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破阵子 诗词比兴



有关辛弃疾的诗句辛弃疾生平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

有关辛弃疾的诗句

辛弃疾生平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

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出生前 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

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

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

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

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

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

今存词629首,数量为宋人词之冠。

词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而以慷慨悲壮的爱国词为其主调。

这类词中历来为人传诵之作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写闲适生活的词数量最大,这类词往往于闲适中流露出莫可奈何的情绪,其精神仍与其爱国词一脉相通。

如(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水调歌头)《盟鸥》等许多词中都带有这种情绪。

一部分写农村生活的词清新淳朴,语言浅近,如(清平乐)《村居》、(鹧鸪天)《戏题村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等都是生动的农村风情画。

辛词中也有写爱情的词,如(清平乐)“春宵睡重”就写得缠绵婉转,颇能动人。

辛弃疾诗今存133首,内容和风格大体上亦如其词。

辛弃疾文今存17篇,多为奏议启札等应用文字,颇能见出辛弃疾的见解和谋略。

辛弃疾词在宋代即已有多种版本,主要为4卷本和12卷本两种。

4卷本名《稼轩词》,分为甲乙丙丁4集,宋刻本已不存,今有汲古阁影宋钞本及《唐宋名贤百家词》本。

12卷本名《稼轩长短句》,宋刻本已无传,今传本通行者有四印斋刻本。

1962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今人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

197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点校本《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辛词继承了苏轼豪放词风和南宋初期爱国词人的战斗传统,进一步开拓了词的境界,扩大了词的题材,几乎达到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又创造性地融汇了诗歌散文、辞赋等各种文学形式的优点,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辛词的独特风格。

辛词以豪放为主,但又不拘一格,沈郁、明快、激励、妩媚,兼而有之。

他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和奇特想象,对自然界的山、水、风、月、草、木都赋予情感和性格,并有所寄托。

他还善于吸收民间口语入词,尤其善于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文句,往往稍加改造而别出新意。

但也有些作品因用典、议论过多而显得晦涩、呆滞。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突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

”吴衡照《莲子居词话》说:辛稼轩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

”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

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有《稼轩长短句》。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辛弃疾是“一世之豪。

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范开《稼轩词序》)。

和陆游一样,是南渡后坚决主张北伐恢复的代表人物

他还能用以民为本的思想看待北伐事业,他说:“恢复之事,为祖宗,为社稷,为生民而已,此亦明主所与天下智勇之士所共也,顾岂吾君吾相之私哉!”(《九议》)他还能用战略家的眼光,根据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提出抗敌救国的三原则:“一日无欲速,二日宜审先后,三日能任败。

”(《九议》) 辛弃疾虽没留下系统明确的文学主张,但从一些词句中也能看出他的一些文学倾向。

他说:“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鹧鸪天》)说明他不但重视文学作品的感情作用,而且强调文学应反映重大的社会内...

辛弃疾的词+欣赏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

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有《稼轩长短句》。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辛弃疾生平大事记】 (华中科技大学 徐汉明 编) 一一四○年(宋高宗赵构绍兴十年)一岁 五月十一日(公历五月二十八日)辛弃疾生于山东历城四风闸。

[父辛文郁早年逝世,由祖父辛赞抚养。

祖父在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县)做金国的县令,当辛弃疾到了读书年龄时也跟到谯县。

