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诗书中华涉及的诗词



《唐诗里的中国》中有哪些诗词,大家帮忙找出来,偶急求呀!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风吹仙阕飘飘举,惊破霓裳羽衣舞《兵车行》曾经沧海难为水想当年,气吞万里如虎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日日思

《唐诗里的中国》中有哪些诗词,大家帮忙找出来,偶急求呀!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风吹仙阕飘飘举,惊破霓裳羽衣舞《兵车行》曾经沧海难为水想当年,气吞万里如虎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折戟沉沙铁未销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举酒还独倾千里共婵娟月是故乡明床前明月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举杯消愁愁更愁千金散尽还复来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也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时征战几人回柳咏--《雨霖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明朝散发弄扁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涉及的诗很多啊,应该还没找全。

我就能想到这些了……

最近的诗词节目叫什么名字

我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下:难度:《中国诗词大会》、《向上吧!诗词》、《诗书中华》差不多,《中华好诗词》最难。

主持人:《中国诗词大会》的董卿形象最好,《诗书中华》的骆新次之,《中华好诗词》的王凯娱乐性太强,《向上吧!诗词》的伊一有点渣,康震好点。

嘉宾:其实除了《中华好诗词》,感觉其他几个节目的嘉宾都差不多,评点诗文都感觉很到位,感觉《中华好诗词》的评委嘉宾有点摆设,且评点不是很到位。

选手:《中国诗词大会》、《向上吧!诗词》、《诗书中华》属于大众消费,《中华好诗词》属于高端消费,似乎不在一个档次。

内容:我觉得《诗书中华》在内容上有亮点,我感觉现在的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上严重偏科,只看中诗词,忽略了文,《诗书中华》有个书,考察了选手文章的储备,我觉得真的是一个很大的亮点。

《中华好诗词》考察的基本都不是高初中课本上的,所以对选手的要求比较高。

竞技性:《诗书中华》的竞技性最弱,《中华好诗词》可能是竞技性最强的,《中国诗词大会》、《向上吧!诗词》一般,最神奇的是,《向上吧!诗词》嘉宾还能给提示。

综艺性:虽然《中华好诗词》最难,但也因为最难,我觉得观众可能大部分都没有参与感,基本就是去看人的,最后看个结果,属于竞技类综艺节目,《向上吧!诗词》嘉宾聊天胡侃的时间太多,选手答题时间有时候都要切掉,我觉得就是来搞笑的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比较庄重,场面比较大,在传播诗词文化上,最有说服力,《诗书中华》我觉得就是给小孩准备的。

综合各方面来说,我比较喜欢《中国诗词大会》,我觉得这才是一个真正用来传播诗词文化影响力的平台,虽然有很多人觉得它的题目难度太浅,不如《中华好诗词》,但问题是,《中华好诗词》到底有多少人能跟得上节奏,里面的选手大多都是文科生,但更多的人不是文科生,我们比不上他们的知识储备量,但是我们也可以喜欢诗词。

其实看了《中国诗词大会》,我最喜欢的一个选手是白茹云,真的是被感动了的。

一个好的传播平台是能够接受农民、工人、教师等不同职业的人,能够接受小学生高中生、大学生、博士生等不同教育程度的人的,然后激励更多的人去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而不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的自娱自乐。

“爆冷”拿下《中国诗词大会》总冠军,这位来自杭州的外卖小哥教给了我们什么?摘要:一个人除了物质生活,还应该追求丰富的精神生活。

4月4日晚,经过九场精彩而紧张的诗词大比拼,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迎来了第三季总决赛。

让人激动的是,这一季的总冠军是一位来自杭州的外卖小哥雷海为。

和大多数外卖从业者一样,他一天要送餐五十多单。

在给别人送饭的时候,他自己却往往饿着。

他一天花在吃饭上的时间,三餐加起来也不超过半个小时,钱数不多于25块。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如此辛劳奔波也并不富裕的日子里,还能够有这样一颗爱诗的心。

”主持人董卿也不由得为雷海为发出这般由衷的钦佩和赞许。

一位送餐任务如此繁重的外卖小哥,竟然能够在高手云集的诗词大比拼中胜出,这多少让人有点出乎意料。

其实,雷海为的脱颖而出并非因为机缘巧合,而是他长期努力之后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正如皮亚杰所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

