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曹氏父子诗词



比较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诗歌的艺术特点从内容,遭遇,...曹操诗歌的风格特点是 清新淡雅 豪放飘逸 苍凉悲壮 简洁含蓄 曹操的诗歌,今存不足20篇,全部是乐府诗体.内 容大体上可分三类.一类

比较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诗歌艺术特点从内容,遭遇,...

曹操诗歌的风格特点是 清新淡雅 豪放飘逸 苍凉悲壮 简洁含蓄 曹操的诗歌,今存不足20篇,全部是乐府诗体.内 容大体上可分三类.一类是关涉时事的,一类是以表述 理想为主的,一类是游仙诗. 与时事有某种关联的作品有《薤露行》,《蒿里行》, 《苦寒行》,《步出夏门行》等.《薤露行》,《蒿里 行》二诗,作于建安初年.前一篇反映何进谋诛宦官事 败,董卓入洛阳作乱;后一篇写关东各州郡兴兵讨卓,又 各怀野心,互相杀伐,在内容上紧相承接.诗篇以简练 的语言,高度概括地写出了这一段历史过程,因此被誉 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钟惺《古诗归》).尤其 可贵的是,在《蒿里行》诗中他以同情的笔调,写出了 广大人民在战乱中所罹的深重苦难:"铠甲生虮虱,万 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 之断人肠."《苦寒行》作于建安十一年征高□时,诗 篇描写冬日太行山区的酷寒,荒芜,险峻,形象生动,同 时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感受.《步出夏门行》作于 建安十二年征三郡乌桓时.该诗包括"艳"(前奏)及四 解."艳"着重写了诗人出征时的复杂心情.一解"观 沧海",写进军途经碣石时的观感;二解"冬十月",三 解"河朔寒",写归途中见闻;四解"龟虽寿",写取得 了这场重要战役胜利后的思想活动.其中"观沧海"描 写大海景象,"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 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气势磅礴,格调雄放,映衬出 诗人包容宇宙,吞吐日月的阔大胸怀."龟虽寿"以一 系列生动的比喻,表达诗人对人生及事业的看法:"老骥 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是诗人贯 彻终生的积极进取精神的真实表白. 以表述理想为主的诗歌有《度关山》,《对酒》, 《短歌行》等.前两篇写诗人的政治理想.他设想的太 平盛世是儒法兼采,恩威并用的贤君良臣政治.这在汉 末社会大破坏的现实背景下,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短歌行》的主题是求贤,以"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 公吐哺,天下归心"等诗句,来抒发求贤若渴,广纳人 才,以冀成其大业的心情.游仙诗有《气出唱》,《秋胡行》等.曹操是不信 方士神仙之说的,所以他写这些诗当别有所寄,不能据 此把他与秦皇,汉武的求仙等量齐观.在艺术风格上,曹操诗歌朴实无华,不尚藻饰.它 们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在诗歌情调上,则以慷 慨悲凉为其特色.慷慨悲凉,这本来是建安文学的共同 基调,不过在曹操的诗中,它表现得最为典型,最为突 出.在诗歌体裁上,曹操的乐府诗并不照搬汉乐府成规, 而是有所发展.如《薤露行》,《蒿里行》,在汉乐府 中都是挽歌,他却运用旧题抒写了全新的内容.曹操开 创了以乐府写时事的传统,影响深远.建安作家以及从 南北朝直到唐代的许多诗人,他们拟作的大量乐府诗,都 可以说是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2曹丕诗歌的特点。

一.语言绮丽工练,抒情深婉细腻,形成了便娟婉约的纤丽清新风格。

如《燕歌行》全诗清词丽句,情思婉转,缠绵动人,准确成功地表现了一个思妇在漫漫长夜中牵念夫君的无限情意。

二.曹丕的抒怀之作,写得清俊悲凉,带有拟作性质,然更主要的是借以抒发战乱中的一种苍凉情怀。

三.抒发志向记叙军旅的作品,如《黎阳作》气势高昂却亚于曹操。

3曹植的诗歌创作分前后两个时期: 一. 前期多抒发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如《白马篇》通过一个青年英雄的机智勇敢英勇卫国的精神,来表现自己对壮烈事业和战斗生活的憧憬。

