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粉彩诗词



春光明媚艳尽芳,姐妹名园试新装,谈到落心情亦处,吟来召趣匀犹香...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后,为皇室专烧制瓷器的御窑厂停办,全国瓷业进行改良,成立了不少瓷业公司,此时为了维持中国瓷业在国内

光明媚艳尽芳,姐妹名园试新装,谈到落心情亦处,吟来召趣匀犹香...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后,为皇室专烧制瓷器的御窑厂停办,全国瓷业进行改良,成立了不少瓷业公司,此时为了维持中国瓷业在国内外市场的需要,民国初期涌现了大量仿古瓷。

上至六朝青瓷,下至唐、五代、宋的名窑名品以及明清御窑典型器几乎无不仿制,而且惟妙惟肖。

时至今日,大量的民国仿品仍旧混迹人间,甚至不少也流往海外。

因此,民国时期的仿品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其中粉彩瓷器也是当时生产的主流 民国时期粉彩瓷器主要是以郭世五仿制的雍、乾粉彩和带有斋堂款识的粉彩最精美,其次是民间收藏的无款或书写清朝各代伪款的粉彩瓷,以及所谓洪宪瓷等。

郭世五仿雍正、仿乾隆的粉彩瓷最为精细,具有雍、乾时彩瓷的风韵。

据《景德镇史稿》、《明清瓷器鉴定》、《古玩旧闻》等著作介绍,袁世凯任大总统时曾派郭世五(原名郭葆昌)在景德镇担任陶务监督,是我国陶瓷史上最后一个督陶官。

此人在担任督陶官前后的一段时间内,主要是发展仿古瓷。

由于他常驻景德镇,对窑工熟悉,也有条件用重金聘用制瓷能手。

郭氏仿雍正、乾隆的珐琅彩和粉彩瓷,胎质纯白、画工精细、色彩瑰丽。

1949年郭氏亲属捐献给故宫博物院的瓷器中,就有多件类似的器物,以瓶为主,瓶体多为撇口灯笼式,器表纹饰主要以人物为主,有婴戏图,麻姑献寿图,高士图以及古代文人喜爱的琴、棋、书、画图案。

继承乾隆时的施彩方法,以珐琅彩为主,部分纹饰加施粉彩,画面纹饰精美,生动活泼。

其款识均为红彩篆书或楷书“居仁堂制”、“觯斋主人”、“陶务监督郭葆昌谨制”等。

这种精品在当时古董界称为“洪宪”瓷或称民国珐琅彩。

民国早期“洪宪”瓷已成为郭氏仿品的代称。

由于制作水平高,当时“洪宪”瓷名噪一时,不少古董商因此牟取高利。

故宫藏品中还有郭世五专为他自己烧制的仿雍正粉彩瓶,瓶高30厘米左右,洗口、细颈、溜肩、圆腹、圈足,瓶身以下部装饰为主,绘盛开的花卉和草虫、蝴蝶,如海棠菊蝶瓶、百合花草虫蝶瓶、兰花灵芝瓶、牡丹瓶、月季花瓶、梅竹瓶等。

瓶底有两种款识,一种青花楷书“大清雍正年制”之字款,一种红彩篆书“郭世五”三字款。

仿雍正粉彩瓶均通体白釉泛青,色彩有的艳丽,有的淡雅,远效果较为漂亮,具有雍正粉彩的韵味。

仔细观赏,足内面有较大鬃眼,蓝色彩料偏黑灰调,彩料表面不光润,与雍正粉彩真品相比则相形见绌。

古玩世界 民国时斋堂款的粉彩瓷器民间收藏很多,绘画也很精细,可与雍正粉彩媲美。

民国初期重要的堂名款如下: “颐寿堂”。

此款器物有折枝桃花小碗、人物纹灯笼式尊、花卉提梁壶等,它们造型秀美,色彩淡雅,每件瓷画宛如一幅工笔画

与雍正粉彩相比,桃花使用的粉红色过于浓艳,绿色花叶加入粉质,整个画面立体感差。

“静远堂制”。

此款为北洋军阀徐世昌专用品。

有各种粉彩花鸟纹瓶、黄花碧桃碗、花卉式杯、梅花式提梁壶等,均摹仿雍正粉彩精细的艺术风格

“延庆楼制”。

为北洋军阀曹锟专用品。

目前见到的资料,“延庆楼制”款的瓷器都是大瓶。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高达100厘米的粉彩锦地开光人物纹大瓶,在瓶口的里部红彩书写“延庆楼制”四字楷款。

