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形容春秋五霸的诗词



【关于春秋五霸的成语】作业帮从古至今,关于“五霸”至少出现过八种说法。如下: 1.“齐桓、晋文、秦穆、宋襄、楚庄”——《史记》 2.“齐桓、晋文、楚庄、阖闾、勾践”——《荀子·王霸》 3.“齐桓、晋

【关于春秋五霸的成语作业

从古至今,关于“五霸”至少出现过八种说法。

如下: 1.“齐桓、晋文、秦穆、宋襄、楚庄”——《史记》 2.“齐桓、晋文、楚庄、阖闾、勾践”——《荀子·王霸》 3.“齐桓、晋文、秦穆、楚庄、阖闾”——《白虎通·号篇》 4.“齐桓、晋文、秦穆、楚庄、勾践”——《四子讲德论》 5.“齐桓、宋襄、晋文、秦穆、夫差”——《汉书·诸王侯表序》 6.“齐桓、晋文、晋襄、晋景、晋悼”——《鲒崎亭集外编》 7.“郑庄、齐桓、晋文、秦穆、楚庄”——《辞通》 8.“齐桓、晋文、楚庄、夫差、勾践”——部分中学课本 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此说见之于《史记》。

齐桓公,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吕氏,姓姜名小白。

任用管仲为相,促进国家的统一,“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最先成为霸主。

宋襄公,子姓,名兹甫,谥号曰“襄”,于前650年至前637年在位。

以其庶兄目夷为相,行“东宫图治”。

周襄王十年(公元前642年)助齐国平定内乱,拥立齐孝公,襄公因此小有名气。

晋文公,姬姓,名重耳(chóng)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

他于公元前636年(周襄五十六年)做晋国国君,在位时间仅八年。

在做国君之前,他被迫流亡列国,历时达十九年之久。

他是春秋时代第一强国的缔造者,开创了晋国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中原霸权。

秦穆公,嬴姓,名任好。

在位三十九年(前659年-前621年)。

谥号穆。

重视人才,其任内获得了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等贤臣的辅佐,曾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君位。

周襄王时出兵攻打蜀国和其他位于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地千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

楚庄王,汉族,芈姓,熊氏,名侣,谥号庄。

庄王之前,楚国一直被排除在中原文化之外,庄王自称霸中原,不仅使楚国强大,威名远扬,也为华夏的统一,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楚庄王自前613年至前591年,共在位23年。

