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师生情谊的古代诗词



描写师生情谊的诗词1)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2)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3)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

描写师生情谊的诗词

1)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2)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3)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清)《已亥杂诗》.(4)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唐)《蜂》(5)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论语·述而》(6)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孔子(7)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8)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9) 燕舞莺歌喜盈大地桃欢李笑春满校园 育英才桃李满天下摘明珠硕果誉九州 (10) 桃李满园万紫千红春色好 英才荟萃习文练武栋梁多(12)呕心沥血育出桃李满天下 广学博识摘得明珠贯九州 (13)园丁心血化春雨 桃李芳香满神州...

师生情谊的诗词

现代诗歌:《师生情谊别样红》赞美夕阳红赞美师生情 作者:刘兴胜六十花甲忆人生,精彩人生启于蒙。

蒙师领吾入学路,吾爱蒙师火样红。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艇。

既然自幼立大志,千难万险勇攀登。

求知路遥如摘星,万水千山道不平。

披荆斩棘冲谜雾,满眉沧桑吾不停。

功夫不负恒心重,千锤百炼造就成。

二零零五谜雾散,金属拒导建方程。

超导拒导是孪兄,孪生兄弟对称铭。

实验物理新发现,百年物理又震惊。

物理谜团一百种,六成难题含其中。

地磁倒转实验证,天体磁性有方程。

基础科学来推动,理论模型来验证。

只恨弱身龄非青,众多实验难完成,四方无助求群英,天下英豪能响应。

拒导论文先发表,重复实验全球行。

全球大师一起动,分支学科得革命。

量子理论得扩充,何恐弱身龄已重。

自古晚情吟悲景,吾比秋意看春生。

目阔心宽千万丈,波澜壮阔夕阳红。

六十花甲看人生,美丽人生源于蒙。

感谢蒙师指学路,师生情谊别样红。

...

感怀师生情谊古诗词

1. 《无题》唐 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2. 《己亥杂诗·其五》清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 《春夜喜雨》唐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4. 《雪中书怀》唐 杜牧 腊雪一尺厚,云冻寒顽痴。

孤城大泽畔,人疏烟火微。

愤悱欲谁语,忧愠不能持。

天子号仁圣,任贤如事师。

凡称曰治具,小大无不施。

明庭开广敞,才隽受羁维。

如日月縆升,若鸾凤葳蕤。

人才自朽下,弃去亦其宜。

北虏坏亭障,闻屯千里师。

牵连久不解,他盗恐旁窥。

臣实有长策,彼可徐鞭笞。

如蒙一召议,食肉寝其皮。

斯乃庙堂事,尔微非尔知。

向来躐等语,长作陷身机。

行当腊欲破,酒齐不可迟。

且想春候暖,瓮间倾一卮。

5. 《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唐 白居易 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以“快乐的校园”为题,写一篇师生情谊的诗歌,明天就要交了!】...

1: 蓝天下,校园 立着一架秋千 课间,快乐的同学 一对对燕子自由飞翔 一条花裙子飘来 有许多蝴蝶绕着起舞 微笑的脸如初升的太阳 挽起我的手一起打秋千 像风筝飘起很高 脸几乎挨上了云彩 初春的远山 野山丁花如雪的洁白 俏嘴的鸟落在秋千上 把绳子鼓噪断了 我们相拥着摔在一起 好长时间我还不想起来 我写的: 九月是金色的海洋, 秋天是硕果的芬芳, 我们迎来了新的希望, 我们是花朵等待绽放, 我们是鸿雁即将飞翔, 我们是天空中的骄阳, 我们是充满朝气的读书郎. 我们的在校园度过美好时光, 我们的读书声多么激昂, 我们的快乐弥漫操场, 我们的喜悦挂在脸上, 我们的纯洁白如月光, 我们的知识逐渐增长, 是老师带领我们划起人生的浆, 是老师为我们的成长保驾护航, 如果没有老师园丁般的辛勤培养,哪有我们这些花儿美丽的绽放? 如果没有老师蜡炬般的奉献,哪有我们这校园的光芒万丈?

