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西江月》的诗词



词牌是《西江月》的词西江月 词牌名的由来——“西江月”取自李白《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西江是长江的别称,吴王西施的故事。唐教坊曲,用作词调。又名《白苹香》、《步虚词》、《晚香

词牌是《西江月》的词

西江月 词牌名的由来——“西江月”取自李白《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西江是长江别称,吴王西施的故事

唐教坊曲,用作词调。

又名《白苹香》、《步虚词》、《晚香时候》、《玉炉三涧雪》、《江月令》。

西江月双调五十字,前后阕各两平韵,一仄韵,同部平仄互押,前后阕起首两句例用对仗。

词牌格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1、西江月 作者:苏轼 平山堂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2。

十年不见老仙翁3。

壁上龙蛇飞动4。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5。

休言万事转头空。

未转头时皆梦6。

全部注释 1.平山堂,在扬州大明寺侧,欧阳修所建。

《舆地纪胜》:“负堂而望,江南诸山拱列檐下,故名。

” 2.弹指,佛教名词,比喻时间短暂。

《翻译名义集》卷五《时分》:“时极短者谓刹那也”,“壮士一弹指顷六十五刹那”,又云“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

” 3.老仙翁,指欧阳修。

苏轼于熙宁四年于扬州谒见欧阳修,至此为九年,十年盖举成数。

4.指欧阳修在平山堂壁留题之墨迹。

5.欧阳修《朝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

行乐直须年少,樽前看取衰翁。

”是为“文章太守”、“杨柳春风”所本。

6.白居易《自咏》:“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

”此翻进一层,谓未转头时,已是梦幻。

鉴赏 此词写于元丰二年(1079),苏轼第三次到扬州平山堂,缅怀恩师欧阳修,同时也蕴含苏轼自身的人生感叹。

到作此词为止,苏轼共三次到过扬州,第一次,是熙宁四年(1071)由京赴杭任通判,南下经扬州;第二次,是熙宁七年(1074)由杭州移知密州,北上途经扬州;第三次,是丰二年(1079)从徐州移知湖州(今浙江吴兴)。

则“三过平山堂下”实质上浓缩了苏轼近十年间南迁北调的动荡生涯,此时四十二岁的苏轼,顿生弹指之间,半生倏忽已过的感慨。

近十年的人生跨度中,自己固然已蹉跎岁月,尊敬的恩师欧阳修亦已仙逝,而堂上仍留有他遒劲的手迹,更让人心生缅怀之念。

下片道出缅怀之情。

“欲吊”、“仍歌”均用欧词原句,既重现当日欧公风流自赏之态,又有欧公手植杨柳、所题诗词仍留存世间,可堪告慰之意。

然深想一层,欧公已去,而树犹青青如此,不由得生出“万事转头空”的叹息。

而苏轼还更进一步,谓人生在世,也未尝不是幻梦一场。

不要轻言东坡消极,或许正是心怀此念,他才得以坦然面对纷至沓来的政治打击:人生既然不过虚幻,政治失意与挫折,又算得什么呢?故而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云:“‘休言万事转头空。

未转头时皆梦’追进一层,唤醒痴愚不少。

”2、西江月 作者:苏轼 原文 世事一场大梦1,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2。

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全部注释 1.《庄子·齐物论》:“且有大觉,而后知其大梦也。

”李白《春日醉起言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 2.《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徐寅《人生几何赋》:“落叶辞柯,人生几何”。

此由风叶鸣廊联想到人生之短暂。

鉴赏 提起苏轼的中秋词,大家都会想起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但同是写于中秋的这首《西江月》,情绪却显得非常落寞,应该是写于被贬黄州之时。

词一开端,便慨叹世事如梦,虽然苏轼诗词中常常流露出人生如梦的思想,但或是自我排遣之语,或为往古来今之思,读来往往觉其放达,而不觉其悲切。

此处却不然,以一种历尽沧桑的语气写出,加上几度秋凉之问,风叶鸣廊,忽觉人生短暂,已惊繁霜侵鬓,益觉开头浮生若梦的感叹,并非看破红尘的彻悟,而是对自身遭际有不平之意,从而深感人生如梦境般荒谬与无奈。

过片两句,更可见牢骚,"酒贱"句暗指身遭贬斥,受人冷遇,“月明”句隐喻小人当道,君子遭谗。

于是,“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成了“谁与共孤光”的凄凉询问,此时,作者能做的,也只有“把盏凄然北望”而已。

