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平邑诗词



关于“法治”的诗词有哪些? 1.《咸阳县令求清渭楼诗和何子应长句》年代: 宋 作者: 苏籀秦如蒹葭未饱霜,四维不举空豪强。神疲鬼乏赴功利,兆自襄公终始皇。富极薰天力斡地,诸侯西来谁敢当。范雎李斯乘利

关于“法治”的诗词有哪些?

1.《咸阳县令求清渭楼诗和何子应长句》年代: 宋 作者: 苏籀秦如蒹葭未饱霜,四维不举空豪强。

神疲鬼乏赴功利,兆自襄公终始皇。

富极薰天力斡地,诸侯西来谁敢当。

范雎李斯乘利势,蒙骜白起先戎行。

韩卢前奔宋鹊举,角逐海内如驱羊。

干戈取之刑法治,举事夸淫惟快意。

2.《比得寒疾用道士养生法治其内郡幕徐天隐遗以》年代: 宋 作者: 毛滂江南卑湿地,往往如长沙

薄寒能中人,毛立噤齿牙。

初犹遭蒸炊,又似缚且檛。

淫祠乱昏俗,过福专群鸦。

参军支病骨,抱案随吏衙。

3.《送杨舒州》年代: 宋 作者: 卫博我昔怀军书,西行尽淮泗。

是时敌方张,长江饮渴骑。

憨将何一律,两地一朝弃。

川原厌膏血,关山接烽燧。

岿然舒子国,屹立干戈地。

中有袴襦民,未可文法治。

4. 史记·八书·乐书 司马迁 西汉地之道,寒暑不时则疾,风雨不节则饥。

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时则伤世。

事者,民之风雨也,事不节则无功。

然则先王之为乐也,以法治也,善则行象德矣。

5.史记·七十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 司马迁 西汉拔之。

四年,蔺相如将而攻齐,至平邑而罢。

其明年,赵奢破秦军阏与下。

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

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

卫博还有那些诗词?《病中书怀》年代: 宋 作者: 卫博平生技拙笑屠龙,去国尤惭易道东。

回望飞云亲舍下,不堪伏枕左书空。

四方未了男儿志,一饭长怀国士风。

怜我已深兄弟好,原从之子客东蒙。

关于“法治”的诗词有哪些?

1.《咸阳县令求清渭楼诗和何子应长句》年代: 宋 作者: 苏籀 秦如蒹葭未饱霜,四维不举空豪强。

神疲鬼乏赴功利,兆自襄公终始皇。

富极薰天力斡地,诸侯西来谁敢当。

范雎李斯乘利势,蒙骜白起先戎行。

韩卢前奔宋鹊举,角逐海内如驱羊。

干戈取之刑法治,举事夸淫惟快意。

2.《比得寒疾用道士养生法治其内郡幕徐天隐遗以》年代: 宋 作者: 毛滂 江南卑湿地,往往如长沙。

薄寒能中人,毛立噤齿牙。

初犹遭蒸炊,又似缚且檛。

淫祠乱昏俗,过福专群鸦。

参军支病骨,抱案随吏衙。

3.《送杨舒州》年代: 宋 作者: 卫博 我昔怀军书,西行尽淮泗。

是时敌方张,长江饮渴骑。

憨将何一律,两地一朝弃。

川原厌膏血,关山接烽燧。

岿然舒子国,屹立干戈地。

中有袴襦民,未可文法治。

4. 史记·八书·乐书 司马迁 西汉 地之道,寒暑不时则疾,风雨不节则饥。

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时则伤世。

事者,民之风雨也,事不节则无功。

然则先王之为乐也,以法治也,善则行象德矣。

5.史记·七十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 司马迁 西汉 拔之。

后四年,蔺相如将而攻齐,至平邑而罢。

其明年,赵奢破秦军阏与下。

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

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

卫博还有那些诗词? 《病中书怀》年代: 宋 作者: 卫博 平生技拙笑屠龙,去国尤惭易道东。

回望飞云亲舍下,不堪伏枕左书空。

四方未了男儿志,一饭长怀国士风。

怜我已深兄弟好,原从之子客东蒙。

...