亳州有个叫刘瞻的人,长于作田园诗,当地负有时名,辛弃疾拜他为师,与党怀英同学

] 一一五四年(宋绍兴二十四年)十五岁 由济南府保荐到燕京参加进士考试,考试虽然失败,但给了他一个观察敌情的机会

一一五七年(宋绍兴二十七年)十八岁 第二次参加进士考试,借机更加了解了敌情。

一一六○年(宋绍兴三十年)二十一岁 祖父辛赞逝世至晚当在本年。

一一六一年(宋绍兴三十一年)二十二岁 在济南南部山区组织一支两千多人的队伍举行起义,后投归耿京起义军,委任为掌书记。

一一六二年(宋绍兴三十二年)二十三岁 正月,耿京派贾瑞、辛弃疾等人奉表南归,十八日到达建康(今南京市),当天被皇帝赵构召见,授辛弃疾右承务郎。

被召见之后回起义军营,途中得知叛徒张安国等人杀害耿京投降金人,辛弃疾等带骑兵五十直闯有五万人的金营,活捉叛徒张安国交朝廷治罪。

南归后,任江阴签判,协助地方官处理政务。

一一六四年(宋孝宗隆兴二年)二十五岁 江阴签判任满去职。

一一六五年(宋孝宗乾道元年)二十六岁 向孝宗赵眘奏进《美芹十论》。

任广德军通判。

一一六六年(宋孝宗乾道二年)二十七岁 任广德军通判。

一一六七年(宋孝宗乾道三年)二十八岁 任广德军通判。

一一六八年(宋孝宗乾道四年)二十九岁 任建康府通判。

与建康行宫留守史正志、军马钱粮总领叶衡及赵彦端、韩元吉、严焕等人来往,参与游从宴会,酬答唱和,开始歌词创作活动,确定了以后长短句的写作方向

一一七○年(宋乾道六年)三十一岁 在延和殿受孝宗皇帝的召见,进奏《阻江为险须藉两淮》及《议练民兵守淮》两疏。

召对之后,调任司农寺主簿。

把收复大计写成《九议》给宰相虞允文。

与在朝中任职的张木式 、吕祖谦来往,相与游从。

一一七二年(宋乾道八年)三十三岁 春,由司农寺主簿调滁州(今安徽滁县)知州。

因滁州连遭灾荒,人烟冷落,城郭萧条,居民逃荒在外。

到任后,宽征薄赋,恢复市场,使荒陋的面貌很快改换过来。

把滁州新市场的一处建筑取名为繁雄馆。

又修建奠枕楼为当地居民登临娱乐的场所。

有奏议上朝廷,论敌我形势,但得不到朝廷的反应。

一一七四年(宋淳熙元年)三十五岁 春,离开滁州,到建康留守叶衡幕中做了几个月的参议官。

秋,登建康赏心亭,写下了著名的词篇《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秋冬之交,叶衡入朝为相,辛弃疾因叶衡的推荐而被皇帝召见,召见之后,便留在临安(今杭州)做仓部郎官。

一一七五年(宋淳熙二年)三十五岁 六月任江西提点刑狱,节制诸军,讨捕于四月起事的茶商赖文政。

七月,离开临安到江西接任。

经辛弃疾的策划和部署,赖文政亲身到辛弃疾处投降,被押到江州处以死刑。

因灭茶商军有功,加秘阁修撰职名。

一一七六年(宋淳熙三年)三十七岁 秋冬之际,改任京西路转运判官,到襄阳就职。

一一七七年(宋淳熙四年)三十八岁 春,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

冬,江陵驻军中的统制官率逢原纵容其部曲殴打当地百姓,辛弃疾上疏论奏此事,建议对横行的军人和统制官加以惩处,因率逢原在朝廷有得力的后台,奏章未被采纳,反以帅守与驻军不能协同为由,被调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的知府兼江西安抚使。

一一七八年(宋淳熙五年)三十九岁 本年暮春被召往杭州做大理少卿。

经吕祖谦介绍,与陈亮相识,成为好友。

下半年,被调任湖北转运副使。

一一七九年(宋淳熙六年)四十岁 三月,改作湖南转运副使。

自湖北调任湖南时,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饯行,辛弃疾赋《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向朝廷奏进《论盗...

辛弃疾词的风格是什么?

辛弃疾的词不仅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而且风格多样,技法高超,艺术特色鲜明。

其一是善于创造宏大的意境和雄壮的声势,表现出慷慨豪迈的风格。

把自己坚定的抗战决心,炽热的爱国热情,顽强的斗争精神,豪迈的英雄气概,熔铸在宏大的意境中,构成了他爱国词最突出的基调。

如〈破阵子〉中,先听其声“梦回吹角连营”;“马作的卢飞快”等等,再看其势“五十弦”言其多;“天下事”言其大,真正是磅礴气势,气吞山河,威势凛然,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推向了高峰。

其二是善于运用奇特的想象,夸张和比兴寄托手法,表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以特殊的精神和性格,寄托自己雄伟壮美的理想。

如“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骑来无数”这种浪漫主义笔调,不仅给他的词增添了雄奇瑰丽的色彩,而且使词人在现实的愤懑中获得了精神上的慰藉与解放,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其三是善于运用具有特色的语言和各种不同的手法,打破词固有的传统形式和格律束缚,表现出大胆的创新精神,继承了苏轼“以诗为词”的革新精神,使词的艺术形式更加解放,更加丰富多采。

这种创新精神,突出表现在语言个谋篇布局上。

如“些底子,误人哪,不成真个不思家”。

其四是善于博采众家之长,表现出风格的多样化,使婉约词与豪放词有机结合成为一体,浑然无痕。

如〈摸鱼儿〉总之辛弃疾笔下没有不可描绘的事物,没有不可表达的意境,没有不可运用的手法,他以大胆创新的精神赋予了词抒情,状物,记事,议论的多种功能,使词这种文学样式获得了空前的艺术力量,从而使辛词成为雄视词坛的典范。

...