此器高大、造型规整、纹饰线条流畅。

“千件”大瓶也是民国瓷器的一大特色,有青花、颜色釉、粉彩等品种。

笔者在泰国文物店里见到高达1米多的黄地粉彩开光人物大瓶,人物绘画十分精细,粉彩加施料彩,具有乾隆粉彩的韵味,充分反映了民国早期的制瓷水平,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居仁堂制”款的粉彩瓷器是郭世五为袁世凯特制的。

真品都具有清代御窑粉彩的风格。

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藏一件红彩篆书“居仁堂制”款粉彩云蝠纹赏瓶,此瓶造型、纹饰、色彩均与光绪御窑粉彩赏瓶一样,其特征为口微撇、长颈、圆腹、圈足。

颈部绘粉彩云蝠纹,腹部绘红彩二龙戏珠加饰粉彩朵云纹,通体加饰金彩边线,显得金碧辉煌。

故宫珍藏一套青花篆书款“居仁堂制”粉彩餐具,其装饰仿乾隆粉彩轧道工艺。

器里绘青花云鹤,器心青花绘一组牛郎织女图。

器外壁为胭脂紫地轧道四开光,光内分绘粉彩牛郎和织女各二图。

此套餐具据传是袁世凯的亲戚婚庆用品。

以上两例“居仁堂制”款粉彩瓷器都具有清代宫廷用瓷的风格,应是郭世五为袁世凯制的。

古玩世界 现在社会上流传着不少民国时期民间使用的粉彩瓷器,以餐具、茶具的数量最多,有的胎体轻薄,多绘花卉或山水人物,色彩较浓艳,器底款识用青花或红彩仿写清代各朝款识,或红彩乾隆图章式伪款,或红彩楷书“乾隆年制”四字伪款。

是在这款器物中有的瓷画较精美,是可以收藏的,因为这毕竟是近百年前代表瓷器最高水平的工艺珍品。

当代民间流传的“洪宪年制”款的粉彩瓷器,都是很粗糙的赝品。

民国时有一种红彩“洪宪年制”款的粉彩商品瓷。

当时由于袁世凯称帝仅八十三天,袁倒台后一些古董商人为招览生意,将袁世凯的年号“洪宪”作为瓷器的款识,制作了许多“洪宪年制”款的粉彩瓷器,绘画花卉、花鸟人物纹饰。

这些伪款的民间粉彩瓷器风靡一时,国内外流传甚广。

北京故宫博物院保存有一对粉彩...

康熙粉彩瓷器有什么特点

康熙雍正粉彩瓷器有哪些特点。

粉彩始创于康熙,极盛于雍正。

康熙晚期在珐琅彩瓷制作的基础上,景德镇窑开始烧制粉彩瓷,但制作较粗,仅在红花的花朵中运用粉彩点染,其他纹饰仍沿用五彩的制作。

目前主要发现有两个品种:一是白地粉彩器;一是绿、黄、紫三彩瓷上加有胭脂红(金红)彩。

到了雍正朝,无论在造型、怡釉和彩绘方面,粉彩瓷均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粉彩是雍正彩瓷中着名的品种之一,彩料比康熙朝的要精细,色彩柔和,皴染层次多。

