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与西方诗词比较



中西诗歌的比较有那些异同?诗歌被誉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同时诗歌也是时代、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中西方诗歌迥然不同,分别体现了中西方的文化、艺术、美学、文论的综合成就。对中西诗歌进行比较既是

中西诗歌的比较有那些异同?

诗歌被誉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同时诗歌也是时代、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

中西方诗歌迥然不同,分别体现了中西方的文化、艺术、美学、文论的综合成就。

对中西诗歌进行比较既是文化交流的客观必要,也是研究和发展我国诗歌的主观要求。

中国的诗歌历来受到世界的关注,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是其标志特征,西方的诗歌同样的耀眼夺目,我们可以从数量浩大的诗作中发现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

中西的诗歌在体式、内容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同之处,但也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一)前论 西方一些比较文学的研究者曾经指出:不同民族的文学在平行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殊途同归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文学作品中的确有所反映,中西的诗歌虽然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蕴,但我们从中还是可以寻找到彼此的影子。

中国的诗歌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西方的诗歌或多或少都受到中国诗歌的影响。

中外、古今之间虽自成体系,但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并非(也没有可能)完全隔绝。

我们从中国古典诗歌和英美现代诗歌说起,因为中国古典诗歌对西方的影响从汉诗英译开始。

从埃兹拉·庞德翻译的《中国》和一些英美译者的翻译作品来看,中国诗的意境逐渐渗入他们的诗歌创作中,中国诗歌文字简洁,意义深刻的特点逐渐为他们所接受,而且也逐渐为他们所学习。

美国著名意象派诗人庞德曾经说过,在中国文学中发现一个“新希腊”,从而发动了一场新的“文艺复兴”。

中国的古典诗词不仅影响他们的创作,还影响着他们的诗歌创作理论。

由于古汉语是一种没有词尾变化的语言,它不像英语那样有明显的人称、数和时态变化,表达上不如西方语言那么精确,因此汉语更具有模糊性,更加含蓄。

艾米·洛威尔曾经说过:“含蓄是我们从东方学来的东西之一。

”中国古典诗词的显著特点就显现在简洁具体。

这要求诗人必须具有行文简洁和表达含蓄的才能。

另一方面,中国古典诗词的一大特点生动的意象和诗中有画也融入了他们的创作中。

这种借鉴的结果就是“汉风诗”的出现。

英美译者翻译最多的是我国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李商隐、李贺的诗和李清照、柳永、李煜的词,他们的创作手法对英美现代诗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国流传的佛老思想、逃避现实、完善自身的思想也深入他们诗歌的创作中。

勃莱一首名为《想到》的诗,就是受白居易的启发而写的。

他的朋友赖特走得更远,他曾经给自己的一首诗加上这样的一个标题:“读了一卷坏诗,心情抑郁,于是走向一处闲置的草场,央昆虫来作伴。

”这种白描方法明显是受到中国唐诗的影响。

(二)相似之处 中国古典诗词用词凝练,意境含蓄,诗画合一,形象生动的特点在交流中融入了英美现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先来比较下面的两首诗: 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茵纳斯弗利岛 (爱尔兰)威廉·巴勒斯·叶芝 我就要动身去了,去茵纳斯弗利岛; 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泥巴房; 支起几行云豆架,一排蜂蜜巢, 独个儿住着,荫阴下听蜂群歌唱。

就会得到安宁,它徐徐下降, 从朝雾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 午夜是一片闪亮,正午是一片紫光, 傍晚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

我就要动身去了,因为我听到, 那水声日日夜夜轻拍着湖滨; 不管我站在车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 都在心灵深处听见这声音。

① 从上面的两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两者的意境和用词是非常相似的,“结庐”与“造屋”如出一辙,“采菊”与“种豆、养蜂”异曲同工,“山气”与后一首的中间四句的意境完全可以互相补充。

两位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都是要离开这个充满痛苦的红尘世界,去过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表现了宁静致远的思想和远离尘嚣的真意。

从写作手法上看,两者都用了近乎白描的艺术手法,没有加入主观色彩,客观真实地描写景物,直白地道出胸臆。

这至少可以证明中西方文化之间是有共通性的。

两首诗所表达的飘逸、洒脱的意境在古典诗词和英美现代诗歌都是屡见不鲜的,从李白“笑而不答心自闲”到杜甫“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还有更多的例子举不胜举,而英美现代诗歌中不乏其例,如T·S·艾略特著名诗歌《荒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充分表现了这样的意境。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两者也有许多共同点。

中国古典诗词最大的特点是含蓄,生动凝练。

气氛只用寥寥数字便可烘托,意境只需片言只语就可表达。

英美现代诗歌的创作显现出含蓄、凝重、集中、富有感情的特点跟他们的诗歌理论受中国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甚至一些表达方式也基本相同。

埃兹拉·庞德的名震西方诗坛的两句短诗《在地铁车站》含蓄、凝练,令人回味无穷: 这些面庞在人群中涌现 湿漉漉的黑树干上花朵瓣瓣 这与中国古典的“人面桃花相映红” 、“杨柳青丝” 、“梨花带雨”的意境是大致相同的,反映出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果。

但笔者个人认为,西方的诗歌这些比喻所表达出来的意境没有中国的那么美,那么让人富于想象。

诗歌很形象地...

