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诗词中的对写法



诗词的写法 近体、古体 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 也跟着这么叫,虽然它其实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 熟。唐以前的诗,除了所谓“齐梁体”

诗词写法

近体、古体 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 也跟着这么叫,虽然它其实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 熟。

唐以前的诗,除了所谓“齐梁体”,就被称为古体。

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 也称为古体。

古体和近体在句法、用韵、平仄上都有区别: 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 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

近体只有五言、 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用韵: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近 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

古体可以在偶数句 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

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 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

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 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古体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近体一般只用平声韵。

平仄:古、近体最大的区别,是古体不讲平仄,而近体讲究平仄。

唐以后, 古体也有讲究平仄,不过未成规律,可以不管。

古体诗基本上无格律,所以以下只讲近体诗。

用韵 唐人所用的韵书为隋陆法言所写的《切韵》,这也是以后一切韵书的鼻祖。

宋人增广《切韵》,编成《广韵》,共有二百余韵。

实际上唐宋诗人用韵并不完 全按这两部韵书,比较能够反映唐宋诗人用韵的是金人王文郁编的《平水韵》, 以后的诗人用韵也大抵根据《平水韵》。

《平水韵》共有一百零六韵,其中平声有三十韵,编为上、下两半,称为上 平声和下平声,这只是编排上的方便,二者并不存在声调上的差别。

近体诗只押 平声韵,我们就只来看看这些平声韵各部的韵目(每韵的第一个字): 上平声: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 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 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光是从这些韵目就可以看出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

有一些在古代属于不同 韵的,在现在已看不出差别,比如东和冬,江和阳,鱼和虞,真和文,萧、肴和 豪,先、盐和咸,庚和青,寒和删,等等。

如果我们具体看一看各个韵部里面的字,又会发现一个相反的情况:古人认 为属于同一韵的,在今天读来完全不押韵。

比如杜甫《三绝句》第一首(以下引 诗均以杜诗为例,不再注明): 楸树馨香倚钓矶, 斩新花蕊未应飞。

不如醉里风吹尽, 可忍醒时雨打稀。

“飞”和“稀”在平水韵中同属五微,但在普通话读来并不押韵。

又如第二首: 门外鸬鹚去不来, 沙头忽见眼相猜。

自今以后知人意, 一日须来一百回。

“猜”和“回”在《平水韵》中同属十灰,但在现在普通话中也不押韵。

古体诗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比如一东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 一起通用,称为通韵。

但是近体诗的押韵,必须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即使 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也不能参杂了其他韵部的字,否则叫做出韵, 是近体诗的大忌。

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

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 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

比如《军中醉饮寄沈八刘叟》: 酒渴爱江清, 余甘漱晚汀。

软沙倚坐稳, 冷石醉眠醒。

野膳随行帐, 华音发从伶。

数杯君不见, 都已遣沈冥。

这一首押的“汀、醒、伶、冥”属下平声九青,但首句借用了八庚的“清”。

这叫做借邻韵发端,在晚唐开始流行,到了宋代,甚至形成了一种风气。

现代人写近体诗,当然完全可以用今韵。

如果要按传统用《平水韵》,则不 能不注意古、今音的不同,读古诗更是如此。

这些不同,有时可以借助方言加以 区分,但不一定可靠,只有多读多背了。

四声 汉语声调有四声,是齐、梁时期文人的发现。

梁武帝曾经问朱异:“你们这 帮文人整天在谈四声,那是什么意思?”朱乘机拍了一下马屁:“就是‘天子万 福’的意思。

”天是平声,子是上声,万是去声,福是入声,平上去入就构成中 古汉语的四声,上去入又合起来叫仄声。

这四声中,最成问题的是入声。

梁武帝接着又问:“为什么‘天子寿考’不 是四声?”天、子、寿是平、上、去,考却不是入声,可见当时一般的人也搞不 清楚什么是入声。

那么什么是入声呢?就是发音短促,喉咙给阻塞了一下。

一类是以塞音t, p,k收尾,另一类是以喉塞音?收尾。

在闽南语和粤语中,还完整地保留着这 四种入声,在吴语中则都退化成了较不明显的?收尾了。

以t,p,k收尾的入 声,并不真地发出t,p,k音。

塞音在发音时要先把喉咙阻塞一下,然后再送 气爆破出声。

在入声中,只有阻塞,没有送气爆破,叫做不完全爆破。

比如英文 的stop,美式英语在发这个词时,并不真地发出p音,而只是合一下嘴就完 了,这就是不完全爆破,也可说是一种入声。

在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了。

原来发音不同、分属不同韵部的入声字,有 的在今天读起来就完全一样。

比如...

