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古诗词 线索题



诗词大会第二季的文字线索题有哪些?答案也要?文字线索题:1、根据以下线索说出一句古代名句。A写的是江南美景。;B与杏花有关。;C与春雨有关。;D此句有六个字。正确答案:杏花春雨江南 ——元·虞-集《

诗词大会第二季的文字线索题有哪些?答案也要?

文字线索题:1、根据以下线索说出一句古代名句。

A写的是江南美景。

;B与杏花有关。

;C与春雨有关。

;D此句有六个字。

正确答案:杏花春雨江南 ——元·虞-集《风入松·寄柯敬仲》《风入松·寄柯敬仲》作者:虞集 (宋)画堂红袖倚清酣。

华发不胜簪。

几回晚直金銮殿,东风软、花里停骖。

书诏许传宫烛,轻罗初试朝衫。

御沟冰泮水挼蓝。

飞燕语呢喃。

重重帘幕寒犹在,凭谁寄、银字泥缄。

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

译文在彩绘的厅堂里,姬妾清闲、畅意,独有自己自发纷纷脱落,连管子也插不住。

多次晚上在金銮殿值宿,春风轻柔,万花齐放,惹人停住车马流连。

在柔软的春风里,无数次在金銮殿前值夜,为皇帝起草好诏书后,换上轻罗朝衫,宫人执灯(将我)送回归学士院。

皇城的御沟里的边沿还有残冰存在,但残冰的边沿却是蓝汪汪的水在晃动,燕子呢喃迎春。

帘幕重重,春寒还没消退,还有谁、敢给你寄信慰问呢?春日江南,杏花盛开,烟雨蒙蒙,如诗如画,令人心醉而神往。

《风入松·寄柯敬仲》为元代词人虞集创作的一首词,收录于《道园学古录》中。

作者通过对自己往年奎京阁当值的情景的描述,意在唤起朋友柯敬仲对当年生活的回忆。

注释①柯敬仲:柯九思,浙江仙居人。

工诗藏,官至奎章阁学士。

②清酣:清新酣畅的意思。

③华髪不胜簪:白髪稀少,插不住簪子。

④晚直:晚上当班。

直:通“值”。

金銮殿:皇帝宝殿。

⑤骖(can):同驾一车的三匹马。

这里泛指马。

⑥传宫烛:传唤掌烛火的宫人.送学士归院。

⑦泮:溶解。

诗经·邶风》:“士如归妻,迨冰未泮。

”⑧挼:揉搓。

⑨银字泥缄:指书信。

...

高考古诗词每道题答题方法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3)抒发什么情感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

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

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1)认真审题(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答题示例:第八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

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古诗文阅读题目10篇及答案

湖南省各地区2009届高三期末语文卷精编-古诗文阅读专题(湖南省湘潭市2008/2009年度-0.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学年度高三期末调研考试)四、古诗词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1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5分) 秋宿湘江遇雨 (唐)谭用之湘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①。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

渔人②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注:①刘琨:《晋书·祖逖传》记载过他和祖逖共被同寝,夜间闻鸡起舞的故事

②《楚辞·渔父》有云:“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15.在这首诗中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这种感情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15.抒发了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羁旅湘江的乡思乡愁,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抑郁之情。

(答对其中的两点即给2分)诗中运用典故,借景抒情;运用刘琨舞剑的典故,表现作者报国济世的远大抱负;运用渔人的典故,表现诗人不被理解的悲愤郁闷;借湘江秋雨的苍茫壮阔景色抒发其慷慨不平之气。

(3分)(湖南省雅礼中学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考试)四、古诗词鉴赏和名句名篇默写(11分)1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5分)忆 昔韦 庄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注:韦庄:唐末五代词人。

此词作于唐朝末年。

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全诗是如何表现出这一主题思想的?(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答案:本诗批判了上层统治阶级醉生梦死、竞逐奢靡的生活,抒发了他对社稷倾危的感叹。

(2分)全诗以“昔年”领起,前六句紧扣题旨“忆”字,描绘昔日繁华景象(2分)。

末联一跌,顿起波澜,发为变徵之音,结出无限感慨。

(1分)(湖南省师大附中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考考试-第四次月考)四、古诗词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2分) 15.阅读下面的宋词,按照要求完成赏析。

(6分)浣溪沙苏 轼风压轻云贴水飞,乍睛池馆燕争泥。

沈郎①多痢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问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注】①沈郎:沈约,南朝名相、诗人,多病。

