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传统文化古文诗词



中华传统文化之诗词中华传统文化最经典的诗词莫属以下两首:1.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

中华传统文化诗词

中华传统文化最经典的诗词莫属以下两首:1.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2.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供参考。

...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诗词

祈祷闻一多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谁的心里有尧舜的心,谁的血是荆轲聂政的血,谁是神农黄帝的遗孽。

告诉我那智慧来得神奇,说是河马献来的馈礼;还告诉我这歌声的节奏,原是九苞凤凰的传授。

请告诉我戈壁的沉默,和五岳的庄严?又告诉我泰山的石溜还滴着忍耐,大江黄河又流着和谐?再告诉我,那一滴清泪是孔子吊唁死麟的伤悲?那狂笑也得告诉我才好,——庄周,淳于髡kun1,东方朔的笑。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

关于传统文化诗词名句有哪些?

1、春节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中秋《月下独酌 》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八月十五夜月(杜甫)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3、重阳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4、清明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端午日赐衣(杜甫)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节令门端阳(清)李静山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端午老 舍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6元宵节十五夜观灯(唐)卢照邻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7七夕古诗十九首之一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

急求形容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诗句或古文!谢谢!

【第1句】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出独特的魅力,让世界为之赞叹,让国人为之骄傲!然而,时光流转,时代变迁,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中国传统文化似乎被遗忘在尘封的角落。

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文化亢奋的时代,“韩流”来袭,势不可挡,西方文化不断“抢滩登陆”,多元文化让中国变得越来越国际化,越来越时尚前卫。

国际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一方面走向国际化的同时也会带来传统文化的迷失。

这是多么可怕!没有别具特色民族文化,必然无法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赢得世界的尊重!【第2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如同耀眼的星座,光耀了悠悠五千年。

其中的许多精华,被代代相传,价值历久而弥新,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国学文化经典。

它是古老文化的智慧结晶,是中国文化和中华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

也是我们应该生生不息传递的瑰宝。

【第3句】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国学源自天地,从伏羲仰天俯地而悟易经,到屈原漫游天地而得九歌,再到竹林七贤隐居山林而通三玄,古之高士,欲有所得,无不与天地相交接。

故我说:国学亦有大美。

国学大美,美在境界,美在德操,美在文字,美在悲悯,美在轻盈。

先悟境界。

孔子之美如一丝春风和煦而温暖,孟子之美如一阵夏雨热烈而强劲,庄子之美如一片秋叶淡泊而悠远,老子之美如一场冬雪晶莹而博大。

【第4句】首先说传统文化中民俗的魅力。

这是几千年代代相传的、为普罗大众接受实践的层面。

包括节日习俗,生活中婚丧嫁娶习俗,服饰习俗等。

今天,婚丧嫁娶习俗和服饰习俗等随着时代变革发生变化了,这也是事物变化的规律。

节日习俗有过春节的习俗,串门拜年放鞭炮庙会等等;元宵节灯会的习俗,二月二龙抬头,清明节扫墓,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七夕习俗,中秋节赏月,重阳节习俗,腊八喝杂米粥等。

这些习俗中,除了如何过节、吃什么之外,当然还有尊重老人,注重家庭亲朋友爱,缅怀圣贤,欣赏大自然和谐美丽等元素在里面,而不是过春节了大家包饺子吧,到端午节了大家吃粽子吧,到中秋节了大家发月饼吧,不是这样的表面肤浅到吃的程度的文化。

【第5句】诗经文字简洁,以少总多,情貌无遗,读之可明道;楚辞文字沉郁,感情激奋,读之可养志;汉赋文字汪洋,规模宏大,读之可盛神;唐诗文字刚柔并济,气象万千,读之可立魂;宋词文字清丽,大美天成,读之可洗心;元曲文字激越,摇曳多姿,读之可通灵;明清小说文字典雅,描世间百态,读之可启智。

【第6句】中国作为五大文明古国之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不仅其内容极为丰富,涉及面也极为广泛,儒学这一文化符号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它对我国人民的生活及思维方式都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一方面,儒家思想最早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主要倡导政治统一、社会安定、道德规范,仁政以治、发展教育和生产等,这些思想对于促进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不仅如此,儒家传统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的论调不仅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倡导,同时也是对创建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倡导,这些思想都能过在现代化的社会条件下继承下来。

【第7句】中国传统文化国学之大美,美不尽言,美不胜收,美轮美奂,然大美无声,非虚妄浅薄者可闻,国学典籍含英咀华,默而无言,与你遥遥相对,无声的召唤令你心驰神往,当你怀一颗赤子之心走近国学,感悟国学,体味国学,践行国学多时,你会蓦然发现,国学大美,其实已在你心里。