全诗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的爱国勇士形象,颂扬了他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也寄托了诗人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二.后期的作品多是表现自己壮志难酬,倍受压抑的郁愤心情。

典型代表是《赠白马王彪》,全诗充满了悲苦之辞、愤慨之音。

艺术成就 曹植的五言诗创作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和成就,是建安诗坛上最杰出的诗人。

一.他的诗歌内容丰富充实。

举凡军旅政事,宴游送别,咏史游仙,抒情抒志,无不发之于诗。

曹植用他的笔描绘了广阔的社会人生,表达了自己丰富的思想感情。

二.曹植的诗歌被誉为"骨气齐高,辞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就是说他的诗歌内容充实丰富,多慷慨悲愤之气,在艺术表现上又生动形象,注意辞藻华美、对仗工整和音韵流畅,达到了建安诗歌的最高峰。

三.曹植诗歌语言华美主要表现在浓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声色。

如《盘石篇》生动再现了大海的宏阔气象。

曹植在文人有意为诗方面,有一个大跨度质的飞跃。

四.注重对称回环之美,注意语言锤炼方面。

如《赠丁仪》均是对偶工整、声韵对称和谐的精工之句。

《赠徐干》"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写时光易逝。

他还善于起调,工于发端,往往在全篇之首用一警策之语,振起全诗。

如《野田黄雀行》开头用惊风险浪的情景和画面预示了环境的险恶,起到强烈的烘托作用

五.曹植的诗歌对后世影响很大,博得极高的评价,被谢灵运誉为"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

请帮忙分析曹氏父子的文学成就

三国时期的曹操与他的儿子曹丕和曹植.他们因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故后人合称他们为"三曹".三曹的诗歌继承了 gt;,楚辞和汉乐府民歌的传统,气魄宏伟,慷慨悲壮,特别是曹操文学清俊通脱,语言直抒胸臆,是当时建安文化的代表哦.曹操(155-220),字孟德,既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位诗人,今存诗20余首。

他的一部分诗真实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和百姓的苦难。

如《蒿里行》记录了汉末董卓之乱前后最黑暗混乱的一段历史,描绘了军阀争权夺势所造成的悲惨现实:“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另一部分诗抒发了他的人生抱负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大志。

如《观沧海》写登临碣石眺望大海的所见所感,展现了作者吞吐宇宙的气概和宽广博大的胸怀;《龟虽寿》抒写了年命有尽而老当益壮的积极进取精神;《短歌行》抒发了求贤若渴的心情和建功立业的决心。

曹操创造性地用乐府古题写时事,如《薤露行》、《蒿里行》本是送葬时的挽歌,在曹操笔下却以其反映现实的鲜明性被称为“汉末实录”。

此外,他的四言诗为已经僵化板滞的形式注入新的活力。

曹操不仅用自己的创作开风气之先,而且以其对文学的倡导,为建安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曹操的散文最突出地体现了迥异于汉代的清峻、通脱、华美、壮大的风格。

他的代表作《让县自明本志令》、《举贤勿拘品行令》都写得朴素自然,清峻简约,不受礼法约束,不加雕饰,直抒胸怀,情真意切。

曹丕(187-226),字子桓,是曹操次子,于公元220年废汉献帝自立,是为魏文帝。

现存诗约40首,形式多样,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无所不备,多为对人生感慨的抒发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题材上除一部分写游赏之乐的宴游诗外,以表现游子行役思亲怀乡、征人思妇相思离别居多。

借传统题材表现了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气氛,以及人生多故的伤离悯乱。

风格清丽婉约。

最著名的是《燕歌行》二首,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其一描写女子在凄凉的秋夜里辗转难寐,思念远人,细腻委婉,缠绵悱恻,传诵不衰。

