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关于六安的诗词



安徽省六安地区历代名人上古有辅佐舜禹而劳卒的皋陶,汉有“开巴蜀教化之风”的文翁,三国有“雄姿英发”的名将周瑜,宋有名冠“宋画第一”的国画巨擘李公麟,明有我国兽医学鼻祖喻本元、喻本亨,清有一代帝师孙家

安徽省六安地区历代名人

上古有辅佐舜禹而劳卒的皋陶,汉有“开巴蜀教化之风”的文翁,三国有“雄姿英发”的名将周瑜,宋有名冠“宋画第一”的国画巨擘李公麟,明有我国医学鼻祖喻本元、喻本亨,清有一代帝师孙家鼐。

近代有辛亥名杰柏文蔚、张汇滔,抗日名将方振武、孙立人,著名左翼作家蒋光慈。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涌现了以许继慎为代表的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先驱。

革命战争时期皖西30万英雄儿女捐躯,走出108位开国将军,诞生两大将军县(金寨县、裕安区)和中国第一将军镇(独山镇),被誉为“将军之乡”。

皋陶(生卒年不详)古六国始祖。

上古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史学界和司法界公认为“司法鼻祖”,与尧舜禹并列上古四圣。

英布(?一公元前195年)六安人。

秦朝末期农民起义领袖之一,西汉诸侯王。

刘庆 (公元前113一公元前83年)西汉恭王,初代六安王。

治下“六地平安”,深得武帝赏识。

死后谥为共王,共即“恭“”正德美容,敬顺事上曰恭”并享有汉朝最高的墓葬规格“黄肠题凑”。

文翁(生卒年不详)舒城县人。

西汉时期教育学家。

《汉书》称:“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周瑜 (公元175—210年)舒城县人。

三国时东吴名将。

李公麟(1049—1106年) 舒城县人。

北宋著名画家,被推为“宋画第一”。

1961年,被中国画院列为我国十大名画家之一。

元亨兄弟(生卒年均不详)喻仁,字本元;喻杰,字本亨。

六安市人。

元亨兄弟生活于明代末年,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兽医学家。

兄弟俩所著《元亨疗马集》为我国流传最广的兽医学巨著。

孙家鼐(1827—1909年)寿县人。

清末名相。

主持创办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后官至太子太傅。

柏文蔚(1876—1947年)寿县人。

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者。

方振武(1885—1941年)寿县人。

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

在察哈尔东部地区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被誉为“抗日名将”。

后在蒋介石的胁迫下出走香港

1941年在广东被害。

朱蕴山(1887—1981年)六安市人。

中国政治活动家。

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主席等职。

舒传贤(1899—1931年)霍山县人。

皖西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之一。

1929年11月发动和领导了六霍起义,创建了红三十三师。

历任中共霍山县委书记,六安中心县委书记,鄂豫皖中央分局委员、组织部长。

后被张国焘以“改组派”元老秘密杀害。

许继慎(1901—1931年)六安市人。

中国工农红军早期的杰出将领,军事家。

大革命失败后,任中共鄂豫皖特委委员和红一军军长,对红一军的组建和鄂豫皖苏区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931年10月,被张国焘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时年30岁。

1945年,党的“七大”为其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并追认为烈士

1981年,中共中央将他列为“早年为党为国捐躯的人民军队杰出将领”。

1989年,中共中央又确认其为“无产阶级军事家”。

蒋光慈(1901—1931年)金寨县人。

著名左翼作家、诗人,中国现代革命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是当时安徽省最有影响的学生运动领袖之一。

