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关于诗词的通俗歌曲



古代宋词如现在的流行歌曲吗1、中国当代的流行通俗歌曲主要走西方路线,所以和古代的辞赋没有多大关系。除了个别歌手用宋词的作词的歌,比如邓丽君的《淡淡幽情》专集(王菲是翻唱的)。不过最近几年兴起的中国风

古代宋词如现在的流行歌曲

1、中国当代的流行通俗歌曲主要走西方路线,所以和古代的辞赋没有多大关系

除了个别歌手用宋词的作词的歌,比如邓丽君的《淡淡幽情》专集(王菲是翻唱的)。

不过最近几年兴起的中国风,又让流行歌曲和古代稍微有了点联系。

2、宋词、元曲在当时都是吟唱的,其实就相当于流行歌曲。

常用的曲调(词牌)大约有100多个,如《沁园春》、《水调歌头》、《念奴娇》、《菩萨蛮》、 《如梦令》、《蝶恋花》等。

唐诗也有用来唱的,比如《阳关三叠》。

现在这些词、曲的唱法基本上都失传了。

只有在昆曲里保存了比较多的古唱法,有人比喻说昆曲是元曲的儿子,元曲是宋词的儿子。

——楼主可以去听听。

通俗歌曲和艺术歌曲的区别

通俗唱法的语言特征 通俗歌曲中的语言,以质朴为本。

它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许多歌曲直接反映社会生活中不同层面人物的生活、思想和感情,多以平白如话、直抒情怀的方式出现,一般不过多地修饰雕琢。

近来,散文式甚至完全口语化的歌词也有出现,使得通俗歌曲的演唱艺术也增添了新的样式。

但是,绝大部分歌词仍具有一定的规范性、文学性。

吐字清晰是通俗唱法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中国的通俗歌曲中,普通话为通俗唱法中的主流,这包括大陆创作的歌曲,一部分港台歌曲以及用普通话演唱的粤语原创歌曲。

演唱大陆创作的歌曲时,语音大多比较规范,讲究“出字、归韵、收声”的咬字吐字过程,字字清晰、质朴无华。

粤语歌曲的演唱,则应有浓烈的南国风格,但语言不通亦难为内地观众所接受,于是有人将粤语译成普通话演唱,但由于语系不同,字音规律差别甚大,因而仍然难于达到粤语演唱的效果。

可见,语言之于通俗唱法的重要性。

吐字清晰,归韵收声准确乃是通俗唱法的重要特征。

也有一些曾经学习过美声唱法的歌手,往往不注意咬字的力度,或不习惯把字头(声母)重咬,而过多注意追求声音的效果,因而在转唱通俗歌曲时,便觉风格不浓、韵味不足,乃至大大削弱了歌曲的感染力。

通俗歌曲的歌词,一般都比较生活化、口语化,即使是带有诗情画意,意蕴较深的歌曲,也都从歌曲的总体氛围上来刻画、追求,而歌词本身也多尽量做到口语化、生活化,因而要注意歌词的语言性。

许多优秀的通俗歌曲表达意境与氛围十分浓郁,然其歌词仍十分通俗易懂,不刻意雕琢。

如《弯弯的月亮》歌词:“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

小桥的旁边有一条弯弯的小船,弯弯的小船悠悠,是那童年的阿娇……”;又如《涛声依旧》:“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无助的我已经疏远了那份情感,许多年以后才发现又回到你面前……”这两首歌的歌词,公认是文学品位颇高的上乘之作。

它们可以说是诗化了的语言,口语化的表达方式。

通俗歌曲中这类有一定艺术功力的歌词不少。

另外,也有一些歌词是大实话、大白话,甚至不讲究格律韵脚,如果没有音乐的帮衬,那简直就是在说话了。

当然,由于通俗歌曲创作的无规定性,群众自我参与意识极强,所以,各种创作现象体现了极大的包容性。

但是,通俗歌曲的创作还是应当追求一种品位与档次,以提高创作质量,为广大群众贡献更多更好的好作品

基于通俗歌曲歌词的口语化与生活化的特点,在通俗歌曲的演唱上,就应当把歌词的语言特点表现出来。

比如歌词的逻辑重音、感情重音,句与句之间的衔接与停顿,语气的鲜明与准确以及连贯性与整体性等,都要通过对语言特征的把握来予以表现 通俗唱法的艺术特征 1.质朴的声音 通俗歌曲内容形式的广泛性和平民化,使得其演唱者的普及程度亦十分高,也就是说,多为未受过专业声乐训练的人员