”兴趣的培养最好是在儿童时期,因为“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洛克语)。

事实证明,儿童时代留下的记忆是最长久的,所激发的兴趣也将影响其一生。

雷海为对诗词的兴趣,就是其父亲从小培养激发的结果。

想当年,他父亲会把古诗写出来,贴在厨房的墙上,教他朗读。

因为他的父亲“希望儿子成为一个有文化涵养的人,将山川湖海藏于心中”。

从那时候起,诗词开始在他心里播下兴趣的种子。

随着年岁的增长、种子的发芽,尤其是随着大量的背诵,他渐渐做到明诗意、悟诗情,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他内心对于诗词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于是,他“因为喜欢的古诗词把杭州描绘得太好了,就干脆来杭州工作”。

此外,2004年他在一家礼品公司打工时,意外在一本诗歌写作必读》的书里,学到了格律诗的创作鉴赏门道。

从此他一有空就去书店背诗,回家再默写,次日再去一趟校对一下。

10多年后,他熟记于心的诗词已经过千首了。

阅读古诗文,早已成为一种深深扎根于身心、无法剥离的阅读自觉和文化习惯

时下,只要涉及读书的话题,许多人总会抱怨工作忙、家务烦而没有时间读书。

其实,上班工作的人都不可能拥有大块的读书时间,零碎的读书时间都是靠挤出来的。

按照苏步青先生的说法,读书要“多用‘零头布’”。

只有持之以恒才能积少成多、集腋成裘。

雷海为的成功,一定程度上就是他善于驾驭时间、挤出时间、利用时间进行阅读的结果。

作为一位外卖小哥,一天送餐五十多单已经够他忙的了,但无论如何他总会抽时间看看诗词。

一般在等餐或者休息的时候,他会把随身携带的《唐诗三百首》拿出来看。

雷海为不仅工作紧张,收入也有限。

“生活上可以不富裕,但精神上决不能贫穷”,这应该也是雷海为内心的追...

古代有那些著名的壮行类诗词?

最著名的有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全诗一气呵成,没有半点闲词费句,特别是“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已是千古传颂的名句,以此诗为杜少府壮行,苍然豪放之气,令人悠然神往。

此外还有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原文】 送元二①使②安西③ 唐·王维 渭城④朝雨浥(yì)⑤轻尘, 客舍⑥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⑦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⑧无故人⑨。

[编辑本段]【注释】 ①元二:作者的友人,在兄弟中排行老二。

古人常以兄弟排行称呼,类似现在的“元老二”。

②使:出使。

③安西: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④渭城:秦置咸阳县,汉代改称渭城县(《汉书·地理志》),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渭水北岸。

⑤浥:湿润。

⑥客舍:旅店。

⑦更:再。

⑧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

《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

⑨故人老朋友。

[编辑本段]【诗意】 清晨的微雨打湿了渭城地面的灰尘, 盖有青瓦的旅店映衬柳树的枝条显得格外新鲜。

请你再干一杯离别的酒吧, 西出阳关后就再没有老朋友了。

[编辑本段]【赏析】 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

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

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

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

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

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

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

“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

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

“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

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

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

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

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

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

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

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

“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这首诗又叫《赠别》、《渭城曲》、《阳关曲》、《阳关三叠》。

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

这是古代送别诗中的名作。

前二句起兴,于清晨景物中特拈出"青青柳色",这是自《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以来,文学作品表现惜别之情时常用的意象。

以下两句将深切的惜别、关切、担忧等复杂的感情寄寓在"劝酒"这一举动之中。

"西出阳关无故人",一言朋友所去之地陌生;二言那里人迹稀少;三言你我朋友自此一别,则知己难求。

如此,则对友情的珍惜,对离别的无奈,对朋友的关切,尽蕴于杯中矣。

所谓"惜别意悠长不露",情真意切而不说破也。

明李东阳《麓堂诗话》云:"作诗不可以意徇辞,而须以辞达意。

辞能达意,可歌可咏,则可以传。

王摩诘'阳关无故人'之句,盛唐以前所未道。

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

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

必如是方可谓之达耳。

" 这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

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

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

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

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

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

诗人象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

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

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

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

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

唐代...

从古到今的与淮安有关的文学作品(诗词,美文,传说,故事等)