大多数在白地上、少量在色地上绘纹饰。

以花蝶图为多,牡丹、月季、海棠、四季花也极为普遍。

人物故事图,在粉彩中也比较多。

此外,粉彩瓷中谐音的“蝠”(福)、“鹿”(禄)图案十分多见。

当时突出的是所谓“过枝”技法。

故宫藏清雍正粉彩瓷雍正早期有康熙五彩风格,粉彩纹饰多绘团花、团蝶、八桃蝙蝠(喻意多福多寿)、过枝花卉、水仙灵芝、仕女、麻姑献寿、婴戏等。

纹饰明显疏朗、规整。

如粉彩过枝桃蝠盘,从盘外壁开始绘桃枝叶及桃,通过盘口过到盘心接绘桃枝叶及蝙蝠,雍正时期一般绘8个桃,乾隆时多绘9个,有“雍八乾九”之说。

雍正朝画的蝙蝠翅膀高级下弯有钩,钩中有一点,嘴上有毛(但不)。

仕女幼童人物较小,面目清秀,或有疏简的山石树木等背景,或留较多的空白。

这时和康熙朝一样,较多地使用“金红彩”,精细之作还在纹饰上方用墨彩行书题相应的诗词歌赋,并绘红色迎首或压角章,显露出当时社会文人的儒雅之风。

一般民窑多在碗、盘、炉、罐、盘口瓶、小瓶上绘粉彩纹饰。

谢谢...

珐琅彩瓷器和粉彩瓷器的联系和区别

“珐琅彩”与“粉彩”的原料异同点应该说,“珐琅彩”与“粉彩”都是在玻璃粉末中加入不同的呈色金属氧化物。

玻璃粉末为基本釉,是由玻璃研磨制得,主要原料是石英、长石、硼砂、氟化物等按照适当比例混合配置。

呈色金属氧化物的主要作用是呈色,即混合在基本釉中,使其产生不同发色效果。

应该说制作各色珐琅釉的原理与制作玻璃时加入不同金属氧化物制作出不同“色玻璃”的原理大同小异。

这里需要提及,与笔者想法矛盾的是根据景德镇仿古瓷者的看法,两者釉料存在极大区别。

珐琅料在景德镇失传多年,现在(2005年9月)许多仿古瓷者都在联合研制珐琅料,据说如果研制有所突破,将给珐琅彩瓷的仿古市场带来巨大冲击。

笔者无法对彩瓷釉料进行化学分析,因此这里不多牵扯,待日后条件允许再作涉及。

民国时期瓷器的特点

公元1911年至1949年这一时期,称为民国时期,是中国瓷业萧条衰落的时期。

但专家认为,客观地讲,这30多年里也有不少精品瓷器。

据陶瓷收藏名家胡义河介绍,可将民国陶瓷分为4个大类,分别是:其一,袁世凯复辟帝制在景德镇烧制的御用瓷,这些器物可称之为民国宫廷瓷;其二,清末民初官窑瓦解,官窑良工在中国第三次(清末至民初)收藏高潮中,制作了大量的仿古瓷,这些瓷器可称之为民国仿古瓷;其三,民国期间以文人潘宇、汪晓棠以及珠山八友等为代表的绘瓷名家创造了新兴的粉彩工艺,这些新兴的粉彩之作可称之为民国粉彩新艺瓷;其四,民国期间为抵制洋货,兴我国货,厦门福建宝华制瓷有限公司、萍乡瓷业公司、湖南瓷业公司等30多家公司纷纷成立,它们生产的是日常生活用瓷,这些生活用瓷,可称之为民国生活瓷。

此四者中,前三者都颇具收藏价值。

1916年,袁世凯效仿明、清历代皇帝的做法,在景德镇设御窑,任命郭葆昌为督陶官,烧制名贵瓷器,供宫廷使用。

郭葆昌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任督陶官,在他的主持下,景德镇御窑制造了以“居仁堂”为款名的瓷器,其胎质、釉面和彩绘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民国时期仿古风盛行,无论什么年代、什么窑口无所不仿,仿古范围包括瓷质,釉色及彩绘等各方面,青花器也不例外。

少数器物在技巧上达到“乱真”的地步。

如民国孙瀛洲先生专仿明代前朝青花器,他仿制的永乐、宣德青花盘、碗类,凝重结晶的青花斑点深入胎骨之间,效果与真正永乐、宣德青花器相似,极难辨识。

民国初期出现了新粉彩。

新粉彩瓷画与传统粉彩相比,无论在造型、线条、光泽、色彩等方面都吸收了近代画的营养,作品以工见长,色彩浓艳,更符合大众市民的欣赏水平。

1928年,在画师王琦的倡导下,王大凡、程意亭、汪野亭、何许人、徐仲南、邓碧珊、田鹤仙、毕伯涛、刘雨岑成立了“月圆会”,称为“珠山八友”。

而在当时与珠山八友齐名的著名画师还有张志汤、方云峰、汪大沧、余翰青、张沛轩、汪小亭、程芸农等人。

这些画师以瓷当纸,作品题材包括山水、人物、花卉等,笔法、墨韵、色彩均极为精妙,加上题款、印章,构成了完整的绘画作品,而当时又流行绘瓷名家个人用印,因而留下一批艺术个性非常强烈的作品,有些作品甚至在当时就已超过清代官窑瓷器的价格。

