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千字文诗词



《千字文》全文 千字文全文 天地玄黄 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 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 秋收冬藏闰馀成岁 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 露结为霜 金生丽水 玉出昆冈剑号巨阙 珠称夜光 果珍李柰 菜重芥姜 海咸河淡 鳞潜

《千字文》全文

千字文全文 天地玄黄 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 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 秋收冬藏闰馀成岁 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 露结为霜 金生丽水 玉出昆冈剑号巨阙 珠称夜光 果珍李柰 菜重芥姜 海咸河淡 鳞潜羽翔龙师火帝 鸟官人皇 始制文字 乃服衣裳 推位让国 有虞陶唐吊民伐罪 周发殷汤 坐朝问道 垂拱平章 爱育黎首 臣伏戎羌遐迩一体 率宾归王 鸣凤在竹 白驹食场 化被草木 赖及万方盖此身发 四大五常 恭惟鞠养 岂敢毁伤 女慕贞洁 男效才良知过必改 得能莫忘 罔谈彼短 靡恃己长 信使可复 器欲难量墨悲丝染 诗赞羔羊 景行维贤 克念作圣 德建名立 形端表正空谷传声 虚堂习听 祸因恶积 福缘善庆 尺璧非宝 寸阴是竞资父事君 曰严与敬 孝当竭力 忠则尽命 临深履薄 夙兴温Q仕评妓管啊∪缢芍ⅰ〈鞑幌ⅰ≡ǔ稳∮场∪葜谷羲肌⊙源前捕瞥醭厦馈∩髦找肆睢∪僖邓〖跷蘧埂⊙в诺鞘恕∩阒按诱嬉愿侍摹∪ザ嬗健±质夤蠹±癖鹱鸨啊∩虾拖履馈》虺?舅嫱馐芨笛? 入奉母仪 诸姑伯叔 犹子比儿 孔怀兄弟 同气连枝切磨箴规 仁慈隐恻 造次弗离 节义廉退 颠沛匪亏性静情逸 心动神疲 守真志满 逐物意移 坚持雅操 好爵自縻都邑华夏 东西二京 背邙面洛 浮渭据泾 宫殿盘郁 楼观飞惊图写禽兽 画彩仙灵 丙舍傍启 甲帐对楹 肆筵设席 鼓瑟吹笙升阶纳陛 弁转疑星 右通广内 左达承明 既集坟典 亦聚群英杜稿钟隶 漆书壁经府罗将相 路侠槐卿 户封八县 家给千兵高冠陪辇 驱毂振缨世禄侈富 车驾肥轻 策功茂实 勒碑刻铭x?烈∽羰卑⒑庋僬贰∥⒌┦胗?』腹?锖稀〖萌醴銮沌不睾夯荨∷蹈形涠】B密勿 多士[阅〗浴≌晕豪Ш峒偻久痣健〖粱崦撕巫裨挤ā『追承獭∑痿迤哪痢∮镁罹D衬〕塾で嗑胖萦砑!“倏で夭ⅰ≡雷谔┽贰§髟仆ぱ忝抛先〖μ锍喑抢コ仨偈【抟岸赐ァ】踉睹噱恪⊙裔惰泌ぶ伪居谂∥褡始陴!鲈啬夏丁∥乙帐蝠ⅰ∷笆旃毙隆∪吧枉碲烀祥鸲厮亍∈酚惚薄∈钢杏埂±颓?麟贰●鲆舨炖怼〖脖嫔ê葚始伍唷∶闫潇笾病∈」?ソ搿〕柙隹辜?〈杞堋*指扌壹戳绞杓〗庾樗啤∷骶酉写Α〕聊帕取∏蠊叛奥邸∩⒙清幸P雷嗬矍病∑菪换墩星傻睦≡懊С樘酢¤凌送泶洹∥嗤┰榈虺赂琛÷湟镀∮?M独运 凌摩绛霄 耽读玩市 寓目囊箱易?6攸畏 属耳垣墙具膳餐饭 适口充肠 饱饫烹宰 饥厌糟糠亲戚故旧 老少异粮妾御绩纺 侍巾帷房纨扇圆}\ 银烛炜煌昼眠夕寐 蓝笋象床 弦歌酒宴 接杯举觞矫手顿足 悦豫且康嫡后嗣续 祭祀p莩ⅰ』?侔荨°ぞ蹇只碳汶杭蛞?」舜鹕笙旰」赶朐 ≈慈仍噶埂÷柯舛刻亍『г境镎对舻痢〔痘衽淹霾忌淞磐琛★偃钚ァ√癖事字健【扇蔚觥∈头桌住萁约衙蠲ê┦缱恕」をΑ∧晔该看摺£仃屠赎住¤嵝印』奁腔氛罩感叫揿铩∮浪缂俊【夭揭臁「┭隼让怼∈孀∨腔舱疤鞴侣?盐拧∮廾傻融健∥接镏摺⊙稍蘸跻?