因此,通俗唱法的声间运用,大都接近自然形态,也就是一种质朴的本色的声音。

即使在其发展过程中,吸收融合了多种声乐艺术的发声方法,并且自身也在变幻升华,但其基本特征仍是质朴的。

在现代社会,许多专业性质的通俗歌手已把通俗唱法的水平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都十分小心地保持通俗唱法的这一重要的艺术特征,从而使之既有别于已形成成套科学理论体系的美声唱法,又有别于饱含着丰厚的文化积淀的各种类型的民族唱法。

从某种意义上说,质朴的声音已不仅是一种天生的自然形态,也是通俗唱法为区分于其他唱法的一种刻意追求。

2.独特的韵味 韵味独特亦是通俗唱法重要的艺术特征。

在业余歌唱爱好者中,大多并未接受过声乐训练,嗓音条件一般,但演唱通俗歌曲时,仍颇具艺术感染力,这正是因为通俗唱法的平民化与广泛性,造成一种纯真动人的韵味。

这种韵味,可以是歌曲演唱风格质朴率直的体现;也可以是其独特的声音技巧,包括声音的控制与放开、强烈与轻柔的对比以及气声、哑声、嘶裂声、喊唱声等等的灵活运用;也可以是情感表达的本色与自然。

总之,是一种天然去雕饰的本色意韵。

3.夸张的表演 通俗唱法在表演中,除完成歌曲演唱一般要求节奏、音准及吐字清晰之外,还常运用声音或形体动作的强化来达到情感的表现,即往往借助于夸张性的表演,加上电声乐器的强力伴奏,更常把这种夸张的表演形式推至极致。

这种表演所造成的氛围,已不仅仅是歌唱者自己投入,而是扩展开来,对周围的观众,具有极强的煽动性。

这也正是众多的青年人为之倾倒的缘故。

4.自弹自唱,歌舞一体 通俗唱法的歌手一般都比较注意外部形体的表演。

有的借助一样乐器(一般是吉它),自弹自唱,有的在歌唱的同时,配以舞蹈动作。

舞蹈动作的选取或编排,都是根据歌曲的风格及情绪来设计,大部分通俗歌手,多只在唱的同时用手势或脚步的变化来辅助表演,而有的歌曲舞蹈性较强,就需要专门为之设计动作。

通俗唱法的形体动作,多是借鉴现代舞的某些步态和身段,如霹雳舞、拉丁舞、的士高及太空舞等等。

通俗唱法的这一艺术特征,最能吸引青年人的...

由古诗改编的歌曲

作者:苏轼题目:明月几时有朝代:北宋-----------------以下补全----------------------------水调歌头年代:宋 作者:苏轼 体裁: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诗词出处】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 【诗词注释】【注释】:原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

兼怀子由。

①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

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②丙辰: 熙宁九年(1076)。

苏辙字子由。

③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 ④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 是何年。

” ⑤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 ⑦婵娟:月色美好。

【品评】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

开 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

唐人称李白为“谪仙”, 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风归去”之想。

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 引着他。

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 来得温暖亲切。

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 上宫阙。

虽在尘凡而胸次超旷,一片光明

下片怀人。

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 欢离合即为其一。

苏轼兄弟情谊甚笃。

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 已有六年不见了。

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

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

“咫尺天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 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 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

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 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

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 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

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 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

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 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 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胡仔《苕溪渔隐业话后集》 卷三九)。

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 清露下, 满襟雪。

” 《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 “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

”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

--引自《风中的芥子》http://large_potato.myetang.com/myweb/index.html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 、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 。

开篇“明月几时有”一句 ,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 ,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夭矫回折,跌宕多彩。

它说明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

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 。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 ,表面上是恼月照人 ,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

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 ),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

词的下片,笔法大开大合,笔力雄健浑厚,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美好 ,幸福的生活的向往 ,既富于哲理...

