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渡荆门送别 诗词赏析题



渡荆门送别赏析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赏析渡荆门送别李 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多情自古伤离别”,这大概是

渡荆门送别赏析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赏析渡荆门送别李 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多情自古伤离别”,这大概是古代送别类诗词源源不断,佳句甚多的主要原因。

读这些诗词,宛若与古人相遇,可感受他们彼此间那淳朴的品行、深厚的情谊、缠绵的倾诉、美好的祝福,令人赞叹不已。

李白的送别诗非常出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极现友情之深,令人感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深表对朋友的依恋不舍之情,让人钦羡;“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似有些伤怀,而“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友人》),则何其旷达乐观;“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梦游天姥吟留别》),却那般飘逸洒脱,大有仙风道骨之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则又蕴含着若干无奈与哲理……这些脍炙人口的佳句,或他送友,或友送他,都十分感人。

《渡荆门送别》也是一首送别诗,不同的是,诗中的“友”却不是朋友,因而显得别有一番情趣。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时年25岁。

这次出蜀,可谓壮游:经巴蜀,出三峡,直冲荆门山以外,飞驶至楚汉之间。

诗人亲历巴山蜀水之险恶,有“群山万壑赴荆门”的惊诧,亦不乏“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欢欣。

诗人叙事抒情:“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充满新奇、惊喜。

那连日来跟在诗人身边的两岸群山逐渐消退殆尽,开阔的江面扑入视野,奔腾咆哮的江水向远方流去,直到那水天相连的荒漠辽远的原野,何其壮美。

夜半时分,俯瞰江面,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的一面明镜:白昼晴空,远眺天边,云蒸霞蔚,变幻无穷,又似海市蜃楼一般奇妙。

江山多娇,思绪万千,忽而生发思乡之幽情,乃悟“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之玄。

读到这里,方知诗人所指的送别者竟然是故乡之水!正是这故乡水,不辞万里把诗人送上生活道路的远大前程。

“故乡水”这个艺术形象多么感人。

全诗以启程远游起笔,以途中所见景色为干,最后以惜别作结。

结构严谨,过渡自然,气势磅礴,情思绵长。

值得注意的是,诗中雄伟奇丽的画面并不是简单的组合和随意的拼凑。

荆门外的所有景色都与长江密不可分:群山是长江两岸的群山,平野是长江流经的平野,月影是长江水中的月影,行云是长江上空的行云,“万里送行舟”的故乡水也是长江之水。

它们以长江为中心,共同和谐地构制成一幅雄伟奇丽的江景图,这个背景对于表现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蓬勃的朝气可谓相得益彰。

“情乐则景乐”,“景语亦情语”。

毫无疑问,《渡荆门送别》所写的景物全染上了诗人内心的感情色彩,进入诗人眼中而又形诸诗人笔下的荆门外雄壮奇伟的自然景色,与这位青年诗人初离故土,投身到更广阔的天地,去追求那不平凡事业的广阔胸怀和奔放热情的情调是完全一致的。

如果说,李白初次离开从小生活的蜀地到楚国游历为壮游的话,那么,与“故乡水”的离别乃是壮别。

全诗意境高远,想象瑰丽,形象奇伟,语言精美,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的长轴山水图,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及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等描摹同样脍炙人口。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一联,何其瑰丽,“下”与“飞”之配搭,“生”与“结”之合用,把水中月影的变化过程及海市蜃楼的奇特幻象写活了,令人叹为观止。

渡荆门送别的诗句即赏析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①, 来从楚国游②。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③。

月下飞天镜④, 云生结海楼⑤。

仍恰故乡水⑥, 万里送行舟。

诗文翻译 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 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 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 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 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诗文注释 ①荆门: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

②楚国:今湖北、湖南一带。

③大荒:广阔的原野。

④天镜:比喻明月。

⑤海楼:即蜃楼,海上形成的一种幻景。

⑥故乡水:指长江,来自作者的家乡四川。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大概是青年李白出蜀时所作,和传统意义上的送别诗不一样。

一般的送别诗多以送别朋友,告别亲人,分别情人为题材,而这首诗我们看不出是李白送别朋友,还是父老乡亲在送别李白,抑或是情人之间的深情款款,挥泪离别。

这首诗别具一格地写出了故乡山水陪伴诗人、万里护送的动人情景,构思巧妙,情意婉曲,形象奇伟,想象瑰丽,的确是送别诗中的极品。

首联交待诗人的一路游踪和出游目的

青年李白才情横溢,朝气蓬勃,不远万里,放舟东下,经巴渝,出三峡,直赴荆门之外的楚国故地。

古朴原始的楚地风情,深沉厚重的文化底蕴,风雨沧桑的历史变迁,无一不像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着神往外界的李白。

