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古典诗词义旨教学研究



浅谈如何在活动开展中进行古诗文教学小学古诗文活动化教学策略的研究一、课题的提出 我国古诗文博大精深,灿若繁星,千百年来,滋养了无数代中国人,她是中华民族 生存发展的依据,是中华民族屡遭灾难却始终屹立

浅谈如何在活动开展中进行古诗文教学

小学古诗文活动化教学策略的研究一、课题的提出 我国古诗文博大精深,灿若繁星,千百年来,滋养了无数代中国人,她是中华民族 生存发展的依据,是中华民族屡遭灾难却始终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坚实基础。

古诗文用词 准确、凝练,诗句的精深华妙充分表现了汉语言的魅力。

三千余年前孔子曾曰: “小子 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 木之名。

”他教导年轻人应多学诗。

时期的 1999 年,我们同样听到了原国家总书记江 泽民同志的劝勉: “学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

”我国古典 诗词源远流长,司马迁、李白、苏轼等先贤大师,以文言构筑的诗文是辉煌灿烂的“精 神灯塔” ,足以照彻千万年,足以沐浴古今人。

学生们通过诵读去体会他们的精神,通 过诵读去接受美好情感和高尚人格的熏陶。

多诵读古诗文,还可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 提高他们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古语说得好: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 “能读千赋,则能为之” 。

苏轼也说过: “腹有诗书气自豪。

”可见,读和背是一种积累, 于人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新课程标准》要求 1-6 年级的学生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 160 篇,并在附录中列出 70 首《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也新增了许多优秀诗词,这让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充分 认识到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

《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也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 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

阶段目标”中更明确要求了诵读、理解古代 优秀诗文的具体要求。

实际教学证明,多诵读古诗文,有助于学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 情趣,提高人文素养政治素养。

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急于求成,教学肓目 性和随意性较大,步入以下几个误区:一是倾盆大雨式的背诵。

教师为了赶进度,不考 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天天要求背诵一首

二是信口开河式的问答。

教师没有 精心备课,指导时随意提几个问题,草草了事。

三是填鸭注入式的串讲。

为了节省时间, 教师一讲到底,学生没有自主学习思考的时间。

四是囫囵吞枣式的翻译。

教师仅把诗歌 大意告诉学生就算完成任务。

这些方法仅仅满足于语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学生难以 根本的体会诗歌最美的情感。

诗词是生命的歌,是美的化身,是值得后人咀嚼、消化、 回味的精神食粮。

诗词的阅读与欣赏应当超越单纯的训诂文字、诠释词语的范围,跨入 语义学与美学的领域,用心灵去捕捉诗的意象和境界

然而,现今不少语文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学的定量化、技术化和精确化;教师仍将备课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研究 标准答案上; 依然要求学生采用 “死抠字词——理解句意——总结思想” 的老三套做法, 条分缕析、肢解原本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千古佳句。

在古诗文的传授过程中长期形式 单一, 过分强调学生对离他们距离久远的古诗句的硬性理解, 强调对古诗句的死记硬背, 往往把精美的古诗文搞得支离破碎,把对古诗文的理解变成了无数个知识点的简单累 加,学生学得费劲,毫无兴趣,更谈不上开启孩子们的心智,用优秀的文化资源充实孩 子,接受文化的熏陶,提升孩子们的文化品位。

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的创造需要, 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词所蕴藏着的美感被扫荡殆尽,学生学习语 文的情趣也深受影响。

本课题认为小学古诗文的教学应着眼于小学生年龄特点, 主要目的是激发小学生 学习古诗文的情趣。

基于此,我们开展“小学古诗文活动化教学策略的研究” 。

根据古 诗文的内容需要,讲解需要,学生感悟以及其它诸多方面的需要,在实际古诗文教学过 程中开展小学生最喜欢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去,使得他们的才艺真正能得到很好的展示,思维的火花得到尽情的迸发,从而让孩子 们能潜移默化地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夯实他们的文化底蕴。

