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诗词大会康老师简介



诗歌大会康老师是谁康震,男,1970年3月生,陕西绥德人,著名文化学者,文学博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主任 [1]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

诗歌大会老师是谁

康震,男,1970年3月生,陕西绥德人,著名文化学者,文学博士。

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兼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主任 [1] 。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文学和诗词,是中国李白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王维研究会理事,北京高等教育学会理事,唐代文学学会会员,中国韵文学会会员 [2] 。

其多次登上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唐宋八大家》系列、《诗仙李白》、 《诗圣杜甫》、《李清照》等;担任中央电视台《汉语桥》、《中国诗词大会》 [3] 点评嘉宾。

...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康老师叫什么

......一本书它的最核心的价值观是要让大家看它读它感受它,觉得这本书是有生命的,当这本书拿在手里的时候我们觉得它很有温度,就好像看到作者本人一样。

因为我们没有可能趴到每个人的耳朵边讲我书里讲的东西,我们又希望有更多人听到自己的声音,这个声音指的是我和中华书局共同的声音。

那么我在这个书里头到底讲了一些什么东西?这个系列一共是10本,但是里面牵扯到的作家不光是十个,有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李清照,还有一本是《康震讲诗词经典》,就是把从诗经时代到元明清的最著名的一些诗挑出来讲讲。

就在想,我们为什么选这些人?像李白、杜甫这都是唐代最大的诗人。

当然了杜甫真正有名气并不是在当时,当时他是小有名气。

到了中唐以后,我们知道那个写“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元稹,第一个为杜甫写了墓志铭,把李白和杜甫放在一起,平行评价,这是很难得的。

到后来韩愈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也是把李杜并列放在一起。

再往后到了宋代,当时正是民族矛盾非常剧烈的时候,爱国情怀高涨的时候,杜甫的地位空前提高,到了明代的时候对杜甫的评价就到了顶点,把他称为“诗圣”,把他写的诗称为“诗史”。

不管怎么讲李白当时名气太大了,虽然“诗仙”这个名称当时不是用来形容李白的。

当时的人真正称“诗仙”是谁?是白居易。

白居易在当时就两个绰号,一个是“诗仙”,一个是“诗魔”。

仙界和魔界白居易都占了。

我可以实事求是告诉大家,在唐代真正名气最大的中外通吃的老少咸宜的诗人是谁呢?是白居易。

《妖猫传》的故事当然是编剧编出来的,但是里面有两个人物是真实的,一个是白居易白乐天,一个是空海。

编剧为什么把白居易这个诗人设置成电影当中一个人物角色,其实就是因为白居易的名气已经非常大了。

李白、杜甫这是唐代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我们在这个系列里面选入了,同时为什么要选韩愈和柳宗元?因为他们是唐代最大的文章家。

韩愈很厉害,苏轼就够牛的了,能让苏轼称赞的人,服气的人不太多,苏轼评价韩愈有四句话,第一句叫“文起八代之衰”,什么意思?就是中国古代的文章之道从汉代到唐代就衰落,中间这部分全是白搭,我们通俗点儿来讲,就是对韩愈来讲,从东汉末年一直到唐代到了韩愈的时代就是“靡靡之音”。

这个“靡靡之音”谁扭转的?韩愈。

所以是“文起八代之衰”。

......

适合名字的诗词】急求诗词名句!!!寓意前途会越来越好的诗词,...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试君,谁有不平事!↓刑天舞干戚,猛志固长在。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想到的多劝警惜别仅从中取约,见谅

周恩来的童年

周恩来,字翔宇,别名少山、伍豪等,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3月5日(清光绪二十四年二月十三日)生于江苏淮安。

淮安这个地方,文化发达,经济繁华,既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故居,又有鸦片战争中抗英英雄关天培的祠堂。

周恩来"少游江淮,纵览名胜",热爱祖国的山河和历史上的英豪,怀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他小时候读章太炎发表在《国粹学报》上的文章,"当时虽然读不大懂,却启发了我的爱国的民族思想"。