我国古典诗中虚和实是如何生成的 二者是怎样结合在一起构成了诗歌的...

浅谈古诗中的虚和实 古典诗词中的虚实辨认 一、虚实与情景的关系 李白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两句诗形式上是写景,但这景中却包含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厚意,是抒情。

写景是实,抒情是虚。

这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法。

又如朱熹的《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是实景;诗人在绘景叙事中蕴含了人生的哲理: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的,青山绿树总是永恒的,一切美好的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抑。

这是虚。

这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借景抒情。

叙事寓理的写法。

再如李忱的诗《瀑布》:“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诗中描写了雄伟壮观而最终历尽坎坷奔向大海的瀑布形象.这是客观的景物,是实;而诗人在这首诗中寄托了自己的思想:一个人,决不可满足于现状,要志存高远,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这是言志,是虚。

这实际上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托物言志的写法。

以上几例,作者把主观上的情、志、理依托于客观的景物之上,“化景物为情思”。

从表达的内容看,是情和景的关系;从表现手法看,也是虚和实的关系。

二、虚实与烘托手法的关系 诗人在描写景物,有时景物的特征难以正面表达,或诗人着意追求一种委婉含蓄的美时,他们会采取侧面描写的方法,进行烘托或暗示,从而达到写景抒情的目的。

如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诗人用滚滚东流的长江水(实)来烘托自己与金陵朋友的深情厚谊(虚)。

三、虚实与比喻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国亡家破,妻离子散,一国之君,沦为囚徒,终身受辱,千古蒙羞,胸中怨恨,难以尽言。

词人用一比喻,极言愁苦之多。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化虚为实,以实写虚,把“愁”物化为一江东流的春水,多而不绝的愁绪被形象地表达出来。

又如贺铸的《青玉案》:“试问闲愁多几许,一川烟柳,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词人用带有夸张色彩的比喻,变无形为有形,写出了自己心中无限的感伤和愁苦。

“一川烟柳”“满城风絮”及“梅子黄时雨”,极言闲愁之多,无法排遣。

这种用比喻来抒情的写法,以实写虚,化无形为有形,比直抒胸臆更形象,所以更富感染力。

四、古典诗词中的虚与空白艺术的关系 我国的古典诗词中大量运用空白艺术,特别是以白描手法写景叙事的诗更是如此。

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实写作者和童子的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省去了。

隐者是什么样子也没有介绍。

但我们可以想象得出隐者出没于高山云海之中,濯足于山涧小溪之旁……运用这种以实写虚的手法,虚实结合,从而达到虚实相生的效果。

以上四种类型虚实结合的现象实际上与借景抒情、烘托、比喻、空白等艺术手法重叠。

值得重视的是下面的几种情况。

一、当前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为虚 已逝之景。

或是作者经历过的,或是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

作者把这些事情写入诗词中,大多是通过与当前的实景构成某种关系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怀。

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词中的“雕栏玉砌”“朱颜”是词人对故国的追思,“雕栏玉砌”也许还在,红颜也已迟暮。

但这些都不是眼前的实景,所以是虚写。

又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这首词的“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三句,极写往昔的繁华生活,与词人当时无限凄凉的处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以虚衬实,以虚写实,虚实结合,凸显出梦醒后的浓重的悲哀。

又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前三句写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一举破吴,胜利而归的往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以上这些都是写己逝之景,是虚写。

二、当前之景为实,设想未来之景是虚 古典诗词中有不少诗句是设想未来之景,诗人把它与当前之景当前之情进行对比或烘托,以虚衬实,来抒发心中的情怀。

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是设想酒醒梦回所见到的景象。

弱柳扶晓风。

残月挂枝头,这是虚写。

词人设想的这种凄清的景象为面前与恋人分别的场景平添了一层惜别感伤之情。

又如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后两句是作者设想将来团聚的时候能把自己今夜听着秋雨思念亲人的情景向妻子讲述,深切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再如杜甫《月夜》:“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红楼梦中的诗词

芙蓉女儿诔(lěi) 维太平不易之元,蓉桂竞芳之月,无可奈何之日,怡红院浊玉,谨以群花之蕊,冰鲛之縠(hú),沁芳之泉,枫露之茗(míng),四者虽微,聊以达诚申信,乃致祭于白帝宫中抚司秋艳芙蓉女儿之前曰: 窃思女儿自临浊世,迄今凡十有六载。

