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三原诗词协会



表达爱国之情的诗句 表达爱国之情的诗句:1. 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2.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3.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4. 王师

表达爱国之情的诗句

表达爱国之情的诗句:1. 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2.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3. 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病起书怀》 4.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5.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6.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7.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礼记·儒行》 8.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9. 精忠报国。

——《宋史·岳飞列传》 10.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中国爱国名言(10个),格言(10个)和爱国人士(三个)

关于爱国的古代诗句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晏殊和尚的诗句“: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

无端欢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成冰。

”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 2、临患不忘国,忠也。

——《左传·昭公元年》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礼记·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

——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8、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病起书怀》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11、精忠报国。

——《宋史·岳飞列传》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13、唐·李梦阳: 向北望星提剑立,一生长为国家忧。

14、明·于谦: 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忠家。

15、宋·陆游: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16、三国志: 忧国忘家,捐躯济难。

17、唐·李白: 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

18、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病起书怀》 19、秦时明月汗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九歌·国殇 九歌·国殇[ɡuó shānɡ] 【年代】:先秦 【作者】:屈原 【题目】:九歌·国殇 【内容】:原文: 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土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国殇》参考译文 手拿着长戈啊,身穿着铠甲, 战车轮毂交错啊,短兵器相拼杀。

旌旗遮日啊,敌兵多如麻, 箭矢交互坠落啊,战士冲向前。

敌侵我阵地啊,践踏我队形, 驾辕左马死啊,右马又受伤。

战车两轮陷啊,战马被羁绊, 战士举鼓槌啊,击鼓声震天。

老天也怨恨啊,众神皆愤怒, 战士被杀尽啊,尸体弃荒原。

英雄们此去啊,不再回还, 原野空茫茫啊路途太摇远。

佩带着长剑啊,夹持着秦弓, 身首已分离啊,忠心永不变。

战士真勇敢啊,武力又威猛, 刚强彻始终啊,士气不可侵。

将士身虽死啊,精神永世存, 您的魂魄在啊,鬼中称英雄。

解析: 《国殇》是屈原为祭祀神鬼所作的一组乐歌——《九歌》中的一首,内容是追悼和礼赞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的亡灵。

乐歌分为两节,先是描写在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楚国将士奋死抗敌的壮烈场面,继而颂悼他们为国捐躯的高尚志节。

由第一节“旌蔽日兮敌若云”一句可知,这是一场敌众我寡的殊死战斗。

当敌人来势汹汹,冲乱楚军的战阵,欲长驱直入时,楚军将士仍个个奋勇争先。

但见战阵中有一辆主战车冲出,这辆原有四匹马拉的大车,虽左外侧的骖马已中箭倒毙,右外侧的骖马也被砍伤,但他的主人,楚军统帅仍毫无惧色,他将战车的两个轮子埋进土里,笼住马缰,反而举槌擂响了进军的战鼓。

一时战气萧杀,引得苍天也跟着威怒起来。

待杀气散尽,战场上只留下一具具尸体,静卧荒野。

作者描写场面、渲染气氛的本领是十分高强的。

不过十句,已将一场殊死恶战,状写得栩栩如生,极富感染力。

底下,则以饱含情感的笔触,讴歌死难将士。

有感于他们自披上战甲一日起,便不再想全身而返,此一刻他们紧握兵器,安详地,心无怨悔地躺在那里,他简直不能抑止自己的情绪奔进。

他对这些将士满怀敬爱,正如他常用美人香草指代美好的人事一样,在本篇中,他也同样用一切美好的事物,来修饰笔下的人物

这批神勇的将士,操的是吴地出产的以锋利闻名的戈、秦地出产的以强劲闻名的弓,披的是犀牛皮制的盔甲,拿的是有玉嵌饰的鼓槌,他们生是人杰,死为鬼雄,气贯长虹。

英名永存。

依现存史料,我们尚不能指实这次战争发生的具体时地,敌对一方为谁。

但当日楚国始终面临七国中实力最强的秦国的威胁,自怀王当政以来,楚国与强秦有过数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并且大多数是楚国抵御秦军入侵的卫国战争。

从这一基本史实出发,说本篇是写楚军抗击强秦入侵,大概没有问题。

而在这种抒写中,作者那热爱家国的炽烈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楚国灭亡后,楚地流传过这样一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屈原此作在颂悼阵亡将士的同时,也隐隐表达了对洗雪国耻的渴望,对正义事业必胜的信念,从此意义上说,他的思想是与楚国广大人民息息相通的。

作为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第一位伟大诗人,他所写的决不仅仅是个人的些许悲欢,那受诬陷被排挤,乃至流亡沅湘的坎壈遭际;他奉献给人的是那颗热烈得近乎偏执的爱国之心。

他是楚国人民的喉管,他所写的《国殇》,包括其他一系列作品,道出了楚国人民热爱家国的心声。

本篇在艺术表现...