他曾在林则徐写给关天培词的挽联前默默哀悼。

后来,1939年周恩来回绍兴,谈到团结抗战时,还谈到祠前的对联,勉励大家勿忘关天培的气节。

周恩来的母亲万氏,精明强干,周恩来从小就耳儒目染。

他在不满一周岁时过继给了叔父。

过继母陈氏知识丰富,会诗文书画,教周恩来认字诵诗,从小培育了他丰富的感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上,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等诗词,和南宋梁红玉在淮安抗击金兵,西汉时淮安名将韩信乞食漂母到建立汉业;震撼全国的太平天国运动等,熏陶着他幼小的心灵。

他的乳母蒋氏,使他懂得劳动人民的艰苦生活。

在他不到10岁的时候,本来已经衰落的封建官僚家庭堕入了清贫困苦的境地。

两个母亲相继死亡,父亲为了生活而长年在外谋事,幼小的周恩来不得不去富户叩门借债,或是送衣物进当铺典押。

国仇家难,从小教育了周恩来。

1910年春天,12岁的周恩来随三堂伯周贻谦到奉天(今辽宁省),进银川(今铁岭)银冈书院读书,半年后,转入沈阳东关模范两等小学堂。

这一年,日本军国主义正式吞并中国的邻邦朝鲜。

在东北当年日俄战争的战场上,留下过少年周恩来的足迹。

"忆甲辰年兮神往,想日俄战兮心酸。

"一次,校长在课堂上问大家为什么读书时,周恩来慷慨答道: "为了中华之崛起!" 这一誓言,此后贯彻在他的一生中,渗透在他的各项活动中。

他是看到民族危亡、山河破碎而后来自觉参加革命的。

1913年春天,周恩来身穿一件褪色的蓝布长衫,来到天津,入南开学校读书。

天津旧称天津卫,是捍卫中国京都的门户,1860年被迫开埠,九个帝国主义国家在这里有租界,成为一个典型的半殖民地城市

南开学校是一所仿照欧美方式开办的私立学校,当时是比较先进的。

他在这里上了四年学,汲取了近代教育的各方面的知识,这对他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参加发起组织敬业乐群会,编辑《敬业》、《校风》刊物,发表小说、文章;参加新剧团;当选学校演讲会副会长、江浙同学会会长;参加天津备界群众举行的救国储金募款大会;参加全校演说比赛;等等。

在这些活动中,反映出青年周恩来的忧国爱国之思。

他在文章中说:"处今日神州存亡危急之秋,一发千钧之际,东邻同种,忽逞野心,噩耗传来,举国骚然,咸思一战,以为背城借一之举,破釜沉舟之计。

"他在诗中说:"极目青郊外,烟蚕布正浓。

中原方逐鹿,搏浪踵相踪"。

他针对日本提出的亡我中国的"二十一条"条约疾呼:"莽莽神州,已倒之狂澜待挽,茫茫华夏,中流之砥柱伊谁?弱冠请缨,闻鸡起舞,吾甚望国人上勿负是期也。

"他同情穷苦人民,"则思推己及人,视天下饥如己饥,溺如己溺"。

他注重锻炼身体,要改变"东亚病夫"的面貌。

就是他参加演出话剧,也是为唤醒人民,"欲重整河山,复兴祖国"。

1917年夏,周恩来中学毕业,筹划去日本考官费留学。

他给同学赠言说:"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

这表明了他的一贯志愿

但是,怎样才能使中华腾飞?当时,教育救国说,实业救国说,甚至军国主义救国说,弥漫尘上。

周恩来是一个扎实、谨慎的青年,他需要认真考察一番。

当时的日本,明治维新后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既有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繁华世界,更有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饥饿和失业大军,军国主义分子叫嚣着要侵略中国。

看到这样的现实,周恩来抛弃了军国主义可以救中国的想法。

他处于彷惶、苦闷之中,在给人写的信中说过:"家国恨,天下事,不堪一提!极目神州,怆怀已达极点!""苦吾民矣,为之奈何!"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了。

周恩来在日本报纸上看到一些关于十月革命的介绍,以极大热情关注俄国革命的发展。

他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阅读了幸德秋水的《社会主义精髓》、约翰·里德的《震动环球的十日》、界利彦创办的《新社会》杂志等,尤其是日本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河上肇的著作如《贫乏物语》和由他创办的《社会问题研究》,给了周恩来深刻的印象。

科学社会主义影响着周恩来的思想,周恩来的思想开始变化,正如他在诗句中所说: "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真愈觉姣妍。

" 周恩来决定"返国图他兴"。

他于1919年4月回到中国,接着就投入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迫使北洋政府不敢贸然在巴黎和约上作屈辱的签字,五四运动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周恩来积极参加了游行示威。

他创办了《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在报上大声疾呼:"国民啊!黑暗势力'排山倒海'的来了!"我们"要有预...

