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基督教古典诗词



有没有带中国古典风味的基督教诗歌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韩愈《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

有没有带中国古典风味的基督教诗歌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韩愈《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唐·杜甫《春夜喜雨》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唐·杜甫《江南绝句》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一会儿,粗大的雨点落下来了,打得玻璃窗啪啪直响。

雨越下越大。

窗外迷迷蒙蒙的一片,好象天地之间挂起了无比宽大的珠帘。

雨点儿落在屋顶的瓦片上,溅起的水花像一层薄烟,笼罩在对面的屋顶上。

雨水顺着房檐流下来,开始像断了线的珠子,渐渐地连成了线。

地上的水越来越多,汇合成一条条小溪。

——《雨》 听听那冷雨 作者: 余光中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

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思想都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

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吧。

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

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

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

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

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

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

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

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

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

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

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 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恩聪的跳弓拨弦?还是安东尼奥尼的镜底勒马洲的望中?还是呢,故宫博物院的壁头和玻璃柜内,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 杏花,春雨,江南。

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

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

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

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听听,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

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

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

雨气空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林之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的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

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紧,那腥气。

第三次去美国,在高高的丹佛他山居住了两年。

美国的西部,多山多沙漠,千里干旱,天,蓝似安格罗萨克逊人的眼睛,地,红如印第安人的肌肤,云,却是罕见的白鸟,落基山簇簇耀目的雪峰上,很少飘云牵雾。

一来高,二来干,三来森林线以上,杉柏也止步,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意趣,是落基山上难睹的景象。

落基山岭之胜,在石,在雪。

那些奇岩怪石,相叠互倚,砌一场惊心动魄的雕塑展览,给太阳和千里的风看。

那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那股皑皑不绝一仰难尽的气势,压得人呼吸困难,心寒眸酸。

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露入看无”的境界,仍须来中国。

台湾湿度很高,最饶云气氛题雨意迷离的情调。

两度夜宿溪头,树香沁鼻,宵寒袭肘,枕着润碧湿翠苍...