中西方诗歌比较可以从哪几个方面

中西诗歌的差异 第一,从诗歌的历史传统来看。

※在西方,叙事诗一直处于欧洲诗歌的主要地位。

《荷马史诗》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西方的叙事诗张扬人物个性,大胆缥缈的幻想,浪漫 主义色彩使之更注重结构的巧妙与完整,情节的有机统 一整体,更讲究宏大的叙事,这在西方成了永恒不变的结 构范式。

※中国诗歌的传统是以抒情为主。

第二,中西诗歌表现的题材和主题有很大差异。

第三,中西诗歌的形式美感各有特点。

诗体形式上:汉诗中,由于一个汉字就是一个 音节,所以每行诗句的字数同它的音节数一致,汉诗 就以每句的字数分成: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字 数不限的叫自由诗,并由此演变成四句一首的绝句, 八句一首的律诗,句数不限的自由体诗。

在英诗中,英诗的词汇有一个音节的、两个音节 或多个音节的,所以音节就成为英诗的基本单位

一 行诗句中有一个音节叫单音步,两个音节叫双音步, 由此类推有八音步。

英诗中最常见的是三音步和四音 步相见的四行诗。

英诗的诗体形式也不像汉诗那样论句而是论行。

因为它以音节为基本单位,所以每行不一定只 容一句,诗句未完可以再来一行叫跨行。

英诗按每个诗节行数的多少决定诗的形式,如 双行诗、三行体、四行体、五行体、七行体、八行 体、九行体、十行体、十一行体、十四行体、十八 行体、二十行体,也有不拘行数的。

在节奏音律上: 汉字都有声调、平上去入,这样使汉诗有声音的高 低、抑扬,音节长短的对照、平仄规律,如此增强了诗 情魅力。

英诗以音节的轻重决定节拍,然后配合长音、短音 来形成音律。

中国诗歌与外国诗歌的区别

首先是不同的历史传统。

大致地说,西方重叙事诗,比如荷马史诗;但有向抒情诗发展的趋势,如萨福、品达等。

中国诗歌重抒情,《诗经》、《楚辞》无不“诗言志”,叙事诗就少很多了。

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像西方“英雄史诗”那样大规模的叙事诗呢?因为,中国文学歌颂英雄,不是用诗而是用历史、小说来歌颂,并且中国自古以来认为,诗的功能在于抒情,陶冶情性,而不在于叙事。

再者,西方民族生性好动,其理想的人物是英雄;中国民族个性好静,理想的人物是圣人。

第二,中国诗歌和西方诗歌都有着很丰富的田园诗作。

中国古代有陶渊明、王维、孟浩然,西方也有维吉尔、斯宾塞等人。

中西隐逸诗人,都有不满现状,逃避现实,归隐田园,自寻乐趣的倾向。

所以中西山水田园诗,都表现了对大自然、对田园生活的欣赏和赞美,表现了中西诗人向往自然,返朴归真的思想。

但二者也有差异。

茅于美《中西诗歌比较研究》曾说,西方田园诗多写牧民生活,中国侧重农民生活,西方田园诗多写爱情主题,中国的田园诗往往涉及政治;不同的宗教观念:西方诗人受基督教影响,置身大自然时会情不自禁感到上帝的存在,中国田园诗中,缺乏那种具有原罪意识的宗教情绪,求心理平衡的老庄思想时有反映;表现了不同的哲理思考:西方田园诗除了上帝和爱情之外,还常表现一些发人深思的哲理;中国诗人的哲理思考往往涉及宦海浮沉,穷通蹇达的个人遭遇,或生老病死等自然现象。

第三,各呈异彩的爱情诗。

纵观古今,爱情一直是文学、戏曲、影视等媒介表现的重头戏,中国是这样,西方也不例外。

中西爱情诗都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有《诗经》,西方有古希腊时期的萨福等人,且都经历了一个曲折反复而冲突阻力的发展过程,尤其以漫长的封建时代为甚。

两者的差异表现在,一是数量上的不同,爱情诗在西方诗歌中的比重,比它在中国诗歌中的比重大得多。

二是主题上的差异,中国关于“婚后恋”、“死亡恋”的诗比较多,如《钗头凤》、《长恨歌》等;而西方关于“婚前恋”、“婚外情”的诗较多,如萨福的《相思》等。

三是情感或情调上的差异,中国情诗多写“怨”情,多悲苦与悲愤之情,多“悼亡诗”而少“求爱诗”;西方则多写“慕”情,多“求爱诗”而少“悼亡诗”,多欢快幸福之情。

第四是情景上的差异。

中国多是闲庭深院、沉香亭畔、月影阑珊;而西方多是碧草如茵之大地,月光皎洁之林间,白雪皑皑之小径,浪卷细沙之海滩。

五是风格很不相同,即众所周知的,西方爱情诗多采用一种开放式的、奔进的表现方法,笔调直率、大胆,往往先写景,然后让感情一泻而出;我国的古典爱情诗则主要使用含蓄蕴藉的表现方法。