古代诗词鉴赏一直是很多学生的心头痛,应该怎么样去教学才能让学生...

结合往年真题详细地从语言到意象!其中华在线中心爱学网上课程安排主要如下、情感全面剖析高考古诗词,让你突破高考古诗词可以去参考一下华附华附卢福东老师的教学风格,在线中心爱学网上有卢福东老师的教学视频,卢福东老师的课程是依据高考古诗歌的考点来设置的,精辟地讲解高考古诗歌鉴赏的知识点、重难点

如何提高学生古代诗歌鉴赏水平

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重视背诵日常的语文教学是学到诗歌讲诗歌,考到诗歌讲诗歌,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

不能引导学生真正的热爱诗歌,也很难真正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长期坚持背诵诗歌就像长期吃饭,营养会一点一滴补充身体。

所以在诗歌教学的时候重视诗歌背诵,在其他单元可以弱化诗歌背诵但不能停止诗歌背诵。

诗歌教学的时候可能是每天背诵一首诗,不再是个教学单元,我们可以一星期背诵一首诗或者一星期背诵一个诗歌名句也行,总之不能停止诗歌的背诵学习。

再者,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长期的诵读有助学生培养语感,熟悉古典文化,积累丰富的认知经验,对学过的知识不自觉加以运用,养成触类旁通思考的习惯

二、积累古典诗歌意象的含义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态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以折柳表惜别。

以蝉喻品行高洁。

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以菊花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

以梅花代表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的形象

以松象征坚贞高洁。

以莲代表爱情。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杜鹃是凄凉哀伤的象征。

以鹧鸪鸟表达离愁别绪。

鸿雁代表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意象的含义是理解古典诗歌的一把钥匙,正确把握诗歌意象的含义就找到了通往理解诗歌的光明大道,要善于引导学生正确运用这把钥匙。

三、归类识别诗歌的情感赠友送别:一般是叮嘱对方,表达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或别后的思恋。

例如: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咏史怀古:一般是凭吊古人的人或事。

对人,或表达缅怀之情,或追慕古贤,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慨,或借古吟今。

边塞征战:一般来说,边塞征战诗表现英勇作战、保家卫国这样壮丽主题的比较少,而表现对战争的厌恶,表现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的比较多。

山水田园: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代表诗人:陶渊明、大小谢、王维、孟浩然。

写景抒情:即诗人因所见的景物而引起了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绘当时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抒写对美好景物的喜爱和赞美、表达自己的喜悦和陶醉较多。

当然,伤春悲秋的诗也不少,也有借凄凉的环境表达自己的孤寂惆怅、苦闷之情。

其实“写景抒情”几乎是每一首诗必用的手法。

咏物言志: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往往是表现诗人自己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或者表达自己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或表现其他或喜或悲的感情。

例如:建功立业的渴望。

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

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学生将每类诗歌都记几首代表作,如果读别的诗歌可以根据意象判断这首诗歌属于哪一类,又属于这类中和哪一首风格近似的作品,然后再各根据其个性深入解读,这样读诗歌的难度就降低了很多,学生就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四、以写促学要想牢记一个原理,最有效的是运用。

所以我们不妨从运用入手,即写古典诗歌入手引导学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对学生来说写古典诗歌也许是一件难事,不要紧,我们可以放低要求,比如让学生有意识运用学过的意象组织诗歌,表达情感,不要将注意力集中在格律上,而集中在对意象的运用,情感的表达。

