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秋天太阳的古诗词



求写秋天的古诗词 出塞作 王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躲雕。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雪嫖姚。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

求写秋天的古诗词

出塞作 王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躲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雪嫖姚。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形容秋冬温暖太阳的诗词

来自友情的温暖1.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李白《送友人》) 3.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7.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8.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9.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 1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春日的温暖1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13、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元日》 1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15、粘衣欲湿桃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夏日的温暖16、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另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7、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刘禹锝《竹枝词》) 18、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白居易《观刈麦》) 19、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李商隐《晚晴》) 20、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21、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杜甫《夏夜叹》) 22、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

(戴复古《大热》) 23、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

李昂《夏日联句》 24、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岑参《休亭送华瞬王少府还县》) 25、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范成大《喜晴》) 26、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亭幽。

(杜甫《忸村》) 27、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

(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秋天的古诗、词

秋词 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鉴赏】“自古逢秋悲寂寥”,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

“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我言秋日胜春朝”。

“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

“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晴空一鹤排云上”,“排”,推,这里是冲的意思。

这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

你看,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碧蓝蓝的,一只雪白的仙鹤穿云直上,色彩多么绚丽,动作多么矫健,充满了勃勃生机。

这幅画面是对“秋日胜春朝”的生动注脚。

“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

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呼之欲出。

如果说,上句侧重写秋的“形美”,那么这句则突出秋的“神韵”,使“秋日胜春朝”的观点表现得更鲜明,更有力度。

求两首有关太阳的古诗词(整首)别太长

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登鹳雀楼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李白 乐府·日出入行 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

历天又入海,六龙所舍安在哉。

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裴徊。

草不谢荣春风, 木不怨落于秋天。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羲和羲

赞美阳光的古诗词

李白 乐府·日出入行 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

历天又入海,六龙所舍安在哉。

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裴徊。

草不谢荣春风, 木不怨落于秋天。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羲和羲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万里乾坤如甑,一轮火伞当天。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关于秋天的古诗词名句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有感》) 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李峤:《风》) 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李绅:《悯农有感》) 4.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汉乐府 长歌行》) 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6.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 7.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 8.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杜牧:《秋夕》) 9.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 10.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 11.秋丛饶舍似陶家,遍饶篱边日渐斜. (元稹 lt;菊花 ) 12.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13.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苏轼:《赠刘景文》) 14.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的:《山居秋暝》) 附加上其他几个楼主的也八九不离十了。

关于描写秋天的诗歌

描写秋天的诗 《秋晚的江上》 刘大白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裷了, 还驮著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秋天是什么? 秋天是碧云天,黄叶地。

秋天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秋天是稻浪滚滚,硕果累累。

秋天是中秋月饼,重阳的糕。

秋天是丰富多彩的,秋天是生机勃勃的。

秋天是温柔的, 她像一位母亲,孕育成熟了每一粒种子; 秋天是多情的,因为她有那么多的产儿。

春天洒下的种子,秋天就能得到收获!

有关秋天的古诗词(带点赏析的) 快呀!!!!!!!!!!!!!!...

《山行》赏析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① 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①“停车”句:因爱枫林晚景而停车观赏。

坐:因。

晚:天晚。

〔品评〕 这首诗,看来是从长途旅行图中截取的“山行”片断。

第三句的“晚”字 透露出诗人已经赶了一天路,该找个“人家”休息了。

如今正“远上寒山”,在倾斜的石径上行进。

顺着石径向高处远远望去,忽见“白云生处有人家”,不仅风光很美,而且赶到那里,就可以歇脚了。

第二句将“停车”提前,产生了引人入胜的效应。

天色已“晚”,“人家”尚远,为什么突然“停车”?原来他发现路边有一片“枫林”,由于“爱”那片夕阳斜照下的“枫林”,因而“停车”观赏。

“停车”突出“爱”字,“爱”字引出结句。

黄叔灿《唐诗笺注》云:“‘霜叶红于二月花’真名句。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云:“诗人之咏及红叶者多矣,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等句,尤脍炙诗坛,播诸图画。

惟杜牧诗专赏其色之艳,谓胜于春花。

当风劲霜严之际,独绚秋光,红黄绀紫,诸色咸备,笼山络野,春花无此大观,宜司勋特赏于艳李秾桃外也。

”不错,笼山络野的枫林红叶的确美艳绝伦,但被 “悲秋意识”牢笼的封建文人却很难产生美感。

用一个大书特书的“爱”字领起,满心欢喜地赞美枫叶“红于二月花”,不仅写景如画,而且表 现了诗人豪爽乐观的精神风貌。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霜叶”,由“上寒山”、“停车”的主人公用惊喜的目光统摄起来,构成一幅秋山旅行图。