“北望”的含义,历代论者有所争议,《古今词话》认为苏轼“一日不负朝廷,其怀君之心,末句可见矣”,而胡仔认为是“兄弟之情见于句意之间矣”。

其实,苏轼当时政治上受迫害,孤苦寂寥,凄然北望之中,思弟之情,忧国之心,身世之感,或许交织在一起,作为欣赏者,不妨抛开考证,作宽泛理解。

有人认为“东坡在黄州,中秋夜对月独酌,作《西江月》词”。

词中“月明多被云妨”一句的是眼前实景,但似乎还有更深的内涵,请品读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云妨月明,明写眼前实景,但此句隐含了作者深深的政治愤懑情绪,“云妨”比喻小人当道,欺瞒主上迷惑视听排斥忠良,使得自己忠而被谤,政治抱负难于挥发深感忧伤苦闷,而致使自己被贬谪到偏地黄州,此情此景,唯有遥遥北望京都开封,对月把孤盏聊以解忧愁了。

3、西江月(贺词) 作者:刘过 原文 堂上谋臣尊俎2...

古诗 西江月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说明】 本篇是作者闲居上饶带湖时期的名作。

它通过自己夜行黄沙道中的具体感受,描绘出农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形象生动逼真,感受亲切细腻,笔触轻快活泼,使人有身历其境的真实感,这首词反映了辛词风格的多样性。

上片写晴,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

"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

三、四两句承上,作者抓住夏夜农村最具有特点的事物,进一步加以生发。

因为夜里的能见度是有限的,所以作者的感受主要不是靠眼睛来摄取,有时还要靠嗅觉和听觉这些器官来加以捕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就是从嗅觉和听觉这两方面来加以描写的。

这是词中的主脑,是笼罩全篇的欢快和喜悦心情产生的根源之所在。

上片虽然写的是夜晴,但却已经埋伏着雨意了。

有丰富农村生活经验的人,似乎可以从"稻花香"里,从"蛙声一片"之中嗅到和听到骤雨将临的信息

下片笔锋一转,进人写雨。

但写的不是雨中,而是雨前。

首句写远望之所见:"七八个星天外",说明乌云四起,透过云隙可以看到稀疏的星光。

境界,与上片的气氛已有很大的不同了。

第二句;"两三点雨山前",写的是骤雨初来,大雨将至的信息。

既然,雨滴已经洒向山前,那么紧接着便会洒向山后的。

作者的心情转而有些惶急了,于是很自然地引起想快些赶路或寻地避雨的心情。

第三、四句写的就是这一心理活动:"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叨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时因为是在夜里,再加上心慌,却忽然不见了。

可是,过了小溪上的石桥,再据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便突然出现在眼前,这该叫人多么高兴阿! 这首词充分反映了作者对丰收所怀有的喜悦之情以及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译词】 明月照射斜枝上的喜鹊, 使它惊飞不安, 一阵阵的蝉叫,被半夜的清风传来耳畔。