钱钟书先生在《七缀集》中说;“和西洋诗相形之下,中国旧诗大体上显得情感不奔放,说话不唠叨,嗓门不提得那么高,力气不使得那么狠,色彩不着得那么浓。

在中国诗里算是浪漫的,和西洋诗相形之下,仍是古典的;在中国诗里 算是痛快的,比起西洋诗,仍然不失为含蓄的。

”究其根源,大体上有三种:一是社会与文化根源;二是不同的恋爱观和婚姻观;三是不同的诗歌价值观。

总之,关于文学有没有标准,应该以何为标准,尚且没有定论。

毕竟文学是一种审美的精神活动,很难有很明确的界限,加之诗歌语词凝练、结构跳跃、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抒发思想感情,较其他的文学体裁更难把握,所以我们只能找出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加以分析比较。

中外诗歌的比较

诗歌被誉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同时诗歌也是时代、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

中西方诗歌迥然不同,分别体现了中西方的文化、艺术、美学、文论的综合成就。

对中西诗歌进行比较既是文化交流的客观必要,也是研究和发展我国诗歌的主观要求。

中国的诗歌历来受到世界的关注,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是其标志特征,西方的诗歌同样的耀眼夺目,我们可以从数量浩大的诗作中发现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

中西的诗歌在体式、内容、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同之处,但也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一)前论 西方一些比较文学的研究者曾经指出:不同民族的文学在平行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殊途同归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文学作品中的确有所反映,中西的诗歌虽然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蕴,但我们从中还是可以寻找到彼此的影子。

中国的诗歌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西方的诗歌或多或少都受到中国诗歌的影响。

中外、古今之间虽自成体系,但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并非(也没有可能)完全隔绝。

我们从中国古典诗歌和英美现代诗歌说起,因为中国古典诗歌对西方的影响从汉诗英译开始。

从埃兹拉·庞德翻译的《中国》和一些英美译者的翻译作品来看,中国诗的意境逐渐渗入他们的诗歌创作中,中国诗歌文字简洁,意义深刻的特点逐渐为他们所接受,而且也逐渐为他们所学习。

美国著名意象派诗人庞德曾经说过,在中国文学中发现一个“新希腊”,从而发动了一场新的“文艺复兴”。

中国的古典诗词不仅影响他们的创作,还影响着他们的诗歌创作理论。

由于古汉语是一种没有词尾变化的语言,它不像英语那样有明显的人称、数和时态变化,表达上不如西方语言那么精确,因此汉语更具有模糊性,更加含蓄。

艾米·洛威尔曾经说过:“含蓄是我们从东方学来的东西之一。

”中国古典诗词的显著特点就显现在简洁具体。

这要求诗人必须具有行文简洁和表达含蓄的才能。

另一方面,中国古典诗词的一大特点生动的意象和诗中有画也融入了他们的创作中。

这种借鉴的结果就是“汉风诗”的出现。

英美译者翻译最多的是我国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李商隐、李贺的诗和李清照、柳永、李煜的词,他们的创作手法对英美现代诗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国流传的佛老思想、逃避现实、完善自身的思想也深入他们诗歌的创作中。

勃莱一首名为《想到》的诗,就是受白居易的启发而写的。

他的朋友赖特走得更远,他曾经给自己的一首诗加上这样的一个标题:“读了一卷坏诗,心情抑郁,于是走向一处闲置的草场,央昆虫来作伴。

”这种白描方法明显是受到中国唐诗的影响。

(二)相似之处 中国古典诗词用词凝练,意境含蓄,诗画合一,形象生动的特点在交流中融入了英美现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先来比较下面的两首诗: 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茵纳斯弗利岛 (爱尔兰)威廉·巴勒斯·叶芝 我就要动身去了,去茵纳斯弗利岛; 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泥巴房; 支起几行云豆架,一排蜂蜜巢, 独个儿住着,荫阴下听蜂群歌唱。

我就会得到安宁,它徐徐下降, 从朝雾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 午夜是一片闪亮,正午是一片紫光, 傍晚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

我就要动身去了,因为我听到, 那水声日日夜夜轻拍着湖滨; 不管我站在车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 都在心灵深处听见这声音。

① 从上面的两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两者的意境和用词是非常相似的,“结庐”与“造屋”如出一辙,“采菊”与“种豆、养蜂”异曲同工,“山气”与后一首的中间四句的意境完全可以互相补充。

两位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都是要离开这个充满痛苦的红尘世界,去过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表现了宁静致远的思想和远离尘嚣的真意。

