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文天祥诗词特色特点



吴旭 宋林认为文天祥的诗词创作有什么特点?【古风】 诗体名。即"古诗"、"古体诗"。李白有古风五十九首,明胡震亨谓其内容"非指言时事,即感伤己遭",中有不少名篇。【古体诗】 亦称"古诗"、"古风"。

吴旭 宋林认为文天祥的诗词创作有什么特点?

【古风】 诗体名。

即"古诗"、"古体诗"。

李白有古风五十九首,明胡震亨谓其内容"非指言时事,即感伤己遭",中有不少名篇。

【古体诗】 亦称"古诗"、"古风"。

诗体名,和近体诗相对。

产生较早。

每篇句数不拘。

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

后世使用五、七言者较多。

不求对仗,平仄和用韵也较自由。

【四言诗】 诗体名。

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句为主。

我国古代诗歌中最早形成的诗体。

春秋以前的诗歌,如《诗经》,大都为四言。

汉代以后,格调稍变。

自南朝宋齐以后,作者渐少。

【五言诗】 诗体名。

由五字句所构成的诗篇。

起于汉代。

魏晋以后,历六朝隋唐,大为发展,成为古典诗歌主要形式之一,有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六言诗】 诗体名。

全篇每句六字。

相传始于西汉谷永,一说东方朔已有"六言",其诗均不传今所见以汉末孔融的六言诗为最早。

有古体近体之分。

但均不甚流行。

【七言诗】 诗体名。

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为主,当起于汉代民间歌谣。

旧说则谓始于《柏梁台诗》,恐不可信。

魏曹丕《燕歌行》,为现存较早的纯粹七言诗。

到了唐代,大为发展。

有七言古诗、七言律诗、七言绝句。

与五言诗同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

【杂言诗】 诗体名。

古体诗的一种,最初出于乐府。

诗中句子字数长短间杂,无一定标准,最短仅一字,长句有达九、十字以上者,以三、四、五、七字相间者为多。

【乐府】 本指古代音乐官署。

"乐府"一名,始于西汉,惠帝时已有"乐府令"。

至武帝始建立乐府,掌管朝会宴飨、道路游行时所用的音乐,兼采民间诗歌和乐曲。

乐府作为一种诗体,初指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后用以称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

宋元以后的词、散曲和剧曲,因配合音乐,有时也称乐府。

【歌行】 古代诗歌的一体。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

后遂有"歌行"一体。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行"是乐曲的意思,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贞《索隐》。

【赋得】 凡摘取古人成句为题之诗,题首多冠以"赋得"二字。

南朝梁元帝即已有《赋得兰泽多芳草》一诗。

科举时代之试帖诗,因诗题多取成句,故题前均冠以"赋得"二字。

同样也应用于应制之作及诗人集会分题。

后遂将"赋得"实用为一种诗体,即景赋诗者亦往往以"赋得"为题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

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

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 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 我们可以说. 凡不受近体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乐府产生於汉代,本来是配音乐的,所以称为"乐府"或"乐府诗"。

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

到了唐代以后,文人摹拟这种诗体而写成的古体诗,也叫"乐府",但是已经不再配音乐了。

由於隋唐时代逐渐形成了新音乐,后来又产生了配新音乐的歌词,叫做"词"。

词大概产生於盛唐。

在乐府衰微之后,词产生之前的一个过渡时期,配新乐曲的歌辞即采用近体诗。

像王维 的《渭城曲》、李白的《清平调》,都是近体诗的形式。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

律诗的韵、平仄、对仗。

都有许多讲究。

由於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

律诗有以下四个特点:a 、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b、押平声韵; c、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d 、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

长律自然也是近体诗。

长律一般是五言的[2] ,往往在题目上标明韵数,如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就是三百六十字;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就是一千字。

