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诗词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



【诗圣是唐代的哪一位诗人?】作业帮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经历了唐代的由盛到衰的过程.因此,与诗仙李白相比,杜甫更多的是对国家的忧虑及对老百姓的困难生活的同情.故他的诗被称作

【诗圣是唐代的哪一位诗人?】作业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经历了唐代的由盛到衰的过程.因此,与诗仙李白相比,杜甫更多的是国家的忧虑及对老百姓的困难生活的同情.故他的诗被称作“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汉族中国唐朝襄州襄阳人,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 所以杜甫祖籍襄阳 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大将杜预之后裔(杜甫为杜预二十世孙).曾祖父杜依艺曾任巩令一职.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官至膳部员外郎且有自己的自传.父亲杜闲有奉天令一职.青年时期,杜甫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共同谈论诗,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安禄山与史思明)爆发后,他流亡颠沛,竟被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kuí)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杜甫死后,按其遗愿.,和其祖父同归葬在洛阳市东约23公里的偃师县杜楼村. 杜甫 杜甫在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六月至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任华州司功参军.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杜甫又被尊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并称“大李杜”.他所写的诗,被人称为“诗史”. 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 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 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也称“浣花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开奉节县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在他最后漂泊西南的十一年间,他虽过着“生涯似众人” 的生活,但却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岁晏行》等一千多首诗. 杜甫的诗都收集在《杜工部集》中.诗风基本沉郁顿挫

唐朝诗人杜甫的资料

杜甫 (712~770) 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7岁学诗,15岁扬名。

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

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

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

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

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天宝五载至十四载,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

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

六载曾应试“制举”;十载献“大礼赋”三篇得玄宗赏识,命宰相试文章;但均无结果。

直到十四载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之职。

仕途的失意沉沦和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

产生了《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样的不朽名篇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警世之句。

此期流传下来的诗大约100首,其中大都是五七言古体诗。

肃宗至德元载(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

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

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

不久因房案直谏忤旨,几近一死。

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

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

此时期的杜甫,对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先后写出了《悲陈陶》、《春望》、《北征》、《羌村》、“三吏”、“三别”等传世名作。

759年,关辅大饥,杜甫对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后辞官,经秦州、同谷,于年底到达成都。

此期流传下来诗歌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诗中的杰作。

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

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

其间曾因乱流亡梓、阆二州。

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

因病滞留云安,次年暮春迁往夔州。

768年出峡,辗转江陵、公安,于年底达岳阳

他生活的最后二年,居无定所。

飘泊于岳阳、长沙、衡阳、耒阳之间,时间多在船上度过。

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到岳阳的船上,年59岁。

逝世前作36韵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有“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之句,仍以国家灾难为念。

这11年,他写诗1000余首(其中夔州作430多首),占全部杜诗的七分之五强。

多是绝句和律诗,也有长篇排律。

名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登高》、《又呈吴郎》等。

杜诗现存1400多首。

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

被后代称作“诗史”。

但杜甫并非客观地叙事,以诗写历史;而是在深刻、广泛反映现实的同时,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段表达自己的主观感情。

正如浦起龙所云:“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读杜心解》)。

天宝后期以来,杜甫写了大量时事政治诗。

短篇如《洗兵马》、《有感》、《丽人行》、《三绝句》、《病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又呈吴郎》,长篇如《夔州书怀》、《往在》、《草堂》、《遣怀》,虽内容各异,但都是个人情感与事实相结合,抒情色彩较浓。

战争题材在杜诗中数量很大。

杜甫对不同性质的战争态度不同。

反对朝廷穷兵黩武,消耗国力的有《兵车行》、《又上后园山脚》等;支持平息叛乱,抵御外侮的有《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观兵》、《岁暮》等。