从写作手法上看,两者都用了近乎白描的艺术手法,没有加入主观色彩,客观真实地描写景物,直白地道出胸臆。

这至少可以证明中西方文化之间是有共通性的。

两首诗所表达的飘逸、洒脱的意境在古典诗词和英美现代诗歌都是屡见不鲜的,从李白“笑而不答心自闲”到杜甫“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还有更多的例子举不胜举,而英美现代诗歌中不乏其例,如T·S·艾略特著名诗歌《荒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充分表现了这样的意境。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两者也有许多共同点。

中国古典诗词最大的特点是含蓄,生动凝练。

气氛只用寥寥数字便可烘托,意境只需片言只语就可表达。

英美现代诗歌的创作显现出含蓄、凝重、集中、富有感情的特点跟他们的诗歌理论受中国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甚至一些表达方式也基本相同。

埃兹拉·庞德的名震西方诗坛的两句短诗《在地铁车站》含蓄、凝练,令人回味无穷: 这些面庞在人群中涌现 湿漉漉的黑树干上花朵瓣瓣 这与中国古典的“人面桃花相映红” 、“杨柳青丝” 、“梨花带雨”的意境是大致相同的,反映出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果。

但笔者个人认为,西方的诗歌这些比喻所表达出来的意境没有中国的那么美,那么让人富于想象。

诗歌很形象地...

急求一篇英语作文的翻译。

题目是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区别。

...

China,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oetry and western poetry From the comparison of the many poems can be seen in common between the two, but 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There is this huge difference is that by essentially different, a different form of thinking brought about. Lyrical poems paint a portrait of the Chinese are good at, focus on the creation of a mood, the pursuit of the Italian words have done unfinished effect, people have a boundless imagination. British and American poetry is heart-oriented description of the scene evoked responses in people, to express themselves from the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This is caused b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different modes of thinking. Pay attention to subtle Chinese poetry to short for the United States, while British and American poetry is relatively unrestrained, mainly to feelings of agitation. Very prominent example is the treatment of love, in Poetry in the West this can be fully reflected. Chinese poets about love, "only under the brow, but our hearts," do not always express that love, while Western poets shouting "You are my sun, the fire of love I felt too anxious 。

"--- this you Translation afford to get, not rows and leave it there Care more for the Chinese poetry of statement, or a lyric by King, forever buried in the poet's feelings into poetry, such as Ma Zhiyuan, "Tian Jing Sha ? Autumn Thoughts", he almost did not express their feelings with a word, but the "Kuteng "," Old Tree "," faint crow "is appropriately arranged together simply to render the lonely, bleak atmosphere, before and after a few phrases feel like there is no direct contact, but feelings are coherent, breath read down, as if he is the poet of the people depicted in the picture, causing a strong resonance. But dozens of still life of a tie, although there is no subjective feelings, the language must be more than the expression of a strong feeling of desolate loneliness, this is the charm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In contrast, Anglo-American emphasis on modern poetry written in the individual in society fractional human psychology, more forthright expression of the poet's meaning to be shown.

外国的诗和中国的诗有何不同?

中国唐代以后出现的近体律诗和绝句讲究格律,如句数、字数、平仄、用韵等等。

规定很严格。

中国诗歌含蓄、精练,讲究意境。

外国诗歌没有中国古典诗歌的讲究,比较自由、奔放。

中国现代诗歌(自由诗)已经与外国诗歌没有多少区别。

诗歌被誉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同时诗歌也是时代、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

中西方诗歌迥然不同,分别体现了中西方的文化、艺术、美学、文论的综合成就。

对中西诗歌进行比较既是文化交流的客观必要,也是研究和发展我国诗歌的主观要求。

中国的诗歌历来受到世界的关注,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是其标志特征,西方的诗歌同样的耀眼夺目,我们可以从数量浩大的诗作中发现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

中西的诗歌在体式、内容、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同之处,但也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一)前论 西方一些比较文学的研究者曾经指出:不同民族的文学在平行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殊途同归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文学作品中的确有所反映,中西的诗歌虽然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蕴,但我们从中还是可以寻找到彼此的影子。

中国的诗歌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西方的诗歌或多或少都受到中国诗歌的影响。

中外、古今之间虽自成体系,但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并非(也没有可能)完全隔绝。

我们从中国古典诗歌和英美现代诗歌说起,因为中国古典诗歌对西方的影响从汉诗英译开始。

从埃兹拉·庞德翻译的《中国》和一些英美译者的翻译作品来看,中国诗的意境逐渐渗入他们的诗歌创作中,中国诗歌文字简洁,意义深刻的特点逐渐为他们所接受,而且也逐渐为他们所学习。

美国著名意象派诗人庞德曾经说过,在中国文学中发现一个“新希腊”,从而发动了一场新的“文艺复兴”。

中国的古典诗词不仅影响他们的创作,还影响着他们的诗歌创作理论。

由于古汉语是一种没有词尾变化的语言,它不像英语那样有明显的人称、数和时态变化,表达上不如西方语言那么精确,因此汉语更具有模糊性,更加含蓄。

艾米·洛威尔曾经说过:“含蓄是我们从东方学来的东西之一。

”中国古典诗词的显著特点就显现在简洁具体。

这要求诗人必须具有行文简洁和表达含蓄的才能。

另一方面,中国古典诗词的一大特点生动的意象和诗中有画也融入了他们的创作中。

这种借鉴的结果就是“汉风诗”的出现。

英美译者翻译最多的是我国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李商隐、李贺的诗和李清照、柳永、李煜的词,他们的创作手法对英美现代诗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国流传的佛老思想、逃避现实、完善自身的思想也深入他们诗歌的创作中。