当然,说这 是“图”, 并不确切, 因为“上寒山”、“白云生”、“停车”都是动态,“爱”更是活泼泼的心态,都画不出来。

全诗的重点在第四句,前三句全是为突出第四句起烘托、铺垫作用

一句用“寒”字,是为了唤起第四句“霜叶”;每二句写“白云”,是为了用色彩的强烈对比反衬第四句的“霜叶”异常“红”艳,给人以“红于二月花”的感受。

更有力的铺垫还是由急于赶路而突然“停车”以及由此突出的那个“爱”字,前面已分析过了。

还有“枫林晚”的那个“晚”字,意味着夕阳将落,火红的光芒斜射过来,更使满林枫叶红得快要燃烧。

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

兼之语言明畅,音韵和谐,宜其万口传诵,经久不衰 刘禹锡《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 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 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赏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

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

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

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胜春潮”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

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

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

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

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

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关于秋天的诗歌

找了好多,你自己看着挑吧,1秋天是有落叶的季节路上的枫叶掉了一地看起来桔黄色的一片我喜欢走在上面像是地毯的感觉因为我爱地毯但是我家没有秋天是有候鸟的季节有一次我看见城市大楼顶上的一群海鸥在迁徙有一些在追回落队的但是门前的鸽子和乌鸦他们从来不迁徙因为他们爱吃快餐秋天有很蓝的天空天空很高可能是天空的胸怀在秋天敞开了可能是经历过夏天的风吹雨打它释然了2秋天何其芳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蓬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3在秋的街头我无法找到雨巷无缘邂逅 有着丁香一样撑着油纸伞的姑娘在杨柳依依的河畔也无处寻觅春的踪迹繁华的都市闯入耳朵的尽是汽笛无法听到的永远是鸟鸣虫唱 包括秋蝉4《秋晚的江上》 刘大白归巢的鸟儿,尽管是裷了,还驮著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一九二三年)《鸽子》 胡适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气!有一群鸽子,在空中游戏。

看他们三三两两,回环来往,夷犹如意,——忽地里,翻身映日,白羽衬青天,十分鲜丽!(一九一八年)《秋晨》 于赓虞别了,星霜漫天的黑夜,我受了圣水难洗的苦孽,你方从我的背上踏过,欢迎啊,东曙,你又已复活!在这最后的瞬间,我睁眼双手抱住太阳的脚,看叶颤,花舞,听市声沉醉,直到落下欢欣的眼泪!(一九三四年)《沪杭车中》 徐志摩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艳色的田野,艳色的秋景,梦境似的分明,模糊,消隐,——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催老了秋容,催老了人生!(一九二八年)《私语》 徐志摩秋雨在一流清冷的秋水池,一颗憔悴的秋柳里,一条怯懦的秋枝上,一片将黄未黄的秋叶上,听他亲亲切切喁喁唼唼,私语三秋的情思情事,情语情节,临了轻轻将他拂落在秋水秋波的秋晕里,一涡半转,跟着秋流去。

这秋雨的私语,三秋的情思情事,情诗情节,也掉落在秋水秋波的秋晕里,一涡半转,跟着秋流去。

(一九二二年七月二十一日)《秋月呀》 徐志摩秋月呀!谁禁得起银指尖儿浪漫地搔爬呵!不信但看那一海的轻涛,可不是禁不住它玉指的抚摩,在那里低徊饮泣呢!就是那:无聊的云烟,秋月的美满,熏暖了飘心冷眼,也清冷地穿上了轻缟的衣裳,来参与这美满的婚姻和丧礼。

(一九二二年十月六日)《秋月》 徐志摩一样是月色,今晚上的,因为我们都在抬头看——看它,一轮腴满的妩媚,从乌黑得如同暴徒一般的云堆里升起——看得格外的亮,分外的圆。

它展开在道路上,它飘闪在水面上,它沉浸在水草盘结得如同忧愁般的水底;它睥睨在古城的雉堞上,万千的城砖在它的清亮中呼吸,它抚摸着错落在城厢外内的墓墟,在宿鸟的继续的呼声里,想见新旧的鬼,也和我们似的相依偎的站着,眼珠放着光,咀嚼着彻骨的阴凉:银色的缠绵的诗情如同水面的星磷,在露盈盈的空中飞舞。

听那四野的吟声——永恒的卑微的谐和,悲哀揉和着欢畅,怨仇与恩爱,晦冥交抱着火电,在这幽绝的秋夜与秋野的苍茫中,“解化”的伟大在一切纤微的深处展开了婴儿的微笑!(一九三0年十月)《秋天的梦》 戴望舒迢遥的牧女的羊铃,摇落了轻的树叶。