《前出塞》、《后出塞》两组诗,既歌颂了战士的壮烈英勇,又谴责了君王拓边无厌和主将骄横奢侈;以一个战士的自白概括了无数英勇士兵的不幸命运。

“三吏”、“三别”中,诗人同情人民的痛苦,愤恨野蛮拉丁;但大敌当前,兵源缺乏,他只能忍痛含泪劝慰被征者。

表现出作者内心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

杜甫有不少歌咏自然的诗。

歌咏的对象,往往是既联系自己,也联系时事,是情、景与时事的交融,而不仅仅是情景交融。

最具代表性的是《春望》、《剑门》。

杜甫还有些歌咏绘画、音乐建筑舞蹈、用具和农业生产的诗,同样贯注了作者的感情,具有时代特色

杜集中也有些诗,时代气氛不浓,个人感情较淡泊,尤其是在成都草堂写的一部分诗。

这是他经过长期飘泊,得到暂时休息后心境的表现。

在《屏迹》、《为农》、《田舍》、《徐步》、《水槛遣心》、《后游》、《春夜喜雨》等诗中,诗人对花草树木、鸟兽鱼虫的动态有细腻的观察,无限的喜爱和深刻的体会。

体现了杜甫诗歌和为人的另一侧面。

杜甫怀念亲友的诗,大都缠绵悱恻,一往情深。

如《月夜》怀念妻子,《月夜忆舍弟》怀念弟弟。

众多怀友诗中,以怀念李白的最为突...

诗人杜甫的资料

杜甫(dù fǔ)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并称“李杜”〔也称之为“大李杜” “小李杜”指唐代诗人李商隐和杜牧”〕。

由于经历了唐代由盛到衰的过程。

因此与诗仙李白相比,杜甫更多的是对国家的忧虑及对老百姓的困难生活的同情,他所写的诗,全方位反映了唐由盛至衰的过程,又被人称为“诗史”。

杜甫杜甫在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六月至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任华州司功参军。

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

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

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

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

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

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

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

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

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

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

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

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也称“浣花草堂”。

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

两年后,离开奉节县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

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诗人病死在衡阳市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在他最后漂泊西南的十一年间,他虽过着“生涯似众人” 的生活,但却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岁晏行》等一千多首诗。

杜甫的诗都收集在《杜工部集》中。

诗风基本沉郁顿挫。

阐述杜甫诗歌的诗史性质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可是作为“诗史”的杜诗并不是客观的叙事,用诗体去写历史,而是在深刻反映现实的同时,还通过独特的风格表达出作者的心情。

清人浦起龙说:“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

”(《读杜心解·少陵编年诗目谱附记》)杜甫的诗大部分涉及玄宗、肃宗、代宗三朝有关政治、经济、军事以及人民生活的重大问题,可是无处不浸透了诗人的真情实感。

例如杜甫中年时期的两篇杰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和《北征》,里边有抒情,有叙事,有纪行,有说理,有对于自然的观察,有对社会矛盾的揭露,有内心的冲突,有政治的抱负和主张,有个人的遭遇和家庭的不幸,有国家与人民的灾难和对于将来的希望。

这两首长诗包括这么多丰富的内容,作者的心情波澜起伏,语言纵横驰骋,证明他在这不幸的时代面对自然和社会的种种现象都敏锐地发生强烈的感应。

这样的诗是诗人生活和内心的自述,也是时代和社会的写真,个人的命运和国家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二者在艺术上也达到高度的融合。

又如《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哀江头》等诗,篇幅较短,却也同样具有这种特点。

天宝后期以来,杜甫写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不管是陈述政见,如《洗兵马》,在梓州写的《有感》;或是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如《丽人行》、《忆昔二首》之一、在云安写的《三绝句》;或是寓言讽兴,如《凤凰台》、《病桔》、《枯棕》、《客从》;或是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关怀,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又呈吴郎》;都是个人的情感与事实相结合的。

还有不少长篇,有的记载国家十几年来的大事,如《夔府书怀》、《往在》;有的叙述地方变乱,如《草堂》、《入衡州》;有的回忆往事,如《壮游》、《遣怀》;更是象浦起龙所说的“慨世还是慨身”(《读杜心解·读杜提纲》),都含有浓厚的抒情成分。

战争题材在杜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数量。

杜甫对不同性质的战争持不同的态度。

他对于朝廷穷兵黩武,消耗人力物力,是反对的,如《兵车行》、在夔州写的《遣怀》、《又上后园山脚》;对于平息叛乱,抵御外侮,是支持的,如安史之乱前期写的《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观兵》,以及吐蕃入侵时写的《岁暮》。

这些诗谴责什么,歌颂什么,都很鲜明。

也有些关于战争的诗,既有歌颂,也有谴责。

著名的《前出塞》、《后出塞》两组组诗,曲折反复地叙述战士在从军过程中的心情变化,实际上是反映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对于战争的不同看法。

