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致固安诗词



卢纶的其他诗词当轩置尊酒,东皋岐路多。 赋得馆娃宫送王山人游江东 苍苍枫树林,草合废宫深。越水风浪起,吴王歌管沈。 燕归巢已尽,鹤语冢难寻。旅泊彼何夜,希君抽玉琴。 送契玄法师赴内道场 昏昏醉老夫,

卢纶的其他诗词

当轩置尊酒,东皋岐路多。

赋得馆娃宫送王山人游江东 苍苍枫树林,草合废宫深。

越水风浪起,吴王歌管沈。

燕归巢已尽,鹤语冢难寻。

旅泊彼何夜,希君抽玉琴。

送契玄法师赴内道场 昏昏醉老夫,灌顶遇醍醐。

嫔御呈心镜,君王赐髻珠。

降魔须战否,问疾敢行无。

深契何相秘,儒宗本不殊。

送畅当赴山南幕 含情脱佩刀,持以佐贤豪。

是月霜霰下,伊人行役劳。

事将名共易,文与行空高。

去矣奉戎律,悲君为我曹。

颜侍御厅丛篁咏送薛存诚 玉干百馀茎,生君此堂侧。

拂帘寒雨响,拥砌深溪色。

何事凤凰雏,兹焉理归翼。

秋晚河西县楼送浑中允赴朝阙 高楼吹玉箫,车马上河桥。

岐路自奔隘,壶觞终寂寥。

芳兰生贵里,片玉立清朝。

今日台庭望,心遥非地遥。

送畅当 四望无极路,千里流大河。

秋风满离袂,唯老事唯多。

送道士郄彝素归内道场 病老正相仍,忽逢张道陵。

羽衣风淅淅,仙貌玉棱棱。

叱我问中寿,教人祈上升。

楼居五云里,几与武皇登。

赋得彭祖楼送杨德宗归徐州幕 四户八窗明,玲珑逼上清。

外栏黄鹄下,中柱紫芝生。

每带云霞色,时闻箫管声。

望君兼有月,幢盖俨层城。

送刘判官赴丰州 衔杯吹急管,满眼起风砂。

大漠山沈雪,长城草发花。

策行须耻战,虏在莫言家。

余亦祈勋者,如何别左车。

【注】题一作赴天德军。

落第后归山下旧居留别刘起居昆季 寂寞过朝昏,沈忧岂易论。

有时空卜命,无事可酬恩。

寄食依邻里,成家望子孙。

风尘知世路,衰贱到君门。

醉里因多感,愁中欲强言。

花林逢废井,战地识荒园。

怅别临晴野,悲春上古原。

鸟归山外树,人过水边村。

潘岳方称老,嵇康本厌喧。

谁堪将落羽,回首仰飞翻。

将赴阌乡灞上留别钱起员外 暖景登桥望,分明春色来。

离心自惆怅,车马亦裴回。

远雪和霜积,高花占日开。

从官竟何事,忧患已相催。

送从侄滁州觐省 爱尔似龙媒,翩翩千里回。

书从外氏学,竹自晋时栽。

拥棹逢鸥舞,凭阑见雨来。

上堂多庆乐,不醉莫停杯。

奉和李使君三郎早秋城北亭楼宴崔司士因寄关中弟张评事时遇 黄花古城路,上尽见青山

桑柘晴川口,牛羊落照间。

野情随卷幔,军士隔重关。

道合偏多赏,官微独不闲。

鹤分琴久罢,书到雁应还。

为谢登龙客,琼枝寄一攀。

和赵端公九日登石亭上和州家兄 洛浦想江津,悲欢共此辰。

采花湖岸菊,望国旧楼人。

雁别声偏苦,松寒色转新。

传书问渔叟,借寇尔何因。

同李益伤秋 岁去人头白,秋来树叶黄。

搔头向黄叶,与尔共悲伤。

白发叹 发白晓梳头,女惊妻泪流。

不知丝色后,堪得几回秋。

七夕诗 同用秋字 祥光若可求,闺女夜登楼。

月露浩方下,河云凝不流。

铅华潜警曙,机杼暗传秋。

回想敛馀眷,人天俱是愁。

【注】题一作“他乡七夕”。

七夕诗 同用期字 凉风吹玉露,河汉有幽期。

星彩光仍隐,云容掩复离。

良宵惊曙早,闰岁怨秋迟。

何事金闺子,空传得网丝。

长门怨 空空古廊殿,寒月落斜晖。

卧听未央曲,满箱歌舞衣。

妾薄命 妾年初二八,两度嫁狂夫。

薄命今犹在,坚贞扫地无。

伦开府席上赋得咏美人名解愁 不敢苦相留,明知不自由。

颦眉乍欲语,敛笑又低头。

舞态兼些醉,歌声似带羞。

今朝总见也,只不解人愁。

皇帝感词 提剑风雷动,垂衣日月明。

禁花呈瑞色,国老见星精。

发棹鱼先跃,窥巢鸟不惊。

山呼一万岁,直入九重城。

天香五凤彩,御马六龙文。

雨露清驰道,风雷翊上军。

高旍花外转,行漏乐前闻。

时见金鞭举,空中指瑞云。

妙算干戈止,神谋宇宙清。

两阶文物盛,七德武功成。

校猎长杨苑,屯军细柳营。

归来献明主,歌舞溢春城。

天乐下天中,云輧俨在空。

铅黄艳河汉,笑语合笙镛。

已见长随凤,仍闻不避熊。

君王亲试舞,阊阖静无风。

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 其一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其二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其三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其四 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

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其五 调箭又呼鹰,俱闻出世能。

奔狐将迸雉,扫尽古丘陵。

其六 亭亭七叶贵,荡荡一隅清。

他日题麟阁,唯应独不名。

孤松吟酬浑赞善 深山荒松枝,雪压半离披。

朱门青松树,万叶承清露。

露重色逾鲜,吟风似远泉。

天寒香自发,日丽影常圆。

阴郊一夜雪,榆柳皆枯折。

回首望君家,翠盖满琼花。

捧君青松曲,自顾同衰木。

曲罢不相亲,深山头白人。

从军行 二十在边城,军中得勇名。

卷旗收败马,占碛拥残兵。

覆阵乌鸢起,烧山草木明。

塞闲思远猎,师老厌分营。

雪岭无人迹,冰河足雁声。

李陵甘此没,惆怅汉公卿。

【注】一作李端诗,题云塞上。

和马郎中画鹤赞 高高华亭,有鹤在屏。

削玉点漆,乘轩姓丁。

暮云冥冥,双垂雪翎。

晨光炯炯,一直朱顶。

含音俨容,绝粒遗影。

君以为真,相期缑岭。

送朝长史赴荆南旧幕 元瑜思旧幕,几夜梦旌旃。

暑退蒹葭雨,秋生鼓角天。

月明三峡路,浪里九江船。

□□□□□,□□□□□。

送渭南崔少府归徐郎中幕 叶下山边路,行人见自悲。

夜寒逢雪处,日暖到村时。

语少心长苦,愁深醉自迟。

□□□□□,羡有幕中期。

逢南中使因寄岭外故人 见说南来处,苍梧接桂林。

过秋天更暖,边海日长...

关于长城的诗歌?30句以上给100分

《塞外月夜寄荆南熊侍御》【唐】武元衡南依刘表北刘琨,扶苏先授首、《杞梁墓》【唐】汪遵一叫长城万仞摧,归来幸无恙、《经檀道济故垒》【唐】刘禹锡万里长城坏,谁解坚心继此来。

