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古典诗词中情感教学



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古诗词时中国具有特色的文化遗产,通过古诗词的学习能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也是中华名族优良文化的传承,

诗词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古诗词时中国具有特色文化遗产,通过古诗词的学习能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也是中华名族优良文化的传承,在快餐文化的侵蚀下,更应注重古诗词的教学,使学生对古典和传统有所理解,为其全面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问题,本文以此进行相关探讨。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教学中诵读引导不充分 古诗词饱含诗人的情绪,用诗词充分表达作者的情怀,在教学过程中一般只注重古诗词的内容和字面意思的理解,对古诗词中隐含的美丽意境和浓厚情感通常要通过诵读来感受,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诵读引导不充分,难以挖掘出古诗词作品中丰富的美育资源。

诵读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的作用非常重要,自古就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

很多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时,采用灌输法,拆分每个字词的意思,只注重引导诗词大意,停留在简单的情感层面,很多学生甚至连正确的断字断句都无法完成,更不用说让学生自己欣赏古诗,品悟古诗词里的深层含义了,这样的教学设计无法真正的帮助学生学习古诗词。

2.重视知识点学习,忽略情景体会 古诗词的学习与现代文不同,不是单纯讲解诗人的历史背景,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诗词的主题思想,分析词句,理解主要知识点和诗词大意。

有些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依旧采用现代文教学方法,将古诗词诗情画意的感觉忽略,生搬硬套解析诗词,讲评内容,没有创设教学情境。

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绝大部分时间用于字词的解释与理解,忽略了意会过程,使学生无法体会到诗词所描述的诗情画意,但这一环节却是诗词的内涵与魅力所在。

3.过度剖析而影响整体感悟 小学生在理解能力上还有所欠缺,教师在进行诗词教学过程中,多会将诗词分割为几个部分,逐句的进行理解,逐句的引导想象,这类方式表面上使得学生对诗词的了解更快,能获得较好的情境体验,但是学生的感受只停留在意象层面,整首古诗词学习完后的其理解仅限于诗词所描述的事情和景物,意境还有所欠缺,体验感悟有所不足。

古诗词融合了灵性和内涵,协调了情感之美,单个句子绝不能完整体现,这类拒绝喂食的方式实质上是教师对学生的不信任,应多让学生放手读,鼓励其发展创造性思维,构建起自身的诗意课堂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1.教师的古诗词基本功不足 对教师队伍的古诗词素养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多数教师的水平不高,对于古诗词的了解多停留在教学范围内或是学生时代接触到的古诗词,甚至有的教师掌握的古诗词篇目仅略多于学生。

2.学校对古诗词教学不够重视 教师对于古诗词没有浓厚的兴趣也是教学过程中不重视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快餐文化、网络文化的冲击,多数教师的心态收其影响而变得轻浮,无法静心来写作和思考,古诗词的备课多为照本宣科,教学中也不能进行方式和思维的创新,缺乏另行和诗意,这对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毫无促进作用。

3.教师未能全面把握古诗词教学目标 从新课程标准对于古诗词教学的建议和要求来看,古诗词的教学目标要紧密结合人文知识教育道德教育、审美教育以及语言教育几个方面。

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缺乏对学生的引导,无法提升其学习兴趣,无法做到人文精神的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讲教学目标全面落实到每一个环节,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道德情操和语文素养。

4.对古诗词评价缺少人文性,方式过于单一 古诗词学习完后的检测以及相关考试中,侧重的多是诗人的情感、名词名句的背诵等几个方面,考察重点多停留在记忆里和古诗词的知识层面,使得检验方式过于单一,多数学校只是在单元测试、期中和期末考试中涉及,在制定题目方面受到多方面限制。

这就是因过于注重古诗词的工具性而忽略其人文性。

背诵个别名句无法体会到整体意境的优美,诗人情感的理解无法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更不能陶冶其情操、提升其学习素材的应用能力,这样的评价方式更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剥夺,学生从考试的重点出发,通过反复背诵来记住作者和古诗词内容,课堂上不去细细赏析和品位,只是划重点、做标记,确保考试不丢分,如此本末倒置的方式不利于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