关于爱国英雄,伟人的故事

八路军爆破英雄马立训的事迹马立训是八路军著名的爆破英雄。

抗日战争中,他共参加40余次战斗,完成爆破突击任务20余次。

他苦练杀敌本领,不断革新爆破技术,采用偷爆、飞爆、空爆、连环爆等爆破方式,炸死日伪军500余人,被誉为“爆破大王”。

马立训,1920年生,山东淄川人,家境贫寒,12岁就到煤窑当小苦工,不久被招募入国民党军当兵。

1940年4月被解放,参加了八路军。

在革命队伍里,迅速成长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194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战士、班长、排长。

他作战勇敢,机智顽强,屡立战功。

1941年春,他协助战友炸毁莱芜吴家洼据点,炸死汉奸30余人。

1942年7月,在攻打岳家村日伪军据点战斗中,他和战友总结爆破经验,利用军毯扎成炸药包,用手榴弹引爆,炸掉据点,全歼守军。

同年8月,在山东泗水县孙徐战斗中,连续炸毁日伪军4座碉堡,炸死日伪军60余人。

1943年11月,在攻打鲁南柱子村战斗中,执行偷袭爆破任务,当接近日伪军炮楼时被敌发现,他隐蔽在壕沟内,用军帽示形,吸引敌机枪火力,迂回近敌,炸塌守军圩墙和炮楼,为部队开辟了进攻通路。

1944年5月,在攻打山东平邑县庞庄日军据点战斗中,他炸开第一道障碍后,利用有利地形,又主动炸开据点门楼,部队得以迅速通过突破口向纵深发展

在鲁南天井汪围歼日伪军的战斗中,部队被一座10米高的四层碉堡的密集火力压制,他奋勇冲上去,炸毁碉堡,为部队进攻扫除了障碍。

当年7月,他出席山东军区英雄模范大会,被评为八路军山东军区“特等战斗英雄”。

1945年3月,在沙沟崖战斗中,由于国民党顽固派军队构筑的炮楼在斜坡上,难以实施爆破,他用木棍绑扎三角架,逼近炮楼,将炸药包送至炮楼半腰,冒着守军机枪的扫射,紧紧撑住木架,直至鲁南军区命名他所在排为“马立训排”,滕县阎村为“立训村”,并在部队开展了“马立训式的爆破运动”。

即将爆炸的瞬间才转身隐蔽,一举炸毁炮楼。

同年8月3日,在山东滕县阎村战斗中,他带领突击班执行爆破任务时牺牲。

展开...

王昌龄的诗句中,与“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於河...

冷雨清秋 秋日将尽,冷雨微寒,窗外是潺潺的雨声,萧萧的雨幕,象落叶飘飞,似静夜飞花;灯下是清清的茶水,淡淡的书香,令诗情浓郁,让心绪飞扬,那就让我且随先人诗词的牵引,拨云穿雾,去感受雨为何物,竟能使昼短,能让夜长,能被人千古吟唱。

对于雨的描写,自古以来,佳句甚多。

苏东坡的“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温庭筠的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还有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且无”都描绘出了潮潮润润的雨给人们带来的美好享受。

只要雨不直落,风不斜吹,撑伞走在雨中,任雨点敲在伞面,再将伞柄轻旋,雨珠向四方喷洒,既而旋成了一圈飞檐。

亦或是将伞抛到一边,把年轻的长发和肌肤交给漫天的湿意,这样的雨中即景我们一生又能赶上几回?! 骤雨初歇,景色清冽,诗人们难免会感慨万千,王维有《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仿佛将我们带到了世外桃源,这里不见喧嚣的车流,混沌的天空,只有风爽月明松清,让心情得到片刻的沉淀,也是不错。

苏轼有《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是一种雨后扬鞭的快意,软草,轻沙,让诗人策马赶路心自闲,挥洒文字云雨间。