为了真正把古诗文教学落到实处, 本课题组就目前小学古诗文教学状况进行了一番 调查。

时间:2008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及第二学期开始阶段 调查对象:本校四、五、六年级部分班级和任教的语文教师。

调查结果如下: 1.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古诗文学习兴趣 (表 1) 年级 四 学 生 五 六 人数 245 370 330 很有 兴趣 133 141 115 比例 54.5% 38.3% 34.8% 有一定 兴趣 106 208 189 比例 43.4% 56.4% 57.2% 无兴 趣 49 20 26 比例 2.0% 5.3% 8.0%有兴趣的主要原因:(表 2) 原因 增长 知识 “词句 “有 好” 趣” “很 美” 含义 深刻 读背 上口 陶冶 情操 长大想 做诗人人数 比例128 38.7%29 8.8%27 8.2%24 7.3%22 6.6%19 5.7%14 4.2%4 1.2%从表(1)上可看出,随年龄和年级的增高,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呈递减趋势。

越 到高年级,“很有兴趣”的学生所占比例越小,“没有兴趣”的比例相对升高。

学生对古诗文有兴趣的原因阐述基本上是感性的, 较为笼统、 模糊且单一。

“可 如: 以知道古代的人和事。

”、“古诗很有道理。

”等。

仅少数高年级的学生阐述较为理性 化些,如:“古诗经过岁月的磨练,古人写...

诗歌学习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儿童诗教学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本文从儿童诗对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意义谈起,儿童诗不仅受到小学生的喜爱,而且也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其次,儿童诗的教学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另外,根据我的教学实践和听课学习的收获,谈了一些儿童诗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儿童诗教学重要作用教学不足教学策略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儿歌、童谣、儿童诗、古典诗词等。

诗歌是文学之母,其语言优美、内涵蕴藉、富含想象。

让儿童在诗的年华,多诵读诗歌、欣赏诗歌,让诗意和浪漫钻入心里,“是童年时代对儿童的最伟大的馈赠”。

面对儿童诗这种特殊的文体,我一直都非常重视,要让孩子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韵律之美,体验诗中的情感,呵护孩子纯真的想象和灵性。

一、儿童诗教学的不足中国是诗的国度,儿童时期是诗一样的年华。

把握好儿童诗教学是每一位语文老师的神圣职责。

不过,我们发现儿童诗的教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要求过高,学生望而生畏有一些老师,不理解教材选编儿童诗的目的。

低年级教材中编入儿童诗,主要是为了巩固汉语拼音,为了识字,进行初步的语言训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可是,有些教师在教学时,作细致分析讲解,以理解为目的,损伤了儿童诗的情感性。

不光要求背诵,还要默写。

还有不少老师把小学生的儿童诗模仿说话当成“文艺创作”,常常用成人作品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内容要新、奇、巧,语言文字要生动、优美……忽视了儿童的学习能力,久而久之,使学生产生了儿童诗高不可攀的畏惧感,继而谈诗色变,渐渐失去了学习儿童诗的兴趣。

(二)不受重视,学习流于形式儿童诗语言活泼,视角独特,富有童心童趣。

儿童诗生动的文学性和现代语言更容易让小学生们接受。

但是,老师在教学中,却往往不重视这一重要的教学资源,相比阅读教学来讲,放在次要的位置。

只是让学生读读、背背、抄抄,诗歌的形象、境界与韵味,则往往被忽略。

(三)积累太少,学生收获甚微教材中儿童诗的篇目较少是令老师们苦恼的一个问题,教材中的儿童诗凤毛麟角,学生兴致勃勃地学了一篇就没有了,而有很多地方教学设备不足,没有大屏幕,老师没法帮学生积累的儿童诗。

使学生无法形成对诗的整体感受,更不能在语言上有所积累,在语感上有所培养,在情感上有所体验,许多地方的儿童诗教学仅仅局限在课外,或是利用每周兴趣课时间。

把儿童诗的教学与语文教学分割开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环境脱钩。

(四)只重技巧,学生过于被动诗是语言的艺术

深刻的思想、鲜明的形象只有用凝练、形象、具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表现,才能成为诗。