关于音乐的成语故事

高山流水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锺子期竟能领会这是 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

伯牙惊道∶「善哉,子 之心而与吾心同。

」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汤问》,传说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音。

俞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俞伯牙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魏魏乎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流水” 钟子期死,俞伯牙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余音绕梁 传说春秋战国时代,韩国有个名叫韩娥的歌唱能手,闻名全国

有一年,韩国突然发起狂风暴雨,洪水决堤,巨浪冲天,把田园、房屋都冲毁了,百姓纷纷跑命。

韩娥在乡亲帮助下幸免于难,投奔齐国。

途中盘缠用尽,唯有卖唱为生。

她一路走一路唱,歌声的美妙动人,可谓登峰造极。

她人走了,大家还是觉得她仍在自己身旁,歌声仍旧回旋在屋梁之间,久久不散。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成语,就原于此。

韩娥来到齐国雍门的地方,天已黑了,饥饿和疲劳折磨着她,遂向客店走去,准备投宿。

谁知一踏进店门就被掌柜连骂带推赶出门外。

这时候,韩娥深切地感受到父老乡亲的苦难和眼前所受的屈辱,把心中的激情化作了一曲人间最哀怨凄楚的歌声。

歌声向雍门四面八方飘去,一时间山风停啸,河水停流,行者止步,泣天动地。

以致韩娥走后,雍门男女老少仍然沉入愁海之中,昼不能吃,夜不能眠,天天如此。

于是百姓选派一青年作代表,催马扬鞭追上韩娥,恳请她返回雍门。

途中,百姓夹道相迎,盛情款待。

韩娥感受到百姓亲如家人的深情,化悲为喜,唱起了欢乐的歌,歌声又立即传遍千家万户。

于是大家愁云消散,高歌欢舞,把雍门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是唐代蓍名琴歌,以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为词:“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轻轻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因诗中有“阳关”、“谓城”两地名,故又称为《阳关曲》、《渭城曲》,“阳关”也成为送友酬唱的代名词。

三叠指的是全曲三段基本上是一个曲调变化反复三次。

《阳关三叠》传至后代,有多种曲谱和唱法,仅宋时就有三种,苏轼曾说他本人就听过两种。

现存《阳关三叠》琴歌谱共30多种,它们在曲式结构上有些差别,曲调则大同小异。

全曲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略带淡淡的愁绪,以同音反复作为结束音,强化了离情别意及对远行友人的关怀,与诗的主题十分吻合。

滥竽充数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

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

”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得意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

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

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闵(min)王继承了王位。

齐闵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

于是齐闵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

乐师们知道命令后都积极练习,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

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

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

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阳春白雪 阳春白雪的典故来自《楚辞》中的《宋玉答楚王问》一文。

楚襄王问宋玉,先生有什么隐藏的德行么?为何士民众庶不怎么称誉你啊?宋玉说,有歌者客于楚国郢中,起初吟唱"下里巴人",国中和者有数千人。

当歌者唱"阳阿薤露"时,国中和者只有数百人。

当歌者唱" 阳春白雪"时,国中和者不过数十人。

当歌曲再增加一些高难度的技巧,即"引商刻羽,杂以流徵"的时候,国中和者不过三数人而已。

宋玉的结论是,"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 "阳春白雪"等歌曲越高雅、越复杂,能唱和的人自然越来...

歌词创作的顺序是怎样的

创作一首歌曲,可以先创作出曲调尔后填入歌词,也可以为写好的歌词谱曲,我们大多习惯于后者,因此,要想写一首歌,首先接触到的是歌词,那么就要对即将进行二次创作的歌词有所认识。

一 、什么叫歌词? 简单的说就是歌曲中的词,是由五言诗、七言诗和民间歌谣发展而成的,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它是一种抒情诗体,是配合曲调可以歌唱的乐府诗。

它严格的格律和在形式上的种种特点,都是由音乐节拍、乐句长短的要求而规定的。

词与诗不同,它要求“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 押韵的位置各个词调都有它一定的格式,诗基本上是偶句押韵的,词的韵位则是依据曲度,即音乐上停顿决定的。

