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小学阶段吟诵古诗词的作用



提高小学生朗读古诗的水平的方式有哪些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诵读,是语感形成的基础,是分析、研讨语言的前提,是积累语言、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说的

提高小学生朗读古诗的水平的方式有哪些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诵读,是语感形成的基础,是分析、研讨语言的前提,是积累语言、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说的是朗读与理解的关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量的积累会产生质的飞跃,诵读是有声的艺术,它不是静寂的字符。

读之以情、读之以趣、读之以理、读之以思、读之以法,在读中领悟其乐趣,实践证明,诵读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文章的丰富的内涵,体味到其韵外之致,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在读中还古诗以生命、活力。

关键词:传统 语感 积累 兴趣 方法 创新 以人为本一、经典是一种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中国的语言文字之根在古诗文经典,仅从《诗经》算起就有三千多年了,这期间涌现出群星灿烂的诗人,创造出浩如烟海的诗篇。

它们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人们可以从这些优秀诗篇中领略祖国山河的壮美,了解民族历史的演变,感受汉语表达的丰富和美好,吟诵古诗能陶冶人们的情操,为审美打下基础。

尤其是古诗文的语言,是文化内涵最丰富的语言,是形式最优美的语言,是最具灵性和想象力的语言,是最深刻、最具感染力的语言。

学习这种语言,是学习中华民族文化的最佳途径。

中国的古诗文流传了千百年,积淀了中华传统的思想、情感、审美和智慧,学习它可以使学生体悟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这些既有助于学生深化对社会自然人生的认识,也有助于学生认识、发展和完善自我,形成健全人格。

二、背诵是儿童的天性〈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明确提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并要求小学生背诵优秀古诗文60篇(段),此外还推荐了70首古诗文背诵篇目。

《课标》中特别还强调了积累的重要,“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明确规定了各年级课外阅读量,列出古诗文推荐篇目八十首,而记忆便是一种积累。

依据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一个人的记忆力发展是自零岁开始,1至3岁即有显著的发展,3至6岁其进展更为迅速,6至13岁则为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代,至13岁为一生记忆力之最高峰,以后最高只能保持此高点,往往20岁以后,心境若一不平衡便有减退的可能。

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正是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记忆的东西可能终生不忘。

把握这一关键期,少记点广告词,多背点经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背,是做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备。

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熏陶与修养,滋养心灵,以增强人文底蕴,提高综合素质。

三、激发兴趣,探究方法1、古诗文与日常工作结合激发兴趣兴趣是可以培养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背诵古诗文对学生而言也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要使学生有兴趣坚持下去,就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努力为他们创设古诗文诵读的时间、空间,完善各项措施。

l 定时间。

我利用一个晨读时间定为新诗介绍,每周五下午辅导班为交流欣赏,每课课前两分钟、每个中午都有十分钟的集体诵读。

学生在久而久之中逐步形成争先竞背的好习惯

l 造氛围。

班级人手至少一本《中华经典诵读本》;黑板一角开辟“每周一诗”,午间练字内容选择名诗名句……让学生处处都能见到古诗文,读背古诗文,在耳濡目染中保持背诵古诗文的兴趣。

2、加强方法指导,保证诵读质量开展古诗文诵读绝不能放任自流,要教给学生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灵活多样,帮学生巧背。

“三分诗,七分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见,诵读对阅读古诗能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

国学者克司和伊瑟尔的接受美学认为:作品本身如果不经过阅读理解,就没有任何意义,就永远成为没有生命的,死的语言材料,只有依靠读者在读的过程中主动地挖掘,才能实现文本意义的发生。

有人说:“朗读如同赋予作品以生命,更能使人感受。

l 熟读成诵法。

即让学生多读,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直面经典,不求甚解,形式多样、水到渠成’。

要多鼓励,不要强迫”。

可采取激将法、争章法、小组夺魁、建立班级诵读明星榜等等。

辅导孩子们“诵”出味道来,而不是一味地背诵。

碰到学生发音不准确,就亲自给学生做示范,交给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读多了,自然成诵。

形成积累,逐步养成整体感悟的能力。

l 联系扩充法。

即将所学的某一首诗词,与其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以形成一个知识组块。

如学习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可同时诵读其他有关“咏柳”的名诗,如杜牧的《柳》:“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

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掩溪。

”罗隐的《柳》:“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依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杨万里的《新柳》:“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把这几首同一题材的诗歌联...