拍市受宠 民国瓷器日渐升温是近两年的事。

在2002年的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曾经一次推出了民国粉彩瓷器12件。

其中“粉彩罗汉像”以4.95万元成交;“粉彩魁点斗图观音瓶”估价6万元至8万元,最终以13.2万元成交。

在2003年北京荣宝秋季拍卖会上,一件民国粉彩人物牧童骑牛图花瓶,估价8万至9万元,最后以9.68万元人民币成交。

此前,已有一件民国粉彩人物纹瓶,底上有蓝料款印章“陶务监督郭葆昌谨制”。

这件拍品开始估价3.6万元,经过一番竞投,最后以6万元成交。

这已经高于清晚期普通官窑的价位了。

还有一对民国粉彩锦地开光人物图瓶,以25万元成交。

专家认为,民国瓷器精品之所以被逐渐看好,是因为无论从烧造技术上,还是图案设计、绘画技法上,都不亚于清晚期的官窑瓷器,民国精品大多仿清三代官窑瓷器流至海外的不少,世界上很多博物馆都把这些民国仿品看作清三代的官窑,这无意中抬高了民国瓷的档次,加之民国仿品距今也近百年,有不少仿品完全可以和清三代官窑瓷媲美。

这些都给藏家收藏民国仿瓷带来了信心。

当然,收藏民国瓷器自然收藏精品。

据北京故宫博物院明清陶瓷研究专家陈润民此前介绍,民国粉彩瓷中要数由郭葆昌监制的“洪宪”古瓷最为精美。

其胎体轻薄、洁白细腻、胎质坚硬,瓷化程度非常高;器形秀美,足边修胎都很规整,堪称民国“官窑”。

题材纹饰摹古、创新兼而有之,布局工整细腻,笔法缺乏气韵,具有鲜明的民国风格。

需要指出的是,存世的一些书有“洪宪年制”、“洪宪御制”款的瓷器,应为后来的仿制品。

一般均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器物胎白釉净,无桔皮纹,彩色明丽丰满。

“洪宪”瓷以其精良的制作和与中国近代的一些重要事件相联系具有的神秘色彩,而自然地成为藏家追捧的对象。

民国瓷: 1、品种及工艺特点: 民国瓷:全方位仿造历代以来的重要瓷器,少量的仿造精细优美,但大部分胎体粗糙,胎釉结合不紧,易脱落。

民国瓷器较有独到之处的是清朝咸丰年间风行的浅绛彩瓷和民国初年兴起的新粉彩瓷。

浅绛彩瓷来源于元代黄公望的浅绛山水画法,把此画法用到了瓷器装饰上,则有别于前朝。

新粉彩瓷的特点,是把瓷器当作画板,将以往各朝精细工笔画,特别是山水、花鸟画稍加改编,完全体现在瓷器装饰上,扩大了彩瓷装饰的范围,这种画法成为当时景德镇瓷器彩绘的主流。

主要代表人物为王琦、王大凡、汪野亭、何许人、邓碧珊、刘雨岑、程意亭、毕伯涛、徐仲南、田鹤仙等人。

产地: 造型与纹饰: 造型纹饰多仿前朝。

纹饰上出现了民国时期特有的工笔人物画等。

地位: 珠山八友瓷器被称为民国时期的代表品种,代表了民国彩瓷的最高水平。

备注: 民国作为清朝结束紧接之后的时期,瓷业生产完全受清朝影响,一...

赞美瓷砖的句子有哪些?