勃莱一首名为《想到》的诗,就是受白居易的启发而写的。

他的朋友赖特走得更远,他曾经给自己的一首诗加上这样的一个标题:“读了一卷坏诗,心情抑郁,于是走向一处闲置的草场,央昆虫来作伴。

”这种白描方法明显是受到中国唐诗的影响。

(二)相似之处 中国古典诗词用词凝练,意境含蓄,诗画合一,形象生动的特点在交流中融入了英美现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先来比较下面的两首诗: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茵纳斯弗利岛 (爱尔兰)威廉·巴勒斯·叶芝 我就要动身去了,去茵纳斯弗利岛; 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泥巴房; 支起几行云豆架,一排蜂蜜巢, 独个儿住着,荫阴下听蜂群歌唱。

我就会得到安宁,它徐徐下降, 从朝雾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 午夜是一片闪亮,正午是一片紫光, 傍晚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

我就要动身去了,因为我听到, 那水声日日夜夜轻拍着湖滨; 不管我站在车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 都在心灵深处听见这声音。

① 从上面的两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两者的意境和用词是非常相似的,“结庐”与“造屋”如出一辙,“采菊”与“种豆、养蜂”异曲同工,“山气”与后一首的中间四句的意境完全可以互相补充。

两位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都是要离开这个充满痛苦的红尘世界,去过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表现了宁静致远的思想和远离尘嚣的真意。

从写作手法上看,两者都用了近乎白描的艺术手法,没有加入主观色彩,客观真实地描写景物,直白地道出胸臆。

这至少可以证明中西方文化之间是有共通性的。

两首诗所表达的飘逸、洒脱的意境在古典诗词和英美现代诗歌都是屡见不鲜的,从李白“笑而不答心自闲”到杜甫“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还有更多的例子举不胜举,而英美现代诗歌中不乏其例,如T·S·艾略特著名诗歌《荒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充分表现了这样的意境。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两者也有许多共同点。

中国古典诗词最大的特点是含蓄,生动凝练。

气氛只用寥寥数字便可烘托,意境只需片言只语就可表达。

英美现代诗歌的创作显现出含蓄、凝重、集中、富有感情的特点跟他们的诗歌理论受中国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甚至一些表达方式也基本相同。

埃兹拉·庞德的名震西方诗坛的两句短诗《在地铁车站》含蓄、凝练,令人回味无穷:这些面庞在人群中涌现 湿漉漉的黑树干上花朵瓣...

中国宋词与西方田园诗歌中关于花的意象的对比

楼上的傻呀,也没看清问什么宋代白敏中千朵浓芳绮树斜,一枝枝缀乱云霞。

凭君莫厌临风看,占断春光是此花。

平乐 桃花东风催早,人面桃花笑。

几日踏春春又老,瓶里一枝花好。

少年惆怅谁知,除非问取花枝。

换了我心给你,才知一样相思。

清平乐 桃花桃花开了,流水余香绕。

镜里朱颜惊未老,却问比花谁好?朱颜不似花红,花红毕竟无情。

若是桃花情重,纷纷红泪飘零。

(对花的赞美,喜爱之情)粉红色的面容带上些许慵懒在早春三月起床便不停地梳妆打扮把嘴唇描得腥红漂泊的春情漫过富士山在盛唐的土地上泛滥妩媚中藏着妖冶多情地绽放着笑靥这位东瀛来的红衣女子沿着杨玉环的低吟浅唱在中国水墨画中舞动水袖这风中透明的女子流连在三月的五线谱上忘情的嬉戏把春天荡成秋千召来采花酿蜜的蜂蝶她躲在枝头叶缝中调皮地抛着媚眼演绎着聊斋故事多少怀春的少男少女徜徉在粉红色的梦里春风细雨的打理让公园在一夜间返老还童那条落满花瓣的石径要用整个青春期来清扫樱花 一段短暂的甜蜜惊醒在你美丽的记忆里在一场倒春寒后你感冒发烧抒情的嘴唇燎起火泡细软的身躯从枝头落下从化作尘埃的那一刻才警醒悲剧起源于浅薄三月的春风能剪出绿丝绦也可剪碎粉红色的梦(音译过来的,意向吗?……偶还是没读懂,不过希望能启发你一下,初一水平)

中国诗与外国诗的区别

春晓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体裁:【五绝】 类别:【记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释】 注释: 1.春晓:春天的早晨。