《千字文》是谁写的?

自南朝流传至今的《千字文》为南朝梁周兴嗣所编写。

周兴嗣《梁书》49卷有传。

他仕梁, 颇得梁武帝萧衍的赏识和称誉,多以文笔之事见用。

他的《次韵王羲之书千字》在《隋书》、《旧唐书》 的《经籍志》,以及《新唐书》、《宋史》的《艺文志》等史志目录中都有著录,在敦煌文献中也有 周本《千字文》。

关于他何以要编写《千字文》,我们可以从唐李绰《尚书故实》和韦绚《刘宾客嘉 话录〉缚书中寻得解答。

原来是当年梁武帝令殷铁石在王羲之书写的碑文中拓下不重复的1 个字, 供皇子们学书用的。

但由于字字孤立,互不联属,所以他又召来周兴嗣嘱道:“卿有才思,为我韵之。

” 周兴嗣只用了一个晚上就编好进呈武帝。

这便是传至今日的《千字文》。

哪里有朗读诗词,三字经,千字文,睡前故事能提供下载的网站

《千字文》流传至今一千五百多年了,全书虽只用了一千个不重 复的字,但却有相当的知识价值和艺术价值。

毛泽东就很看重《千字 文》。

他说《千字文》里讲了天文、地理、农业、气象、矿产、特产、 历史、修养。

历代大书法家里有很多人用多种字体书写过《千字文》, 成为传世的名帖。

据传历史上,钟繇、周兴嗣、萧子范等都各写有《千字文》,而 流传至今的只有《王羲之临钟繇千文》和《周兴嗣次韵王羲之千字》。

萧子范撰《千字文》在《梁书》本传上虽有记载,在《旧唐书·经籍 志》后不再有著录,大约是亡佚了。

钟繇,三国时期的书法家。

法国人伯希和著《千字文考》(见一 九二五年《通报》二十四卷),根据敦煌藏《杂抄》而定为钟繇撰。

但别无其他史料证明,或恐《杂抄》误书了。

也有的说钟繇《千字文》 在西晋末年战乱逃难中被雨水淋坏。

后来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又重新编 缀缮写,故曰《王羲之临钟繇千文》。

但经过近代书法家张伯英的精 审考辨,多种套帖中的此帖皆判为伪作,他说:“羲之时何曾有千文 之说?字与周兴嗣本无所增损,惟任意颠倒,至不可读。

字体在唐以 后,有李西台(李建中,北宋书法家———引者)脚手,而妄标钟、 王之目。

自宋以来列之羲之帖中,《郁冈》、《三希》皆刻之,何其 谬乎!”这里的结论:钟繇没有撰写过《千字文》,自然王羲之也无 由临写之。

自南朝流传至今的《千字文》为梁周兴嗣所编写。

周兴嗣是何许 人?何以要编写《千字文》? 周兴嗣《梁书》四九卷有传。

他仕梁,颇得梁武帝萧衍的赏识和 称誉,多以文笔之事见用。

他的《次韵王羲之书千字》在《隋书》、 《旧唐书》的《经籍志》,以及《新唐书》、《宋史》的《艺文志》 等史志目录中都有著录,在敦煌文献中也有周本《千字文》。

关于他 何以要编写《千字文》,我们可以从唐李绰《尚书故实》和韦绚《刘 宾客嘉话录》等书中寻得解答。

