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用典与化用古诗词



诗词中用典的作用 以典入诗 别有意趣——古诗词的巧妙用典 (宋玲) 以典入诗,是历代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凡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佳句,来表达诗人的某种愿望或情

诗词中用典的作用

以典入诗 别有意趣——古诗词的巧妙用典 (宋玲) 以典入诗,是历代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

凡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佳句,来表达诗人的某种愿望或情感,而增加词句之形象、含蓄与典雅,或意境的内涵与深度,即称“用典。

”用典也是诗歌的一种修辞手法,可避免一览无余的直白,还可给读者在诗行间留下联想和思索的余地。

的确,用典用得巧妙、恰当,可以使诗词意蕴丰富、简洁含蓄、庄重典雅,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诗句更凝练,言近而旨远,含蓄而婉转,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达到古诗人常说的:力透纸背,掷地有声!下面,我主要讲四点,一是诗词用典的主要作用;二是用典的主要形式;三是用典的手法;四是用典要注意的三个问题。

首先具体说一下诗词用典的主要作用: 一、品评历史,借古论今。

如: 泊秦准 (杜牧) 烟笼塞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中的《后庭花》歌曲名,是引用的一个典故,南朝陈后主所作的《玉树后庭花》,被后人称为为“亡国之音”。

诗人所处的晚唐时期正值国运衰微之际,而这些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反而聚集于酒楼之中欣赏靡靡之音,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可能重演的隐忧?所以,诗人这里是借陈后主因荒淫享乐终致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

二、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如: 如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引用了一个典故。

据《汉书·冯唐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

后来,文帝采纳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

这里诗人身在密州,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以魏尚自喻,希望有一天,朝廷也能派遣象冯唐这样的人前来,抒发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首词用了四个典故,典中套典,我们就说一下最后用的廉颇的典故。

廉颇为赵名将,赵王听信谗言不信任他。

后秦攻赵,赵王想用廉颇,派人去了解他的情况

廉颇一心为国,当着使者的面吃下一斗米饭、十斤肉,披挂上马,以表示可以上阵,而使者受人贿赂,却谎报廉“一饭三遗屎”,赵王以为廉老,终于不用。

词中概括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借以表达自己想报效国家却无人过问甚至还被小人中伤的悲愤之情。

由此我们也看出,诗人往往对统治者的批评,因为不能正面直说,用典就是最好的办法。

三、引发联想,创新意境。

如: 破阵子(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诗中“八百里”“的卢”涉及两个典故:一是据《世说新语》记载,晋王恺以牛“八百里驳”与王济作赌注,王济获胜后杀牛作炙,后人即以八百里指牛。

二是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

运用这两个典故,创造一个雄奇的意境,不由让读者仿佛看到战争爆发前犒劳出征将士的壮观场面和战场上铁骑飞驰敌阵的激烈场景,极具穿透力。

四、简洁精练,内涵丰富。

如: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里运用了向秀闻笛、王质遇仙两个典故表达贬官二十多年后回归时的感受。

以“闻笛赋”隐含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抒发了对死去旧友深深的怀念之情;以“烂柯人”暗示自己遭贬谪时间太久,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时光景了。

短短的十四个字,就表达出了如此复杂的情感,这岂不是用典的魅力?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用典还使诗歌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结构严谨。

在增加诗歌内涵的同时,还增加其外形之工整。

其次我们来说诗词用典的主要形式。

用典从形式来看,常用和常见的主要有引用历史故事和化用前人诗句两种。

引用历史故事,也叫“用事”。

即把典故浓缩化为诗句,借以抒怀言志或影射时事。

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

后世对她的词评价颇高,称其“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词坛丛话》)。

相对而言,李清照的诗流传下来的极少,但这一首却一扫其词的婉约缠绵,风格悲壮飘逸,最为人所赞叹!诗的一、二句语气激昂慷慨,铿锵有力,已成千古名句。

三、四句随即用典:秦末,项羽与刘邦争天下。

刘邦的主将韩信于垓下设十面埋伏,项羽杀出重围,败退至乌江。

乌江亭长劝他回江东去重振旗鼓,东山再起,像当年率八百儿郎那样破釜沉舟,还可背水一战!但他羞愧难当,自言“无颜见江东父老”,终不肯渡,遂拨剑自刎而死,死得...

