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赏析诗词艺术特色



求这首诗的赏析和艺术特色李白诗歌许许多,全部给岂不太多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求这首诗的赏析和艺术特色

李白诗歌许许多,全部给岂不太多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咏酒的诗篇极能表现他的个性,这类诗固然数长安放还以后所作思想内容更为深沉,艺术表现更为成熟。

《将进酒》即其代表作。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绎即“劝酒歌”,故古词有“将进酒,乘大白”云。

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

中逢元丹丘,登岭宴碧霄。

对酒忽思我,长啸临清飙。

”)。

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萧士赟)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抒。

诗篇发端就是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颍阳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

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

如此壮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语带夸张。

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

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是短促的单句(如“黄河落天走东海”)所没有的。

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如果说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

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情态宛如画出。

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与前两句把本来壮浪的说得更壮浪,是“反向”的夸张。

于是,开篇的这组排比长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

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同时也是由长句排比开篇的气势感造成的。

这种开篇的手法作者常用,他如“弃我去者,咋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沈德潜说:“此种格调,太白从心化出”,可见其颇具创造性。

此诗两作“君不见”的呼告(一般乐府诗只于篇首或篇末偶一用之),又使诗句感情色彩大大增强。

诗有所谓大开大阖者,此可谓大开。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悲感虽然不免,但悲观却非李白性分之所近。

在他看来,只要“人生得意”便无所遗憾,当纵情欢乐。

五六两句便是一个逆转,由“悲”而翻作“欢”“乐”。

从此直到“杯莫停”,诗情渐趋狂放。

“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行乐不可无酒,这就入题。

但句中未直写杯中之物,而用“金樽”“对月”的形象语言出之,不特生动,更将饮酒诗意化了;未直写应该痛饮狂欢,而以“莫使”“空”的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调。

“人生得意须尽欢”,这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现象而已。

诗人“得意”过没有?“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玉壶吟》)——似乎得意过;然而那不过是一场幻影,“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又似乎并没有得意,有的是失望与愤慨。

但就此消沉么?否。

诗人于是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一个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

“有用”而“必”,一何自信!简直象是人的价值宣言,而这个人——“我”——是须大写的。

于此,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来。

正是“长风破浪会有时”,为什么不为这样的未来痛饮高歌呢!破费又算得了什么——“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又是一个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能驱使金钱而不为金钱所使,真足令一切凡夫俗子们咋舌。

诗如其人,想诗人“曩者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上安州裴长史书》),是何等豪举。

故此句深蕴在骨子里的豪情,绝非装腔作势者可得其万一。

与此气派相当,作者描绘了一场盛筵,那决不是“菜要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乎,两壶乎?”而是整头整头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甘休。

多痛快的筵宴,又是多么豪壮的诗句! 至此,狂放之情趋于高潮,诗的旋律加快。

诗人那眼花耳热的醉态跃然纸上,恍然使人如闻其高声劝酒:“岑夫了,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几个短句忽然加入,不但使诗歌节奏富...

简要分析王维诗歌的艺术特点

你好!! 唐代诗人王维在其诗歌创作中很好地体现了他诗画意境统一的观念。

“诗中有画”是王维诗歌作品的艺术特征,自然也就体现在各个重要的创作环节上,本文仅从结构、炼材、语言三方面进行赏析。

(一)结构。

王维的诗往往采用组诗的形式来写,每首诗都可构成一个画面,合起来可以集结成一幅和谐的全景画面。

(二)炼材。

指的是选材练意,王的诗善于捕捉形象和创造形象,在诗中体现出绘画的特点。

(三)语言。

王的诗善于运用词句描绘形象的声、色、光、态。

当然,以上几个方面的说法,本文分而述之只是为了论述上的方便,实际上这三方面在其诗中是融合统一的。

唐代诗人王维,兼诗人与画家于一身,把诗画艺术融为一体,留下了千古名诗,也留下了传世名画,给人以情的感染、美的享受。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是苏轼对王维诗、画的赞誉(见《东坡志林》)。