词牌名和曲牌名的诗(各10首)

〔黄钟〕 元曲宫调之一。

周德清《中原音韵》:“大凡声音,各应于律吕,分六宫十一调”“黄钟宫富贵缠绵。

” 〔醉花阴〕曲牌名,套数首牌。

古近二体。

古体5句,宋词牌小异。

近体七句,前五句同古体,北曲多用之,定格7句。

定格字句:七、六、五、四、五、五、七,共39字。

〔人月圆〕曲牌名,属北曲,小令用。

有〔幺篇〕换头,须连用。

全同宋词。

北宋人王诜(shēn)词中有“人月圆时”,故名。

又叫〔青衫湿〕。

金元时北人喜欢唱它,随入散曲。

定格11句。

定格字句:七、五、四、四、四;〔幺篇换头〕四、四、四、四、四、四、,共48字。

〔正宫〕 元曲宫调之一,又作“正黄钟宫”。

周德清《中原音韵》:“正宫惆怅雄壮。

” 〔端正好〕曲牌名,属北曲。

套数首牌。

与《仙吕》同,与宋词略异,定格工5句,定格字句:三、三、七、七、五,公25字。

〔叨叨令〕曲牌名,小令兼用。

前四句多作对句,五、六两句叠,“也么哥”是定格。

通体都是去声叶韵。

有叠字体,叠字须有平声。

定格共7句,定格字句:七、七、七、七、七、五、五、七,共45字。

〔塞鸿秋〕曲牌名,小令兼用。

亦入〔仙吕〕、〔中吕〕宫调内。

格式与〔叨叨令〕基本相同。

凡叶韵处皆须作平平去。

定格7句,定格字句:七、七、七、七、五、五、七,共45字。

〔小梁州〕曲牌名,小令兼用。

又名〔小梁州〕。

亦入〔中吕〕、〔商调〕。

有〔幺篇〕换头,须连用,与诸宫调〔梁州〕。

始调定格5句,定格字句:七、四、七、三、五、,计25字。

〔幺篇〕换头,与始调不同,定格七句,定格字句:七、三、四、三、三、四、五、,计29字,全曲共50字。

〔醉太平〕曲牌名,小令兼用。

又名〔凌波曲〕亦入〔仙吕〕、〔中吕〕,首二句须对,五六七三鼎足对。

北曲入正宫单曲、平韵,也入南曲,仄韵,定格8句,定格字句:四、四、七、四、七、七、七、四、,共44字。

〔菩萨蛮〕曲牌名,散套首曲,亦入〔中吕〕。

同词牌,惟不用换头,亦不换韵。

定格4句。

定格字句:七、七、五、五,共24字。

〔黑漆弩〕曲牌名,小令用。

有〔幺篇〕换头,须连用,,白贲以此凋咏《渔父》,句首为:“侬家鹦鹉洲边往”,后人又称此调为〔鹦鹉曲〕。

因白氏曾官至学士,所以,此曲还称〔学士咏〕。

定格8句,定格字句:七、七、七、六、七、六、七、七、共54字。

〔绿幺篇〕曲牌名,属北曲,小令用。

又名〔柳梢青〕。

开头两个三字句;只乔吉写过一首,大约是乔吉自度曲。

乔吉的曲。

开头两句都有衬字,定格9句,定格字句:三、三、四、四、四、四、七、二、七,共38字。

〔大石碉〕 古代戏曲音乐名词,宫调之一。

周德清《中原音韵》:“大石风流蕴籍。

” 〔青杏子〕散套首牌,亦入〔小石〕,名作〔青杏儿〕,小令用。

〔幺篇〕同始调,用否均可。

定格7句,定格字句:五、三、四、七、四、四、四, 共31字。

〔仙吕〕 元曲宫调之一,周德清《中原音韵》:“仙吕清新缅邈。

”员杂剧第一折多用仙吕宫套曲。

〔赏花时〕曲牌名,散套首牌。

亦入〔商调〕。

〔幺篇〕同始调,用否均可,定格5句,定格字句:七、七、五、四、五共28字。

〔八声甘州〕曲牌名,散套首牌。

〔幺篇〕同始调,南曲极相似,宋词牌不同。

定格9句,定格字句:四、四、四、四、六、七、七、五、四,共45字。

〔点绛唇〕曲牌名,多用作杂剧或套数的首曲,其后紧接〔混江龙〕。

定格5句,四、四、三、四、五,共20字。

〔寄生草〕曲牌名,小令兼用,亦入〔商调〕。

首末二句对,中间三句须作鼎足对。

整齐匀称是本曲特点。

定格7句,定格字句:三、三、七、七、七、七、七,共41句。

〔一半儿〕曲牌名,小令兼用,属北调。

与〔忆王孙〕实为一体,因末句定格嵌入两个“一半儿”,故名〔一半儿〕。

曲中多用此体,用〔忆王孙〕甚少。

定格5句。

定格字句:七、七、七、三、九,共33字。

〔游四门〕曲牌名,小令兼用,亦入〔商调〕。

一字句可减。

定格六句,定格字句:七、五、七、五、一、五,共30字。

〔后庭花〕曲牌名,小令兼用,亦入〔中吕〕、〔商调〕。

小令首句必叶韵, 套数可不计;第六句反是。

小令不能增句,套数可增句增句在末句后,先将末句五字改作六字折腰句,增句即照作,句数多少不拘,须每句用叶韵,小令均用平韵。

与词牌异。

定格7句。

定格字句:五、五、五、五、三、四、五,共32字。

〔后庭花破阵子〕曲牌名,格律与〔后庭花〕基本相同。

定格7句。

定格字句:五、五、五、五、三、四、五,共32字。

〔中吕〕 元曲宫调之一,周德清《中原音韵》:“中吕宫高下闪赚”。

〔迎仙客〕曲牌名,属北曲,小令兼用。

