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汗蒸诗词



【诗句翻译】翻译诗句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曾虑多情损梵行 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意思是:曾经考虑过多情会有损修行,可是我要去修行又怕和你分别。唉,

【诗句翻译】翻译诗句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

曾虑多情损梵行 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意思是:曾经考虑过多情会有损修行,可是我要去修行又怕和你分别。

唉,世间有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既可以和你卿卿我我,又能不违如来佛祖的法度! 这是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诗,他是天生的活佛,西藏著名的诗人,可他也是个情种。

活佛的身份使他无法和情人在一起,他的多情也不容于世俗礼教,于是,年纪青青的他被暗杀在青海湖边。

这首诗写尽了爱情的苦恼与无奈,特别是在一个求解脱生死轮回的僧人口中说出,有一种说不出的悲惨和矛盾。

我每次看见这首诗,都有感触,所以在这里??录妇洹?

怎样赏析诗句“迎得春光先到来,浅黄轻绿映楼台;只缘袅娜多情思,...

“迎得春光先到来,浅黄轻绿映楼台;只缘袅娜多情思,更被春风常倩猜”是出自唐·刘禹锡《杨柳枝词二首》其一。

袅娜:形容草木柔弱细长的样子,也用来形容女子体态轻盈柔美。

倩古时对男子的美称。

这几句大意是:浅黄淡绿的柳色映照着楼台,提前来了春光;只因柳树体态柔弱轻盈,显得分外多情,所以总是受到春风的猜疑。

柳色“迎得春光先到来”的想象已颇为新奇,而后两句的拟人手法更显得别开生面。

春风拂柳,柳姿婆娑,诗人想象那是一对情侣,女的活泼多情,男的因爱致疑,思致多么活泼!可用来描写杨柳。

诗句解释!谢谢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

曾(曾经)虑顾虑)多情(和凡间女儿相好)损(损害)梵(佛家)行(修行) ,入山(指修行)又恐别(分别)倾城(指深恋中的女儿) .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这世上那里有双全之策,既不辜负佛祖能,又不辜负佳人)。

这原本是西藏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他又是一个浪漫诗人)的一首诗,原文是藏文,由一个四川人(忘了叫啥名字)翻译成汉语诗。

按佛教的教义,出家之人是不可以恋爱的,但是这个女子实在太可爱了,所以诗人才会左右为难。

纳兰性德的《采桑子》明月多情应笑我。

笑我如今,辜负春心,独自闲...

这是柳永一首著名的与恋人惜别之作,历来词家称赞不绝。

词的上阕,先以“寒蝉凄切”写出秋月的时令,后以“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交代了时间、地点。

这种抒写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因而情景写得十分暗淡、萧瑟、悲凉。

在这场景里,“留恋处、兰舟催发”写出了这对情人面临被迫分别的急迫情势。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则描绘了难以割舍的感情及凄楚的感受。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则是欲说还休,声情交融,道出今后不堪的天人分隔的处境,一步步地在强化着深沉的别情。

下阕先以两句人生哲理点出离人的无奈和幽怨:“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作者用“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渲染凄清空落的气氛、难有归宿的孤独以及离愁的幽思。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应是离别一醉作者醒来时的感叹。

整首词,十分讲究章法结构,音律起伏跌宕,十分考究。

另外,文字雅俗相宜,曲直有致,体现了柳永词“俗中求美”的风格

“飞琼伴侣,偶别珠宫,未返神仙行缀。

取次梳妆,寻常言语,有得几...

“飞琼伴侣,偶别珠宫,未返神仙行缀。

取次梳妆,寻常言语,有得几多姝丽。

拟把名花比。

恐旁人笑 我,谈何容易。

细思算、奇葩艳卉,惟是深红浅白而已。

争如这多情,占得人间,千娇百媚。

须信画堂绣阁,皓月清风,忍把光阴轻弃。

自古 及今,佳人才子,少得当年双美。

且恁相偎倚。

未 消得,怜我多才多艺。

愿奶奶、兰心蕙性,枕前言 下,表余深意。

为盟誓。

今生断不孤鸳被气”是[宋]柳永的玉女摇仙佩?佳人

七言绝句的四种平仄格式七言绝句以首句押韵为比较常见。

第一种是:...

古道老师周末好! 学生平时忙于打工挣钱,养家糊口,不能按时上课,请老师原谅! 喜见老师周末补课,粉丝前排就座,谢谢老师! 提问一: 所谓绝句的“绝”,就是要严格按这四种平仄格式来走韵,否则,就不能称之为绝句,是吗? 提问二: 七言,七绝,七律,三者之意思,之关系?粉丝私下遐想: 1)七:表字数,每句七个子,七字则七言,五字则五言; 2)言、律:表句数,四句称言,八句为律; 3)绝,严格按韵律走,且四句,或七字或五字,称为绝,有五绝,七绝; 4)律和绝的区别:就是句数的区别,八句的称谓律,四句的称谓绝 以上遐想不知对否?望各位师友指点!拜谢! 提问三(10-22-10:04): 古道兄说我说的很好,真的?请问古道兄:七言绝句就这四种标准格式吗?有没有变式?“拗救”在绝、律中可否存在?拗救过了的七言,可否还称为七绝? ……