儿童诗应为儿童学习驾驭语言提供优良的条件,让儿童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丰富语汇,提高他们驾驭语言、鉴赏语言的能力,同时得到美的享受。

但是,有些老师的教学却脱离了这一要领,只是让学生机械地从形式上去模仿,或按老师的思路写,没有达到发展创造思维的目的。

二、儿童诗在小学生语文学习中有重要作用在所有的语言中,诗是语言的钻石;在所有的情感表达中,诗是情感的铀。

而儿童诗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的特点,适合他们阅读、吟诵,为他们理解、欣赏和喜爱。

不仅如此,儿童诗往往洋溢着盎然的童趣,不仅能使儿童们从中获得关照和愉悦,更能发展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儿童诗文本充满童趣,令学生喜爱在现在的语文教材中,编排了一些的优秀儿童诗作。

这些短小、简单、有趣、优美的儿歌和童诗深受孩子们喜欢,常常乐意诵读。

儿童刚入学时学习语文是以口语为基础来发展书面语的。

他们容易接受短小的文学形式。

儿童诗恰好符合了这样的要求:短小精悍、意境优美、情感充沛、生动有趣、构思巧妙、语言精辟。

特别是儿童诗那广阔的意境,丰富的想象,常常令人感动,在儿童幼小的心灵中埋下美好的中种子。

刚入学的孩子也处于一个语言发展的黄金阶段,常用的句子或描述日常生活的文章对孩子们没有太大的吸引力,这样的句子除了帮助孩子多认识几个字和标点符号以外,对孩子的思维发展、审美水平的提高并没有太大的益处。

课程标准提出:应重视语文的熏陶和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那么,教师就可以借助内涵丰富但内容简单的儿童诗来实现这些目标。

而且这些诗既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容易理解、接受,又短小且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孩子们在学习时非常喜欢,自然而然地就能学以致用。

(二)儿童诗创作彰显个性,受学生欢迎儿童诗是诗的一个分支,由于它受到特定读者对象心理特征的制约,因此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所进行的艺术构思、所的联想和想象、所运用的文学语言等等,都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是儿童所喜闻乐见的。

这样的作品在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操,激发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尤其在培养儿童健康的审美意识和艺术鉴赏力上,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

所以,引导学生进行儿童诗创作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通常,在学习了教材中的诗歌之后,我都会启发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有时补充一小节,有时模仿...

求古代文学专业的十五位名师

1 叶嘉莹,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加拿大籍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受聘于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

叶嘉莹,号迦陵。

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先祖系蒙古满族叶赫那拉氏。

父叶廷元,字舜庸,幼承家学,熟读古籍,工于书法,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先任职于航空署,从事译介西方航空著作,后进入中国航空公司,任人事科长等职。

母李玉洁,字立方,自幼受良好家庭教育,曾任教于一所女子职业学校,婚后辞去教职,侍奉翁姑,相夫理家。

父母育有1女2子,叶嘉莹为长女。

主要著述 《迦陵论词丛稿》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中国古典诗歌评论集》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2 《迦陵论诗丛稿》 中华书局 1984 《从中西诗论的结合谈中国古典诗歌的评赏》(《求是学刊》1985年第5-6期) 《杜甫《秋兴八首》集说》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唐宋词十七讲》 岳麓书社出版社 1989.2 《中国词学的现代观》 岳麓书社 1990.7 《诗馨篇》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1.10 《李义山《海上谣》与桂林山水及当日政局 [敦煌资料] / 叶嘉莹 唐代研究论集 第二辑》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1992 《阮籍咏怀诗讲录》 天津教育出版社 1997 《杜甫秋兴八首集说》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古典诗词讲演集》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汉魏六朝诗讲录》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唐宋词十七讲》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迦陵论词丛稿》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清词丛论》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我的诗词道路》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迦陵论诗丛稿》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唐宋词名家论稿》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迦陵文集 杜甫秋兴八首集说》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叶嘉莹说词》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迦陵论诗丛稿》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 《清词丛论》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 《 《陶渊明的饮酒诗》 台北:桂冠 《多面折射的光影 叶嘉莹自选集》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 《南宋名家词讲录》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5 《风景旧曾谙 [海外中文图书] : 叶嘉莹说诗谈词 / (加)叶嘉莹[著] Poetic Reminiscence : Professor Yeh Chia-ying on Chinese Poety》 香港 : 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 2004 《迦陵论诗丛稿》 中华书局 2005 《叶嘉莹自选集》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5 《叶嘉莹说中晚唐诗》 中华书局2008年1月版 《迦陵说词讲稿》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2 金开诚 男,1932年11月生,江苏无锡人,汉族