自宋以来,用类似词语来赞美其他诗人或画家的,多到难以数计,这说明诗和画作为姊妹艺术,所创造的艺术境界往往相通,相互间的影响甚为密切。

但是,当我们一提起“诗中有画”或“画中有诗”的境界时,很自然的就想起王维的名字,觉得只有他才适合作为这种艺术境界的代表者,这说明东坡的评语入人之深,意味着这种艺术境界在王维笔下体现出来的深度与广度,应该比一般的诗画作家更为突出,更值得我们去探究。

本文只就“诗中有画”的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也许有助于说明王维诗的艺术特点。

诗和画虽然是姊妹艺术,但由于使用不同的工具材料,也就各有特色,各有局限。

“诗中有画”的说法,应该是以诗为主体,吸收画的某些因素,融入诗境,从而体现出一般诗作所难以达到的美感。

同时,我们说某个作家的“诗中有画”,应该是就他的全部作品的艺术特点而言。

这就要求作者在诗、画创作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在构思上,达到高度熟练,才有可能相互渗透,自然融合。

而要做到这一点,最理想的作家应该既是大诗人,又是大画家,王维可以说是古代诗人中具有这种条件的代表人物

因此,“诗中有画”才能体现为王维全部作品的艺术特色,它不仅表现在山水景色的形象刻画上,也表现在声、光、色、态的语言结合上,乃至表现在非山水景色的某些创作环节上。

“诗情画意”,这是一句常言。

从其含义中,可以窥见诗画、情意的密切关系,也可以窥见诗是以情为主,而画是以意为主的.。

就诗来说,一切有效的表现方法,应该都是使诗情表达得更落实,更能为读者所掌握,也就更能感染读者,即令最空灵的表现手法,其效果也是如此。

明确了这一点,我们才能对王维诗的艺术特点作出合理的说明。

以上说明:(1)“诗中有画”要就一个作家全部作品的艺术特点来考察;(2)“诗中有画”不能脱离表情的效果来论析。

这是我们理解“诗中有画”以及正确评价王维诗歌艺术特色的两个基本要点,下文就联系王维的作品印证阐发。

“诗中有画”既然是王维全部诗歌作品的艺术特色,自然也就体现在各个重要的创作环节上。

为方便起见,我们就结构、炼材、语言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赏析。

同时,这种特色体现在景色山水的篇章句上面较为明显,而在非景色山水的篇章句上面较为隐微,因此,我们在举例说明时,也就由显及隐,以便推求。

一、结构:“经营位置”是画学六法之一,是画家的基本功。

画家善于把许多个别迹象通过经营位置组合成一个整体,王维的诗就吸取了这种特色。

例如:《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二句是本诗的主旨,作者大力描绘了农村的闲逸,也就鲜明地表示了对官场奔竞生活的厌恶。

作者在前八句中列举了农村生活的许多个别迹象,第九句只用“闲逸”二字一点,就把那些个别迹象贯穿起来了,组成一幅十分和谐而又具体、生动的完整画面。

这种经营位置的工夫,是融有绘画的特色的。

这种带有绘画特色的结构,也体现在《辋川集》组诗上。

《辋川集》共二十首,每首有一小题,写的都是辋川别墅中的景色之美妙,用的形式都是五言绝句,组诗的特征是很显著的。

“诗言志”,对一个诗人及作品的分析,离不开作者的经历及思想感情,王维在辋川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年代,一般来说,是以天宝初年为上限的。

通常把王维的生活经历分作早晚两期,而以张九龄的被贬为转折点,那么,《辋川集》应属于王维的晚期作品。

这一时期,李林甫和杨国忠等小人专权,政治日益黑暗,王维由不愿同流合污而逐渐走向消极逃避的半官半隐。

就当时的历史情况来说,王维是一个有正义感而又带有较大软弱性的士人,这是一般对王维晚期生活评价的基点,也是理解《辋川集》的思想感情基点。

《辋川集》总的结构是通过对山水景色的描绘来反映作者在隐居生活中的思想感情的。

我们可以把这二十首诗分成三类:《柳浪》、《漆园》为一类,比较鲜明地表示了作者对奔竞、变幻的官场生活感到厌恶,也就说明了作者之所以隐居,是植根于不满现实的基...

