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怎样讲解古诗词



怎样讲解古诗词?主要围绕以下四点:1. 要找到诗题诗眼;2. 要善于引用典故;3. 要体会运用修辞;4. 要深化理解意境;就以上四点做如下解释:1. 【诗眼题眼】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

怎样讲解古诗词

主要围绕以下四点:1. 要找到诗题诗眼;2. 要善于引用典故;3. 要体会运用修辞;4. 要深化理解意境;就以上四点做如下解释:1. 【诗眼题眼】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

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2. 【典故引用】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

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

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

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

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

3. 【修辞手法】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

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

4. 【深化理解】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

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

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

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与范成大《霜天晓角·梅》两首咏梅都偏重于虚写,以梅喻人,借梅抒怀,但意境不同。

环境看,陆词选了一个风雨黄昏,突出环境的凄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词为笔下的梅花选择了一个雪后月夜的环境,烘托了梅花的幽独形象。

从作者的感情寄托来看,陆词写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以“独自”、“如故”两层含义深化梅花不邀宠、不取媚、独自承受风雨打击,独自承受狐独凄苦的主观精神

怎样讲解古诗词?

主要围绕以下四点: 要找到诗题诗眼;要善于引用典故;要体会运用修辞;要深化理解意境;就以上四点做如下解释:【诗眼题眼】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

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典故引用】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

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

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

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

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

【修辞手法】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

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

【深化理解】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

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

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

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与范成大《霜天晓角·梅》两首咏梅都偏重于虚写,以梅喻人,借梅抒怀,但意境不同。

从环境看,陆词选了一个风雨黄昏,突出环境的凄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词为笔下的梅花选择了一个雪后月夜的环境,烘托了梅花的幽独形象。

从作者的感情寄托来看,陆词写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以“独自”、“如故”两层含义深化梅花不邀宠、不取媚、独自承受风雨打击,独自承受狐独凄苦的主观精神。

...

名师如何讲古诗

一、先弄清写了什么? ??1.写了什么内容? ??这里内容可以是作者的某种感情,如乡情、伤离、怀古、吟边、忧思;也可以是作者对生命社会、生活的某种见解。

??2.如何确定写了什么内容? ??(1)注意诗歌题目 ??诗歌的题目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如《望洞庭》说明诗的内容是洞庭湖,《题李凝幽居》说明诗的内容是描写李凝的僻静居处。

确定了诗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

??(2)注意诗歌的关键词句 ??关键词句往往透露着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对社会的认识以及作者的情感在诗歌中的走向,如2001年高考题“漠漠帆来重”句中的“重”,表面上是讲帆因湿而重,其实是讲朋友要离去,自己心情沉重。

??(3)注意词语的隐含信息 ??诗歌表达一个比较大的特点是含蓄,往往表面是一个意思,而实际讲的是另一个意思。

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句,表面上是讲雨后叶子茂盛了花儿凋零了,实际上表达的是作者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

??(4)注意典故神话 ??典故神话一般有比较固定的含义,了解这些内容对我们整体把握全诗是大有裨益的。

如1997年高考题中关于舜妃湘君姐妹的神话传说。

??二、弄清是怎样写的? ??1.典型细节的理解 ??在细节描写中往往透露着诗歌主人公的感悟、情感等内容,在分析时要特别注意。

如2000年高考题中“闲敲棋子落灯花”中的“闲敲”这一细节,表现了诗歌主人公因约客不来夜过半的烦躁。

在分析细节时要注意前后联系。

如果不注意上文的“有约不来过夜半”和下文的“落灯花”,很可能把“闲敲”理解为表现诗歌主人公闲适恬淡的心情。

??2.注意全诗的结构 ??结构的安排总是为了突出主题和作者的情感。

结构有总分式、层进式、对照式等。

如1996年的高考题整首元曲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英雄业绩,最后以概述作结,全篇有分有总、首尾呼应。

??3.注意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如某年的高考题,这首诗的首联、颔联、颈联都是对李凝居住环境的描写,三联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居处的幽静,这是部分。

这里的核心是李凝居处的幽静,也就是整体。

在理解上面三联时如果忘了这个整体,就很可能把这三联理解成“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还要注意诗歌中的典故、神话传说也是部分,是为整体服务的。

??4.注意表达的角度 ??作者为了更好地表现自己的感悟、情感,往往从多个角度表达,以渲染环境气氛,加深读者的印象。

如2001年高考题,作者从微雨、帆重、鸟迟、海门深、浦树远,从远景、近景等角度反复地表达诗人的送别之情。

??5.注意分析诗歌的意境 ??要特别注意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弄清作者是通过哪一些景物来构成一个什么样的意境。

如1997年的高考题,作者用“湖光秋月两相和”、“白银盘里一青螺”来勾画出秋夜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6.注意环境的渲染 ??在诗歌中作者往往通过环境描写来调动读者的情绪,使读者在情不自禁中受到作者的影响,接受作者的观点或情绪。

如1998年高考题,作者用了草径、荒园、鸟宿树、僧敲门、分野色、动云根等物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静谧的李凝幽居图,使我们情不自禁地赞美李凝居处的僻静。