这两组诗都歌颂了战场上的壮烈场面,战士如何善于战斗,勇于牺牲,取得胜利;又谴责了君王无止境的开拓边疆,主将骄横奢侈,使战绩失去积极的意义。

这两组诗都是通过一个战士的自白,概括了无数英勇士兵的不幸命运。

又如“三吏”、“三别”则更为具体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冲突。

杜甫在洛阳路上,看见横暴的差吏把未成丁的男孩、孤苦的老人都强征入伍。

他替这些人提出控诉,对差吏给以谴责,但是一想到壮丁缺乏,而又大敌当前,便转变了口气,尽可能对被征调的人说几句慰解或鼓励的话。

元代鲜于枢书杜甫《兵车行》 杜甫写过许多歌咏自然的诗。

他歌咏的对象,往往是既联系自己,也联系时事。

历代的诗话、诗评对于杜诗里高度的“情景交融”作过许多论述。

但是杜甫的诗不只有高度的情景交融,而且有情、景与时事的交融,作者在写景和抒情时,很少离开现实,随时随地都想到他所处的干戈扰攘、国困民疲的时代。

如困居沦陷的长安时写的《春望》、入蜀时写的《剑门》,是最有代表性的。

这类诗,杜甫越到晚年成就越大,象五律《客亭》、《江上》、《江汉》,七律《登楼》、《宿府》、《阁夜》、《秋兴八首》等,都是情景与时事交融的脍炙人口的名篇。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9188756.html?si=1

杜甫的背景资料

杜甫的资料 -------------------------------------------------------------------------------- 查看有无更新版本 关键字:杜甫 2006-4-14 杜甫简介: 杜甫,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7岁学诗,15岁扬名。

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7岁学诗,15岁扬名。

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

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

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

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

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天宝五载至十四载,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

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

六载曾应试“制举”;十载献“大礼赋”三篇得玄宗赏识,命宰相试文章;但均无结果。

直到十四载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之职。

仕途的失意沉沦和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

产生了《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样的不朽名篇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警世之句。

此期流传下来的诗大约100首,其中大都是五七言古体诗。

肃宗至德元载(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

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

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

不久因房案直谏忤旨,几近一死。

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

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

此时期的杜甫,对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先后写出了《悲陈陶》、《春望》、《北征》、《羌村》、“三吏”、“三别”等传世名作。

759年,关辅大饥,杜甫对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后辞官,经秦州、同谷,于年底到达成都。

此期流传下来诗歌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诗中的杰作。

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

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

其间曾因乱流亡梓、阆二州。

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

因病滞留云安,次年暮春迁往夔州。

768年出峡,辗转江陵、公安,于年底达岳阳。

他生活的最后二年,居无定所。

飘泊于岳阳、长沙、衡阳、耒阳之间,时间多在船上度过。

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到岳阳的船上,年59岁。

逝世前作36韵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有“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之句,仍以国家灾难为念。

这11年,他写诗1000余首(其中夔州作430多首),占全部杜诗的七分之五强。

多是绝句和律诗,也有长篇排律。

名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登高》、《又呈吴郎》等。

杜诗现存1400多首。

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

被后代称作“诗史”。

但杜甫并非客观地叙事,以诗写历史;而是在深刻、广泛反映现实的同时,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段表达自己的主观感情。

正如浦起龙所云:“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读杜心解》)。

天宝后期以来,杜甫写了大量时事政治诗。

短篇如《洗兵马》、《有感》、《丽人行》、《三绝句》、《病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又呈吴郎》,长篇如《夔州书怀》、《往在》、《草堂》、《遣怀》,虽内容各异,但都是个人情感与事实相结合,抒情色彩较浓。

战争题材在杜诗中数量很大。

杜甫对不同性质的战争态度不同。

反对朝廷穷兵黩武,消耗国力的有《兵车行》、《又上后园山脚》等;支持平息叛乱,抵御外侮的有《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观兵》、《岁暮》等。

《前出塞》、《后出塞》两组诗,既歌颂了战士的壮烈英勇,又谴责了君王拓边无厌和主将骄横奢侈;以一个战士的自白概括了无数英勇士兵的不幸命运。

“三吏”、“三别”中,诗人同情人民的痛苦,愤恨野蛮拉丁;但大敌当前,兵源缺乏,他只能忍痛含泪劝慰被征者。

表现出作者内心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

杜甫有不少歌咏自然的诗。

歌咏的对象,往往是既联系自己,也联系时事,是情、景与时事的交融,而不仅仅是情景交融。

最具代表性的是《春望》、《剑门》。

杜甫还有些歌咏绘画、音乐、建筑、舞蹈、用具和农业生产的诗,同样贯注了作者的感情,具有时代特色。

杜集中也有些诗,时代气氛不浓,个人感情较淡泊,尤其是在成都草堂写的一部分诗。

这是他经过长期飘泊,得到暂时休息后心境的表现。

在《屏迹》、《为农》、《田舍》、《徐步》、《水槛遣心》、《后游》、《春夜喜雨》等诗中,诗人对花...