云雨一乖千万里,喘汗正如洗,泪落强徘徊。

下面是几首小诗1、《长城》【唐】汪遵秦筑长城比铁牢,三十万人守,推前挽复后,北地无人空月明,萦纡来不断。

7。

当今圣天子、《饮马长城窟》【南北】沈约介马渡龙堆,涂萦马屡回。

前访昌海驿,杂种宼轮台。

旌幕卷烟雨,徒御犯冰埃。

4、《统汉烽下》【唐】李益统汉烽西降户营。

长城扫遗堞。

5。

8,蕃戎不敢过临洮,荒营野草秋。

只今已勒燕然石。

倦仆困号呼、《阮公体》【唐】徐晶秦王按剑怒、《登长城》【唐】李益汉家今上郡。

我车从其间饮马长城窟行(陈琳)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

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

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

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

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

善待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

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

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

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八达岭长城古诗咏居庸突兀倚青天,一涧泉流鸟道悬。

终古戌兵烦下口,先朝陵寝托雄边。

车穿褊峡鸣禽里,烽点重岗落雁前。

燕代经过多感慨,不关游子思风烟。

极目危峦望入荒,浮云夕日遍山黄。

全收朔地当年大,不断秦城自古长。

北守千官随土木,西来群盗失金汤。

空山向晚城先闭,寥落居人畏虎狼。

(金)刘迎八达岭长城古诗咏车马两山间。

何时青冢月,海内已纷拏。

2,进寸退还咫。

有日云长惨,征战年年箫鼓喧。

6。

雄图尚未毕,相庆得戾止,不战四夷平,摇兀如病齿,黄沙白骨拥长城,上下数百里。

秣陵多士女,疲牛苦鞭棰,争及尧阶三尺高,鲸形曲腰膂。

虽然万里连云际,白马东北来。

一日诏书来,僵尸如乱麻。

12、《送邢郎中赴太原》【唐】姚合上将得良策,恩威作长城。

如今并州北,不见有胡兵。

晋野雨初足,汾河波亦清。

所从古无比,意气送君行。

13,蛇势长首尾、《听筝》【唐】张祜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轻遏翠弦中。

分明似说长城苦,水咽云寒一夜风。

9、《古筑城曲》【宋】陆游长城高际天,躁进应履轨?11、《至广州第七十七》【宋】文天祥南方瘴疠地,柅亦岂吾使,息心固安分,却照汉家营。

唯见长城外,奕奕似流水,徐趋自循辙,万里筑长城。

南邻北里皆孀妇,村醅正浮蚁,杞梁遗骨逐妻回,秦塞古长城,犹唱白符鸠。

行行非吾令,白日敛精华,紞如五更鼓。

3,无风沙自惊,何以慰此劳。

黄尘暗天起,发卒戍龙沙,长城秋月洞庭猿。

10、《古意》【宋】陆游千金募战士,尚气或被指

古代公主的名字

古代公主太多了,只有这样简单的弄下. 唐太宗之女 唐代宗之女晋阳公主:http://baike.baidu.com/view/292585.html七位平阳公主:http://baike.baidu.com/view/41046.html唐高宗之女太平公主:http://baike.baidu.com/view/63682.html五位长乐公主:http://baike.baidu.com/view/292567.html两位永平公主:http://baike.baidu.com/view/1127386.html两位安康公主:http://baike.baidu.com/view/763963.html唐太宗之女高阳公主:http://baike.baidu.com/view/96372.html五位平原公主:http://baike.baidu.com/view/1037280.html两位金乡公主:http://baike.baidu.com/view/416734.html四位馆陶公主:http://baike.baidu.com/view/310387.html唐太宗之女:http://baike.baidu.com/view/7672.html三位兰陵公主:http://baike.baidu.com/view/763970.html唐太宗之女:http://baike.baidu.com/view/966771.html两位太康公主:http://baike.baidu.com/view/1437624.html三位永嘉公主:http://baike.baidu.com/view/292513.html两位宣城公主:http://baike.baidu.com/view/1048916.html两位襄阳公主:http://baike.baidu.com/view/995865.html唐中宗之女安乐公主:http://baike.baidu.com/view/51893.html两位德庆公主:http://baike.baidu.com/view/1785605.html三位普安公主:http://baike.baidu.com/view/1114652.html唐宣宗之女万寿公主:http://baike.baidu.com/view/1097526.html唐宣宗之女广德公主:http://baike.baidu.com/view/1097528.html两位新安公主:http://baike.baidu.com/view/1055446.html五位清河公主:http://baike.baidu.com/view/954898.html三位乐平公主:http://baike.baidu.com/view/1055470.html蜀国?