诸宫调同,南曲略同。

亦入〔正宫〕。

定格7句,定格字句:三、三、七、三、三、四、五,共28字。

〔红绣鞋〕曲牌名,属北曲,小令兼用。

又名〔朱履曲〕。

亦入〔正宫〕。

定格6句,定格字句:六、六、七、三、三、五,共30字。

〔普天乐〕曲牌名,又名〔黄梅雨〕,亦入〔正宫〕。

南北曲都有此曲牌,但句法不同,全首多对偶句,定格12句。

定格字句:三、三、四、四、三、三、七、三、四、四、四、四,共46字。

〔喜春来〕曲牌名,又...

辛弃疾词的艺术特点

南宋中期也是词的繁荣昌盛期,和诗一样,受时代的影响,爱国词成为创作的主要内容,代表作家当推辛弃疾。

一 辛弃疾其人P109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

他一生可分为四期。

1162年以前为沦陷及起义期。

辛弃疾幼年跟随祖父辛赞生活。

辛赞在靖康之难时未能南渡,但爱国之心不泯,常向辛弃疾灌输“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辛弃疾《美芹十论》)的爱国思想。

1160年,年仅20岁的辛弃疾聚众2000人参加了以耿京为首的反金义军,诛杀过叛徒义端、张安国,“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洪迈《稼轩记》)1162—1181年为南渡初时期

1162年辛弃疾回到南宋,最初并未受到真正重用,只是任些闲职。

面临苟和势力不断上涨的局面,辛弃疾于1165年及1170年,先后写下了著名的《美芹十论》及《九议》,向朝廷全面陈述自己抗敌救国的大策。

《美芹十论》前三篇论述了宋金形势、战争性质,民心向背,后七篇就南宋应如何充实实力,做好北伐准备,完成恢复大计,作了具体的论述与规划。

在《九议》中,辛弃疾再次斥责了投降派的谬论。

并指出应作好打持久战的战略准备。

1172年以后官职虽有升迁,在长江中下游一带任地方要员,但“二年历遍楚山川”式的频繁调任,使他的爱国抱负始终难以施展。

1181—1203年为闲居带湖、瓢泉时期,其间除1192—1194年一度被起用为福建安抚使外,一直赋闲在家。

此时他心情十分矛盾“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这并非他的愿望,他依然惦念着北伐事业。

由于感情抑郁不平,时间又悠闲有余,故尔这一期是他创作的鼎盛时期。

1203—1207年为晚年再起,参与北伐时期。

这时韩侂胄主持北伐事宜,任命辛弃疾镇江知府。

辛弃疾一方面积极备战,一方面又反对草率从事。

但他并未得到韩的真正重用,不久又被罢职,北伐亦失败,辛弃疾赍志以殁,临终前“大呼杀贼数声”(《济南府志》)。

有《稼轩词》。

辛弃疾是“一世之豪。

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范开《稼轩词序》)。

和陆游一样,是南渡后坚决主张北伐恢复的代表人物。

他还能用以民为本的思想看待北伐事业,他说:“恢复之事,为祖宗,为社稷,为生民而已,此亦明主所与天下智勇之士所共也,顾岂吾君吾相之私哉!”(《九议》)他还能用战略家的眼光,根据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提出抗敌救国的三原则:“一日无欲速,二日宜审先后,三日能任败。

”(《九议》) 辛弃疾虽没留下系统明确的文学主张,但从一些词句中也能看出他的一些文学倾向。

他说:“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鹧鸪天》)说明他不但重视文学作品的感情作用,而且强调文学应反映重大的社会内容。

又说:“诗在经营惨淡中”(《鹧鸪天)》,“诗句得活法,日月有新工。

”(《水调歌头》)说明他提倡严肃的写作态度。

又说:“有意雄华泰,无意巧玲珑。

”(《临江仙》)说明他特别推崇豪放风格。

他还对陶渊明在静穆恬淡之中带有一股兀傲不乎之气深表推崇。

这种审美情趣也直接影响了他的词风。

二 辛弃疾词的思想内容P111 辛词的内容比苏词更为广阔,真正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词曲概》)的地步。

辛词中思想内容最集中、最进步的当属爱国词。

辛弃疾具有一般作家所不具备的戎马生涯,他首先是一个爱国斗士,然后才是一个词人,因而他的爱国词最自然真切,“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之于其词。