曹丕文章的语言渐趋华美,排偶气息和抒情意味都比较浓重,代表了文章由质趋华的倾向。

如《与吴质书》在追念旧游、感伤逝者中,描绘出友人的情怀与自己疏放的性情。

感情凄怆真挚,语言流畅婉转,文笔清秀隽丽,是一篇含蓄深情,情文并茂的杰作。

曹植(192-232),字子建,为曹操第四子,天资聪颖,才华过人。

现存诗90多首,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其前期作品主要有两类,一类感时伤乱,如《送应氏》二首写洛阳荒芜残破景象,《泰山梁甫吟》写边海人民极端贫苦的生活,都流露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另一类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

如《白马篇》借英姿飒爽、急赴国难的幽并游侠儿的形象,表达了自己“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豪迈感情。

后期主要抒写自己遭遣被弃的悲愤不平。

题材大致有四类:一是抒发自己和朋友遭受迫害的愤懑,代表作是《赠白马王彪》,全诗共分七章,愤怒控诉曹丕集团对兄弟诸侯的残酷迫害,抒发了自己悲痛、恐惧、凄凉、愤慨等种种曲折复杂的感情。

二是传统的闺怨题材,借思妇、弃妇的怨叹,表白自己的心迹,如《七哀诗》代思妇立言,从中寄托了自己的遭遇和感慨,情思哀婉,想象新奇。

三是直抒胸臆,述怀言志,如《杂诗》其五直抒慷慨报国不甘闲居的志向。

四是游仙诗,除少数表现求仙得道、服食长生外,大都是借游仙这一传统题材曲折表达了因人世险恶而隐居避世的向往。

曹植诗歌文采气骨兼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他对诗歌的题材和内容进行了多方面开拓,艺术上注重声色的描绘和技巧的琢磨,富于创造,大大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钟嵘《诗品》评价其诗曰:“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曹植又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现存诗中有三分之二是五言诗。

他以自己杰出的创作为我国古典诗歌从朴质无华的民歌向体被文质的文人诗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不愧是建安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曹植散文抒情言志文辞剀切,叙事论理简练有序,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引经据典,仿佛信手拈来,运用自如。

如《求自试表》博引典实,反复设喻,层层推进,情词恳切,将自己的一片忠心和急于事功之情抒发得既淋漓尽致又委婉曲折。

艺术形式上,使用了大量骈俪句式,但能骈散相间,句子长短参差,错落有致,因而工整而无萎弱之弊。

其《洛神赋》是黄初三年(222)曹植过洛水时想起洛水之神宓妃的传说,有感而作。

全篇笔触细腻,文辞艳丽,惟妙惟肖地刻画了神女美好、灵动而又虚无缥缈的形象,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人神相遇而不能交接的无尽愁怨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怅惘。

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

从司马懿的生平,我们可以分析,在曹操时,他只是一名小吏,并不显眼,他的发迹是在曹操逝世后,帮助曹丕建立魏国,出谋伐蜀,才崭露头角,曹丕逝世时,被安排为顾命大臣.曹睿继位后,因为蜀国之计,司马懿一度罢职在家,大权丢失,直到魏国无法抵御蜀国进攻之时,才又重新起用司马懿.曹芳继位后,司马懿、曹爽共同辅政。

司马懿受曹爽排挤,于是发动政变诛杀曹爽一族,自此掌握魏国大权。

这个时候,司马懿才真正有了取代曹魏的能力,也就是说野心才逐渐暴露.司马懿本身也是一个智力超群之人,他不会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做出异常的举动,这也正是他的高明之处.这也正是俗语有"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而没有提及司马懿的原因. 关于贾诩,是否察觉,我们也可从其生平探究,贾诩在曹丕手下为官,做到大司马,但数年之后就逝世了,当时的司马懿的官职还不足以引起贾诩的注意. 刘晔来说,他辅佐曹氏三代,是一个精明之人,在曹丕时,算到了孟达的反叛,在曹睿之时,又算到了辽东公孙渊的反叛,所以在"知人"上是有他的独到之处的,他和司马懿生活的时代很接近,我推测在其晚年可能也发觉了司马懿的野心,但是他觉得曹睿这样的皇帝可能不足以对抗司马懿吧,而且当时的司马懿的权力已经很鼎盛了,刘晔能否在朝廷上说上话,或许已经是很困难了的吧. 当司马懿的野心逐渐暴露之时,其他发觉这种情势的大臣,可能或多或少都是出于惧怕而不敢说话吧,这或许也是一个原因.

