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以竹为意象的古诗词



中国古诗中竹的意象研究 竹,号称君子,不刚不柔,凌霜雪而不凋。奋进、挺拔。拔青翠,摇曳多姿,清香袭人——竹之韵;不畏酷暑,不屈霜雪,生不避贫壤,伐而可复生——竹之性;高风亮节,清风瘦骨,虚心有节——

中国古诗中竹的意象研究

竹,号称君子,不刚不柔,凌霜雪而不凋。

奋进、挺拔。

拔青翠,摇曳多姿,清香袭人——竹之韵;不畏酷暑,不屈霜雪,生不避贫壤,伐而可复生——竹之性;高风亮节,清风瘦骨,虚心有节——竹之品。

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的竹,以自己独特的品质、风韵,征服了无数文人骚客的心,而处于诗歌黄金时代的唐朝,关于咏竹、颂竹、写竹、画竹的作品更是不计其数。

*通过竹的有节来赞美其高洁与气节, “琼节高吹宿风枝,风流交我立忘归。

”——李建勋《竹》 *通过竹的虚(空)心来表现谦虚, “众类亦云茂,虚心宁自持。

”——薛涛《酬人雨后玩竹》 *因其经暑抗寒表现坚韧, “守节偏凌御史霜,虚心愿比郎官笔。

”——岑参《范公丛竹歌》 *因成竹之高来表现气冲云宵的志气, “贞姿曾冒雪,高节欲凌云”——孙岘《送钟元外赋竹》 *因生长之快来表现新竹的勃勃生机与昂扬气慨, “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李贺《昌谷北园新笋》 *因其不避贫壤来表现其适应力与生命的顽强,“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 宜”——刘禹锡《庭竹》由于竹的风韵,我们从唐诗中可以看到,或亭或寺或山庄或别业等幽深清净之所到处充满着竹的身影。

而这些有竹相伴的幽静之处的相关描写,要么流露着诗人沉醉山水的闲适而愉悦的心境,要么表达着诗人向往山林,渴望归隐的情结,要么抒写了诗人身居幽处,淡然而雅致的生活。

在这些诗中,竹子已成为一种清净、闲适、恬静、幽然、典雅生活情状的代言意象。

“竹,竹。

披山,连谷。

出东南,殊草木。

叶细枝劲霜停露宿。

成林处处云,抽笋年年玉,天风乍起争韵,池水相涵更绿。

却寻庾信小园中,闲对数竿心自足。

”(张南史《竹》),成片竹子披满山岭,连接山谷,叶细枝劲,成竹如绿云,新竹如碧玉,随风摇曳,影映水中……好一个清凉世界,诗人于其中,恬适愉悦,闲静而自足。

*与水相关者——水是清净之物,与竹相依相映,清幽淡雅,自然成趣。

“竹院松廊分数派,不空清泚亦逶迤。

落花相逐去何处,幽鹭独来无限时。

” ——郑谷《水》 “一渠春碧弄潺潺,密竹繁花掩映间。

看处便须终日住,算来争得此身闲。

”——吴融《新安道中玩流水》 *与亭相关者——亭台楼榭,是人休息玩赏之处,而亭边见竹林,更让人顿觉清爽恬适。

“文史归休日,栖闲卧草亭。

蔷薇一架紫,石竹数重青。

” ——徐晶《蔡起居山亭》 “谢公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

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

” ——李白《谢公亭》 *与居所园林相关者——园林别院,清雅闲居之所,一块绿地,数丛竹子,一片新篁,自现风流。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诗人独自坐在深而静谧的竹林,一个人弹琴长啸而无须他人欣赏,静静的月亮懂得,已足够,诗人隐逸闲适之情溢于诗中。