怎么赏析古诗

诗词赏析题是近几年中高考必考的一种题型,尽管不少学生把诗词背得烂熟,但赏析起来却不知道如何入手.下面仅谈一下个人对诗歌赏析的一些观点,供您参考.对于诗歌这种体裁来说,背诵是必要的,背诵是学生积累语言的需要,但对于赏析来说,仅仅会背是不够的,还需要对诗歌有深刻的理解,同时还要了解诗歌的有关背景,了解诗人的思想状况,唯有这样,你都能够进行赏析.从近年来诗歌赏析命题情况来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命题:第一、对诗歌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比如让考概述诗歌的内容,归纳诗歌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例如:《望岳》中“阴阳割昏晓”一突出了泰山怎样的特点?(答:突出泰山原雄伟高大的特点.)用比喻句的本体与喻体,例如:《过零丁洋》第二联,运用比喻的方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以“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诗句隐含的意义,如《登飞来峰》诗中的“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答:指的是困难、挫折、防碍等),等等.第二、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包含的哲理.如范仲淹的《渔家傲》词的下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和情怀?请简要回答.(答: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再如《登飞来峰》,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答: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第三、对诗歌中一些名句的理解与赏析.既要写出诗句的意思,又要写出诗句在表达的特点和效果.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答:作者运用形象的比喻和工事的对仗,生动形象地揭示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现出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第四、对诗句中重点词语的表达作用的分析.如《饮酒》,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答:“见”为无意所见,形象生动地写出作者悠然闲适发表的心境).再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答:“秋”点明了是“秋高马壮”的时候,也预示着战无不胜的前景).第五、描述诗句描写的画面,欣赏诗歌意境.如品味《诗经·关雎》的诗句,参照相关链接,简析《关雎》的意境美.(答案略),再如《春望》,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参考答案: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而不住挠头叹息.昔日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了.含蓄而深刻的表现了诗人忧国思乡的情怀.)第六、赏析诗歌的写作方法、艺术特色.如《夜雨寄北》,本诗构思的最大特点是什么?(答案:身在此地写想彼在之思此地,当今日写想他日之忆今日.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再如《天净沙 秋思》,“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结合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答案: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反衬出游子的孤独、凄凉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从近年来命题情况来看,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上六个方面.不论从哪个方面赏析,都要在读懂诗歌的前提下,按照一定的思路和方法做回答,避免所答非所问的现象出现.诗歌欣赏题有规律可循,只要认真复习,精心准备,拿满分是完全有可能的.

怎样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有哪些切入点

陶渊明的诗歌艺术特色与人生境界的探索 摘要: 陶诗的内容大都表现隐逸的思想和生活。

平淡与醇美的统一,情、景、理的统一是陶诗的艺术特色。

田园诗所歌咏的是个人悠闲的生活,没有充分揭示农村的矛盾,这是其不足之处,但以田园的美好对比官场的丑恶,是有积极意义的。

咏怀诗、咏史诗表现出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以及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也曲折地暴露了社会政治的黑暗。

陶渊明对后代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

但也包含了不少明哲保身、安分守己、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

关键词:陶渊明 平淡醇美 艺术特色 人生境界 一、陶渊明的生活背景与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生活背景: 陶渊明(公元356--427)又名陶潜、字元亭,是东晋末年的田园大诗人。

据史书记载,东至县东流镇东晋时期属浔阳柴桑(今属九江彭泽县),陶渊明在彭泽做县令,经常到东流种菊。

留下千古佳话,后人敬羡先生,建祠以祀。

出身于世代官宦的家庭,又是元勋之后的陶渊明,本来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有所作为。

但同时,东晋士族文人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气,在他身上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他是抱着两种彼此矛盾的愿望走上人生道路的。

开始时前一种愿望占据了主导地位。

但那时一个动乱的年代: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拼。

这种社会动乱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感。

这使陶渊明的政治雄心不得不有所消减。

另外,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这让秉性真淳的陶渊明也难以忍受。

最终“爱丘山”的夙愿就压倒了“逸四海”的猛志。

他开始身在仕途,心在田园了。

所以说,他的归隐,实际是自己的思想与当时现实无法调和的结果。

(二)诗歌的艺术特色:陶渊明在诗歌、散文、辞赋诸多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但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是诗歌。