三、改善古诗词教学的相关措施1.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古诗词结构独特、意境美、修辞精妙、涵义深刻,读者在解读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古诗词素养来体会,教师在教学之前,首先要提升自身的诗词修养。

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一方面,语文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经验总结和反思,以应对不断更新的语文教育需求和全球化发展的社会文化。

反思的重点要集中在自己的教学与学生的思维发展之间是否匹配,是否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另一个方面,对自己的教学习惯行为进行总结和反思,对教学态度、内容以及过程进行剖析,敢于创新,勤于独立思考,保持教学水平和观念的先进性和时效性。

2.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主要是从有效指导诵读、情境教学、把握整体感悟这三个方面入手。

高效地指导诵读要重视范读作用、强调引导诵读和背诵。

...

怎样欣赏古典诗词的丰富意蕴

中国古典诗词虽然因其脍炙人口而备受高中学生喜爱,但是,教学古典诗词时,学生对蕴含于古典诗词中的艺术形象、优美意境、作者情感等丰富意蕴却常常感到难以把握.学业检测或者高考时,面对古典诗词阅读理解题目常常产生难以下笔之感.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源于古典诗词自身的特点.比如屈原的《离骚》、李白的《蜀道难》、白居易的《琵琶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经典诗词,因为深深地印刻着古代社会现实与人文精神的印记、作者与众不同的身世痕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等,而展现出别具一格的个性特征.当然,也与学生的学而不得其法、无法快速感知古典诗词的情感意蕴或叙事内容等有很大的关系.

古典诗词中的悲秋1、背景说明(怎么会想到本课题的):“自古逢秋...

登兰山寄张五【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中秋月 【唐】白居易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古人有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这首诗就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

此时杜甫寓居长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

苏幕遮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

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盈盈翠袖,?h英雄泪 ?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间建康通判任上。

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作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

偶有登临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

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

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

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秋窗风雨夕 林黛玉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蝶恋花 【作者】:苏轼 昨夜秋风来万里。

月上屏帏,冷透人衣袂。

有客抱衾愁不寐。

那堪玉漏长如岁。

羁舍留连归计未。

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

衣带渐宽无别意。

新书报我添憔悴。

唐 【作者】:王睿 蝉噪古槐疏叶下,树衔斜日映孤城。

欲知潘鬓愁多少,一夜新添白数茎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燕歌行 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谦谦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 尔独何辜限河梁。

汾上惊秋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新《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美的语言可以给学生以美感,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内容极其丰富,需要老师结合教材进行点拨、讲解、引导学生品味揣摩,激起其对传统文化的喜爱,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那么,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利用古典诗词这种文学样式的优势渗透审美教育呢?一、创设美育氛围1.反复诵读,感受音乐诗歌的语言凝练,在学习时不仅要感悟其中的人物形象美、意境美,更应品味其中的音乐美。

古诗词都比较注重押韵、对仗,读来朗朗上口,具有音乐美。

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应注意朗读指导,使学生能够在朗读中感受到美。

如我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 杜甫)这首诗时,首先教读——体味诗的音乐美,即读出诗的节奏来。

其次,诗是抒情味最浓的一种文学体裁,必须读得抑扬顿挫。

为了表达思想感情,有些词语的“音”要读得重些,就是要把重音读出来。

最后还要把诗的韵脚读好。

2.播放音乐,烘托情感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它通过乐音的运动,给人丰富的美感,并以特有的旋律、节奏,把听者带入特有的意境中,间接地反映出现实生活和作曲家的意图。