王明(1904—1974年)金寨县人。

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

胡底(1905—1935年)舒城县人。

原名胡百昌,又名胡北风,化名胡马等。

作为中共中央特科卓越的情报员和钱壮飞、李克农一起,打进蒋介石的最高特务机构——国民党中央党部党务调查科。

周恩来曾经给予“龙潭三杰”的赞誉。

未名四杰1925年8月,在鲁迅倡导下,文学社团未名社在北京成立,并编辑出版了《莽原》、《未名》半月刊。

未名社的六名成员,除鲁迅和曹靖华外,韦素园、台静农、李霁野、韦丛芜都是霍邱叶集人。

不久,鲁迅到厦门任教,曹靖华去苏联留学,韦素园等四人实际成了未名社的骨干,后人称为“未名四杰”。

司徒越(1914—1990年)寿县人。

姓孙名方鲲,字剑鸣。

中国著名书法家。

书法艺术独树一帜,饮誉中国书坛。

其书法正、草、隶、篆、甲骨文、金文兼优,尤以狂草见长,形成了刚健豪放、婉转流畅的独特风格,为海内外所推崇。

洪学智(1913~2006年)金寨县人。

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现代后勤工作的开拓者。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88年再次被授予上将军衔。

因此被人称之为“六星上将”。

孙大光(1917~2005年)寿县人。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新中国交通和地质矿产工作优秀的领导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安籍将军: (1955—1964年授衔,共108位,占全省85%) 上将:洪学智。

中将:皮定均、杨国夫、李耀、张贤约、陈先瑞、林维先、徐立清、陶勇、梁从学、曾绍山、滕海清。

少将:丁世方、卜万科、于侠、马琮璜、王凤梧、王远芬、王奎先、王海清、王德贵、方子翼、方升普、邓忠仁、吕仁礼、邬兰亭、刘健挺、刘善福、齐勇、关盛志、孙仪之、杜彪、严家安、苏焕清、李发、李书全、李世安、李发应、李国厚、李家益、杨中行、杨以山、杨克武、杨银声、杨植亭、肖全夫、肖选进、吴宗先、吴诚忠、吴瑞山、何桂成、佘积德、余明、余品轩、余嗣贵、闵鸿友、汪乃贵、汪少川、汪家道、宋文、...

带有六字的诗词

《咏怀古迹》杜甫 摇落深知玉悲,风流儒雅吾师。

怅望千秋洒泪,萧条异代同时。

江山故宅文藻,云雨荒台梦思。

最是楚宫泯灭,舟人指点今疑。

《隔汉江寄子安》鱼玄机江南江北愁望,相思相忆空吟。

鸳鸯暖卧沙浦,砠矦闲飞桔林。

烟里歌声隐隐,渡头月色沉沉。

含情咫尺千里,况听家家远砧。

...

有关西湖龙井茶的诗句有哪些

西湖龙井的历史最早出现在南北朝,西湖龙井李靖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自然会有许多诗人留下关于西湖龙井的佳作,下面我们来看几首与西湖龙井有关的诗。

1.有关西湖龙井的诗句:宋代苏东坡说道与西湖龙井有关的诗句,自然就不能不提苏东坡,东坡先生在杭州当官这么久,自然会留下一两首与西湖龙井有关的诗句。

比如:“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出自《白云茶》),还有一句非常经典的描述西湖龙井的诗句也是苏东坡写的:“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2.有关西湖龙井的诗句:元代虞伯生虞伯生是元代最著名的茶人,他本人在著作《游龙井》里留下了大量与西湖龙井有关的诗句,摘录如下:徘徊龙井上,云气起晴画。

澄公爱客至,取水挹幽窦。

坐我檐莆中,余香不闻嗅,但见飘中清,翠影落碧岫。

烹煮黄金芽,不取谷雨后。

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漱3.有关西湖龙井的诗句:清代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多次到江南游玩,他本人也非常喜欢喝西湖龙井茶,自然也会留下大量关于西湖龙井的诗句,其中最经典的当属“龙井新茶龙井泉,一家风味称烹煎。

寸芽出自烂石上,时节焙成谷雨前。

何必凤团夸御茗,聊因雀舌润心莲。

呼之欲出辩才在,笑我依然文字禅。

”以上就是一些与西湖龙井有关的一些诗句,除了这三位大文豪之外,其他诗人也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有关西湖龙井的诗篇,可见西湖龙井自古就很受文人墨客的喜爱。

...