汉赋大家开先河 不过,按正规的说法,淮安文学史当从枚乘算起。

枚乘(?~前140)是西汉辞赋家。

他字叔,淮阴(今江苏淮安市西南)人。

曾做过吴王刘濞的文学侍从。

吴王是刘邦的侄子,当时才20岁,野心很大。

汉景帝时,刘濞联合楚、赵等七国,以请诛晁错为名发动叛乱。

50天便兵败被杀。

在七国之乱前,枚乘曾上书谏阻吴王不要起兵,这篇题为《谏吴王》的上书,成为江苏现存最早的一篇散文

七国叛乱中,他又上书劝谏吴王罢兵。

吴王均不听。

此时枚乘便投向梁孝王刘武,做了他的文学侍从。

七国之乱平定后,枚乘因此而显名。

汉景帝时,拜为弘农都尉,因非其所好,以病辞官。

汉武帝即位后,以“安车蒲轮”征之,因年老,他死于途中。

枚乘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辞赋。

赋是汉代的一种新兴文体,属于诗歌的一种。

汉赋包括骚体赋、散体赋和国言赋。

枚乘的《七发》是散体赋的代表作,也是文学史上“七体”的首创。

《汉书·艺文志》著录“枚乘赋九篇”。

今仅存《七发》、《柳赋》、《菟园赋》三篇。

后两篇疑为伪托之作。

《七发》见于南朝梁萧统《文选》,是一篇讽谕性作品。

赋中假托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去探望,以互相问答的形式构成八段文字。

首段为序,大意是,出入车辇为瘫痪之兆,深宫幽室是寒热的媒体,妖姬美妾是伤害性命的刀斧,美酒珍肴是丧生的毒药。

序言结束,吴客提醒楚太子注意七件事,音乐、饮食、车马、游览、田猎、观涛、要言妙道。

前六段重点写曲江观涛,形容曲江的江涛“鸟不及飞,鱼不及回,兽不及走”,写得意气分发。

第七段“要言妙道”才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吴客劝楚太子要从前人的学说中悟出真理,这才能根治疾病。

《七发》辞采华美,气势壮观。

其中“观涛”一节写得繁音促节,气壮神旺,令人怵目惊心,如临其境。

《七发》的出现,标志着汉代散体大赋的正式形成。

以枚乘的《七发》为开端,这种艺术手法定型为一种模式,称“七体”,后世模仿者很多,如曹植的《七启》,张协的《七命》。

南宋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说,“枚乘作《七发》,创意造端”,“盖文章领袖”。

由此可见,淮安文学史,从开始起步时,就有领袖般水准。

枚乘去世后,汉武帝得知他还有一个儿子枚皋,便召他进京为郎官。

枚皋写作速度很快,写赋有百余篇,当时亦大有名气。

但遗憾的是,他的作品一篇也没有留下来。

建安七子”真风流 “父嵩,乞丐携养,因赃假位,舆金辇璧,输货权门,窃盗鼎司,倾覆重器……”曹操读着这篇《为袁绍檄豫州》的文章,一方面为文章的铺张扬历纵横驰骋而折服,一方面又为文章如此辱骂自己的父而愤怒,以至最后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俘虏了文章的作者后,怒斥道:你起草文告骂我也就罢了,我父亲关你何事要受你辱骂?不过最后曹操重人才,还是放过了各为其主的文章作者,将他收在自己门下作了司空军师祭酒,主管记室。

这文章的作者,便是东汉末年出生在广陵射阳(今淮安境内楚州东南)、为“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字孔璋。

他的这篇檄文,共1471字,排比对偶,显示着散文骈体化趋势,是骈文的趋形。

以他这篇文章开始,文学史上出现了“书檄”这种文体,如之后的骆宾王《讨武曌檄》等。

陈琳还作诗,留下的共有4首,其中乐府诗《钦马长城窟行》,共28句,写了人民徭役之苦。

“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

……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

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

……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

”全诗民歌的色彩很浓,对人民疾苦的同情溢于言表,读来让人泪流不止。

由是,淮安人陈琳位列“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和刘桢中的第二位,是当之无愧的。

第三届淮扬菜美食节·淮安文学史(3) 南朝乐府一大家 文人中要说命不好的,怕要数鲍照了。

但虽为小官,一生不得志,生前文学成就就很高名气也很大的文人,也当数鲍照。

江苏省志·文学志》称:南朝刘宋王朝时,提到田园诗,必想到谢灵运,但要提起当时的乐府体诗,当推鲍照了。

鲍照(约公元412年—466年),字明远,东海(今涟水境内)人。

鲍照少时家世贫贱,曾从事农耕,但他志向远大,喜读诗书。

只是魏晋以后,门阀制度盛行,高官皆出自高门士族,所以像鲍照这样出身微寒的知识分子,命运中只能是悲惨了。

宋文帝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26岁的鲍照进谒当时为江州刺史的临川王刘义庆,但未获接见。

鲍照进而希望用贡诗言志的方法,在刘义庆面前展露自己出众的才志,却被告诫说:“卿位尚卑,不可轻忤大王。

”鲍照勃然大怒说:“千载上有英才异干沉没而不闻者安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南史》本传)此次贡诗言志,他终被刘义庆留在幕下供职。

刘义庆死后,他又在始兴王府中担任了同样的职务,直到元嘉末年。

宋孝武帝为了削弱台阁大臣的权力,开始提拔一些寒门出身的近臣。

鲍照于孝武帝考建初年(公元454年)任海虞令,继官迁太学博士,兼中书舍人,入侍孝武帝。

但不久又因不甘卑躬屈节而被贬为秣陵令、永嘉令。

武帝大明六年(公元462年)以后,鲍照为临海王荆州刺史刘子顼前军参...