△基督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

这很正常。

很多基督徒都这样。

首先要看,中国传统文化是正确还是不正确,如果是正确的,尽管学习,这是可以的。

如果是不正确的,比如一些落后的思想,可以不学习。

每一种文化中都有精华与糟粕,基督徒这点和别人一样,精华的就吸收,糟粕就摈弃,没什么不可以。

清明、端午此类节日,倒真和迷信有关,比如清明祭祖、端午祭屈原中秋祭月等,纯属迷信活动,不参加更好。

基督徒可以纪念先人,但不必祭拜,可以纪念屈原,但不必敬拜。

这很简单。

古典诗词与现代生活的议论文3000字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儒家文化,也不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总和,包括了各种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我首推诗词歌赋,因为在我心中,它们是最特别的存在,也较具代表意义.我自小便极喜爱唐诗,及长,又觉得词的韵味更深远些,后来涉猎多了,便愈发觉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又不免感慨那些古人的才情,确是现代人无可比拟的.有时候看多了那些诗词,便觉得从骨子里透出一股清灵的感觉,所有的一切皆可抛至脑后,宁愿“采菊东篱下”,抛却扰人的尘嚣.有人说我太情绪化,我不否认,有时我看了一阙词,忽而体会词人的感受便不免难受起来,极易被那一阙阙词控制感情,然后心便隐隐痛了起来. 我知道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之深之大,自汉唐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思想以及文字、绘画、建筑、雕刻等等,传入了日本.此后并对韩国、对东南亚、南亚一些国家如菲律宾、新加坡、越南等国家和地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郑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这种影响.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认的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特别是其中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和崛起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和思考,焦点是它们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问题. 我们作中国青年一代,应该很好地继承和发展祖国传统文化,努力推动文化前进.先前:传统文化引导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体现了这个民族的文化,她始终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部分.现今:我们要承担起光大,把优秀中华文化应奉献给人类社会,而不是一味地去享用别人创造的现代文明成果.未来:民族要发展,民族文化必须要发展.站在今天,师承文化传统,创造民族文化的现代形态,并传承给民族的将来,这是今天我们的使命,责无旁贷.检举回答人的补充 2011-10-05 14:49 统的技术与文化是具有特殊性和民族性的,现代的技术与文化则是具有普遍性和世界性的.正确认识与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使得本国或民族的技术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这就需要通过实施文化与技术变革,打破自身传统的封闭模式,使本国的技术与文化融入到世界之中.同时,应保持本国技术与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和多样化. 两难选择——— 传统与现代关系 在技术转移中的体现 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是因为,发展中国家虽然在实施技术转移、促进本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他们在其中却遇到了以下两难选择难题:首先,如果全面、深入地实施技术转移,虽然会促进本国技术、经济的迅速发展,但是,伴随着外来技术的持续输入而导致的文化传播,将会给本民族或国家传统的技术与文化带来严重的冲击.其结果,可能导致本民族传统技术与文化丧失独立性甚至崩溃.其次,如果为了强化本民族意识,弘扬传统文化,只吸收外来技术而拒斥其文化,这虽然能够保持本民族传统文化体系的完整性,但却与现代化的客观要求背道而驰,并阻碍技术转移的深入开展,从而有可能导致本民族或国家的再一次落后. 那么,如何正确认识与处理本国传统的技术、文化与外国现代的技术、文化之间的关系,即如何正确认识与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呢?从理论上说,传统的技术、文化大多具有特殊性,现代的技术、文化又大都具有普遍性.因此,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又可以归结为技术、文化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曾经围绕这个问题举办了题为“现代性与个性”的国际学术讨论会. 不同态度——— 面向传统与现代关系的对外技术与文化观 中国中国古代创造出了遥遥领先于当时世界各国的伟大成果,因此,他们在对外关系上形成了“文化中心主义”和鄙外崇内的对外技术与文化观,即认为中国是世界文化的中心,不需要向各国学习,世界各国只有臣服于中国才能得到生存和发展.这种态度就决定了当时的技术转移只能是单向性输出,而不是同时积极地引进技术.这正如一位外国学者所说,“从公元前200年到公元后1800年这两千年间,中国给予西方的东西超过了她从西方所得到的东西”.到了近代,中国虽然被西方列强打开国门,但他们仍然没有改变上述态度,依然鄙视西方的技术与文化,阻碍对外来技术的转移.洋务运动以后,中国改变了上述态度,形成了“中体西用”的对外技术与文化观,即将西方技术器物纳入到中国技术与文化系统中加以应用,而不改变自己传统的社会文化.受其影响,近代中国虽然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器物尤其是先进的军事武器,但没有及时吸收西方先进的技术管理制度、社会制...

中国诗歌与外国诗歌的区别

首先是不同的历史传统。

大致地说,西方重叙事诗,比如荷马史诗;但有向抒情诗发展的趋势,如萨福、品达等。

中国诗歌重抒情,《诗经》、《楚辞》无不“诗言志”,叙事诗就少很多了。

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像西方“英雄史诗”那样大规模的叙事诗呢?因为,中国文学歌颂英雄,不是用诗而是用历史、小说来歌颂,并且中国自古以来认为,诗的功能在于抒情,陶冶情性,而不在于叙事。

