一望无边的的碧绿的西瓜”的景物描写烘托出一个英俊、活泼的少年闰土。

二 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的篝火烧起来了

在风雨,在烂泥里跌滚了几天的战士们,围着这熊熊的野火谈笑着,湿透的衣服上冒起一层雾气,洋瓷碗里的野菜“嗞—嗞”地响着…… (王愿坚《七根火柴》) 赏析 这段环境描写很好地烘托红军战士生起篝火后的欢乐情绪,说明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下来的七根火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给部队同志们带来了温暖和力量,从而赞颂了无名战士的革命品质,突出了全篇的中心意思。

三 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

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

除此以外,就是寂静。

耳朵里以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也是极近的,极洪大的也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陆定一《老山界》) 赏析 先写所见,三种景物都作了比喻,星星比作“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山峰比作“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山谷比作“一口井”。

接着写所闻,声响难以模写,用比喻才显得形象直觉:“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奇特的高山景色,多美啊!目的是什么呢?为了烘托出红军战士的乐观主义精神

四 走过木桥,越过避兵洞,迎面而来的是群猴观景峰。

四周奇峰似姿态各异的猴子,或憨或顽,或刁或怒,似在欢迎远来的游客。

他们是大自然凝固的音韵,遮阳山原始情趣的哲学遗稿。

——据载,张三丰隐居后在此度过。

张三丰可谓道教之仙,在此有许多遗迹。

如他在绝壁上飞身用手指镂刻下的诗句,青石上踩过的脚印以及升仙之所。

——退出藏经洞,穿过茫茫林海,抬头仰望,远处一线天依稀可见,不禁使人怀疑天外是否还有天。

(任宝剑《遮阳山纪行》) 赏析 作者以景点转移为线索,以游踪为序,把遮阳山的佳景古迹串连起来,对众多景点进行恰当的详略取舍,有的浓墨重彩,有的一笔带过。

并加入传说,增添情趣。

五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的到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听的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 ...

描写景物的句子,要带赏析的10句

青色的微光在东方弥漫开,银线湖像一个巨大的染坊,晨雾像挂在空中的千条待染的白纱,缓缓地摆动着....又缀上了无数细碎的金片,太阳君临湖上,变幻奇异的色彩,雾帐迅速被风卷到远远的天边去了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

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一望无边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握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鲁迅《故乡》) 赏析 这幅画是少年闰土月夜瓜地刺猹图。

通过“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及“一望无边的的碧绿的西瓜”的景物描写烘托出一个英俊、活泼的少年闰土。

二 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的篝火烧起来了。

在风雨,在烂泥里跌滚了几天的战士们,围着这熊熊的野火谈笑着,湿透的衣服上冒起一层雾气,洋瓷碗里的野菜“嗞—嗞”地响着…… (王愿坚《七根火柴》) 赏析 这段环境描写很好地烘托红军战士生起篝火后的欢乐情绪,说明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下来的七根火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给部队给同志们带来了温暖和力量,从而赞颂了无名战士的革命品质,突出了全篇的中心意思。

三 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

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

除此以外,就是寂静。

耳朵里以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也是极近的,极洪大的也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陆定一《老山界》) 赏析 先写所见,三种景物都作了比喻,星星比作“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山峰比作“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山谷比作“一口井”。

接着写所闻,声响难以模写,用比喻才显得形象直觉:“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奇特的高山景色,多美啊!目的是什么呢?为了烘托出红军战士的乐观主义精神。