关于杜甫的资料

杜甫 杜甫画像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杜甫曾祖父(杜审言父亲)起由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中文名: 杜甫 别名: 少陵野老,杜陵野老,杜陵布衣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唐朝河南省巩县(今巩义市) 出生日期: 712年2月12日 逝世日期: 770年 职业: 现实主义诗人、文学家 主要成就: 创作大量现实主义诗歌 代表作品: 《杜工部集》 字: 子美 号: 少陵野老 世称: 杜少陵,杜工部 尊称: 诗圣 流派: 唐代现实主义 目录基本信息诗歌成就创作经历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岁以前)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至四十四岁)三、为官时期(四十四至四十八岁)四、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死因简介一、病死说二、溺死三、自沉于水而死四、食物中毒而死五、消化不良而死家庭背景妻子子女诗人思想大事年谱玄宗时期(公元712——公元755年)肃宗时期(公元756——公元762年)代宗时期(公元763年——公元770年)作品一览代表名句诗歌风格沉郁顿挫兼容并蓄炼字对仗内容深远诗歌影响人物传记纪念诗作纪念建筑后世评述诗圣杜甫电视剧成都杜甫草堂基本信息诗歌成就创作经历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岁以前)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至四十四岁) 三、为官时期(四十四至四十八岁) 四、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死因简介 一、病死说 二、溺死 三、自沉于水而死 四、食物中毒而死 五、消化不良而死家庭背景 妻子 子女诗人思想大事年谱 玄宗时期(公元712——公元755年) 肃宗时期(公元756——公元762年) 代宗时期(公元763年——公元770年)作品一览代表名句诗歌风格 沉郁顿挫 兼容并蓄 炼字对仗 内容深远诗歌影响人物传记纪念诗作纪念建筑后世评述诗圣杜甫电视剧成都杜甫草堂展开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经历了唐代的由盛到衰的过程。

因此,与诗仙李白相比,杜甫更多的是对国家的忧虑及对老百姓的困难生活的同情。

故他的诗被称作“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汉族,中国唐朝襄州襄阳人,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

所以杜甫祖籍襄阳 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大将杜预之后裔(杜甫为杜预二十世孙)。

曾祖父杜依艺曾任巩令一职。

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官至膳部员外郎且有自己的自传。

父亲杜闲有奉天令一职。

青年时期,杜甫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共同谈论诗,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安禄山与史思明)爆发后,他流亡颠沛,竟被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

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kuí)州二年,出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死后,按其遗愿.,和其祖父同归葬在洛阳市东约23公里的偃师县杜楼村。

杜甫 杜甫在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六月至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任华州司功参军。

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

杜甫又被尊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并称“大李杜”。

他所写的诗,被人称为“诗史”。

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

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

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

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

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

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

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

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

春望的写作背景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

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

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

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

《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句解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然存在;春天来了,长安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首联从大处着眼,为悲壮之笔。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自然规律不会因时势的变化而改易,眼前人事和永恒时空的对比,使诗人更强烈地感觉着内心的荒凉寂寞,以至于所见只剩下山河草木,一片空廓。

司马光《温公续诗话》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

”此联明为写景,实为抒情,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称赞这一联:“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百代而下,当无复继。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不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颔联从小处落笔,情因景生,景随情移,其含义有两种解说:一说这是对比写法,诗人为国家残破和亲人离别而伤愁,所以看见繁花烂漫,反使之痛苦流泪,听到鸟鸣也感到心惊。

另一说是以花鸟拟人,因感时伤乱,花也流泪,鸟也惊心。

二说皆可通,都是为了表明诗人感时之深,恨别之切,其比喻之妙,实为少见,司马光《温公续诗话》评曰:“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讯难得,一信抵得上万两黄金。

颈联上句写战事长久,下句写音讯隔绝。

虽是说自己,但准确概括了战乱之中亲人盼望平安消息的共同心理,道出了人之常情,因而后来成为表达人们在乱离中盼望家信的常用语。

郁达夫《奉赠》诗之五:“一纸家书抵万金,少陵此语感人深。

”“连三月”,从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史乱起到《春望》写作时,正好过了两个三月,所以说是“连三月”。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前一联写了忧国忧家之愁,这一联写愁之深切,情境悲苦。