再者,西方民族生性好动,其理想的人物是英雄;中国民族个性好静,理想的人物是圣人。

第二,中国诗歌和西方诗歌都有着很丰富的田园诗作。

中国古代有陶渊明、王维、孟浩然,西方也有维吉尔、斯宾塞等人。

中西隐逸诗人,都有不满现状,逃避现实,归隐田园,自寻乐趣的倾向。

所以中西山水田园诗,都表现了对大自然、对田园生活的欣赏和赞美,表现了中西诗人向往自然,返朴归真的思想。

但二者也有差异。

茅于美《中西诗歌比较研究》曾说,西方田园诗多写牧民生活,中国侧重农民生活,西方田园诗多写爱情主题,中国的田园诗往往涉及政治;不同的宗教观念:西方诗人受基督教影响,置身大自然时会情不自禁感到上帝的存在,中国田园诗中,缺乏那种具有原罪意识的宗教情绪,求心理平衡的老庄思想时有反映;表现了不同的哲理思考:西方田园诗除了上帝和爱情之外,还常表现一些发人深思的哲理;中国诗人的哲理思考往往涉及宦海浮沉,穷通蹇达的个人遭遇,或生老病死等自然现象。

第三,各呈异彩的爱情诗。

纵观古今,爱情一直是文学、戏曲、影视等媒介表现的重头戏,中国是这样,西方也不例外。

中西爱情诗都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有《诗经》,西方有古希腊时期的萨福等人,且都经历了一个曲折反复而冲突阻力的发展过程,尤其以漫长的封建时代为甚。

两者的差异表现在,一是数量上的不同,爱情诗在西方诗歌中的比重,比它在中国诗歌中的比重大得多。

二是主题上的差异,中国关于“婚后恋”、“死亡恋”的诗比较多,如《钗头凤》、《长恨歌》等;而西方关于“婚前恋”、“婚外情”的诗较多,如萨福的《相思》等。

三是情感或情调上的差异,中国情诗多写“怨”情,多悲苦与悲愤之情,多“悼亡诗”而少“求爱诗”;西方则多写“慕”情,多“求爱诗”而少“悼亡诗”,多欢快幸福之情。

第四是情景上的差异。

中国多是闲庭深院、沉香亭畔、月影阑珊;而西方多是碧草如茵之大地,月光皎洁之林间,白雪皑皑之小径,浪卷细沙之海滩。

五是风格很不相同,即众所周知的,西方爱情诗多采用一种开放式的、奔进的表现方法,笔调直率、大胆,往往先写景,然后让感情一泻而出;我国的古典爱情诗则主要使用含蓄蕴藉的表现方法。

钱钟书先生在《七缀集》中说;“和西洋诗相形之下,中国旧诗大体上显得情感不奔放,说话不唠叨,嗓门不提得那么高,力气不使得那么狠,色彩不着得那么浓。

在中国诗里算是浪漫的,和西洋诗相形之下,仍是古典的;在中国诗里 算是痛快的,比起西洋诗,仍然不失为含蓄的。

”究其根源,大体上有三种:一是社会与文化根源;二是不同的恋爱观和婚姻观;三是不同的诗歌价值观。

总之,关于文学有没有标准,应该以何为标准,尚且没有定论。

毕竟文学是一种审美的精神活动,很难有很明确的界限,加之诗歌语词凝练、结构跳跃、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抒发思想感情,较其他的文学体裁更难把握,所以我们只能找出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加以分析比较。

中国诗歌与外国诗歌的区别

首先是不同的历史传统。

大致地说,西方重叙事诗,比如荷马史诗;但有向抒情诗发展的趋势,如萨福、品达等。

中国诗歌重抒情,《诗经》、《楚辞》无不“诗言志”,叙事诗就少很多了。

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像西方“英雄史诗”那样大规模的叙事诗呢?因为,中国文学歌颂英雄,不是用诗而是用历史、小说来歌颂,并且中国自古以来认为,诗的功能在于抒情,陶冶情性,而不在于叙事。