求朗诵爱国为主题的诗歌

1 爱国诗歌鉴赏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恨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这是诗人1942年在日寇阴暗潮湿的土牢里写下的一首情真意切的诗篇,抒发了诗人对灾难祖国由衷的关切和真挚的爱,同时也表达了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的向往。

诗的前半部分写“我”用“残损的手掌”深情地抚摸在敌人的铁蹄蹂躏下的祖国广大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接着,诗人无形的手掌触到家乡一片湛蓝的湖水,现时“微凉”的湖水与昔日“堤上繁华如锦障”的美丽春光形成强烈反差,表现出诗人对敌人践踏故土的无比忧愤。

为了使诗歌表达的主题不流于肤浅狭隘,诗人想象的世界由近拉远,由北到南,从长百山的雪峰、黄河的泥沙到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南海的海水。

诗人选择每一地域中最典型的风景加以点染,它们既是人民的苦难与不幸的象征,又是侵略者罪恶的见证。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两句既是对上半段的总结,又与开头三、四行遥相呼应。

诗的后半部分仍在想象的世界中展开,描绘的是与前面灾难景象形成极大反差的心中渴慕的图景:那虽是“辽远的一角”,但山河完整无损,没有阴暗和血污。

而是充满了温暖、光明和生机,“那里是太阳,是春”。

与前半部分的哀怨、忧伤的基调相比,这一部分跳动着诗人按捺不住的快乐与激动;与前半部分意象快速流动的抒情相比,后半部分则显得安静而舒缓,使这首诗在感情的哀怨与欢快上得到了完美的统一,抒情风格显得变幻多姿。

在那个以狂暴的吼叫代替艺术的凝想的年代里,这首诗像一朵美丽而永不凋落的奇葩:意象高度凝炼而不晦涩,感受细腻而不暗淡,深刻的现实内容与现代抒情方式完美地交融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郭沫若《炉中煤》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诗人用拟物法把自己比作熊熊燃烧的“炉中煤”,又用拟人法把祖国比作“我心爱的”“年青的女郎”。

全诗就建筑在这一组核心意象之上。

“炉中煤”的意象具有丰富的审美意蕴:第一,“炉中煤”的熊熊燃烧象征诗人愿为祖国献身的激情;第二,“炉中煤”黑色外表下“火一样的心肠”象征劳苦大众“卑贱.”的地位和伟大的人格,“炉中煤”既指“小我”,也指“大我”——诗人所代言的劳动人民;第三,“炉中煤”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活埋在地底多年”以后终于“重见天光”,象征诗人不愿庸碌一生而渴望有所作为的愿望,也象征劳苦大众中潜藏的改造世界的巨大能量将要释放出来。

“女郎”这一意象暗示诗人对祖国的爱有如情爱一般热烈,“年青”一词则暗示了祖国在五四革命时代里充满蓬勃向上的生机。

郭沫若在《创造十年》里说过:“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位很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她简直就和我的爱人一样……《炉中煤》便是我对于她的恋歌。

”这段话清楚地说明了本诗中比拟的意义和作用

“炉中煤”这一意象,熔物的特性、“我”的气质和时代精神于一炉;写“煤”之燃烧,即抒“我”之激情,亦抒人民之情、时代之情。

艺术形式与所抒情思十分和谐。

从章法看,首节总述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第二节侧重抒爱国之情,第三节侧重述报国之志,末节与首节取复叠形式,前后呼应,将全诗推向高潮。

格式、韵律看,每节5行,每行音节大体均齐;一、三、五行押韵,一韵到底;而各节均以“啊,我年青的女郎”一声亲切温柔而又深情的呼唤起唱,造成回环往复的旋律美。

诗情随诗律跌宕起伏,韵味深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气歌-文天祥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

为...

于右任的《望大陆》中诗人为什么要说“望我故乡”?

于右任先生,生于陕西三原,后随蒋到台;树高千尺,落叶归根,于先生一直期盼着能在有生之年再次回到生养自己的故乡陕西大地。

下面是他的简介。

于右任(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 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报刊活动家。

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

原名伯循,字诱人,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号“太平老人”。

他的外孙刘遵义教授是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

他是清朝光绪年间举人,因刊印《半哭半笑楼诗草》讥讽时政被清廷通缉,亡命上海,遂进入震旦公学。

震旦学院肄业。

早年加入光复会和同盟会。

1907年起先后创办《神州日报》、《民立报》积极宣传民主革命。

历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国民联军驻陕总司令,审计院、监察院院长,是国民党重要决策人物。

1912年后担任南京政府交通部长,国民政府审计院长、监察院长,前后共任监察院院长34年。

后随国民党退居台湾

于右任寓台湾15年,台湾书法风气首次出现碑学压倒馆阁帖的趋势。

1964年病逝于台北。

于右任墓位于台北市阳明山上,玉山主峰有其雕塑。

于右任精书法,早在20年代便有“北于南郑”之称,“南郑”指郑孝胥。

尤擅草书,首创“标准草书”,被誉为“当代草圣”。

于右任1932在上海创办标准草书社,以易识、易写、准确、美丽为原则,整理、研究与推广草书,整理成系统的草书代表符号,集字编成《标准草书千字文》(1936年由上海文正楷印书局初版),影响深远,至今仍在重印。

有“近代书圣”之誉。

著作《右任诗存》、《右任文存》、《右任墨存》、《标准草书》等。

于右任临终诗《国殇》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陆; 大陆不见兮, 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乡; 故乡不见兮, 永不能忘。

天苍苍, 海茫茫, 山之上, 国有殇。

于右任的著名爱国诗作《望大陆》(又名《国殇》)发表于1964年11月10日先生在台北谢世后。

晚年在台湾的于右任先生非常渴望叶落归根,但终未能如愿。

1962年1月12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百年之后,愿葬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山要高者,树要大者,可以时时望大陆。

我之故乡是中国大陆”。

之后不久,1962年1月24日于右任先生就写下了感情真挚沉郁的诗作《望大陆》。

这是他眷恋大陆家乡所写的哀歌,其中怀乡思国之情溢于言表,是一首触动炎黄子孙灵魂深处隐痛的绝唱。

1949年,于右任被裹挟到台湾,而结发妻子和儿子却留在大陆,从此天各一方。

所以,他的《望大陆》并非泛泛的家国之情,而是深藏了刻骨铭心的身世之痛。

祖国统一,是诗人一生所志追求的。

阅读此诗,给人一种悲怆深沉、爱国情挚的感觉。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于先生久居台湾,不能回归桑梓,但是海峡波涛却隔不断、阻不了他望大陆、念故乡、思亲人的深情。