长相思 清 纳兰性德 帮忙这首古诗词的诗意和纳兰性德的简介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诗意:一路上登山涉水,山山水水,行行重行行,向榆关那边进登。

夜深宿营,只见无数座行帐中都亮着灯火。

“挨过了一更又一更,只听得风雪一阵又一阵,吵得我乡心碎乱,乡梦难圆,在我的故园,几曾有聒耳的风雪声?” 一程山水一程歌,一更风雪一更愁。

纳兰性德在随扈东巡、去往山海关途中,写下了这首思乡之曲,成就千古名篇。

康熙二十一年早春的风景,是清寒苍凉的,那万丈穹庐下安扎的营帐,望去好似繁星落地,璀璨异常。

如此壮丽之景,只从词人“夜深千帐灯”几字中,我们便可体会无二——难怪王国维会将此与“澄江静如练”、“落日照大旗”、“大漠孤烟直”等等相提并论——古典诗词的魅力,尽在其中…… 写景毕竟为抒情。

词人为侍卫之职,一生多鞍马劳役,而更多的是怀家思乡之情,急风飞雪的出塞路上,最忆的还是家中的温暖。

所以,纳兰性德的乡梦不成,帐外的风雪声勾起的是对“故园”无尽的思念。

一首《长相思》,溶细腻情感于雄壮景色中,尽显非凡。

纳兰性德(1655-1685):清词人。

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字容若(纳兰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

大学士纳兰明珠长子,生长在北京

善骑射,好读书。

经史百家无所不窥,谙悉传统学术文化,尤好填词。

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

随扈出巡南北,并曾出使梭龙(黑龙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扰东北情况

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

词以小令见长,多感伤情调,间有雄浑之作。

也能诗。

有《通志堂集》。

词集名《纳兰词》,有单行本。

又与徐乾学编刻唐以来说经诸书为《通志堂经解》。

来自《辞海》1989年版 详细介绍: 纳兰性德于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降生在北京,其父是康熙时期权倾朝野的宰相明珠,母亲觉罗氏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

而其家族——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赫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

纳兰性德的曾祖父名金台什,为叶赫部贝勒,其妹孟古,于明万历十六年嫁努尔哈赤为妃,生皇子皇太极。

其后纳兰家族与皇室的姻戚关系也非常紧密。

因而可以说,纳兰性德一出生就被命运安排到了一个天皇贵胄的家庭里,他的一生注定是富贵荣华,繁花著锦的。

然而,也许是造化弄人,纳兰性德偏偏是“虽履盛处丰,抑然不自多。

于世无所芬华,若戚戚于富贵而以贫贱为可安者。

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纳兰性德因生于腊月,小时称冬郎,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数岁时即习骑射,17岁入太学读书,为国子监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其兄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徐乾学。

纳兰性德18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19岁 准备参加会试,但因病没能参加殿试。

尔后数年中他更发奋研读,并拜徐乾学为 师。

在名师的指导下,他在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1792卷编的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受到皇上的赏识,也为今后发展打下了基础。

他又把搜读经史过程 中的见闻和学友传述记录整理成文,用三四年时间,编成四卷集《渌水亭杂识》, 其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方面知识。

表现出他相当广博的学识基础和各方面的意趣爱好。

纳兰性德22岁时,再次参加进士考试,以优异成绩考中二甲第七名。

康熙皇帝授他三等侍卫的官职,以后升为二等,再升为一等。

作为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以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参与风流斯文的诗文之事。

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奉命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随皇上唱和诗词,译制著述,因称圣意,多次受到恩赏,是人们羡慕的文武兼备的年少英才,帝王器重的随身近臣,前途无量的达官显贵。

但作为诗文艺术的奇才,他在内心深处厌倦官场庸俗和侍従生活,无心功名利禄。

虽“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他诗文均很出色,尤以词作杰 出,著称于世。

24岁时,他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后更名为 《饮水词》,再后有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342首,编辑一处,名为《纳兰 词》。

传世的《纳兰词》在当时社会上就享有盛誉,为文人、学士等高度评价, 成为那个时代词坛的杰出代表。

在交友上,纳兰性德最突出的特点是其所交“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这些不肯悦俗之人,多为江南汉族布衣文人,如顾贞观、严绳孙、朱彝尊、陈维崧、姜宸英等等。