古诗诵读大赛的意义

小学古诗文活动化教学策略的研究一、课题的提出 我国古诗文博大精深,灿若繁星,千百年来,滋养了无数代中国人,她是中华民族 生存发展的依据,是中华民族屡遭灾难却始终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坚实基础。

古诗文用词 准确、凝练,诗句的精深华妙充分表现了汉语言的魅力。

三千余年前孔子曾曰: “小子 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 木之名。

”他教导年轻人应多学诗。

新时期的 1999 年,我们同样听到了原国家总书记江 泽民同志的劝勉: “学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

”我国古典 诗词源远流长,司马迁、李白、苏轼等先贤大师,以文言构筑的诗文是辉煌灿烂的“精 神灯塔” ,足以照彻千万年,足以沐浴古今人。

学生们通过诵读去体会他们的精神,通 过诵读去接受美好情感和高尚人格的熏陶。

多诵读古诗文,还可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 提高他们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古语说得好: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 “能读千赋,则能为之” 。

苏轼也说过: “腹有诗书气自豪。

”可见,读和背是一种积累, 于人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新课程标准》要求 1-6 年级的学生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 160 篇,并在附录中列出 70 首《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也新增了许多优秀诗词,这让广大语文教育作者充分 认识到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

《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也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 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

“阶段目标”中更明确要求了诵读、理解古代 优秀诗文的具体要求。

实际教学证明,多诵读古诗文,有助于学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 情趣,提高人文素养政治素养。

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急于求成,教学肓目 性和随意性较大,步入以下几个误区:一是倾盆大雨式的背诵。

教师为了赶进度,不考 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天天要求背诵一首。

二是信口开河式的问答。

教师没有 精心备课,指导时随意提几个问题,草草了事。

三是填鸭注入式的串讲。

为了节省时间, 教师一讲到底,学生没有自主学习思考的时间。

四是囫囵吞枣式的翻译。

教师仅把诗歌 大意告诉学生就算完成任务。

这些方法仅仅满足于语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学生难以 根本的体会诗歌最美的情感。

诗词是生命的歌,是美的化身,是值得后人咀嚼、消化、 回味的精神食粮。

诗词的阅读与欣赏应当超越单纯的训诂文字、诠释词语的范围,跨入 语义学与美学的领域,用心灵去捕捉诗的意象和境界

然而,现今不少语文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学的定量化、技术化和精确化;教师仍将备课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研究 标准答案上; 依然要求学生采用 “死抠字词——理解句意——总结思想” 的老三套做法, 条分缕析、肢解原本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千古佳句。

在古诗文的传授过程中长期形式 单一, 过分强调学生对离他们距离久远的古诗句的硬性理解, 强调对古诗句的死记硬背, 往往把精美的古诗文搞得支离破碎,把对古诗文的理解变成了无数个知识点的简单累 加,学生学得费劲,毫无兴趣,更谈不上开启孩子们的心智,用优秀的文化资源充实孩 子,接受文化的熏陶,提升孩子们的文化品位。

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的创造需要, 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词所蕴藏着的美感被扫荡殆尽,学生学习语 文的情趣也深受影响。

本课题认为小学古诗文的教学应着眼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主要目的是激发小学生 学习古诗文的情趣。

基于此,我们开展“小学古诗文活动化教学策略的研究” 。

根据古 诗文的内容需要,讲解需要,学生感悟以及其它诸多方面的需要,在实际古诗文教学过 程中开展小学生最喜欢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去,使得他们的才艺真正能得到很好的展示,思维的火花得到尽情的迸发,从而让孩子 们能潜移默化地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夯实他们的文化底蕴。

为了真正把古诗文教学落到实处, 本课题组就目前小学古诗文教学状况进行了一番 调查。

时间:2008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及第二学期开始阶段 调查对象:本校四、五、六年级部分班级和任教的语文教师。

调查结果如下: 1.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古诗文学习兴趣 (表 1) 年级 四 学 生 五 六 人数 245 370 330 很有 兴趣 133 141 115 比例 54.5% 38.3% 34.8% 有一定 兴趣 106 208 189 比例 43.4% 56.4% 57.2% 无兴 趣 49 20 26 比例 2.0% 5.3% 8.0%有兴趣的主要原因:(表 2) 原因 增长 知识 “词句 “有 好” 趣” “很 美” 含义 深刻 读背 上口 陶冶 情操 长大想 做诗人人数 比例128 38.7%29 8.8%27 8.2%24 7.3%22 6.6%19 5.7%14 4.2%4 1.2%从表(1)上可看出,随年龄和年级的增高,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呈递减趋势。