“白头”因愁而生,“搔”,即抓挠,表示心绪烦乱。

“更短”,言愁的程度越来越深。

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添一层悲愁。

明末王嗣奭《杜臆》说:“落句方思济世,而自伤其老。

”“浑欲”,简直要。

“簪”,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后来专指妇女绾髻的首饰。

有什么诗中有“亮”字,或“锐”字的诗句,

李煜 秋莺——栖迟背世同悲鲁,浏亮如笙碎在缑。

郑谷 荆渚八月十五夜值雨寄同年李屿——棹倚袁宏渚,帘垂庾亮楼。

和凝 宫词百首——箫韶响亮春云合,日照尧阶舞瑞鸾。

刘兼 重阳感怀——张仪旧壁苍苔厚,葛亮荒祠古木寒。

李郢 上裴晋公——曾经庾亮三秋月,下尽羊昙两路棋。

鱼玄机 遣怀——琴弄萧梁寺,诗吟庾亮楼。

张谓 夜同宴,用人字——邑宰陶元亮,山家郑子真。

高适 送别——曙钟寥亮三四声,东邻嘶马使人惊。

孟云卿 伤时二首(一作宋郊)——岂伊逢世运,天道亮云云。

李益 奉酬崔员外副使携琴宿使院见示——庭木已衰空月亮,城砧自急对霜繁。

顾夐 荷叶杯——歌发谁家筵上,寥亮,别恨正悠悠。

韦应物 答令狐侍郎(令狐峘)——孰能逃斯理,亮在识其微。

韩愈 岳阳楼别窦司直——明登岳阳楼,辉焕朝日亮。

李商隐 二月二日——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刘辟 登楼望月二首——啸逸刘琨兴,吟资庾亮情。

刘长卿 听笛歌留别郑协律——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

王绩 田家三首(一作王勃诗)——草生元亮径,花暗子云居。

张彪 神仙——浮生亮多惑,善事翻为恶。

杜甫 重经昭陵——翼亮贞文德,丕承戢武威。

宋鼎 赠张丞相——皇恩傥照亮,岂厌承明庐。

韦应物 同德精舍养疾,寄河南兵曹东厅掾——官曹亮先忝,陈躅惭俊彦。

窦庠 东都嘉量亭献留守韩仆射——庾亮楼何厄,陈蕃榻更崇。

韦应物 洛都游寓——东风日已和,元化亮无私。

杨炯 和刘长史答十九兄——共许刁元亮,同推周伯仁。

皎然 戛铜碗为龙吟歌——寥亮掩清笛,萦回凌细风。

韦应物 善福精舍秋夜迟诸君——抚己亮无庸,结交赖群贤。

方干 月——庾亮恃才高更逸,方闻墨翰已成章。

韦应物 伤逝(此后十九首,尽同德精舍旧居伤怀时所作)——柔素亮为表,礼章夙所该。

孟郊 旅次湘沅有怀灵均——骚文炫贞亮,体物情崎岖。

丘丹 和韦使君听江笛送陈侍御——离樽闻夜笛,寥亮入寒城。

陆龟蒙 记事——我醉卿可还,陶然似元亮。

罗绍威 柳——亚夫营畔风轻处,元亮门前日暖时。

李商隐 李肱所遗画松诗书两纸得四十韵——枝条亮眇脆,灵气何由同。

韩愈 病鸱——亮无责报心,固以听所为。

牟融 题朱庆馀闲居四首——路通元亮宅,门对子云居。

元稹 献荥阳公诗五十韵——过箫资响亮,随水涨沦涟。

贯休 寿春节进——魏徵须却出,葛亮更何之。

韩愈 病中赠张十八——谈舌久不掉,非君亮谁双。

贯休 避地毗陵上王慥使君(时黄贼陷东阳公避地于浙右)——庾亮风流澹,刘宽政事超。

殷尧藩 襄口阻风——曹瞒曾堕周郎计,王导难遮庾亮尘。

++++++++++++++++++++++++++++++++++++++++++++++++++++++++++++++++++++++++++++++++++++++++++++++++++++++++++++++++++++++++柳宗元 咏荆轲——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