原来是当年梁武帝令殷铁石在王羲之 书写的碑文中拓下不重复的一千个字,供皇子们学书用的。

但由于字 字孤立,互不联属,所以他又召来周兴嗣嘱道:“卿有才思,为我韵 之。

”周兴嗣只用了一个晚上就编好进呈武帝。

这便是传至今日的 《千字文》。

周千文精思巧构,知识丰瞻,音韵谐美,宜蒙童记诵, 故成为千百年蒙学教科书。

在《千字文》初行的时代,作为家庭教育的启蒙课本,还有其他 几种,如《字训》、《幼训》、《字统》等等。

历史排沙而简金, 《字训》等湮没无闻,独《千字文》奕世而流传,孰沙孰金可立判矣。

参考资料:百度 关于《千字文》的来历《千字文》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儿童文化课本。

以后仿效《千字文》,先后又编写了《百家姓》、《三字经》——又称“三百千”。

经千百年教学实践,在诸多启蒙书中唯有“三百千”最为普及和最受欢迎。

《千字文》。

是南北朝朝代周兴嗣编纂的,已有1400多年历史。

其编纂经过颇为有趣。

据唐李绰《尚忆故实》记载,梁武帝命令殷铁石在王羲之的书法中拓出一千个不重复的字,供给诸王临摹。

当把一千个字拓出以后,梁武帝又觉得“每字片纸,杂乱无序”,遂命令他的文学侍从周兴嗣,将这一千个字编缀成合辙押韵并有意义的文句。

周兴嗣“一夕编缀进上,鬓发皆白”;可见作者为编写这篇千古绝妙章,花费了多大的心思! 《千字文》,构思精巧、宛转有致,气势雄浑,条理贯穿,妙语连珠、文采斐然,以对仗工整,琅琅上口,韵语,叙述了有关自然、社会、历史、地理、伦理、教育、人物掌故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作人处事的道理,其知识性与艺术性,确实堪称双绝。

历代著名书法家如怀素、欧阳询、赵佶、赵孟、文徵明等,竞相书写《千字文》,作为习字范本,从而更加提高了它的声名。

不仅在国内风行,而且远播海外。

日本、朝鲜等国广为流传,影响甚大。

小学国学经典》读本中的经典诵读篇目

幼儿阶段注音版的《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二 小 学 阶 段小学一二年级:(一)国学经典:有计划地诵读完注音版的《弟子规》有计划地复习诵读注音版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二)古典诗词:《咏鹅》、《草》、《静夜思》、《春晓》、《清明》、《一去二三里》、《悯农》(其一)、《江上渔者》、《江南》(汉乐府)、《江南好》(词)、《风》、《咏柳》、《望庐山瀑布》、《登鹳雀楼》、《村居》、《悯农》(其二)《游子吟》、《游园不值》、《枫桥夜泊》、《春日》、《回乡偶书》、《敕勒歌》、《山行》、《梅花》、《江雪》、《长歌行》(汉乐府)。