有关鸳鸯的诗

和友人鸳鸯之什(其一)李商隐 翠鬣红毛舞夕晖,水禽情似此禽稀。

暂分烟岛犹回首,只渡寒塘亦并飞。

映雾尽迷珠殿瓦,逐梭齐上玉人机。

采莲无限兰桡女,笑指中流羡尔归.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卢照邻《长安古意》)。

【鸳鸯】 鸳鸯于飞,毕之罗之, 君子万年,福禄宜之。

鸳鸯在梁,戢其左翼, 君子万年,宜其遐福。

乘马在厩,摧之秣之, 君子万年,福禄艾之。

乘马在厩,秣之摧之, 君子万年,福禄馁之。

【古绝句南山一桂树, 上有双鸳鸯。

千年长交颈, 欢爱不相忘。

【古诗十九首】 星戴环佩月戴珰,一夜秋寒掩洞房。

莫道横塘秋露冷,残荷犹自盖鸳鸯。

【出处】: 中华诗词-清-苏曼殊 古诗:"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 《四诗十八首赠兄秀才入军诗》嵇康 淡淡流水。

沦胥而逝。

泛泛柏舟。

载浮载滞。

微啸清风。

鼓檝容裔。

放棹投竿。

优游卒岁。

婉彼鸳鸯。

戢翼而游。

俯唼绿藻。

托身洪流。

朝翔素濑。

夕栖灵洲。

摇荡清波。

与之沉浮。

藻泛兰池。

和声激朗。

操缦清商。

游心大象。

倾昧修身。

惠音遗响。

钟期不存。

我志谁赏。

和方有怀孤鸳鸯诗 此生交颈梦难成,愧煞人间伉俪情。

唤作鸳鸯单不得,时时顾影怕呼名。

鸳鸯·蝴蝶 一声长叹,你残留的曾经,匆匆逝去——— 转眼,晚风又起 驾一路红尘 我与余晖携手 只为看春色伤感的结局 可那不是问候 浅埋的青丝一缕 破碎地覆盖在 窒息已久的泥土 谁知道,我也因此而哭 就算月色朦胧 你也不会在结局凝固 听见我的呐喊了吗 我已无力 让疲惫的身躯 倚在你承诺的梧桐细雨 但落花烟柳 海棠依旧 最后,你不变的容颜 刺穿我的天空 如欲望的温柔 遗失在夕阳的背后 你不是鸳鸯 我不是蝴蝶 听山那边的传说 你我一起入画...

怎么形容安徽?

安徽的二黄:黄山 黄梅戏南北的文化传统:徽文化,名人有:曹操、老子、庄子、李鸿章等等安徽特产:砀山酥梨 怀远石榴 萧县葡萄安徽名茶:太平猴魁、黄山毛峰、六安瓜片 黄牙等等;总之:安徽人杰地灵 历史悠久我可以用一个词形容:三黄。

即,黄山,黄梅戏,黄山烟。

此三黄让安徽闻名于世,也是安徽的骄傲和自豪1、绿城合肥,因为合肥的森林覆盖率在全国大城市中第一位2、江城芜湖,逆长江而上最后一个深水港囗3、电城淮南,淮南包括在建电站在华东是第一位的4、珠城蚌埠,古为采珍珠之地,千里淮河第一城5、文城安庆,桐城学派,黄梅戏发源地6、煤城淮北,淮北.皖北两大矿业基地7、钢城马鞍山,小学都知道的江南一枝花8、牛城阜阳,人囗众多,新闻也多,吹牛养牛一样棒9、铜都铜陵,别看我小,青铜文化我最早10、山水城黄山,既有山美又有水秀,既有文化底蕴又有红顶徽商11、家电城滁州,扬子江畔,扬子扇,大江南北风行一时12、佛城池州,九华山畔连城都有灵气13、诗城宣州,一个敬亭山,多少诗人来访谈14、皋城六安,六陆不分,皋搞不辨15、石城宿州,与和田玉石齐名的灵壁奇石为中国一绝16、酒城亳州,中国四大酒乡之一,古井贡酒,醉三秋,高炉家等,药都一般不叫17、湖城巢湖,全国五大淡水湖畔的唯一带湖名的城市.