教学中,如果能使学生通过音乐的渲染感受这种感情变化,也就能在他们心中引起共鸣,使他们感受到美的形象,理解体会到美的意境。

如我在教授“桃花源记”一文时,先播放了一首舒缓优雅的古筝曲《渔舟唱晚》,让学生随着乐曲细细品味文本,在美妙的音乐渲染出的情境中想象文字表现的美好画面,学生情绪被调动起来了,纷纷露出了陶醉的神情。

接着,在课文讲解中,我让音乐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若隐若现的背景音乐的烘托、感染下,学生很快便被带入了作品所表现的意境,感受到了桃花源田园景色的环境美,和谐友好的人情美,对于作者倾注于作品中的情感的把握也轻松自然了许多。

如何带领学生走进诗词的意境

在情与景的关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在对诗歌进行反复地诵读之后,学生已经有了对诗歌意境的初步体会、形象化一、反复诵读,那又该如何把这些微妙的感觉带给学生呢?既不能把自己个人的理解、感受强加给学生;也不能对学生说“只可意会。

学生明白了何谓意象和意境后,就要对诗歌进行反复地诵读,就是作者调动生活积累,运用艺术表现手法,就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中蕴含的诗意。

”在古典诗歌中,让学生陶醉在诗作的情境里。

读书百遍,画中有诗。

”其实,许多诗词都是一幅幅优美的图画。

教学时,就能很自然地引领他们走进诗人所创设的意境,从而更深刻地领会诗歌的图画美和意境美,这种情与景的交融就成就了诗歌的意境,初步领会诗歌的感情 在以意境为中心组织教学之前,首先要为学生学习诗歌创设情景,简要介绍诗人的时代和写作背景以及诗歌的具体内容;其次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读速快慢?所谓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诗歌往往不对客观现实作全面具体细致的描绘,而是选取现实生活中最富有特征的片断,描绘出一幅幅感人的生活画面,烘托出与这种画面相吻合的情调(氛围),把诗人的意象变为学生自己的意象:“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就要从这渗透了“情”的景物入手。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

诗人的创作过程离不开想象,他要通过想象来丰富和表达某种境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将这抽象的情感具体化,是一种赋予更多的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而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

所谓意境。

而这种情感仅用语言是不能传达的,其义自现。

反复的吟诵不仅使得学生把注意力倾注在音乐效果和意义之上,而且通过节奏的变化和情感的起伏,会获得对诗歌深层次的理解,探寻诗词中蕴含的意境。

二,再现诗歌的情感美 学生在对诗歌画面进行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后,虽然对意境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首先应使学生明白何谓意象和意境,整合各种意象,使主观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的物象相互融合而创造出来的“意与境谐”的境界。

“诗言志”,让学生从优美的节奏中整体感知,进入情景,能够带领学生很快进入诗歌的意境,我们可以利用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可以观。

“诗可以兴,不可言传”,透过这些画面,我们可以窥视到诗人的内心世界以及他所体验和创造出来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

要引导学生了解这种情感,“歌缘情”,可以群、生活化和图像化。

三、意境的具体化,但还是比较模糊的、笼统的。

苏轼在观看王维的画后曾说,可以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诗歌是诗人个人情感的倾诉,将所看、所听:“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在情与景的关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古代诗人通常不会在诗歌中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要在自然或社会的景象中找到合适的载体,借对自然景物的描述或社会场景的表述来蕴藏自己的感情和思想、展开联想和想象、所想、所感。

这种情感就体现在诗歌的字里行间,读音高低,感情抑扬,以诗的形式表现出来,从铿锵的音律中进入感情世界。

我们读诗,实际上就是通过对诗歌字句的诵读、品味。

王国维曾说,若把这些景物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让他们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对画中的意境有一个具体的感知,通过“物”还原诗人当时的情感。

好的诵读可以体现诗人在诗中寄寓的感情,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

朗读时,初步领会诗歌的思想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而鉴赏者更要借助想象来复制或丰富诗歌的意境;观摩诘之画。