越 到高年级,“很有兴趣”的学生所占比例越小,“没有兴趣”的比例相对升高。

学生对古诗文有兴趣的原因阐述基本上是感性的, 较为笼统、 模糊且单一。

“可 如: 以知道古代的人和事。

”、“古诗很有道理。

”等。

仅少数高年级的学生阐述较为理性 化些,如:“古诗经过岁月的磨练,古人写...

阅读类课堂关键问题的解决策略古诗词教学有哪些有效的教学策略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选入小学课本里的古诗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它们大都具有如下特点:语言优美精炼、想象丰富新奇、韵律朗朗上口、情感动人心魄、哲理深刻入微.小学古诗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那么,如何进行古诗教学呢?本着教学的经验,略谈自己的一些做法.:一、尊重个性化理解,创导自主诵读 一首古诗,诗人在创作时,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读它会有不同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老师如果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是不对的,也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就拿诗意来说,我认为只要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因为诗人要表达的情怀深藏于字里行间,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最好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学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的韵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感染.比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清平乐.村居》时,上课伊时,笔者引导学生理解诗题,词人,学生根据注释大概了解诗意后,我重点引导学生诵读.先是划节奏读,然后学生自由朗读,再次比赛谁能美美地背诵,最后根据画面想象这是怎样的一幅田园风光?这一家子的生活如何?你有什么感受?词人想表达什么情感?班上的大部分学生都能体验理解,并能背诵和说说词的意境,思维活跃,表达优美,虽说法不尽相同,但词的意境美已淋漓尽致了,词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已悄悄地感染了学生,情感得以共鸣.学生在自主的诵读中,得到了个性化理解.二、反复吟诵想象,读中悟情.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诵读对于古诗学习之所以这样重要,是因为古诗有语言之美、节奏之美、音韵之美、意境之美.教师应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投入感情朗读,感悟文本的空白意义,直指作者的心灵,进而唤醒学生的心灵.重视朗读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渐入佳境,读出层次.笔者在教学张继的《牧童》时,按照这样的教学流程进行朗读指导:一是找出诗中描写景物的四个词,根据自己的理解,描绘这些景物(如西沉的明月、皎洁的明月,广阔的原野、悠扬的笛声,无悠无滤的牧童等),读出自己的理解.二是教师描绘意境:一个美丽的黄昏,一位牧童吹着木笛放牧归来,他来不及脱下蓑衣就学生诵读古诗并说说读后的感受.三是补充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让学生说说如果你是放牧归来的牧童,此时此刻是什么心情?带着这样的心情再读这首诗.四是播放 音乐《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教师描绘意境,师生共同吟诵诗句,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别林斯基说过: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造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歌创造的形象不能直接作用于欣赏者,只有欣赏者自己用丰富的想象,才能去感受和再现诗歌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所以,使学生进入意境之中的最好方法就是要求学生充分吟诵加联想,将自己设想成作者本人,从作者当时的立场设身处地地考虑感受,使诗中描写的形象和景象,形成画面.至此,学生才可以说进入了诗的意境.一旦进入意境,那么诗人的思想感情以及诗词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则不言而喻,学生也就掌握了诗词的精髓.因此,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中,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诗词的意境,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三、整合教学内容,强化语言积累 古诗词积累,强调阅读记诵的过程,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诗,要课内外结合,要前后联系,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课程资源.例如,我们高学段的语文老师在教学古诗词时,可以巧妙地根据主题引导学生回忆读前面学的诗词,适当推荐同主题的诗词引导学生诵读.我在执教吕岩的《牧童》时,引导学生回忆描绘童趣的诗词,如《所见》、《村居》、《小儿垂钓》等,又出示介绍白居易的《池上》对比略读,这样的整合对比学习,既有利于在对比中深化理解,又让学生投醉快乐童年,同时,增加了学生的古诗词阅读量,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另外在复习时,可引导学生对已学的古诗进行题材分类咏物诗、送别诗、思乡诗、爱国诗这样的整合教学,既增强了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又强化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收到很好的效果.四、拓展实践,深化古诗词的学习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词文化的作用是众所周知的,它精练的语言,深远的哲理,丰富的内涵,优美的意境,是值得每一位学子去学习和运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加重视小学古诗词教学,《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小学阶段学生应背诵...