这种长律除了尾联(或除了首尾两联)以外,一律用对仗,所以又叫排律[3].绝句比律诗的字数少一半。

五言绝句只有二十字,七言绝句只有二十八字。

绝句实际上可以分为古绝、律绝两类。

古绝可以用仄韵。

即使是押平声韵的,也不受近体诗平仄规则的束缚. 这可以归入古体诗一类。

律绝不但押平声韵,而且依照近体诗的平仄规则. 在形式上它们就等於半首律诗。

这可以归入近体诗。

[4] 总括起来说:一般所谓古风属於古体诗,而律诗(包括长律)则属於近体诗。

乐府和绝句,有些属於古体,有些属於近体。

(二)五言和七言 五言就是五个字一句,七言就是七个字一句。

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言古诗简称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古风分为五古、七古,这只是大致的分法。

其实除了五言、七言之外,还有所谓杂言。

杂言指的是长短句杂在一起,主要是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其中偶然也有四字句、 六字句、以及七字以上的句子。

杂言诗一般不别立一类,而只归入七古。

甚至篇中完全没有七字句,只要是长短句,也就归入七古。

这是习惯上的分类法,是没有甚麽理论根据的。

中国诗词乃中华文化浓缩的精粹,也是世界诗词花圃中的一朵奇葩。

其流传年代之久远...

吴旭 宋林认为文天祥的诗词作品为何会出现截然不同的两种特点?

①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②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③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至京口,得间奔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中兴机会,庶几在此.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④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真州逐之城门外,几旁徨死;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至通州,几以不纳死;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⑤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抄录:使北营,留北关外,为一卷;发北关外,历吴门、毗陵,渡瓜洲,复还京口,为一卷;脱京口,趋真州、扬州、高邮、泰州、通州,为一卷;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⑥是年夏五,改元景炎,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1)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 (2)得间奔真州( )(3)几彷徨死( ) (4)悲予志焉(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用法与“道海安、如皋”中的“道”相同的一项是( ).A.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B.风乎舞雩C.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3.下列句子中与“为巡船所物色”一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A.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 B.死生,昼夜事也C.为所欲为 D.予羁縻不得还4.下列句子中“为”字用法与“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相同的一项是( ).A.将以有为也 B.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C.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D.使北营,留北关外,为一卷5.翻译下列句子:(1)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2)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6.本文作者 ,他另有一首著名的诗歌叫做《 》,其中有一联名句广为流传:,至今仍被人们经常引用以表达爱国精神民族情感.7.根据文意,作者将作品集命名为《指南录》的原因是(用自己的话回答):8.请选取一个角度对第④段的艺术特点进行赏析.答案:1.(1)列举(2)机会(3)犹豫不决;走投无路(4)为……悲叹,为……感到悲哀2.B 3.D 4.B5.(1)不幸的是先有叛将吕师孟与我结仇,后有贾余庆(向对方)讨好献媚,我被软禁起来不能回国,国事也就不可收拾.(2)我接近死亡的边缘不知有多少回了!6.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7.“指南”即“指向南方”(“心向南方”),暗示作者身陷北元的种种坎坷与险境,同时表达了他即使身陷囹圄,即使面对死亡威胁,也无法改变对南宋朝廷、对汉民族的忠诚.8.示例(学生能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仅供参考):①修辞方面:十八个排比句,一气直下不可遏止,将作者所经历的险境加以叠化强调,不仅真实再现其九死一生的奇险经历,造成强有力的气势,更表现了作者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忠贞不渝的强烈情感,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震撼力.②语言方面:气势充沛,用语多变.整节文字,词知句密,繁音促节,读之停顿不得,胸中荡然而生充畅之气.同述“死”的危机,二十几个字蝉联而下,但无一相类,显出变化而又统一的特征,一句之中,前述死因,后述死情,互成因果,例如:“几自刭死”,是写自杀,源于“挟匕首以备不没”;“几从鱼腹死”,源于江中遇敌船;“几落贼手死”,源于“骑数千过其门”等.总之,语言应用切情切境且变化多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