2.闻:听。

赏析: 诗歌从春鸟的啼鸣、春风春雨的吹打、春花的谢落等声音,让读者通过觉, 然后运用想象的思维方法,转换到视觉,在眼前展开一夜风雨后的春天景色,构思非常独到。

诗歌语言自然朴素,通俗易懂,却又耐人寻味:不知不觉的又来了一个春天的早晨,不知不觉的又开始了一次花开花落。

思想着这一年一度的春色,人生的感慨便会油然而起,或淡或浓地萦回心头。

2001年3月20日 星期二 ) 人 的 季 节 济 慈 (英 1795-1821) 一年之中,有四季来而复往, 人的心灵中,也有春夏秋冬: 他有蓬勃的春天,让天真的幻想 把天下美好的事物全部抓到手中; 到了夏天,他喜欢对那初春 年华的甜蜜思想仔细的追念, 沉湎在其中,这种梦使他紧紧 靠近了天国;他的灵魂在秋天 有宁静的小湾,这时候他把翅膀 收拢了起来,他十分满足、自在, 醉眼朦胧,尽让美丽的景象 象门前小河般流过,不去理睬; 他也有冬天,苍白,变了面形; 不然,他就超越了人的本性。

(屠 岸 译) 【老人曹树厚赏析】济慈是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此首诗是十四行体的诗。

在这首诗中,他把人的一生同一年四季相比,浪漫地说明了人一生的哲理:年轻时,朝气蓬勃,精力旺盛,也有天真的幻想;人到壮年,事业顺利,他的梦靠近了理想;到了中年,想休息了,把翅膀收拢了起来;到了老年,自然规律要老要死。

济慈讲的人一生的哲理,是他的想法和体会,这是19世纪的观念。

到了当前的21世纪,我们要注意两点:第一、到了中年不能想休息,中年正是干事的时候,正是实现理想的时候;第二、年轻的时候,不能光是天真的幻想,还要脚踏国情、社情,努力实干方能有成。

从以上两首诗歌可以大致看出:中国唐代以后出现的近体律诗和绝句讲究格律,如句数、字数、平仄、用韵等等。

规定很严格。

中国诗歌含蓄、精练,讲究意境。

外国诗歌没有中国古典诗歌的讲究,比较自由、奔放。

中国现代诗歌(自由诗)已经与外国诗歌没有多少区别。

诗歌被誉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同时诗歌也是时代、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

中西方诗歌迥然不同,分别体现了中西方的文化、艺术、美学、文论的综合成就。

对中西诗歌进行比较既是文化交流的客观必要,也是研究和发展我国诗歌的主观要求。

中国的诗歌历来受到世界的关注,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是其标志特征,西方的诗歌同样的耀眼夺目,我们可以从数量浩大的诗作中发现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

中西的诗歌在体式、内容、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同之处,但也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一)前论 西方一些比较文学的研究者曾经指出:不同民族的文学在平行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殊途同归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文学作品中的确有所反映,中西的诗歌虽然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蕴,但我们从中还是可以寻找到彼此的影子。

中国的诗歌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西方的诗歌或多或少都受到中国诗歌的影响。

中外、古今之间虽自成体系,但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并非(也没有可能)完全隔绝。

我们从中国古典诗歌和英美现代诗歌说起,因为中国古典诗歌对西方的影响从汉诗英译开始。

从埃兹拉·庞德翻译的《中国》和一些英美译者的翻译作品来看,中国诗的意境逐渐渗入他们的诗歌创作中,中国诗歌文字简洁,意义深刻的特点逐渐为他们所接受,而且也逐渐为他们所学习。

美国著名意象派诗人庞德曾经说过,在中国文学中发现一个“新希腊”,从而发动了一场新的“文艺复兴”。

中国的古典诗词不仅影响他们的创作,还影响着他们的诗歌创作理论。

由于古汉语是一种没有词尾变化的语言,它不像英语那样有明显的人称、数和时态变化,表达上不如西方语言那么精确,因此汉语更具有模糊性,更加含蓄。

艾米·洛威尔曾经说过:“含蓄是我们从东方学来的东西之一。

”中国古典诗词的显著特点就显现在简洁具体。

这要求诗人必须具有行文简洁和表达含蓄的才能。

另一方面,中国古典诗词的一大特点生动的意象和诗中有画也融入了他们的创作中。

这种借鉴的结果就是“汉风诗”的出现。

英美译者翻译最多的是我国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李商隐、李贺的诗和李清照、柳永、李煜的词,他们的创作手法对英美现代诗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国流传的佛老思想、逃避现实、完善自身的思想也深入他们诗歌的创作中。

勃莱一首名为《想到》的诗,就是受白居易的启发而写的。

他的朋友赖特走得更远,他曾经给自己的一首诗加上这样的一个标题:“读了一卷坏诗,心情抑郁,于是走向一处闲置的草场,央昆虫来作伴。

”这种白描方法明显是受到中国唐诗的影响。

(二)相似之处 中国古典诗词用词凝练,意境含蓄,诗画合一,形象生动的特点在交流中融入了英美现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先来比较下面的两首诗: 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

中国诗歌与外国诗歌的区别

诗歌被誉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同时诗歌也是时代、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