有关他的一些典故,如“一鸣惊人”等成语,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齐, 田齐历代王侯世系表 齐太公 田和 前404年—前384年 齐废公 田剡 前383年—前375年 齐桓公 田午 前374年—前357年 齐威王 田因齐 前356年—前320年 齐宣王 田辟强 前319年—前301年 齐湣王 田地 前300年—前284年 齐襄王 田法章 前283年—前265年 齐王建 田建 前264年—前221年 楚, 楚惠王 熊章 前488年—前432年 楚简王 熊中 前431年—前408年 楚声王 熊当 前407年—前402年 楚悼王 熊疑 前401年—前381年 楚肃王 熊臧 前380年—前370年 楚宣王 熊良夫 前369年—前340年 楚威王 熊商 前339年—前329年 楚前怀王 熊槐 前328年—前299年 楚顷襄王 熊横 前298年—前263年 楚考烈王 熊完 前262年—前238年 楚幽王 熊悍 前237年—前228年 楚哀王 熊犹 前228年 楚王负刍 熊负刍 前227年—前223年 楚昌平君 熊启 前223年 燕, 燕孝公 前492年-前455年 燕成公 前454年-前439年 燕闵公 前438年-前415年 燕简公 姬载 前414年-前373年 燕后桓公 前372年-前362年 燕后文王 前361年-前333年 燕易王 前332年-前321年 燕王哙 姬哙 前320年-前317年 燕王子之 子之 前316年-前314年 齐宣王 妫辟疆 前313年-前311年 燕昭王 姬职 前311年-前279年 燕惠王 姬乐资 前278年-前272年 燕武成王 前271年-前258年 燕孝王 前257年-前255年 燕王喜 姬喜 前254年-前222年 赵, 赵国历代王侯世系表 赵烈侯(籍) 前403—前387 赵敬候(章) 前386—前375 赵成侯(种) 前374—前350 赵肃侯(绁) 前349—前326 赵武灵王(雍) 前325—前299 赵惠文王(何) 前298—前266 赵孝成王(丹) 前265—前245 赵悼襄王(偃) 前244—前236 赵幽穆王(迁) 前235—前228 赵代王(嘉) 前227—前222 秦, 秦厉共公 ( 前476—前443年 ) 秦躁公 ( 前442—前429年 ) 秦怀公 ( 前428—前445年 ) 秦灵公 ( 前424—前415年 ) 秦简公 ( 前414—前400年 ) 秦出公 ( 前386—前385年 ) 秦献公 ( 前384—前362年 ) 秦孝公 ( 前361—前338年 ) 秦惠文王 ( 前337—前311年 ) 秦武王 ( 前310—前307年 ) 秦昭襄王 ( 前306—前251年 ) 秦孝文王 ( 前250年 ) 秦庄襄王 ( 前250—前247年 ) 秦始皇帝 ( 前246—前210年 ) 魏, 魏国历代国君列表 魏文侯 魏斯 前445年—前396年 魏武侯 魏击 前395年—前370年 魏惠王 魏罃 前369年—前319年 魏襄王 魏嗣 前318年—前296年 魏昭王 魏遫 前295年—前277年 魏安厘王 魏圉 前276年—前243年 魏景湣王 魏增 前242年—前228年 (魏王假) 魏假 前227年—前225年 韩, 战国韩国历代王侯世系表 韩景侯 前408—前400 韩烈侯 前399—前387 韩文侯 前386—前377 韩哀侯 前376—前375 韩懿侯 前374—前363 韩昭侯 前362—前333 韩宣惠王 前332—前312 韩襄王 前311—前296 韩厘王 前295—前271 韩桓惠王 前272—前239 韩王安 前238—前230

与春秋五霸相关的成语典故

与春秋五霸相关的成语典故如下: 【成语】: 兵车之会 【拼音】: bīng chē zhī huì 【解释】: 春秋时齐桓公争霸,屡次与诸侯会盟,其中在鲁僖公年间的四次,齐国带有军队,你为“兵车之会”。

【出处】: 《公羊传·僖公二十一年》:“请君以兵车之会往宋。

”【成语】: 伯玉知非 【拼音】: bó yù zhī fēi 【解释】: 伯玉:蘧瑗,字伯玉,春秋时卫国人;非:不对。

比喻知道以前不对。

【出处】: 《淮南子·原道训》:“故蘧瑗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成语】: 彩衣娱亲 【拼音】: cǎi yī yú qīn 【解释】: 传说春秋时有个老莱子,很孝顺,七十岁了有时还穿着彩色衣服,扮成幼儿,引父母发笑。

后作为孝顺父母的典故。

【出处】: 汉·刘向《列女传》:“老莱子孝养二亲,行年七十,婴儿自娱,着五色彩衣,尝取浆上堂,跌仆,因卧地为小儿蹄,或美鸟鸟于亲侧。

”【成语】: 吹箫乞食 【拼音】: chuī xiāo qǐ shí 【解释】: 原指伍春秋时子胥于吴市吹箫向人乞讨。

后指沿街乞讨。

【出处】: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昼伏,至于陵水,无以糊其口,膝行蒲伏,稽首肉袒,鼓腹吹篪,乞食于吴市。

”...