宝安公主:http://baike.baidu.com/view/1123833.html两位安庆公主:http://baike.baidu.com/view/1127284.html三位蜀国公主:http://baike.baidu.com/view/792873.html两位金华公主:http://baike.baidu.com/view/1556830.html两位武安公主:http://baike.baidu.com/view/1534694.html两位永福公主:http://baike.baidu.com/view/1130829.html两位新都公主:http://baike.baidu.com/view/1546654.html两位永乐公主:http://baike.baidu.com/view/1513028.html两位固安公主:http://baike.baidu.com/view/1628837.html三位宁国公主:http://baike.baidu.com/view/193591.html四位永清公主:http://baike.baidu.com/view/1534592.html三位成安公主:http://baike.baidu.com/view/1534327.html唐代?东光公主:http://baike.baidu.com/view/1569240.html两位新平公主:http://baike.baidu.com/view/1534428.html三位静乐公主:http://baike.baidu.com/view/1560470.html四位延庆公主:http://baike.baidu.com/view/1534730.html四位寿春公主:http://baike.baidu.com/view/1554265.html四位普宁公主:http://baike.baidu.com/view/1558403.html五位南阳公主:http://baike.baidu.com/view/207189.html南朝宋/刘宋 孝武帝之女:http://baike.baidu.com/view/45515.html#11汉楚王之女解忧公主:http://baike.baidu.com/view/824929.html唐朝?合浦公主:http://baike.baidu.com/view/292582.html唐高祖之女千金公主(后封安定公主):http://baike.baidu.com/view/207260.html清太宗皇太极之女建宁公主:http://baike.baidu.com/view/351506.html唐中宗养女金城公主:http://baike.baidu.com/view/45529.html唐玄宗之女广宁公主:http://baike.baidu.com/view/1681545.html七位永宁公主:http://baike.baidu.com/view/1017967.html两位东阳公主:http://baike.baidu.com/view/292576.html三位兴平公主:http://baike.baidu.com/view/1112958.html唐代宗之女升平公主:http://baike.baidu.com/view/42039.html三位永安公主:http://baike.baidu.com/view/603304.html唐德宗之女咸安公主:http://baike.baidu.com/view/1560308.html两位安阳公主:http://baike.baidu.com/view/1443983.html两位乐安公主:http://baike.baidu.com/view/1079460.html明太祖之女福清公主:http://baike.baidu.com/view/292438.html两位永泰公主:http://baike.baidu.com/view/207273.html两位永寿公主:http://baike.baidu.com/view/1516167.html两位德清公主:http://baike.baidu.com/view/1130803.html两位临海公主:http://baike.baidu.com/view/1021265.html两位永兴公主:http://baike.baidu.com/view/1049021.html明太祖之女汝阳公主:http://baike.baidu.com/view/1285692.html两位陈留公主:http://baike.baidu.com/view/763969.html两位长宁公主:http://baike.baidu.com/view/1015251.html唐太宗之女巴陵公主/北景公主:http://baike.baidu.com/view/1490669.html唐肃宗之女永和公主:http://baike.baidu.com/view/1044070.html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http://baike.baidu.com/view/802281.html唐朝?太和公主:http://baike.baidu.com/view/193586.html南朝后主之妹乐昌公主:http://baike.baidu.com/view/714447.html唐玄宗之女太华公主:http://baike.baidu.com/view/1044003.html北周赵王之女大义公主:http://baike.baidu.com/view/207244.html唐中宗之女定安公主:http://baike.baidu.com/view/1019865.html唐太宗之女汝南公主:http://baik...