诗的前两节采用重章复踏的手法,反复咏唱,抒发对大陆、对故乡深切向往、眷恋的情怀,是诗人真情实感的强烈表露,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正是这真挚强烈的情感和刻骨铭心的思念,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引起读者感情与思想上的共鸣。

诗的最后一节开头两句借用了北朝民歌《敕乐歌》里的两句话,采用叠字,状物形象而生动!最后两句“山之上,有国殇!”语意双关而寓意丰富。

《国殇》出自屈原楚辞《九歌》。

《九歌》是屈原流放途中模仿楚国南方的祭歌而创作的一组诗篇,《国殇》是其中一首,是追悼将士的挽歌,所谓“殇”,《小尔雅》说:“无主之鬼之为殇。

”诗人巧借“国殇”,抒写自己死后不能葬在大陆,不能魂归故里的遗憾。

古人云:“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兽犹如此,人何以堪?人为的阻挠,使亲人分聚、骨肉离散,死后尚不能魂归故里,不得安宁,读来怎能不令人怆然而泪下?诗人借助这两句诗,表达出许许多多和诗人有着相同经历的人们的心:他们魂牵梦萦、心中无法忘却的正是祖国的统一!先生生前见不到祖国的统一,死后还要葬于高岗,向大陆遥望,真是死不瞑目啊! 如今,香港和澳门已回归,我们正企盼阻隔半个世纪的台湾早日回到母亲的怀抱!相信,一个统一富强,繁荣昌盛的中国不久将屹立于世界东方!到此,于右任先生将会含笑九泉!于右任临终之谜 1964年8月中旬,于右任因病住院。

9月的一天,于右任的老部下杨亮功到台北荣民总医院去探望他。

于右任很高兴,但由于病重及喉咙发炎,想讲的话又无法讲出来。

杨亮功于是拉着他的手问道:“院长有什么事情吩咐我?”于右任略思片刻,伸出一个指头。

杨亮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过了一会,于右任又向杨亮功伸出三个指头,杨亮功猜测了几个答案都被于右任摇头否定了。

杨亮功只好说:“院长,等你身体好一些后,再来问你刚才表示的是什么意思,行不行?”于右任点了点头。

此后,于右任的病一天比一天重,并陷于昏迷。

1964年11月10日晚上8:08,于右任与世长辞,终年86岁。

他没有留下任何遗言,人们便把他的《望大陆》一诗,当作他的遗嘱。

遗体被埋葬在台北最高的观音山上,并在海拔3997米的玉山顶峰(我国东南诸省最高峰)竖立起一座面向大陆的半身铜像。

玉山...

于右任的诗《国殇》改编的歌曲可以在哪里找到?谢谢!

于右任临终诗《国殇》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海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于右任(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 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报刊活动家。

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

原名伯循,字诱人,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号“太平老人”。

他的外孙刘遵义教授是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

他是清朝光绪年间举人,因刊印《半哭半笑楼诗草》讥讽时政被清廷通缉,亡命上海,遂进入震旦公学。

震旦学院肄业。

早年加入光复会和同盟会。

1907年起先后创办《神州日报》、《民立报》积极宣传民主革命。

历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国民联军驻陕总司令,审计院、监察院院长,是国民党重要决策人物。

1912年后担任南京政府交通部长,国民政府审计院长、监察院长,前后共任监察院院长34年。

后随国民党退居台湾。

于右任寓台湾15年,台湾书法风气首次出现碑学压倒馆阁帖的趋势。

1964年病逝于台北。

于右任墓位于台北市阳明山上,玉山主峰有其雕塑。

于右任精书法,早在20年代便有“北于南郑”之称,“南郑”指郑孝胥。

于右任尤擅草书,首创“标准草书”,被誉为“当代草圣”。

于右任1932在上海创办标准草书社,以易识、易写、准确、美丽为原则,整理、研究与推广草书,整理成系统的草书代表符号,集字编成《标准草书千字文》(1936年由上海文正楷印书局初版),影响深远,至今仍在重印。

有“近代书圣”之誉。

著作《右任诗存》、《右任文存》、《右任墨存》、《标准草书》等。

于右任的著名爱国诗作《望大陆》(又名《国殇》)发表于1964年11月10日先生在台北谢世后。

晚年在台湾的于右任先生非常渴望叶落归根,但终未能如愿。

1962年1月12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百年之后,愿葬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山要高者,树要大者,可以时时望大陆。

我之故乡是中国大陆”。

之后不久,1962年1月24日于右任先生就写下了感情真挚沉郁的诗作《望大陆》。

这是他眷恋大陆家乡所写的哀歌,其中怀乡思国之情溢于言表,是一首触动炎黄子孙灵魂深处隐痛的绝唱。

1949年,于右任被裹挟到台湾,而结发妻子和儿子却留在大陆,从此天各一方。

所以,他的《望大陆》并非泛泛的家国之情,而是深藏了刻骨铭心的身世之痛。

祖国统一,是诗人一生所志追求的。

阅读此诗,给人一种悲怆深沉、爱国情挚的感觉。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于先生久居台湾,不能回归桑梓,但是海峡波涛却隔不断、阻不了他望大陆、念故乡、思亲人的深情。