其先之乡籍姓氏,湮(yān)沦(lún)而莫能考者久矣。

而玉得于衾(qīn)枕栉(zhì)沐(mù)之间,栖息宴游之夕,亲昵(nì)狎(xiá)亵(xiè),相与共处者,仅五年八月有(yòu)奇(jī)。

忆女儿曩(nǎng)生之昔,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

姊妹悉慕媖(yīng)娴(xián),妪(yù)媪(ǎo)咸仰惠德。

孰料鸠(jiū)鸩(zhèn)恶(wù)其高,鹰鸷(zhì)翻遭罘(fú)罬(zhuó);薋(cí)葹(shī)妒其臭(xiù),茝(chǎi)兰竟被芟(shān)鉏(chú)!花原自怯,岂奈狂飙(biāo)?柳本多愁,何禁骤雨?偶遭蛊(gǔ)虿(chài)之谗,遂抱膏肓(huāng)之疚(jiù)。

故而樱唇红褪,韵吐呻吟;杏脸香枯,色陈顑(kǎn)颔(hàn)。

诼(zhuó)谣謑(xī)诟(gòu),出自屏帏(wéi);荆棘蓬榛(zhēn),蔓延户牖(yǒu)。

岂招尤则替,实攘诟而终。

既忳(tún)幽沉于不尽,复含罔屈于无穷。

高标见嫉,闺(guī)帏(wéi)恨比长沙;直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

自蓄辛酸,谁怜夭折?仙云既散,芳趾难寻。

洲迷聚窟,何来却死之香?海失灵槎(chá),不获回生之药。

眉黛烟青,昨犹我画;指环玉冷,今倩谁温?鼎炉之剩药犹存,襟泪之余痕尚渍(zì)。

镜分鸾(luán)别,愁开麝月之奁(lián);梳化龙飞,哀折檀(tán)云之齿。

委金钿(diàn)于草莽,拾翠盒(注:此字读为è,写法为“盍”代勺中之丶)于尘埃。

楼空鳷(zhī)鹊,徒悬七夕之针;带断鸳鸯,谁续五丝之缕? 况乃金天属节,白帝司时,孤衾(qīn)有梦,空室无人。

桐阶月暗,芳魂与倩影同销;蓉帐香残,娇喘共细言皆绝。

连天衰草,岂独蒹(jiān)葭(jiā);匝(zā)地悲声,无非蟋蟀。

露苔晚砌,穿帘不度寒砧(zhēn);雨荔秋垣(yuán),隔院希闻怨笛。

芳名未泯(mǐn),檐前鹦鹉犹呼;艳质将亡,槛外海棠预老。

捉迷屏后,莲瓣无声;斗草庭前,兰芳枉(wǎng)待。

抛残绣线,银笺(jiān)彩缕谁裁?摺(zhé)断冰丝,金斗御香未熨。

昨承严命,既趋车而远涉芳园;今犯慈威,复拄杖而近抛孤柩(jiù)。

及闻槥(huì)棺被燹(xiǎn),惭违共穴之盟;石椁(guǒ)成灾,愧迨(dài)同灰之诮(qiào)。

尔乃西风古寺,淹滞青磷(lín),落日荒丘,零星白骨。

楸(qiū)榆飒(sà)飒(sà),蓬艾萧萧。

隔雾圹(kuàng)以啼猿,绕烟塍(chéng)而泣鬼。

自为红绡(xiāo)帐里,公子情深;始信黄土陇(lǒng)中,女儿命薄!汝南泪血,斑斑洒向西风;梓(zǐ)泽馀(yú)衷,默默诉凭冷月。

呜呼!固鬼蜮(yù)之为灾,岂神灵而亦妒。

箝诐(bì)奴之口,讨岂从宽?剖(pōu)悍妇之心,忿犹未释!在君之尘缘虽浅,然玉之鄙意岂终。

因蓄惓(quán)惓(quán)之思,不禁谆(zhūn)谆(zhūn)之问。

始知上帝垂旌(jīng),花宫待诏(zhào),生侪(chái)兰蕙(huì),死辖芙蓉。

听小婢(bì)之言,似涉无稽(jī);据浊玉之思,则深为有据。

何也?昔叶法善摄魂以撰碑,李长吉被诏而为记,事虽殊,其理则一也。

故相物以配才,苟非其人,恶乃滥乎其位?始信上帝委托权衡,可谓至洽至协,庶不负其所秉赋也。

因希其不昧之灵,或陟(zhì)降(jiàng)于兹(zī),特不揣(chuǎi)鄙俗之词,有污慧听。