著名学者,历任北京大学副教授、教授,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委员、中央执行局委员、宣传部部长,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学院副院长,华夏文化纽带工程副主席。

专于文艺心理学及楚辞研究。

著有《文艺心理学论稿》、《艺文丛谈》,编注有《楚辞选注》等。

因病于2008年12月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

金开诚多年致力于美学心理学的研究,出版了多本专著,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学术理论界备受尊重。

近年来金开诚关注中国书法和传统文化的研究,发表了有其独特见解的书法理论文章。

发表书法方面的学术论文有《中国书法艺术特征》、《颜真卿书法艺术概论》、《北京朝碑版的书法艺术――兼论南北朝两大书法艺术潮流》、《以“狂”继“颠”,气成乎技――怀素自叙帖赏析》《论秦汉简帛的书法艺术》《书法艺术的形式与内容》《书法艺术的动力与情性》,《中国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等二十余篇。

合作著有《书法艺术美学》,主编《中国书法文化大观》等。

作品和传略载入多种辞书。

3 周祖谟(1914~1995) 语言学家。

字燕荪,北京人,祖籍浙江杭州

1932年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毕业后曾历任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北京辅仁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国学季刊》《中国语文》《语言研究》编委,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语言学会副会长,中国音韵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等。

他在语言文字领域成果最为丰硕的当属在文字、音韵、训诂方面。

《问学集》(上下,中华书局,1966年)一书是他的代表作。

其中收录了他自1934年至1962年间撰写的各种论文共44篇。

对古音、等韵、《切韵》及以前的训诂书等都提出了不少创见,陈述了他对汉语发展史、汉语研究史及历史方言研究等诸多方面的独特观点,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可贵的研究线索。

《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是其研究汉语音韵的又一部重要著作。

该书旨在探讨自周秦音至《切韵》800年间韵部演变的过程。

《唐五代韵书集存》(中华书局,1984年)一书是他几十年搜集、整理和考释唐五代韵书的成果,其中集印了唐五代写本和刻本韵书共30种,是总集唐五代韵书的一部大书。

这对于研究古代文字的形体、音义,考察古人释字的方法等...

我要办诵读经典手抄报,请给我一些关于诵读经典的资料,有图片更...

一、认识经典诵读的意义,增强诵读活动的信心 传统经典诗文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

我们之所以开展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其主要目的和意义在于:一是这项活动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提高广大人民群众语言文字应用水平,对于鼓励人民群众,特别是中小学生认真学习、了解中华经典诗文的内涵,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将传播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与传承弘扬中华文明并重,是语言文字工作新的工作思路,既推广了普通话,又传承了民族经典。

二是这项活动有利于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经典诗文中承载着“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伦理观,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我们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通过诵读活动,让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中小学生幼小的心灵,对于丰富学校德育内容,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孕育纯朴的民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是这项活动有利于夯实学生的文化底蕴。

中华经典诗文内容丰富,文字精炼,体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高度凝炼性和表达应用技巧。

利用中小学阶段这一人生的黄金时间广泛诵读经典诗文,不仅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范围,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而且对于夯实学生的文化功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是这项活动有效补充现行中小学语文教材教学内容。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1--6年级应学会2500个生字,认识3000个生字。

把经典诗文中的精华部分移植到学校教学中,为完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识字教学等目标开辟了一条捷径。