诗的前两节采用重章复踏的手法,反复咏唱,抒发对大陆、对故乡深切向往、眷恋的情怀,是诗人真情实感的强烈表露,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正是这真挚强烈的情感和刻骨铭心的思念,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引起读者感情与思想上的共鸣。

诗的最后一节开头两句借用了北朝民歌《敕乐歌》里的两句话,采用叠字,状物形象而生动!最后两句“山之上,有国殇!”语意双关而寓意丰富。

《国殇》出自屈原楚辞《九歌》。

《九歌》是屈原流放途中模仿楚国南方的祭歌而创作的一组诗篇,《国殇》是其中一首,是追悼将士的挽歌,所谓“殇”,《小尔雅》说:“无主之鬼之为殇。

”诗人巧借“国殇”,抒写自己死后不能葬在大陆,不能魂归故里的遗憾。

古人云:“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兽犹如此,人何以堪?人为的阻挠,使亲人分聚、骨肉离散,死后尚不能魂归故里,不得安宁,读来怎能不令人怆然而泪下?诗人借助这两句诗,表达出许许多多和诗人有着相同经历的人们的心:他们魂牵梦萦、心中无法忘却的正是祖国的统一!先生生前见不到祖国的统一,死后还要葬于高岗,向大陆遥望,真是死不瞑目啊!如今,香港和澳门已回归,我们正企盼阻隔半个世纪的台湾早日回到母亲的怀抱!相信,一个统一富强,繁荣昌盛的中国不久将屹立于世界东方!到此,于右任先生将会含笑九泉!于右任临终之谜1964年8月中旬,于右任因病住院。

9月的一天,于右任的老部下杨亮功到台北荣民总医院去探望他。

于右任很高兴,但由于病重及喉咙发炎,想讲的话又无法讲出来。

杨亮功于是拉着他的手问道:“院长有什么事情吩咐我?”于右任略思片刻,伸出一个指头。

杨亮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过了一会,于右任又向杨亮功伸出三个指头,杨亮功猜测了几个答案都被于右任摇头否定了。

杨亮功只好说:“院长,等你身体好一些后,再来问你刚才表示的是什么意思,行不行?”于右任点了点头。

此后,于右任的病一天比一天重,并陷于昏迷。

1964年11月10日晚上8:08,于右任与世长辞,终年86岁。

他没有留下任何遗言,人们便把他的《望大陆》一诗,当作他的遗嘱。

遗体被埋葬在台北最高的观音山上,并在海拔3997米的玉山顶峰(我国东南诸省最高峰)竖立起一座面向大陆的半身铜像。

玉山山势险峻,4米高的铜像和建材全是由台湾登山协会的会员们一点一点背负上去的。

于右任终于了却了登高远眺故土的心愿。

一个指头、三个指头是什么意思,一直是一个谜...

贵妃醉酒讲的是什么意思?

于右任(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 复旦大学校友。

记者,诗人,书法家,政治家。

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报刊活动家。

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

原名伯循,字诱人,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号“太平老人”。

他的外孙刘遵义教授是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

他是清朝光绪年间举人,因刊印《半哭半笑楼诗草》讥讽时政被清廷通缉,亡命上海,遂进入震旦公学。

震旦学院肄业。

早年加入光复会和同盟会。

1907年起先后创办《神州日报》、《民立报》积极宣传民主革命。

历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国民联军驻陕总司令,审计院、监察院院长,是国民党重要决策人物。

1912年后担任南京政府交通部长,国民政府审计院长、监察院长,前后共任监察院院长34年。

后随国民党退居台湾。

于右任寓台湾15年,台湾书法风气首次出现碑学压倒馆阁帖的趋势。

1964年病逝于台北。

于右任墓位于台北市阳明山上,玉山主峰有其雕塑。

于右任精书法,早在20年代便有“北于南郑”之称,“南郑”指郑孝胥。

尤擅草书,首创“标准草书”,被誉为“当代草圣”。

于右任1932在上海创办标准草书社,以易识、易写、准确、美丽为原则,整理、研究与推广草书,整理成系统的草书代表符号,集字编成《标准草书千字文》(1936年由上海文正楷印书局初版),影响深远,至今仍在重印。

有“近代书圣”之誉。

著作《右任诗存》、《右任文存》、《右任墨存》、《标准草书》等。

于右任临终诗《国殇》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海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于右任的著名爱国诗作《望大陆》(又名《国殇》)发表于1964年11月10日先生在台北谢世后。

晚年在台湾的于右任先生非常渴望叶落归根,但终未能如愿。

1962年1月12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百年之后,愿葬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山要高者,树要大者,可以时时望大陆。

我之故乡是中国大陆”。

之后不久,1962年1月24日于右任先生就写下了感情真挚沉郁的诗作《望大陆》。

这是他眷恋大陆家乡所写的哀歌,其中怀乡思国之情溢于言表,是一首触动炎黄子孙灵魂深处隐痛的绝唱。

1949年,于右任被裹挟到台湾,而结发妻子和儿子却留在大陆,从此天各一方。

所以,他的《望大陆》并非泛泛的家国之情,而是深藏了刻骨铭心的身世之痛。

祖国统一,是诗人一生所志追求的。

阅读此诗,给人一种悲怆深沉、爱国情挚的感觉。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于先生久居台湾,不能回归桑梓,但是海峡波涛却隔不断、阻不了他望大陆、念故乡、思亲人的深情。

诗的前两节采用重章复踏的手法,反复咏唱,抒发对大陆、对故乡深切向往、眷恋的情怀,是诗人真情实感的强烈表露,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正是这真挚强烈的情感和刻骨铭心的思念,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引起读者感情与思想上的共鸣。