纳兰性德对朋友极为真诚,不仅仗义疏财,而且敬重他们的品格和才华,就象平原君食客三千一样,当时许多的名士才子都围绕在他身边,使得其住所渌水亭(现宋庆龄故居内恩波亭)因文人骚客雅聚而著名,客观上也促进了康乾盛世的文化繁荣。

究其原因,纳兰性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和汉族知识分子学到他所倾慕的汉文化知识,而更重要的是他自身有着不同于一般满清贵族纨绔子弟的远大理想和高尚人格,这就显然使得他的举动背离了社会主流,从而成为后世的一个研究焦点。

1674年,纳兰性德二十岁时,娶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

现代人为什么要学写古诗词

现代人为什么要学写古诗词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白话文、现代诗迅速取代了文言文、旧体诗,谁也不能否认这样的变化,谁也不能否认其间的进步意义。

文言文确实从此寿终正寝,偶有遗老遗少舞弄几篇,已经不成气候,其不可复兴,自不待言。

但旧体诗词却表现出了异常强大的生命力,好之者、乐之者代不乏人,所以,现在就有一个如何正确对待古诗词的问题。

白话文的浅显既是优势,也藏着致命的危机。

为什么现代诗使用的是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而诗歌中的意象却经常比古诗中最晦涩的意象更为难懂?为什么现代诗歌作者经常沉溺于一些极端个人化的体验和感觉,导致写出来的东西除了作者本人谁也看不懂(也许连作者也不懂)?有人说这是现代人生活和体验的“断片化”、“意识流化”、“私人化”,除了这些暂不讨论的原因,我觉得这里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作者都在有意无意地摆脱白话文的浅显单调导致的贫乏,摆脱文字的僵死。

古诗词比较注重功用,比如“言志”、“教化”之类的,虽然有损诗歌的独立性,但是却形成了一个很优秀的传统,就是诗人在写作的时候,十分在意读者(不同于迎合读者的商业化写作),他希望诗歌中的语言和意象有很大的穿透力,能够引起共鸣,而不是像某些现代诗作者所宣称的“诗歌是极端个人化的东西”,画地为牢,自立为王。

所以古诗能够成为文化积淀的载体,传承文明,但是现代诗——尽管参与的作者的广度和数量早已超过唐诗——有多少可以在时间的流逝中愈显光辉? 虽然古代中国也有白话的民歌,然而真正意义的现代诗却是从外国舶来的。

无论是学习惠特曼的自由体诗还是十四行诗、意象派、唯美主义等等,始终没有被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在中文与外文巨大的语言差异的背景下,如何成功地移植现代诗——无论是现代的格律诗还是现代的自由诗。

我们生活在这么一个现实的社会里,商品、市场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往往会染上很强的功利色彩。

这个东西到底值多少钱?能不能当饭吃?这便是实用主义者的衡量标尺。

现代人几乎都没有受过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只有为应付考试背了几篇古诗文,以这样的基础来消费古典诗词,确实力不从心,市场,确实不大。

再由于毛泽东给臧克家的一封信,从此《诗刊》再也不发表旧体诗词,连混一点稿费的可能性也没有了。

因此,旧体诗词是不能换取房子、汽车甚至面包的,她的存在本身就不合理,至多可以成为退休人员闲暇中的玩物,作为一种文体,似乎早已没有存在的价值。

事实果真如此么?想起东汉时一种新的书体——草书兴起了,许多人如醉如痴地练习草书,引起不少人的非议,最有名的是文学家赵壹写的《非草书》,认为专门学习草书是没有用的,因为“乡邑不以此较能,朝廷不以此科吏,博士不以此讲试,四科不以此求备,征聘不问此意,考绩不课此字”,几乎是百无一用,但奇怪的是,很多人“钻坚仰高,忘其罢(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

十日一笔,月数丸墨。

虽处众座,不遑谈戏,展指画地,以草刿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见腮出血,犹不休辍”,如此勤奋是让人震惊的。

到底是什么让人如此疯狂?答案就是草书与生俱来的强大艺术魅力吸引着人,为了享受艺术带来的快感,不惜“指爪摧折,见腮出血”,这是人的精神需求,何曾想过它能不能换面包? 诗歌也是如此,作为汉语中的精华,有人喜欢读,一卷在手,把玩终日,余韵不绝,齿颊生香,与古人神游不倦,颐养性情,其乐陶陶。

因为诗歌所涉及的面很广,还可以积累许多古代文、史、哲方面的知识,说不定还能引经据典,出口成章,让人感觉气质高雅,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是也。