如《三字经》(1128字)、《弟子规》(1080字)等几个篇目,其文字总量达到3000多字,其中不重复的字近2500字,如此凝炼,是现行其它教材所不及的。

因此,广泛深入地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一举多得,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二、认真组织,精心谋划,经典诵读初见成效 新课标“要求1~6年级学生诵读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诵读80篇(段),合计240篇(段)。

” 诵读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

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儿时诵读的古典诗词,尽管当时不解其中的含义,却常常一生难忘,终身受益。

古往今来的许多国学大师,都具有博闻强记的特点。

茅盾能将《红楼梦》倒背如流,钱钟书先生也能任人随便从书中抽出一段来,他就能流畅无碍地背出来。

正因为他们头脑中存储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识,做起学问、写起文章来才能旁征博引,成为一代大家。

我们在中小学中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旨在开发学生的记忆力,打好学生的语言文字功底,使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获得提升。

近年来,我市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中做了如下尝试:(一)利用推普周开展诵读展示,并举办传统诵读比赛 每年的推普周都是进行经典诵读展示的黄金时期,各校按照市语委的要求,开展行之有效的系列活动,把经典诵读推向高潮。

推普周期间市语委办要进行两项有关诵读的传统活动。

一是举办全市中小学生普通话水平大赛

这项活动我们已成功举办了四届,它已成为我市推普周的传统特色活动。

到目前已涌现出130名优秀选手,他们有的上了中央电视台大风车节目,有的获全国小主持人大赛金奖,有的考上了传媒大学……,这都为他们日后成功、成才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是举办经典诗文诵读大赛。

这项活动我们虽然刚刚举办两届,但由于各校开展经典诗文诵读的基础较好,大赛中所表现出来的成绩却是非常优秀。

2008年参加全省首届中华经典诗文比赛,我是3名选手包揽了中学组前三名,一名选手获小学组二等奖,一个集体项目获三等奖。

由于市语委办的精心组织,高度重视,市语委办获全省团体成绩第二名,获全省最佳组织奖。

(二)利用寒暑假进行定量定篇目诵读,并适时反馈 自2000年以来,市教育局在每年的寒暑假工作安排中都把“背古诗、诵童谣、阅名篇、读名著”作为假期孩子们必须完成的课外作业

规定:小学低年级背10首古诗,5个童谣;小学高年级背20首古诗、10个童谣;初中生读5-10个名篇;高中生读一本名著。

有时市教育局还根据形势,要求学生在寒暑假阅读指定书目。

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把一切献给党》、《英才是如何造就的》、《少年邓小平》《雷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鲁迅》等书籍。

反馈方式是:开学后,小学生、初中生把古诗文、名篇用规范的小楷形式交给班主任,初中生、高中生写出读书笔记或读后感上交班主任。

各校必须把假期读书活动以读书报告会的形式接受市教育局的检查,每学期开学我们都要搞读书汇报现场会。

近两年我们举办了大型读书汇报会4次。

(三)精心打造书香校园,推动经典诵读向纵深发展 近年来,我们在打造书香校园上动了一番脑筋。

一是要求各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确定诵读篇目,并在晨读或午读时统一展示。

有的小学一年级诵读《成语接龙》...

七年级上语文知识点(详细到各课)

先推荐几本好书《新课标中学语文阅读提分训练:七年级/方洲新概念》, 《升级版三点一测》,《初中生作文入门与提高》,《1+1轻巧夺冠优化训练》,《余映潮*初中语文创新实用教案》我人为主要作文重要,初中作文一般50分。

基础只要好好学就行,因此我提一些关于写作方面的建议。

习惯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稳定持久的条件反射和自然需要。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习惯是将“知识”转化成“能力”的桥梁,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之后,学生的头脑这部机器就会持久的运转起来,就像冲破重重阻力进入空间轨道的飞行器,基本可以靠惯性自行运转了。

叶圣陶先生认为,从小学教师到大学教授,任务都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那么,学习语文应该养成哪些良好习惯呢? 一、积累的习惯。