曹氏父子中,唯一称帝的是谁?

魏文帝曹丕(187年--226年)字子桓。

曹丕在争夺继承权问题上处心积虑,战胜了文才更胜一筹的弟弟曹植,于公元217年立为世子。

220年曹操去世后,曹丕以不参加葬礼之罪逼弟弟曹植写下《七步诗》,险些将其杀害,又顺利夺下弟弟曹彰的兵权,坐稳了丞相之位,之后不久,曹丕又逼迫汉献帝让位,代汉称帝,改国号魏,为魏国开国皇帝。

司马懿骗过了曹氏父子,也骗过了贾诩,刘晔吗?

司马懿压根没骗过曹氏父子只是形势,曹睿时期的司马懿只能说不错司马家族也算是很有话语权的家族,那个时候司马家族绝对不会有不臣之心。

曹真死后司马懿掌了一些主要兵权,曹睿死时成为托孤大臣,那时候司马懿还是臣子,杀死曹爽司马家族到达了世家的顶峰司马懿才只是权臣,而他死后俩儿子更进一步称为大司马和大将军时司马家族才开始有了代之的野心,试图得到晋王的封号才彻底有了代之的野心,和司马懿本人无关他只是成为了一个权财也只是权臣...

描写济南的诗

先来个总的: 济南最早的诗人,并不属于三千年前的入选《诗经》的谭国大夫,而应是四千年前,龙山文化时代的人民领袖大舜。

新石器晚期,国家形成之初,泰山周围的齐鲁大地是古东夷人的聚居地,生于诸冯(今诸城)的大舜在历山(今济南千佛山)下耕田务农,然后他逐渐西迁,曾在雷泽(今菏泽)捕鱼,河滨(今豫西北黄河故道)制陶,终于在逄泽之阳(今河南开封市北)被尧帝选拔,又禅帝位于他。

史传载舜母早亡,曾受继母的虐待,但仍然孝顺不改。

后来,他回到历山上扫墓,弹奏出一曲《思亲操》。

“陟彼历山兮崔嵬……父母远兮吾将安归?”这首歌词,当记录在汉代的《琴操》一书中时,经琴师传习已有二千年了,因此其文词或许有传讹失真之处。

著名的《南风歌》也传说是大舜作的:“南风之薰兮,可以解我民之愠兮。

……”它虽然记录的时间比《思亲》约晚五百年,但是其风格也沾染了战国作品的影响。

但是儒家和墨家共同传习的《书经·皋陶谟》(后世区分成《皋陶谟》《益稷》两篇)内部记载了大舜和大臣们唱和的诗句,记录的时间最早,虽然只是两三句子,当是接近真实的情况的。

大舜不仅是位诗人,还是我国最早的诗论的奠基者,在《书经·尧曲》中记载大舜对其典乐的大臣夔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从此“诗言志”三字被后世文学论著皆奉为圭臬,影响巨大。