杜甫 北征——官军请深入,蓄锐何俱发。

韩翃 别孟都督——连呼宝剑锐头儿,少驻金羁大头马。

皎然 相和歌辞·从军行——望气燕师锐,当锋虏阵摧。

李世民 出猎——三驱陈锐卒,七萃列材雄。

杜甫 送樊二十三侍御赴汉中判官——冰雪净聪明,雷霆走精锐。

杜甫 渔阳——渔阳突骑犹精锐,赫赫雍王都节制。

杜甫 遣兴五首——长陵锐头儿,出猎待明发。

白居易 醉后走笔酬刘五主簿长句之赠兼简张大贾二十四先辈昆季——操词握赋为干戈,锋锐森然胜气多。

杜甫 魏将军歌——披坚执锐略西极,昆仑月窟东崭岩。

杜甫 承闻河北诸道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绝句十二首——拥兵相学干戈锐,使者徒劳百万回。

杜甫 八哀诗·赠司空王公思礼——追随燕蓟儿,颖锐物不隔。

储光羲 哥舒大夫颂德——韩魏多锐士,蹶张在幕庭。

杜甫 观兵——精锐旧无敌,边隅今若何。

李商隐 今月二日不自量度辄以诗一首四十韵…咏叹不足之义也——锐卒鱼悬饵,豪胥鸟在笼。

储光羲 同诸公秋日游昆明池思古——锐士千万人,猛气如熊罴。

张九龄 酬周判官巡至始兴会改秘书少监见贻之作兼呈耿广州——义疾耻无勇,盗憎攻亦锐。

杜甫 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四镇富精锐,摧锋皆绝伦杜甫 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风流散金石,追琢山岳锐。

杜甫 王兵马使二角鹰——鞲上锋棱十二翮,将军勇锐与之敌。

周昙 六朝门·再呤——空知勇锐不知兵,困兽孤军未可轻。

冯涯 太学创置石经——儒林道益广,学者心弥锐。

李咸用 和殷衙推春霖即事——柳眉低带泣,蒲剑锐初抽。

白居易 叙德书情四十韵,上宣歙翟中丞——盛幕招贤士,连营训锐师。

白居易 新秋喜凉,因寄兵部杨侍郎——外强火未退,中锐金方战。

急求:杜甫《解闷十二首》其六 赏析 急,谢谢了

杜甫生平介绍 《杜甫生平介绍》第1页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

生平 杜甫生长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武后时的著名诗人,官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

他 7岁即开始学诗,15岁时诗文就引起洛阳名士们的重视。

他的生活从20岁后可分为四个时期。

漫游时期 从玄宗开元十九年(731) 至天宝四载(745) 。

杜甫进行了两次长期的漫游。

第一次是在江南一带,他到过金陵、姑苏,渡浙江,泛舟剡溪直至天姥山下。

开元二十三年回洛阳应进士考试,未被录取

次年在齐赵一带开始了第二次漫游,他晚年回忆当时的情景是:“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壮游》)他在这两次漫游里,看到祖国秀丽雄伟的山川,吸取了江 南和山东的文化,扩大了眼界,丰富了见闻。

开元二十九年,筑居于洛阳与偃师之间的首阳山下,可能在这时与夫人杨氏结婚。

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相遇,二人畅游齐鲁,访道寻友,谈诗论文,有时也议论时事,结下深厚的友谊。

次年秋,杜甫将西去长安,李白准备重游江东,他们在兖州分手,此后没有再会面,杜甫为此写过不少怀念李白的感人诗篇。

这时唐王朝还强盛,仓廪相当充实,可是玄宗开始好大喜功,开拓边疆,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社会上已经隐伏着不安定的危机。

杜甫对此有所预感,但并未正视。

他过的是登山涉水、高歌游猎的浪漫生活。

他在这时期写的诗,根据他自己的叙述,可能已有数百首,不过只有二十几首流传下来,主要是五言律诗和五言古体诗。

其中虽有象《望岳》那样不同凡响的作品,但总的说来,还没有超越杜审言那一时期名诗人的水平。

长安时期 从天宝五载至天宝十四载,杜甫在长安居住10年,他的生活、思想和创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到长安,目的是求得一个官职,有所建树。

天宝六载,玄宗诏征文学艺术有一技之长的人到京都就选,杜甫参加了这次考试,但由于以“口蜜腹剑”著称的中书令李林甫阴谋破坏,应试者没有一人被选。

天宝十载,玄宗举行三个盛典,祭祀“玄元皇帝”老子、太庙和天地。

杜甫写成三篇“大礼赋”进献,得到玄宗的赞赏,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等待分配,又没有下文。