更有人不满足于读,自己还要动手写,觉得用其他方式不足以表现自己的情感时,自愿在“平平仄仄”中苦思冥想,忽有所得,欣喜若狂,视作品如子女,与二三知交,吟哦一番,抑或往来唱和,真是大快生平。

往小里说,旧体诗词可以成为部分人宣泄情感的工具;往大里说,她也可以成为一个人自我实现的舞台。

艺术为什么一定要困于名缰利锁之中?曹雪芹写了《红楼梦》,却常处于饥寒交迫的状态,李白晚年穷得处处举债,杜甫更是全靠他人生活,他们何曾想过自己的诗能换多少稿费?《红楼梦》能换几块面包?但是红楼一梦,横亘天地,李杜诗篇,辉耀古今。

这样,我们也就能解释,为什么有的人宁愿饿肚子也要去买诗集或什么鉴赏辞典,宁愿被人视为异类,也要吟几句“平平仄仄”了,要说没有市场,结论是不真实的,看看网络诗坛的火爆便可见一斑,消弭其现实存在意义,是不可接受的。

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一下,各个时代有其一代文学之盛,后人是无论如何不能超越的,现代人写诗填词是不可能超过唐宋,因此,诗词只能玩玩,不能当真。

当然,这样的说法几乎是不值一驳的,我们不能因为王羲之的书法成就绝高,大家都搁笔不要学书法;我们不能因为有了《红楼梦》,就号召大家不要白费力气写小说了。

再说,唐后之诗是否一定不如唐?这是不好说的,唐后有不少作品也是不愧唐人的。

总之,说古道今,吟诗歌赋,不失为一种乐趣。

在忙忙碌碌的...

江西有关的做诗,填词的文学家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豫章、洪州为南昌旧称)人。

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三宗之一。

诉衷情 一波才动万波随 蓑笠一钩丝。

锦鳞正在深处 千尺也须垂。

吞又吐 信还疑 上钩迟。

水寒江静 满目青山 载月明归。

牧童诗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病起荆江亭即事 翰墨场中老伏波,菩提坊里病维摩。

近人积水无鸥鹭,时有归牛浮鼻过。

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

正字不知温饱未,西风吹泪古藤州。

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支 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

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

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

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

欧阳修幼年丧父,在寡母抚育下读书。

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

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提出了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

庆历五年,范、韩、富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也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

以后,又知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

至和元年(1054)八月,奉诏入京,与宋祁同修《新唐书》。

嘉佑二年(1057)二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的文风,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

这对北宋文风的转变很有影响。

嘉佑五年(1060),欧阳修拜枢密副使。

次年任参知政事。

以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

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实行新法。

欧阳修对青苗法曾表异议,且未执行。

熙宁四年(1071)六月,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居颍州。

卒谥文忠。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

他的文学成就以散文最高,影响也最大。

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精神,在散文理论上,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张。

他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

他不仅能够从实际出发,提出平实的散文理论,而且自己又以造诣很高的创作实绩,起了示范作用

蝶恋花 宋?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② 杨柳堆烟,③ 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④ 楼高不见章台路。

⑤ 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 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