稻花的香气,送来丰收的信息, 高唱丰年之歌,蛙声连成一片。

七八个星星,闪烁在远处天边, 两三点雨滴,洒向山峰的前沿。

往日,社林旁边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 转过溪边石桥,突然出现面前。

若干首 (一)西江月.无题 (黎默) 下笔春愁秋病,无端砌典堆词。

如今有了作诗机,一摁鼠标及第。

急急加精固顶,匆匆青眼相推。

莫明其妙是佳辞,嗨矣诗人利器。

注嗨矣,“Hey!”的音译。

(二)东江月·嘻嘻 (岁月河) 网海天天觅乐,心中常有清歌。

跟帖总爱泛凌波,回首无人似我。

岁月匆匆易逝,友情长绕心河。

影圆谁与受清和?寂寞东篱烟锁。

(三)西江月.无题 (文狼) 岁月匆匆来和,风华绝代诗吟。

网词点滴隐嬉戏,一起游乐无定。

相见欢如归去,友情回应多情。

笙歌数里酒为馨,深院清听远景。

(四)用岁月河原韵兼示文狼兄(黎默) 赏罢东江明月,又听西岸放歌。

且将岁月驾轻波,网上悠游忘我。

休说去年旧事,莫言逝者如河。

湘南春气正融和,销尽鬓旁黛锁。

(五) 西江月.南江月(岁月河) 赏罢双江明月,文狼黎默文扬。

洞庭湖畔万花香,唯我不能飞上。

缥缈潇湘月冷,怅望归路天长。

山高举酒待何方,几度思君欲往。

(六)北江月·次韵岁月河 (古藤) 慷慨高歌一曲,白山黑水激扬。

清泠月下梦仙乡,我欲乘风直上。

谁有如椽大笔,翩翩搅动波长。

珠帘翠幕便诗狂,纵或瑶池不往。

(七)东江月·步韵和古藤 (柳丝雨) 湖畔诗歌万曲,东西南月激扬。

清风树下醉三乡,笔墨青云之上。

道是神峰如黛,巍然托起瀑长。

珠帘翠雨趁轻狂,心向瑶池飞往! (八)西江月·次韵《南江月》(黎默) 谁挽南楼桂魄,西江懵懂楫扬。

风流小令亦流香,伴影扶摇直上。

网送三湘文墨,春薰云梦波长。

人间天上是何方?纵便瑶池不往。

(九)北江月·河水乱灌 (岁月河) 湖畔坐听一曲,清歌今古无双。

灯前读你文激扬,多少诗情俯仰。

纤指翩飞无寄,夜寒鬓影敲凉。

波长难洗楚魂伤,惟有屏前复访。

(看你们还用什么来和,嘻嘻……) (十)西江月·我说岁月河(黎默) 随你四方揽月,任凭踏遍九江, 换来换去又何妨。

天上一轮清朗。

白垩已经过去,当今正好春光。

无边沧海又田桑,莫作楚魂悲怆。

(十一)岁月河:今晚没月了,嘻嘻.... 邀我泛舟湖上,从容相伴九江。

春寒月冷又何妨,醉泛词波诗浪。

只是不尽人意,人前羞涩书囊。

清流何处辨微茫,笑我凭空遥想。

(十二)那搬个月亮来挂着(柳丝雨) 圆月东西南北,相随左右前头。

云开数丈笔锋游,醉倒天边锦绣。

诗海浪花几朵,句多句少和酬。

童叟不觉梦中留,把酒且观师友。

(十三).右江月(古藤) 江月何时染血?江花何日带愁? 刑天起舞一时稠,穷苦齐声怒吼。

江月何其明烨,江花何事明眸? 黑拳高举霸王锄,天下工农坐就。

(十四)西江月.右...

西江月中的诗词又没有这首?【求答案那!!!】好的快的再加10分...

西江月·黄陵庙 【年代】:宋 【作者】:张孝祥——《西江月·黄陵庙》 【内容】 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

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

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翻译字词】: 选自《于湖词》。

张孝祥(1132~1170),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今安徽和县)人 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代著名乐舞曲。

宵:晚上 波神:水神 鳞鳞:形容波纹细微如鱼鳞 水晶宫:传说中的宫殿 风回:指风向转为顺风 “准拟”句:意谓准定在岳阳楼上欣赏湖光山色。

岳阳楼,在湖南岳阳城西门上,面对洞庭湖 【翻译】: 满载着一船的秋色,行驶在广阔平展的江面上。

仿佛是水神留我欣赏斜阳,微风弄起粼粼波浪,泛起波光。

最好明天风向变了,就可以行船启程,今晚露宿也就没什么关系。

等到登上岳阳楼,奏起霓裳乐曲, 就似水晶宫一般呢。

【鉴赏】: 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秋八月,张孝祥离开湖南长沙,到达湖北荆州(今江陵)任职。

这首词是他在赴任途中所作。

词题一作“阻风三峰下”。

词句亦稍有差异。

他在给友人黄子默的信中说:“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黄陵庙在湖南湘阴县北的黄陵山。

相传山上有舜之二妃娥皇、女英庙,故称黄陵庙。

可见孝祥在赴任途中曾为风浪所阻,然而他的用意不是在正面描绘汹涌澎湃的波浪,而是着眼于波臣风伯的“善戏”。

因此词人倾注了浓烈的主观想象色彩。

“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

”起两句写舟泛湘江一路行来的景色。

只写“一船明月”、“千里秋江”,其他美景堪收、旅怀足慰之事,下必细数。

以下转入黄昏阻风情事。

“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两句,由自我想象而进入一种主观幻觉心理的境界。

词人不说自己的行船为大风所阻,不得行驶的实况,相反却抒写自己幻觉的意象,水神热情地邀请他欣赏那美好的夕阳景色。

晚霞映照的水面,闪动着象鱼鳞般的波纹。

这种浪漫主义手法,把现实与想象,幻觉心理与时空变化,非常和谐地描绘在一幅画面上,使人感到似幻似真,从而增强了词的艺术魅力。

下片借景抒情。

“明日风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

”面对风遏行舟的情况词人此刻的心境,犹如苏轼《定风波》词中所写:“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那样泰然自如。