他不断写诗投赠权贵,希望得到他们的推荐,也都毫无结果。

最后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职务,这已经是杜甫在长安的末期,安禄山叛乱的前夕。

玄宗晚年完全改变了他在开元时期励精图治的优良政风,一任宰相贪污骄横,边将穷兵黩武,自己则在宫中寻欢作乐。

人民受到的租税与征役的残酷剥削日益加剧。

杜甫“尝困于衣食”,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出入贵族府邸,充当“宾客”,陪伴他们诗酒寓游,取得少许资助。

同时,他结交一些与他同样贫困的朋友,也比较广泛地接触劳动人民。

他的足迹从贫乏的坊巷走到贵族的园林,从重楼高阁互竞豪华的曲江走到征人出发必须经过的咸阳桥畔,仕途要求的失败使他能客观地认识统 治阶层的腐败,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能体会到人民的疾苦,这两方面截然不同的生活都在杜甫诗中得到反映。

天宝十一载以后,他写出《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等不朽的名篇,开始给当时的诗歌增添新的内容和新的表达方法

天宝十四载冬,杜甫探视寄居在奉先的妻子,写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表达了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深情,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概括了社会上尖锐的矛盾,又描绘了“入门闻号□,幼子饥已卒”的家庭景况,这是他十载长安生活的总结,也标志着唐朝盛世最后的总结。

这时期流传下来的诗约一百余首,其中优秀的诗篇大都是五七言古体诗。

任职左拾遗与流亡时期 从肃宗至德元载(756) 至乾元二年(759)。

安禄山起兵后,长驱南下,很快就攻陷了洛阳、长安。

杜甫这时正在□州,他听到唐玄宗逃往西蜀,肃宗在灵武即位,便把家属安置在城北的羌村,只身北上,投奔灵武,不幸被叛军截获,送往长安。

杜甫陷贼中将近半年,看着庄严整饬的京城一片荒凉,生灵涂炭,听着唐军两次反攻,先后在陈陶、青坂两处都全军覆没的消息,满腔悲愤,写出《悲陈陶》、《悲青坂》、《春望》、《哀江头》等诗。

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冒着生命危险,逃出长安,奔赴肃宗临时驻地凤翔,受任为左拾遗。

不久因为疏救房□,触怒肃宗,竟遭到审讯。

八月,他回到□州探视妻子,完成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先后媲美的长诗《北征》,描绘了旅途上凄凉的惨景和家境的贫穷,表达了对于当前局势的意见

这年九月,唐军收复长安,十月收复洛阳,肃宗于十月底返京,杜甫也在这时回到长安,仍任左拾遗。

次年五月,杜甫受到朝廷内肃宗新贵与玄宗旧臣相斗争的影响,外调为华州司功参军,从此与长安永别。

乾元二年春,杜甫往河南探视旧居,归途上亲眼看到人民在官吏们残酷的压迫下蒙受的苦难,写出著名的《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

杜甫五言律诗

五律·端午日赐衣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五律·酬孟云卿乐极伤头白,更长爱烛红。

相逢难衮衮,告别莫匆匆。

但恐天河落,宁辞酒盏空。

明朝牵世务,挥泪各西东。

五律·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

....此道昔归顺,西郊胡正繁。

至今残破胆,应有未招魂。

近得归京邑,移官岂至尊。

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

五律·寄高三十五詹事安稳高詹事,兵戈久索居。

时来如宦达,岁晚莫情疏。

天上多鸿雁,池中足鲤鱼。

相看过半百,不寄一行书

五律·房兵曹胡马诗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五律·过宋员外之问旧庄宋公旧池馆,零落首阳阿。

枉道祗从入,吟诗许更过?淹留问耆老,寂寞向山河。

更识将军树,悲风日暮多。

五律·夜宴左氏庄风林纤月落,衣露净琴张。

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

检书烧烛短,看(一作说)剑引杯长。

诗罢闻吴咏,扁舟意不忘。

五律·龙门龙门横野断,驿树出城来。

气色皇居近,金银佛寺开。

往还时屡改,川陆日悠哉!相阅征途上,生涯尽几回?五律·李监宅二首(一作李盐铁)尚觉王孙贵,豪家意颇浓。

屏开金孔雀,褥隐绣芙蓉

且食双鱼美,谁看异味重。

门阑多喜色,女婿近乘龙。

华馆春风起,高城烟雾开。

杂花分户映,娇燕入帘回。

一见能倾座,虚怀只爱才。

盐官虽绊骥,名是汉廷来。

赠李白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

野人对膻腥,蔬食常不饱。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

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

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

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五律·冬日有怀李白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