【第8句】中国传统文化中俯拾即是的为人之要、处世之道、治理之策,当是领导干部修齐治平的优秀教材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不久前,习近平主席在韩国访问时信手拈来引用古诗,比喻中韩关系发展会有新机遇、新境界,阐释友邻之国应该同舟共济、携手共进,生动自然,又深刻有力,引发媒体聚焦解读。

实际上,只要稍微留心就会发现,此前习近平同志许多讲话都会融会经典、不落痕迹,不仅给人思考启迪、让人印象深刻,也以厚重的国学根底,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与中国领导人的文化修养。

【第9句】中国传统文化中春节时家人团聚,强化了亲缘关系和孝道伦理等因素,每年有这么一个机会一家人欢欢喜喜辞旧迎新,总结过去的一年,为新一年积蓄力量和做精神准备。

包粽子赛龙舟,则反映中国老百姓对忠臣、对善良灵魂的爱戴,是社会大众善良品德的自我发扬。

中秋节万籁俱寂,明月当空,让满天清辉充满心际,其实是让大自然的美洗涤心灵,人身心重新充电,具有这样的意义。

月饼,瓜果都是辅助这种审美需求的物质手段。

如果心不能沉下来领略它文化的魅力,只是机械地吃点应景的食物,那么哪一天不能吃月饼,哪一天不能包饺子,哪一天不能包粽子,但谁能说那天就过年了,过中秋节或端午节了。

所以,应该从传统民俗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在心灵上体会到它,而不是用嘴、胃、肠子来体会。

【第10句】多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多看点国学...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诗词文赋

古诗文教学,我们认为在发挥其“工具性”作用的同时,更应该提倡在古诗文教学中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人文素质教育、审美情操培养等多方面的功能。

本文就古诗文教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相关问题试做讨论。

一、古诗文教学内容本身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 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其内涵包括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文化典籍等诸方面。

古诗文的教材内容就是以上传统的优秀文化内容的复合体。

现行语文教材选取了《左传》、《战国策》、《史记》、《汉书》等经典的史学作品,还有《诗经》、《离骚》、唐宋古文、唐宋诗词等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及诸子百家的哲学作品(尤其是正统的儒家作品),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以选自《论语》中的篇目为例:有反映个人修养的,如《论语·学而》,讲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说明古人非常重视个人修养,作为语文的教学内容,必然使学生通过学习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有反映教与学关系的,如《礼记·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另外教材所选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其中的名言:“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

”集中体现了古人心系天下,先于民忧,后于人乐的传统道德观念。

以上这些都是古人优秀的品质,也是传统文化的精华,通过教学,可使学生受到熏陶,起到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作用。

古诗文教材涉及到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的诸多内容,还涉及到文体、修辞等语言学知识,古代的姓氏名号、车马宫室、职官、乐律、天文历法等丰富的文化知识。

以文字学知识来说,包括“汉字的构造,古今字、异体字、繁体字”等内容,给我们揭示了汉字和汉文化的密切关系。

对学生来说,从汉字人手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是最直接的途径。

我国历史上对汉字较系统的研究,开始于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

可以说汉字本身及许慎依据汉字形体结构阐释字义的过程,都积淀着丰富的古代传统文化信息。

《说文解字》通过说解汉字展示给我们的传统文化内容,陆宗达先生将其归纳为四个主要方面,即古代社会生产、古代的科学、古代医疗学、社会制度等,包括范围很广阔。

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时,已经不单是简单地将其作为古汉语知识学习,而是观照到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知识空间扩大了很多。

还有一些关于古代的姓氏名号、服饰、车马、宫室、天文等方面的内容,给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空间就更大了。

比如,我们通过学习“古代的姓氏名号”,就知道古人有名有字,“冠而称字”,所以,称别人的“字”以示尊重。

我们知道了古人还可以有“号”,如陶渊明自称“五柳先生”。

古人去世以后还有谥号,而谥号往往根据此人生前品行业绩而定,如陶渊明溢号“靖节先生”,显然是依据其高洁之行得来的。

学生学习这些内容的过程,就是对传统文化接纳、传承的过程。

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时,已经不单是简单地将其作为古诗文知识学习,而是观照到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知识空间扩大了很多。

二、古诗文教学实现传统文化传承功能的思考 通过古诗文教学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对教师是严峻的挑战,不仅要求语文教师要有专业古代汉语素养,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