诗词中用典的作用

诗词中典故的作用: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

这些典故都是京口这个地方的历史掌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的诗文歌赋,也是用典的一种,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如王勃在《藤王阁序》中几乎句句用典,增强了文章文化底蕴;姜夔在《扬州慢》中或明用,或暗用,或化用杜牧的诗,形成了虚实对比,表达了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凄凉。

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诗歌中使用典故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具体说来有如下作用:一、品评历史,借古论今1.古代诗人在一些以慨叹历史为主题的诗歌中.往往通过引用关于历史人物或历史故事的典故来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2.针对社会存在的一些弊端,古代诗人在受到周围环境的限制不便畅所欲言的时候,往往引用典故来影射时事.达到借古讽今的表达效果。

二、抒情言志,表明心迹诗歌的本质特征就在于抒情,但诗人的情感有时往往并不直接流露,而是借助典故作委婉含蓄的表达。

从抒发情感类型的角度,我们通常可以分为这样几种情况:1.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讴歌和赞美。

2.表达对积极乐观人生态度的进取和追求。

3.表达对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慨叹。

三、引发联想。

创新意境诗词中,在对现实景物描绘时引用典故。

可把此时此景与彼时彼景相联,能创设新的画面,加深诗的意境,促使人产生联想,从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四、简洁精练,内涵丰富。

古诗词往往受字数、句数的限制,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表达丰富的内涵,用典就是很好的一种手段。

因为用典是对历史故事等的高度概括,在增加诗歌容量的同时.还可收到言简而意丰的艺术效果。

...

诗词修辞手法用典之化用的具体操作方法是什么?

例如杜甫《别房太尉墓》: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诗中“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之句,系引晋代谢安与其侄谢玄相对 下棋,及春秋时代吴大夫季札挂剑之故事,以比喻其与房太尉之生死交情, 乃是以事喻事之类。

化用典故的诗词句

化用典故的诗词句非常多,随便举几个例子吧(方括号括出的部分皆为化用典故诗句):《行路难(其一)》 【唐】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姜太公钓鱼典)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这两句表示诗人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江城子 》 【北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孙权射虎典)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冯唐持节典)【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楚辞·九歌·东君》:“长矢兮射天狼.”)1、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孙郎即孙权,这里为作者自喻.《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载:“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凌亭,马为虎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这里以孙权喻太守, 希望自己像孙权一样年少有胆识.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典出《史记·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汉时的郡名,在今蒙古-0.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西北部分地区)太守.他爱惜士卒,优待军吏,匈奴远避.匈奴曾一度来犯,魏尚亲率车骑出击,所杀甚众.后因报功文书上所载杀敌的数字与实际不合(虚报了六个),被削职.经冯唐代为辨白后,认为判的过重,文帝就派冯唐“持节”(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去赦免魏尚的罪,让魏尚仍然担任云中郡太守.苏轼此时因政治上处境不好,调密州太守,故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为星名,一称犬星,旧说主侵掠,这里引指西夏.《楚辞·九歌·东君》:“长矢兮射天狼.”《晋书·天文志》云:“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词中以之隐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用天狼星比喻敌人(即辽国与西夏),表达了作者爱国,想要为国杀敌,报答国家的胸怀.《正气歌》 【南宋】文天祥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阴房阗鬼火,春院闭天黑.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如此再寒暑,百疠自辟易.嗟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这首诗里的典故非常多(括号部分几乎一句一典),分别说明如下:1、在齐太史简:春秋时齐国的权臣崔杼弑君,齐国太史铁笔直书记于史册,被崔杼杀了,其弟再记,又被杀,三弟再记再被杀,四弟仍不畏死再记之,寓意不畏强权的精神.2、在晋董狐笔:春秋时代晋灵公被权臣赵盾之子赵穿所弑,晋国太史董狐在史笔无情,直书"赵盾弑其君",虽然没被赵盾所杀,但董狐之直言,敢犯危难的精神与齐太史无异.3、在秦张良椎:秦灭六国,韩遗臣张良以铁椎行刺始皇,寓意匹夫报国之勇气.4、在汉苏武节:汉代苏武出使匈奴被困十九年,所持使者之节上节毛尽落而不屈,寓意使臣守节不谕之气节.5、为严将军头:三国时期,蜀将严颜被张飞所败,被劝降时曰:“蜀中有断头将军,无投降将军" 寓意宁死不降的精神.6、为嵇侍中血:晋惠帝八王之乱时,侍中嵇绍为保护皇帝而被杀,血溅帝衣,皇帝感念他的忠心,竞舍不得洗那件血衣.寓意护主之危,以身相殉之精神.7、为张睢阳齿:唐玄宗天宝年安史之乱,张巡与许远,咬牙死守睢阳,城陷后仍骂敌不绝,死得壮烈,寓意不屈的精神.8、为颜常山舌:唐代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伐安禄山,兵败被执,仍大骂贼人,贼人割了他的舌头,犹不屈而死.寓意忠于国家、与反贼不共戴天.9、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东汉末年,海内大乱,管宁不染世俗,避地辽东,以清操自励,当时人人学之,连穿衣戴帽也跟他一样,寓意出污泥而不染之情操.10、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三国时期孔明之作出师表,寓意大节柄然的忠义之气.11、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五胡乱华,晋元帝偏安江左,大将祖逖渡江讨贼,中流击楫而誓 : “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寓意激昂慷慨复国之气.12、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唐自安史之乱后,李希烈欲谋反称帝,找大臣段秀实共同举事,但段秀实忠贞不二,取笏击之,逆贼头破血出,段秀实因而被害.寓意忠贞高量之节.13、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春秋战...