中西方诗歌迥然不同,分别体现了中西方的文化、艺术、美学、文论的综合成就。

对中西诗歌进行比较既是文化交流的客观必要,也是研究和发展我国诗歌的主观要求。

中国的诗歌历来受到世界的关注,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是其标志特征,西方的诗歌同样的耀眼夺目,我们可以从数量浩大的诗作中发现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

中西的诗歌在体式、内容、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同之处,但也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一)前论 西方一些比较文学的研究者曾经指出:不同民族的文学在平行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殊途同归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文学作品中的确有所反映,中西的诗歌虽然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蕴,但我们从中还是可以寻找到彼此的影子。

中国的诗歌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西方的诗歌或多或少都受到中国诗歌的影响。

中外、古今之间虽自成体系,但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并非(也没有可能)完全隔绝。

我们从中国古典诗歌和英美现代诗歌说起,因为中国古典诗歌对西方的影响从汉诗英译开始。

从埃兹拉·庞德翻译的《中国》和一些英美译者的翻译作品来看,中国诗的意境逐渐渗入他们的诗歌创作中,中国诗歌文字简洁,意义深刻的特点逐渐为他们所接受,而且也逐渐为他们所学习。

美国著名意象派诗人庞德曾经说过,在中国文学中发现一个“新希腊”,从而发动了一场新的“文艺复兴”。

中国的古典诗词不仅影响他们的创作,还影响着他们的诗歌创作理论。

由于古汉语是一种没有词尾变化的语言,它不像英语那样有明显的人称、数和时态变化,表达上不如西方语言那么精确,因此汉语更具有模糊性,更加含蓄。

艾米·洛威尔曾经说过:“含蓄是我们从东方学来的东西之一。

”中国古典诗词的显著特点就显现在简洁具体。

这要求诗人必须具有行文简洁和表达含蓄的才能。

另一方面,中国古典诗词的一大特点生动的意象和诗中有画也融入了他们的创作中。

这种借鉴的结果就是“汉风诗”的出现。

英美译者翻译最多的是我国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李商隐、李贺的诗和李清照、柳永、李煜的词,他们的创作手法对英美现代诗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国流传的佛老思想、逃避现实、完善自身的思想也深入他们诗歌的创作中。

勃莱一首名为《想到》的诗,就是受白居易的启发而写的。

他的朋友赖特走得更远,他曾经给自己的一首诗加上这样的一个标题:“读了一卷坏诗,心情抑郁,于是走向一处闲置的草场,央昆虫来作伴。

”这种白描方法明显是受到中国唐诗的影响。

(二)相似之处 中国古典诗词用词凝练,意境含蓄,诗画合一,形象生动的特点在交流中融入了英美现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先来比较下面的两首诗: 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茵纳斯弗利岛 (爱尔兰)威廉·巴勒斯·叶芝 我就要动身去了,去茵纳斯弗利岛; 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泥巴房; 支起几行云豆架,一排蜂蜜巢, 独个儿住着,荫阴下听蜂群歌唱。

我就会得到安宁,它徐徐下降, 从朝雾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 午夜是一片闪亮,正午是一片紫光, 傍晚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

我就要动身去了,因为我听到, 那水声日日夜夜轻拍着湖滨; 不管我站在车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 都在心灵深处听见这声音。

① 从上面的两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两者的意境和用词是非常相似的,“结庐”与“造屋”如出一辙,“采菊”与“种豆、养蜂”异曲同工,“山气”与后一首的中间四句的意境完全可以互相补充。

两位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都是要离开这个充满痛苦的红尘世界,去过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表现了宁静致远的思想和远离尘嚣的真意。

从写作手法上看,两者都用了近乎白描的艺术手法,没有加入主观色彩,客观真实地描写景物,直白地道出胸臆。

这至少可以证明中西方文化之间是有共通性的。

两首诗所表达的飘逸、洒脱的意境在古典诗词和英美现代诗歌都是屡见不鲜的,从李白“笑而不答心自闲”到杜甫“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还有更多的例子举不胜举,而英美现代诗歌中不乏其例,如T·S·艾略特著名诗歌《荒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充分表现了这样的意境。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两者也有许多共同点。

中国古典诗词最大的特点是含蓄,生动凝练。

气氛只用寥寥数字便可烘托,意境只需片言只语就可表达。

英美现代诗歌的创作显现出含蓄、凝重、集中、富有感情的特点跟他们的诗歌理论受中国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甚至一些表达方式也基本相同。

埃兹拉·庞德的名震西方诗坛的两句短诗《在地铁车站》含蓄、凝练,令人回味无穷: 这些面庞在人群中涌现 湿漉漉的黑树干上花朵瓣瓣 这与中国古典的“人面桃花相映红” 、“杨柳青丝” 、“梨花带雨”的意境是大致相同的,反映出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果。

但笔者个人认为,西方的诗歌这些比喻所表达出来的意境没有中国的那么美,那么让人富于想象。

诗歌很形象地...