雨,很奇妙,当你高兴的时候,它象一首欢快的歌,隔了窗子听去,欢快悦耳,清韵悠扬;当你落寞的时候,它又变成一首忧伤的诗,雨打窗棂,凭填感伤。

诗人们也常常借雨抒情,移情于境,将爱,雨,情,愁,织就成一张细细的网,网住了一颗颗孤独驿动的心。

陈与义的《春寒》“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看似赞花,意在赞人,落笔生花,意味深长。

晏几道的雨中落花:“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都将这挥之不去的刻骨铭心托入了雨中,仿佛把独立的人、双飞的燕、飘洒的雨、凋零的花都融入了时空,化作了永恒。

唐后主李煜的“窗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含思凄婉,未几下世。

诗人身陷北国,中宵罗衾似铁,细雨潺潺盈耳,心绪无比哀伤,种种愁情,岂是一声对雨长叹所能承载! 雨不但可观,更可以听。

听听冷雨。

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寻寻觅觅》),听上去是那么凄凉,凄清,凄楚。

还有她的《添字采桑子·芭蕉》描绘到坐听雨打芭蕉声的情景:“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凄楚之外,更添凄迷。

聂胜琼的“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鹧鸪天》),可谓寄雨托思极品,恍惚中似见雨点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滴滴点点滴滴,细细琐琐屑屑,间间密密歇歇,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

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芭蕉,雨,都象是一颗湿漉漉的灵魂,在屋前窗外,呼唤呢喃。

窗外,秋雨还在飘飘洒洒,如烟似雾地笼罩着冥冥众生,想着重聚遥遥无期,往事过眼云烟,掩书长叹“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当雨声响起时,兀然独坐,静听天籁,只有听凭“古往今来多少事、都随风雨到心头”了。

------------------------------秋雨瑟瑟 漫天的落叶肆无忌惮地飘着,一夏的倦怠似乎全部烟消云散了,秋的黄昏载着满满的失落,像一条河,漫上我忧伤的心。

窗外,雨在悄悄地织着一幅如烟似雾的薄纱,将天地都笼了进去。

缠绵地雨丝,倾斜地飘着,洒在玻璃上,弹起了凄楚的琵琶。

我的眼眸不觉转向窗外,沉沦的景致已日见模糊,几处空寂的楼阁却清晰地矗立在眼边。

光秃的枝干,摇曳的天线,灰蒙的苍穹,惆怅的雨雾,拼成了 一幅凄惨惨的秋景图。

我无奈地走向梳妆镜前,脸上的阴云已遍步开来。

那是一张冷若冰霜的脸庞,憔悴的面容孕育着失意与 无助。

忧郁的眼神痴痴地望着面镜,不多会,两边的眼泪已落泪满盈,两行无庸的额泪珠顺着两腮无奈的滑落下来…… 我忧郁,我彷徨,我无聊, 我轻狂,我叛逆,我世故,我浮躁,我寂寞,我郁闷,我心慌,我迷惘,我心痛,我龌龊,我卑微,我渺小,我妒忌,我多疑,我敏感,我心虚,我胆小,我荒唐,我沉沦,我堕落。

我幻想美好生活,我逃避残酷现实;我向往世外桃源;我反对人情世故;我喜欢清宁安静,我讨厌心烦意乱;我期望人间天堂,我淡泊功名利碌;我渴望和平相处;我拒绝战争暴力。

我追求梦想却沉沦堕落;我尊老爱幼去玩世不恭;我活泼开朗却忧郁彷徨;我喜欢热闹却个性独立;我崇尚科学却讳疾忌医;我遵纪守法却自由散漫;我羡慕完美却自甘落后。

当所有的努力终为泡影,当所有的付出已注定付诸东流,我还能说什么呢?我无言,我无语,我变成哑巴,我变成一个不能自己的人。

曾经共赏明月的心有灵犀,曾经风花雪曾经月的浪漫传说,曾经花前月下的牵手漫步,曾经红尘作伴的甜言蜜语,曾经缠缠绵绵地卿卿我我,曾经风风光光的轰轰烈烈,曾经海誓山盟的朝朝暮暮。

曾经缠绵悱恻的彻夜难眠,曾经沉寂堕落的悲哀落寞,曾经花季雨季的花开花落,曾经自由浪漫的额云卷云舒,曾经潮起潮落的跌宕历程,曾经勾心斗角的胡搅蛮缠,曾经...