这里是词人自比。

阅读全词,简要赏析“沈郎”形象

15,“磊郎”形象是词人自我形象,苏轼以多病的南朝名相沈约自比,含有深意;(1分)面对生机勃勃的盎然春意,词人叹己“多病''而至弱不胜衣,含有身世浮沉之感;(2分)借鸿雁,鹧鸪的意象,在忧伤中表达了对故旧亲友的挂念;(1分)将落花比知己,暗示命运的沉沦,表达情怀的寂寞。

(2分)(湖南省普通高中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模拟考考试)14.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过香积寺 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咽”、“冷”。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森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孤静幽寂的景象(意境)。

(湖南省衡阳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联合考试)四、古诗词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2分)15.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5分)野 步 野 步 周密(宋) 赵翼(清)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

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两首诗的三、四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请作简要赏析。

(3分)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古诗词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1分)15 .⑴第一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2分)⑵两首诗三、四句都...

文言文 古诗词 试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我能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渔人甚异之 ②阡陌交通 ③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便扶向路 ⑤寻病终 ⑥后遂无问津者 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 研读第二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 我的研读: 4.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渔人说了些什么?为什么皆叹惋? 我的联想: 5. 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

(两题都答,只按第①题计分) ①本文的语言简洁而含蕴丰富,试举一例进行说明。

我的鉴赏: ②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试作评价。

我的探究: (八)1.①对……感到诧异;②田间小路;③值得;④从前的,旧的;⑤不久;⑥渡口。

2. ①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②(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用说魏、晋了。

3. 一是活动(往来种作),二是穿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三是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 渔人说的是秦末以来的历史

桃源中人叹惋的是: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5. ①如在叙述渔人与村人相互问话时的语言就是一个证明,作者不正面叙述,而用“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来概括。

但简洁中还有丰富,一切问话的内容尽在其中,又见其丰富。

②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

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桃花源记》 陶渊明 1、 后人根据《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他的含义是什么? 答:世外桃源,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 第一自然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 答: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美好作了铺垫。

3、 第三段文字哪两方面内容? 答:(1)村人“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的好客风尚。

(2)写村人自叙秦时避乱来此经过。

4、 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答: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5、 为什么桃源中人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桃源中人心存戒心,想保住这个“绝境”,避免战乱,不愿让外人知道。

6、 你是如何理解桃花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 答:躲避战乱,这里民风淳朴,不受压廹,自由快乐

7、 渔人离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

8、 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最后写刘子骥要去找桃花源,目的何在? 答:使人觉得桃源可望而不可及,给桃源增添了奇异的色彩。

9、 你认为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答:外界变化大;战乱频繁;社会黑暗;人民生活痛苦;与世隔绝时间长;听见渔人所说的话。

10、 作者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 答: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否定、批判。

11、 作者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虚构了一个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的美好境界? 答: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否定、批判。

12、 作者虚构的这个桃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也反映了:作者主张和平,安定,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13、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富有浪漫色彩的叙事散文是理想化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在艺术构思上最为明显的是一个“奇”字,试举出三处“奇”。

答:(1)环境奇美。

(2)与世隔绝多年...

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答案

高考诗歌鉴赏解题方略2009版考试说明:1、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诗歌鉴赏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形式上鉴赏其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内容上分析其思想情感.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模式类析 1.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2.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3.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4.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5.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诗歌中形象1.人物形象:A、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作者自己.B、 作品中其他人物.2.意象: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诗人感情的载体.4.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练习1】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托物言志、怀古伤今、即事抒怀.描写方式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有白描、烘托、渲染.写景诗常用表达技巧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乐衬哀,上下(或远近、俯仰、时空、声色、视听)结合.其他表达技巧有抑扬、对写等.4.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练习2】 (1)早 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____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 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4.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练习3】春 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练习4】 南 浦 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3.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练习5】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有人认为“折柳...

古诗:题都城南庄原文

题都城南庄 朝代:唐朝作者: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诗有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本事:“崔护……举进士下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

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

’女子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

崔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

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睠盼而归。

嗣后绝不复至。

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门墙如故,而已锁扃之,因题诗于左扉曰……”(唐孟棨《本事诗·情感》)。

是否真有此“本事”,颇可怀疑。

也许竟是先有了诗,然后据以敷演成上述“本事”的。

但有两点似可肯定:一、这诗是有情节性的;二、上述“本事”对理解这首诗是有帮助的。

四句诗包含着一前一后两个场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场面。

第一个场面:寻春遇艳——“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如果我们真的相信有那么一回事,就应该承认诗人确实抓住了“寻春遇艳”整个过程中最美丽动人的一幕。

“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为艳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美好的背景,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目注神驰、情摇意夺的情状,和双方脉脉含情、未通言语的情景。