乃歌而招之曰: 天何如是之苍苍兮,乘玉虬(qiú)以游乎穹(qióng)窿(lóng)耶? 地何如是之茫茫兮,驾瑶(yáo)象以降乎泉壤耶? 望伞盖之陆离兮,抑箕(jī)尾之光耶? 列羽葆(bǎo)而为前导兮,卫危虚于傍耶? 驱丰隆以为比从兮,望舒月以临耶? 听车轨而伊轧兮,御鸾(luán)鹥(yī)以征耶? 闻馥郁而薆(ài)然兮,纫(rèn)蘅杜以为纕(xiāng)耶? 炫裙裾(jū)之烁(shuò)烁(shuò)兮,镂明月以为珰(dāng)耶? 籍葳(wēi)蕤(ruí)而成坛畤(zhì)兮,檠(qíng)莲焰以烛兰膏耶? 文瓟(bó)瓠(hú)以为觯(zhì)斝(jiǎ)兮,漉醽(líng)醁(lù)以浮桂醑(xǔ)耶? 瞻云气而凝盼兮,仿佛有所觇(chān)耶? 俯窈窕而属耳兮,恍惚有所闻耶? 期汗漫而无夭阏(yān)兮,忍捐弃余于尘埃耶? 倩风廉之为余驱车兮,冀联辔(pèi)而携归耶? 余中心为之慨然兮,徒噭(jiào)噭(jiào)而何为耶? 君偃(yǎn)然而长寝(qǐn)兮,岂天运之变于斯耶? 既窀(zhūn)穸(xī)且安稳兮,反其真而复奚(xī)化耶? 余犹桎(zhì)梏(gù)而悬附兮,灵格余以嗟(jiē)来耶? 来兮止兮,君其来耶! 若夫鸿蒙而居,寂静以处,虽临于兹,余亦莫睹。

搴(qiān)烟萝而为步幛(zhàng),列枪蒲而森行伍。

警柳眼之贪眠,释莲心之味苦。

素女约于桂岩,宓(fú)妃迎于兰渚(zhǔ)。

弄玉吹笙(shēng),寒簧击敔(yǔ)。

征嵩(sōng)岳之妃,启骊(lí)山之姥(mǔ)。

龟呈洛浦之灵,...

【诗词写作方法】宋词的写法以及词牌知识本人近来想学习一下宋词...

没什么,开始的时候可以宽泛一点写作。

每个词牌都有自己的格式,这是它将自己区别出来的最大特征标志。

比如说《如梦令》,格式是: xxxxxx,xxxxxx, xxxxx,xxxxxx, xxxx,xxxxxx. 有的有上下阙两部分,有的只有一部分,还有三部分的。

开始写的时候,就按照词牌的格式填字吧,你知道嘛,开始的时候做词是称作“填词牌”的。

词牌被称为词余,根本就没有获得和诗一样平等的地位,它们是为音乐而产生的附属物。

所以是先有闲遣的音乐,但又要有一点词,所以才产生了词牌。

为什么词牌的字数,长短,句段有固定的格式呢?最初的原因就是它是为固定的一段音乐而作的。

除了填字,你当然还得注意尾字压韵。

先可以三句一韵,二句一韵,后来慢慢练习,就可以渐渐自然了。

它没有诗那样的要求严格的形式。

高中的时候也玩玩,现在没心情了。

机会交流交流。

我以前的陋作。

你打开时请耐心一点,出得比较慢。

那些有词牌名的就是我作的词牌。

其他的是本地方言的一些逗乐的东西。

我是长沙人。

古代诗歌中最明显的用虚实相生手法的是哪首?

浅谈古典诗词鉴赏中的虚和实 作者:tang310 提交日期:2007-3-25 10:01:00 浅谈古典诗词鉴赏中的虚和实(转自第二教育网) 湖北省赤壁市第一中学 周一柳 虚实理论原本是一对哲学范畴,但在我国艺术创作和艺术评论中,这一理论却被广泛运用。

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一文中对中国的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舞蹈等艺术形式中的虚和实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中国的古典文学特别是古典诗词中,存在着大量的虚和实结合的现象。

古典诗词中的虚实与其他作用于视觉听觉艺术形式中的虚实有相通之处,但却有许多不同的地方。

一、古典诗词中的虚实与绘画艺术中的空白艺术的关系 空白手法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如八大山人画的鱼,齐白石画的对虾,纸上别无他物,但我们却能感到满眼碧波,画面虽空灵却有韵味。