??7.注意语句表达 ??语言表达可从三个角度讲。

??从整体上说我们要分析作者是直抒胸臆还是一波三折,其他如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等都要注意。

??从句子的角度我们要注意一些修辞方法。

修辞方法总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主题,强化情感表达。

常见的如比喻(“白银盘里一青螺”)、象征(2000年春季卷表面上讲“蝉”,其实是讲人)、衬托(2001春季卷以动来衬托静)、双关(1994年高考卷表面上讲自己为什么偏爱菊,其实是对菊的品质的赞美,而赞美菊,其实又是赞美人)。

其他还有比拟、夸张、通感等都要注意。

??从词语的角度分析,要注意欣赏用词的明确、精当,此外还有生造词语,如“独在异乡为异客”中的“异客”,本无“异客”一词,但承“异乡”而来又很自然,强调了“异”;词性开拓,如“应是绿肥红瘦”,绿不能肥,红也不能瘦,肥、瘦本无茂盛、凋零之意,但用在这里别具新意,形象、贴切;谓语迷失,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浮云”、“落日”后本还有谓语,但如果加上“像”一类的动词,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就太紧密了,原诗本要表达一种飘荡的感觉,一加动词就失去了这样的感觉;系词两边不对称,如“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明明是杨花,作者却说成是飘飞的离人泪,既拓展了内容,更强化了感情;倒错的因果关系,如“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易水给人一种悲壮的感觉,不是从过去一直到现在,而是作者心中郁结的情感,换句话说,是因为作者心中的情感,才有一种“水寒”的感觉。

??三、表达 ??1.表达的过程要完整 ??一种感悟、一份情感,它的表达,一定有一个过程。

我们在表达这种感悟、情感时,一定要把过程讲清楚。

如“请分析《鸟鸣涧》(2001年春季高考题)一诗春山月夜图”这样一个题目,我们就要在月出前的“人闲”、“花落”,到月...

关于如何讲解古诗

一首古诗都更多体现诗人对当时世界的认知和看法,在每一首诗里面,作者会用几句或几个关键字来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反映作者的性情、阅历,尤其是个人品格和文学功底更为突出。

有相当一部分诗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汉唐时的边塞诗就是最好的例证。

当诗人把诗词创作与普通人民大众的生活、与当时的时代、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或歌颂人民的勤劳善良或表达对战争战乱的厌恶,这就是一个伟大的诗人。

李白、杜甫、辛弃疾、高适、岑参、龚自珍等就是这方面代表人物。

有的属于“小资”派的诗人,仅表达个人或腐朽或繁华的小资生活,尽管辞藻华丽,流传范围就要小得多。

有的诗人文学功底好但与世无争,所写诗词意境美好也能流传千古,如柳永等。

这是我对古诗和诗人的一点看法,供你参考。

明天我要讲首古诗词,该怎么讲

明 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鉴赏】这是杨慎所做《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后毛宗岗父子评刻《三国演义》时将其放在卷首。

词的开首两句令人想到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一去不返的江水比喻历史的进程,用后浪推前浪来比喻英雄叱咤风云的丰功伟绩。

然而这一切终将被历史的长河带走。

“是非成败转头空”是对上两句历史现象的总结,从中也可看出作者旷达超脱的人生观。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和夕阳象征着自然界和宇宙的亘古悠长,尽管历代兴亡盛哀、循环往复,但青山和夕阳都不会随之改变,一种人生易逝的悲伤感悄然而生。

下片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白发渔樵的形象,任它惊骇涛浪、是非成败,他只着意于春风秋月,在握杯把酒的谈笑间,固守一份宁静与淡泊。

而这位老者不是一般的渔樵,而是通晓古今的高士,就更见他淡泊超脱的襟怀,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人格。

全词似怀古,似物志。

开篇从大处落笔,切入历史的宏流,四、五句在景语中富哲理、意境深邃。

下片则具体刻画了老翁形象,在其生活环境、生活情趣中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从而表现出一种大彻大悟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好词!!希望采用!!!

名师如何讲古诗

一、先弄清写了什么? ??1.写了什么内容? ??这里内容可以是作者的某种感情,如乡情、伤离、怀古、吟边、忧思;也可以是作者对生命、社会、生活的某种见解。

??2.如何确定写了什么内容? ??(1)注意诗歌的题目 ??诗歌的题目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如《望洞庭》说明诗的内容是洞庭湖,《题李凝幽居》说明诗的内容是描写李凝的僻静居处。

确定了诗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

??(2)注意诗歌的关键词句 ??关键词句往往透露着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对社会的认识以及作者的情感在诗歌中的走向,如2001年高考题“漠漠帆来重”句中的“重”,表面上是讲帆因湿而重,其实是讲朋友要离去,自己心情沉重。

??(3)注意词语的隐含信息 ??诗歌表达一个比较大的特点是含蓄,往往表面是一个意思,而实际讲的是另一个意思。

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句,表面上是讲雨后叶子茂盛了花儿凋零了,实际上表达的是作者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