(1)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

(2) 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

瓷质“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

薄胎瓷人称神奇珍品,雕塑瓷为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品。

(3)指尖轻轻划过桌上的青花瓷,那釉色却如丝如雨般流进我的心中。

素白玉胚素面无华,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

侧锋勾勒的玄青色牡丹如回眸一顾的盈盈笑靥,含蓄美丽如含苞未放的花蕾。

(4)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已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5) 在瓷器展中,我看到了一件名叫“中国红·牡丹缀”彩绘花瓶。

本品通体呈红色,上缀有盘根错节的牡丹,刚看上一眼就让我着了迷。

(6)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

(7) 瓷器是中国的特产,有的瑰丽;有的朴素;有的简约。

但都透露出一股中国风。

(8)千百年来,多少精品陶瓷都是从这些不起眼的泥土演变而,可看到光鲜美丽的外表下,很少能想起它们曾经受过多大的苦难。

(9)瓷器是中国发明的,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

英文里“中国”和“瓷器”都是“china”,这也充分说明了精美的瓷器完全能够作为中国的代表。

(10)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

(11)泥土在炉火高温中中羽化自己,只为熔炼变成陶瓷让人们另眼相看。

(12) 看!瓶身那一朵朵盛开的牡丹花,在春风里尽显妖娆。

美丽的陶瓷,是多么珍贵,多么美丽,我是多么爱它!...

古代陶瓷瓶分类

尖底瓶新石器时代陶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

汲水器。

红陶质,手工制作。

器形为小直口,细颈,长圆腹,尖底,肩部或腹部有对称的双系,用以穿绳。

器表有多绳纹。

烧结程度较好,质地坚实。

汲水时由于重力作用,瓶口会自然向下,待水将满时,瓶身自动倒转,口部向上。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及马家窑文化遗存中发现的尖底瓶略有不同。

庙底沟类型的尖底瓶为双唇,小口,器身瘦长,肩腹部无系。

马家窑文化的尖低瓶为侈口,直颈,折肩,腹有双系以细泥橙黄陶制成,器表涂浅红色陶衣,以黑彩绘旋纹,纹饰充满动感,制作精细。

传瓶流行于隋唐时期的器形,即单口,双腹并联的双缡尊,自铭“传瓶”。

目前仅发现两件,分别收藏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后者出土于西安郊区隋大业四年(608年)李静训墓。