朝思暮想,壮浪一游,眼看诗人的梦想就要成为现实,诗人怎么能不欢欣鼓舞、喜出望外呢? 颔联远眺近观,触目生情,描山绘水,情彩飞扬。

上句说山,船行江上,山随水走,急湍胜箭,猛浪若奔,两岸青山或刀劈斧削鬼斧神工,或悬崖峭壁森然,随舟随水相对挺出,扑面而来,转瞬即逝。

最后,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片空阔平坦的漠漠旷野。

“随”字化静为动,传神生辉,给人以青山挺立,纷至沓来,舟行江上,应接不暇之感;亦可看出诗人风神爽朗,心驰神往之态。

下句说水,地势平坦,视野开阔;江流天地,波涛滚滚;排山倒海,一往无前。

“入”字平中见奇,力透纸背,既写出了江流奔腾直泻,壮浪形骸的气势;又展现诗人高亢激越,乐观开朗的情怀。

两句诗写得境界雄奇,视界高远,气势飞动,形象壮观,更体现出诗人初来乍看,心动神奇的惊诧欢愉之情。

颈联远观近察,俯仰生辉,绘月描云,瑰丽生情。

上句写晚上,仰观天宇,皓月当空,银辉四射;俯察江流,明月倒映,皎洁如镜。

著一“飞”字,动感十足,神韵完备,既写出了“月亮走,我也走”的如影随形之感,又唤起诗人童话般的美妙联想。

月亮犹如天上来客,飞抵江流,沉落水底,亲近诗人,追随诗人,相依相伴,情意绵绵。

下句写白天,仰望天空,彩云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嵌一“结”字,拟人生情,引人联想。

彩云犹如心灵手巧的美丽织女,一到早上,就铺撒出五彩斑斓的锦缎来,似在装点美丽的天空,又如迎接远道而来的诗人。

这一联感受新奇,想象天真,色彩斑斓,意境奇丽,充分表现出诗人与月同行、与云同飘的兴奋喜悦之情。

尾联呼应标题,点明主旨,舍万千风物不说,单写“故乡水,送亲人”,别具情趣,耐人寻味。

李白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一路护送,万里相随,形影不离,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

综观全诗,似乎诗人写送别之情只有尾联两句,其实不然,中间两联写景,移步换形,满目生情。

写两岸青山相对挺立,写江流天地、地老天荒,写月照孤舟、依依相伴,写彩云飘飘、绚丽灿烂,全是为了烘托一江“故乡水”,一颗“明月心”。

诗人要走了,离开生他养他的山水明月,这些亲山、亲水、明月、彩云,依依难舍,万里相送啊!这份山水亲情充盈天地,熠熠生辉。

游子的李白,形式上离开了故乡山水,实质上,纵然走到天涯海角,心里永远装着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对渡荆门送别的一道赏析题下面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出处】:中华诗词-唐五代-李白【注释】荆门:山名,在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

诗人正自家乡四川东下,仗剑远游,意气风发,这首诗写得气势奔放和开阔,表现出一种愉快和乐观的心境。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

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

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

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

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

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展开

速求《渡荆门送别》赏析

李白《渡荆门送别》赏析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赏析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隔江与虎牙山对峙,战国时属于楚国。

李白在蜀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

二十五岁;他开始远游长江,黄河中下游各地。

这首诗即是他出蜀远游时所写。

诗题为《渡荆门送别》,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

看来此论未免欠妥。

送别,并非写诗人送别同舟人。

从本诗最后两句可知,原来“送别”所指,是指“故乡水”送别诗人。

近人俞陛云亦说:“末二句叙别意,言客踪所至,工水与之俱远,送行者心亦随之矣。

”(《诗境浅说》) 这首诗是借景抒情之作。

构思巧妙。

脉络井井有条,结构波澜起伏,颇有层次。

开头两句是总叙,陈述诗人离开家乡,千里迢迢,乘船渡过荆门。

来到古代楚国属地漫游。

“渡远”,是“远渡”的倒写。

“来从”,是来作之意。

看来这两句并不是什么惊人之笔,但它与以下诗句都密切关合,丝丝相扣,具有穿针引线、贯串全诗的重要作用

“山随平野尽”以下四句,是倒叙。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是写诗人坐在船上,举目所见地面上的景色变化。

这两句所写,容量很大。

有阔大的空间的立体感和漫长时间的行进感。

它写诗人从四川乘船,沿着长江,顺流而下,穿过蜿蜒起伏,千姿百态、高耸入云的三峡。

来到辽阔的湖北平原,高山峻岭逐渐消失,随着山势的变化,滚滚奔腾而来的长江,也渐渐平静下来,在广阔的原野上,缓缓东流。

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

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这两句,与杜甫的“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两句诗,同为佳句,却各尽其妙。

所不同的是,李白的两句诗描写的是白天的景致,杜甫的两句诗描写的是夜晚的景色,李诗是“行舟暂视”,杜诗是“停舟细观”(王琦《李太白文集》辑注),并无优劣可分。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俩句,是描绘太空的夜景,诗人坐在船上,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明镜,皎洁澄澈,普照大地,那飘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连结在一起,由于折光的作用,便构成了非常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