历史上政和工夫与祁门红茶的关系,关于铁观音的诗句

哦..这个啊...名言有:狭路相逢勇者胜..千里跃进大别山~晚唐诗人皮日休漫游皖西时,曾写下著名的《南狱赋》,称“北与地角,势与天就”,“有水如脉,有石如骨,空洞如腹,有峪如节” 有诗日:“风洞浮岚万壑低,诚心岩上色犹迷,苍松绿翠埋唐褐,野草荒丘失汉泥...大别山和天堂寨位于安徽六安~您可以去那个地方的官方网站查询!希望我能够帮到您!

麻烦大家给我一些关于茶道,茶文化的诗词,谢谢!

北京万和楼茶社有一副对联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无须花。

上海一壶春茶楼的对联则是最宜茶梦同圆,海上壶天容小隐;休得酒家借问,座中春色亦常留。

清代干隆年间,广东梅县叶新莲曾为茶酒店写过这样一副对联为人忙,为己忙,忙里偷闲,吃杯茶去;谋食苦,谋衣苦,苦中取乐,拿壶酒来。

联语通俗易懂,辛酸中有谐趣。

相传,清代广州著名茶楼陶陶居,“陶陶”两字征联,一人应征写了一联陶潜善饮,易牙善烹,饮烹有度;陶侃惜分,夏禹惜寸,分寸无遗。

将东晋名人陶潜,陶侃嵌入联中,“陶陶”二字嵌得自然得体。

重庆嘉陵江茶楼一联,更是立意新颖,构思精巧楼外是五百里嘉陵,非道子一笔画不出;胸中有几千年历史,凭卢仝七碗茶引来。

上海天然居茶楼一联,更是匠心独具,顺念倒念都成联,为广大客人所喜爱。

联云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来交易所,所易交来人。

我国许多旅游圣地,也常常以茶联吸引游客。

如五岳衡山望岳门外有一茶联红透夕阳,如趁余辉停马足;茶烹活水, 须从前路汲龙泉。

清郑燮题焦山自然庵的茶联: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

仅仅十四个字,就勾勒出焦山的自然风光,使人吟一联而览焦山风光之感。

成都望江楼有一联,为清代何绍基书写,真把一个望江楼写活了。

联云花笺茗碗香千载,云影波光活一楼。

四川青城山天师洞有一联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

吟颂这一副出自用对联)赞美名茶,为名茶扬名更是别出心裁,不似广告却胜似广告。

水汲龙脑液,茶烹雀舌春。

这副出自明代童汉臣的茶联,一直流传至今。

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

仅仅10个字,把品质优异的蒙山茶跃然纸上。

欣赏一副副巧妙的茶联,就象喝一杯龙井香茶那样甘醇,耐人寻味,它使你生活中无形中多了几分诗意和文化的色彩,它能充实你的生活,使你增添无限的情趣。

竹无俗韵,茗有奇香。

人们常说竹解心虚,茶性清淡,竹被视为刚直谦恭的君子。

同样诗人们也说“茶有君子性”,茶总是和精行俭德之人相模拟。

正因如此,茶竹结缘。

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

此联为清代名士溥山所题。

作者是画家,也是诗人。

此联恰是一幅素描风景名画,潇潇竹雨,阵阵松风,在这样的环境中调琴煮茗,读书赏月,的确是无边风光的雅事。

将此联与任何一幅山川煮茗图相配都是不俗的。