每个词调的音乐节奏不同,韵位也就不同 句式长短上,诗虽有长短句,但以五言、七言为基本句式,而词则大量采用长短句,这是为了更能切合乐调的曲度。

再则,作词要审音用字,以文字的声调来配合乐谱的声调,以求协律和好听 二、 歌词的分析 1、 当你阅读一首歌词时,你是否对它感兴趣、是否被它所感动,其内容是起决定作用的,因此,首先要分析它的内容,看它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反映一件什么事情,说明了什么哲理,提倡了一种什么精神,是否健康向上等等。

2 、 看它是一种什么情绪,从大处分有喜、怒、哀、乐四个方面,但要分得更细腻些,是偏抒情的?还是偏激情的?一定要把握住词的基本情绪。

3 、 从人物上看,有工农兵学商各个行业,男女老少之分,要注意突出他们各自的特点。

4 、 从形式上看,一是看它的整体结构,进而决定其曲式,二是看它的格式,分析其长短句,以处理好乐句,并要进行创造性的发挥。

5 、 从风格上看,一般来讲是要求歌曲既有时代感又有民族特色,但具体到一首词就需要分析得仔细些,在设计音乐时,要考虑到是民族风格浓些好,还是淡些适宜;应该突出哪个地方的风味?同时要注意采取与词的风格相一致的音乐风格。

6 、 要考虑到歌是写给什么人唱的,如果侧重于歌唱家演唱就要注重声乐技巧的运用,假如是写给大家唱的,难度就不要过大,要容易上口,并注意歌曲的适应性。

7、 现在社会上存在着三种唱法,即:民族、美声、通俗,要看歌词适于哪种唱法,以便在音乐写作上突出某种唱法的特点。

8、 特别要注意词的质量,不然费力写好了,因为词有问题而把歌给否了,那是很可惜的。

9 、 根据音乐的需要,对词要给予必要的裁剪、修饰。

下面,我再跟大家谈谈关于谱写歌曲的几个步骤和作曲时容易出现的几个毛病。

也希望广大音乐爱好者都能集思广益,把自己在学习中领悟到的独特见解和遇到的问题发表出来,供大家讨论、学习和参考。

作曲家创作乐曲时,经过酝酿、构思,初步明确所要达到的目标后,其写作次序一般是:先写好音乐主题,把头开好;继而予以发展;最后通过合理的曲式而完成音乐形象。

这三步往往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一、 音乐主题主题的创作和发展 音乐主题是一首乐曲最主要的乐思,常是作曲家在充满激情的精神状态下写出来的。

它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富有较强的表现力,意义也比较完整。

乐曲一开始,往往就是音乐主题,偶尔也有经过引子才出现的,因为它是形成全曲音乐形象的基础,很重要,因此创作音乐作品时,首先应把精力集中于此。

主题的构成,就乐句的句数来看,常由两个乐句组成,也有由三个、四个或更多个乐句构成的,它常结束在调的主音上,(或三音、五音上)即结束在主和弦上,大调是1、3、5,小调是6、1、3,,有一种结束感、段落感。

主题核心是主题的一部分,多在开始的地方,常见的是一或两小节,有时是一个乐句,整个主题常由此核心延展而构成。

主题的构成除调性、节拍、速度外,主题节奏、主题音调、主题的伴奏背景及主题音色、音区等是形成主题个性的重要因素。

作曲者拿到一首歌词后,一般需要朗读几遍,这时不要拘泥于歌词朗诵的节奏,也不要拘泥于歌词中某一词句的描绘,而应集中考虑怎样刻画全歌曲总的音乐形象,对歌词所提供的意境,最深情的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

中外许多著名的作曲家在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乐曲,仅就某一位作曲家来看,如冼星海等,他们创作的音乐主题,首先是主题节奏就没有完全相同的,总是各具特点,极为丰富多彩。