老师在学生写作诗歌时不要指手画脚,要让学生自我评判,让同学互相评判,这样会增强他们的自信,让他们感受到写作的愉快。

中国古代的礼仪有哪些

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按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孤面向东以北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南以西为上.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后世也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朝聘】古代宾礼之一.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朝觐】古代宾礼之一.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曰觐”,此为定期朝见.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论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路拱而立.”【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瓿,因跪请秦王.”【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席次】古代宴会席次,尊卑很有讲究.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门,其位次如下:位尊者居前,8是主人席位.如果客多,可设两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与散座的区别:上桌与单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则不分席次.【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给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婚冠礼】古代嘉礼之一.《周礼》:“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岁行笄礼(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后也可结婚.所以把婚礼、冠礼合称为婚冠礼.【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汉书》载,西汉将领李广利率军队出击匈奴之前,“丞相为祖道,送至渭桥”.《荆轲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文中的“祖”就是“祖道”,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戒”又称“散斋”,散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也不参加哀吊丧礼,以防“失正”、“散思”.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

张衡和地动仪 汉章帝在位的时期,东汉的政治比较稳定。

到汉章帝一死,继承皇位的汉和帝才十岁,窦太后临朝执政,让他的哥哥窦宪掌握了朝政大权,东汉王朝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在这个时期,出了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张衡。

张衡是南阳人。

十七岁那年,他离开家乡,先后到了长安和洛阳,在太学里用功读书。

当时洛阳和长安都是很繁华的城市,城里的王公贵族过的是骄奢淫逸的生活。

张衡对这些都看不惯。

他写了两篇文学作品《西京赋》和《东京赋》(西京就是长安,东京就是洛阳),讽刺这种现象。

据说他为了写这两篇作品,经过深思熟虑,反复修改,前后一共花了十年工夫,可见他研究学问的精神是很认真严肃的。

但是张衡的特长还不是文学,他特别爱好数学和天文研究。

朝廷听说张衡是个有学问的人,召他到京里做官,先是在宫里做郎中,后来,担任了太史令,叫他负责观察天文。

这个工作正好符合他研究的兴趣。

经过他的观察研究,他断定地球是圆的,月亮是借太阳的照射才反射出光来。

他还认为天好像鸡蛋壳,包在地的外面;地好像鸡蛋黄,在天的中间。

这种学说虽然不完全精确,但在一千八百多年以前,能说出这种科学的见解来,不能不使后来的天文学家钦佩。

不光是这样,张衡还用铜制造了一种测量天文的仪器,叫做“浑天仪”。

上面刻着日月星辰等天文的现象。

他设法利用水力来转动这种仪器。

据说什么星从东方升起来,什么星向西方落下去,都能在浑天仪上看得清清楚楚。

那个时期,经常发生地震。

有时候一年一次,也有一年两次。

发生了一次大地震,就影响到好几十个郡,城墙、房屋发生倒坍,还死伤了许多人畜。

当时的封建帝王和一般人都把地震看作是不吉利的征兆,有的还趁机宣传迷信、欺骗人民。

但是,张衡却不信神,不信邪,他对记录下来的地震现象经过细心的考察和试验,发明了一个测报地震的仪器,叫做“地动仪”。

地动仪是用青铜制造的,形状有点像一个酒坛,四围刻铸着八条龙,龙头向八个方向伸着。

每条龙的嘴里含了一颗小铜球:龙头下面,蹲了一个铜制的蛤蟆,对准龙嘴张着嘴。

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朝着那个方向的龙嘴就会自动张开来,把铜球吐出。

铜球掉在蛤蟆的嘴里,发出响亮的声音,就给人发出地震的警报。

公元138年2月的一天,张衡的地动仪正对西方的龙嘴突然张开来,吐出了铜球。

按照张衡的设计,这就是报告西部发生了地震。

可是,那一天洛阳一点也没有地震的迹象,也没有听说附近有哪儿发生了地震。

因此,大伙儿议论纷纷,都说张衡的地动仪是骗人的玩意儿,甚至有人说他有意造谣生事。

过了几天,有人骑着快马来向朝廷报告,离洛阳一千多里的金城、陇西一带发生了大地震,连山都有崩塌下来的。

大伙儿这才信服。

可是在那个时候,朝廷掌权的全是宦官或是外戚,像张衡这样有才能的人不但不被重用,反而被打击排挤。

张衡做侍中的时候,因为与皇帝接近,宦官怕张衡在皇帝面前揭他们的短,就在皇帝面前讲张衡很多坏话。

他被调出了京城,到河间去当国相。

张衡在他六十一岁那年病死。

他在我国科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业绩 .