这都是运用了空白的手法,艺术家通过画面上的物象启示观众,充分调动观赏者的想像,重现艺术的美好境界

我国的古典诗词中也有这种现象,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实写作者和童子的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省去了,隐者是什么样子也没有介绍。

但我们可以通过想像来补充。

这种以实写虚的手法,也可以称之为诗歌中的空白艺术。

我国的古典诗歌,语言精练,言简意丰,有许多诗歌都运用了这种空白艺术,特别是以白描手法写景叙事的诗多是如此。

虚实结合,从而达到虚实相生的效果。

二、虚实与烘托手法的关系 诗人在刻画人物或描写景物,当难以正面表达或诗人着意追求一种委婉含蓄之美时,常采取侧面描写的方法进行烘托或暗示。

引发读者想像,从而引起审美的体验。

如《陌上桑》,诗人通过对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失常反应(实)的描写来烘托罗敷的美貌无比(虚)。

又如《琵琶行》,诗人三次写到江中的月亮,但描写月亮的目的却是为了烘托人物的感情。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烘托了诗人分别之时凄凉的心境。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烘托出琵琶声美妙动人,引人入胜的效果。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烘托了琵琶女孤独悲伤的心境。

景是实,而通过景物烘托出来的情则是虚。

这与中国绘画中的渲染烘托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这两种虚实手法与绘画、戏曲等艺术形式中的虚实手法是相通的,但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其虚和实的关系还有特殊的表现形式。

三、 实与情景的关系 人们在分析艺术作品虚和实的关系时,常说“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 。

这一现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得尤其突出。

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两句诗字面上是写景,但这景中却包含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是抒情。

写景是实,抒情是虚。

这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法。

又如朱熹的《水口行舟》: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

”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是实景;诗人在绘景叙事中蕴含了人生的哲理,是虚。

这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借景抒情,叙事寓理的写法。

再如李忱的诗《瀑布》(千岩万壑不辞劳),诗中描写了雄伟壮观、历尽坎坷而最终奔向大海的瀑布形象,这是客观的景物,是实;而诗人在诗中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是言志,是虚。

这实际上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托物言志的写法。

以上几例,作者把主观上的情、志、理依托于客观的景物之上,“化景物为情思”。

从表达的内容看,是情和景的关系;从表现手法看,是虚和实的关系。

四、虚实与比喻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也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技巧

诗人用这种方法对具体景物作生动形象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用一比喻,把多而不绝的 “愁”物化为一江东流的春水,形象地表达出来。

又如贺铸的《青玉案》: “试问闲愁多几许,一川烟柳,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词人用带有夸张色彩的比喻,变无形为有形,写出了自己心中无限的感伤和愁苦。

“一川烟柳”、“满城风絮”及“梅子黄时雨”,极言闲愁之多,无法排遣。

这种用比喻来抒情的写法,从虚实的角度看,是化虚为实,以实写虚。

以上四种类型虚实结合的现象实际上与借景抒情、烘托、比喻、空白等艺术手法相通,因而均不在诗歌鉴赏所探讨的范围之内,诗歌鉴赏所探讨的主要是以下的几种情况。

五、当前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为虚 作者把已逝之景写入诗词中,大多是通过与当前的实景构成某种关系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怀。

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三句,极写往昔的繁华生活,与词人当时无限凄凉的处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以虚衬实,以虚写实,虚实结合,凸显出梦醒后的浓重的悲哀。

这种通过写已逝之景,虚实结合表达感情的诗不少。

特别是借古讽今的怀古诗大多运用这种写法。

如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李白的《越中览古》、苏轼《念...

【请写出古代诗词中以声衬静写法的诗句】作业

1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2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3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4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5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著名的诗词

陆游《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这首《卜算子》以“咏梅”为题,这正和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颐)以莲花自喻一样,作者亦是以梅花自喻。

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

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破败不堪的 “ 断桥”,自然是人迹罕至、寂寥荒寒、梅花也就倍受冷落了。

从这一句可知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园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长在荒僻郊外的“野梅”。

它既得不到应有的护理,更谈不上会有人来欣赏。

随着四季的代谢,它默默地开了,又默默地凋落了。

它孑然一身,四顾茫然—— 有谁肯一顾呢,它可是无主的梅呵。

“寂寞开无主”这一句,词人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

日落黄昏,暮色朦胧,这孑然一身、无人过问的梅花,何以承受这凄凉呢?它只有“愁”—— 而且是“独自愁”,这与上句的“寂寞”相呼应。

驿外断桥、暮色、黄昏,本已寂寞愁苦不堪,但更添凄风冷雨,孤苦之情更深一层。

“更著”这两个字力重千钧,前三句似将梅花困苦处境描写已至其但二句“更著风和雨”似一记重锤将前面的“极限”打得崩溃。

这种愁苦仿佛无人能承受, 至此感情渲染已达高潮,然而尽管环境是如此冷峻,它还是“开”了!它,“ 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道源);它,“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杨维桢)。