1这里化用了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个典故。

引用古籍中的故事属于正面用典。

2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 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

—— 温廷筠《商山早行》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骆宾王《易水送别》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崔灏《黄鹤楼》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绝句》3讲李清照夫妻感情的极其深厚、真挚,以及李清照对她丈夫的充分信任。

...

请大家帮忙推荐一些用典较多的诗词!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分量。

全国语文高考中,古诗词赏析连考了七年,难度越来越大,题型越来越完善,题量有逐年加大的趋势,成为高考备考的一个亮点。

无论从教材角度,从高考角度,还是从继承与创新文学遗产的角度上,培养与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呢? 首先,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语文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五方面着手: 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

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

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阒寂无人,草径清幽,荒园寥落。

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 “幽”:颔联以响衬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这一切更显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还是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阔多了,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处处清幽,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

尾联透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可见,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

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

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如前面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必须联系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

所以,评价古诗词,要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是鉴赏古诗词的根本。

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

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

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

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

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

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

四、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

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

首句以“碧玉”(指乐府《碧玉歌》中一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喻树,使诗歌开篇即以崭新的形象引人入胜。

次句,写柳树万千柔弱下垂的枝条,恰似女郎身上条条绿色丝带在披拂,以丝带喻柳条,突出轻柔披拂的特征,活画出春柳如丝的形象,给人以生机盎然的美感。

末两句一问一答,再次用巧妙的比喻赞美春柳。

一“细”一 “裁”,把新柳嫩叶的细长柔软、清新可爱加以精心传神的描绘,透露出作者惊喜赞美之情。

“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喻为碧玉巧手中的剪刀,变虚为实,想象奇特。

贺知章把柳树比作一个袅娜多姿的女郎,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流露了对春天生命力的赞美。

因此,鉴赏古诗词,必须弄清修辞手法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

五、领悟古诗词的意境。

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

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

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

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与范成大《霜天晓角·梅》两首咏梅都偏重于虚写,以梅喻人,借梅抒怀,但意境不同。

从环境看,陆词选了一个风雨黄昏,突出环境的凄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词为笔下的梅花选择了一个雪后月夜的环境,烘托了梅花的幽独形象。

从作者的感情寄托来看,陆词写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以“独自”、“如故”两层含义深化梅花不邀宠、...

初中诗句中含有典故的诗句和用典意义(急求!)必须都有用典意义

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人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亭花》. 3: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颔联的上句,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的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栩栩然而飞……浑忘自家是“庄周”其人了;后来梦醒,自家仍然是庄周,不知蝴蝶已经何往.玉溪此句是写:佳人锦瑟,一曲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景,不复成寐.迷含迷失、离去、不至等义.试看他在《秋日晚思》中说:“枕寒庄蝶去”,去即离、逝,亦即他所谓迷者是.晓梦蝴蝶,虽出庄生,但一经玉溪运用,已经不止是一个“栩栩然”的问题了,这里面隐约包涵着美好的情境,却又是虚缈的梦境.本联下句中的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名为杜鹃.杜宇啼春,这与锦瑟又有什么关联呢?原来,锦瑟繁弦,哀音怨曲,引起诗人无限的悲感,难言的冤愤,如闻杜鹃之凄音,送春归去.4:凭谁问,廉颇⑥老矣, 尚能饭否5: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颔联进而写女主人公对自己爱情遇合的回顾.上句用巫山神女梦遇楚王事,下句用乐府《神弦歌.清溪小姑曲》:“小姑所居,独处无郎.”意思是说,追思往事,在爱情上尽管也象巫山神女那样,有过自己的幻想与追求,但到头来不过是做了一场幻梦而已;直到现在,还正象清溪小姑那样,独处无郎,终身无托.这一联虽然用了两个典故,却几乎让人感觉不到有用典的痕迹,真正达到了驱使故典如同己出的程度.特别是它虽然写得非常概括,却并不抽象,因为这两个典故各自所包含的神话传说本身就能引起读者的丰富想象与联想.两句中的“原”字、“本”字,颇见用意.前者暗示她在爱情上不仅有过追求,而且也曾有过短暂的遇合,但终究成了一场幻梦,所以说“原是梦”;后者则似乎暗示:尽管迄今仍然独居无郎,无所依托,但人们则对她颇有议论,所以说“本无郎”,其中似含有某种自我辩解的意味.不过,上面所说的这两层意思,都写得隐约不露,不细心揣摩体味是不容易发现的. 6: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7: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8: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9:亲射虎,看孙郎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在夜晚看到草丛中似乎有虎,引弓而射,早晨起来,结果非虎而石,箭已没簇.“射猛虎”典即出此.常用此比喻有勇力 10: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