再者,西方民族生性好动,其理想的人物是英雄;中国民族个性好静,理想的人物是圣人。

第二,中国诗歌和西方诗歌都有着很丰富的田园诗作。

中国古代有陶渊明、王维、孟浩然,西方也有维吉尔、斯宾塞等人。

中西隐逸诗人,都有不满现状,逃避现实,归隐田园,自寻乐趣的倾向。

所以中西山水田园诗,都表现了对大自然、对田园生活的欣赏和赞美,表现了中西诗人向往自然,返朴归真的思想。

但二者也有差异。

茅于美《中西诗歌比较研究》曾说,西方田园诗多写牧民生活,中国侧重农民生活,西方田园诗多写爱情主题,中国的田园诗往往涉及政治;不同的宗教观念:西方诗人受基督教影响,置身大自然时会情不自禁感到上帝的存在,中国田园诗中,缺乏那种具有原罪意识的宗教情绪,求心理平衡的老庄思想时有反映;表现了不同的哲理思考:西方田园诗除了上帝和爱情之外,还常表现一些发人深思的哲理;中国诗人的哲理思考往往涉及宦海浮沉,穷通蹇达的个人遭遇,或生老病死等自然现象。

第三,各呈异彩的爱情诗。

纵观古今,爱情一直是文学、戏曲、影视等媒介表现的重头戏,中国是这样,西方也不例外。

中西爱情诗都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有《诗经》,西方有古希腊时期的萨福等人,且都经历了一个曲折反复而冲突阻力的发展过程,尤其以漫长的封建时代为甚。

两者的差异表现在,一是数量上的不同,爱情诗在西方诗歌中的比重,比它在中国诗歌中的比重大得多。

二是主题上的差异,中国关于“婚后恋”、“死亡恋”的诗比较多,如《钗头凤》、《长恨歌》等;而西方关于“婚前恋”、“婚外情”的诗较多,如萨福的《相思》等。

三是情感或情调上的差异,中国情诗多写“怨”情,多悲苦与悲愤之情,多“悼亡诗”而少“求爱诗”;西方则多写“慕”情,多“求爱诗”而少“悼亡诗”,多欢快幸福之情。

第四是情景上的差异。

中国多是闲庭深院、沉香亭畔、月影阑珊;而西方多是碧草如茵之大地,月光皎洁之林间,白雪皑皑之小径,浪卷细沙之海滩。

五是风格很不相同,即众所周知的,西方爱情诗多采用一种开放式的、奔进的表现方法,笔调直率、大胆,往往先写景,然后让感情一泻而出;我国的古典爱情诗则主要使用含蓄蕴藉的表现方法。

钱钟书先生在《七缀集》中说;“和西洋诗相形之下,中国旧诗大体上显得情感不奔放,说话不唠叨,嗓门不提得那么高,力气不使得那么狠,色彩不着得那么浓。

在中国诗里算是浪漫的,和西洋诗相形之下,仍是古典的;在中国诗里 算是痛快的,比起西洋诗,仍然不失为含蓄的。

”究其根源,大体上有三种: 一是社会与文化根源;二是不同的恋爱观和婚姻观;三是不同的诗歌价值观。

总之,关于文学有没有标准,应该以何为标准,尚且没有定论。

毕竟文学是一种审美的精神活动,很难有很明确的界限,加之诗歌语词凝练、结构跳跃、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抒发思想感情,较其他的文学体裁更难把握,所以我们只能找出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加以分析比较。

基督教诗歌与流行歌曲的关系???

当然是! 《古兰经》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同时又是阿拉伯语言文学的巨著,文辞优美,风格凝重,它在语言文学方面的成就和价值是无可比拟的,其高超的修辞艺术、独特的艺术形式、振聋发聩的语言魅力,都是无可企及的,推动了阿拉伯语言学、词汇学、语法学、词法学、修辞学等学科的发展。

文学方面,它推动了对阿拉伯古典诗文原始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促进了修辞学、文学评论学的发展,丰富了后代文学创作的题材,开拓了作家诗人们的想象力,使他们在思维方式、描写方法以及表达方法等方面都深受其影响。

圣经被人视为一本深具文学价值的书

而《圣经》是举世公认的人文科学的伟大文献和文学作品,自中世纪以来,就有“唯一的书”和“书中之书”的称号。

它不仅对西方各民族人民的信仰、道德、精神和文化生活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而且作用于广大读者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