中西方绘画比较,详细

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是各有自己文化体系和成熟技法的两大画种。

其不同特点,傅抱石曾在《中国绘画之精神》中概括出八个方面,其中最主要之点即:西洋画是写实的,中国画是写意的;画洋画是动的、热的,中国画是静的、冷的;西洋画是科学的,中国画是哲学的、文学的;西洋画是说明的,中国画是含蓄的;西洋画是客观的,中国画是主观的。

这些差异,归根结底就是文化体系的差异,既不能归咎于画家个人的思想风格,更不能视为只是材料、技法的不同。

中国画与西方绘声绘色画不仅都有各自的文化体系,而且都是各自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和具体体现。

技法可以互相借鉴,体系就很难超越了。

关于东西方的文化体系,我国著名学者季羡林曾经指出:“有史以来,人类逐步形成了四个大的文化圈,即古希腊、罗马到近代欧美的文化圈;古希伯来到伊斯兰国家的文化圈;印度文化圈;中国文化圈。

第一个文化圈构成了西方文化体系,第二、三、四个文化圈构成了东方大文化体系“。

中国则是东方文化体系的突出代表。

这两种文化体系来源于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和哲学系统,而且从古至今都有各自的传承关系,就如同两个连绵不断的链条,各自环环相扣、生生不息。

由此而形成的中西方文化艺术,必然具有各自的独特性,而惟有其独特性才有价值。

这种独特性虽不应、也不能互相取代,但却完全可以互相理解、互相勾通。

在世界艺术的百花园中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又是互相勾通、取长补短,是今后中西方绘声绘色画在艺术发展的长河中各创高峰、共造辉煌不可缺少的重要前提。

一、西方文化体系和西方绘画的特点 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和哲学传统,总的讲,是以人与自然的对立,即天人相分的观念为特征的。

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神临自然、宗教的权力至高无上,就是人驾驭自然、征服自然。

两者的内容虽然不同,但却同样是天人对立,天人相分。

在古希腊的人文思想中,人生的最终目标就是认识自然、征服自然从而获得人生的幸福。

从这个心理基础出发,西方自伽利略以来四百年中,自然科学走的是一条分析的道路,对客观物质世界总是一分为二,越分越细,原子、中子、介子、质子、微粒子等等,现在已经分到层子(夸克)。

可以说西方人看了中国戏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相送,感到非常奇怪:为什么有话不直说,到处做比喻,累不累,甚至认为东方人的谦虚客套是虚伪、口是心非。

可以说这是东西方人思想性格的差异,也是审美习惯的差异。

西方绘画艺术概括的讲有两大派: 一是写实派或称具象派,认识和把握自然的方式是纯客观的,始终贯穿着以科学精神为基础。

画家观察研究自然的主法主要是对景写生,要求对象、光源、环境、视点四固定,即创作时对客观景物的位置、视点只能选择,而绝不能在画面上随便移动,以求严格按照物理、光学原理、科学准确的再现三维空间的客观世界,并把运用和体现透视、解剖、光彩原理的准确程度当做衡量艺术质量的重要尺度。

所以画家的功夫都用在眼睛所能看到的物体和光影上面,不允许增加任何个人的意念和想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可心借助望远镜离开地球看宏观世界,也可以使用显微镜看微观世界。

所以随之又出现了表现X光、红外光谱、光速、激光照明效果等用肉眼看不到的内容和画派,意在进一步从画面上体现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

二是抽象派。

西方艺术贯走极端,艺术家们在对具象写实感到厌倦以后,从印象派开始,仅在十、古十年内,有些人就说从具象这个极端急剧地转到抽象的别一极端。

抽象派与严格地再现客观物象的写实派正好相反,创作方法是,使自然特象变形,追求抽象的装饰趣和视觉效果,或用光色和几何形态的抽象组合形式表现个人主观的思想体验甚至是潜意识、下意识及种种稳秘的心理。

随着夸张变形的创作方法越来越走向极端,有人甚至干脆丢掉画笔搞起了装置艺术、行为艺术。

某些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所标榜的“前卫”,实际是远离现实、逆反一切传统文化、道德观念,越来越趋向病态的自我表现,给正常的艺术发展造成重大干扰、破坏。

也必然难以引起观者的共鸣,无法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二、中国文化体系和中国绘画的特点 中国文化的基本思维模式是综合的、强调普遍联系的“天人合一”。

认为世界是天、地、人三方面的合谐统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天乃一大天,人乃一小天,宇宙的根本与人的心性息息相通。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典型的中国古典哲学儒、道、佛思想的主要基调。

基于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特别强调顺应自然,个人的小我必须融入民族的大我,要求“无我”、“忘我”,温、良、恭、俭、让、遵循至中、至正、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孔子还强调:“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

让人处处诚惶诚、彻底放弃自己独立的个性。

东西方这种思维模式的差异,不仅直接影响人的政治态度、处事原则,而且还必然导致绘画审美的差异。

中国绘画艺术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体现,是在中华民族朴素哲学儒、道、佛“天人合一”观念综合作用下孕育出来的。

“天人合一”反映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