秋夜凉风夏时雨,石上清泉竹里茶。

秋夜凉风,夏时阵雨,其清爽,其舒逸,有何能比?松涛环绕,竹林婆娑,唯此境隔竹支灶,听风声水声,始可与夏雨秋风相配。

竹荫遮几琴易韵,茶烟透窗魂生香。

园中置几案,扶瑶琴,隔窗有侍童烹茶,茶烟透窗,为墨增香。

竹生水畔,荷香暗动,月上中天,影落荷池,其情其景让人顿生隔世之意。

融通三教儒释道,汇聚一壶色味香。

这副对联是当代书画家王梓梧(中央统战部赠送澳门回归礼品画《九九归一图》的作者)书赠丁以寿的,对联中无“茶”字,但茶又无处不在,很好地表现了茶与儒释道不解之缘。

茶联的出现,至迟应在宋代。

但目前有记载的,而且数量又比较多的,乃是在清代,尤以郑燮为最。

清代的郑燮能诗、善画,又懂茶趣,善品茗,他在一生中曾写过许多茶联,如下: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

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

墨兰数枝宣德纸,苦茗一杯成化窑。

雷文古泉八九个,日铸新茶三两瓯。

山光扑面因潮雨,江水回头为晚潮。

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

楚尾吴头,一片青山入座;淮南江北,半潭秋水烹茶。

古今茶联层出不穷,细读品味,确有很高的欣赏价值,下列茶联就是如此:松涛烹雪醒诗梦;竹院浮烟荡俗尘。

尘滤一时净;清风两腋生。

采向雨前,烹宜竹里;经翻陆羽,歌记卢仝。

泉香好解相如渴;火候闲平东坡诗。

龙井泉多奇味;武夷茶发异香。

喜报捷音一壶春暖;畅谈国事两腋生风。

九曲夷山采雀舌;一溪活水煮龙团。

雀舌未经三月雨;龙芽新占一枝春。

瑞草抽芽分雀舌;名花采蕊结龙团。

陆羽谱经卢仝解渴;武夷选品顾渚分香。

素雅为佳松竹绿;幽淡最奇芝兰香。

幽借山巅云雾质;香凭崖畔芝兰魂。

翠叶烟腾冰碗碧;绿芽光照玉瓯青。

泉从石出情宜冽;茶自峰生味更圆诗写梅花月;茶煎谷雨春。

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

小天地,大场事,让我一席;论英雄,谈古今,喝它几杯。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四大皆空,坐片刻无分尔我;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自东西。

从哪里来,忙碌碌带身尘土;到这厢去,闲坐坐喝碗香茶。

玉碗光含仙掌露;金芽香带玉溪云。

花间渴想相如露;竹下闲参陆羽经。

细品清香趣更清;屡尝浓酽情愈浓。

熏心只觉浓如酒;入口方知气胜兰。

客至心常热;人走茶不凉。

清泉烹雀舌;活水煮龙团。

玉盏霞生液;金瓯雪泛花。

香分花上露;水吸石中泉。

大碗茶广交九洲宾客;老二分奉献一片丹心。

处处通途,何去何从,求两餐分清邪正;头头是道,谁宾谁主? 吃一碗各自东西。

竹雨松风蕉叶影,茶烟琴韵读书声。

为善读书是安乐法,种竹植茶是明妙心。

一帘春影云拖地,半夜茶声月在天。

石鼎煎香俗物尽洗,松涛烹雪诗梦初灵。

新安人杰地灵,传古阁牌坊,一曲徽腔成绝响;黄山物华天宝,献屯绿...