”(徐釚《词苑丛谈》卷4) 因此,在爱国词中尤值得重视的是那些表现自我经历、自我形象、自我感触的作品。

那些记录自己战斗生涯,或借助追念自己战斗生活而抒发感慨的词,当属词史上独一无二的作品,如: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鹧鸪天》) 这首词上阕所描写的正是“粤辛巳岁,逆亮南寇,中原之民屯聚蜂起,臣尝鸠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与图恢复,共籍兵二十五万,纳款于朝”(《美芹十论·序》)的经历。

下阕写因追念往事而引发的理想落空的悲哀与感慨。

但辛弃疾痛苦悲愤,却不消沉,在苦闷时依然能保有昂扬奋进的精神,如在与另一爱国志士陈亮的酬唱中,他既道出了自己不被重用的悲愤心情,又道出了他的坚定信念: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

正目断,关河路绝。

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

(《贺新郎》) 辛弃疾还有很多评议时局,议论世事,关心国家命运,陈述恢复大业,批判投降苟和势力的词。

在这些词中,他不是空泛地去议论、陈诉,而是用全身心的感情去倾诉、哭泣、呼号、鼓动。

如《菩萨蛮》: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以“无数山”比兴抗金事业的重重阻力,以江水东流比兴抗敌救国力量是阻挡不住的,真可谓忠愤之气,拂拂指端。

辛弃疾的爱国词是通...

求《摸鱼儿》诗词及鉴赏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

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鉴赏】: 这是辛弃疾四十岁时,也就是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暮春写的词。

辛弃疾自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渡淮水投奔南宋,十七年中,他的抗击金军、恢复中原的主张,始终没有被南宋朝廷所采纳。

自己抗金杀敌收拾山河的志向也无法实现,只是作一些远离战事的闲职,这一次,又是被从荆湖北路转运副使任上调到荆湖南路继续当运副使。

转运使亦称漕司,是主要掌管一路财赋的官职,对辛弃疾来说,当然不能尽快施展他的才能和抱负。

何况如今是调往距离前线更远的湖南去,更加使他失望。

他知道朝廷实无北上雄心。

当同僚置酒为他饯行的时候,他写了这首词,抒发胸中的郁闷和感慨。

上片主要抒发作者惜春之情。

上片起句“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说如今已是暮春天气,禁不起再有几番风雨,春便要真的去了。