秋天的梦是轻的,那是窈窕的牧女之恋。

于是我的梦静静地来了,但却载着沉重的昔日。

哦,现在,我有一些寒冷,一些寒冷,和一些忧郁。

(一九三一年一月)《霜花》 戴望舒九月的霜花,十月的霜花,雾的娇女,开到我鬓边来。

装点着秋叶,你装点了单调的死,雾的娇女,来替我簪你素艳的花。

你还有珍珠的眼泪吗?太阳已不复重燃死灰了。

我静观我鬓丝的零落,于是我迎来你所装点的秋。

(一九三五年十月)《秋》 杜运燮连鸽哨都发出成熟的音调,过去了,那阵雨喧闹的夏季。

不再想那严峻的闷热的考验,危险游泳中的细节回忆。

经历过春天萌芽的破土,幼芽成长中的扭曲和受伤,这些枝条在烈日下也狂热过,差点在雨夜中迷失方向

现在,平易的天空没有浮云,山川明净,视野格外宽远;智慧、感情都成熟的季节啊,河水也像是来自更深处的源泉。

紊乱的气流经过发酵,在山谷里酿成透明的好酒;吹来的是第几阵秋意?醉人的香味已把秋花秋叶深深染透。

街树也用红颜色暗示点什么,自行车的车轮闪射着朝气;塔吊的长臂在高空指向远方,秋阳在上面扫描丰收的信息

(一九七九年秋)《江南草》 李季菊花怒放的秋天,我第一次来到了江南。

虽然我来也匆匆,去又忙忙,但你的美丽却一千倍地超过了我的想象。

望着你那花团锦绣的城市,最美丽的画卷都失去了颜色;漫步在风光明媚的水乡,就是传诵千古的绝吟也显得苍白。

你的美丽使我感到羞愧:词囊里竟找不到一个形容你的词藻。

人们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有关秋天的古诗词(带点赏析的) 快呀!!!!!!!!!!!!!!...

《山行》赏析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① 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①“停车”句:因爱枫林晚景而停车观赏。

坐:因。

晚:天晚。

〔品评〕 这首诗,看来是从长途旅行图中截取的“山行”片断。

第三句的“晚”字 透露出诗人已经赶了一天路,该找个“人家”休息了。

如今正“远上寒山”,在倾斜的石径上行进。

顺着石径向高处远远望去,忽见“白云生处有人家”,不仅风光很美,而且赶到那里,就可以歇脚了。

第二句将“停车”提前,产生了引人入胜的效应。

天色已“晚”,“人家”尚远,为什么突然“停车”?原来他发现路边有一片“枫林”,由于“爱”那片夕阳斜照下的“枫林”,因而“停车”观赏。

“停车”突出“爱”字,“爱”字引出结句。

黄叔灿《唐诗笺注》云:“‘霜叶红于二月花’真名句。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云:“诗人之咏及红叶者多矣,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等句,尤脍炙诗坛,播诸图画。

惟杜牧诗专赏其色之艳,谓胜于春花。

当风劲霜严之际,独绚秋光,红黄绀紫,诸色咸备,笼山络野,春花无此大观,宜司勋特赏于艳李秾桃外也。

”不错,笼山络野的枫林红叶的确美艳绝伦,但被 “悲秋意识”牢笼的封建文人却很难产生美感。

用一个大书特书的“爱”字领起,满心欢喜地赞美枫叶“红于二月花”,不仅写景如画,而且表 现了诗人豪爽乐观的精神风貌。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霜叶”,由“上寒山”、“停车”的主人公用惊喜的目光统摄起来,构成一幅秋山旅行图。

当然,说这 是“图”, 并不确切, 因为“上寒山”、“白云生”、“停车”都是动态,“爱”更是活泼泼的心态,都画不出来。

全诗的重点在第四句,前三句全是为突出第四句起烘托、铺垫作用。

第一句用“寒”字,是为了唤起第四句“霜叶”;每二句写“白云”,是为了用色彩的强烈对比反衬第四句的“霜叶”异常“红”艳,给人以“红于二月花”的感受。

更有力的铺垫还是由急于赶路而突然“停车”以及由此突出的那个“爱”字,前面已分析过了。

还有“枫林晚”的那个“晚”字,意味着夕阳将落,火红的光芒斜射过来,更使满林枫叶红得快要燃烧。

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

兼之语言明畅,音韵和谐,宜其万口传诵,经久不衰 刘禹锡《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 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 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赏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

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

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

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胜春潮”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

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

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

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

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

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