我们所说的“专业的古代汉语素养”主要指语文不仅要具有深厚的专业功底,还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面,对我国古代的政治、历史、天文、教育、哲学、风俗习惯等文化知识都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住教材,更深人地理解教材,才能有效地进行古诗文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各种方法或者技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起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引导他们去探究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之加人到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创新的队伍中来。

具体来说,通过古诗文教学来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具体措施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传统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将这门课仅仅视作打通语法、扫除文字障碍的工具。

新时期的教学改革首先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引导。

如讲到《论语》时,教师应结合现实,引导学生感受古人为人处事的准则、教书育人的方式方法、高尚的道德情操等。

要求学生多记诵名诗名文,从而加大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

还可以适时地结合传统节日,渗透传统文化观念。

其次,选取好的教学内容。

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中仁、智、勇以及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就存在于我们的古诗文语教学内容中,这就要求我们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选择。

再次,改革教学方法。

教师不能一成不变地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应及时地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多样化的教学活动,精心组织古诗文教学,注重弘扬民族精神。

比如,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文...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诗词急100字

——屈原恨秦皇十年吞八荒,志比鸿雁六国亡。

南疆纵横九万里,视秦下吏如爹娘。

书字同文歌同音,天下从此无侯王。

昔年文王卧病榻,鬻熊亲奉始封疆。

不愿天下尽归楚,但冀国祚万世长!颛顼传国八百年,何事空投汨罗江?战国方是好时光,男儿此时现锋芒。

欲致国君尧舜上,奈何乌云掩圣光。

中秋月圆人难圆,独酌杯酒愁思长。

忽闻怀王意西去,三闾泣泪两鬓霜。

三元辞岁国途微,岂可以此祀三皇?中秋赏月重阳菊,把酒无须南山望。

忠君岂知祸事酿,忍将洁躯付浊江?端午吃粽洗艾蒿,屈子益恨情愈伤。

恨己不能挽狂澜,恨己不能逐虎狼。

此志永存天地间,浩气汤汤正气张。

——蝶恋花.念屈原一叶孤舟绝汨罗,形容单薄,罢黜犹忧国。

少年豪气志蹉跎,两鬓微霜不堪说。

从来忠骨多寂寞,一世风波,清衣怎堪浊。

铮魂化作江中土,江上留作渔父歌。

——中华怀古开天辟地一甲子,东风送暖又国庆。

曲殇流水亘古今,华夏雄传五千年。

古今一脉相传承,灿烂文明先人传。

清明倍感思先贤,登高拜祖意惆怅。

杏花村外酒香飘,黄帝陵前万人祭。

清风拂柳雨濛濛,轻烟浮动隐青山

惟愿先人在天灵,苍天赐福佑中华。

汨罗江岸楚辞传,至今千里留楚风。

应怜屈子亡国恨,从此江水不朝东。

龙舟破浪千帆竞,风飘粽香拂两岸。

千家万户插艾叶,五湖四海齐欢腾。

正月十五月中秋,东风十里桂花香。

人聚中庭共赏月,月隐清辉万点星。

游子见此益思乡,手执月饼意彷徨。

今昔风景更如昔,遥望明月寄相思。

相思苦短情更长,爆竹声中庆团圆。

欢聚只恨夜更短,高举金樽更迎春。

门前对联红两边,龙飞凤舞喜气洋。

祖国山川家更好,岁岁年年新气象。

六十华诞家温馨,十三亿人齐欢腾。

中华崛起龙飞舞,气贯长虹傲苍穹。

——兰池宫夜谈幽灯暗点雨垂帘,冷月无言剑气寒。

大秦铁军等闲去,不及兰池一夜谈。

兰池宫是秦王嬴政的水景园,嬴政曾多次在此与李斯夜谈,共商国是,奠定了中国以后两千多年的帝王之业。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那真是数不胜数吖~ 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农历 - 武术 - 二十八宿 - 对联 - 龙 - 五行学说 - 八卦 - 中国传统节日 - 中国古代哲学 - 儒家 - 气- 道 - 茶艺 传统学科 数学 :《周髀算经》; 《九章算术》(三国时刘徽著); 祖冲之; 算盘 。