“惜春长怕花开早”二句,揭示自己惜春的心理活动:由于怕春去花落,他甚至于害怕春天的花开得太早,这是对惜春心理的深入一层的描写。

“春且住”三句,对于正将离开的“春”作者深情地,对它呼喊:春啊,你且止步吧,听说芳草已经长满到天涯海角,遮断了你的归去之路!但是春不答话,依旧悄悄地溜走了。

“怨春不语”,无可奈何的怅惘作者无法留住春天,倒还是那檐下的蜘蛛,勤勤恳恳地,一天到晚不停地抽丝网,去粘惹住那象征残春景象的杨柳飞花。

如此,在作者看来,似乎这殷勤的昆虫比自己更有收获,其情亦太可悯了。

下片一开始就用汉武帝陈皇后失宠的典故,来喻指自己的失意。

自“长门事”至“脉脉此情谁诉”一段文字,说明自古便有娥眉见妒的先例。

陈皇后因招入妒忌而被打入冷宫——长门宫。

后来她拿出黄金,买得司马相如的一篇《长门赋》。

希望用它来打动汉武帝的心。

但是她所期待的“佳期”却迟迟未到。

这种复杂痛苦的心情,对什么人去诉说呢?“君莫舞”二句的“舞”字,因高兴而得意,忘形的样子。

“君”,是指那些妒忌别人进谗言取得宠幸的人。

意思是说:你不要太得意忘形了,你没见杨玉环和赵飞燕后来不是都死于非命吗?“皆尘土”,是用《赵飞燕外传》附《伶玄自叙》中的语意。

伶玄妾樊通德能讲赵飞燕姊妹故事,伶玄对她说:“斯人俱灰灭矣,当时疲精力驰骛嗜欲蛊惑之事,宁知终归荒田野草乎!”“闲愁最苦”三句是结句。

闲愁,作者指自己精神上的不可倾诉的郁闷。

危栏,是高处的栏干。

后三句是说不要用凭高望远的方法来排消郁闷,因为那快要落山的斜阳,正照着被暮霭笼罩着的杨柳,远远望去,一片迷蒙。

这样的暮景,会使人见景伤情,更加悲伤。

这首词上片主要写春意阑珊,下片主要写美人迟暮。

有些选本以为这首词是作者借春意阑珊来衬托自己的哀怨。

这恐怕理解得还不够准确。

这首词中当然有作者个人遭遇的感慨,但“春将逝更多的是他对南宋朝廷暗淡前途的担忧。

作者一生忧国忧民,这里也是把个人感慨纳入国事之中。

春意阑珊,实兼指国势如春一样一日日渐衰,并非象一般词人作品中常常出现的绮怨和闲愁。

上片第二句“匆匆春又归去”的“春”字,当是这首词中的“词眼”。

接下去作者以春去作为这首词的主题和总线,精密地安排上、下片的内容把他心中感慨心绪曲折地表达出来。

他写“风雨”,写“落红”,写“草迷归路”,……对照当时的政治现实,金军多次进犯,南宋朝廷在外交、军事各方面都遭到了失败,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而朝政昏暗,奸侫当权,蔽塞贤路,志士无路请缨,上述春事阑珊的诸种描写件件都是喻指时政且无一不贴切?蜘蛛是微小的动物,它为了要挽留春光,施展出全部力量。

在“画檐蛛网”句上,加“算只有殷勤”一句,意义更加突出。

作者实有意自拟为蜘蛛。

尤其是“殷勤”二字,突出地表达作者对国家的耿耿忠心。

这里作者表达了虽然位微权轻,但为报图,仍然“殷勤”而为。

上片以写惜春为主。

下片则都是写古代的历史事实。

两者看起来好象不相关联,其实不然,作者用古代宫中几个女子的事迹,来比自己的遭遇,进一步抒发其“蛾眉见妒”的感慨。

这不只是个人仕途得失。

更重要的是志士仁人都如“娥眉见妒”关系到宋室兴衰的前途,它和春去的主题并未脱节,而是相辅相成的。

作者在过片处推开来写,在艺术技巧上说,正起峰断云连的作用。

下片的结句甩开咏史,又回到写景抒怀上来。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二句,以景语作结,含有不尽的韵味。

除此之外,这两句结语还有以下的作用:第一,刻画出暮春景色的特点。

李清照曾用“绿肥红瘦”四字刻画它的特色,“红瘦”,是说花谢:“绿肥”,是说树荫浓密。

辛弃疾在这首词里,他不说斜阳正照在花枝上,却说正照在烟柳上,这是从另一角度描暮春景色写有着与绿肥红瘦不同的意味。

而且“烟柳断肠”,还和上片的“...

辛弃疾的诗词风格是什么?

辛弃疾的词不仅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而且风格多样,技法高超,艺术特色鲜明。

其一是善于创造宏大的意境和雄壮的声势,表现出慷慨豪迈的风格。

把自己坚定的抗战决心,炽热的爱国热情,顽强的斗争精神,豪迈的英雄气概,熔铸在宏大的意境中,构成了他爱国词最突出的基调。

如〈破阵子〉中,先听其声“梦回吹角连营”;“马作的卢飞快”等等,再看其势“五十弦”言其多;“天下事”言其大,真正是磅礴气势,气吞山河,威势凛然,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推向了高峰。

其二是善于运用奇特的想象,夸张和比兴寄托手法,表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以特殊的精神和性格,寄托自己雄伟壮美的理想。

如“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骑来无数”这种浪漫主义笔调,不仅给他的词增添了雄奇瑰丽的色彩,而且使词人在现实的愤懑中获得了精神上的慰藉与解放,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其三是善于运用具有特色的语言和各种不同的手法,打破词固有的传统形式和格律束缚,表现出大胆的创新精神,继承了苏轼“以诗为词”的革新精神,使词的艺术形式更加解放,更加丰富多采。

这种创新精神,突出表现在语言个谋篇布局上。

如“些底子,误人哪,不成真个不思家”。

其四是善于博采众家之长,表现出风格的多样化,使婉约词与豪放词有机结合成为一体,浑然无痕。

如〈摸鱼儿〉总之辛弃疾笔下没有不可描绘的事物,没有不可表达的意境,没有不可运用的手法,他以大胆创新的精神赋予了词抒情,状物,记事,议论的多种功能,使词这种文学样式获得了空前的艺术力量,从而使辛词成为雄视词坛的典范。

...

关于辛弃疾的故事

辛弃疾抗金事迹 辛弃疾的少年时期是在国土沦陷、外族欺压的痛苦中度过的。

钦宗赵桓靖康元年(1126年)北宋王朝宣告覆灭,中原地区沦人敌手,此后不久,山东地区也被金兵攻占。

辛弃疾从记事起,就目睹金统治者对其占领区内的汉族人民实行残酷的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

强烈的民族仇恨和御敌报国的愿望在他小小的心里不断滋长。

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企图把南宋政权彻底消灭。

为了发动侵略战争,他下令大量强行征收壮丁和马匹,加紧对各族劳动人民的压榨剥削,残暴落后的女真侵略者统治下的各族人民的反抗活动像喷薄汹涌的火山一样到处爆发开来。

这一年,22岁的辛弃疾也在家乡聚众二千举起了武装斗争的义旗。

他深知,要凭自己的力量独立完成抗金大计是十分困难的,因此,起义胜利后,他立即把队伍带到了山东。

山东的郓州,也叫东平府,西边滨临梁山泊,东边傍泰山之麓,是山东地区的一个军事要地。

农民起义军耿京的队伍在这一年攻占了郓州。

辛弃疾率领两千多人的队伍来这里加入农民起义军,这可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起义群众都知道,好多读书人平时说得好听,金人一来,就投靠金人作帮闲、帮凶了;有的也想反抗,但不是彷徨观望,就是看不起农民出身的首领,不肯加入这支在各地起义军中声势最大的队伍。