小学古诗词教学反思

小学古诗词教学反思是一个很需要研讨的问题,必须引起教材编写、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一个是选材,是否合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否对古文字词能把握。

二是如何把古诗传授给学生,需要把握那些重点。

达到什么程度。

个人认为,这些问题不是一两句话能解决的。

在这个栏目也不适当。

下面的文章可做参考。

小学生古诗词教学反思 由于古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事件、人物与学生生活的年代有一定距离,学生们并不能很好把握它的内涵。

在十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总结出古诗教学的几点方法: 一、反复吟诵,陶冶性灵 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可见在学习古诗时朗读的重要性。

通过吟诵古诗可以提高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进而增加其艺术修养。

所以古诗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反复朗读。

就朗读的指导而言,应分三个阶段进行。

初读,感受诗意。

古诗的朗读必须注重节奏和音律,要做到抑扬顿挫,要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这些在初读古诗时就应让学生有所感受,使学生达到意会的程度。

精读,加深理解。

初读是较为朦胧的理解,第二阶段的朗读要设置一些问题或引导学生发现一些问题,再与分析相结合,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朗读巩固,呈螺旋式交替纵深发展。

品读,深化理解。

在这一阶段的朗读时要引导学生品味诗的关键词句,理解诗的表现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脑海中描绘诗中的具体情景,感受诗歌的艺术力量,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简而言之,反复朗读是古诗教学中的主要方法,指导朗读时必须要有目的(不是光把诗背熟),要循序渐进。

既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又陶冶了情操。

二、巧妙分析,理解诗意 1、借助历史,使学生正确、深刻地理解诗意。

唐宋浩瀚的诗海中,有大量的古诗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状况所产生的一种心声,及对人生遭遇的一种感慨。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在了解创作背景后,才能对诗意有全面、正确地领悟。

有了一定的历史知识,我们便可以正确理解到“山外青山楼外楼”,并不是南宋的繁华景象,而是苟且偷安的证据;“西湖歌舞”并不是升平气象,而是亡国之音;“游人醉”并不是对太平盛世的陶醉,而是乐不思蜀的醉生梦死之态。

教师如能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搜集资料,适当补充一些与诗歌有关的历史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消除一些由时代造成的隔阂,还可锻炼学生课外积累能力和自学能力。

学生学习古诗时,是有历史的“东风”可借的。

2、围绕重点词句展开分析。

大部分诗,它的内容是围绕一个词或一句话展开的,这就是诗中的重点词句,这些词句往往是诗人思想感情的一个集中点,或是全诗内容所围绕的一个中心,抓住重点词句有利于理清全诗的思路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

在教学中,必须重视找重点词句的方法,并将它作为分析的切入口或“破译”诗意的重点。

例如《早发白帝城》是李白在唐乾元二年春天遇赦,离白帝城乘舟东下时所作的。

全诗采用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创造出一个富有神话色彩的艺术画面:晨曦初露,彩霞满天,从白帝城飞出一叶扁舟,沿着滚滚长江顺流直下;两岸猿声,不绝于耳;层峦叠嶂,夹道迎接......好一幅长江三峡行舟图啊!看来全是写景,诗人是怎样在写景中抒发自己的感情呢?我们可以用抓关键词句的方法来再现这个意境。

诗一开头,诗人用一“辞”字,把告别白帝城时的气氛写得十分自然而亲切,接着用“千里江陵一日还”相对照,表现了诗人轻松愉快之情。

猿声用“啼不住”修饰,足见诗人心情的喜悦。

而以“轻”饰“舟”,足见诗人心情的轻松。

通过这些关键词、句的点染,诗人披霞乘舟,顺江东下的鲜明形象便历历在目,其欢快喜悦之情也溢于言表。

描绘了诗歌的“境”,点出了诗人的“情”,学生的想象自然会进入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

三、适时拓展,提高能力。

我国古代有许多优秀的诗歌都充满了诗情画意,古诗的教学,一定要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诗情画意地教古诗,教出古诗的诗情画意。

