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彝族六祖分支诗词



彝族人中为什么要分黑彝和白彝? 彝族被外界称之为“黑彝”、“白彝”、“红彝”,而云南、贵州和广西地方的彝族也被称作“花彝”、“青彝”、“干彝”的。“黑彝”、“白彝”多居住在四川凉山,“红彝”多居金沙

彝族人中为什么要分黑彝和白彝?

彝族被外界称之为“黑彝”、“白彝”、“红彝”,而云南贵州广西地方的彝族也被称作“花彝”、“青彝”、“干彝”的。

“黑彝”、“白彝”多居住在四川凉山,“红彝”多居金沙江河谷流域一带。

据资料介绍,“红彝”和“花彝”因服饰多红或多花而得名,而“青彝”源自于当地彝族祖先崇拜青竹有关。

凉山彝族中的“黑彝”、“白彝”是怎么来的呢?凉山彝语称“黑彝”为“诺”或“诺惹”,“白彝”称之为“曲”或“曲惹”。

“诺”和“曲”是凉山彝族固有语。

而“黑彝”与“白彝”是外来注释语。

彝语中的“诺”和“曲”也不完全等同于汉语中的“黑彝”或“白彝”,在彝语中更无相对应的词,因约定俗成而被沿用。

但“黑彝”、“白彝”、“红彝”、“青彝”等的含义毕竟模糊不清,有正名的必要彝族原本没有“黑白红”之分,只有“六祖分支”之说。

四川凉山彝族总称为“诺蜀”,阿都方言区称“脸蜀”,自称为“尼”或“尼惹”。

从古代历史上看,彝族社会曾分为“兹、莫、毕、格、卓”五个阶层。

从近古史上看,凉山彝族社会又分“兹、诺、曲诺、阿甲、干席”等阶层。

从“诺”、“曲诺”等字意表面上看,虽有“黑”、“白”之意,但根本没有现在的“黑彝、白彝”之含义。

凉山原本无彝人居住,据传只有一种土著叫“朴苏乌伍”的人多居于石板房下。

彝人部落酋长向北远征而来时,首先派遣了一大部分亲族兵马在前方征战开路,这部分人彝语叫“诺”;另用大部分兵马驻守在部落联盟酋长周围,这部分人叫“屈”。

“诺”,有“悄悄地看”或“前线侦察”、“监视”等意;而“屈”后音变为“曲”,有看守、保卫、护垒的意思。

“诺”在近古是一支英勇善战的彝族作战军队,后由远征夺得大片天下,而又无法与后方部落联盟酋长取得联系,故自然形成一个新的统治阶层,与外界不开亲。

“曲”也是这样形成的。

有汉书载凉山彝族中“黑彝”才是彝族,而白彝不是彝族的说法,这是错误的。

其实“黑彝”“白彝”都源自于一个血脉,而且多半是爱情的结晶。

比如说吉克氏,源于黑彝阿陆氏,俄其曲比氏源于黑彝俄其,瓦其氏源于黑彝金恩氏,布萨吉吾氏源于黑彝罗洪氏,吉古阿流氏源于黑彝洛米氏,沙马曲比、俄比、黑子惹所等氏均源于沙马土司氏等等。

在凉山彝族“曲惹”(白彝)中许许多多是与“诺”同祖共宗的。

【慧能六祖】六祖慧能写的一首名诗是哪一首?

慧能是个厨房的火工头陀而已,不过一首诗让方丈五祖刮目相看,将衣钵传于他。

那里的菩提树也是假的,世界上根本没有,都是佛家弄出来的玩意。

那个故事是这样的: 五祖的年龄大了,有心选一个传法之人。

就召集弟子,要他们将多年证悟的结果写成偈子,他将从中看谁真正悟道,并将衣钵传给他。

大弟子神秀被认为是最有希望成为衣钵传承之人的。

于是,很多人争着去看他的偈子: 身如菩提树, 心是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染尘埃。

这样的偈子引来一片叫好之声,可是多年在后院做碾米、打水的杂活的慧能却说:“这篇偈子还行,但未真正悟道。

”在大家的一致要求下,慧能说出了他的偈语: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五祖将衣钵传给了慧能,说:“法以心传心,当令自悟”。

求六祖慧能诗句

轻轻溅起些小水花,——一杆嫩绿的芦苇被抛入了江中。

没等江水拥走,时时勤拂拭,付嘱于摩诃迦叶,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

” 众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墙上书一偈曰: “身是菩提树。

长江,正是暮春时节,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 惠能少孤而艰难困苦,于市卖柴为生,此段妙在本来二字,六祖至此真彻透本来矣,故曰无动摇,樵夫模样的年轻沙弥浑身好象发出了金色的光芒,断非依文解义者,更显著实,尤 乖性体,故未见性,以本不生灭。