⑥ ②几许:多少。

③堆烟:形容杨柳浓密。

④玉勒:玉制的马衔。

雕鞍:精雕的马鞍。

游冶处:指歌楼妓院。

⑤章台:汉长安街名。

古代以章台为歌妓聚居之地。

⑥乱红:落花。

赏析点拨: 此词写暮春闺怨,最突出的特点是通过环境描写来暗示和烘托人物思绪,曲折有致地表现了生活在幽闭状态下的贵族少妇难以言明的内心隐痛。

“庭院”深深,“帘幕”重重,更兼“杨柳堆烟”,写出了少妇生活的环境的阴森、幽遂及与外界隔绝的特点,表现了女主人公身心两方面都受到的压抑与禁锢。

叠用三个“深”字,写出其遭封锁,形同囚居之苦,不但暗示了女主人公的孤身独处,而且有心事深沉、怨恨莫诉之感。

因此,李清照称赏不已,曾拟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

显然,女主人公的物质生活是优裕的。

但她精神上的极度苦闷,也是不言自明的。

“玉勒雕鞍”以下诸句,逐层深入地展示了现实的凄风苦雨对其芳心的无情蹂躏:情人薄幸,冶游不归;春光将逝,年华如水。

篇末“泪眼问花”,实即含泪自问。

花不语,也非回避答案,“乱花飞过秋千去”,比语言更清楚地昭示了她面临的命运。

在泪光莹莹之中,花如人,人如花,最后花、人莫辨,同样难以避免被抛掷遗弃而沦落的命运。

采桑子?欧阳修 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苹汀。

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

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

莲芰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

此词描绘颖州西湖波平十顷、莲芰香清的美景,表达了词人寄情山水的志趣。

全词即景抒情,词风清疏峻洁,意境清淡平和,给人以极高的艺术享受。

“残霞夕照”是天将晚而未晚、日已落而尚未落尽的时候。

“夕阳无限好”,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歌咏过这一转瞬即逝的黄金时刻。

欧阳修没有直写景物的美,而是说“霞”已“残”,可见已没有“熔金”、“合璧”那样绚丽的色彩了。

但这时的西湖,作者却觉得“好”。

好就好在“花坞苹汀”。

在残霞夕照下所看到的是种在花池里的花,长在水边或小洲上的苹草,无一字道及情,但情却寓于景中了。

“十顷波平”,正是欧阳修在另一首《采桑子》里写的 “无风水面琉璃滑”。

波平如镜,而且这“镜面”浩渺无边。

“野岸无人舟自横”,这句出自韦应物《滁州西涧》诗“野渡无人舟自横”。

作者改“渡”为 “岸”,说明“舟自横”是由于当日的游湖活动结束了,因此这“无人”而“自横”的“舟”,就更衬托出了此刻“野岸”的幽静沉寂。

欧公在此词中借啸傲湖山而试图忘记仕途的坎坷不平,表达了视富贵如浮云的情趣。

词中用语平实却极有表现力。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

杜甫写诗的风格

李白和杜甫的写诗风格:要谈李白与杜甫,似乎不知天高地厚。

但在教学中每每涉及两人,无论何种教材都把无不将两人的作品列为必读篇目。

也就迫使我不得不进一步了解,以弥补过去自己对两人一鳞半爪的的认识。

同时将所读所想记录下来,即是现在这些文字。

李白、杜甫的诗都有几大本,可谓如海之深广,真不知从何处起锚。

思前想后从两人酬唱诗入手也可说是海中行船的一种方式。

读杜甫的诗,有关李白的还真不少。

光《唐诗三百首》中就有5、6首。

《杜甫诗集》可以见到10来首,如:《赠李白》、《春日忆李白》《梦李白》、《天末怀李白》等等。

但李白写给杜甫的,找遍了《李白集》也只见到三首即《戏赠杜甫》、《沙丘城下寄杜甫》、《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就此也可以想见两个伟人曾经的关系。

两人不仅有诗歌的往来,而且共度过一段美好时光。

李白与杜甫相会是在李白因触怒权贵放归山林时。

他们相会于洛阳,之后便同高适一起游于梁宋。

杜甫在诗中描写当时的情形是:“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兄弟。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两人可谓一见如故。

李白当时已经是诗名远扬的大诗人了,而杜甫还默默无闻。

性格孤傲的李白和杜甫应是很投缘的。

后来两人各奔东西,但有诗互相寄赠。

杜甫的诗中充满了对李白的崇敬,而且对李诗风格评价甚恰。

如《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日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可惜我们没有在李白的诗中看到他对杜诗的评价。

或许是因为当时杜甫的诗还没有什么名气。

从《沙丘城下寄杜甫》我们只看到李白把视为杜甫可思之友: 我来竞何如,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成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李白在《戏赠杜甫》一诗对杜甫作诗苦吟还多有讥讽之意如: 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杜甫诗中也对李白诗才超群,但反受排斥,郁郁不得志而鸣不平。

如《梦李白》中有诗句:“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然而这何尝又不是他自己以后的处境,甚至可以说后两句诗对他更适合

因为李白身前还因诗名闻达于长安,因贺知章、吴筠的荐举为唐玄宗重用,供俸翰林。

而杜甫有身之年没有过李白的风光,他只做过左拾遗这样的品位低微的小官。

杜甫一生的经历与李白极其相似。

两人少时都敏而好学,饱读诗书。

青壮年时都游历各地。

可谓读了万卷书,行了万里路,积累了成才的知识和见识。

两人都差不多四十多岁开始作官,同样又因不擅官场权术,不会圆滑处世被逐,再过漂泊生活。

范文澜先生认为李白和杜甫在政治上都是幼稚的。

李白的幼稚在于妄自尊大,自以为神仙下凡。

杜甫的幼稚在于满脑子儒家经典,凡事依礼而行。

两人都见不惯社会不公而以诗挞伐。

李白在京城为官三年中,不仅傲慢无礼讥刺权贵写了一组《古风》诗,而且戏弄权倾一时的高力士,让他当众脱鞋加以羞辱。

更有甚者他指责唐王朝是:“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

”(《古风》第十五首)。

他胆大包天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唐明皇:“可怜飞燕倚新装”(《清平调》)影射皇帝宠幸杨玉环。