这两句都是用鲜明的形象作比,描绘太空的迷人景致,表现出诗人的丰富想象力。

对于“月下飞天镜”一句,有人解释说:月亮映入江水,好象从空中飞下的明镜。

这种训释,似乎失于确当。

“月下飞天镜”,诗意异常明显。

即月亮从太空运转而下,就好象从天上飞下的明镜。

这里并无“月亮映入江水”之意。

辛弃疾词写道:“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太常引》)他把月亮比作从天上飞下的明镜,与李白诗意完全相同。

俞陛云说:“五六句写江中所见,以天镜喻月之光明

以海楼喻云之奇特,惟江天高旷,故所见如此。

若在院宇中观云月,无此状也。

”(同上)见解非同凡响,不失为的评。

最后“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俩句,紧扣“送别”的诗题,与开头两句写诗人离蜀远游的诗意遥相呼应。

李白五岁后至二十五岁之前,都是在蜀度过的。

他酷爱故乡的山山水水,对故土产生了浓厚的感情。

诗人突然别离家乡到异地远游,自然会产生惜别之情,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离情别绪”吧。

这两句诗的妙处在于,明明是诗人有离乡惜别的情思,而又不直说,反而采用拟人化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

从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即“万里送行舟”。

采用这种拟人化的手法。

比直抒胸臆,陈述离乡之情,显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诗味和情趣。

总之,这首诗在艺术上是比较成功的,写得曲折含蓄、波澜起伏,忽而写地面上的山光水色,忽而写太空的奇异景象;忽而写白天对山峦起伏、江流奔腾的大自然的欣赏,忽而又写夜晚对太空景象变幻的享受。

最后才用拟人化手法,曲折含蓄地表现诗人离乡惜别的情思。

我们透过诗人对大自然景象的细致观察和欣赏,就能体会到青年诗人刚刚走向社会的那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及其兴致勃勃的无穷活力。

尤其“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逼真地描写出诗人乘船穿过三峡,崇山峻岭,逐渐消失在广阔的原野上;汹涌澎湃的万里长江,随着山势的消失,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缓缓东流……诗人就使用这种白描的笔触,淡淡的色彩,描绘出一幅非常真实的山水画卷,给后代人们留下了领略不尽的审美感受。

【作者】陆永品

渡荆门送别的赏析

【原文】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赏析】 此诗是诗人开冗十三年(公冗725年)l叶J蜀至荆门时所作。

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作者很自然地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

颌联用游动的视角来捕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 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颈联通过两幅美丽的画面来形容江上的美景,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夜间的风景;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写黄昏的风景。

这么美的景色,真让人陶醉!但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曲句却突然一转,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还是故乡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

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将全诗用一根无形的线收束在一起,余音袅袅。

玉夫之《唐诗评选》说“结二句得象外于环中,飘然思不穷,唯此当之。

”http://www.5ixuexi.net/gaozhong/yuwen/shici/4573.html 全诗运古诗浑壮豪放的气势于声调、格律之中。

首联叙事,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

时空广阔,写景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

打字不易,如满意,望采纳。

...

渡荆门送别诗歌鉴赏200字

仍怜故乡水,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颔颈两联。

在陡峭奇险,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随平野尽”。

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云生结海楼;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用语贴切。

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

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首诗首尾行结,浑然一体。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

整体赏析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著一“随”字,化静为动,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从对面写来,万里送行舟,河道迂曲,流速减缓:“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万里送行舟。

写完山势与流水、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

这句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力透纸背、“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

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

后句著一“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

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

颔联这两句不仅由于写进“平野”,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不见曦月,夏水襄陵,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天空高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月下飞天镜,意境高远,风格雄健,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而气势开阔,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

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

颈联两句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来从楚国游,江入大荒流。

山随平野尽

【赏析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并答题原文: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3.明月 海市蜃楼4.路线 目的地 赏析: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首联写年轻的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欣赏巫山两岸风光.一路看来,景色逐渐发生变化,颈联前句形象地描绘出长江两岸特有的景色,给人一流动感和空间感,后句写江水奔腾的气势,显得天空寂寥,境界高远.之后,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颔联写长江的近景和远景.这一联以水中明月圆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尾联在欣赏荆门一带的风光时,作者起了思乡之情.但作者不直接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送我远行,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之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

古诗词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 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文解释】 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词语解释】远:远自.江:长江.下:移下.海楼:海市蜃楼.仍:频频.【诗文赏析】 诗人远渡荆门,眼望一派壮丽的大好河山,心生豪放.抒发了自己的胸怀与进取精神,生气勃勃,意气风发.诗的前三联描写的是渡过荆门山时诗人所看到的奇妙美景.最后一联写的是诗人在欣赏荆门一带的风光时,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所产生的思乡之情.诗人没有直接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从对面写来,愈发显出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全诗想像瑰丽,意境高远,充满了生活的光彩.

【诗词鉴赏。

渡荆门送别(唐)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

(1)对故乡的眷恋的感情。

(2)虚实结合(远近结合)的写景方法,二联写实(远)景,三联写虚(近)景。

(3)第二联中的“随”“入”炼得好,“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直接地表现出来,写得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辽阔的原野。

(意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