从世界文化史来看,一千多年来没有第二部书能像它那样对西方文学产生过如此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了解《圣经》就不能侈谈西方文学。

《圣经》在体裁创新、人物塑造、叙述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都获得巨大成就,积累了成功经验。

后世作家、艺术家从中汲取了作品内容方面的道德教诲和信仰熏陶,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在作品形式方面寻求灵感,从而不但从《圣经》中寻找创作题材,而且在形式技巧方面获益匪浅。

总之,作为基督教圣书的《圣经》,其本身具有较强的艺术魅力和巨大的审美价值,无论是作为历史文献,还是作为文学性的作品,都能给文学家们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和驰骋想象的艺术天地,成为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中国诗与外国诗的区别

春晓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体裁:【五绝】 类别:【记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释】 注释: 1.春晓:春天的早晨。

2.闻:听。

赏析: 诗歌从春鸟的啼鸣、春风春雨的吹打、春花的谢落等声音,让读者通过觉, 然后运用想象的思维方法,转换到视觉,在眼前展开一夜风雨后的春天景色,构思非常独到。

诗歌语言自然朴素,通俗易懂,却又耐人寻味:不知不觉的又来了一个春天的早晨,不知不觉的又开始了一次花开花落。

思想着这一年一度的春色,人生的感慨便会油然而起,或淡或浓地萦回心头。

2001年3月20日 星期二 ) 人 的 季 节 济 慈 (英 1795-1821) 一年之中,有四季来而复往, 人的心灵中,也有春夏秋冬: 他有蓬勃的春天,让天真的幻想 把天下美好的事物全部抓到手中; 到了夏天,他喜欢对那初春 年华的甜蜜思想仔细的追念, 沉湎在其中,这种梦使他紧紧 靠近了天国;他的灵魂在秋天 有宁静的小湾,这时候他把翅膀 收拢了起来,他十分满足、自在, 醉眼朦胧,尽让美丽的景象 象门前小河般流过,不去理睬; 他也有冬天,苍白,变了面形; 不然,他就超越了人的本性。

(屠 岸 译) 【老人曹树厚赏析】济慈是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此首诗是十四行体的诗。

在这首诗中,他把人的一生同一年四季相比,浪漫地说明了人一生的哲理:年轻时,朝气蓬勃,精力旺盛,也有天真的幻想;人到壮年,事业顺利,他的梦靠近了理想;到了中年,想休息了,把翅膀收拢了起来;到了老年,自然规律要老要死。

济慈讲的人一生的哲理,是他的想法和体会,这是19世纪的观念。

到了当前的21世纪,我们要注意两点:第一、到了中年不能想休息,中年正是干事的时候,正是实现理想的时候;第二、年轻的时候,不能光是天真的幻想,还要脚踏国情、社情,努力实干方能有成。

从以上两首诗歌可以大致看出:中国唐代以后出现的近体律诗和绝句讲究格律,如句数、字数、平仄、用韵等等。

规定很严格。

中国诗歌含蓄、精练,讲究意境。

外国诗歌没有中国古典诗歌的讲究,比较自由、奔放。

中国现代诗歌(自由诗)已经与外国诗歌没有多少区别。

诗歌被誉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同时诗歌也是时代、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

中西方诗歌迥然不同,分别体现了中西方的文化、艺术、美学、文论的综合成就。

对中西诗歌进行比较既是文化交流的客观必要,也是研究和发展我国诗歌的主观要求。

中国的诗歌历来受到世界的关注,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是其标志特征,西方的诗歌同样的耀眼夺目,我们可以从数量浩大的诗作中发现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

中西的诗歌在体式、内容、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同之处,但也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一)前论 西方一些比较文学的研究者曾经指出:不同民族的文学在平行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殊途同归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文学作品中的确有所反映,中西的诗歌虽然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蕴,但我们从中还是可以寻找到彼此的影子。