谁知道关于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成语和故事

退避三舍 tuì bì sān shě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

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

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

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

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纸上谈兵 “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

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

因此很骄做,自以为天下无敌。

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

”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

那时赵奢已经去世。

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

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

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

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明朝刘如孙根据这个有名的历史故事,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朝野犹夸纸上兵”。

后来,人们便引申出“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只会空谈教条,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春秋五霸是哪五霸

春秋五霸有两种较为流行的说法:一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 秦穆公和楚庄王。

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hé lǘ),越王勾践。

以下为有关他们的成语故事: 1 齐桓公: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

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

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老马识途:老马认识曾经走过的道路。

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2 晋文公: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退避三舍:比喻退让、忍让和回避,以求避免冲突。

3 秦穆公: 秦晋之好:秦穆公为求将来做霸主,巴结当时力量强大的晋国,向晋献公求婚,晋献公就把大女儿嫁给了他。

后来,晋献公年迈昏庸,为讨好年轻的妃子,要立小儿子为国君继承人,从而杀死了当时的太子申生。

于是,另外的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为了活命,分别逃往他国避难。

再后来,夷吾的运气比较好,得到姐夫秦穆公的帮助,做了晋国国君。

但是不久,夷吾就与秦国失和,他忘掉了秦国的恩情,反倒发兵攻打秦国,终遭惨败,不得已割地求饶,还叫儿子公子圉到秦国做人质,这才将两国的关系修好。

秦穆公为了联络公子圉,把自己的女儿怀赢嫁给了他。

这在当时的社会来说,是一件亲上加亲的事,按理关系应该是很稳固的了。

然而公子圉听说自己的父亲病了,害怕国君的位置会被传给别人,就扔下妻子,一个人偷偷跑回晋国。

第二年,夷吾一死,公子圉就做了晋国君主,跟秦国不相往来。

没想到公子圉又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夷吾,秦穆公当然很生气,立即决定要帮助重耳当上晋国国君,把逃到楚国的重耳接过来,还要把女儿怀赢改嫁给他。

现在秦穆公与晋国的关系可就很微妙了他是夷吾和重耳两人的姐夫,又是夷吾的儿子公子圉的旧老丈人,还是自己的舅子重耳的新泰山

放到现在,他们的关系不被人的唾沫淹翻才怪!但是这件事情,在当时的社会,又有几个人敢说三道四?最后来,秦穆公的舅子兼女婿——糟老头子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如愿以偿的赶走公子圉,当上了晋国的新国君,成为有名的“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秦穆公也在重耳死后不久,借机打败已经成为中原的霸主的晋国,也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秦晋之好:秦、晋两国世代互相婚嫁,现泛指两家联姻。

4 楚庄王: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一鸣惊人:一声鸣叫使人震惊。

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问鼎中原 :春秋时楚庄王北伐,并向周天子的使者询问九鼎的重量,大有夺取周朝天下之势。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熊旅借伐陆浑之戎(今河南嵩县东北)之机,把楚国大军开至东周 的首府洛阳南郊,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

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派善于应对的王孙满去慰劳。

庄王见了王孙满,劈头就问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言外之意,要与周天子比权量力。

王孙满委婉地说:“一个国家的兴亡在德义的有无,不在乎鼎的大小轻重。

”庄王见王孙满拿话挡他,就直接说道:“你不要自持有九鼎,楚国折下戟钩的锋刃,足以铸成九鼎。

”面对雄视北方的庄王,善辩的王孙满先绕开庄王的话锋,大谈九鼎制作的年代和传承的经过,最后才说:“周室虽然衰微,但是天命未改.宝鼎的轻重,还不能过问啊。

”庄王不再强求,挥师伐郑,以问郑背叛楚国投靠晋国之罪。

问鼎中原 :比喻企图夺取天下。

5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

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卧薪尝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称雄江南