上阕四句,只言梅花处境恶劣、于梅花只作一“开”字,但是其倔强、顽强已不言自明。

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 它也的确还有 “ 愁”。

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象这象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

况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

”(《蕙风词话》)就是说,词人描写这么多“景物”,是为了获得梅花的“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 田同之《西圃词说》)。

上阕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

让读者化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的特定环境下的心绪—— 愁!也让读者逐渐踏入作者的心境。

这着实、妙! 下阕,托梅寄志。

梅花,它开得最早。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齐已);“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张谓)。

是它迎来了春天。

但它却“无意苦争春”。

春天,百花怒放,争丽斗妍,而梅花却不去“苦争春”,凌寒先发,只有迎春报春的赤诚。

“苦”者,抵死、拼命、尽力也。

从侧面讽刺了群芳。

梅花并非有意相争,即使“群芳”有“妒心”,那也是它们自己的事情,就“一任”它们去嫉妒吧。

在这里,写物与写人,完全交织在一起了。

草木无情,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

其中却暗含着作者的不幸遭遇揭露了苟且偷安的那些人的无耻行径。

说“争春”,是暗喻人事; “ 妒”,则非草木所能有。

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性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崚.傲骨。

最后几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 “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前句承上阕的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

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 零落”, 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这是第一层。

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辩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

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的凄惨境遇,这是第三层。

结果呢,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

这是第四层。

看,梅花的命运有多么悲惨,简直不堪入目令人不敢去想像。

读者在此时已融入了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情感中。

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上来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推上最高峰。

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请看,“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致”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仍然不屈服于寂寞无主、风雨交侵的威胁,只是尽自己之能,一丝一毫也不会改变。

即使是凋落了,化为“尘”了,也要“香如故” 。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正是“末句想见劲节”(卓人月《词统》)。

而这“劲节”得以 “ 想见”,正是由于此词十分成功地运用比兴手法作者以梅花自喻,以梅花的自然代谢来形容自己。

此时,已将梅花人格化。

“咏梅”,实为表白自己的思想感情,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成为一首咏梅的杰作。

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古代词人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辛弃疾的这一首,却没有人认为可有可无,因此也可以称作是豪杰了。

然而究其实际,上阕除了渲染一片热闹的盛...