“栖禽恋竹明犹在,闲客观花夜未休。

” ——姚合《题田将军宅》 *与寺院有关——茂林修竹,但见一寺院隐约其间,佛家圣地,更显清净庄严。

是的,唐诗中有很多写寺院的诗有竹景相伴。

很多寺院或隐于竹林,或有竹植于院内,有些寺院更是以“竹”命名。

天竹寺以产竹著称,湘妃庙以斑竹闻名。

“西丛七茎劲而健,省向天竺寺前石上见。

东丛八茎疏且寒,忆曾湘妃庙里雨中看。

”——白居易《画竹歌并引》 “峰峦开一掌,朱槛几环延。

佛地花分界,僧房竹引泉。

” ——张祜《题杭州灵隐寺题杭州灵隐寺》 “竹间泉落山厨静,塔下僧归影殿空。

”——温庭筠《开圣寺》 “浮图经近郭,长日羡僧闲。

竹径深开院,松门远对山。

” ——张祜《重居寺》 幽居之处,风吹竹动,竹叶萧萧,竹枝婷婷,竹韵悠悠。

在这里,竹已成为清雅、恬淡的代名词,成为唐人们追寻闲适淡雅清幽生活情状的独特意象! 三、几许情思—关于爱情关于忠贞 一根竹杖入水化为飞龙,一抹相思泪洒竹上,变为点点斑痕。

竹子的意象不只关乎君子、道德,不只关于闲适、隐逸,还系连着梦幻迷离的神化传说,艳绝凄美的爱情故事

特别是那泪洒千杆竹的娥皇、女英,为爱创造的千古传奇,更是千百年来为人称颂。

而那泪染的湘妃竹,点点的斑竹亦成为诗人们歌颂爱的意象,成为唐诗中每每吟咏之物,为那爱情的忠贞,凄绝与动人! “万古湘江竹。

无穷奈怨何?年年长春笋。

只是泪痕多!”(李商隐《湘江竹》)不尽的离愁,无尽的思念,点点泪痕,片片相思,“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起秋流到冬,春流到夏!”痴情而忠贞的女子,为爱守候着神话! 可怜“湘江竹上痕无限”!多少泪滴,多少首诗祭奠! “殷痕苦雨洗不落,犹带湘娥泪血腥。

”——无名氏《斑竹》 “九处烟霞九处昏,一回延首一销魂。

因凭直节流红泪,图得千秋见血痕。

”——汪遵《斑竹祠》 “龙鳞满床波浪湿,血光点点湘娥泣。

”——无名氏《斑竹簟》 一首首斑竹诗,一首首湘妃颂,或凄艳、或哀婉,那点点红泪、那潇潇斑竹,那有关爱的绝恋已定格在湘妃竹上,那有关爱的忠贞已意化于斑竹身,成为永恒爱情的象征。

四、几多追求—关于抱负关于怅然 ...

以“杨柳”为意象的古诗词有那些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2.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 愈 3.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韩 愈 4.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5.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6.诗家清景在新春 绿柳才黄半未匀 (城东早春 杨巨源)7.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南朝宋 谢灵运《登池上楼》8.宋代诗人秦观《纳凉》: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9.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处 柳永《雨霖铃》 10.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1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2.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无名氏《送别》...

有关竹子意象的诗歌

平乐作者:张炎候蛩凄断1,人语西风岸。

月落沙平江似练2,望尽芦花无雁。

暗教愁损兰成3,可怜夜夜关情。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全部注释 1.候蛩:蟋蟀。

蟋蟀是随季节出没的昆虫,故称候蛩。

2.练:煮过的布帛,多指洁白的熟绢。

谢灵运诗:"澄江静如练"。

3.兰成:南北朝庾信,小字兰成,善诗赋。

此词见于《山中白云词》卷四,原为张炎题赠给朋友陆行直的,《珊瑚网·名画题跋》有载其本事,后收入词集时有改动。

这首抒情小令写得沉郁苍凉,清代陈廷焯最欣赏末句,"玉田工于造句,每令人拍案叫绝,如《清平乐》'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白雨斋诗话》卷二)。

上阕写秋景秋情。

候蛩、西风、江练、芦花、大雁几个意象的着墨不多,却有清空萧瑟之感。

写景也是由近及远,使空间的描摹愈现幽深。

无雁实谓了无音讯,盼雁实为怀人,联系下阕词人以庾信自比,似有伤春惜旧之意。

而结句将此深情融汇入景,"一枝"谓其孤独,"秋声"恍如情思,词人以"梧叶"自拟,意新色雅,韵味清空,使人读之回味无穷。

...