葫芦瓶 形似葫芦的瓶式。

自唐以来,因其谐音“福禄”,为明间所喜爱,遂成为传统器形。

及至明代嘉靖时,因皇帝好黄老之道,此器尤为盛行并多有变化;除传统器形外,又有上圆下方式,蕴含天圆地方之意。

至清康熙时,成为外销瓷品种之一,器形比明代的高大,并出现三节或四节式葫芦瓶。

雍正以后,创制一孔葫芦瓶,嗣后变化多端,其中器口内敛,卧足,饰对称如意绶带耳者又演化为“如意尊”。

多角瓶唐至五代流行的器形,由三国,两晋时的古仓罐演变而来。

造型为上小下大弧形台阶的多重塔式器身,每级装饰多个垂直或斜直的圆锥角。

吴地方言中“角”,“谷”音近,故多角又寓“多谷”,江浙一带民间取其“五谷丰登”吉祥之意。

盘口瓶 瓶式之一。

因瓶口似浅盘而得名。

流行于唐,宋时期。

净瓶佛教僧侣“十八物”之一,游方时可随身携带以储水或净手。

他渊源于佛国印度,后随佛教传入中国,日本,朝鲜及南洋群岛诸国。

梵语音为“捃雅迦”,“君迟”,“军持”,中译为瓶或澡瓶。

瓷质净瓶流行于唐,宋,辽时期。

造型为管状细长瓶,颈中部突出如圆盘,长圆腹,圈足,肩部上翘的短流多作瑞兽首形。

元, 明以后多称“军持”。

器身多扁圆,颈较短,流肥硕。

入清以后,这一器形为皇家垄断,演变为直颈,丰肩,敛腹,高圈足外撇如盖展开,无流,成为清朝朝廷赐给西藏高级僧侣插草供佛之物,故又改称“藏草壶”。

玉壶春瓶北宋时创烧的一种瓶式,呈撇口,细颈,垂腹,圈足,由宋人诗句中“玉壶先春”一词而得名。

宋代主要由北方各窑口烧制。

入元以后,其形制遍及南,北方诸窑, 并且出现八方形与器身镂雕装饰。

明,清两代,器身普遍比宋,元器矮粗,并成为传统器形一直延续至清末。

梅瓶北宋创烧的一种瓶式,因口之小仅容梅枝而得名。

又称“经瓶”。

造型为小口,短颈,丰肩,敛腹,瓶体修长。

磁州窑造器上有开光黑彩书“清洁美酒”,“醉乡酒海”等文字,可知其为酒具;但辽墓壁画中所见用来插花,可见又系陈设品。

宋器一般呈蘑菇形口,器身修长秀丽。

元代呈平口,短颈上细下粗,器形雄伟。

明以后多唇口,器身也随各朝审美情趣变化略有不同。

贯耳瓶 瓶式之一。

流行于宋代。

器形仿汉代投壶式样,直径较长,腹部扁圆,圈足,颈部两侧对称贴竖直的管状贯耳。

哥窑,官窑,龙泉窑等多有烧制。

清代亦有仿制。

弦纹瓶 又称起弦瓶,瓶式之一。

因瓶体环绕一道道凸弦纹作装饰而得名。

宋代定窑,官窑,哥窑,龙泉窑等多有烧制。

多管瓶 又称牛角罐。

冥器。

流行于宋的一种瓶(罐)式。

因瓶肩部各面分布着直立的多棱形或圆形管而的名。

瓶直口,上有花纽盖,瓶身有圆管式和多级塔式,有五管,六管之分,管中空,多与瓶不通。

龙泉窑烧制数量较大,此外温州,磁州窑,均有烧制,北方磁州窑制品,瓶体较肥硕,肩部直立的六管短而粗。

洗口瓶 瓶式之一。

因瓶口似浅洗而得名。

流行于宋,以龙泉窑烧制量最大。

南北各窑场所烧制的洗口瓶,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种:一种为洗口,直颈,折肩,筒式腹,浅圈足;另一种是洗口,长颈,扁圆腹,圈足。

琮式瓶 仿新石器时代玉琮造型的一种瓶。

圆口,短颈,方柱形长身,圈足,口,足大小相若,有的器身四面有凸起的横线装饰。

最早的瓷质琮式瓶见于南宋官窑与龙泉窑器。

明代石湾窑此类造型多施月白釉。

入清以后,器身横线装饰演变为八卦纹,故后期又称为“八卦瓶”。

蒜头瓶瓶式之一。

仿秦汉时期陶器造型。

因瓶口似蒜头形而得名。

瓷质蒜头瓶宋代始烧,流行于明,清时期。

基本形状为口部作蒜头形,长颈,圆腹,圈足。

明,清时瓶的腹部多有变化,蒜头形口因大小而异。

瓜棱瓶瓶式之一。

流行于宋,辽时期。

特征是瓶的腹部均匀分布着纵贯的凸凹弧线,将瓶体分成瓜棱形。

其造型是撇口,直颈,长圆瓜棱形腹,圈足作外撇花瓣式,以景德镇烧制的品种最多。

花口瓶瓶式之一。

因瓶口似开放的花朵而得名。

流行于宋、金时期,唐代已有烧制。

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丁道刚作瓶大好"铭花口瓶,瓶口似莲花瓣形,细颈,溜肩,球形腹,圈足,瓶口部有人面形把,与肩部相接。

宋代景德镇、磁州、耀州等窑都烧制花口瓶,基本形式为花口,细颈,圆腹,撇足。

北方窑场宋、金两代花口瓶的区别在于足部变化,宋代撇足较矮,金代...

景德镇陶瓷的简介 少点字

景德镇是"瓷器之国"的代表和象征,制瓷历史悠久,瓷器精美绝伦,闻名全世界,固有"瓷都"之称.景德镇生产瓷器的历史源远流长,唐代烧造出洁白如玉的白瓷,便有“假玉器”之称。