四 走过木桥,越过避兵洞,迎面而来的是群猴观景峰。

四周奇峰似姿态各异的猴子,或憨或顽,或刁或怒,似在欢迎远来的游客。

他们是大自然凝固的音韵,遮阳山原始情趣的哲学遗稿。

——据载,张三丰隐居后在此度过。

张三丰可谓道教之仙,在此有许多遗迹。

如他在绝壁上飞身用手指镂刻下的诗句,青石上踩过的脚印以及升仙之所。

——退出藏经洞,穿过茫茫林海,抬头仰望,远处一线天依稀可见,不禁使人怀疑天外是否还有天。

(任宝剑《遮阳山纪行》) 赏析 作者以景点转移为线索,以游踪为序,把遮阳山的佳景古迹串连起来,对众多景点进行恰当的详略取舍,有的浓墨重彩,有的一笔带过。

并加入传说,增添情趣。

景物描写及其赏析

银白的月光洒在地上,到处都有蟋蟀的凄切的叫声。

夜的香气弥漫在空中,织成了一个柔软的网,把所有的景物都罩在里面。

眼睛所接触到的都是罩上这个柔软的网的东西,任是一草一木,都不是象在白天里那样地现实了,它们都有着模糊、空幻的色彩,每一样都隐藏了它的细致之点,都保守着它的秘密,使人有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

(巴金《家》) 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变成了一片黑色。

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

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象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沈从文《边城》) 他靠纱窗望出去。

满天的星又密又忙,它们声息全无,而看来只觉得天上热闹。

一梳月亮象形容未长成的女孩子,但见人已不羞缩,光明和轮廓都清新刻露,渐渐可烘衬夜景。

小园草地里的小虫琐琐屑屑地在夜谈。

不知哪里的蛙群齐心协力地干号,象声浪给火煮得发沸。

几星萤火优游来去,不象飞行,象在厚密的空气里漂浮,月光不到的阴黑处,一点萤火忽明,象夏夜的一只微绿的小眼睛。

(钱钟书《围城》) 中山公园的水池象是一面镜子,圆圆的月亮映在池面。

池子附近树旁的几盏路灯,那圆圆的灯光映在水里,就象是一个小月亮似的,围绕着池中的月亮。

一片一片臃肿的白云缓缓地移过池面,仿佛是一群老妇,弯着背,一步一步吃力地从月亮前面走过,想把月亮遮住,月亮却透过云片的空隙倾泻下皎洁的光芒。

一片白云和一片白云连起,如同一条宽大的不规则的带子,给澄澄的天空分成两半。

白云移过,逐渐消逝在远方。

天空碧澄澄的,月亮显得分外皎洁。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五月末的北方夜晚,是最清新、最美好的时刻。

天空象是刷洗过一般,没有一丝云雾,蓝晶晶的,又高又远。

一轮圆圆的月亮,从东边的山梁上爬出来,如同一盏大灯笼,把个奇石密布的山谷照得亮堂堂,把树枝、幼草的影投射在小路上,花花点点,悠悠荡荡。

宿鸟在枝头上叫着,小虫子在草棵子里蹦着,梯田里春苗在拔秆儿生长着;山野中也有万千生命在欢腾着…… (浩然《艳阳天》) 月光洒满了这园庭,远处的树林,顶上载着银色的光华,林里烘出浓厚的黑影,寂静严肃的压在那里。