大舜的影响,在济南更有其众多的遗迹佳话。

“七十二名泉”最有名、最古老的当数舜泉,也就是传说他浚井时留下的舜井。

古代地理名著《水经注》记载历山有舜祠,下有舜泉;到了唐代则明确定在今舜井街内;唐宋以来,许多诗人都题咏过舜泉,其中最有名的为欧阳修、苏辙等。

《水经注》还记载了趵突泉畔建有舜妃娥皇女英祠,泉水形成的渠溪名为娥英河。

《水经注》是北魏时代的著作,距今一千五百年以前,其所载的祠庙而命名的河名,起始当在秦汉时代或更早。

另外济南西关还有处“双女泉”,也是纪念大舜二妃的(晚清以后湮没)。

关于历山,又名舜山,也是历史文人题咏的对象,最早当属北朝著名学者,《魏书》的著者魏收作的《舜山诗》。

上面提到的《琴操》,其著录者为东汉著名文人蔡邕。

蔡氏外祖是泰山羊氏,他曾在泰山一带居留,因此此书多载济南泰山一带的歌词,可以代表济南诗风。

尤其是曹操曾任济南王,其子诗人曹植曾为东阿王(其墓地东阿)。

而当时的东阿,其王宫所在部,现已划入平阴县。

曹植在此处的鱼山上得以接触印度文化,创制了新的诗体《鱼山明》(又名《鱼山梵》),这是中国诗歌史上注重平仄律的开始。

以曹氏父子为主导的“建安七子”,大部分人也出生于济南周围一带。

到了唐代,安史之乱之前的济南,更是诗人荟萃之地,除了本地出生的崔融外,伟大的诗人李白和杜甫——中国诗坛上辉煌的双星,都曾为济南的山水陶醉。

李白游了鹊山湖、华不注,写下了神采飞扬的名篇;杜甫则与大书法家李邕在历下亭饮酒赋诗,写出“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传颂千古的佳句。

宋代以后,济南更是诗人辈出,如“诗歌女皇”李清照,相传她的故居在柳絮泉边,曾在《如梦令》一词中表现了溪亭泉的风光;那因抗金而投奔南宋的辛弃疾,相传他的故居则在历城甸柳一带。

金元时期济南诞育了杜仁杰(长清人)、刘敏中(章丘)、张养浩(历城)这几位杰出的散曲家。

明代的成就更为辉煌,当时全国诗坛出现的“前七子”,济南的边贡,是其中的骨干人物

而成就更大的“后七子”,其领袖则是济南的李攀龙。

另外剧曲作家李开先(章丘)和诗文名家于慎行(东阿,今划归平阴)等也都以其或慷爽、或秀丽的诗篇写下了歌咏名泉的诗篇。

在清代,历城的王苹在诗坛以“王黄叶”闻名。

而一代诗坛领袖、神韵派大师王士谤(济南府新城人,其地今划归淄博市)在大明湖天心水面亭邀请海内的才子佳人雅会赋诗,他以《秋柳》四首七律为首唱。

不久即传遍大江南北,一时期和作者包括顾炎武在内的学界泰斗等各地名流纷纷不绝。

与王氏同时的小说大家蒲松龄(济南府淄川县人,其地今划淄博市)也写下了著名的《趵突泉赋》。

泉城诞育了诗人,诗人也热爱名泉,他们不仅以生花妙笔题写了它,而且把自己的诗集也以泉水为名,李清照的诗集就叫《漱玉集》、边贡的诗文集则名为《华泉集》,而王苹的诗集则以《二十四泉草堂》寄托了他的情愫。

旅居济南的诗人,李杜以后,如宋代欧阳修写了《舜泉诗》;曾巩不仅建筑了历山堂以怀念大舜,更写了《金线泉》等诗;苏轼唱出了“济南春好雪初晴”的名句;苏辙则写下了《试茶泉》等吟咏济南风光的诗篇。

尤其是杰出画家赵孟埃,他不仅给出了名垂千古的《鹊华秋色图》表现济南山水的传神大作,而且以“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的名句形容趵突泉的壮丽景观。

泉城之美,不仅得到本地诗人的热爱,而且更使外地诗人恋眷。

选自2002-7-30期《济南时报》 ············· 再来: 《济南七十二泉诗》(历史版)明代晏璧《济南七十二泉诗》《济南七十二泉诗》序晏 璧有此天地,即有此山川。

山为地之形势,水为地之脉络,皆...

三曹的诗歌有哪些特点?

建安文坛三杰曹操、曹丕、曹植所创作的诗歌,相传一千六百余年而不配,历代读者而不厌,是因为它真实地反映汉末动乱现实和孕育希望的时代精神之内容,其鲜明独特的的艺术风格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之达到了读诗知史、诵诗长志、学业诗增艺的效果。

“三曹”诗歌究竟具有什么具体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呢?我们来作些具体的分析。

建安时代是中华民族内部大混乱、大残杀、大交流、大融合的时代,处在这一时代的“三曹”,在饱经世态乱离的风雨中,广泛接触社会的现实,目睹社会的战乱、人民生活的痛苦,于愤慨之中,怀着渴望建功立业、施展才华、澄清玉宇的壮志,创作了大量与时代息息相通的诗歌。