在宋代御次殊荣,即皇帝宋真宗将年号景德赐给景德镇,于是景瓷驰名天下。

之后,历经元,明,清三代,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全国制瓷中心

时至清康,雍,乾三朝,瓷器发展到历史颠峰。

2000多年的制瓷文化和技艺的深厚积淀,为景德镇奠定了举世公认的瓷都地位.景德镇瓷器"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尤其是熔工艺,书法,绘画,雕塑,诗词于一炉,真是"贵逾珍宝明逾镜,书比荆关字比苏".典雅秀丽的青花,五彩缤纷的彩绘,斑斓绚丽的色釉,玲珑剔透的薄胎,巧夺天工的雕塑,无一不是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在乾隆时期,景德镇的瓷窑很多,而且分布很广,除官窑外,还有民窑两三百处,工匠数以万计.这个时期生产的青花瓷画面清晰干净,色彩翠蓝光艳,给人以清新明快之感.五彩瓷器色调强烈,富丽堂皇,较之明代又有发展.创作的粉彩瓷器色调柔和,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

在瓷胚上用西洋油画激发作画,再入窑烧制成的珐琅彩瓷器,融汇中西,异常精美,是皇宫的专用品。

在这些绚丽多彩的名贵瓷器,通过各种渠道,沿着路上"丝绸之路",海上"陶瓷之路","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为传播中华文化艺术,经贸交往,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世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古代瓷器有什么鉴定的窍门,

(一)造型是鉴定瓷器的重要依据 仿制古陶瓷,往往得其形似而失其神采,能效其隽秀,未必能学其古拙。

因为一件器物的创作,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都有密切的关系

一般说陶瓷器在纹饰、胎釉等方面均能体现各时代的特色,但造型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

所以若能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可以在鉴定工作中掌握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

观察器形首先要对历代造型有一个基本概念。

陶瓷器的形状,大体是古时简朴,随同时代的演进而渐趋繁复。

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论,元代造型大多较为钝重稚拙,无论青、白瓷器都比一般宋、明瓷器显得突出。

尤其是日常应用的坛、罐、瓶、壶及盘、碗等一般器物,常见有相当大的器形。

例如传世的元青花与釉里红大碗有口径达42厘米,青花和釉里红大盘的口径也在45~58厘米左右。

由于胎体厚重,烧制不易,难免有翘棱、夹扁、凹心、凸底等变形的缺陷,因而过去文献多有元瓷粗率之论,其实这是不够全面的。

元瓷纹饰之丰富多采,固不侍言,即以大盘造型而言,十二瓣板沿花口的多是花口花底(口、底均为十二瓣花形),足见当时制作认真,虽底足之微也不轻易放过。

此种作法到明代永、宣以后便不复见(永、宣只见有花口花足的把碗和中型碗、洗,而无花足盘)。

永乐时一般盘、碗的底心也多是外凸内凹,圈足较元代放大,显得格外平稳。

特别是胎土陶炼精细,造型轻重适宜。

永乐时期另有一种纯白脱胎带暗花的器皿,胎体非常轻薄,清代人形容它曾有所谓“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的诗句。

这种“薄如卵幕”的瓷器,造型精美,都是盘、碗之类,后世虽有仿作,但在暗花纹饰的技巧上仍有所不及。

宣德瓷器的造型种类更加繁多,无论盘、碗、杯、壶、罐、瓶等制作都非常精致,而且能独出心裁,锐意创新,如“无挡尊”可称是空前之作,除乾隆时曾经仿制外,后世很少有此种仿品。

目前传世品中常见的永、宣时期造型有:鸡心碗、花浇、僧帽壶、长圆腹执壶(流口为葫芦形)、天球瓶、扁腹绶带葫芦瓶、四季委角兽耳瓶和菱花式洗、菱花式把碗等。

至成化时期在瓷质方面精益求精,造型唯重纤巧,而且也无大器。

弘治传世瓷器虽不多,但以黄釉双耳罐、碗著称于世。

正德时期最突出的造型有笔架、插屏、墩式碗、磨盘式香盒、七孔出戟圆腹高足瓶等。

嘉、万以后造型渐趋复杂,在器形上有很多创新之作,文献上有所谓“制作益考,无物不有”的记载。

只以文具一项来说,就有笔架、笔盒、笔洗、水丞、砚台、颜色碟、颜色仓(俗称温盂)、印盒等多种多样。

更有大鱼缸、大罐、大瓶、大盘(嘉靖黄地青花大盘口径有达80厘米的)等,器形之巨尤胜过元代;其他如镂空瓶、壁瓶、捧盒、方斗杯、灯台、绣墩等不胜枚举。

可以说在风格上厚重古拙与轻盈华丽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宣、成时期的作品来未免粗制滥造。