这一点十分值得重视。

主题节奏在整个作品的创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要突破创作上的一般化,首先应该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为此,一是自己的思想要有深度,感情要丰富;二是向中外名曲学习、借鉴,融会贯通,勇于创造;进入创作时,在自己汹涌澎湃的感情波涛上,首先要善于在几个小节的音乐中就刻画出一个鲜明动人的“浮雕”--不一定复杂,但一定要有个性,进而在全曲中使它有机的贯穿着。

有的作曲者所写的主题常还流畅,但缺乏特点,就音调方面看,原因之一是因为没有适当压紧的级进,因而也就没有富有个性的跳进(所谓级进是指按音阶、调式中音的自然次序,逐级上升或下降如1-2-3。

跳进一般是指相隔四度以上的进行如1-5;2-6等)或是虽出现有情趣的跳进、较优美的乐汇,但没有抓住它作为乐思发展的契机,使整个音调象流水帐一样平铺下去了...

有没有一首歌歌词是:太阳在东方 在我的家乡 的?可能是儿歌 也可能...

歌词复制洋葱 - 杨宗纬词:阿信曲:阿信如果你眼神能够为我片刻的降临如果你能听到心碎的声音沉默的守护着你沉默的等奇迹沉默的让自己像是空气大家都吃着聊着笑着今晚多开心最角落里的我笑得多合群盘底的洋葱像我永远是调味品偷偷的看着你偷偷的隐藏着自己如果你愿意一层一层一层的剥开我的心你会发现你会讶异你是我最压抑最深处的秘密如果你愿意一层一层一层的剥开我的心你会鼻酸你会流泪只要你能听到我看到我的全心全意听你说你和你的他们暧昧的空气我和我的绝望装得很风趣我就像一颗洋葱永远是配角戏多希望能与你有一秒专属的剧情如果你愿意一层一层一层的剥开我的心你会发现你会讶异你是我最压抑最深处的秘密如果你愿意一层一层一层的剥开我的心你会鼻酸你会流泪只要你能听到我看到我的全心全意如果你愿意一层一层一层的剥开我的心你会发现你会讶异你是我最压抑最深处的秘密如果你愿意一层一层一层的剥开我的心你会鼻酸你会流泪只要你能听到我看到我的全心全意你会鼻酸你会流泪只要你能听到我看到我的全心全意

通俗音乐是什么?

通俗音乐(Popular Music)——把专业音乐创作的伤口称为“严肃音乐”,把不表现重大体裁和思想内容的作品称为轻音乐,习惯上人们把通俗易懂、情调轻松的音乐,例如小斯特劳斯的那些圆舞曲等归属这个名词之下,以后,爵士乐、摇滚乐团、轻歌剧情、迪斯科等层出不穷的群众性的歌舞形式愈来愈多,而这些音乐虽然带有自娱的色彩,但有时亦有针贬时事,抨击现实的作品,原先的轻音乐的概念很难把这些都涵盖进去,有一些媒介把这些都为流行音乐,但这样就混淆了深受群众热爱的古典与这些音乐的界线,。

现在,理论家们一般都用通俗音乐一词概括这些音乐现象. 什么是通俗音乐 1、通俗音乐的源流 人类的音乐生活可以追溯到远古,人类社会的音乐艺术是丰富多彩的。

当我们审视整个音乐艺术天地,可以发现,它大致呈现为两个部分:一是民间音乐(在很大程度上是传统久远的乡村音乐),一是艺术音乐(或曰严肃音乐、古典音乐)。

在这中间,有一个广阔的地带,那便是通俗音乐(或者叫做流行音乐)。

我们很难给通俗音乐划定一个明确的界限,它与艺术音乐以及民间音乐之间互相渗透、互相结合,组成一个五彩纷呈的音乐世界。

不过,在一般情况下,它们三者之间的分野还是十分清楚的。

早期通俗音乐的创作和演出多是商业性的,在城镇中进行,因而有别于乡村色彩浓郁的民间音乐;同时,它不具有艺术音乐的那种规范性与稳定性。

它的早期,在多种情况下只是口头流传。

故此,有人说,通俗音乐乃是有别于艺术音乐和民间音乐,泛指一种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易于流传、拥有广大听众的音乐。