古代关于茶的资料,诗词歌赋都有那些?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巴蜀常被称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

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

茶叶文化的形成,与巴蜀地区早期的政治、风俗及茶叶饮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①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

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

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

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

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②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é瘛⑸缁嶙饔谩?br ③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

”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

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茶经》是个里程碑。

干百年来,历代茶人对茶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和探索,直至《茶经》诞生后茶方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④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

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

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

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

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⑤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

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

晚明时期,文士们对品饮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讲究“至精至美“之境。

在那些文人墨客看来,事物的至精至美的极至最后之境就是“道”,“道”就存在于事物之中。

张源首先在其《茶录》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茶道”之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

精、燥、洁茶道尽矣。

”他认为茶中有“内蕴之神”即“元神”,发抒于外者叫做“元体”,两者互依互存,互为表里,不可分割。

元神是茶的精气,元体是精粹外观的色、香、味。

只要在事茶的过程中,做到淳朴自然,质朴求真,玄微适度,中正冲和,便能求得茶之真谛。

张源的茶道追求茶汤之美、茶味之真,力求进入目视茶色、口尝茶味、鼻闻茶香、耳听茶涛、手摩茶器的完美之境。

张大复则此基础上更进一层,他说:“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爱山水而不会其情,读书而不得其意,学佛而不破其宗。

”他想告诉我们的是,品茶不必斤斤于其水其味之表象,而要求得其真谛,即通过饮茶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快,一种清心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以此达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洁的仙境,一种天、地、人融通一体的境界

这可以说是明人对中国茶道精神的发展与超越。

到清朝时,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规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⑥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

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

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

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

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

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和湖北英山及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2、饮茶的发源时间 (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

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

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

...

描述“红茶”的诗句有哪些?

绣红红茶外形条索悠悠美,色似绣红红靓妆。

滋味甜醇最惬意,高长香气松烟香。

咏祁门红茶条索紧细长,毫显芽金黄。

锋苗堪秀丽,色泽乌润光。

汤色红艳雅,啧啧美琼浆。

齿间留芳处,兰馨沁心房。

苹果滋味爽,叶底美红妆。

国际声誉好,人称祁门香。

英伦皇家赞,祁红冠群芳。

红茶红茶,英文为Black tea。

红茶在加工过程中发生了以茶多酚酶促氧化为中心的化学反应,鲜叶中的化学成分变化较大,茶多酚减少90%以上,产生了茶黄素、茶红素等新成分我国红茶品种以祁门红茶最为著名,为我国第二大茶类。

红茶属全发酵茶,是以适宜的茶树新牙叶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一系列工艺过程精制而成的茶。

萎凋是红茶初制的重要工艺,红茶在初制时称为“乌茶”。

红茶因其干茶冲泡后的茶汤和叶底色呈红色而得名。

中国红茶品种主要有:日照红茶、祁红、昭平红、霍红、滇红、越红、泉城红、泉城绿、苏红、川红、英红、东江楚云仙红茶等,尤以祁门红茶最为著名,2013年湖南东江楚云仙红茶喜获“中茶杯”特等奖。

1.国内分布中国红茶品种主要有:祁红—产于安徽祁门、至德及江西浮梁等地;滇红—产于云南佛海、顺宁等地;霍红—产于安徽六安、霍山等地;苏红—产于江苏宜兴;越红产于浙江绍兴一代;湖红—产于湖南安化、新化、桃源等地;川红—产于四川马边、宜宾、高县等地;英红—产于广东英德等地;昭平红——产于广西昭平县;其中尤以祁门红茶最为著名。

宁红工夫产于江西修水一带,是中国最早的工夫红茶之一。

2.国外分布世界上红茶的品种很多,产地也很广,除中国以外,印度、东非、印尼、斯里兰卡也有类似的红碎茶生产。

3.红茶栽培适合茶树栽培的地域需要满足的条件:(1)热带或亚热带;(2)气温高的季节有足够的降水;(3)弱酸性土壤;(4)土壤的排水性良好。

在收获季节,在干燥的日子一日内温差较大能够够厚或具有芳香的优质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