在诗歌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田园诗。

这种田园诗的艺术魅力,与其说在于它是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如说在于其中寄托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

田园被其用诗的构造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

1.平淡与醇美的统一:前人常用平淡概括陶诗的风格,这是不错的。

我们在陶诗里很难找到奇特的形象,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辞藻,甚至连形容词都很少用。

一切如实说来,平平淡淡。

然而,如果仅仅是平淡,不会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

陶诗的好处是在平淡的外表下,含蓄着炽热的思想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这正和陶渊明的为人一样。

因此读来韵味隽永,越读越觉的它美。

试看《劝农》诗中的一节: 熙熙令音,猗猗原陆。

卉木繁荣,和风清穆。

纷纷士女,趋时竞逐。

桑妇宵兴,农夫野宿。

这里呈现出一幅和平的农作图,实际是把中国农村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特点加以美化的结果。

《归园田居》组诗的第一首久享盛名,也有类似的特点: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诗大约作于从彭泽令解职归田的次年,抒发回到田园生活的愉悦心情。

中间写景的一节,“方宅”以下四句,以简淡的笔墨,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视线转向远处,使整个画面显出悠邈、虚淡、静穆、平和的韵味。

作者正是以此作为污浊喧嚣的官场——所谓“樊笼”——的对立面,表现自己的社会理 想和人生观念。

结末“复得返自然”的“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也指自然的生活。

作为自然的生活的一部分,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写到了农业劳动;在他归隐时期,自己也曾参加耕作。

他的体力劳动在其经济生活中究竟有多大的意义?大约是很有限,甚至,也许是可有可无。

这种农业劳作的实际意义,在于它体现了陶渊明的一种信念。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开头就是:“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具端。

孰是都不营, 而以求自安!”自耕自食,是理想的社会生活方式和个人生活方式。

尽管诗人实际做不 到这一点,但他尝试了,这就是很了不起的。

同时又说:“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

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

”这里写到了体力劳动的艰苦和 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宁静乃至安乐。

同类诗中意境最美的,当数《归园田居》之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结尾两句再一次说明,陶渊明之写田园生活,写体力劳动,实际都是在咏歌自己的理想,显示出理想获得实现的愉快。

以上主要分析了陶渊明的田园诗所反映的社会理想,以及他对个人在社会中的生活 方式的思考。

此外,陶渊明的田园诗,还牵涉东汉末以来文学所集中关注的问题: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何在?生命怎样才能获得解脱?在这方面,我们首先看到,陶渊明对生命短促的事实,表现得比同时代任何人都焦灼不安。

他的诗现存不过一百多...

杜甫的诗歌艺术特点有哪些?

杜甫在艺术上取得具有开创性的巨大成就,为了更好地说明杜诗的艺术成就,我们把杜诗大致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两类来讲。

一、杜甫的叙事诗 杜甫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

晚唐孟棨《本事诗·高逸第三 》说:“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 。

故当时号为‘诗史’”。

《新唐书·文艺传·杜甫传赞》说:“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

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在于他用诗记叙了安史之乱中发生的许多重要事件,反映了百姓在战争中承受的种种苦难,而且能以生动、饱满的形象,展现了整个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

正如杨义所说:“杜诗的一大本事 ,就是把敏锐深刻的诗性直觉,投入历史事件和社会情境之中,把事件和情境点化为审美意象,从中体验着民族的生存境遇和天道运行的法则。

”(《李杜诗学》下编)。

杜甫的诗描写了具体的情景,包括当时的氛围和人的感情,比单纯的提供历史事件的史料,更具有动人心弦的力量。

如前面提到的《 哀江头》、《北征》、“三吏”、“三别”、《洗兵马》等。

这些诗不但可以证史,可以补史之不足,而且比历史事件更为具体生动、感人。

杜甫的诗,因为具有“诗史”的特质,所以在叙事诗创作中的成就最值得注意。

为了适应内容的要求,杜甫的叙事诗多用伸缩性较大的五七言古体。

1.善于铺陈,高度概括。

元稹谈到杜甫诗的艺术时说杜甫善于“铺陈始终,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杜甫诗中用赋法之处很多,但杜甫的“铺陈”,很注意对现实生活作艺术的概括,善于把丰富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浓缩在一些场面中或个别人物形象上。