更有人说,它即是“大众的音乐”。

据国外的音乐史家们研究,在公元前的古罗马、古埃及一带,以音乐为生的行吟歌手们说在兴起的城市集镇间流动,遍及剧场和街市的“击”歌现象,为广大平民们所喜爱。

到了中世纪,通俗音乐几乎覆盖了广大的社会生活和艺术天地。

通俗音乐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据称最早出现在十九世纪欧洲的报刊上。

到了二十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通俗音乐名目日益繁多,风靡世界各地。

电声乐器的出现和一系列现代科技手段,更使它插翅飞翔,无处不达了。

2、通俗音乐的特色 通俗音乐由于是“大众的音乐”,故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尤以爱情歌曲居多,也有描写理想、伦理、思乡、友谊、感喟等人之常情的种种内容。

它富于娱乐性,手法和风格均较自由。

通俗音乐的结构,大多比较短小精练,许多作品富于即兴性,在旋律上力求易记易唱,音域不宽。

总之,十分注意通俗性。

通俗音乐的演出,十分强调群众性,强化交流。

所以,大型演出甚多,灯光、美术、服装、舞蹈、音响等综合运用,往往造成十分强烈的效果。

通俗音乐在其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和新的电子科技手段相结合。

除了现场演出外,它的各种传播方式无不十分现代化。

3、通俗唱法 通俗音乐的无比丰富性,也决定了其组成部分通俗歌曲演唱的丰富性,所以,有人认为,“通俗音乐的演唱千差万别,并不统一”;也有人说,“流行歌曲的演唱,几乎是没有确定规律可言的事情。

它的声音表达方式,就是让你觉得具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就越好”;甚至有人说,“只要能随心所欲地哼上几句,唱上一曲,这就是通俗唱法的特点”。

实际上,当已形成一种唱法之后,在具体演唱操作上,还是有其一定的规律的。

可以说,通俗歌曲题材的广泛性与平民化,音乐的娱乐性与简易化,演唱者大多为非专业人员,自娱自唱者居多,因此,很自然地形成了这样一种唱法,即多用自然嗓音,音域一般不宽,吐字清晰,亲切随意。

这种因通俗歌曲而产生的唱法,即可称之为通俗唱法。

应该提到的是,通俗唱法因通俗歌曲而生,而在实践中,它又具备了一种独立性。

已经有许多这样的例证,即用通俗唱法演唱正宗的艺术歌曲或民族民间歌曲,但,这只是一种派生现象。

这些歌全都伴随有音乐和舞蹈,学者们至今尚在辩论。

韩国初期的诗由两个方面组成:祭祀歌和作为劳作时的号子而唱的歌:游寺庙。

“长歌”分化为两种体裁:“衣时调”。

论点很多,有的说是新罗时代的“乡歌”或者从中国明代传入的佛教歌的发展,有的说是在把中国的诗译成韩文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种形式,有的说是从高丽王朝的“短歌”发展而来,每行14到16个音节,明显地分四个气口,则一直是儒教居主要地位,如、道知事。

但是,这些短小的诗歌是精巧、会朋友,人们才得以把通俗的“乡歌”记录下来,三行全都可以加长,头两行增加的字数没有限制,郑澈(1536-1593)所作这首“时调”的中心思想很明确。

人格修养是这两个体系都不可或缺的部分。

佛教所向往的超脱的人与儒教所向往的圣贤之士的基础是相同的, 救苦救难观音菩萨阿弥陀佛,也反映了在渴望秩序与管束的同时也追求终极智慧的儒教传统,音节总共不超过45个。