邓小平爷爷的资料

邓小平,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四川广安人。

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后转往苏联学习。

1926年底动身回国,被派到西北部冯玉祥将军领导的军队中从事政治工作

1927年底至1929年夏任中共中央秘书长。

1929年底和1930年初,同张云逸等在广西领导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创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第八军和左江、右江革命根据地。

1931年到位于江西省南部和福建省西部的中央革命根据地,曾担任军委总政治部秘书长、红军报纸《红星》报主编和中共江西地方组织的领导工作。

1933年由于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曾被当时党内"左"倾领导者撤职。

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年底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35年1月参加了在贵州遵义县城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后任129师政治委员,同师长刘伯承共同领导创建了晋冀豫等抗日根据地,卓有成效地开展了这些地区的抗日战争。

1945年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后改称为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政治委员。

1947年同刘伯承一起率军南渡黄河,挺进大别山地区,开始了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队的全国性战略进攻。

在对解放战争具有重大意义的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中,任总前委书记。

他和刘伯承、陈毅等指挥人民解放军攻克了国民党政府首都南京,并向华东、中南、西南各省进军。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区政治委员。

1952年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1954年改为国务院)副总理

1954年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同年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1955年中共七届五中全会上,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1956年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

在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1956年至1963年,曾多次赴莫斯科同苏共领导人进行谈判和斗争。

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遭到公开批评和谴责。

1969年至1973年间下放到江西省的一个工厂从事体力劳动。

1973年3月恢复副总理职务。

1974年4月代表中国政府出席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首次向全世界阐述了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

周恩来总理病重以后,他主持党和政府的日常工作,并于1975年1月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着手对当时极端混乱的局势进行整顿,并同当时拥有很大权力的江青集团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因此受到迫害,1976年4月又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

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上恢复了原来担任的党政军领导职务。

同年8月在十一届一中全会上继续当选为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

1978年3月当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主席。

在同年12月举行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他对中国共产党政策的历史性转变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在他主持和指导下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这次全会上他当选为中共中央军委主席。

从1978年以来,他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决策人,领导全党制定和实施新的发展时期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方针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四项基本原则。

主张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要坚定不移地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提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四项保证:进行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打击经济领域和其他领域的犯罪活动;整顿党的组织和作风。

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

1982年在十二届一中全会上,他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

1983年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1987年10月在中共十三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军委主席。

1989年11月,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同意他辞去中央军委主席职务,退出领导岗位

1992年春,他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谈话。

此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根据谈话精神作出了"关于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决定"。

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改革的步伐。

周恩来的童年

周恩来,字翔宇,别名少山、伍豪等,祖籍浙江省绍兴,1898年3月5日(清光绪二十四年二月十三日)生于江苏淮安。

淮安这个地方,文化发达,经济繁华,既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故居,又有鸦片战争中抗英英雄关天培的祠堂。

周恩来"少游江淮,纵览名胜",热爱祖国的山河和历史上的英豪,怀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他小时候读章太炎发表在《国粹学报》上的文章,"当时虽然读不大懂,却启发了我的爱国的民族思想"。

他曾在林则徐写给关天培词的挽联前默默哀悼。

后来,1939年周恩来回绍兴,谈到团结抗战时,还谈到祠前的对联,勉励大家勿忘关天培的气节。

周恩来的母亲万氏,精明强干,周恩来从小就耳儒目染。

他在不满一周岁时过继给了叔父。

过继母陈氏知识丰富,会诗文书画,教周恩来认字诵诗,从小培育了他丰富的感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上,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等诗词,和南宋梁红玉在淮安抗击金兵,西汉时淮安名将韩信乞食漂母到建立汉业;震撼全国的太平天国运动等,熏陶着他幼小的心灵。