这些诗歌很自然就蕴含着极丰富的思想内容。

一是作者用耳闻目睹社会乱离的大量事实作基础,反映了时代乱离和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灾难。

曹操的《蒿里行》,真实地反映出袁绍、袁术等军阀假借讨代董卓的名义,各自拥兵自霸、争权夺利、互相混战的史实,揭露了混战造成“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景。

《薤露行》毫不掩饰地揭露了京都洛阳在董卓匪徒焚掠下呈现了一派残破景象。

在曹丕的《燕歌行》中,作者描写了妇女在不眠秋夜思念远方征战的丈夫,反映出夫妻不能团聚的无限哀怨。

《善哉行》作者把行役者的苦难写得深刻,令人辛酸。

在曹植的诗歌中,也不乏其篇。

《送应氏》描写了战乱后给洛阳造成的破败景象。

《泰山梁甫吟》,作者反映了滨海地区人发“寄身于草野”的悲惨生活,直接为民生疾苦而呼吁。

二是作者以忧国之思和“拯世济物”的宏愿,抒发自己的雄伟抱负,积极追求功业、统一祖国的理想。

曹操的《对酒》诗,以慷慨豪壮之语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希望通过“王者贤且明”的途径来实现人人富足的“太平盛世”。

《短歌行》中,他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自誓,抒发自己要像周公那样,广纳贤士,共图统一大业,使“天下归心”。

特别是《龟虽寿》,写出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名句,表达自己要“老当益壮”的壮志未酬誓 不休的决心。

曹植也有不少吐露自己抱负之作。

《白马篇》作者把诗中主人公描写成“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高超武艺和忧国忘家的英雄,实为自己的豪壮自白。

在《鲳篇》里作者更是抒发了自己要为“远怀柔九州”大业显一番身手的远大抱负,而把那些热衷个人名利的比作鲳和燕雀那样的庸俗小人。

三是作者用自己亲身经历与感受,创作了反映山海美景,讽刺贵族子弟奢侈享乐,揭露社会不平,抒发个人的怨恨悉愁离。

曹操的《观沧海》描写了深秋之时登山望海所呈现的壮丽景象,显现出作者那种吞吐宇宙的宏大气魄。

作品成为古诗中首篇以写景为内容的名作。

曹氏父子诗歌蕴含着这样相当丰富而又深刻的思想内容,怪不得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篇中评述为“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啊! “三曹”的诗歌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特色。

首先是作者表现出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他们在诗歌创作上,继承和发扬了汉乐府民歌大胆揭露当时黑暗的现实主义传统,以亲身的经历、目睹的现实“借古乐府写时事”,充满现实生活气息,因而他们创作许多揭露战乱罪恶,抨击军阀混战,同情人民疾苦,以时发感的现实主义作品,被后世称之为“诗史”。

其次是他们将学习汉乐府民歌之形式应有于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写出了大量的乐府诗题诗,使作品带有明显的乐府民歌风味,如曹操所留下的二十几首诗,全都是乐府诗题。

再次是在创作中不仅使自己的情意感发于乱离现实中,对出现悲惨乱离的现实发出哀怨悲凉之音,而且又抒发出慷慨之气,这些就形成了“三曹”独具的悲凉、慷慨的艺术特色,也就是后人所称的“建安风骨”。

但由于曹氏父子的追求、处境、地位的不同,诗歌的特色上又各具千秋。

曹操是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思想积极奋发、爽朗豪迈,有强展雄人才大略的心胸与气魄,因而他的诗歌表现出雄浑、沉雄、古朴的艺术风格。

曹丕是皇帝,但政治远见、气魄远不如曹操,思想不是奋进,生活大半在宫迁游宴中度过,因而他的诗歌表现出清丽婉转、低泪哀怨、流于纤弱的艺术风格,正如前人所说的有“文士气”、“女人气”。

曹植前期受曹操宠爱,思想乐观有抱负、自信,后期受曹丕、曹睿打击、压抑,思想惶巩、忧惧,因而他的诗歌具有前期浑厚、昂扬,后期悲凉慷慨的艺术风格。

钟嵘评价其诗时是“骨气奇高”、“情兼雅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