不过他的内心深处还是切望风向转变。

如果明天能够转为顺风的话,那么今天露宿在江边也是心情舒畅的。

结尾以“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两句收结,别具情味。

《霓裳》,即《霓裳羽衣曲》,是唐代比较流行的一种歌舞曲。

“岳阳楼”,在湖南岳阳市城西,面临洞庭湖。

这里前一句写一阵阵江中波涛的声响,就象水府在演奏美妙悦耳的音乐

这种生动的比喻表现出词人所独有的想象。

后一句则是表达他内心的愿望,当行舟到达岳阳时,一定要登楼眺望雄伟壮阔的洞庭湖面的自然风光。

张孝祥一生英才奇气,如果说在《念奴娇。

过洞庭》词中以“吸江酌斗,宾客万象”的豪迈气势,使南宋魏了翁为之倾倒,盛赞此首“在集中最为杰特”(见《鹤山题跋》卷二)。

那么在这首词中浓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奇幻的艺术想象,同样显露出他的杰出才华和独具的词作风格。

张孝祥在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知潭州(今湖南长沙市)。

后改官离开湖南,乘舟北上,途经洞庭湖畔的黄陵山,遇风受阻,写了这首词。

《宋六十名家词》题作《黄陵庙》,个别语句亦稍有出入。

上片写行船遇风受阻,泊舟山下的所见与感受。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开头两句,写风尚未起时的风光。

“一船秋色”由作者的感受着笔,勾勒出时令特征,引人遐想,可以想见,此时周围的山色浓郁苍翠,万物生机勃勃,开花的花朵艳丽,结果的果实累累;“十里湖光”写出湖面宽广坦荡。

这两个对偶句用“满载”和“平铺”相对,将湖光和山色一并画出,前句说美丽的秋景尽收眼底;后句说无风时湖水平稳,远远望去,就象“平铺”在那儿。

水光山色,交相辉映,船上人心旷神怡,其乐无穷。

此二句纯属写景,而作者欣悦之情尽在其中,即所谓景中有情。

“波神”二句说,水神有意留住我观看夕阳西下的美丽景色,放起鱼鳞般的波纹。

这是写的天气乍变,微风初起时的湖上景色,也是变天的前兆。

有经验的船工势必要抛锚停舟,采取应急措施,因为这霞光辉映,“鳞鳞细浪”过后,将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描写的“浊浪排空”、“樯倾楫摧”的恶劣天气。

这两句以幽默的手法写航船遇风受阻被迫停泊的情景,反衬出作者此时的心境十分安闲自在。

用“斜阳”点明时间是傍晚,以“细浪”说明天气变化,要起风,皆是妙笔。

下片写停船后作者的心里活动。

“明日风回更好”,写他期待风向回转,天气变好,及时登程的心情。

“今宵露宿何妨?”“何妨”,犹言“有什么关系呢”,实际上是无可奈何的话,但也表现了他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露宿”时的旷达胸襟。

“水晶宫里奏霓裳”,“水晶宫”,俗谓“龙宫”;“霓裳”,即《霓裳羽衣曲》,一支大型歌舞曲的名字。

作者听到阵阵波涛声,奇特的想象油然而生,把水声比喻作龙宫的音乐。

龙宫既然奏欢庆之乐,...

苏轼的诗词西江月

西江月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

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白话译文:我第三次经过平山堂,前半生在弹指声中过去了。

整十年没见老仙翁了,只有墙上他的墨迹,仍是那样气势雄浑,犹如龙飞蛇舞。

我在平山堂前“欧公柳”的下面,写下这首词悼念文坛英杰,故扬州太守欧阳修。

别说人死后万事皆空,即使活在世上,也不过是一场大梦呀!写作背景:此词写于公元1079年(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第三次到扬州平山堂,缅怀恩师欧阳修,同时也蕴含苏轼自身的人生感叹。

到作此词为止,苏轼共三次到过扬州,第一次,是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由京赴杭任通判,南下经扬州;第二次,是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由杭州移知密州,北上途经扬州;第三次,是公元1079年(元丰二年),从徐州移知湖州(今浙江吴兴)。