古代宋词中的词的写法有什么规则和规律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词不同于诗.诗分五言七言,分绝句和律诗.组合在一起,共四种 此外还有古风,形式多变一些. 但是总体来说,诗的格式是比较简单的 但是词的格式有上千种,各不相同.于是为这些格式取名字,即“词牌” 一个词牌,基本上对应一种格式(有的格式会有别格,另述).偶也有同名不同调,或同调不同名的情况.但基本上,看到一个词牌,就可以知道,这首词共有多少句,每句多少个字.押多少个韵,平韵还是仄韵.甚至每个字是平声还是仄声.这就是“词牌常识”. 词牌有词谱,词谱是记录每种格式的字数、韵脚、平仄的一种形式. 所谓平仄,就是古代的四声.古代的四声和今天的不同,不是分一声二声三声四声,而是分平上去入.平,又分阴平、阳平.阴平,即对应今天的一声.阳平,即对应今天的二声.发音多悠扬,绵长.上声,对应今天的三声.发音多转折.去声,对应今天的四声.发音多劲远.入声在现代汉语里已经消失了,转化为了一二三声.但在有些方言里,还依稀可以寻找到入声的影子.主要发音特点是急促. 诗词中,把阴平阳平统称为平声,把上去入三声,统称为仄声.仄,就是“不平”之意.习惯上,写作的时候会把平仄声交替着使用,以达到音律富于变化的效果.同时,因为四声的发音特点不同,于是也就是适合表达不同类型的情感. 补充一点:填词不仅字数、平仄、韵脚要合乎要求,断句的方式也各不相同. 同为五言句,有词牌要做一四断,有词牌须作二三断.同为九言句,有词牌须作二七断,有的则作四五断,等等. 断句的方式在词谱中不会显示,但其规则却确实存在着. 这里在录入后主词时,一并把断句方式给出来. 断错句子,虽然表面上看来,还是那个词牌,没有什么影响 但实际上,读来已经破坏了词牌应有的气势和氛围. 因此虽然不算出律,乱韵,也依旧是不允许的.很多词,一个字的断法,会影响到整句的理解.一句话的断法,会影响到整首词的语感. 这里,把后主的词与词谱结合在一起.用熟悉的句子来学习词谱,便于理解记忆,顺便也能普及一下平仄常识. 词谱常用符号: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押平韵; ▲:押仄韵 以下是正文 一,乌夜啼 ●●○○●, 昨夜/风兼雨 ◎○●●○△. 帘帏/飒飒/秋声 ◎○◎●○○●, 烛残/漏断/频欹枕 ◎●●○△. 起坐/不能平 ◎●◎○◎●, 世事/漫随/流水 ◎○◎●○平△. 算来/一梦/浮生 ◎○◎●○●, 醉鄕/路穏/宜频到 ◎●●○平△. 此外/不堪行 乌夜啼,别作《锦堂春》、《圣无忧》.双调,47字,上阙两平韵,下阙两平韵.中途不换韵. 下片两个六字句,可对仗,亦可不对.另有别格上片首句为六字句,余同. 乌夜啼为小令,平韵.多为六言、七言句,句式较舒缓平稳.适合抒发悠远绵长的情绪,不适合偏慷慨激昂或急促悲壮的情绪.因过片短小,可供过度的空间不大,亦不适合承载复杂或多变的内容. 二、一斛珠 ◎○◎▲ 晚妆/初过 ◎○◎●○○▲ 沉檀/轻注/些儿个. ◎○◎●○○▲ 向人/微露/丁香颗, ◎●○○,◎●◎○▲ 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 ◎●●○○●▲ 罗袖/裛残/殷色可, ◎○◎●○○▲ 杯深/旋被/香醪涴. ◎○◎●○○▲ 绣床/斜凭/娇无那, ◎●○○,◎●◎○▲ 烂嚼/红绒,笑向/檀郎唾. 一斛珠,又名《醉落魄》、《怨春风》、《章台月》.双调,五十七字,上下阙各四仄韵,中途不换韵. 传唐玄宗封珍珠一斛密赐江妃,妃不受,以诗谢,有"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之句.玄宗览诗不乐,令乐府以新声度之,名《一斛珠》.故此词牌的本意为咏珍珠. 本词中颗、那二字古音皆为仄声字,与过、个属同一韵部.嚼字古音亦为仄,故本词未有出律者. 一斛珠为仄韵小令.故不适合承载较复杂的内容,且不宜抒发温柔含蓄的情感. 三,子夜歌 ◎○◎●○○▲ 人生/愁恨/何能免? ◎○◎●○○▲ 销魂/独我/情何限. ◎●●○△ 故国/梦重帰, ◎○◎●△ 覚来/双泪垂. ◎○○●▲ 高楼/谁舆上, ◎●◎○▲ 长记/秋情望. ◎●●○△ 往事/已成空, ◎○◎●△ 还如/一梦中. 子夜歌,又名《菩萨蛮》、《重叠金》、《巫山一片云》.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平仄韵交替. 传宣宗“大中初,女蛮国入贡,危髻金冠,璎珞被体,号‘菩萨蛮队’.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往往依声填词”,此为《菩萨蛮》词牌名之由来. 菩萨蛮,两句一韵,平仄韵递转.平韵句温柔,仄韵句着力,适合抒发较为低回、婉转、反复的情感.谋篇不宜平坦开阔、一览无余,以层层转折,逐渐递进,一波三折,欲说还休为佳. 四、更漏子 ◎◎○,◎◎▲, 金雀钗,红粉面, ◎●◎○○▲. 花里/暂时/相见. ◎◎仄,●○△, 知我意,感君怜, ◎○◎●△. 此情/须问天. ○◎▲,◎◎▲, 香作穗,蜡成泪, ◎●◎○◎●▲. 还似/两人/心意. ◎◎●,●○△, 珊枕腻,锦衾寒, ◎○◎●△. 夜来/更漏残. 更漏子,又名《独倚楼》、《翻翠袖》等,双调四十六字,上片两仄韵、两平韵.下片三仄韵、两平韵.亦有别格,下片两仄韵,两平韵,换头句(即下片第三字)不押韵.平仄韵递转. 更漏,是古代在夜间表示时间的工具,引申意为夜晚.故早期词人多依其本意,描写夜间的情景. 更漏子,两句一平韵,两句一仄韵,平仄韵交替,与《菩萨蛮》同样,适合层层转折的笔法,语气多婉转,宜抒发含蓄低回的情感,不适合承载慷慨悲歌,情绪上需要一气呵成贯穿始终的内容. 五,临江仙 ◎○◎●◎◎● 樱桃/落尽/春归去...