小学年级学生应背诵那学有名的诗词

【小学二年级 】 上册:《赠刘景文》苏轼,《山行》杜牧,《回乡偶书》贺知章,《赠汪伦》李白 ****************************************************************************************** 赠 刘 景 文 (宋) 苏 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诗词注释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北宋文学家、知名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其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注释】 (1)擎:举,向上托。

(2)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3)最:一作“正”。

【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 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背景赏析】 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

刘景文名季孙,原籍开封,是北宋名将刘平的小儿子。

刘平驻守宋、夏边境,力拒西夏,因孤军无援战死。

身后萧条,诸子早卒,只剩景文一人

苏轼在杭州见刘时,刘已五十八岁。

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

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

苏轼此诗虽似写景,但每句都切合刘的身世,并用以勖勉对方。

这在苏诗中确属精心之作。

我们必须透过表面的景物描写,才能领略诗中的积极涵义。

刘固以世家子弟而潦倒终身,年近六十,犹朝不保夕。

作者第二次到杭州做官,与刘一见如故。

既悯伤其愁苦,又希望他振作,不致因老病困穷而长此颓唐下去。

就此诗首句而言,荷所以比君子;而时值岁尾,荷枯叶尽,正以喻君子生不逢辰,难免潦倒失路;次句言菊,菊所以喻晚节,而景文晚年并无亏缺,犹有凌霜傲雪之姿。

但人到暮年,加上一生失意,总不免多向消沉颓唐一面着想;而对于读书人,特别是对有理想抱负者来说,却还有收之桑榆、获取丰收的一面。

所以诗人乃以三、四两句对刘勖勉有加,给以支持,使刘认识到前景还是大有可为的。

“橙黄橘绿”才是人生最成熟的收缘结果之期,这使刘不仅看到荷枯叶尽的一面,还有傲霜雪抗严寒和收成果实的一面,希望他能振作起来,坚持下去。

只是诗人纯用比兴手法,没有把本意直截了当地说出来罢了。

山 行 (唐) 杜 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词注释 杜牧(公元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西安市)人。

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其诗 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

尤其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斜:此字读xiá. 5.白云生处: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

6.坐:因为;由于。

【译文】 石路蜿蜒远远地伸向山崖,白云升腾处依稀有些人家。

停车只是因为喜爱傍晚的枫林,经霜枫叶竟红过二月的鲜花。

【赏析】 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

远上秋山的石头小路,首先给读者一个远视。

山路的顶端是白云缭绕的地方。

路是人走出来的,因此白云缭绕而不虚无缥缈,寒山蕴含着生气,“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自然成章。

然而这只是在为后两句蓄势,接下来诗人明确地告诉读者,那么晚了,我还在山前停车,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

与远处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见的人家相比,枫林更充满了生命的纯美和活力。

回 乡 偶 书 (唐)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诗词注释 贺知章,字率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萧山)人。

初唐诗坛中的一位佼佼者,少以文词知名。

【注解】:1、鬓毛摧: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

【韵译】: 少年时离乡,到老了才回家来; 口音没改变,双鬓却已经斑白。

儿童们看见了,没有认识我的; 他们笑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 【评析】: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

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

一、二句,诗人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情难于平静。

首句写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写自己的“老大”之态,暗寓乡情无限。

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

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

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

全诗在有问无答中作结,哀婉备至,动人心弦,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以上是他的第一首。

他的第二首是这样写的: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赠 汪 伦 (唐) 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