如:教学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一诗时,我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每一句诗意的同时,把诗句变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让他们自己动手绘出一幅彩画,使他们在体验创作乐趣的同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在学生动手绘图以后,我再引导学生演一演“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中的蝶和莺,让画面在学生面前立体化起来、活起来;学生在扮演诗中角色的时候,充分调动了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诗句没有绘出而生活中有的声音动态想象出来,极大地丰富了画面,也成功体验了诗的意境。

学习完这首古诗后,我采用以诗引诗的方法,让学生把学过的《春晓》,课外画一画,学生在似曾相识的意境中,再次体会到了生活的诗情画意和诗人热爱春天的情感。

四、古诗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古诗教学中既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也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对诗歌有充分地理解,才能有力地驾驭全诗,才能正确引导学生掌握诗中“有生命的东西”,才能给学生一个充分施展主动性的天地。

教材入选的古诗多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程度而选定,容易理解接受的五言或...

怎样创设古诗词教学的意境,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率

万宁市礼纪镇中心学校 黄丽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选入小学课本里的古诗更是精华中的精华。

它们大都具有如下特点:语言优美精炼、想象丰富新奇、韵律朗朗上口、情感动人心魄、哲理深刻入微。

小学古诗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那么,如何进行古诗教学呢?本着教学的经验,略谈自己的一些做法.:一、尊重个性化理解,创导自主诵读一首古诗,诗人在创作时,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读它会有不同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老师如果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是不对的,也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就拿诗意来说,我认为只要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因为诗人要表达的情怀深藏于字里行间,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最好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

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

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

学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的韵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感染。

比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清平乐。

村居》时,上课伊时,笔者引导学生理解诗题,词人,学生根据注释大概了解诗意后,我重点引导学生诵读。

先是划节奏读,然后学生自由朗读,再次比赛谁能美美地背诵,最后根据画面想象这是怎样的一幅田园风光?这一家子的生活如何?你有什么感受?词人想表达什么情感?班上的大部分学生都能体验理解,并能背诵和说说词的意境,思维活跃,表达优美,虽说法不尽相同,但词的意境美已淋漓尽致了,词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已悄悄地感染了学生,情感得以共鸣。

学生在自主的诵读中,得到了个性化理解。

二、反复吟诵想象,读中悟情。

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诵读对于古诗学习之所以这样重要,是因为古诗有语言之美、节奏之美、音韵之美、意境之美。

教师应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投入感情朗读,感悟文本的空白意义,直指作者的心灵,进而唤醒学生的心灵。

重视朗读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渐入佳境,读出层次。

笔者在教学张继的《牧童》时,按照这样的教学流程进行朗读指导:一是找出诗中描写景物的四个词,根据自己的理解,描绘这些景物(如西沉的明月、皎洁的明月,广阔的原野、悠扬的笛声,无悠无滤的牧童等),读出自己的理解。

二是教师描绘意境:一个美丽的黄昏,一位牧童吹着木笛放牧归来,他来不及脱下蓑衣就学生诵读古诗并说说读后的感受。

三是补充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让学生说说如果你是放牧归来的牧童,此时此刻是什么心情?带着这样的心情再读这首诗。

四是播放音乐《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教师描绘意境,师生共同吟诵诗句,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别林斯基说过: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造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歌创造的形象不能直接作用于欣赏者,只有欣赏者自己用丰富的想象,才能去感受和再现诗歌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

所以,使学生进入意境之中的最好方法就是要求学生充分吟诵加联想,将自己设想成作者本人,从作者当时的立场设身处地地考虑感受,使诗中描写的形象和景象,形成画面。

至此,学生才可以说进入了诗的意境。

一旦进入意境,那么诗人的思想感情以及诗词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则不言而喻,学生也就掌握了诗词的精髓。

因此,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中,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诗词的意境,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

三、整合教学内容,强化语言积累古诗词积累,强调阅读记诵的过程,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诗,要课内外结合,要前后联系,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课程资源。

例如,我们高学段的语文老师在教学古诗词时,可以巧妙地根据主题引导学生回忆读前面学的诗词,适当推荐同主题的诗词引导学生诵读。

我在执教吕岩的《牧童》时,引导学生回忆描绘童趣的诗词,如《所见》、《村居》、《小儿垂钓》等,又出示介绍白居易的《池上》对比略读,这样的整合对比学习,既有利于在对比中深化理解,又让学生投醉快乐童年,同时,增加了学生的古诗词阅读量,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

另外在复习时,可引导学生对已学的古诗进行题材分类咏物诗、送别诗、思乡诗、爱国诗这样的整合教学,既增强了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又强化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拓展实践,深化古诗词的学习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词文化的作用是众所周知的,它精练的语言,深远的哲理,丰富的内涵,优美的意境,是值得每一位学子去学习和运用的。

新一轮基础教育...