给一幅图配首诗

“无聊心绪”是这首词所表达的主旨。

作者具体是如何表达的呢?上片用风吹护花铃声、 泉声雨声的“不堪听”去衬托。

下片则径自抒怀。

结处说不甚分明的梦境或可宽解,但恼人的 声响又催人梦醒,这就加倍地写出词人百无聊赖的心绪。

那个晚上,他宿于碧山亭中。

夜间风起,吹动了护花的铃绳,发出叮叮当当的清脆声响。

不 远处的山泉鸣音潺潺不绝。

屋檐上,雨点潇潇,如泣如诉,滴答作响。

多种声音交杂在一起,更 映衬出山居之夜的岑寂。

岑寂若是遇着了寂寥人,势必是要起惆怅的。

就如同此刻,窗外风声、 雨声、泉水流淌声、护铃摇动声,穿透在寂静的空气中,更是带着清晰可辨的逼仄,直直地进入了 纳兰的耳中,扰乱了他的心境,以至他于梦中醒来后便睡意全消,辗转生愁。

这愁意抚遍了他的全身,于是愈发清醒,愈发无聊。

不禁思索起方才梦中的场景来,但却没 有一点儿凭据踪迹了。

一时之间,纳兰如同失却一件心爱之物一般懊恼惋惜,那梦境尚且还未 分明,却就偏偏被这风雨给惊散了。

一场好梦原本是可遇不可求的,这其中于他而言的因缘与 珍贵,谁又能真正懂得? 这一首《太常引》,没有确切时节,没有确切地点,多次查阅资料亦是无果。

于是,后人只能 旁证推测,这应是纳兰离家夜宿别处而发的感慨。

据史料记载:“性德《太常引》:‘晚来风起撼花铃,人在碧山亭。

愁里不堪听,那更杂、泉声 雨声。

’既有护花铃,必非野荒旅途之作;而山亭鸣泉,亦非相府可有,惟京郊西山别墅方可当之。

戴璐《藤阴杂记》、吴长元《宸垣识略》云:渌水亭在玉泉山,必有所据。

以此词为玉泉山作,词中 景物皆可获解。

《纳兰性德年谱(谱首)》曾云渌水亭有二:一为亭阁名,在明珠府中;一为别墅 名,在玉泉山。

此词或可做一佐证。

以‘亭’称别墅亦常见,苏州沧浪亭即一例 关于玉泉山,相传位于颐和园外五六里处,是西山东麓支脉。

山峰延绵逶迤,贯穿南北,史 料为记“土纹隐起,作苍龙鳞,沙痕石隙,随地皆泉”。

因泉水“水清而碧,澄洁似玉”,故称“玉 泉”,山亦名为“玉泉山”。

自元明以来,玉泉山便成了皇帝的游幸避暑之地。

元世祖忽必烈在 此建成昭化寺,明英宗年间,建有上下华严寺等,到了康熙皇帝时,便将原有行宫、寺庙翻修扩建 了一番。

纳兰是御前侍卫,要是说护驾康熙玉泉山之行,随即宿于山房之中也是于情于理的。

纳兰在首句写到花铃。

花铃,亦称护花铃,是指一种系在花枝上的小金铃。

古人因惜花,怕 鸟雀来糟蹋,于是在花枝上系上铃铛,鸟来时铃铛自响,以便将鸟雀惊走。

他另有《临江仙》词 写道:“几回断肠处,风动护花铃。

”这护花铃响,一定是惹得他想起了旧事,那些刻骨铭心的往 事,一种为分享之喜悦,另一种便是独处之悲痛。

他这一夜,显然是属于后者,所以他的愁才如 此不堪。

谁与说多情?漫漫长夜,他只能幽幽一叹,无尽落寞起来。

恐怕夜色有多深,他的落寞就有 多深。

落寞是一种比寂寞更无力的状态,有被抽空似的静默凄婉。

词中字句,一个“不堪听”,一个“谁说与”,一个“又何必”,皆能让读者心有不忍/只是,这 世间的温暖情意,为何单单舍弃了他?命运与天性在他的身上屡屡纠结,好似印证了后人的一 句问话——究竟是性格决定命运,还是命运塑造了性格? 纳兰应是两者不可相愿相好,亦不能相舍相弃的?他的心性太过凉薄,还有那经年不化的 忧伤,日积月累,终于凝固成顽疾,让他身心倶损。

我们在读他的任何一首词时,无论欢喜悲戚, 都应该怀着一颗爱怜之心。

欢喜者担忧好物易散,悲戚者埋怨命运不公。

纵观此词,意旨似在 “无聊心绪”四字上。

上片以声衬愁,下片直接抒怀,用“梦也不分明,又何必、催教梦醒”结尾, 颇受好评。

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称此句“凄然”,胡薇元的《岁寒居词话》中称其“缠绵往 复”,后亦有盛冬铃在《纳兰性德词选》中写道:“ ‘梦也不分明,又何必、催教梦醒。

’至情流露,不 假雕饰,随口说来,自然而然由此警句

纳兰词的胜境,于此可见一斑。

如何理解关汉卿的《一半儿?题情》?云鬟雾鬓胜堆鸦,浅露金莲簌绛...

关汉卿的这一作品青年男女的爱情发展过程,读起来朗朗上口,其中前两首的赞誉最盛,被近人吴梅称为元代乐曲的典范。

以相见之喜作为开篇,以女主人孤灯哀怨的心里话作为结束,整套组曲用词大胆,毫无顾忌,并且又有细腻的心理描写,将人物千回百转的心思直白写来,情感色彩浓烈,趣味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