我国古代学者十分重视知识积累的作用。

战国时期的学者荀子在《劝学》一文中告诫人们:“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唐代的韩愈说:“俱收并蓄,待用无遗。

”(《进学解》)。

宋代的苏轼则主张:“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杂说》)可见积累对语文学习多么重要。

高考语文优胜者的实践来看,积累也确实重要。

浙江省绍兴市的高考状元魏益佳高考语文成绩136分,他在谈到自己的语文学习经验时说:“语文学习是慢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点点滴滴的语文知识,就如一粒粒的黄沙,今天积一粒,明天积一粒,就会聚沙成塔。

”他的高分来自高中三年苦心经营的积累。

积累也是高考应试的需要。

一个高中生,必须首先做好知识积累。

积累的主要途径有四个:一是摘抄,二是背诵,三是记忆,四是训练。

积累的方法有三种:一是单元积累法。

就是学习一个单元之后,及时归纳本单元学习的难读字、易错字、成语典故、精彩语段等,力求精要实用。

二是考点积累法。

就是根据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规定的高考考点,对散见于课本、资料、试卷中的语言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要注意突出重点、难点。

三是易混点积累法。

就是对平时训练中遇到的易混知识点,考试中出错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要着眼于辨析疑点。

复习汉字字形时,就可以从易混点的角度进行总结:例如,复习汉字的字字形的识记,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积累一些字形相近而容易写错的字。

比如,茶房酒肆的“肆”与肄业“肄”; 寒喧的“暄”与喧闹的“喧”。

新修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己有明确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语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这“一定数量”,在大纲中规定为《蜀道难》、《声声慢》、《长亭送别》等诗词曲50首,《劝学》、《兰亭集序》、《赤壁赋》等古文20篇(段)。

这是对每一位高中生的最起码的要求。

随着诵读篇目数量的增加,你对文言的语言感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文言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

这就好比盖房子先要打好地基,地基越坚固,房子也就可以盖得越高。

背诵就是学习文言文的地基,这是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根本途径,除此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在这方面不肯花时间,到了考试时再问怎么办,就好像揪着自己的头发要离开地球一样,那真是毫无办法了。

(四)积累名言警句、典故、故事、精彩篇段。

积累名言、警句、典故、故事、精彩篇段,是提高语言修养和作文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

每年我都对高三语文成绩比较好的同学进行调查,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注意摘抄一些名言、警句、精彩文段、甚至是成篇的摘抄;注意搜集历史典故和生动的有思想内涵的故事。

一有时间,就拿来翻翻,久而久之,就受到感染,这些警句、典故、故事等,就会化为自己的东西,活跃在自己的文章中,在不自觉中提高了自己的语言水平,增加了语言的文采,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需要注意了是,我们还要有“学以致用”的思想。

以往也有一些学生问我,我这个学期摘抄了两大本,怎么一到作文时,仍然感到无话可说呢?这有两个原因:一是你有“兵”不会用“兵”,“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我们积累材料的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要在写文章时用,到时候你要想到这些材料,要学会用,这发问的同学就是只管抄,不去用。

二是抄写时,就没有用的意识。

我们的学习时间是十二分的珍贵,我们抄东西时,一定要想到有用没有用,如果这个材料没用,那我宁愿去休息也不去搞摘抄。

去年我在所教班内举行一个语文学习经验介绍会,胡森介绍说,他抄一个故事,就在下面加上批注,提醒自己用在哪些观点之下。

我觉得这个做法是很值得学习的。

可以说胡森的这种做法,是一种更经济,更高效的摘抄法,你可以试一试。

(十)答题技巧。

答题技巧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有些同学失分,不是失在知识能力上,而是失在没有题技巧上。

掌握好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能使复习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例如,复习语病题时,就要在把握六种病句特点的同时,掌握一些辨析病句的方法: (1)审读法。

审读法就是通过审慎的阅读,发现句子的毛病。

一般说来,大凡读起来别扭,听进来含混的地方,就可能是毛病的所在。

找到了病处,再仔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