则“三过平山堂下”实质上浓缩了苏轼近十年间南迁北调的动荡生涯,此时四十二岁的苏轼,顿生弹指之间,半生倏忽已过的感慨。

近十年的人生跨度中,自己固然已蹉跎岁月,尊敬的恩师欧阳修亦已仙逝,而堂上仍留有他遒劲的手迹,更让人心生缅怀之念。

《西江月·平山堂》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词的上片写瞻仰欧词手迹而生的感慨,下片写听唱欧词而生感慨,道出缅怀之情,有抚今追昔的万千感慨。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

分析在诗词《西江月》里面: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的作用在整...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主题词: 宋词 体裁: 词 年代: 南宋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一生以恢复为志。

工于词,为豪放派词人代表,风格沉郁顿挫,悲壮激烈,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并称“苏辛”。

著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抄存》。

《全宋词》存词六百二十余首。

【原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注释】 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绕西。

“明月”句: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

”别枝:斜枝。

社:土地神庙。

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西江月:词牌名。

见:同:现。

【赏析】 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

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

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

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

情景交融,优美如画。

恬静自然,生动逼真。

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今译】江亭(译)·夜晚走在乡村的小路上月儿出来惊动了树枝上的鹊儿,轻轻吹拂的夜风中不时送来阵阵蝉鸣。

稻花飘香沁人心脾(预示丰收),驻足聆听那一片蛙声,好似在为人们的丰收而欢唱着……你看,天边还偶尔看得见七八颗星星,转眼山前便洒落了两三点雨。

大雨将至,赶紧避雨,可一向熟悉的茅店竟找不到了,跑到溪头转弯处,嘿,茅店不就在眼前么?《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

读前半片,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

“明月别枝惊鹊”句的“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

这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只有在深夜里见过这种景象的人才懂得这句诗的妙处。

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

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唐张继《枫桥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关键全在“别”字,它暗示鹊和枝对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

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见,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与“鸣蝉”造成堆砌呆板的结果。

“稻花”二句说明季节是在夏天。

在全首词中这两句产生的印象最为鲜明深刻,它把农村夏夜里热闹气氛和欢乐心情都写活了。

这可以说就是典型环境

这四句里每句都有声音(鹊声、蝉声、人声、蛙声),却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静。

这两种风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觉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

下半片的局面有些变动了。

天外稀星表示时间已有进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

山前疏雨对夜行人却是一个威胁,这是一个平地波澜,可想见夜行人的焦急。

有这一波澜,便把收尾两句衬托得更有力。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是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的惊喜表现出来。

正在愁雨,走过溪头,路转了方向,就忽然见到社林边从前歇过的那所茅店。

这时的快乐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那两句诗所说的。

词题原为《夜行黄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写景物,只有最后两句才见出有人在夜行。

这两句对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是在写夜行了。

先藏锋不露,到最后才一针见血,收尾便有画龙点睛之妙。

这种技巧是值得学习的。

这首词,有一个生动具体的气氛(通常叫做景),表达出一种亲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简称情)。

这种情景交融的整体就是一个艺术的形象。

艺术的形象的有力无力,并不在采用的情节多寡,而在那些情节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为触类旁通的据点,四面伸张,伸入现实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会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

我们说中国的诗词运用语言精练,指的就是这种广博的代表性和丰富的暗示性。

注: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选自《稼轩长短歌》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选自《唐宋词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西江月诗词的什么夜行黄沙道中是词的什么】作业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在一个云淡风轻的夜晚,我来到了江西的黄沙岭。

走在黄沙岭的路上,只见月光十分的明亮,我便抬起头仰望天空,感受着微风给我带来的美好感觉。

停在枝头上的鸟儿都被我的脚步声惊醒了,纷纷从树枝上扑棱棱地飞起,引起树枝摇曳。

这棵小树好似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在风中甩动着她那飘逸的长发,真是美极了!在这明月高照的夜晚,微风吹拂,传来了阵阵蝉鸣声,如同一个乐团演奏出了一首首悠扬,高亢的乐曲。

清风姑娘千里迢迢地送来了一股浓浓的稻花香味,我使劲地嗅了几口,顿时觉得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我隐隐约约听到前面草丛中传来的一阵若有若无的蛙叫声,使我觉得他们仿佛在争说着丰年。

我翘首遥望远方,只见天边只有七八颗星星闪烁着动人的光芒,好象在朝我眨眼睛呢!这时,我感到凉风习习,衣服欲湿未湿,原来,这里已经飘起雨点了,还好雨不算很大,很舒服。

我记得,从前我熟悉的一家建在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现在却要七转八绕、过很多小桥之后才忽然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