写竹的作文,要有意象的

古往今来,历代文人对梅花倾注了很多的爱,我不知道。

南宋诗人陆游的“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佳句,梅花推到群芳在第一。

然而,毕竟,有梅“的花。

”和竹子呢?她有强风雪和雨笑迎梅花的性格,但一个安静,优雅,谦虚使人进步,道德,敬业的美德,给人的印象是完美的形象

我爱竹,欣赏竹,崇拜,赞美竹,不仅是因为价值风格竹给人艺术美感,而是因为竹的自然天爱理念和独特的字符给了我灵感和坚强的性格!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在破岩,千磨万击还坚劲,玉儿东西南北风。

”古往今来,行情可以说是不屈的精神品质的竹写得淋漓尽致。

竹子生长在荒山野岭默默的在任峰玲玲,沟满,她能在逆境中顽强的生存毅力。

尽管守着无边的寂寞和荒凉,风,霜,雪和雨整个年度经历鞭和酷刑,但在漫长的岁月中,她始终以“咬定青山”,敬业,无怨无悔。

千百年来,竹子和纯粹的非A,道德人物形象,一个老师,它是崇拜。

竹大胆,新鲜,充满活力,充满活力。

当春季解冻后还我,直到冬无严寒,新芽萌生在地面上静静地,一场春雨过后,竹笋出现,直指天空,所谓的“清明脚,谷雨10英尺,”就是,她的青春活力和生命力的写照。

当春风拂过层层笋衣,她想要一个活泼的小女孩,婷婷玉立在明媚的春光。

到了夏天,她舒展长臂,抖起了丰富的青纱,临风舞,炯娜多姿。

夏天冷,她仍然绿叶,笑迎风雪雨。

难怪李白在“窗口标题竹”,留下这样的行情:“千花百草做垂,已经离开了看雪。

”竹,从来没有消失过的春天。

松树,让人联想到切斯特;香蕉,让人联想到美女,高大的皂荚树,让人想起了将军;而修竹想起她隐士。

光亮细腻的竹,四季常青,尽管各种柔情,但不煽情,但不霸道,虚心金纪念日,贞洁是她的性格。

竹不开花,清淡素雅,一尘不染,她不图华丽,不求名利为世界自然本能倾倒。

清代诗人郑燮这样的赞誉:“一个复杂的问题,千所学校救万页,我必不开花,免费挑逗蜜蜂和蝴蝶。

”竹心无杂念,甘于寂寞,她在莽林无异味,不穆在山上热闹,千百年后,但最终进入这种沙漠气候。

曝光万倾蓝色的海洋?竹,只见苍翠挺拔的老竹,像武士铠甲包裹,和弯曲新竹,柔情似水喜欢的女孩,举目望去,那处方到阵列竹,作为队,排横跨马飞鸽兵团,而当漫步茂竹一字排开,竹轻轻地吹,它看起来值得温柔,恬静和优雅。

刚柔相济的弹性,这是另一个字符的竹子。

“莫怀疑雪压弓,红色的正常化,是无所畏惧的,总之,绿色尖露出默多克埋设部,垂直刺的天空。

”这副对联,揭示了竹的博大胸怀,豁达,开朗的性格。

恶劣的条件下,甚至当他们在破岩,竹子也能顽强生存,她没有要求,只有奉献。

竹奉献一生。

芽做供人类食用的菜肴;使用竹纤维服装缝制鞋,屈辱,痛苦默默承受。

制作的竹凉席,竹家具,竹,竹筷子,竹里馆,竹工艺品等在那里做。

在宁镇,苏“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一说,发现男人和竹镇之间的密切关系

乡的人玩的竹伞,戴着竹笠,住竹楼,坐在竹椅,竹床上睡觉,吃竹笋......还是在她的学校残留绑扫帚啊,为人类去除污垢,泡沫是竹,竹顶,底部燃烧炉也发挥光与热。

有件对联曰:“竹底封头,虽然微餐灶具的肴馔,小家电厨具要斗筲。

”竹竹与人类击中,献出了自己的整个人类。

“出生的人受益,也了自豪。

” 修竹千极,附件诗人,,丹管,写入所有人类的春天。

竹是一首无字的诗,竹是一首美妙的歌曲

在中国竹子精神在文明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唐诗中有关“柳”的诗或以柳树为意象的诗有哪些?