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十个字,揭示了令人触目惊心的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

《洗兵马》中:“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概括地写出战争带来的创伤。

《羌村三首》中:“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描写兵荒马乱中,家人相逢的场面,虽然写的只是杜甫一家的遭遇,却反映了广大百姓的悲惨命运。

《兵车行》,写的是“道旁过者”和行人的对话,但众多行人的不幸也显示无余。

《新婚别》中写的是一个征人妻的痛苦,却集中了安史之乱中无数青年夫妻生离死别的遭遇。

2、精心刻画细节,于细微处见真实。

《北征》是杜甫的名作,他在诗中回忆自己由凤翔到鄜州省家一路上所见所感,诗中写到家的情景: 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

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

平生所娇儿, 颜色白胜雪。

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

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

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

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

这一段描写相当细腻,通过妻子的“衣百结”,儿女的“垢腻脚不袜”“补绽才过膝”以及补丁上颠倒错乱的图案这些细节,形象地反映了战乱中民不卿生、穷困潦倒之象。

《丹青引》写曹霸的才高运蹇,为了表现曹霸绘画的高超本领,杜甫选择了曹霸为功臣画像的细节:“良相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

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

精到的细节描写,淡化的是故事性,加强的是真实性。

3、抒情色彩浓郁。

杜甫的许多叙事诗,他是当作抒情诗来写的。

杜甫是个感情十分丰富的人,他无法不把自己的爱、恨、同情、怜悯倾注在所描写的事件,所刻划的人物形象上。

如《丹青引》中:“即今漂泊干戈际,屡貌寻常行路人。

途穷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贫。

”对曹霸的怀奇才而不为世所用,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在《羌村三首》中,写道自己回到家里后,父老们来慰问,说起世道的艰难,生活的艰辛,“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肺腑之语,句句动人,写尽了动乱年代中诗人对普通老农的体贴又无能为力的心情。

《无家别》是一首优秀的叙事诗,也是一首扣人心弦的抒情诗。

诗中以一个当兵的农民的口吻自叙道:“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养,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当他回到思念已久的家中时,才知道老母早已病死,当他再一次被征召入伍时,竟然没有一个可以告别的人!因此他悲愤地说,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思呢?读到这样的诗句,谁能不为之动容! 二、杜甫的抒情诗 杜甫抒情诗的数量比叙事诗多,在形式上,有五七言古体,但更多的是近体。

杜甫抒情诗的艺术特点,主要有: 1.情景交融。

被人推为“杜集七言律第一”的《登高》,就是情景交融的代表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是杜甫流寓夔州后的作品。

夔州在长江边,诗中写到的风急、猿啸、鸟飞、木落、江水流逝,都是眼前之景,但是在这些景物之中 ,深深地溶进了作者的时局之叹、身世之感。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在“落木”前面冠以“无边”,在“长江”前面加上“不尽”,又用“萧萧”、“滚滚”两个象声词分别...

简要分析王维诗歌的艺术特点

你好!! 唐代诗人王维在其诗歌创作中很好地体现了他诗画意境统一的观念。

“诗中有画”是王维诗歌作品的艺术特征,自然也就体现在各个重要的创作环节上,本文仅从结构、炼材、语言三方面进行赏析。

(一)结构。

王维的诗往往采用组诗的形式来写,每首诗都可构成一个画面,合起来可以集结成一幅和谐的全景画面。

(二)炼材。

指的是选材练意,王的诗善于捕捉形象和创造形象,在诗中体现出绘画的特点。

(三)语言。

王的诗善于运用词句描绘形象的声、色、光、态。

当然,以上几个方面的说法,本文分而述之只是为了论述上的方便,实际上这三方面在其诗中是融合统一的。

唐代诗人王维,兼诗人与画家于一身,把诗画艺术融为一体,留下了千古名诗,也留下了传世名画,给人以情的感染、美的享受。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是苏轼对王维诗、画的赞誉(见《东坡志林》)。