通过这最动人的一幕,可以激发起读者对前后情事的许多美丽想象。

这一点,孟棨的《本事诗》可能正是这样做的,后来的戏曲(如《人面桃花》)则作了更多的发挥。

第二个场面:重寻不遇。

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柯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何处去,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仍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

桃花在春风中含笑的联想,本从“人面桃花相映红”得来。

去年今日,伫立桃柯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脉脉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旧含笑的桃花除了引动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以外,还能有什么呢?“依旧”二字,正含有无限怅惘。

整首诗其实就是用“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

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记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

尽管这首诗有某种情节性,有富于传奇色彩的“本事”,甚至带有戏剧性,但它并不是一首小叙事诗,而是一首抒情诗。

“本事”可能有助于它的广泛流传,但它本身所具的典型意义却在于抒写了某种人生体验,而不在于叙述了一个人们感兴趣的故事。

读者不见得有过类似《本事诗》中所载的遇合故事,但却可能有过这种人生体验:在偶然、不经意的情况下遇到某种美好事物,而当自己去有意追求时,却再也不可复得。

这也许正是这首诗保持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的原因之一吧。

“寻春遇艳”和“重寻不遇”是可以写成叙事诗的。

作者没有这样写,正说明唐人更习惯于以抒情诗人的眼光、感情来感受生活中的情事。

展开

六下语文古诗文单元检测卷快急死了!马上就要!一、默写《七步诗...

一、 默写《七步诗》,并填空 1、这首诗里写到了(3 )种事物,分别是( 豆,豆萁,釜) 2、这首诗里有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请分别找出来, (煮 )的意思是(用水煮 ) ; (燃 )的意思是(用火烧 ) ; (漉 )的意思是(过滤 ); (煎 )的意思是(用油煎 ) . 3、“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 )句.这两句诗是(曹植 )对(曹丕 )说的,它的意思是(希望曹丕念及手足之情,不要将自己逼得太紧 ).3分 4、这首诗用了(比喻 )手法,全诗用(豆 )和(豆萁 )来比喻(手足 )之情.2分 二、《鸟鸣涧》是(唐 )朝被称为“诗佛”的(王维 )写的.全诗写了 这个季节(时间) ( 地点) (怎么样 ) 的景色,突出了一个“( )”字.诗中有一个字“时”,它的意思是:.8分.(没读过) 三、(6+4分)《芙蓉楼送辛渐》是唐朝(王昌龄 )写的一首(送别 )诗.写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 诗中“平明”的意思是清早 ;诗最后一句的意思是“如果洛阳的亲戚问我,我会说我要一直保持我的高尚品格” . 我还能默写一首送别诗,并写上朝代和作者: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 四、《江畔独步寻花》的作者杜甫,被称为“( 诗圣)”.我曾经学过他写的另外一些诗( 《登高》《望岳》《春夜喜雨》 )(写上诗名,三个).在《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中,有两个用得十分好的“对子”,也即是“对偶句”,是:(流连戏蝶时时舞 ),( 自在娇莺恰恰啼).(4分) 五、默写《石灰吟》和《竹石》,并作比较阅读.(10分) (《石灰吟》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竹石》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这两首诗都用了(比兴 )的手法,第一首明写(石灰 ),实质要表达自己 (清白于世 )的高尚节操;第二首吟咏(竹石 ),赞扬了它们(顽强不息 )的精神. 2、《石灰吟》的“吟”在这儿是( );“尔”的意思是(指污浊的世事 ). 六、《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 杜甫)写的一首( 七)言(律 )诗,“闻”的意思是(听说 ).全诗围绕( )这条感情线索来写的,先写到原因是“剑外忽传收蓟北” ,开头的表现是“初闻涕泪满衣裳” .接着用了两个对偶句,点出了诗人的心情: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再接着,作者收拾行装返乡而去,诗中写到: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最后,作者写到行程迅疾:既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从中可见,作者的心情确实是是非常(快乐 ).(这里用了烘托的手法).6分 七、《已亥杂诗》是(清)朝(龚自珍 )写的,这是他的《已亥杂诗》中是第( )首. 全诗写到: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 其中“九州”的意思是祖国 ;“生气”的意思是 ; “恃”的读音是chi(四声) ,意思是依靠 ;“喑”的读音是yin(一声) ,意思是马的鸣叫 ; “万马齐喑”是比喻人多 .“究”的意思是 ;“抖擞”的意思是 .10分 八、苏轼是(宋 )朝的(文学家 )(思想家 )(诗人 ).我们学过他写西湖的诗《饮湖上初睛后雨》,其中描写西湖的名句是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