介绍一下于成龙这个人,康熙年间的 大臣

其一:于成龙(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 字北溟,号于山,清代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北武当镇来堡村)人。

谥“清端”、赠太子太保。

于成龙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举副员,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出仕,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

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和康熙帝赞誉,以“天下廉吏第一”蜚声朝野。

于成龙少有大志,自幼过着耕读生活,受到较正规的儒家教育

顺治十八年,已44岁的于成龙,不顾亲朋的阻拦,抛妻别子,怀着“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无理良心”的抱负,接受清廷委任,到遥远的边荒之地广西罗城为县令。

罗城新隶于清统治下不到两年,由于局势未稳,两任知县一死一逃。

于成龙到罗城时,这里遍地荒草,城内只有居民六家,茅屋数间,县衙也只是三间破茅房。

他只得寄居于关帝庙中。

在困境中,同来的五名仆从不久或死或逃,而他以坚强的毅志,扶病理事,迈开仕宦生涯的第一步。

罗城百废待举,首要在于安定社会,恢复生产。

于是,于成龙采取“治乱世,用重典”的方法,首先在全城乡建立保甲,严惩缉获案犯,大张声势地“严禁盗贼”。

境内初安后,他又约会乡民练兵,甘冒“未奉邻而专征,功成也互不赦之条”的后果,抱着为民而死甚于瘴疠而死的决心,准备讨伐经常扰害的“柳城西乡贼”。

在强大的声势下,西乡“渠魁府首乞恩讲和,抢掳男女中只尽行退还”。

接着又在全县搞联防,从此,“邻盗”再不敢犯境。

在消除内忧外患的同时,于成龙十分注意招募流民以恢复生产,他常常深入田间访问农事,奖勤劝惰。

农闲时带领百姓修民宅、建学校、筑城墙。

对迁入新居的农家,还亲为题写楹联,以示鼓励。

在深得民心之后,他又以刚柔并用的斗争策略,解决了“数大姓负势不下”的问题,使这些一向桀骜不驯的地方豪强“皆奉法唯谨”。

三年之间,就使罗城摆脱混乱,得到治理,出现了百姓安居乐业的新气象。

于成龙的突出治行受到两广布政使金光祖的重视,罗城被评为全省治理的榜样。

康熙三年(1664年)春,金光祖升本省巡抚,就地方施政征询于成龙的意见

对此,于成龙曾两次条陈,针对广西地方施政的各方面,系统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主要内容有:一.澄清地方吏治;二.“弭盗”与“慎刑”;三.推行“抚” 字催科;四.减轻百姓负担,疏盐行、除灾耗、清杂派;五.改善民族关系等等。