清代无论在器形或种类方面均显著增多,并且制作精巧。

其中以康熙时期创新之作独树一帜。

琢器中如琵琶尊、马蹄尊、象腿尊、凤尾尊、观音尊、太白尊、苹果尊、杏叶尊、棒棰瓶、布布橙、倒载、柳叶以及凸腹花觚等都是前代少有的器形。

雍正时期在器形的创作方面也是丰富多彩的,如双陆尊、三羊尊、虬耳尊、鹿头尊、络子尊、牛头尊、蒜口绶带如意尊、撇口橄榄瓶、太白坛、菊瓣盘等。

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窑及永、成瓷器不仅胎釉、纹饰维妙维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乱真。

乾隆时期比较突出的造型有转颈瓶、转心瓶、转带瓶、花篮、扇子及书式印盒、书式金钟罩等。

这一时期无论创新、仿古都达到了高潮,所仿铜、石、漆、玉、竹、木器以及象生物品均十分相似。

到了嘉庆、道光以后,则大多因袭旧制,很少见有创新之作。

造型从精美蜕变为粗笨,已逐渐失去前期的优秀传统。

例如玉壶春瓶的造型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区别并不显著,以后渐渐变得笨拙,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竟变成短颈丰腹的矮粗形式,造型远不及以前那样精美秀丽了。

知道了元、明、清瓷造型的基本特点之后,进而还需掌握观察造型的方法。

一般首先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

很多同类的器皿乍看外表极为相似,仔细观察这三个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结论。

例如明代中期瓶、壶、罐一类的琢器造型,多在腹部留有明显的接痕,而清代以后制品由于旋削细致,此种接痕多不明显。

如此所谓一线之差,往往在断代辨伪的工作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又如元代大盘盘身弧度较小而浅,明代永、宣大盘盘身弧度稍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后者底大。

特别是永乐造型,无论大小盘、碗多是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内墙向外稍撇,较外墙约矮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

其他如明末清初许多民窑盘、碗底常有明显的轮状旋削痕(即所谓“跳刀”),而在官窑瓷器中则极为少见。

至于康熙大盘有些是双圈底,民窑三彩平底器物下面多有“麻布纹”,也是当时造型上比较常见的特征。

文物工作者在鉴别新旧真伪时每以这些作为一部分依据。

有些时代接近或后世所仿前代的精品,由于纹饰画法和胎釉原料前后相似,常常很不容易区分。

例如永、宣青花撇口碗多在碗里绘三层纹饰,碗外绘四层纹饰...

历史上瓷画师袁荣兴是谁什么年代

袁荣兴,民国早期景德镇画瓷名家,江西瓷业公司签约画师,和他同批签约的有马庆云,罗宿等瓷画家袁荣兴的资料很少。

马庆云 (1939.10—) 女, 河南郑州人。

擅长水粉、水彩画。

1 962年毕业于郑州艺术学院美术系,1965年毕业于开封师范学院艺术系美术专业

河南大学 美术系副教授

作品有《我的小花园》、《矿山》、《读》等。

罗 宿 男,又名罗会昭。

1920年2月生,湖南省新化县人。

河南省邵阳市第五中学教师

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湖南分会、湖南诗词协会、湖南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会员及邵阳楹联学会、邵阳诗词协会会员与理事。

幼年曾从在两江总督魏光焘处当家庭教师的陈世藩,学习古典诗词,后又在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深造,对中国传统文化,颇有研究,建国前曾任新化文献委员会编纂,修《新化县志》,并任中学教员,入当时学典《湖南教育》。

建国后,历任邵阳市中等学校教员三十五年。

又在邵阳市中等学校教员三十五年。

又在邵阳市市志编纂委员会任编辑连续五年,获先进工作者证书,爱好业余创作。

建国前著有《无聊斋志异》。

近年合编又写稿尤多的《宝庆揽胜》译入日本,更名《宝庆物语》。

美国洛杉矶报,选有 和姜逸樵博士诗。

作品及传略,载入《中华当代诗词家大辞典》、《绝妙好联赏析辞典》、《华夏吟友》、《中华人物辞海》与《世界名人录》诸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