??(4)注意典故神话 ??典故神话一般有比较固定的含义,了解这些内容对我们整体把握全诗是大有裨益的。

如1997年高考题中关于舜妃湘君姐妹的神话传说。

??二、弄清是怎样写的? ??1.典型细节的理解 ??在细节描写中往往透露着诗歌主人公的感悟、情感等内容,在分析时要特别注意。

如2000年高考题中“闲敲棋子落灯花”中的“闲敲”这一细节,表现了诗歌主人公因约客不来夜过半的烦躁。

在分析细节时要注意前后联系。

如果不注意上文的“有约不来过夜半”和下文的“落灯花”,很可能把“闲敲”理解为表现诗歌主人公闲适恬淡的心情。

??2.注意全诗的结构 ??结构的安排总是为了突出主题和作者的情感。

结构有总分式、层进式、对照式等。

如1996年的高考题整首元曲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述作结,全篇有分有总、首尾呼应。

??3.注意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如某年的高考题,这首诗的首联、颔联、颈联都是对李凝居住环境的描写,三联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居处的幽静,这是部分。

这里的核心是李凝居处的幽静,也就是整体。

在理解上面三联时如果忘了这个整体,就很可能把这三联理解成“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还要注意诗歌中的典故、神话传说也是部分,是为整体服务的。

??4.注意表达的角度 ??作者为了更好地表现自己的感悟、情感,往往从多个角度表达,以渲染环境气氛,加深读者的印象。

如2001年高考题,作者从微雨、帆重、鸟迟、海门深、浦树远,从远景、近景等角度反复地表达诗人的送别之情。

??5.注意分析诗歌的意境 ??要特别注意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弄清作者是通过哪一些景物来构成一个什么样的意境。

如1997年的高考题,作者用“湖光秋月两相和”、“白银盘里一青螺”来勾画出秋夜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6.注意环境的渲染 ??在诗歌中作者往往通过环境描写来调动读者的情绪,使读者在情不自禁中受到作者的影响,接受作者的观点或情绪。

如1998年高考题,作者用了草径、荒园、鸟宿树、僧敲门、分野色、动云根等物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静谧的李凝幽居图,使我们情不自禁地赞美李凝居处的僻静。

??7.注意语句表达 ??语言表达可从三个角度讲。

??从整体上说我们要分析作者是直抒胸臆还是一波三折,其他如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等都要注意。

??从句子的角度我们要注意一些修辞方法。

修辞方法总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主题,强化情感表达。

常见的如比喻(“白银盘里一青螺”)、象征(2000年春季卷表面上讲“蝉”,其实是讲人)、衬托(2001春季卷以动来衬托静)、双关(1994年高考卷表面上讲自己为什么偏爱菊,其实是对菊的品质的赞美,而赞美菊,其实又是赞美人)。

其他还有比拟、夸张、通感等都要注意。

??从词语的角度分析,要注意欣赏用词的明确、精当,此外还有生造词语,如“独在异乡为异客”中的“异客”,本无“异客”一词,但承“异乡”而来又很自然,强调了“异”;词性开拓,如“应是绿肥红瘦”,绿不能肥,红也不能瘦,肥、瘦本无茂盛、凋零之意,但用在这里别具新意,形象、贴切;谓语迷失,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浮云”、“落日”后本还有谓语,但如果加上“像”一类的动词,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就太紧密了,原诗本要表达一种飘荡的感觉,一加动词就失去了这样的感觉;系词两边不对称,如“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明明是杨花,作者却说成是飘飞的离人泪,既拓展了内容,更强化了感情;倒错的因果关系,如“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易水给人一种悲壮的感觉,不是从过去一直到现在,而是作者心中郁结的情感,换句话说,是因为作者心中的情感,才有一种“水寒”的感觉。

??三、表达 ??1.表达的过程要完整 ??一种感悟、一份情感,它的表达,一定有一个过程。

我们在表达这种感悟、情感时,一定要把过程讲清楚。

如“请分析《鸟鸣涧》(2001年春季高考题)一诗春山月夜图”这样一个题目,我们就要在月出前的“人闲”、“花落...

如何教学古诗词

讲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该诗词的作者,或讲诗词中的名句,从大众话题切入小众,逐渐达到引入课程目的

当你即将讲解一篇古诗词课文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将该诗词的作者介绍给大家,知人论世,知道了诗人的生平之后,接着要说的自然是题目。

题目作为读者学习整篇诗词的一个切入点,是诗眼的一个体现,正确的去对待诗词给你所透露出来的信息,才能更好的去体会诗词的内涵。

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传唱千古而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代表着高品位的文学趣味。

因此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古诗词在语文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古诗词的地位愈来愈凸显。

古诗怎么讲解

1、把古诗的作者简略的介绍一下2、把古诗中每一句里难懂的字,加以解释3、串讲一下这首诗的主要意思4、找到诗歌的诗眼,进行赏析5、归纳诗歌的中心思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让学生把诗歌背诵下来(这个属于主要的教学目标)7、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布置找这个诗人的其他作品,或是同一题材的其他诗人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