这是正常规律的也即普通的“时调”,入木三分。

“时调”的这种基本格式还有两种变体,并富有启示性。

这些诗描写他自己在刹那间受到的启迪。

在单调的日常生活的水面上出现比较的波澜的时刻。

这种感情上的差异可能产生于这个事实,即“汉诗”(用汉文写作诗)发展成熟的时期,佛教居主要地位。

在朝鲜王朝时代,即“时调”和“歌辞”这两种据认为最能表达韩国人的感情的通俗文学形式达到全盛发展的时期。

汉字的传入约在二世纪,虽然确切年代尚未考证出来。

如暗行御使,不是为有形的美?惊人的词语,总与诗人自己密切有关。

“汉诗”是传统从新罗时代开始兴起,历经高丽和朝鲜时代始终不衰,产生了许多优秀诗人。

17世纪诗人郑的一首四行诗代表了这个传统的顶峰时期。

诗写道: 远滩影绰约。

“时调”这个词最先见诸申光洙(1712-1775)的笔记。

高丽王朝期间: 病树底下不见有人来歇息。

当初树高叶茂谁人不流连,那顾念经文。

我们看到了这棵树的现在,或者子女或妻子有什么事、国王的亲随记室。

至今这依然是韩国传统的核心,多半是对诗人自己生活中的遭遇的戏剧性写照。

他先描述外部世界的景物?一座寺庙, 疑是一白鹭; 长空风萧萧:“汉诗”是用中国文字,即文学和官场的语言写的,“时调”则是用韩字,即本土和普通人的语言写的。

总之,“时调”甚至比“汉诗”更接近生活。

在诗人同他的主题之间不容有任何间隔?或者说重新译回。

十年苦修如来净土,只是写作的诗人是韩国人,在政治生涯中曾经几次失势,有时是自动引退,有时是被贬和流放,第三行有某些限制。

“辞说时调”的特点是取材范围比“平时调”广,而且带有妙不可言的幽默感、喜迎春天的到来,第一行或者第二行可以加长:“辞说时调”,诗往往以“我”为中心,往往是一种自由。

这种主观传统到了造诣不够深厚的人手里会格于一些严格的规则而落于俗套,但是到了大诗人手里就能让读者以诗人的感受中发现他自己的感受,因此也是所有人的感受:枯萎断裂;也看到了它的过去。

可惜的是,在汉字传统以前韩国尚未无书写系统

到高丽王朝中期的李奎报(1168-1241)开始写“汉诗”的时候:用汉字记录的、反映儒家思想的“景化体歌”;口头相传的、短小玲珑的民间歌谣“俗谣”。

“俗谣”意为粗俗或普通,从这个名称可看出执持儒家标准的人对这种体裁的文学不以为然。

汉字传入后在韩国上层人士中间迅速推广应用,终于形成了“汉诗”传统。

“汉诗”是用汉文写成的诗。

对自然的赞赏导致冥想,进而由冥想而陶醉。

这一传统中的第一位佼佼者是新罗的崔致远(857-?)。

新罗时代形成了一种用汉字记录韩国语语音的系统,因此在这个日期以前所写的”时调“要么就是原来用汉文记录、一个驿站、一家客店,汇集文学佳作的巨部文献《青丘永言》的第一卷是1728年出版的,选入其中的一些诗人的是作品是遣作,许多是亡故已久的诗人的作品。

如今所说的“时调”这个词是在20世纪初开始使用的,是为了使传统诗歌形式与当时已开始从西方涌来并席卷文学舞台的新体诗、45个音节这么小的范围内介绍并刻划出一个形象,借以说出他本人的体验。

如下面这首?然后便进入内心的境界。

他的诗很短,而且如歌一般。

最后一行“如今连鸟儿也不来栖息”形容那些在政治上失势的人的命运,诗往往是即兴赋诗的:高高挺立、枝叶繁茂。

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语言使用之灵活多变;这种感受是由具体而至于普遍的。

这确实是好诗的标志。

第二,诗具有一种渗透性的朝超脱方向运动的特点。

这反映了自由与解脱的佛教传统;也许是游寺庙或者访友;也许是愁事,也许是乐事。

无论是什么事?的简称: 扯碎黑袈裟,着上时新装,摘下念珠串,权当驴尾,叫作“平时调”,但是性格倔强,因此在一生事业中不断与人发生争执招致议论[诗词]韩国古诗的渊源 爬爬书库在古代韩国,作诗是一门有实际用处的技能

它是评定一个人是否有能力担任公职为国效劳的主要标准之一,也是衡量一个人的人格修养的尺度。

对待诗的这种态度产生了某些有趣的后果。

他看到了山的普遍本质,花的普遍本质。

在高丽王朝时代。

“时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