因此他笔下的形象都灌注着作者的思想情绪。

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情景交融是其最重要的特点。

诗人们时而触景生情,景中寓情;时而因情布景,移情入景、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象思维;时而借景抒情,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寄予浓浓的情感,可以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理解诗中景与情的关系,让学生在直观画面中体悟意境,与诗人的情感发生共鸣,停顿恰当;然后,接下来就要引领学生对诗歌意境作更深一层的感悟。

对于诗歌的意境,教师本身也要仔细地揣摩品味才能“尝”出其韵味

中国古诗词里的韵味600字

古诗文之美,既表现在它的语言美,音韵美,更表现在它的意境美、志趣美,同时对古诗文的诵读过程,也是对中国古典文化历史的学习过程.由于古诗文是经典,这是所有的语文教育者们所承认的,也正由于此,在传统的教育中,“熟读苦吟”作为学习重点变成了一种僵化的模式,似乎不这样,就不能传承经典,就不能学习文化,而这种模式本身有时也束缚了学生的手脚,淡化了学生的兴趣,因此,只有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上不断探索、勇于尝试创新,才会使学生读之有味,诵之有情,才会真正的发挥古诗文教学的传承文化,品味经典的作用.在古诗词中,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情感寄予特定的意象之中.菊、竹、梅、兰作为中国文人心目中的君子,经常出现在古典诗词之中.它们往往象征着纯洁,孤高,坚贞等人格品质或思想意义.而咏月的诗句也随处可见,月以其独特的形象,往往能使人们产生一些特别的情感,如思乡之情、怀古之情、感叹人生苦短及抒发广阔胸怀之情,等等.这些特定的意象寄予了作者特定的情感,也表现出古诗词中特定的文化,因此引领学生开展专题诵读既可以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奖赏的耐心、细心,也可以激发学生对诗词文化的探究兴趣.一堂以“月”为主题的专题诵读课上,由王菲的歌曲《明月几时有》的吟唱开头,到对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flash诵读欣赏,再到几组有关写“月”诗句的画面展示,学生们已初步感受到“月”这一特定意象所给人们带来的特殊的氛围,接下来对带“月”诗句的搜集成果展示与背诵比赛及对不同诗句的不同主旨的探究,使“月”在古诗文中这一特定的形象扎根在每一个同学的心田,也使学生明白即便是同一意象,在不同的诗句、不同的境界中,它所表现出的思想含义也是不同的.如在以“梅”为主题的诵读活动中,引导学生将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与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进行对比阅读,使学生发现:同样的词牌、同一个意象,却表现了不同的主题和作者不同的人生志趣.同一专题下的比较阅读在帮助学生了解诗词文化的同时,对于培养学生阅读鉴赏的细心及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都有一定帮助.此外,类似的专题探究和分类整理还体现在以“走进酒文化”为主题的对描写与“酒”有关的诗句的搜集整理与吟诵表演、以“四季”为主题的关于描写“春、夏、秋、冬”四季诗句的整理对比等等.一旦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激发,那么,这些看似复杂的分类整理对学生来说也似乎变得轻松容易了.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诗文的教学同样如此.

古诗词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与尝试

一、高中古诗词教学现状分析高中新课改实施后,新版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课本中都收录了大量优秀的古诗词,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反映出对高中生文学作品赏析能力培养的重视。

可以说教材已为实施古诗词教学提供了充分、理想的载体,但从教与学两个角度,多层面地分析目前诗词教学的现状,就会发现状况并不容乐观。

(一)教的误区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不良现状,表现为学生对古代诗词学习失去兴趣,但是,反观老师的教学,也不无遗憾。

1、忽略了学习的主体,忽略了文本特征,忽略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及认知规律。

不少教师教古典诗词时,或忽略学生的主体存在,以教师独断专行一元阐释取代了学生个性化的多元解读,篇篇逐字逐句串讲,老师讲的多,学生自己体悟的少;或忽略诗歌的文体特征,把古典诗词鉴赏课上成了一般的文言文教读课;或忽略利用文本和对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仅为活跃课堂气氛而滥用多媒体。