喷水池的喷水,池里的微波,都反射着皎洁的月光,在那里荡漾,她脚下的绿茵和近旁的花草也披了月光,柔软无声的在受她的践踏。

(郁达夫《秋河》) 月亮快要出来了。

月亮还远着呢,可是在地平线后边,人们觉得它从黑暗的深渊上升。

一道微弱的光,给围绕在高坡上的树顶镶了一条花边,好象高脚杯的边缘,这些反映在微光中的树峰的侧影,一分钟比一分钟显得更为深黑。

(法 罗曼?罗兰:《母与子》) 雾霭消散了,银色的月光好象一身自得耀眼的寡妇的丧服,覆盖着广阔的沙滩。

河面没有一条船只,甚至看不见一丝微波,河心河岸,到处是一片宁静,这宁静有如死亡带给受尽苦难的病患者的一种无休止的安宁。

(印度 泰戈尔:《沉船》) 过了八公里的瞿塘峡,乌沉沉的云雾,突然隐去,峡顶上一道蓝天,浮着几小片金色浮云,一注阳光像闪电样落在左边峭壁上。

右面峰顶上一片白云像白银片样发亮了,但阳光还没有降临。

这时,远远前方,无数层峦叠嶂之上,迷蒙云雾之中,忽然出现一团红雾。

你看,绛紫色的山峰,衬托着这一团雾,真美极了。

就像那深谷之中向上反射出红色宝石的闪光,令人仿佛进入了神话境界

这时,你朝江流上望去,也是色彩缤纷:两面巨岩,倒影如墨;中间曲曲折折,却像有一条闪光的道路,上面荡着细碎的波光;近处山峦,则碧绿如翡翠。

时间一分钟一分钟过去,前面那团红雾更红更亮了。

船越驶越近,渐渐看清有一高峰亭亭笔立于红雾之中,渐渐看清那红雾原来是千万道强烈的阳光。

八点二十分,我们来到这一片晴朗的金黄色朝阳之中。

刘白羽《长江三日》 隔断了众人与我的是漫天的雾。

任是高屋崇楼,如水的车辆,拥挤的行人;一切都不复存在,连自己行走时摇荡出去的手臂也消失在迷茫之中了。

靳以《雾》 屋子外面,原是浓厚得对面不见人影的晨雾,这时已经消退,变淡了。

慢慢得势的阳光里,白蒙蒙的雾点子,一阵一阵地翻腾,飘散,好像沙沙有声。

篱笆,土堆,墙头,都在雾气里显出模糊的形象。

王西彦《春回地暖》 雾霭 像轻纱,像烟岚,像云彩;挂在树上,绕在屋脊,漫在山路上,藏在草丛中。

一会儿像奔涌的海潮,一会儿像白鸥在翻飞。

霞烟阵阵,浮去飘来,一切的一切,变得朦朦胧胧的了。

顷刻间,这乳白色的轻霭,化成小小的水滴。

洒在路面上,洒在树丛中,洒在人头脸上。

轻轻的,腻腻的,有点潮湿。

人们吸进这带有野菊花药香味儿的气息,觉得有点微醺。

仇智杰《雾纱赋》 晨雾 夜雾慢慢淡了,颜色变白,像是流动着的透明体,东方发白了。

浮动着的轻纱一般的迷雾笼罩着曹阳新村,新村的建筑和树木若有若无。

说它有吧,看不到那些建筑和树木的整体;说它没有吧,迷雾开豁的地方,又隐隐露出建筑和树木部分的轮廓,随着迷雾的浓淡,变幻多姿,仿佛是海市蜃楼。

周而复《上海的早...

关于春天的诗句及其赏析

描写春天的诗: 江南春绝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作者简介] 杜牧(803年~805年),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

二十六岁中进士,为弘文馆校书郎。

后来除在地方上做十年幕僚外,又在黄、池、睦、湖等州做过刺使,还曾在中央任过监察御史,膳部、比部及司功员外郎等职,终于中书舍人。

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是晚唐一位著名诗人。

青年时期的杜牧,怀有经邦济世之志,喜读兵书,为人刚直不阿,敢于指陈时弊。

后来,由于卷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使他的政治主张未得旋展,终于堕入颓废享乐、纵情声色的生活里面。

杜牧在文学方面,主张文以致用,强调内容为主,形式为辅,提倡言之有物,朴实无华的文风;反对无病呻吟,片面追求形式。

在晚唐追求浮丽柔靡的文坛上,他主张“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以豪迈俊爽,拗峭清丽独树一格。

他的七律和七绝都写得很成功,而七绝尤为凝炼、自然,很多名篇为后人所传诵。

由于他在诗歌方面成就较高,后人把他与杜甫相提,称为“小杜”,或为李商隐并提,称为“李杜”。

杜牧虽然写了一些进步诗篇,但也写了不少消极颓废、趣味低下的作品,这些含有糟粕的诗歌,应引起注意,给予批判。

[注释] ①郭:外城。

酒旗:酒帘,高悬在酒店外的标帜。

②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

据《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

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大概数字

[译诗] 辽阔的江南到处莺歌燕舞绿树红花相映, 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都有酒旗迎风飘动。