他的乳母蒋氏,使他懂得劳动人民的艰苦生活。

在他不到10岁的时候,本来已经衰落的封建官僚家庭堕入了清贫困苦的境地。

两个母亲相继死亡,父亲为了生活而长年在外谋事,幼小的周恩来不得不去富户叩门借债,或是送衣物进当铺典押。

国仇家难,从小教育了周恩来。

1910年春天,12岁的周恩来随三堂伯周贻谦到奉天(今辽宁省),进银川(今铁岭)银冈书院读书,半年后,转入沈阳东关模范两等小学堂。

这一年,日本军国主义正式吞并中国的邻邦朝鲜。

在东北当年日俄战争的战场上,留下过少年周恩来的足迹。

"忆甲辰年兮神往,想日俄战兮心酸。

"一次,校长在课堂上问大家为什么读书时,周恩来慷慨答道: "为了中华之崛起!" 这一誓言,此后贯彻在他的一生中,渗透在他的各项活动中。

他是看到民族危亡、山河破碎而后来自觉参加革命的。

1913年春天,周恩来身穿一件褪色的蓝布长衫,来到天津,入南开学校读书。

天津旧称天津卫,是捍卫中国京都的门户,1860年被迫开埠,九个帝国主义国家在这里有租界,成为一个典型的半殖民地城市。

南开学校是一所仿照欧美方式开办的私立学校,当时是比较先进的。

他在这里上了四年学,汲取了近代教育的各方面的知识,这对他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参加发起组织敬业乐群会,编辑《敬业》、《校风》刊物,发表小说、文章;参加新剧团;当选学校演讲会副会长、江浙同学会会长;参加天津备界群众举行的救国储金募款大会;参加全校演说比赛;等等。

在这些活动中,反映出青年周恩来的忧国爱国之思。

他在文章中说:"处今日神州存亡危急之秋,一发千钧之际,东邻同种,忽逞野心,噩耗传来,举国骚然,咸思一战,以为背城借一之举,破釜沉舟之计。

"他在诗中说:"极目青郊外,烟蚕布正浓。

中原方逐鹿,搏浪踵相踪"。

他针对日本提出的亡我中国的"二十一条"条约疾呼:"莽莽神州,已倒之狂澜待挽,茫茫华夏,中流之砥柱伊谁?弱冠请缨,闻鸡起舞,吾甚望国人上勿负是期也。

"他同情穷苦人民,"则思推己及人,视天下饥如己饥,溺如己溺"。

他注重锻炼身体,要改变"东亚病夫"的面貌。

就是他参加演出话剧,也是为唤醒人民,"欲重整河山,复兴祖国"。

1917年夏,周恩来中学毕业,筹划去日本考官费留学。

他给同学赠言说:"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

这表明了他的一贯志愿。

但是,怎样才能使中华腾飞?当时,教育救国说,实业救国说,甚至军国主义救国说,弥漫尘上。

周恩来是一个扎实、谨慎的青年,他需要认真考察一番。

当时的日本,明治维新后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既有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繁华世界,更有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饥饿和失业大军,军国主义分子叫嚣着要侵略中国。

看到这样的现实,周恩来抛弃了军国主义可以救中国的想法。

他处于彷惶、苦闷之中,在给人写的信中说过:"家国恨,天下事,不堪一提!极目神州,怆怀已达极点!""苦吾民矣,为之奈何!"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了。

周恩来在日本报纸上看到一些关于十月革命的介绍,以极大热情关注俄国革命的发展。

他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阅读了幸德秋水的《社会主义精髓》、约翰·里德的《震动环球的十日》、界利彦创办的《新社会》杂志等,尤其是日本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河上肇的著作如《贫乏物语》和由他创办的《社会问题研究》,给了周恩来深刻的印象。

科学社会主义影响着周恩来的思想,周恩来的思想开始变化,正如他在诗句中所说: "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真愈觉姣妍。

" 周恩来决定"返国图他兴"。

他于1919年4月回到中国,接着就投入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迫使北洋政府不敢贸然在巴黎和约上作屈辱的签字,五四运动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周恩来积极参加了游行示威。

他创办了《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在报上大声疾呼:"国民啊!黑暗势力'排山倒海'的来了!"我们"要有预...

有关于中国近代著名诗人作品合集的书推荐!内容要丰富

近代著名诗人作品合集:郭沫若:《战声集》朱自清: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徐志摩:《徐志摩诗集》陈天华:《陈天华集》胡适:《尝试集》柳亚子:《柳亚子诗词选》冰心:《繁星》《春水》臧克家:《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