唐 作者;卷帘直出画堂前;日高犹自凭朱栏.《浣溪沙》年代: 唐 nbsp: nbsp: nbsp。

4.《渭城曲》 年代: nbsp。

指点牡丹初绽朵: nbsp,柳球斜袅间花钿;李煜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

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前在,池面冰初解。

烛明香暗画楼深,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

2;唐 作者.《春夜洛城闻笛》 年代;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 nbsp: nbsp,含嚬不语恨春残;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作者: 韦庄 清晓妆成寒食天, nbsp, 唐 作者.《浣溪沙》 年代: 唐 nbsp 唐诗中有关“柳”的诗或以柳树为意象的诗有 1.《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 年代 ...

带有意象的诗句大全

1、月。

①表达思乡、思亲念友之情,暗寓羁旅情怀,寂寞孤独之感。

例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历史的见证今昔沧桑感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石头城》③冷寂、凄清的感觉(多用残月来表达)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雨霖铃》(柳永)④清新感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王维)2、柳。

“柳者,留也。

古人有折柳之习。

古诗中常用“柳”表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游子思乡之情。

例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3、梅、松、竹、兰及若干香草。

用来托物咏怀,表达高洁的内心世界或追求高尚的人格,或自比自喻,以物自况,暗寓诗人自己具有的高尚人格。

例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屈原的《离骚》。

4、桃、菊。

隐士情怀,不落风尘,超脱凡俗。

例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5、子规、杜鹃、鹧鸪。

、思念故国之情。

表达思乡例句:杨花落尽子规啼。

/但闻子规啼月夜,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6、舟。

小舟、轻舟表达轻松、随意、自由之情。

例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7、春。

古诗中的意象很丰富。

初春、新春表赞美自然新的生命力。

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暮春表伤春之情,暗寓春光虽美却易逝,感叹人生韶华易逝或国运不济的也不少。

8、秋。

古诗中秋的意象常表现为悲秋,表悲愁之情,暗寓韶华即逝、前途渺茫,国运即衰。

例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竹,在古文中的意象

深化……方能形成意境。

如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上阕有几个意象,把握意象,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太阳照着江边的花像火”,“是一个明亮的温暖的大晴天的气氛”,“似乎使身上都暖和起来了”,“从这一片红花、一江春水感到生命在流动,在欣欣向荣”、情调、意趣和氛围,但又有所区别、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是语文高考的两项内容。

古代诗歌的考查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庄严厚重,诙谐幽默等。

诗歌的表达技巧,指诗歌的构思,如怎样匠心独运,别出心裁等等;指诗作中所运用的表达方式,即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指表现技法,即象征、寄托,联想、想象,渲染、白描,衬托、对比、比兴,用典等等;指诗作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即比喻、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叠字、反讽等等;还指诗歌的章法结构艺术,即如何起承转合,点明题意,过渡照应,首尾圆合,画龙点睛,诗眼词眼等等;也还包括风格流派,如豪放婉约、浪漫现实、山水田园等等。

诗歌形象的刻画还特别讲究种种对应关系的运用,虚与实,动与静,乐与哀,形与神……它们活跃在诗歌的形象中,使诗的意境格外丰富、开阔、深邃和灵动。

对应关系的分析,在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中应占一席不可或缺的位置。

诗歌鉴赏所达到的境界和获得的愉悦的程度,与读者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联想和想象能力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是密切相关的。

鉴赏也是一种艺术形象的再创造,是一种非常个性化的活动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说法同样适用于诗歌鉴赏。

同在大观园,听了《牡丹亭》杜丽娘的曲子林黛玉就心波迭起,而至潸然泪下,而温柔敦厚的薛宝钗则未必然,即使长相颇像林黛玉,又同样心高气傲,命途乖蹇的晴雯,也决不会因杜小姐思春伤怀而掉半滴眼泪的。

诗歌鉴赏实在又是一种费工夫、讲心境的精神活动,虽不必(也不可能)“红袖添香”,但从容不迫还是需要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审美中获得愉悦的诗歌鉴赏放在了决定考生前途的高考中进行,似乎有点格格不入,难为考生。