小学三四年级:(一)国学经典:有计划地诵读完注释版的《弟子规》的诵读理解。

有计划地诵读完成校订版的《朱子童蒙须知》有计划地诵读完成校订版的《对韵歌》(二)古典诗词:《江雪》、《忆江南》、《绝句-迟日江山丽》、《小池》、《江南春》、《塞下曲--林暗草惊风》、《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早发白帝城》、《九月九忆山东兄弟》、《滁州西涧》、《寻隐者不遇》、《题西林壁》、《夏日绝句》、《望天门山》、《秋浦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乐游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七步诗》、《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送元二使安西》、《题临安邸》、《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芙蓉楼送辛渐》、《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鹿柴》、《赠汪伦》、《宿建德江》、《古朗月行》、卜算子【宋】刘克庄 "片片蝶衣轻"、浪淘沙【南唐】李煜"帘外雨"、虞美人·听雨【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 魂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小学五六年级:(一)国学经典:有计划地诵读完成《弟子规》、注音版的《孝经》有计划地完成《颜氏家训·风操第六》、《颜氏家训·勉学第八》(二)古典诗词:《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竹枝词》、《泊船瓜洲》、《望湖楼醉书》、《春江晚景》、《题西林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赠花卿》、《示儿》、《石灰吟》、《竹石》、《过零丁洋》、《黄鹤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天净沙--秋思》、《渔歌子》、《独坐敬亭山》、《春望》、《别董大》、《竹里馆》、《春夜喜雨》、《乌衣巷》、《望岳》(杜甫)、《观书有感》(朱熹)、《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满江红》、《如梦令》(李清照)、《念奴娇o赤壁怀古》、《关雎》(诗经)、渔家傲 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轼、鹧鸪天·西都作【宋】朱敦儒 、扬州慢·【宋】姜夔 、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宋】文天祥"乾坤能大"、临江仙·夜登小楼记洛中旧游【宋】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

据说“天字第一号”的说法与《千字文》有关?

因为《千字文》里的一千个汉字不重复,所以古人常常用这些汉字排序,类似于今日用英文字母或阿拉伯数字排列次序。

“天”在《千字文》首句“天地玄黄”是第一个,所以古人把第一称为“天字号”,相应的第二被称为“地字号”。

如古代科举考试中的号房,第一排就是“天字号”,第一排的第一个就是“天字第一号”。

“天字第一号”现在指第一或第一类中的第一号,比喻最高的、最大的、最强的。

孙过庭书法全集毛笔书谱对联古诗草书千字文

孙过庭书法全集毛笔书谱对联古诗草书千字文景福殿赋草书技法教程

求一篇两千字文学作品鉴赏论文 鉴赏作品不限

论文-《西厢记.长亭送别》借景抒情艺术赏析 [摘要]本文从《长亭送别》的景物描写入手,以文本细读的鉴赏方式,深入细致的探讨了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总结了中国古典戏曲中借景写情的成功经验。

[关键词]借景抒情 情境交辉 乐景写哀 化腐朽为神奇 过渡、引起情节 引子 借景抒情或曰借景写情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手法。

然而在中国古典戏曲中借景抒情也十分常见。

以《西厢记》为例,曲词中就有景物描写的唱词。

虽然不多,但却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本文就具体探讨《长亭送别》中几处写景的作用。

《西厢记》是古典戏曲中情境交辉的最好的典范,尤以《长亭送别》为最。

写情而能“沁人心脾”方为最佳。

情因景生、境因情现,二者不能割裂。

其写景虽少,却对表“情”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体看来,这出戏中的景物主要是造境,它把莺莺的离愁别情放在四种不同的环境(即下文谈到的景一、景二、景三、景四)中作了境异情殊的描写,为角色的喜怒哀乐创设一个特定的环境。

这种环境的确立主要作用是使情与境融合,避免了刻意写情产生的浮泛。

从而使人物具有生活的具体性和真实感。

《长亭送别》总是在情节转折之处,用秋景显现环境。

景一:这是赴长亭前之景。

这样就把莺莺在途中的离情别绪,包笼在一径秋光之境中了,形成了情与境的交融。

景二:这里写得是秋郊长亭的离筵。

不是小庭深院的团聚,所以首先渲染出暮秋凄苦之情,把整个离筵用秋的萧条气氛笼罩起来,使秋境和离情统一,愈显悲苦。

景三:这一景语,把上面全部形象都包容在苍山落照的秋境之中了。

金圣叹评之为“笔力雄大”。

景四:此又一境,又一情。

景随人远,情随恨长,情境关合,丝丝入扣。

《长亭送别》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的离歌,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凄艳动人。

景一:十里长亭路,相思慢慢行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这支曲词是历来公认的写景名句。

相传王实甫写完此句后,思虑殚尽,扑地而死(晕厥)。

曲子写的是秋景,传统观点一般认为是通过萧瑟的景物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情,这值得商榷。