这些建议是适应统治者的需要提出的,但很大程度上也符合民众的利益,表现了他的敢于言事和不怕风险的勇气。

康熙六年(1667年),于成龙被两广总督金光祖举荐为广西省唯一“卓异”,并升任四川合州(今重庆合川区)知州。

离罗城时,他连赴任的路资也没有,出现了百姓“遮道呼号:‘公今去,我侪无天矣!’追送数十里,哭而还”的感人情景。

四川遭战乱最久,人口锐减为全国之首。

于成龙赴任的合州包括三属县,只有丁口百余人,正赋14两,而衙门的各种供役、需索使百姓繁重不支。

目睹地方荒残,于成龙确定以招抚百姓为急务,他首先革除宿弊,严禁官吏勒索百姓,又免去规定的驱从,以家仆随身。

合州土地极度荒芜。

而流民不附的原因,在于原主认业。

为此,他严格规定了“凡一占即为己业,后亦不得争论”的原则。

同时要求各县注意为新附百姓解决定居与垦荒中的具体困难,并亲自为他们区划田舍、登记注册,借贷牛种,申明三年后起科。

这样,“新集者既知田业可恃为己有而无复征发仓卒之忧,远近悦赴,旬日之间户以千计。

”奖励垦荒是清初基本国策,但于成龙实行“禁止原主认业”先于清廷明确规定的15年前,加之他对具体问题的妥善解决,不到二年,合州人口骤增,田地开辟。

由于招民垦荒政绩显著,康熙八年(1669年),于成龙被擢升为湖广黄州府同知。

于成龙去往黄州府(今湖北黄州市)同知任四年,任知府四年。

这里着重叙述他的两件事。

一是治盗省讼。

“盗”成为清初一大社会问题。

在黄州府岐亭镇一带,盗贼甚至白昼劫路伤命,严重影响了地方安定和居民正常生活。

于成龙上任之初,即以郡丞身份坐镇岐亭治盗。

为了摸清盗情和每一件重大盗案,他总是亲自访察。

他多以“微行”的方式,扮作田夫,旅客或乞丐,到村落、田野调查疑情,从而对当地盗情了如指掌。

他还特意在衣内置一布袋,专放盗贼名单,“自剧贼,偷儿踪迹无不毕具,探袋中勾捕无不得。

” 对待案犯他主张慎刑,以教为主,采取“宽严并治”和“以盗治盗”的方法,取得突出效果。

于成龙在词讼、断狱方面也以包公式人物著称。

他铁面无私,头脑敏锐而细心,善于从一些常人忽视的细节上发现问题的症结。

曾排解过许多地方上发生的重大疑案、悬案,使错案得到平反,从而被百姓呼为“于青天”,民间还流传着“鬼有冤枉也来伸”的歌谣。

于成龙在破案、察盗方面的许多事迹,在清人野史、笔记和民间文艺中均得到反映,甚至神化。

如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聊斋》的《于中丞》一节中,就叙述了有关他的两个故事

他的刑法思想在清朝一代很有影响。

...

写一段给荆轲的颁奖词!

颁奖词:一、荆轲你的勇气砥砺了你手中匕首,你手中的匕首又将你的名字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上。

太子丹的邀请只是你义无反顾的契机,真正让你勇者无惧的是你心中的信仰:为国为民,才是侠之大者!刺杀秦王,让你流芳千古;为报知遇,流逝最后英魂,左思赞“虽无壮士节,重之若千斤”,贾岛扬“易水流得尽,荆卿名不消”。

二、你,千古一侠;你,惊天动地;你,披肝沥胆。

可你曾真正明了历史的趋势历史的发展

壮哉荆轲君,悲哉荆轲君。

的确,你与关云长的英名大义,是千古世人所敬仰的,但你们仰慕圣贤而效法,执利刃而赴大命,却都忘记了自身的致命缺憾,岂不可悲可叹也。

三、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史上最佳勇敢奖获得者---荆轲。

他以一己之微驱,触强秦之逆离。

怀一腔热血,为一大事,千里而来。

心有天下苍生,泪撒知己胸怀。

虽不成功,亦可成仁。

荆轲简介1、荆轲(—公元前227年),姜姓,庆氏(古时“荆”音似“庆”)。

2、战国末期卫国朝歌人,战国时期著名刺客,也称庆卿、荆卿、庆轲,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庆封的后代。

3、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

后游历到燕国,随之由田光推荐给太子丹。

4、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

荆轲献计太子丹,拟以秦国叛将樊於期之头及燕督亢地图进献秦王,相机行刺。

5、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荆轲只好私见樊於期,告以实情,樊於期为成全荆轲而自刎。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

6、临行前,燕太子丹、高渐离等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

7、“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

8、荆轲与秦舞阳入秦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在交验樊於期头颅,献督亢(今河北涿县、易县、固安一带)之地图,图穷匕首见,荆轲刺秦王不中,被秦王拔剑击成重伤后为秦侍卫所杀。

...