有没有人学到过古代诗人写的关于蒙阴、蒙山的诗词,和写作背景。

古老的沂蒙山区,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有的饮食文化,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来一展才华,吟诗作赋。

孔子“登东山(蒙山)而小鲁”之后,杜甫翩然而来,写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千古诗句,李白更是为兰陵镇的美酒佳肴而吸引,乐不思蜀,以至醉卧兰陵“不知何处是他乡”,醉出一段极致。

历史上,诸葛亮、王羲之等名人都出生在这里,他们为沂蒙饮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物产的丰富、食俗的久远、使沂蒙人民流传下来许多独具特色食品,如:糁、八宝豆鼓、民间伏酱、六姐妹煎饼、莒南锅饼、沂水丰糕、郯城挎包火烧等都是沂蒙独有的地方小吃。

沂蒙厨师对过去史书记载的古老菜系、烹饪方法,还有酿酒等,都进行了挖掘整理,恢复了一些历史名吃;同时,注意外学内创、刻意求新,结合地方风味,创造了一些新式菜,为古老而又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沂蒙菜增添了新的内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除兰陵老字号的兰陵酒外,还有很多等颇具特色的美食,为沂蒙山区悠久的饮食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之具有了丰厚的文化内涵。

历史上的曾姓名人

古代:* 曾皙: 春秋时期孔子的早期弟子之一。

* 曾参:春秋末期鲁国人,世称「曾子」。

相传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 曾万:汉代镇南将军。

* 曾文辿(曾文迪): 唐代风水大师。

* 曾巩:北宋散文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会: 北宋翰林院修撰、池州太守、禅宗居士* 曾公亮: 北宋宰相、学者、军事家* 曾南仲: 北宋进士、天文学家、中国赤道式日晷(晷漏)最早设计者* 曾慥: 两宋之际道教学者、诗人。

* 曾鲸: 明末画家。

* 曾国藩: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中兴名臣”之一;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曾纪泽:清朝政治家、外交家,曾国藩之子。

现代名人:# 曾约农:东海大学首位校长,曾纪泽之孙# 曾中生: 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 ,军事家# 曾生: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领导人# 曾山: 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长# 曾昭抡: 著名化学家,教育家,中国化学学科的奠基人和领导者之一# 曾联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五星红旗设计者# 曾宪梓: “领带大王”,前香港总商会主席,中国全国人大常委# 曾培炎: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 曾宪林: 前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业部部长, 全国人大常委、财政委副主任# 曾庆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副主席# 曾荫权: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

花木兰是汉族淑女还是北方少数民族女汉子,诗中一段

花木兰是中国人最熟悉的女英雄之一,但关于她是历史人物还是文学形象,关于她的姓名、民族、时代、家乡,却一直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在此,笔者将根据《木兰辞》中非常关键的八句诗来破解木兰的生活时代,这八句诗就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显而易见,在木兰那个时代,即将上阵杀敌的士兵是需要自己购置骏马、鞍鞯、辔头和长鞭的,此事听起来有些奇怪,可是在历史上某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却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这个历史时期就是从北朝的东西魏对立到唐代的安史之乱前,当时采用的兵制是府兵制。

那么,府兵制是怎么一回事呢?府兵制由西魏权臣宇文泰于公元550年前后建立,历经西魏、北周和隋三代渐趋完备,在唐太宗时期达到鼎盛,此后于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755年)停废,历时约二百年。