我认为这幅秋景的基调不是悲凉萧瑟的,此曲所本的范仲淹的《苏幕遮》词为“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的美丽画面。

最能代表秋之萧瑟的“黄叶”在范仲淹的笔下尚且不悲,何况是色彩更加绚丽的“黄花”呢?因此,“碧云天,黄花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

再加上漫山的红叶,真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是一幅由蓝、黄、红构成的立体感极强的绚烂秋光图。

那么,怎样理解此处景物在表现人物心情方面的作用呢?其实,范仲淹的词上阕的景物虽然色彩斑斓,但还是为了表现的悲凉的思绪,这是以乐景写哀情。

此手法在古典诗歌中是很常见的。

如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抒发了伤感的思乡之情,而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

这是以乐景写哀情。

“端正好”曲词用的也是这种手法。

曲词中的一个“晓”字告诉我们,长亭送别是从早晨开始的。

“碧云天,黄花地,雁南飞,霜林醉”正是刚走出家门的崔莺莺去长亭的路上看到的景色。

坐在车里,看到这大好的秋光,莺莺无限惆怅。

自然的美景和人生的美景从此都不会属于她。

“北雁南飞”,那南飞的大雁,是要回到自己温暖的家的,而她崔莺莺的家呢,那是一个没有自由、讲求门第、热衷功名的深宅府第。

况且此时她是客居途中,丧父的悲伤尚在。

和张生“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的温存稍稍使自己的心情得到些许宽慰,没想到……她甚至更会想到,假如张生此时不是上京赶考,而是与她去郊外游玩,那该是何等的惬意和幸福啊!没想到母亲却对张生说:“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你明日便上朝取应去。

”“母亲啊,你为什么要逼张生求取功名,世人啊,你们为什么重利轻情?”这是此时此刻崔莺莺在心里的呐喊。

由此,在她的眼中,那枫林自然就洒满了离人的红泪。

这幅画面,色彩热烈。

热烈的色彩下,一对儿恋人踯躅于即将分手的路上。

自然景境与人物心境形成强大的反差,这是以美的意境营造悲的气氛。

正因为他们的“马儿迍迍的行”,因此,快到长亭时,已是“疏林挂着斜晖”了。

“端正好”和“滚绣球”这两支曲子一个早上,一个晚上,时间跨度如此之大,作者用心良苦。

十里长亭路,这对儿小夫妻从早晨走到了晚上,足见难舍之情。

当然这里面包含了夸张的成分。

景二:短暂饯行宴,有言难表白 [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这是第二幅画面:西风,黄叶,寒烟,衰草。

夕阳西下,西风渐紧,“黄叶纷飞”,叶子落得又多又急,不是“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的温柔状态,而是肃杀的,是秋风扫落叶,一股冷嗖嗖的感觉袭上身来。

再笼以寒烟、缀以衰草,一动一静,愈觉凄冷。

饯行之宴就在这样一个冷风冷色的场景中开始了。

这是通过莺莺眼看到的秋景。

这是一场沉默的...

《千字文》为何被称为“千古奇文”?

在“三百千千”中,《千字文》虽然位次列在第三,但其成书的时间却是最早的,也是这四本书中唯一的一本确切知道成书时间和作者的。

不仅如此,《千字文》在识字的数量及效果、文理的顺畅及韵味、内涵的丰富及深刻等方面尤优于《三字经》、《百家姓》,被人称为“千古奇文”。

《千字文》之“奇”,体现在识字效果的神奇上。

《千字文》四字一句,总共250句,隔句押韵,句式短小,结构简单,形象性强,内容通俗,读来朗朗上口,让儿童在低吟浅唱中,将字句烂熟于口,获得对文字的感性认识。

然后由老师根据“六书”造字原理,从字的形、音、意等方面入手,逐字讲解分析,使孩子在诵读中识字,在识字中诵读,实现理性识记。

《千字文》既不像《百家姓》无语言逻辑可言,只能靠死记硬背,也不像《三字经》“字有重复,辞无藻采”(章太炎语),而是内容涉及有关自然、社会、历史、教育、伦理等多方面的知识,用一千个汉字勾画出一部完整的中国文化史的基本轮廓,在识字之外还充满内在的思想魅力,使孩子在欣赏感悟的同时,达到强化识记汉字的效果。