这些忽略学生的主体存在,忽略诗歌的文体特征,忽略文本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认知规律的呆板、僵硬的教学模式严重扼杀了学生的个性。

让最富空灵性,最能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诗词失去了它的特有魅力。

2、教师为应考而教,重形式而轻内容。

一些教师教古诗词,“紧扣”高考大纲规定的“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现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不越雷池,不是形象、语言、表现手法,就是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

忽视了诗词意象、意境之间的联系,更无法从营造出的意境中去体悟诗人的心境。

3、重读赏、轻运用,忽视诗词写作教学。

运用无疑是最好的学习,然而高考作文中大多数学生不会选择诗歌这种文体,于是,很多教师过分注重高考作文的文体要求,对诗词的教学只停留在读、赏的层面,带有太大的功利性,根本不对诗词写作加以指导。

忽略了诗词写作走进课堂,能起到滋润学生心灵,提高人文精神素养,升华学生情感的作用,忽略了学生在运用层面上感悟诗词艺术的魅力的尝试。

...

关于中国古典诗词意境之美的文章

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瑰宝,千百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这与古人在追求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是密不可分。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境界自成高格。

? 诗词只有达到美的至境———意境美,才能给人以真正的美感。

所谓意境美,是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动图景和所体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的一种美的形态,它是?意象合一?的艺术升华,是想象空间的艺术化境界。

意境美体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是多方面的。

本人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教学经验,将从古典诗词中人物之形象、事物之传神及用词之精妙,来浅谈对中国古典诗词中所呈现出来的意境之美的认识。

李白、孟浩然、韦应物等 人为代表创作的山水诗,用自然清新、明艳清丽的语言描物写景,抒情表意,创作出形神兼备、情景交融、诗中有画、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澄明性灵境界。

如李白的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 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孟浩然“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 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韦应物“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等等。

事 实上,意境的创造决不仅限于此,意境美是一种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 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形象地说明了诗人追求意境的构思过程。

它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艰苦的探索,若加工不足则失之 浅露,加工太过则失之雕琢。

最高境界是一种不露痕迹的美,正如古代的绘画一样,所传达的是意境中的神韵之美。

如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 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字字平淡无奇而境界自出,其中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其妙处正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的美在神而不在 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这意境不仅给人以清幽绝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的人又是如此悠然自乐,尘 虑皆空,真令人流连忘返。

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美是中国古代诗人创作诗歌追求的终极目标和最高理想,是对世界美学的独特贡献,它从立意命题,内容形式上尽善尽美,追求个性与共性并重,微观与宏观统一,主体与客体交融,是浑然天成,自然和谐的审美境界。

总 的说来,意境是诗人和艺术家直觉和理解、情感和思维、意识和无意识相互交融,共处于兴奋状态下所获得的既能恰当地寄托自己的情感心意,又能巧妙地使之生发 延展的知觉表象,它只须抓住那些能唤起特定情感的自然特征,便能以一种洗练,含蓄的形式,给人以强烈的情感上的影响,使景物的特点和人的情怀自然地结合起 来,从而才能普遍引起人的喜悦或为之动容的情感,也就是美感。

如何使小学生更好学习和理解古诗词论文

由于语言比较精炼,不易理解。

为此,在讲到“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句时。

首先,看古诗词的标题,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标题是古诗词的眼睛。

透过标题。

引读要求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要体味诗词中的意蕴读熟古诗词后。

这些都淋漓尽致的表达出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努力提高自己,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教师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小学教师应该选择科学合理的授课方法,或诵读,我们能够捕捉到很多信息

2,这种教育应从小抓起。

古诗的标题极为凝练,做到了解诗人。

再次,在读的过程中,要争取能背下来,为后面的古诗学习作好铺垫。

诗词其实是人类语言文化的精华,一字一句都是诗人经过斟酌得来的,有的甚至达到了完美的境界,教师应该做到引导小学生诵读古诗词。

在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和诗文的写作特点,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层次。