关于“荆轲”的古诗有哪些?

《荆轲》徐钧(宋代) 独憾荆卿剑术疏,虎狼到手不能除。

何如博浪挥椎者,远击犹能中副车。

朱邦宪(明代)《荆轲》 匕首无功壮士丑,函封可惜将军首。

秦庭一死谢田光,社稷何曾计存否。

不知秦王环柱时,舞阳在前何所为。

当时太子不早遣,待客俱来应未知。

张耒(宋代)《荆轲》 燕丹计尽问田生,易水悲歌壮士行。

嗟尔有心虽苦拙,区区两死一无成。

荆轲,读音[jīng kē] 人物简介: 荆轲(?-前227年),中国战国末年著名刺客。

也称庆卿、荆卿、庆轲。

受燕太子丹之托入刺秦王嬴政,失败被杀。

荆轲其人典故被收录在司马迁《史记·卷八十六 ·刺客列传 ·第二十六》之中,“图穷匕见”的典故即来自此。

生平介绍: 荆轲,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结交名人。

至燕国后,由田光介绍,被燕国太子丹拜为上卿。

当时,秦军来灭亡韩国,赵国兵临燕国南境,燕太子丹十分恐惧,决定派他去秦国,以进献燕国督亢(今河北涿县、定兴、新城、固安一带)地图和秦逃将樊于期人头晋见秦王赢政。

秦王命令在咸阳举行隆重接见仪式。

献图时,图穷而匕首见,他行刺秦王不中,被当场杀死。

诗词: 1.《渡易水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2.《春秋战国门荆轲 》 作者:周昙 年代:唐 反刃相酬是匹夫,安知突骑驾群胡。

有心为报怀权略,可在于期与地图。

3.《丙午十月十三夜梦过一大冢傍人为余言此荆轲》 作者:陆游 年代:宋 采药游名山,物外富真赏。

秋关策蹇驴,雪峡荡孤桨。

还乡忽十载,高兴寄遐想。

梦行河潼间,初日照仙掌。

坡陀荆棘冢,狐兔伏蓁莽。

悲歌易水寒,千古见精爽。

国雠久不复,惊觉泚吾颡。

何时真过兹,薄酹神所飨。

4.《荆轲》 作者:张耒 年代:宋 燕丹计尽问田生,易水悲歌壮士行。

嗟尔有心虽苦拙,区区两死一无成。

5.《杂咏一百首·荆轲》 作者:刘克庄 年代:宋 把袖谋几售,开图计忽穷。

空贵千古恨,不中祖龙胸。

6.《和陶咏荆轲》 作者:苏轼 年代:宋 秦如马后牛,吕氏非复嬴。

天欲厚其毒,假手李客卿。

功成志自满,积恶如陵京。

灭身会有时,徐观可安行。

沙丘一狼狈,笑落冠与缨。

太子不少忍,顾非万人英。

魏韩裂智伯,肘足本无声。

胡为弃成谋,托国此狂生。

荆轲不足说,田子老可惊。

燕赵多奇士,惜哉亦虚名。

杀父囚其母,此岂容天庭。

亡秦只三户,况我数十城。

渐离虽不伤,陛戟加周营。

至今天下人,愍燕欲其成。

废书一太息,可见千古情。

7.《咏荆轲》 作者:陶渊明 年代:魏晋 类别:记人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8.《咏荆轲》 作者:柳宗元 年代:唐 体裁:五古 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

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

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

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

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

函首致宿怨,献田开版图。

炯然耀电光,掌握罔正夫。

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

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诛。

按剑赫凭怒,风雷助号呼。

慈父断子首,狂走无容躯。

夷城芟七族,台观皆焚污。

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

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

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

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

9.《过荆轲冢四绝句》 作者:晁说之 年代:宋 贯日白虹可奈何,书生容易笑荆轲。

美新伾党临遗冢,惭愧绝无狐兔过。

10.《读荆轲传》 作者:高斯得 年代:宋 夜读荆轲传,掩卷喟然叹。

结交天下士,贤哉太子丹。

报秦一片心,秋莲孤剑寒。

介绍田先生,得结荆卿欢。

太子一语疑,先生甘自残。

荆卿欲藉手,临事敢开口。

走见樊于期,愿借将军首。

将军搤揽言,念此固已久。

得复平竹仇,性命何足有。

四雄英烈风,精诚凌白虹。

函关初未入,气已吞祖龙。

其事虽不就,简牍光无穷。

奈何今之人,蹙缩如寒虫。

11.《已亥杂诗129》 作者:龚自珍 年代:清 陶潜诗喜说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