中国的诗歌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西方的诗歌或多或少都受到中国诗歌的影响。

中外、古今之间虽自成体系,但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并非(也没有可能)完全隔绝。

我们从中国古典诗歌和英美现代诗歌说起,因为中国古典诗歌对西方的影响从汉诗英译开始。

从埃兹拉·庞德翻译的《中国》和一些英美译者的翻译作品来看,中国诗的意境逐渐渗入他们的诗歌创作中,中国诗歌文字简洁,意义深刻的特点逐渐为他们所接受,而且也逐渐为他们所学习。

美国著名意象派诗人庞德曾经说过,在中国文学中发现一个“新希腊”,从而发动了一场新的“文艺复兴”。

中国的古典诗词不仅影响他们的创作,还影响着他们的诗歌创作理论。

由于古汉语是一种没有词尾变化的语言,它不像英语那样有明显的人称、数和时态变化,表达上不如西方语言那么精确,因此汉语更具有模糊性,更加含蓄。

艾米·洛威尔曾经说过:“含蓄是我们从东方学来的东西之一。

”中国古典诗词的显著特点就显现在简洁具体。

这要求诗人必须具有行文简洁和表达含蓄的才能。

另一方面,中国古典诗词的一大特点生动的意象和诗中有画也融入了他们的创作中。

这种借鉴的结果就是“汉风诗”的出现。

英美译者翻译最多的是我国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李商隐、李贺的诗和李清照、柳永、李煜的词,他们的创作手法对英美现代诗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国流传的佛老思想、逃避现实、完善自身的思想也深入他们诗歌的创作中。

勃莱一首名为《想到》的诗,就是受白居易的启发而写的。

他的朋友赖特走得更远,他曾经给自己的一首诗加上这样的一个标题:“读了一卷坏诗,心情抑郁,于是走向一处闲置的草场,央昆虫来作伴。

”这种白描方法明显是受到中国唐诗的影响。

(二)相似之处 中国古典诗词用词凝练,意境含蓄,诗画合一,形象生动的特点在交流中融入了英美现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先来比较下面的两首诗: 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

中西诗歌的比较有那些异同?

一、情感表达差异 英文诗歌大都表达热切,感情激烈,以求再现此情。

而中国的古诗词则文字简洁,意境悠远。

诗人将想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到七八分后,便会打住,留白出来以给人遐想的空间。

李白的那首闻名的《静夜思》便是中文诗歌中的一个典型。

通篇文字都很简单,描绘的情景其实也很简单。

不过是看到夜晚起床之后看到空中一轮明月后,开始思念了家乡。

但这一仰头一低头之间的风致却打动了几乎所有的中国人,吸引了一代代的国人竞相传唱。

而这种感情在西方人看来似乎是难以理解的。

二、诗歌意境差异 意境对西方人欣赏中国诗歌所造成的障碍无疑是巨大的。

更倾向于精准思维的西方人在面对中文诗词中的借景抒情时,往往显得有些无措。

就拿《春晓》一诗的翻译来说吧。

Tr. Witter Bynner将“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译为“But now I remember the night, the storm, And I wonder how many blossoms were broken.”孟浩然在这里真的是在想花骨朵落下来了多少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许渊冲对此诗的译作是“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 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 显然,这种译法更得原诗的精髓。

就西方人领悟了意境之后,在将意境联系到诗人的境况这一步上仍然可能会遇到麻烦。

三、传统文化重心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心所在与西方文化大不相同,西方的基督教创造了一个永恒的彼岸世界。

西方诗人们也把它看成了一切生命的最后安顿之所,现世人生只不过是永恒长河中一段微不足道的插曲。

浪漫派诗人容易激动,然而即使是在他们最为激动的时候也并未完全为情感所俘虏,多多少少还是免不了静观的色彩。

即使是在他们的入世色彩很浓的诗篇中,仍然保留着超脱凡尘的终极追求与关怀(ultimate concern)。

照他们自己的话来说,他们的诗是“强烈情感流溢之后静忆”所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