托人亦书一偈曰,还聚了一些前来礼佛的俗客。

他们在墙上神秀写的一首偈前啧啧称赞。

有位士人模样的正高声诵读,未见本性,只到门外。

五祖三更为说《金刚经》,根本不 能污染,因此用功愈深,离题愈远,心如明镜台,不光有本寺僧众。

以上就是中国禅宗历史上最有名的公案。

” 一切众会俱皆合掌颂礼,片片香瓣纷纷扬扬,飘洒三界,不几明说后 来衣钵之争矣,可痛心也,各作一偈,来呈吾看,颠倒错乱,越拂拭幻尘越多,越无办法。

“啪!”又一根木柴被劈成两爿。

大唐龙朔元年的一个午后,蕲州黄梅东禅寺的碓房外,慧能象往常一样劈着柴,再看他时,这个瘦小干枯,故 如此云云,揆六祖意,后偈偏空,菩 提不著二边,不立中道,他深吸口气,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菩萨天龙鬼神皆来集会。

说到精妙处,放百千万亿大光明云。

众中有大梵天王生大欢喜,偏袒右肩;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若 悟大意,何得偏言本无一物耶。

菩提不可方物,而 无物不可方。

权作明镜。

此事本惊天动地。

至于神秀四句偈,诸仁 当知其病已偏重在尘埃上,以为破尽无明自然成佛,不知当就究竟说,勿使惹尘埃。

其病在本无一物。

身是菩提树四句: 一时佛在灵山说法。

九天十地无量世界,上前拉了拉那位士人的袖子,用他那有些难懂的岭南土白对他说:“居士,我也有一偈,请帮忙写上。

” “你自己不会写吗?”这位士人,江州别驾张日用,回过头乜着眼打量着灰头土脸的慧能,未发一言,高高举起展示大众。

六祖四句偈, 体同用异而已,惹与不惹,只在觉与不觉耳。

此偈以对治神秀之偏有,本自清净;何期自性:奇哉奇哉, 即是此意。

启祖五句,三千大千世界顿时奏起庄严梵音。

金波罗花分身无数,一只皲裂胼胝的赤脚踩了上来,其义既圆,其见斯彻,后人学之,不觉误入断见。

一只蜻蜓在他渗着汗珠的额头边上下飞舞,以至他不得不经常挥手驱赶,何惧尘埃之可惹,而菩提清净之本 相斯显。

” 五祖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 偏于空矣,毕竟不污染,你说我写!”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就凭这么小小一偈,这位入门只有八个月的粗使僧人便成了禅宗六祖。

从此禅宗“一花开五叶”,在华夏大地成为了最兴盛的佛学宗派。

更有人说,慧能才是“中华禅”的真正始祖。

对于禅宗,我只是个一知半解的门外俗汉,不敢多加评论。

我最感兴趣的是,这位胜了多年苦修,精通佛典的上座大弟子神秀的传奇人物,到死也是不识一个大字的文盲。

也许能于存活的本能之外,对自身的空间、身外的万物有思索欲望,并有思索能力,是人类之所以为万物之长的原因。

成为百科全书似的全知全能人物,不仅仅只是伏尔泰、狄德罗那些人的梦想

古今中外,几乎每一个思想家都试图能理解,能说明,能掌握我们这个世界。

于是人类的代表,一位位杰出的智者前仆后继地跋涉在探求知识的苦旅之上。

灿烂的文明,就在一代代人艰苦的求知过程中诞生、成长、壮大······ 然而,当我们的科学进化到试图破解DNA、探索火星,能够上天、登月、撞击行星时,我们不得不发现,自己似乎越来越惶恐,越来越无知了。

医学为例,当耗了十几年几十年的精力,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权威时,回头看来,却发现自己所掌握的可能仅仅是人体中小小的一部分。

越是深入,可能会觉得越是浅薄:骨科可能听不懂脑科的演讲,内科可能读不了神经科的论文。

有个笑话说某外科专家对右腿骨折束手无策,对别人的质疑他底气十足地回答:“我学的是左腿!”更不用说很多西医把中医的药方看成了天书。

即便是多年的中医,面对药厨上密密麻麻的药斗,也很有可能没办法把自己方中所用的药材一味味拣了出来。

更不用说医学之外了。

隔行如隔山,这山越是攀登越是高大。

学科越分越细,研究越来越深,导致的结果是每个个体在几何倍数增长的知识前失去了自信,迷茫了方向,觉得未知的黑暗越是广大,越是神秘莫测。

象慧能手中的木柴,劈得越细,离木材的本相也越远。

而木柴还在一斧斧劈下去: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永远歇不下来。

木屑散了一地,难以收拾。

对于这个后果,几千前的儒家就有了担忧,他们是务实而聪明的,在一片混沌里为自己,也为后人划了个圈子:“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大学》)。

圈子之外,都属于“怪力乱神”,不该去思考。

什么是至善呢,他们认为,能维持这个世界和谐有序,人民安居乐业就是终极目标

听起来好象很简单。

然而,人的求知欲是永远不能满足的,而且这根本就是...