天文学:天象观察记录, 发明观测仪器:圭表;浑仪;简仪;高表;仰仪,制定历法(农历)。

医学 :中医,藏医,蒙药 。

农学 :《齐民要术》,贾思勰著 《水经注》郦道元著 四大发明 :造纸术 ,印刷术 ,火药 ,指南针 。

建筑:参见中国建筑 ,园林 ,庙宇 ,宫殿 ,故宫 ,阿房宫 ,塔 ,万里长城 ,墓葬建筑 。

绘画:中国画 ,清明上河图 。

书法 :金文—篆文—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硬笔书法 。

音乐:中国民族音乐 ,中国戏曲 ,传统民歌 。

舞蹈:古代舞蹈,周朝雅乐 ,大舞 ,小舞 ,汉朝乐府 ,唐朝乐舞 ,现代舞蹈,彩带舞,武功 ,扇子舞 。

戏曲:京剧 ,评剧 ,越剧 ,粤剧 ,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 。

曲艺 :相声 ,歌仔戏 ,皮影戏 ,布袋戏 ,南曲 ,高甲戏 。

戏曲影视:中国电影 ,中国电影史 ,中国电视 ,中国电视史 。

服饰:参见中国服饰 。

饮食:请参照中国菜 。

八大菜系 :川菜 (四川菜) 湘菜 (湖南菜) 粤菜 (广东菜) 苏菜 (江苏菜) 鲁菜 (山东菜) 浙菜 (浙江菜) 闽菜 (福建菜) 徽菜 (安徽菜) 筷子 教育:国子监 ,太学 ,科举制 ,私塾 ,书院 ,翰林院 。

文学:参见中国古典文学 。

中国神话 。

中国寓言 。

中国典故 。

中国小说 。

中国诗词 。

体育:象棋 -- 围棋 -- 武术(功夫) -- 气功 --点穴 --针灸。

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 书法、绘画、唐诗、宋词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化中,书法、绘画、唐诗、宋词无疑是突出的代表。

仅以书法为例进行分析。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具有很深的玄妙,反映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创造和审美情趣,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到东汉、魏、晋时期,草书、楷书、行书、诸体基本定型。

东汉末年,书法开始成为一门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众多书法家创造出风格多样,繁花似锦的书法艺术。

出现了王羲之,王献之等著名书法家,创作出《兰亭序》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神品”。

唐代书法犹如唐朝的国势——气势雄浑,名家辈出。

书法散发着古老艺术的魅力,是中国文化当之无愧的代表。

浏览历代书法,“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为精辟的总结。

这些不同的风格,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历史。

晋人尚韵,晋代书法流美妍媚,风流潇洒,反映了士大夫阶级的清闲稚逸,流露出一种娴静之美。

显然与这个时期的士族制度相联系,反映了士族制度的特点。

唐人尚法,唐代书法法度严谨、气魄雄伟,表现出封建鼎盛时期国力富强的气派和勇于开拓的精神,体现了大唐盛世的气魄,具有力度美。

既是唐文化全面辉煌的表现,也是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的反映。

宋人尚意,宋代书法纵横跌宕、沉着痛快的书风,正是在“国家多难而文运不衰“的局面下,文人墨客不满现实的个性书法,以书达意,表达一种心境。

可以与宋代积贫积弱的历史相联系。

元、明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停滞不前,江河日下,反映在书法上则是崇尚摹古,平庸无奇。

与文化专制主义有关。

至于明末书坛“反流俗“的狂飚,以及清代后期崇尚碑版金石之风的兴起,正如地下奔突的岩浆,黑夜中闪掣的电光或是火石,折射出一个社会巨大变动的征兆。

显然明清时期的文化专制,对书法也有一定的影响.总之,追寻三千年书法发展的足迹,我们可以清渐地看到它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同步,强烈地反映出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中国古代文化的相关文化贡献: 1.天文地理 古人说天论地 古人观天 万物起源 天象记录 :日食 流星 新星和超新星 彗星 五星连珠 太阳黑子 石刻纪录 历法成就: 治历方法 节气 中西比较 《太初历》《大明历》《大衍历》《授时历》 天文仪器: 圭表 日晷 漏刻 浑仪 浑天仪 地动仪 浑象 简仪 仰仪 水运仪象台 著名天文学家: 甘德 落下闳 张衡 祖冲之 张遂(僧一行) 郭守敬 沈括 天文著作: 《甘石星经》《灵宪》 著名地理学家: 裴秀 郦道元 徐霞客 魏源 地理成就: 制图六体 风的观测和仪器 降水的观测和仪器 湿度的观测和仪器 云的观测和云图集 《水经注》 《徐霞客游记》 《海国图志》 2.古代数学 成就: 算筹 算盘 十进制的使用 分数和小数的最早运用 九九表 负数的使用 圆周率的计算 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