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

12.《杂兴》 作者:王昌龄 年代:唐 体裁:五古 握中铜匕首,纷锉楚山铁。

义士频报仇,杀人不曾缺。

可悲燕丹事,终被狼虎灭。

一举无两全,荆轲遂为血。

诚知匹夫勇,何取万人杰。

无道吞诸侯,坐见九州裂。

13.《送正仲都官知睦州》 作者:梅尧臣 年代:宋 每嗟相逢少,常苦离别多。

行行复壮壮,往往起悲歌。

古来易水上,义士有荆轲。

捐躯思报恩,饮恨歌奈何。

况彼儿女怀,牵缠如蔓萝。

是以世间人,鬓发易番番。

喜君得郡章,东归随春波。

滩上严子祠,系船聊经过。

其人当汉兴,富贵不可罗。

足加天子腹,傲去钧于河。

冬披破羊裘,夏披破草蓑。

心中子宇宙,尤哂献玉和。

我惭贱丈夫,岂异戴面...

固安县社保办理我是2011年12月12日由外地迁到本地的,请问我

1、涿州八景为:通会灯市、双塔晴烟、楼桑春社、拒马长虹、胡良晓月、督亢秋成、邵村花田、盘坡积雪2、通会灯市是指正月十五元宵节闹花灯的场面。

原城中有夹城,门名“通会”,夹城上有重楼三间,叫“通会楼”。

楼上左鼓右钟,俗称“鼓楼”。

鼓楼高四丈。

二十里外即遥遥在目。

每年春节过后,正月十五是闹花灯的日子,涿州人闹元宵风气极盛。

每到此时,大街小巷,张灯结彩,舞龙灯,耍狮子,踩高跷,放鞭炮,真是火树齐开,星球碎挂,千家万户,燃烛通宵。

元宵之夜,登上鼓楼,远望十里长街,龙飞凤舞,颇为壮观。

这一景象称为“通会灯市”。

3、双塔晴烟指矗立在城内东北的双塔。

此塔建于宋辽年间,古有“双塔直夺青云路,金元遗迹恨吞胡”的诗句。

4、楼桑春社是指汉昭烈帝庙而言。

三国时刘备、字玄德,公元161——223年人,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之后。

大树楼桑在涿州城南十五里。

据《天府广记》载,楼桑在涿州南,为汉昭烈帝故里。

有桑,高十丈。

亭亭如楼。

5、拒马长虹在城北关拒马河上有座大石桥,名永济桥。

明万历二年建成,万历十六年重修,至乾隆年间又重建,距今已四百余年。

桥全用大方巨石砌成,空拱九个。

沿桥南有石堤,堤下面有涵洞二十二个,堤桥总长二百余丈。

6、胡良晓月城北十里胡良河上,横跨一座石桥,桥高二丈,宽二丈,长三十丈,建于明代万历二年,距今已有四百余年。

桥的建筑宏伟壮观,桥中间一大拱,两侧各有一小拱的三拱桥,结构严谨合理,两边的泥杆配有浮雕。

7、邵村花田地处城西北稻田区的百尺竿乡大、小邵村一带,位于胡良河流域,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盛产大米,古有“小江南”之称。

“邵村花田”是指这一带农田景象,每当稻田插秧后,方田披上新装,一块块莲花点缀,又有远处青山相衬,确实把人带入了“山光泼翠水托兰,获稻分秧事事谙,十顷荷花万株柳,卜居须住小江南”的诗意中。

8、督亢秋成两千多年的战国时期,涿州隶属燕国。

督亢,是战国时代的地理旧称。

据《东周列国志》考:“河北涿县东南有督亢陂,涿县、新城、定兴、固安一带都是燕国督亢地界。

”由于这个地区土地肥美,水源充足,物产丰富,被称为燕赵原野的宝地。

9、盘坡积雪盘坡,又称三坡,据涿州城二百里,现在涞水县镇厂区内,属太行山脉。

这一带村庄,古代属涿州管辖,是涿州的“飞地”,但无朝廷命官,而是由当地推选长老统治,每年照例向涿州交纳贡粮。

三坡地貌山峦起伏,沟壑纵横,风光秀丽。

...

中国最出色的历史剧是《康熙王朝》吗?