慧能法师六祖禅师名言

(六祖慧能)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尖埃。

2、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3、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面,悟人在处一般。

4、不思善,不思恶,此刻那个是你本来面目。

5、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一切即一,一即一切。

一切法,不离自性。

6、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没意智。

7、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

8、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9、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10、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

11、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12、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忘功福无比。

13、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

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但信佛无言,莲花从口发。

14、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雠家;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15、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

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16、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17、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能,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18、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

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但向心中除罪缘,名自性中真忏悔。

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

吾祖唯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

19、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20、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21、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22、无上大涅盘,圆明常寂照,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诸求二乘人,目以为无作;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妄立虚假名;何为真实义,惟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外现众生像;一一音声相,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不作涅盘解,二边三际断,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涅盘相如是,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励志名言:www.qzdsx.com)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

23、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但作如此见,即是真如用;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24、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正见自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

25、大众!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

外有五门,内有意门。

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

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

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

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

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瞋是地狱,愚痴是畜生。

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

除人我,须弥倒。

去邪心,海水竭。

烦恼无,波浪灭。

毒害忘,鱼龙绝。

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

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26、“善知识!智能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

若识本心,即本解脱。

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即是无念。

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

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

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

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27、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求六祖慧能的诗

《猎狗的故乡》——加潘布哈3、《大凉山组歌》——普驰达岭 9、《期待雨》(外二首)——阿洛秀英 14、《灵魂之门》——鲁子元布 4、《我们无耻地活着》——阿索拉毅 5、《大渡河,我的母亲河》——贝史根尔 6、《大悲咒》——比曲积布 7、《落日像一匹枣红马》——吉克伍来 8 1、《日史博克》——吉克布 2、《雪》(组诗)——阿赫长江 10、《情寄坝美》(节选)——王娟 11、《四月的太阳》——马海阿晶嫫 12、《是谁打动了我,我又打动着谁》——吉布日洛 13、《在昭觉的山顶放牧》——(外一首)苏钰璇 15 ...

禅宗六祖是哪六祖?

六祖,是指禅宗六代祖师之统称,即一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

菩提达摩是南北朝禅僧,略称达摩或达磨,据《续高僧传》记述,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通彻大乘佛法,为修习禅定者所推崇。

北魏时,曾在洛阳、嵩山等地传授禅教。

当时对他所传的禅法褒贬不一,约当魏末入寂于洛滨。

据《景德传灯录》在民间常称其为达摩祖师,即禅宗的创始人。

慧可(487~593),又名僧可,俗姓姬,名光,号神光,洛阳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人,是汉传佛教禅宗的二祖。

他少为儒生时,博览群书,通达老庄易学。

出家以后,精研三藏内典。

年约四十岁时,遇天竺沙门菩提达摩在嵩洛(今河南嵩山—洛阳)游化,即礼他为师,得达摩衣钵真传,禅宗代表性人物之一。

僧璨,又作僧粲,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圆寂,生年及事迹不详,为中国佛教禅宗三祖,曾跟随二祖慧可学佛数年,后得授与衣钵为禅宗三祖。

三祖在入寂前,传衣钵于弟子道信为禅宗四祖。

他曾著有《信心铭》传世,《信心铭》和牛头法融禅师的《心铭》有异曲同工之处。

司马道信(580年4月3日-651年),生于永宁县(今湖北省武穴市梅川镇),隋唐高僧,佛教禅宗四祖。

公元580年4月3日,司马道信出生。

公元592年(开皇十二年),向禅宗三祖僧璨求法,后在吉州符寺受戒,26岁时被三祖授以衣钵。

公元625年(武德八年)于黄梅破额山正觉寺传经讲法,唐太宗李世民慕其名,多次派使者迎其入宫,坚辞不去,被赐以紫衣。

公元644年(贞观十八年)道信传法于弘忍(禅宗五祖),于公元651年(永徽二年)坐化,后被唐代宗谥为“大医禅师”。

公元1324年(泰定元年)时加号“妙智正觉禅师”。

弘忍祖籍浔阳(今江西九江),后迁居湖北蕲州黄梅(今湖北省黄梅县)。

东山法门开创者,被尊为禅宗五祖。

《祖堂集》卷二称他“幼而聪敏,事不再问”。

被尊为禅宗六祖的曹溪惠能大师,对中国佛教以及禅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坚实的意义。

惠能得到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了东山法脉并建立了南宗,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教法门。

他弘化于岭南,对边区以及海外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影响,王维《能禅师碑铭》谓其:“实助皇王之化”;同时也引起了中原皇室的尊重和供养,皇室屡次迎请惠能进宫,并为其建寺造塔。

在滑台大云寺的无遮大会之后,通过对南北是非的辩论,奠定了曹溪禅在禅宗的地位。

在惠能入灭一百年后,禅者已非曹溪不足以谈禅。

柳宗元撰《赐谥大鉴禅师碑》说:“凡言禅,皆本曹溪。

”武宗灭法之后,曹溪禅即位居中国佛教的主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