一千个字成载道文章,居然没有一字重复,且集集中识字、韵语识字、习练识字、意义识字于一体,一文成诵,千字了然于心,不能不说《千字文》是世界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

因此明代古文大家王世贞称其为“绝妙文章”,清代褚人获称赞其“局于有限之字而能条理贯穿,毫无舛错,如舞霓裳于寸木,抽长绪于乱丝”。

《千字文》从南北朝至当代流行1500多年,是世界上现存最早、使用时间最久、影响最大的识字课本,它顽强的生命力与传承活力,让世人叹为观止,无不称奇,是当之无愧的“千古奇文”!

千字文的作者是谁?那个朝代的?

请看这篇文章: 确认《千字文》作者 当代中国出版社 于必昌 《千字文》流传至今一千五百多年了,全书虽只用了一千个不重 复的字,但却有相当的知识价值和艺术价值。

毛泽东就很看重《千字 文》。

他说《千字文》里讲了天文、地理、农业、气象、矿产、特产、 历史、修养。

历代大书法家里有很多人用多种字体书写过《千字文》, 成为传世的名帖。

据传历史上,钟繇、周兴嗣、萧子范等都各写有《千字文》,而 流传至今的只有《王羲之临钟繇千文》和《周兴嗣次韵王羲之千字》。

萧子范撰《千字文》在《梁书》本传上虽有记载,在《旧唐书·经籍 志》后不再有著录,大约是亡佚了。

钟繇,三国时期的书法家。

法国人伯希和著《千字文考》(见一 九二五年《通报》二十四卷),根据敦煌藏《杂抄》而定为钟繇撰。

但别无其他史料证明,或恐《杂抄》误书了。

也有的说钟繇《千字文》 在西晋末年战乱逃难中被雨水淋坏。

后来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又重新编 缀缮写,故曰《王羲之临钟繇千文》。

但经过近代书法家张伯英的精 审考辨,多种套帖中的此帖皆判为伪作,他说:“羲之时何曾有千文 之说?字与周兴嗣本无所增损,惟任意颠倒,至不可读。

字体在唐以 后,有李西台(李建中,北宋书法家———引者)脚手,而妄标钟、 王之目。

自宋以来列之羲之帖中,《郁冈》、《三希》皆刻之,何其 谬乎!”这里的结论:钟繇没有撰写过《千字文》,自然王羲之也无 由临写之。

自南朝流传至今的《千字文》为梁周兴嗣所编写。

周兴嗣是何许 人?何以要编写《千字文》? 周兴嗣《梁书》四九卷有传。

他仕梁,颇得梁武帝萧衍的赏识和 称誉,多以文笔之事见用。

他的《次韵王羲之书千字》在《隋书》、 《旧唐书》的《经籍志》,以及《新唐书》、《宋史》的《艺文志》 等史志目录中都有著录,在敦煌文献中也有周本《千字文》。

关于他 何以要编写《千字文》,我们可以从唐李绰《尚书故实》和韦绚《刘 宾客嘉话录》等书中寻得解答。

原来是当年梁武帝令殷铁石在王羲之 书写的碑文中拓下不重复的一千个字,供皇子们学书用的。

但由于字 字孤立,互不联属,所以他又召来周兴嗣嘱道:“卿有才思,为我韵 之。

”周兴嗣只用了一个晚上就编好进呈武帝。

这便是传至今日的 《千字文》。

周千文精思巧构,知识丰瞻,音韵谐美,宜蒙童记诵, 故成为千百年蒙学教科书。

在《千字文》初行的时代,作为家庭教育的启蒙课本,还有其他 几种,如《字训》、《幼训》、《字统》等等。

历史排沙而简金, 《字训》等湮没无闻,独《千字文》奕世而流传,孰沙孰金可立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