诗的最后一节开头两句借用了北朝民歌《敕乐歌》里的两句话,采用叠字,状物形象而生动!最后两句“山之上,有国殇!”语意双关而寓意丰富。

《国殇》出自屈原楚辞《九歌》。

《九歌》是屈原流放途中模仿楚国南方的祭歌而创作的一组诗篇,《国殇》是其中一首,是追悼将士的挽歌,所谓“殇”,《小尔雅》说:“无主之鬼之为殇。

”诗人巧借“国殇”,抒写自己死后不能葬在大陆,不能魂归故里的遗憾。

古人云:“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兽犹如此,人何以堪?人为的阻挠,使亲人分聚、骨肉离散,死后尚不能魂归故里,不得安宁,读来怎能不令人怆然而泪下?诗人借助这两句诗,表达出许许多多和诗人有着相同经历的人们的心:他们魂牵梦萦、心中无法忘却的正是祖国的统一!先生生前见不到祖国的统一,死后还要葬于高岗,向大陆遥望,真是死不瞑目啊! 如今,香港和澳门已回归,我们正企盼阻隔半个世纪的台湾早日回到母亲的怀抱!相信,一个统一富强,繁荣昌盛的中国不久将屹立于世界东方!到此,于右任先生将会含笑九泉!于右任临终之谜 1964年8月中旬,于右任因病住院。

9月的一天,于右任的老部下杨亮功到台北荣民总医院去探望他。

于右任很高兴,但由于病重及喉咙发炎,想讲的话又无法讲出来。

杨亮功于是拉着他的手问道:“院长有什么事情吩咐我?”于右任略思片刻,伸出一个指头。

杨亮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过了一会,于右任又向杨亮功伸出三个指头,杨亮功猜测了几个答案都被于右任摇头否定了。

杨亮功只好说:“院长,等你身体好一些后,再来问你刚才表示的是什么意思,行不行?”于右任点了点头。

此后,于右任的病一天比一天重,并陷于昏迷。

1964年11月10日晚上8:08,于右任与世长辞,终年86岁。

他没有留下任何遗言,人们便把他的《望大陆》一诗,当作他的遗嘱。

遗体被埋葬在台北最高的观音山上,并在海拔3997米的玉山顶峰(我国东南诸省最高峰)竖立起一座面向大陆的半身铜像。

玉山山势险峻,4米高的铜像和建材全是由台湾登山协会的会员们一点一点背负上去的。

于右任终于了却了登高远眺故土的心...

于右任的轶事典故

1948年5月,国民党在南京召开国民大会,选举总统、副总统。

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参加了副总统竞选。

竞选对手主要是桂系军阀李宗仁。

选举前,为了让代表了解自己的思想和打算,于右任每天在屋内摆一书桌,置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凡代表即送“为万世开太平”条幅。

同时,另设一长桌,放置他签名的照片2000张,每张照片上签有各代表的名字,分省、分市、分县或分职业排列,由代表们上门时自己检取。

每天上门拜访于右任的人最多时每小时一二百人。

大多数人都悟出于右任先生是以声望和一支笔作为竞选的力量。

参与副总统竞选的人与于右任的做法大相径庭。

如李宗仁给每个代表供一辆汽车,有司机早晚服务,包上几个大旅社、酒店,只要是代表身份,不管认识与不认识,都可住进去,每天早晚宴席相待,一律免费供应。

行政院长孙科、武汉行辕主任程潜二人天天摆酒请客,给代表发纪念品,许诺,拉关系

各地代表每天收到请柬的应接不暇。

代表是上帝,副总统竞选者和他们拉同事、拉乡党,拉同学,拉亲戚,拉同宗……设法为自己拉选票。

而于右任却靠一支笔,一张纸,待在家来竞选。

有人劝于右任别在家“守株待兔”,要出去走动,可以找财团借款活动,于右任一一谢绝。

他告诉友好说:我相信民众,我相信自己,成与不成,看民意吧。

明天就要投票了,于右任突然派人给各代表送去一张请柬,在饭店对到来的代表即席演讲道:我家中没有一个钱,因此,很难对代表厚待。

今天,是老友冯自由等二十位筹资,才略备薄酒相待,我只是借酒敬客了……国民政府选举开始。

投票采取淘汰制。

第一天投票,于右任先生得到493票,即遭淘汰。

选举结束,几个代表找到于右任安慰,冯自由感慨地说:“右老身无分文,凭人格声望、笔墨竞选,这能成功吗?纸弹根本敌不过银钱,这社会政治腐败,靠金钱、美女、红酒、车子拉票,于老怎能不失败呢?这失败原因全是我们这些人昧于世情造成的。

”第二天,继续投票,于右任准时出席。

一进会场,风度飘逸,豁达大度,全场代表起立掌声10分钟不息,表示对他的钦佩之情。

最后,孙科、程潜等相继淘汰,李宗仁当选副总统,蒋介石当选总统。

于1948年5月20日,在南京总统府举行了就职大典。

于右任虽然没有当上副总统,但其清贫、廉洁、清正、儒雅、豁达的形象却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做人典范。

最敬重的国民党大才子毛泽东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曾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部长,所以和许多国民党元老级的要人们都认识。

但他最敬重的是大才子于右任先生,不仅在青年时代受其影响,并与之有过谈诗论词等多次交往,晚年时还和秘书田家英索要“已存”的于右任草书。

于右任早年曾主编过思想激进的《民立报》,毛泽东在学生时代喜欢阅读此报,当时就知道了于右任的大名,对其很仰慕。

1924年1月,国民党在广州举行了有共产党人参加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右任与毛泽东都出席了会议,这是他们间的第一次见面。