南朝统治者笃信佛教足足建有四百八十座寺庙, 如今有多少楼台都笼罩在这蒙蒙的烟雨之中。

[赏析] 这是描写江南风光的一首七绝。

江南多么迷人,多么令人向往,“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已经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绚丽的图画,但那只是宏观的,而杜牧的《江南春》则相对具体一些,似乎领我们参观了几个景点,印象也就更深刻了。

杜牧在这首七绝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首先诗人把我们带入了江南那花红柳绿的世界

你看,到处莺歌燕舞,到处绿树红花;那帝水的村庄,那依山的城郭,尤其是那迎风招展的酒旗,多么令人心驰神往!“千里”说明是写整个江南,但整体又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意象表现出来的。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有过渡到江南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揉进了沧桑之感,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佛教建筑物在春风春雨中若隐若现,更增添扑朔迷离之美。

诗人在这里不说“江南四百八十寺”,而说“朝朝四百八十寺”,显然别有意蕴。

南朝统治者佞佛,劳民伤财,修建了大量寺庙,《南史·郭祖深传》说:“时帝大弘释典,将以易俗,故祖深尤言其事,条以为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

”据此,杜牧说“四百八十寺”显然说少了。

如今“南朝四百八十寺”都已成为历史的遗物,成为江南美妙风景的组成部分了。

审美之中不乏讽刺,诗的内涵也更丰富了。

这首诗四句均为景语,一句一景,各具特色。

这里有声音有色彩,有空间上的拓展,有时间上的追溯。

在短短的28个字中,诗人以极具概括性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

《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文赏析】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

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

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

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

《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

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

”(《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为全诗创造了气氛。

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

“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

“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

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浓淡淡,动夺天巧。

”《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

两说虽则有别...

写景的五首诗加赏析

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 陆游《卜算子 咏梅》赏析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首《卜算子》以“咏梅”为题,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鸡声茅店月,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天下谁人不识君,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5,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又默默地凋落了、寂寥荒寒、梅花也就倍受冷落了.从这一句可知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园中的梅, 温庭筠《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铎,骚人阁笔费评章. 唐诗中,回答了“骚人阁笔费评章”的原因,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 凫(音符):野鸭.《全唐诗》录存其诗二十六首: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4. 杜陵:在长安城南,因汉宣帝陵墓所在而得名,这里指长安.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用白描手法写景:日暮黄昏:一种落叶乔木. 3. 枳(音只),濯清涟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颐)以莲花自喻一样,作者亦是以梅花自喻.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也有理趣,值得咏思,也道出了雪、换马的处所,破败不堪的 “ 断桥”,自然是人迹罕至,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千里黄云白日曛. 5,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赏析:诗的后两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长处与不足,高尚不仕.《唐才子传》称他“神意淡泊,善画山水”,“工诗,多悠远之思;陶写性灵.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 动征铎(音夺).它孑然一身. 槲叶落山路,要有自知之明。

取人之长,或望明月而生情思.此诗写春,人迹板桥霜,客行悲故乡,这正和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更谈不上会有人来欣赏.随着四季的代谢,它默默地开了。

这首诗既有情趣.4,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

3,刘方平《月夜》赏析 更深月色半人家、天宝时人,隐居颖阳太谷,超然物外”.这句说,默会风雅.故能脱略世故.驿墙: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梅不如雪白,北风吹雁雪纷纷。

2,【别董大】高适 ,雪没有梅香,补己之短,才是正理: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也不细描其光影、梅各执一端的根据。

读完全诗,而是一株生长在荒僻郊外的“野梅”.它既得不到应有的护理:震动出行的铃铛,枳花明驿墙,途经商山.这句说:因而思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写这首诗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争春,北斗阑干南斗斜[1].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赏析】 刘方平,开元,也各有所短。

莫愁前路无知己:大铃. 2. 槲(音弧),四顾茫然—— 有谁肯一顾呢.或咏春景而感怀,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绝俗1,【雪梅】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