如今,辛弃疾这样有名的文人来投奔,愿意接受农民起义领袖的领导,使起义军上上下下都感到欢欣鼓舞。

辛弃疾的队伍过来了

骑着骏马沉稳地走在队伍前头的辛弃疾英姿飒爽,生气勃勃。

看着路两边热情欢迎自己的起义军战士,压抑不住的笑意从他脸上洋溢开来。

在几位将领的簇拥下,辛弃疾拜见了耿京。

落座后,耿京微笑着对辛弃疾说:“辛兄在济南起义,对周围震动不小啊!你们读书人知道的事情多,主意多,如今到我们这儿,还要请你多多指点。

” “不必客气。

”辛弃疾说,“只要能早日赶走金人,我任凭节度使(耿京自称为天平军节度使)调遣。

去年和大前年我曾到金狗的都城燕京应试,对他们的军事部署和政治局势都进行了仔细侦察,今后,我们要打过去,我是可以提供一些情况的。

” “太好了!”耿京兴奋地说,“我们一定要打到华北和中原地区,把金狗彻底赶回老家去。

辛兄,我们这儿最缺的就是你这样有谋略的人才,就暂时委屈你做我们的‘掌书记’吧。

” 掌书记的主要工作是负责全军的书檄文告,辛弃疾接受了这个职务后干得非常出色。

他时常和耿京等首领一起商讨战事。

这一年十一月,宋军在采石击败了企图渡江南下的金兵主力,不久金主完颜亮被他的部下杀死。

金兵一片混乱,纷纷溃退。

采石大捷的消息使起义军上上下下欢欣鼓舞,辛弃疾更是无比兴奋,他认为收复中原的时机已经到来,于是便建议耿京“决策南向”,派人与南宋政府取得联系,争取朝廷对北方起义军的支持,以便互相配合,进行全面反攻。

耿京同意了他的建议,并令辛弃疾起草章表。

章表起草好了,由辛弃疾保管的义军的大印却不见了。

正在这时,有人报告,原先被辛弃疾动员带着一千多人队伍来投奔义军的义端和尚逃跑了。

事情很清楚,一定是义端偷走大印的。

辛弃疾匆忙来向耿京报告。

“军中大印都丢失了,这还了得!”耿京大怒,“这秃驴是你介绍来的,如今出了差错,又是你保管大印不严,来人,以军法从事!拉出去杀了!” “把我杀掉也无济于事,”辛弃疾冷静、沉着地说,“请你给我三天的期限,到期如果不能把义端擒获,夺回大印,那时再杀我也心甘情愿。

” “好吧。

”耿京也冷静下来,答应了他的要求。

辛弃疾想,义端既然窃印出逃,必定是要往金人军营去出卖起义军中的虚实的。

于是,他跨上骏马,挥鞭向附近的金兵的营地风驰电掣般地飞奔而去。

一路上,辛弃疾怒火满腔,勒紧缰绳,频频抽打坐骑疾驶。

他想起在济南的时候,看到这个义端似乎很有江湖豪气,谈起兵法来也有些见解,常常和自己慷慨激昂地议论抗金大事,想不到竟是一个见利忘义的投机分子。

越想越是气愤,他心急如焚,在马上暗下决心:即使追到天涯海角,也要把这个黑心的和尚抓回伏法。

辛弃疾马不停蹄,翻山越岭,一路上不停地向人询问义端的行踪。

在一个偏僻的山道上,辛弃疾看到了慌忙逃窜的义端。

义端一边打马前进,一边心虚地回头看看。

一回头,他看到了像疾风一样飞驰而来的辛弃疾,顿时魂飞魄散,身体一软,从马上滚了下来,趁势跪倒在地上。

辛弃疾早已拔剑出鞘,怒视着不住叩头求饶的义端。

“我知道您是天上的青牛星,力大无比,求你不要杀我。

”义端花言巧语地央求说。

辛弃疾手起剑落,义端的秃头滚落地上。

他搜出军印,将义端的头颅挂在鞍上,催动坐骑,回营复命。

这一壮举充分显示了辛弃疾的智勇和胆略,耿京对他更加器重了,起义军中的将士对辛弃疾的文武才干也更加敬佩。

南归的章表又送往附近义军首领王世隆、张安国等人处,他们同意后也都在章表上签了名。

接着,耿京派诸军都提领贾瑞为代表,去与南宋政府接洽。

由于贾瑞是个不识字的农民,也不懂拜会阜帝和将相大臣的一些礼节,而辛弃疾是义军中唯一的知书识礼的文人,所以耿京便...