在会上,于右任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担任执行部的工人农民部长。

毛泽东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主编《政治周报》,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

在1926年召开的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再次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自然少不了与国民党重臣于右任共事。

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与于右任曾在一起畅谈诗词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到重庆谈判,1945年8月30日即与周恩来由山洞林园赴城内拜访于右任,正好于右任因公外出,未能见面。

当天晚上,张治中在桂园为毛泽东举行宴会,并邀请了于右任、孙科、邹鲁等人前来参加。

时隔多年以后,毛泽东终于与于右任又见面了。

1945年9月6日中午,于右任设午宴招待毛泽东、周恩来和王若飞,并邀请张治中、张群、邵力子、丁维汾、叶楚伧等人出席作陪。

由于毛泽东和于右任二人志趣相投,都喜欢诗文,在宴席上,两人就聊起诗文来了

在谈话中,于右任对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极力称赞,对该词的结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尤为赞赏,认为是激励后进之佳句。

毛泽东却道:“怎抵得上先生‘大王问我,几时收复山河’之神来之笔。

”原来,于右任参观成吉思汗陵墓时曾赋《越调·天净沙》:“兴隆山上高歌,曾瞻无敌金戈,遗诏焚香读过,大王问我:几时收复山河。

”说罢,于右任与毛泽东皆拊掌大笑,举座皆欢。

毛泽东与于右任都熟谙诗词,如果说能对古人的名作即兴拈来则不足为怪,可他们都能背诵对方的诗词,二人的学问之博,真令人不得不叹服。

新中国成立前夕,蒋介石见大势已去,试图抢夺钱财与人才逃往台湾。

毛泽东和周恩来等对文化名人的去留极为关注,其中就有于右任老先生。

于右任在台湾时,毛泽东对他的书法却极感兴趣。

曾找许多人广泛收集他的作品。

于右任,祖籍陕西省三原县,每次回乡探亲,都要在县城明德亭餐馆品尝地方风味菜点。

这餐馆有煨鱿鱼丝、干煸鳝鱼、白封肉、疙瘩面;有外形如缕缕金丝盘绕、层层塔楼相叠,口感油而不赋,清爽利口的金线油塔;有由唐代《烧尾食单》中的“见风消”(油浴饼)演变而来的泡泡油糕...

历史文学作品中最著名的20个爱情故事

1.唐伯虎与沈九娘 唐伯虎名寅,江苏吴县人,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明朝。

只因他早年生活放荡,刻过一方“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印章,加上明清的小说,戏剧,弹唱又编造他“三笑点秋香”的风流韵事,在后人的印象中,唐伯虎是个风流才子。

唐伯虎一生娶过两个妻子,前妻徐氏,出身官宦人家,好享受,慕荣华,热望唐伯虎功成名就,出人头地,一四九九年,唐伯虎乡试第一,中了解元,徐氏喜出望外。

谁知好景不长,第二年,唐伯虎进京会试,受到科场泄题案的无辜牵连,不幸琅铛入狱。

徐氏得知,料定唐伯虎从此难以高升,就收拾细软,回娘家去了。

从此两人分道扬镳。

后来,唐伯虎在青楼中认识了官妓沈九娘。

九娘很敬重这位才子,为了使唐伯虎有个绘画的良好环境,她把妆阁收拾得十分整齐,唐伯虎作画时,九娘总是给他洗砚,调色,铺纸,唐伯虎有了这个好伴侣,画艺愈见精到。

他画的美人,大都是从九娘身上体会到的风姿神采。

九娘见唐伯虎不把她当作官妓看待,就益发敬重他了。

天长日久,两人产生了爱情,成了夫妇。

过了两年,九娘生了个女儿,取名桃笙。

一五九○年,苏州水灾。

唐伯虎的卖画生涯自然艰难了,有时连柴米钱也无着落。

一家人的生活全靠九娘苦心撑持。

九娘终因操劳过度病倒了,唐伯虎请来医生,医生诊断后,告诉唐伯虎,九娘已经病入膏盲。

唐伯虎尽力服侍九娘,无心于诗画。

一五一二年冬至前,九娘紧紧握着唐伯虎的手,说道:“承你不弃,要我作你妻子,我本想尽我心力理好家务,让你专心于诗画,成为大家。

但我无福,无寿,又无能,我快死了,望你善自保重。

”听了这番话,唐伯虎禁不住泪如雨下。

沈九娘死后,唐伯虎再也没有继娶妻室,晚年皈依佛法,号称六如居士。

2.汉武帝与李夫人 宫廷乐师李延年精通音律,能作曲,能填词,也能编舞,是天生的艺术家。

某天,汉武帝摆宴的时候,李延年侍宴,在席中一边自弹自做的一首新歌:“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这首作曲的首度演出很成功,武帝叹息道:“世间哪有你所唱的那种佳人?”李延年打蛇随棒上,趁势说:“陛下,歌中唱的,就是延年的小妹。