自宋以来,用类似词语来赞美其他诗人或画家的,多到难以数计,这说明诗和画作为姊妹艺术,所创造的艺术境界往往相通,相互间的影响甚为密切。

但是,当我们一提起“诗中有画”或“画中有诗”的境界时,很自然的就想起王维的名字,觉得只有他才适合作为这种艺术境界的代表者,这说明东坡的评语入人之深,意味着这种艺术境界在王维笔下体现出来的深度与广度,应该比一般的诗画作家更为突出,更值得我们去探究。

本文只就“诗中有画”的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也许有助于说明王维诗的艺术特点。

诗和画虽然是姊妹艺术,但由于使用不同的工具材料,也就各有特色,各有局限。

“诗中有画”的说法,应该是以诗为主体,吸收画的某些因素,融入诗境,从而体现出一般诗作所难以达到的美感。

同时,我们说某个作家的“诗中有画”,应该是就他的全部作品的艺术特点而言。

这就要求作者在诗、画创作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在构思上,达到高度熟练,才有可能相互渗透,自然融合。

而要做到这一点,最理想的作家应该既是大诗人,又是大画家,王维可以说是古代诗人中具有这种条件的代表人物。

因此,“诗中有画”才能体现为王维全部作品的艺术特色,它不仅表现在山水景色的形象刻画上,也表现在声、光、色、态的语言结合上,乃至表现在非山水景色的某些创作环节上。

“诗情画意”,这是一句常言。

从其含义中,可以窥见诗画、情意的密切关系,也可以窥见诗是以情为主,而画是以意为主的.。

就诗来说,一切有效的表现方法,应该都是使诗情表达得更落实,更能为读者所掌握,也就更能感染读者,即令最空灵的表现手法,其效果也是如此。

明确了这一点,我们才能对王维诗的艺术特点作出合理的说明。

以上说明:(1)“诗中有画”要就一个作家全部作品的艺术特点来考察;(2)“诗中有画”不能脱离表情的效果来论析。

这是我们理解“诗中有画”以及正确评价王维诗歌艺术特色的两个基本要点,下文就联系王维的作品印证阐发。

“诗中有画”既然是王维全部诗歌作品的艺术特色,自然也就体现在各个重要的创作环节上。

为方便起见,我们就结构、炼材、语言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赏析。

同时,这种特色体现在景色山水的篇章句上面较为明显,而在非景色山水的篇章句上面较为隐微,因此,我们在举例说明时,也就由显及隐,以便推求。

一、结构:“经营位置”是画学六法之一,是画家的基本功。

画家善于把许多个别迹象通过经营位置组合成一个整体,王维的诗就吸取了这种特色。

例如:《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二句是本诗的主旨,作者大力描绘了农村的闲逸,也就鲜明地表示了对官场奔竞生活的厌恶。

作者在前八句中列举了农村生活的许多个别迹象,第九句只用“闲逸”二字一点,就把那些个别迹象贯穿起来了,组成一幅十分和谐而又具体、生动的完整画面。

这种经营位置的工夫,是融有绘画的特色的。

这种带有绘画特色的结构,也体现在《辋川集》组诗上。

《辋川集》共二十首,每首有一小题,写的都是辋川别墅中的景色之美妙,用的形式都是五言绝句,组诗的特征是很显著的。

“诗言志”,对一个诗人及作品的分析,离不开作者的经历及思想感情,王维在辋川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年代,一般来说,是以天宝初年为上限的。

通常把王维的生活经历分作早晚两期,而以张九龄的被贬为转折点,那么,《辋川集》应属于王维的晚期作品。

这一时期,李林甫和杨国忠等小人专权,政治日益黑暗,王维由不愿同流合污而逐渐走向消极逃避的半官半隐。

就当时的历史情况来说,王维是一个有正义感而又带有较大软弱性的士人,这是一般对王维晚期生活评价的基点,也是理解《辋川集》的思想感情基点。

《辋川集》总的结构是通过对山水景色的描绘来反映作者在隐居生活中的思想感情的。

我们可以把这二十首诗分成三类:《柳浪》、《漆园》为一类,比较鲜明地表示了作者对奔竞、变幻的官场生活感到厌恶,也就说明了作者之所以隐居,是植根于不满现实的基...

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写作手法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艺术特色。

,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的却是高度的真实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