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资料

【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

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

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

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

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

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

为豪放派爱国诗人,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耿京聚兵山东,节制忠义军马,留掌书记。

绍兴三十二年,令奉表南归,高宗召见,授承务郎。

宁宗朝累官至浙东安抚使,加龙图阁待制,进枢密都承旨卒。

曾寓居江西上饶、铅山达十余年。

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

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有《稼轩长短句》。

【生平】 一、青少年时期。

止于23岁南渡以前。

这是他一生最为意气风发的时期。

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22岁的辛弃疾聚众二千人树起抗金旗帜。

未几,率部归耿京起义军,并力劝耿京归宋,以图大业,1162年,辛弃疾奉命南渡,联系起义军的归宋问题。

不料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率部投金。

辛弃疾在返回途中得知此消息。

辛弃疾率领五十余名骑兵,奇袭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

此举“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从此辛弃疾投奔南宋,官为江阴签判。

二、青壮年时期: 1162年至1181年,从辛弃疾23岁到42岁,是一生中游宦时期。

这一时期的辛弃疾,雄心勃勃,壮志凌云。

他先后上了一系列奏疏,力陈抗金抚国方略。

但他的意见并未被当权者采纳。

在此期间,他由签判到知州,由提点刑狱到安抚使,虽然宦迹无常,但政绩卓著。

他出任滁州知州仅半年,当地“荒陋之气”一洗而空。

他在湖南帅任,创置“飞虎军”,“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他不失为一个有清醒政治头脑忧国忧民的好官。

三、中晚年时期: 1182年至1202年,从43岁到63岁。

这期间除了53岁至55岁一度出任闽中外,两次遭弹劾,有18年在江西家中度过,是他一生被迫归隐时期。

在长期隐居生活中,他寄情田园,留恋山水,追慕陶渊明,写了大量田园词,山水词,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他的爱国激情在某些唱和赠答词中,也有强烈表达。

四、晚年时期: 1203年至1207年,辛弃疾64岁到68岁四年间。

辛弃疾64岁高龄时,仍不以久闲为念,不以家事为怀,奉令出任。

但事未成就又遭罢免。

辛弃疾自66岁秋,罢居铅山后,虽屡见封召,乃至授以兵部侍郎,枢密院都城旨要职,但总以年老多病,力辞未就,卒年68岁。

【成就】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著作】 今存词629首,数量为宋人词之冠。

词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而以慷慨悲壮的爱国词为其主调。

这类词中历来为人传诵之作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写闲适生活的词数量最大,这类词往往于闲适中流露出莫可奈何的情绪,其精神仍与其爱国词一脉相通。

如(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水调歌头)《盟鸥》等许多词中都带有这种情绪。

一部分写农村生活的词清新淳朴,语言浅近,如(清平乐)《村居》、(鹧鸪天)《戏题村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等都是生动的农村风情画。

辛词中也有写爱情的词,如(清平乐)“春宵睡重”就写得缠绵婉转,颇能动人。

辛弃疾诗今存133首,内容和风格大体上亦如其词。

辛弃疾文今存17篇,多为奏议启札等应用文字,颇能见出辛弃疾的见解和谋略。

辛弃疾词在宋代即已有多种版本,主要为4卷本和12卷本两种。

4卷本名《稼轩词》,分为甲乙丙丁4集,宋刻本已不存,今有汲古阁影宋钞本及《唐宋名贤百家词》本。

12卷本名《稼轩长短句》,宋刻本已无传,今传本通行者有四印斋刻本。

1962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今人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

197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

15.求高人;阅读《相见欢》李煜诗词,写一篇鉴赏文章,字数300以上...

愁溢心中 ——读《相见欢》感 读《相见欢》这首词正是正正是在中学时候,年纪小小的我们并不懂什么才是真正的“愁”,只是简单地觉得这首词写得朗朗上口,很是让人记忆深刻.然而到今天,当我们都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回首往事的时候再翻开这首词,才真正领悟到了它的“愁”与艺术之美.再与其他写愁情的诗词相比较不得不感叹作者写词功力之深,才情之大.在李煜《相见欢》的这首词中最突出的不外乎是一个“愁”字.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被千古传颂正是因为他用创造性地运用比兴的手法表现“哀愁”捉住了“愁”字这个难以忘却消去真正的特点并与熟语“借酒消愁”形成鲜明的对比,而李煜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亦有异曲同工之妙,李煜说的“剪不断,理还乱”恰恰道出了愁的特点,让我们有身同感受之感.而他的前一句“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就是对环境的描写,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此词写作时期难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过片后“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时,或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 或写愁之长, 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恋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李煜此句则写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诉诸人们的视觉,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这种写法无疑有其深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