”武帝心中一动,立命召李氏入宫,一看,果然是沉鱼落雁、妙丽善舞。

武帝遂纳李氏为妃,号为李夫人。

于是,春从春游夜专夜,从此君王不早朝。

不久李夫人怀孕,生下一个男婴封为昌邑王。

其实,李夫人也跟她哥哥一样,都是歌坛、舞林、音乐圈三栖发展的演艺人士,不过,武帝向来不在乎这个。

戏子,戏子又怎么啦,卫皇后不也一样是流行歌手出身吗?他宠爱的妃子,除了陈阿娇,别说出身公卿列侯,连良家女子都找不到。

一天,武帝去李夫人宫中,忽然觉得头痒,于是用李夫人的玉簪搔头。

这件事传到后宫,人人想学李夫人的样子,头上都插了玉簪,一时长安玉价加倍。

玉搔头一说,从此而来。

可惜情深不寿,李夫人入宫只短短几年,却不幸染病在身,不久病入膏肓,直至卧床不起。

武帝亲自去看她。

李夫人一见武帝到来,急忙以被覆面,说:“妾长久卧病,容貌已毁,不可复见陛下,愿以昌邑王及兄弟相托。

”汉武帝坚持想看一看,以赏赐黄金及封赠李夫人的兄弟官爵作为交换条件,她仍执意不肯。

武帝甜言蜜语说,“你年轻的时候人人都说你美丽,但是和你现在的样子相比,我更爱你备受摧残的容颜……”李夫人只是背着脸,独自啜泣。

武帝辛辛苦苦背了一晚上的诗,都没有讨到李夫人的欢心,心里不悦,拂袖而去。

汉武帝离开后,李夫人的姐妹们都埋怨她。

李夫人叹气说:“我本出身微贱,皇帝眷恋我,只因平时容貌而已。

现在他如果看见我没有平时漂亮,必然心生嫌恶,惟恐弃之不及,怎么会在我死去后照顾我的儿子和兄弟?”几天后李夫人去世。

李夫人拒见武帝,非但没有激怒他,反而激起他无限的痛苦,将李夫人用皇后礼安葬,命画师将她生前的形象画下来挂在甘泉宫。

武帝思念李夫人之情日夕递增,对她的儿子钟爱有加,将李延年推引为全国音乐协会主席,又把一事无成尽打败仗的李广利提拔成大将军。

有时,这些艺人阅人太多,反而看透世态炎凉,颇有识人之明。

李夫人就是一例。

武帝想念李夫人,可惜既没有录音也没有录影,只能召来一个方士,让他在宫中设坛招魂,好能与李夫人再见一面。

这个方士在晚上点灯烛,请武帝在帐帷里观望,摇晃烛影中,隐约的身影翩然而至,纤纤玉手,袅袅腰身,却又徐徐远去。

这就是最早的戏剧,只有简单的动作。

武帝痴痴的看着那个仿如李夫人的身影,凄然写下:“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来迟。

”而汉武帝的诗,则是最早的影评。

3. 桃花扇 (李香君、侯方域) 李香君:又名李香,为秣陵教坊名妓。

自孔尚任的《桃花扇》于1699年问世后,李香君遂闻名于世。

李香君与复社领袖侯方域交往,嫁与侯作妾。

侯曾应允为被复社名士揭露和攻击而窘困的阉党阮大铖排解,香君严辞让侯公子拒绝。

阮又强逼香君嫁给漕抚田仰作妾,香君以死抗争,此时正值马、阮大捕东林党人,侯等被捕入狱,香君也被阮选送入宫。

清军南下之后,侯方域降顺了清...

温姓的历史名人

温姓历代被载入史册的人不胜枚举,尤其令人注目的是唐代。

此期温姓可谓名家辈出,群星璀璨。

温平即己平,古温国立国者。

因在夏朝少康帝复国时消灭有穷王过程中建立大功而被封到温国,乃以国为氏称温平。

唐代温彦博家族墓志记载:有平者,佐夏灭穷,受封于温,因以命氏。

其后子孙尊他为温姓得姓始祖。

温季即郄至。

因被封于温地,人称温季。

其家族显赫,世代任高职于晋国。

在与楚进行的鄢陵之战中,出谋献策,身先士卒,为大败楚军立下汗马功劳,。

因功高震主,遭人猜忌,又忠心不避死,是古来少有之忠臣。

温疥史书上最早记载的温姓著名人物。

汉功臣,封惸侯。

汉王四年,在成皋之战中,破曹咎军。

后担任燕相。

孙温何,始居太原,继移汲郡、清河。

而太原成为望族,后裔遂以太原为郡号。

温序(?~30)汉朝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曾任州从事。

公元26年(东汉建武二年),受平定北州的骑都尉弓里戍赏识推荐,被汉光武帝越级提拔为御史。

温恢(178~223)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人,三国时曹魏大臣。

扬州刺史,后迁凉州刺史,并任护羌校尉。

温羡太原祁人,汉护羌校尉温序之后。

祖温恢,曹魏扬州刺史。

父温恭,济南太守。

兄弟六人并知名于世,号“六龙”。

温峤(288~329)太原祁人,东晋名臣、名将。

博学能文,工书。

咸和初为江州刺史,封始安郡公,累官至骠骑大将军,卒于平苏峻之乱,终年41岁。

温子升(495~547)字鹏举,济阴冤句人,北魏著名文学家,官至中军大将军。

他博览百家,文章清婉。

平熙初,对策高第,补御史。

有文集35卷。

被誉为“北地三才”之一。

温彦宏、温彦博、温彦将太原祁人,唐代名宦。

兄弟三人,俱知名于当世。

高祖时,彦宏(?~627)参与机务,官吏部尚书,封黎国公;彦博(573~637)初从幽州总管罗艺,后随罗艺降唐,曾被突厥所俘,囚于阴山苦寒之地,归后累官至尚书右仆射(宰相),封虞国公;彦将官至中书侍郎,封清河郡公。