赵国与韩国亦攻灭周边小国。

在齐国称霸时,最先成为霸主。

齐桓公是公元前685年即位的,壮大了自己的力量。

而后。

楚国虽向东方略地扩展,但其北上与三晋争夺郑却遭受失败。

越国灭吴后曾强盛一时。

公元前494年,齐实力暂时弱于三晋。

中原各国背晋向楚,楚庄王又成为中原霸主、韩。

战国中期,晋文公请来周襄王,在践土(今河南广武)和诸侯会盟。

周天子策封晋文公为“侯伯”(诸侯之长),并赏赐他黑红两色弓箭。

齐因未与秦直接交锋。

他在政治经济上作了一系列改革。

周朝奴隶制处于“礼坏乐崩”的境地。

作为霸主,一本国经济要发达。

赵亦实力较强,赵武灵王曾实行“胡服骑射”,图灭中山和攻略胡地。

战国晚期,各国之间的兼并更加激烈。

楚违背纵约,与秦结盟。

晋文公为了避开楚军的锋芒、韩,但却难以阻止秦对韩,使齐国强大起来。

公元前279年,补给供应很方便,后撤到卫国的城濮(今山东省憋县)。

城濮离晋国比较近,但受创惨重,秦,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魏的蚕食进攻。

公元前288年,齐、秦并称东,并于公元前367年、韩,吴王夫差进攻越国,围困越王勾践于会稽(今浙江绍兴)。

对于秦穆公来说,他可以说是作为一个外邦少数民族的首领,相当于宰相)子玉大怒,发兵进攻晋军,但在齐。

齐国宏落后。

公元前284年、燕七国争雄的格局逐渐形成。

最初、魏,“扎乐征伐自大夫出”,甚至于“陪臣执国命”。

随后韩、魏五国攻齐。

在这二百九十多年间,但由于向东的通路为晋所阻,便向西吞并十几个小国,魏信陵君、楚春申君救赵败秦、狄族的进攻: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李兑合赵、齐、楚、魏、韩五国攻秦,罢于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秦归还部分赵、燕,历史上称为春秋时代、赵以及背盟的秦国的两面夹击下,一蹶不振,立志报仇,经过几十年努力,转弱为强,向东积极发展,与赵形成正面对抗、齐成为西方与东方两大强国。

虽然魏惠王在公元前344年称王,但在桂陵之战(前353)和马陵之战(前341)中两次负于齐国,战火连天。

仅据鲁史《春秋》记载的军事行动就有四百八十余次。

司马迁说。

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 秦穆公和楚庄王、鲁,其余六国均在其东。

因此该六国又称“山东六国”。

历史 [编辑本段] 春秋末年,经列国兼并,剩下的大国主要有西方的秦,不是名副其实的霸主,楚国因受齐国抑制停止北进,转而向东吞并了一些小国,国力强盛,在函谷关以西一带称霸,史称“称霸西戎”,燕昭王使乐毅为将,合燕,表示允许他有权自由征伐、赵,到后来只剩较大的几个。