年级下册语文试卷古诗词背诵1-6题答案

一、 默写《七步诗》,并填空 1、这首诗里写到了(3 )种事物,分别是( 豆,豆萁,釜) 2、这首诗里有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请分别找出来,并作解释: (煮 )的意思是(用水煮 ) ; (燃 )的意思是(用火烧 ) ; (漉 )的意思是(过滤 ); (煎 )的意思是(用油煎 ) . 3、“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 )句.这两句诗是(曹植 )对(曹丕 )说的,它的意思是(希望曹丕念及手足之情,不要将自己逼得太紧 ).3分 4、这首诗用了(比喻 )手法,全诗用(豆 )和(豆萁 )来比喻(手足 )之情.2分 二、《鸟鸣涧》是(唐 )朝被称为“诗佛”的(王维 )写的.全诗写了 这个季节(时间) ( 地点) (怎么样 ) 的景色,突出了一个“( )”字.诗中有一个字“时”,它的意思是: .8分.(没读过) 三、(6+4分)《芙蓉楼送辛渐》是唐朝(王昌龄 )写的一首(送别 )诗.写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 诗中“平明”的意思是清早 ;诗最后一句的意思是“如果洛阳的亲戚问我,我会说我要一直保持我的高尚品格” . 我还能默写一首送别诗,并写上朝代和作者: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 四、《江畔独步寻花》的作者杜甫,被称为“( 诗圣)”.我曾经学过他写的另外一些诗( 《登高》《望岳》《春夜喜雨》 )(写上诗名,三个).在《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中,有两个用得十分好的“对子”,也即是“对偶句”,是:(流连戏蝶时时舞 ),( 自在娇莺恰恰啼).(4分) 五、默写《石灰吟》和《竹石》,并作比较阅读.(10分) (《石灰吟》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竹石》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 1、这两首诗都用了(比兴 )的手法,第一首明写(石灰 ),实质要表达自己 (清白于世 )的高尚节操;第二首吟咏(竹石 ),赞扬了它们(顽强不息 )的精神. 2、《石灰吟》的“吟”在这儿是( );“尔”的意思是(指污浊的世事 ). 六、《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 杜甫)写的一首( 七)言(律 )诗,“闻”的意思是(听说 ).全诗围绕( )这条感情线索来写的,先写到原因是“剑外忽传收蓟北” ,开头的表现是“初闻涕泪满衣裳” .接着用了两个对偶句,点出了诗人的心情: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再接着,作者收拾行装返乡而去,诗中写到: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最后,作者写到行程迅疾:既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从中可见,作者的心情确实是是非常(快乐 ).(这里用了烘托的手法).6分 七、《已亥杂诗》是(清)朝(龚自珍 )写的,这是他的《已亥杂诗》中是第( )首. 全诗写到: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 其中“九州”的意思是祖国 ;“生气”的意思是 ; “恃”的读音是chi(四声) ,意思是依靠 ;“喑”的读音是yin(一声) ,意思是马的鸣叫 ; “万马齐喑”是比喻人多 .“究”的意思是 ;“抖擞”的意思是

古诗词背诵填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写的一首()言()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 杜甫 )写的一首( 七 )言(律)诗,“闻”的意思是( 听说 ).全诗围绕( 喜 )这条感情线索来写的,先写到原因是(剑外忽传收蓟北) ,开头的表现是 (初闻涕泪满衣裳) .接着用了两个对偶句,点出了诗人的心情: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再接着,作者收拾行装返乡而去,诗中写到: (白日放歌须纵酒,) , (青春作伴好还乡) .最后,作者写到行程迅疾: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从中可见,作者的心情确实是是非常( 惊喜 ).(这里用了烘托的手法).6分七、《已亥杂诗》是(清 )朝( 龚自珍 )写的,这是他的《已亥杂诗》中是第220首全诗写到: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其中“九州”的意思是 中国 ;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③恃(shì):依靠.;喑〔yīn〕:没有声音.“万马齐喑”是比喻 :社会政局毫无生气 .“究”的意思是 究竟、毕竟 ;“抖擞”的意思是 振作精神..10分八、苏轼是( 宋 )朝的( 文学家 )(书画家 )( 词人 ).我们学过他写西湖的诗《饮湖上初睛后雨》,其中描写西湖的名句是 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他写的( 七言律 )诗《题西临壁》有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常用来说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我们这个学期学了他写的词《浣溪沙》,“浣溪沙”是(词牌 )名.这首词还有“序”

古诗鉴赏答题方法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4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4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1.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3.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 1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

2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

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3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4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第八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 1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2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

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