杜甫在当左拾遗时,全不管自己的升降,据理力争为房琯辩解而触怒唐肃宗被疏……因而两人都没有在官场上平步青云,如水火之不容而见逐。

在逆境当中,杜甫的生活更见窘迫,李白诗见不到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的苦难。

李白的生活要宽裕的多,才有“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将进酒》)。

而杜甫生活中常常是:“饥饿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悬百结。

”(《投简咸华两县诸子》)。

又有:“囊中恐羞涩,留得一钱看”(《空囊》)。

在逃出安禄山乱军时杜甫到了最穷困的时候,有诗云:“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述怀〉)。

这也是杜甫成为了比李白更多地描写人民疾苦,其诗被人尊称为“诗史”的原因。

杜甫在他的《天末怀李白》一诗中总结李白的成功说“文章憎命达”,意为命运太顺的人写不出好文章来。

李白因为命途多桀,一生坎坷太多才成为大诗人。

杜甫这一见识很高,其实他自己后来成为可与李白比肩的唯一的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

李白与杜甫,他们身世相同,诗歌成就上的巨大成功也是出于同样的外因和内因——在政治上都不得志,性格上都不容于时。

唐朝排名第三的大诗人白居易也是这样认为的,在他的《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一诗中说: 翰林江左日,员外剑南时。

不得高官职,仍逢苦乱离。

暮年埔客恨,浮世谪仙悲。

吟咏流千古,声名动四夷。

…… 而在诗的风格上两个人却可谓大相径庭。

前面引李白诗《戏赠杜甫》就见出两人写诗的风格不同。

这里我选两首诗作为比较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牛宰羊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

四书五经是指哪几部书

四书五经 明朝后的科举的命题范围。

简单的说法,四书指的、、、这四种著作;五经指的是、、、、这五部典籍。

中国古代有"四书五经",几与耶教有圣经、伊教有古兰经相似。

如果说今日学子不知"四书五经"为何物,恐怕会是件难堪的事。

我们只要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必然得提到"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

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包含内容极其广泛、深刻,她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四书五经》翔实的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最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实资料及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学思想。

历代科兴选仕,试卷命题无他,必出自《四书五经》足见其对为官从政之道、为人处世之道的重要程度。

时至今日,《四书五经》所载内容及哲学思想仍对我们现代人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极强的参考价值。

《四书五经》在社会规范、人际交流,社会文化等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其影响播于海内外,福荫子孙万代。

《四书五经》延续中华文化的千古名篇,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

一、四书——《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著作的总称。

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

南宋光宗绍熙远年(1190年),当时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汇集到一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

这位儒家大学者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并曾说“《四子》,《六经》之阶梯”(《朱子语类》)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具有划时代意义。

汉唐是《五经》时代,宋后是《四书》时代。

《四书五经》之《大学》:《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

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前434)作。

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人门读物。

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四书五经》之《中庸》:《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

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史记·孔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

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相同的。

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四书五经》之《论语》:《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

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

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

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四书五经》之《孟子》:《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

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

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

《送元二使安西》诗意

【注释】 ①元二:作者的友人。

古人常以兄弟排行称呼,类似现在的“元老二”。

②使:出使。

③安西: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④渭城:秦置咸阳县,汉代改称渭城县(《汉书·地理志》),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渭水北岸。

⑤浥:润湿。

⑥客舍:这里指为客人设宴送别的地方

⑦更:再。

⑧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

《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

⑨故人:老朋友。

【赏析】 这首诗又叫《赠别》、《渭城曲》、《阳关曲》、《阳关三叠》。

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

这是古代送别诗中的名作。

前二句起兴,于清晨景物中特拈出"青青柳色",这是自《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以来,文学作品表现惜别之情时常用的意象。

以下两句将深切的惜别、关切、担忧等复杂的感情寄寓在"劝酒"这一举动之中。

"西出阳关无故人",一言朋友所去之地陌生,二言那里人迹稀少;三言你我朋友自此一别,则知己难求。

如此,则对友情的珍惜,对离别的无奈,对朋友的关切,尽蕴于杯中矣。

所谓"惜别意悠长不露",情真意切而不说破也。

明李东阳《麓堂诗话》云:"作诗不可以意徇辞,而须以辞达意。

辞能达意,可歌可咏,则可以传。

王摩诘'阳关无故人'之句,盛唐以前所未道。

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

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

必如是方可谓之达耳。

" 这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

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

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

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

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

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

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

“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

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

“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

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

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

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

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

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

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

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

“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

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

诗人象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

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

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

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

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

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

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

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

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

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

“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又何尝只属于行者呢?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

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

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

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