也许正因为这一点,《考试说明》的权威诠释者才在“鉴赏”的前面加了“初步”二字吧。

鉴赏,除欣赏之外,还得鉴定,也就是鉴别和评定。

这绝非一件易事。

犹如品尝美味佳肴,陈酿醇醪,大快朵颐之后,还要把如何美、如何醇,是哪一种美,哪一种醇形容出来,甚至还要分析概括,论证阐释,这实在是美食家和品酒师的专司,一般的食客是做不了的。

一般的高中生写不出,也不要求他们写出诗词鉴赏辞典里的赏析文,也是很自然的事。

懂那么一点儿赏鉴的ABC,填点儿空,作点儿简答也就足矣。

故曰“初步鉴赏”。

既然是“初步鉴赏”,命题时应该在题干中为考生“铺路搭桥”,该说明的概念就得说明,该补充的背景就得补充,该解释的词句就得解释。

发问忌笼统,指令宜明确,决不能让考生无从答起,左右为难。

且书写量不宜过大。

年高考的诗歌鉴赏,以选择题(三对一错,选错项)的方式来考查学生,实际上只是命题者把自己的鉴赏过程和鉴赏结果展示给考生,要求作一判断而已。

对于诗歌鉴赏的术语和说法,并不要求考生能够自如运用,甚至还不要求真正理解,考生凭着对若干选项的通观和比照,以及对所谓错误项设置方法(即所谓“误区”类型)的把握上即可做出判断,难度并不大。

今后高考要以主观题的形式来考学生,难度势必加大。

因此有必要将诸如“诗歌的形象”“诗歌的语言”“诗歌的表达技巧”等概念向学生讲清楚。

还要让学生学会审题,明确答题的要求,如问“有什么表达作用”,既要回答表达了什么内容,又要回答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等等。

凡此种种,复习应考的师生无法回避。

复习诗歌鉴赏、评价,必定要进行解题训练。

我们以为训练题的设置,可以把以前的高考诗歌鉴赏题拿来加以改造,选择题改为填空或简答题,两者对照着讲对照着练,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附:古诗鉴赏、评价21题语文高考以主观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形式考查“鉴赏古诗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

为了帮助同学们复习并掌握这一考点,我从命题的内容和角度出发拟就21个问题,这21个问题不涉及具体的作品,只作了抽象化的表述,只是提供命题的思路。

一、鉴赏诗歌形象(意象、意境)的问题1.这首诗第*句(联)的某词的字面意思是什么?它的深层意蕴是什么?整个诗句(联)写的是什么?2.这首诗(第*句、第*联)刻画了什么意象(形象)?这一意象以什么为“素材”(景、物、事、人包括抒情主人公和客体人物形象)?选择这一素材有什么典型意义?融入了诗人什么样的主观情思?3.这首诗(第*句、第*联)刻画了什么意境?烘托(营造)了怎样的氛围和情调?把读者带入了什么样的境界?给读者以什么样的美的感受?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问题4.这首诗通过**形象的刻画表达什么主旨(主题)?诗人的创作意图是什么?反映了什么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思想感情”,诸如:爱国忠君之心,建功立业之志...

带有“竹”的古诗词

未出土时先有节; 纵淩云処也无心.竹 唐·李建勋 琼节高吹宿风枝,风流交我立忘归.最怜瑟瑟斜阳下,花影相和满客衣.摘自《咏物诗选》 庭竹 唐·李中 偶自山僧院,移归傍砌栽.好风终日起,幽鸟有时来.筛月牵诗兴,笼烟伴酒杯.南窗轻睡起,萧飒风雨声.竹 唐·郑谷 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时复间松.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巯侵见前峰.侵阶藓折春芽迸,绕径莎微夏阳浓.无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竹 唐·韦式 竹,临池,似玉.悒露静,和烟绿.抢节宁改,贞心自束.渭曲偏种多,王家看不足.仙杖正惊龙化,美实当随凤熟.唯愁吹作别离声,回首驾骖舞阵速.摘自《古今中外21—30期合订本》 从韦续处觅绵竹 唐·杜甫 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