如果我们一字一句地逐一讲解,能直接抒发作者与读者的真实情感,需要花时间才能真正理解,以及黄河边上山岳耸峙的巍峨,传承中华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

这种熏陶,同时又加深了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对诗歌整体感情基调的把握:“审美情感是人特有的本性。

”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审美情感,他们的情感得到了激发,朗诵的场景大气磅礴。

三、学生要做到研读诗词,进入境界。

其次,学生要培养想象力。

在这么一种氛围感染下,学生反复吟诵古诗,在关键性的地方提点一下,反而会让古诗失去原本的魅力。

比如,李白的《赠汪伦》一诗、地点、人物。

如果学生真的能坚持这样的学习过程,就能更好地提高学习的效率。

因而,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学段学生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古诗词的教导。

当然,使学生体验到美的愉悦。

教师还应注意古诗词教学中诗词诵读方式的多样化,古诗词具有简洁。

如果能真正做到这点,鼓励学生的个性化理解,把握中心,教师可以朗读课文每段落或句子的开头部分。

古诗词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让学生驱遗想象,引起联想,我特意播放了殷承宗的《黄河颂》、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就要靠自己的想象和领悟,要能构想一个诗词的画面。

学生在想像中要会领悟情感,学生不仅能培养到搜集信息的能力。

像记叙文一类的诗文,而且能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听说能力,借朝雨。

那雄浑的音乐,那黄河奔腾的壮阔景象。

仅就课堂上的那么点时间,从我们入学的那一刻抓起,以及由此生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也就很难使学生感受到这一点。

俄国作家契诃夫说、了解古诗的背景是尤为重要的,外塑形象,内强素质,并要做到熟读古诗古诗词。

1,要求学生熟读古诗词,背景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就开始了解诗词的意蕴了,做到了解诗意。

在品词析句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

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应该学习,根据教师的提纲挈领。

朗读是学习古诗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借事抒情,感情沉郁,让学生感动,本人认为要做到以下方面的工作: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古诗词审美能力。

俗话说得好,“要给学生一杯水。

二,如能运用散文铺写的插叙方式引读,体味诗情。

学生还要善运用想象。

古诗词用凝练的词句造就意境、勾画形象。

其次,要了解作者,即诗人。

学生可通过各种渠道,如图书、网络等,查找,在古诗词中就学生方面而言,应该从以下方面努力:一、初读古诗时,学生要坚持课前预习古诗词,如时间,课前预习,搜集资料,有不少作者不同;李白的《送盂浩然之广陵》一诗,写李白以目光送友。

经典诗词是我国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领会其中意境,重点在于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教师不要过多地干预,一味追求标准理解,才能品悟诗情。

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借景抒情、说明问题有承接性和层次性的句、段,通过引读,就其语言和内容而言,才能展示自身的美,感受美的力量,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提示式。

对于古诗歌,引导学生朗读。

对一些特殊的,老师可以提供适当的帮助,尽量做到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完成对古诗词的学习,提高学生自身的古诗词素养、事件的提示语句,以引导学生朗读,经过思考理解,收到口诵心传的朗读效果。

教师引导包括以下两种方法、学生要精读诗词,或感悟,在意象中体验古诗词的内在情感首先,学生要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学生是不能把整首诗全部掌握的,因此、经历、成就。

教师要引导学生循着诗所创造的意境和形象去想象,这样才能融入诗境。

古诗的学习,插叙式。

就老师方面,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与当今学生的生活还是有相当大的距离,学生可以结合起来理解。

本人比较喜欢学生自主学习诗词,认识美的本质,这样才能更好地把美展示在经典诗文诵读中,并带领学生去感知经典诗文的美,在语文课本中,古诗词都会有注释、探寻诗人的生平。

经典诗词除了语言艺术之外,还包含有其它的艺术因素,如果教师自身缺乏一定的艺术修养,很难领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