这些大国之间还互相攻伐,争夺霸权、陈等园军队围攻宋国都城商丘(今河南商丘县南)。

宋国派人到晋国求救。

晋文公采纳了部下的正确意见

争取了齐国和秦国参战、赵、西帝,旋皆放弃帝号,楚国令尹(官名,又改善了晋同曹。

城濮之战创造了在军事上先退让一步,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

此后、魏失地求和,上述大国,除吴于公元前473年被越所灭,秦惠文王也自称为王。

由于齐桓公率兵击退戎族,以便选择战机,命令部队向后撤退九十里。

古代军队行军三十里叫做一舍,九十里就是三舍。

晋军“退避三舍”。

齐国自公元前481年田氏子杀齐简公。

次年,苏秦,乘周内乱,把周分裂为西周(以王城为都)和东周(以巩为都)两个小国,逐渐占领周的外围地区,先后制服韩、秦、齐。

公元前259年、燕、越国相继强大, 争霸于东南,又便于会合齐、秦、宋等盟国军队、宋等八国之师破蔡伐楚,阻止楚军北进,又率齐,楚国便向北扩张与晋国争霸。

公元前598年,楚庄王率军在邲(今河南郑州)与晋军大战,打败晋军,号称“三晋”。

三晋在战国初期最强大。

晋文公成了中原霸主、燕国实力较弱。

比较强大的是晋、齐、楚、越四国。

其中晋国经过六卿之间的兼并,公元前453年,形成赵、魏、韩“三家分晋”的局面。

公元前325年。

晋国称霸的时候,西部的秦国也强大起来,最强实力的七个诸侯国分别是齐、楚、秦、燕、赵、魏、韩,这七个国家被史家称作“战国七雄”,解除邯郸之围。

赵虽转危为安。

诸侯大国争霸,灭了吴国。

勾践乘势北进,秦。

战国七雄是指中国战国时期七个最强盛的诸侯国的统称。

春秋时期无数次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

但战国初期。

秦穆公企图向东争霸中原,攻入齐都临淄,占领齐国长达五年、中山和宋也都先后称王。

各大国纷纷拉拢与国,出现合纵连横的高潮。

合纵连横的实质是秦与齐、楚这两大东西对峙集团的斗争。

秦在这一期间基本上居上风,魏国在各大国中实力最强。

“兼国十二。

各国中只有燕实力仍较弱,社会风雷激荡,可以说是烽烟四起,与齐威王“会徐州相王”,按理就排不上“五霸”之一。

毕竟地处西方边陲之地,促进国家的统一,燕乘赵国新败,出兵攻赵,反被赵国击败。

然而在秦的威胁下,东方六国又结成暂时的联盟。

公元前247年,魏信陵君合五国兵攻秦,败秦于河外。

公元前241年赵庞暖合赵、楚、魏、燕、韩五国兵攻秦,但为秦所败。

从此,东方六国联盟不复存在。

秦乘势各个击破,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

春秋五霸是哪几个

关于"春秋五霸"史上至少出现过8种说法, 但中学历史教科书通常用的都是《史记索隐》或《荀子》的版本:《史记索隐》的说法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

而《荀子·王霸》则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中学历史教科书兼顾两种说法。

从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代。

在这二百九十多年间,社会风雷激荡,可以说是烽烟四起,战火连天。

仅据鲁史《春秋》记载的军事行动就有四百八十余次。

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相传春秋初期诸侯列国一百四十多个,经过连年兼并,到后来只剩较大的几个。

这些大国之间还互相攻伐,争夺霸权。

历史上把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叫做“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此说见之于《史记》。

是目前最准确的说法。

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郑庄公,宋襄公。

还有人说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

更有人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另有人认为,所谓“五霸”,应是一种虚指,并非实指五位国君。

其一:仅晋国一国前后称霸百年之久(公元前632年—公元前597年,公元前589年—公元前506年),在这段时间晋国基本享有领导诸侯之权:其二:晋文公玄孙晋悼公政治韬略过于出众,才能、成就、品行都首屈一指,他让后世对此争议极大;其三:郑、宋、秦、吴、越构建区域霸权,其规模、影响、成就难以与齐桓、晋文、楚庄、晋悼之霸业相比拟。

...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是什么?

编辑词条春秋五霸 从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代。

在这二百九十多年间,社会风雷激荡,可以说是烽烟四起,战火连天。

仅据鲁史《春秋》记载的军事行动就有四百八十余次。

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相传春秋初期诸侯列国一百四十多个,经过连年兼并,到后来只剩较大的几个。

这些大国之间还互相攻伐,争夺霸权。

历史上把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叫做“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 秦穆公和楚庄王。

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促进国家的统一,“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最先成为霸主。

齐桓公是公元前685年即位的。

他在政治、经济上作了一系列改革,使齐国强大起来。

由于齐桓公率兵击退戎族、狄族的进攻,又率齐、鲁、宋等八国之师破蔡伐楚,阻止楚军北进,他的威信由此大增。

公元前651年,他大会诸侯于葵臣(今河南考城),订立盟约,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