时称“一门三公”。

温璋温大雅(彦宏)六世孙,唐代官吏。

以父荫累官大理丞,擢邠宁节度使转京兆尹,为政严明,后为直谏贬振州司马。

温庭筠(约801~866)太原祁人,温彦博裔孙,唐代词人和诗人。

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

作赋八叉手而成,时称温八叉。

精通音律,诗词风格浓艳,词藻华丽,多写闺情,乃花间派鼻祖。

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及《金荃集》。

温仲舒(?~1010)河南人。

北宋太平兴国二年进士。

曾任户部侍郎,参知政事,刑部尚书,知审官院,户部尚书等职。

大中祥符三年,判昭文馆大学士,命下,卒,年六十七。

赠左仆射,谥恭肃。

与寇准同进,时人谓之“温寇”。

温日观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宋末元初画家。

僧人,法名子温。

善草书,喜画葡萄,须梗枝叶,皆草书法,时人以温葡萄称之。

传世《葡萄图》流入日本

温纯(1539~1607)陕西省三原人,明代名臣。

官左都御史,倡诸大臣伏阶泣请皇帝罢矿税,清白奉公,肃百僚,振风纪,时称名臣。

温新、温秀河南洛阳人,明代官吏、诗人。

兄温新官户部主事,精于诗;弟温秀亦善诗,官知襄阳府同知。

温体仁(1573~1639)浙江省乌程(今湖州)人,明代宰相。

进士及第,历任编修、礼部左侍郎、礼部尚书等职,崇祯四年入阁,不久升为首辅。

其为相八年,崇祯对其恩崇无比,而温对上一味迎合,对下严厉刻薄,几无政绩。

温璜(1585~1645)明代崇祯年间的进士,官徽州府推官,以后起兵拒京师,城破,他全家殉难,他自刎,一日后复活;又绝食五日;后手抉其创而死。

义震一时。

其母陆氏训言由温璜笔录而成《温氏家训》,世人重之,被收入《四库全书》。

温达(?~1715)满洲镶黄旗人,清代宰相。

历任陕西道御史、镶黄旗管旗大臣、内阁学士、户部侍郎、吏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宰相)等职,颇受康熙重用。

温以燠嘉应州(今广东梅州)人,清代学者。

文章诗词,均斐然可观。

工书法,师颜真卿,瘦硬似柳公权。

温文禾归安(浙江吴兴)人,道光十六年进士,官工部主事。

山水宗黄公望,著墨淹润,神韵天然。

有《辛夷花馆诗稿》。

温生才广东省嘉应州(今为梅州市)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1907年加入同盟会,后与李佐汉等组织暗杀团,决心刺杀清军水师提督李准,后误杀清广州副都统兼署广州将军孚琦,旋即被捕并被杀害,时年41岁。

温朝钟(1878~1911)咸丰县大路坝下街石门坎人,土家族,庚戌革命的组织者与领导者。

1911年农历庚戌腊月,在凤池山揭竿起义,曾赶走黔江县令,斩杀武举人孙常礼。

但由于消息闭塞,起义准备仓促,兵败遇害于咸丰县破水坪飞龙寺,时年仅33岁。

温玉成(1915~1989)曾用名吴振兴。

江西省兴国县人。

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前,历任团政委、军团直属队总支书记、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组织科科长、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第3纵队司令员、旅政委、旅长、军分区司令员、政委,师长兼政委、纵队副司令员、副军长等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四野战军41军军长。

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军长。

回国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

中国近代爱国名人

陈毅(1901~1972年) 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

字仲弘。

四川省乐至县人。

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

1921年回国。

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在武汉中军校担任政治工作

同年 在南昌起义部队任第十一军二十五师七十三团政治指导员。

参加领导了湘南起义。

陈毅兼资文武,博学多才。

有多种军事、政治论著和诗词著作,编为《陈毅军事文选》、《陈毅 诗词选集》和《陈毅诗稿》等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

1893 年12 月26 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1976 年9 月9 日在北京逝世。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 人,诗人,书法家。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36 ~1976),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主席(1943 ~1945)和中央委员会主席(1945 ~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49 ~1954)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54 ~1959)。

闻一多(1899-1946)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

同时创作旧体诗。

1919年五四运动中,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被选为清华学生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学生联合会。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

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 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赶美留学。

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具有唯美倾向。

1925年5月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

1926年参与创办《晨报.诗镌》,发表了著名论文《诗的格律》。

1927年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长。

同年秋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

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

1928年3月在《新月》杂志列名编辑,次年因观点不合辞职。

1928年秋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

1930年深秋去山东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1932年8月回北平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同学生一起从长沙步行到昆明,此后在西南联大任教8年,积极投身于抗日运动和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

在学术上,他广泛研究祖国的文化遗产,著有《神话与诗》、《楚辞补校》等专著。

1944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

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委,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

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政治经济

1913年冬,李大钊怀着忧国忧民的情怀,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

当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后,他积极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他起草的《警告全国父老书》的通电迅速传遍全国,他也因此成为举国闻名的爱国志士。

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他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和演说。

他宣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9年,他又发表了《新纪元》、《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几十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10月,在李大钊发起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建立。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的工作。

在党的二大、三大和四大,他都当选为中央委员。

1926年3月,李大钊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北京人民反对日、英帝国主义和反对军阀张作霖、吴佩孚的斗争。

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制造了“三?一八”惨案,北京一片白色恐怖。

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继续领导党的北方组织坚持革命斗争。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闯进苏联大使馆驻地,逮捕了李大钊等80余人。

李大钊备受酷刑,在监狱中,在法庭上,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

4月28日,军阀不顾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悍然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

李大钊第一个走上绞架,从容就义,时年38岁。

沈钧儒(1875—1963),字秉甫,号衡山。

原籍浙江嘉兴,1875年1月2日生于江苏苏州,1963年6月11日卒于北京。

清光绪时进士。

中国法学家,政治活动家,曾任民盟中央主席,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