这部片子是最好的替鞑子洗地的历史剧,在这部片子里面,满洲鞑子对老百姓犯下的反人类罪全被华丽丽地无视了,即便是清史中的贪官也变成了忠臣。

下面举几个例子:第一,清朝的禁海令,在厦门海战败给郑成功之后,他们就下了禁海令,从山东广东,沿岸居民全部内迁,如有不从,一律杀光。

烧毁所有沿岸50里内的房屋,海船码头,禁止一切海贸。

当年真是人头滚滚。

可在这部片子里,变成了忠臣姚启圣自迁祖坟,然后老百姓自愿迁移MLGBZ,这也太毁三观了吧?真实的历史就这么和谐?第二,忠臣朱国治。

片中忠臣朱国治杀掉子女之后怒斥吴三桂,然后被杀。

我们去看看真实的历史:朱国治,顺治四年(1647)贡生,授固安知县,擢至大理寺卿。

顺治十六年,任江苏巡抚,上疏献策抵御明郑成功入长江之师。

在任期间搜刮无度,人称“朱白地”,又以抗粮为名,制造江南奏销案。

顺治十八年疏言苏、松、常、镇四府欠赋绅衿万余,均为抗粮,后全部褫革,是为“奏销案”。

又在哭庙案中,罗织罪名杀害苏州金圣叹、倪用宾等人。

朱国治将哭庙文的起草人金圣叹作为首犯拘捕,冠以"摇动人心倡乱,殊于国法"之罪,被判死罪,在南京三山街执刑。

[1]康熙十年(1671)补云南巡抚,加太子太保兼少保,在任期间克扣军粮,导致生变。

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起兵反正时欲胁降,他严拒,被杀。

身为吴三桂将士分而食之,骸骨无一存。

三藩之乱平定后,清廷将朱国治列入“忠义”死难臣子之列,加以褒扬优恤。

《清史稿》中被列入“忠义传”中。

兄弟,好好看看吧,这小子镇压本民族,搜刮无度,制造冤狱,克扣军饷,还TM成忠臣了?第三,施琅。

片中施琅也是个正面人物,咱们来看看真实的施琅 施琅少年时因为族叔施福的关系投入郑芝龙军中,清军南下后他们叔侄二人是坚定的主降派,为此曾和还是监生的郑成功发生过激烈争吵,最后郑芝龙不顾郑成功劝说,带着施琅等人向满清投降。

投降后,施琅使出吃nǎi的力气帮助清军攻打南明,参与了对张家玉、陈子壮的剿杀,并在其中多立战功,在普遍避战的闽军中,施琅卖力的表现可谓独树一帜。

后来随着郑成功的不断劝说,大批原闽军纷纷反正,重新投入明军旗下,但施琅依旧坚定不移地站在清军一边积极向永历朝廷发起进攻。

李成栋反正后,两广的清军纷纷响应,重新加入明军序列,只有施琅仍心如铁石,虽然已经成为孤军仍一心效忠满清,带着万余军马奋力突围。

在李成栋的围追堵截下,施琅的部下不断减少,最后只剩数百人时,施琅仍拒绝投降明军,突破闽军层层拦截到cháo州意图夺船返回清军控制区,结果被郑成功堵住。

走投无路的施琅投降郑成功后,就开始专心致志地劝说郑成功与其他派系的闽军内讧,从郑联到郝尚久,郑成功所有与南明不同派系的军队的冲突中,无一例外都有施琅的谋划、教唆和参与。

而在郑成功与清军交战时,施琅则绝不同行,不但用托梦来劝阻郑成功,跟在三军中散播凶兆言论,最终被忍无可忍的郑成功免去部分职务。

矛盾最终爆发是因为郑军大将曾德的举报,当时郑成功出外与清军作战,施琅帐下的将领曾德是坚定的主战派,也是郑成功派在施琅军中的心腹,他突然自施琅军营中逃归郑府,称亲清派施琅图谋不轨。

得知此事后,施琅出动军队强攻郑成功的府地,击败郑成功留在家的卫队,冲入郑府将曾德抓住杀害。

急忙返回的郑成功收押了施琅的父、兄,勒令施琅投降,施琅闻讯潜逃去满清统治区,郑成功将其族人处死。

这个投靠满清,反过来打自己人的伪军居然成了高大全的代表?此外,康熙一年两次的文字狱就被人华丽丽地无视了?清朝规定的,汉人无故三人以上集会当谋逆处理,怎么都被华丽丽地无视了?这种歪曲历史的片子还被人推崇?真实没天理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谁还记得?死守江阴81天的阎应元还有几个人知道?最后的汉人抵抗者李来享在狗屁琼瑶剧里成反贼了,真是没天理了难怪人家说:崖山之后无中国,阎史之后无汉人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