著名的诗词

陆游《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这首《卜算子》以“咏梅”为题,这正和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颐)以莲花自喻一样,作者亦是以梅花自喻。

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

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破败不堪的 “ 断桥”,自然是人迹罕至、寂寥荒寒、梅花也就倍受冷落了。

从这一句可知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园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长在荒僻郊外的“野梅”。

它既得不到应有的护理,更谈不上会有人来欣赏。

随着四季的代谢,它默默地开了,又默默地凋落了。

它孑然一身,四顾茫然—— 有谁肯一顾呢,它可是无主的梅呵。

“寂寞开无主”这一句,词人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

日落黄昏,暮色朦胧,这孑然一身、无人过问的梅花,何以承受这凄凉呢?它只有“愁”—— 而且是“独自愁”,这与上句的“寂寞”相呼应。

驿外断桥、暮色、黄昏,本已寂寞愁苦不堪,但更添凄风冷雨,孤苦之情更深一层。

“更著”这两个字力重千钧,前三句似将梅花困苦处境描写已至其但二句“更著风和雨”似一记重锤将前面的“极限”打得崩溃。

这种愁苦仿佛无人能承受, 至此感情渲染已达高潮,然而尽管环境是如此冷峻,它还是“开”了!它,“ 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道源);它,“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杨维桢)。

上阕四句,只言梅花处境恶劣、于梅花只作一“开”字,但是其倔强、顽强已不言自明。

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 它也的确还有 “ 愁”。

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象这象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

况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

”(《蕙风词话》)就是说,词人描写这么多“景物”,是为了获得梅花的“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 田同之《西圃词说》)。

上阕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

让读者化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的特定环境下的心绪—— 愁!也让读者逐渐踏入作者的心境。

这着实、妙! 下阕,托梅寄志。

梅花,它开得最早。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齐已);“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张谓)。

是它迎来了春天。

但它却“无意苦争春”。

春天,百花怒放,争丽斗妍,而梅花却不去“苦争春”,凌寒先发,只有迎春报春的赤诚。

“苦”者,抵死、拼命、尽力也。

从侧面讽刺了群芳。

梅花并非有意相争,即使“群芳”有“妒心”,那也是它们自己的事情,就“一任”它们去嫉妒吧。

在这里,写物与写人,完全交织在一起了。

草木无情,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

其中却暗含着作者的不幸遭遇揭露了苟且偷安的那些人的无耻行径。

说“争春”,是暗喻人事; “ 妒”,则非草木所能有。

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性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崚.傲骨。

最后几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 “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前句承上阕的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

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 零落”, 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这是第一层。

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辩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

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的凄惨境遇,这是第三层。

结果呢,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

这是第四层。

看,梅花的命运有多么悲惨,简直不堪入目令人不敢去想像。

读者在此时已融入了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情感中。

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上来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推上最高峰。

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请看,“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致”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仍然不屈服于寂寞无主、风雨交侵的威胁,只是尽自己之能,一丝一毫也不会改变。

即使是凋落了,化为“尘”了,也要“香如故” 。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正是“末句想见劲节”(卓人月《词统》)。

而这“劲节”得以 “ 想见”,正是由于此词十分成功地运用比兴手法作者以梅花自喻,以梅花的自然代谢来形容自己。

此时,已将梅花人格化。

“咏梅”,实为表白自己的思想感情,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成为一首咏梅的杰作。

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古代词人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辛弃疾的这一首,却没有人认为可有可无,因此也可以称作是豪杰了。

然而究其实际,上阕除了渲染一片热闹的盛...

唐宋诗词中的友情

1、《送别》【唐】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2、《渭城曲》【唐】王维 又名《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送梓州李使君》【唐】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幢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4、《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唐】王维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5、《送友人》【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6、《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7、《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8、《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9、《送魏万之京》【唐】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度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0、《送陈章甫》【唐】李颀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东门沽酒饮我曹,心轻万事皆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11、《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2、《别董大》【唐】岑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3、《送李端》【唐】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泣空相向,风尘何所期。

14、《赋得暮雨送李胄》【唐】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15、《送人东游》【唐】温庭筠 荒戌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

16、《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7、《雨霖铃》【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摧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晚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8、《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