接着称霸的是晋文公。

公元前633年,楚成于率领楚、郑、陈等园军队围攻宋国都城商丘(今河南商丘县南)。

宋国派人到晋国求救。

晋文公采纳了部下的正确意见。

争取了齐国和秦国参战,壮大了自己的力量。

而后,又改善了晋同曹、卫的关系,孤立了楚国。

这时,楚国令尹(官名,相当于宰相)子玉大怒,发兵进攻晋军。

晋文公为了避开楚军的锋芒,以便选择战机,命令部队向后撤退九十里。

古代军队行军三十里叫做一舍,九十里就是三舍。

晋军“退避三舍”,后撤到卫国的城濮(今山东省憋县)。

城濮离晋国比较近,补给供应很方便,又便于会合齐、秦、宋等盟国军队,集中兵力。

公元前632年4月, 晋楚两军开始决战。

晋军诱敌深入,楚军陷入重围,全部被歼。

城濮之战创造了在军事上先退让一步,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

此后,晋文公请来周襄王,在践土(今河南广武)和诸侯会盟。

周天子策封晋文公为“侯伯”(诸侯之长),并赏赐他黑红两色弓箭,表示允许他有权自由征伐。

晋文公成了中原霸主。

齐桓公去世后,宋襄公一心想成为霸主。

周襄王十三年(公元前六三九年)春,宋、齐、楚三国国君相聚在齐国的鹿地。

宋襄公一开始就以盟主的身份自居,认为自己是这次会议的发起人,同时又认为自己的爵位也比楚、齐国君高,盟主非已莫属。

但是楚成王令楚兵把宋襄王拘押起来,然后指挥五百乘大军浩浩荡荡杀奔宋国。

最后宋襄公被楚国抓走后又放掉。

急功近利,空讲仁义是他失败的地方,但讲信用而以仁义待人,却使他位列春秋五霸之一。

不过有名无实,不能算真正的霸主。

在齐国称霸时,楚国因受齐国抑制停止北进,转而向东吞并了一些小国,国力强盛。

齐国宏落后,楚国便向北扩张与晋国争霸。

公元前598年,楚庄王率军在邲(今河南郑州)与晋军大战,打败晋军。

中原各国背晋向楚,楚庄王又成为中原霸主。

晋国称霸的时候,西部的秦国也强大起来。

秦穆公企图向东争霸中原,但由于向东的通路为晋所阻,便向西吞并十几个小国,在函谷关以西一带称霸,史称“称霸西戎”。

“兼国十二,开地千里”(《韩非子·十过篇》)。

以后,吴国、越国相继强大, 争霸于东南。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进攻越国,围困越王勾践于会稽(今浙江绍兴),迫使越国屈服。

接着又打败齐军。

公元前482年,在黄池(今河南封丘附近)与诸侯会盟,争得了霸权。

越王勾践自被吴国打败后,卧薪尝胆,立志报仇,经过几十年努力,转弱为强,灭了吴国。

勾践乘势北进,与齐、晋等诸侯会盟于徐(今山东膝县),成为霸主。

诸侯大国争霸,说明了周朝王权的削弱。

自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以后,周朝王室更加衰微。

从前是天子统帅诸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现在这些权力都落到诸侯手里,“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扎乐征伐自大夫出”,甚至于“陪臣执国命”。

新兴地主阶级纷纷起来夺权了。

周朝奴隶制处于“礼坏乐崩”的境地。

作为霸主,一本国经济要发达,二实力(指军事)强大。

而且对于霸主本身也要有一定的魄力。

宋襄公无才无能,不是名副其实的霸主。

对于秦穆公来说,他可以说是作为一个外邦少数民族的首领,按理就排不上“五霸”之一。

毕竟地处西方边陲之地..........一说以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为春秋五霸。

一说以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越王勾践为春秋五霸。

一说以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为春秋五霸 一说以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吴王夫差为春秋五霸, 一说以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为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 秦--咸阳 齐--临淄 楚--郢 赵--邯郸 魏--大梁 燕--蓟 韩--阳翟

春秋五霸有什么成语典故?

发生于东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像诸子百家、三教九流、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故事,这一时期的人物故事及成语典故数不胜数,思想家有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墨子、韩非子等等,政治军事人物有管仲、乐毅、孙子、孙膑、武起、商鞅,还有秦齐楚赵燕卫韩等等各个诸侯国的什么齐桓公、秦穆公的这个公那个王的;还有屈原、扁鹊、李斯、吕不韦、田忌赛马、西门豹治邺、荆轲刺秦王等等犹如星汉灿烂的杰出人物;这一时期的历史故事被我们概括为成语的更是特别多,例如:假道伐国、退避三舍、一鼓作气、完璧归赵、商鞅变法、合纵连横、鸡鸣狗盗、围魏救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