更寻嘉树传,不忘角弓诗。

短褐风霜入,还丹日月迟。

未因乘兴去,空有鹿门期。

五律·杜位宅守岁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

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

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

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

五律·送张十二参军赴蜀州,因呈杨五侍御好去张公子,通家别恨添。

两行秦树直,万点蜀山尖。

御史新骢马,参军旧紫髯。

皇华吾善处,于汝定无嫌。

五律·寄高三十五书记叹惜高生老,新诗日又多。

美名人不及,佳句法如何?主将收才子,崆峒足凯歌。

闻君已朱绂,且得慰蹉跎。

五律·故武卫将军挽歌三首严警当寒夜,前军落大星。

壮夫思感决,哀诏惜精灵。

王者今无战,书生已勒铭。

封侯意疏阔,编简为谁青。

舞剑过人绝,鸣弓射兽能。

铦锋行惬顺,猛噬失蹻腾。

赤羽千夫膳,黄河十月冰。

横行沙漠外,神速至今称。

哀挽青门去,新阡绛水遥。

路人纷雨泣,天意飒风飘。

部曲精仍锐,匈奴气不骄。

无由睹雄略,大树日萧萧。

五律·陪李金吾花下饮胜地初相引,余行得自娱。

见轻吹鸟毳,随意数花须。

细草称偏坐,香醪懒再酤。

醉归应犯夜,可怕李金吾。

五律·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不识南塘路,今知第五桥。

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

谷口旧相得,濠梁同见招。

平生为幽兴,未惜马蹄遥。

百顷风潭上,千章夏木清。

卑枝低结子,接叶暗巢莺。

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

翻疑柁楼底,晚饭越中行。

万里戎王子,何年别月支?异花开绝域,滋蔓匝清池。

汉使徒空到,神农竟不知。

露翻兼雨打,开坼渐日(一作渐)离披。

旁舍连高竹,疏篱带晚花。

碾涡深没马,藤蔓曲藏蛇。

词赋工无益,山林迹未赊。

尽捻书籍卖,来问尔东家。

剩水沧江破,残山碣石开。

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银甲弹筝用,金鱼换酒来。

兴移无洒扫,随意坐莓苔。

风磴吹阴雪,云门吼瀑泉。

酒醒思卧簟,衣冷欲装绵。

野老来看客,河鱼不取钱。

只疑淳朴处,自有一山川。

棘树寒云色,茵〔艹陈〕春藕香。

脆添生菜美,阴益食单凉。

野鹤清晨出,山精白日藏。

石林蟠水府,百里独苍苍。

忆过杨柳渚,走马定昆池。

醉把青荷叶,狂遗白接□(上“曰”下“离”)。

刺船思郢客,解水乞吴儿。

坐对秦山晚,江湖兴颇随。

床上书连屋,阶前树拂云。

将军不好武,稚子总能文。

醒酒微风入,听诗静夜分。

〔纟希〕衣挂萝薜,凉月白纷纷。

幽意忽不惬,归期无奈何。

出门流水住,回首白云多。

自笑灯前舞,谁怜醉后歌。

只应与朋好,风雨亦来过。

五律·九日曲江缀席茱萸好,浮舟菡萏衰。

季秋时欲半,九日意兼悲。

江水清源曲,荆门此路疑。

晚来高兴尽,摇荡菊花期。

五律·白水明府舅宅喜雨,得过字吾舅政如此,古人谁复过。

碧山晴又湿,白水雨偏多。

精祷既不昧,欢娱将谓何。

汤年旱颇甚,今日醉弦歌。

五律·元日寄韦氏妹近闻韦氏妹,迎在汉钟离。

郎伯殊方镇,京华旧国移。

春城回北斗,郢树发南枝。

不见朝正使,啼痕满面垂。

五律·得舍弟消息二首近有平阴信,遥怜舍弟存。

侧身千里道,寄食一家村。

烽举新酣战,啼垂旧血痕。

不知临老日,招得几人魂。

汝懦归无计,吾衰往未期。

浪传乌鹊喜,深负鶺鴒诗。

生理何颜面,忧端且岁时。

两京三十口,虽在命如丝。

五律·忆幼子骥子春犹隔,莺歌暖正繁。

别离惊节换,聪慧与谁论。

涧水空山道,柴门老树村。

忆渠愁只睡,炙背俯晴轩。

五律·一百五日夜对月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五律·喜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