府兵制有两大特点,其一,成年男子一旦成为府兵,年老退伍之前必须承担为国争战的义务,作为回报,府兵家庭蠲免赋税,还能够在退伍或牺牲后获得可以由子孙后代继承的土地。

其二是兵农合一,府兵平时为农,耕种土地,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并且要自备参战武器和马匹。

从木兰投军前自行购置骏马、鞍鞯、辔头、长鞭等装备来看,她应该是府兵制时期的一个骑兵,那么,作为北朝人的她应该生活在北朝后期的西魏、北周境内。

木兰一切准备停当,即和伙伴们奔赴塞北前线,“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从一日至黄河边,两日到黑山头的行程来看,木兰的家乡应该在鲁豫苏皖四省交界地带,这个地区本来属于东魏和北齐管辖,公元577年北周灭掉北齐后才成为北周领土,也就是说,木兰从军理应发生在这个历史大事之后。

在此顺便说一下,东魏和北齐先后采用的是兵农分离的兵制和全民征兵的制度,和府兵制无关。

关于木兰从军后抵御的异族入侵者,一般认为是长期给北魏造成困扰的柔然部族,但如果木兰是北周骑兵的话,她和战友们对抗的敌人应该是突厥。

因为在两国对峙的大部分时间里,北齐国势强于北周,所以突厥一直和北周联手夹击北齐。

北周凭借府兵制和其他因素最终崛起灭掉北齐后,突厥就开始将北周视为敌人,打着为逃到漠北的北齐皇族复国的旗号,向北周边境发起了大规模进攻,而木兰代父从军燕山抗敌应该就发生在这个时期。

北齐在北周的笑声中灭亡,但北周并没有真正笑到最后,四年后,作为外祖父的杨坚夺取了外孙周静帝的国家,建立了隋朝,他就是隋文帝。

《木兰辞》中还有一个特殊现象,这个现象只有北周被隋朝取代这个史实可以解释。

请看木兰凯旋归来时的描述: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在《木兰辞》整首诗中,先用可汗称呼最高统治者,然后在上面的前六句中用天子替代,最后又恢复了可汗的称呼,作为“乐府双璧“之一的《木兰辞》按理说不应出现此类问题,所以笔者说它有一个特殊现象。

然而,“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十个字恰好可以作为这个问题的注脚。

木兰北上从军是在公元577年左右,那时在位的皇帝是鲜卑族的周宣帝宇文赟,当然是可以称为可汗的,当她在十年后胜利凯旋时,坐在皇帝宝座上的已经是汉族的隋文帝杨坚,自然应该被尊称为天子了。

为什么木兰会在587年凯旋而归呢?一是因为木兰和她的战友们浴血奋战,出生入死,打出了威风,打出了气势,二是因为隋文帝的分化政策使突厥发生了内乱。

那么,木兰属于什么民族呢?木兰归乡后的情景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爷娘闻女来, 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 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 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 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 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红妆、猪羊、东阁、西阁、云鬓、花黄都是典型的汉族语汇,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认为木兰是汉族女性的杰出代表呢?关于木兰的姓氏,既然《木兰辞》中没有“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这样的描写,也没有“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一般的表述,那么,木兰应该就是她的全名,即我们的女英雄姓木名兰,之所以她现在被称为花木兰,是因为明代戏剧家徐渭在创作杂剧《雌木兰》时特意赋予她一个让人想起女性之美丽温柔的姓氏——花。

木兰所在时代之前,木姓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是春秋时期宋国大夫孔金父(字子木);一个是孔子的弟子端木赐(即子贡)的后人端木肇,还没有少数民族血统的融入。

南北朝时期木姓的分布目前已不可考,但从孔金父和端木赐都生活在现在的河南山东交界地区来看,这个地域应该是木姓的主要聚居区。

这和前文根据从军行程推理出的木兰故乡在鲁豫苏皖四省交界地带是基本相符的。

一千四百多年后的今天,木姓的分布已经扩展到了华北地区和东南沿海的很多地方,但其中属于鲁豫苏皖交界地带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山东平邑,因此,笔者不妨在此做一个大大的设想——如果我们去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