如何进行农村小学古诗词教学阶段性总结

一、学习古诗的意义首先,古诗具有简洁、抒情、篇幅短小而丰富的特点,学习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去补充和领悟,这当中就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

同时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利用古诗作为一个起点,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设想象中的图画。

古人云: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即是这个道理。

由此可以引出其第二个作用即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这对于发展创造性思维不能不说是一个有益的契机。

其次古诗教学给了我们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发展创造性思维,进行艺术再创造。

学生在读古诗时,对诗中描绘的各种形象大都见过,然后利用想象根据诗意把大脑中记忆的各种意象进行再造组合,从而再大脑中创造一个新的画面。

这样不仅对诗意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第三,古诗把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理”,既闪耀着美的光彩,又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既抓住“亦画、亦情、亦理”的特点,又引发学生思想情操上受到美的陶冶和升华。

因此小学古诗教学的过程其实是鉴赏美的过程。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审美体系,对于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往往凭借外部表象去下定论,而不能分析其内在的美和价值。

通过古诗教学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点,因为古诗往往反映一种内化的、含蓄的情感,诗人把自己的志意和感情寓含在诗文中,正所谓“诗以道志”。

教师可以通过对古诗的讲评,扩展学生的审美视野,让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经验,得出正确的审美标准。

另外,古诗教学可以汲取古诗有益精髓,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古诗不仅体现诗人对社会事物、人情哲理的深刻认识,更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思想结晶。

它能让学生珍惜新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思乡惜友之情,同时教给学生阐事明理,为人处世之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并且,它还可以培养学生在音乐、建筑、绘画等方面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因此,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古诗学习不论是对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还是对其他方面的培养都有积极的意义。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进行古诗教学中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够充分领悟古诗的意境。

二、读中悟美、悟情(一)强化吟诵,品味古诗的语言美古诗的语言美,首先是指语言的音乐美。

古诗和辙押韵,字数、句数整齐、均衡。

诵读起来琅琅上口,自然而然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

古诗的语言美还指语言的精确美、凝练美,一字一词包含着极丰富的内容。

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把山间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流动的景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古诗的语言美呢?我在古诗教学中总是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

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

宋代方岳说:“书不厌频读,诗须放淡吟”。

只有让学生反复吟诵,仔细品味,而不以背诵为满足,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

(二)启发想象,领悟古诗的意境美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在古诗学习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

如《寻隐者不遇》一诗语言相当精炼,初读此诗,似觉平易,细加欣赏,则易中有难。

寻隐者来的过程,一字未提;与童子会晤时的寒暄和问话,也一概从略;童子答问也当不少,但诗人仅摘三句,答问不多,但寓意深刻。

在教学中,我首先指导学生弄清诗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诗人在松树下问些什么,诗中有没有写?你能概括童子的回答,并展开联想补充出来吗?假如你是书童,你会怎么回答?”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问话一一作答,并让学生分角色当堂进行对话表演。

在表演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对答如流,还伴有生动、有趣的动作表演,把《寻隐者不遇》中的寻访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初步领悟到了诗的意境。

(三)披文入情,体会古诗的情感美“情”是古诗的根源。

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

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

在教学中,可采用以下方法:借景引情——在古诗中,诗人常常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孟浩然的《春晓》一诗,句句写景,字字含情,诗句看似写景,实为抒情,情景交融,达到无由分解的境界。

我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体会诗人是如何描写“啼鸟”、“风雨”、“落花”等景物,再借助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体会诗...

如何引导学生鉴赏古诗

一、学习古诗的意义首先,古诗具有简洁、抒情、篇幅短小而丰富的特点,学习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去补充和领悟,这当中就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

同时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利用古诗作为一个起点,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设想象中的图画。

古人云: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即是这个道理。

由此可以引出其第二个作用即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这对于发展创造性思维不能不说是一个有益的契机。

其次古诗教学给了我们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发展创造性思维,进行艺术再创造。

学生在读古诗时,对诗中描绘的各种形象大都见过,然后利用想象根据诗意把大脑中记忆的各种意象进行再造组合,从而再大脑中创造一个新的画面。

这样不仅对诗意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第三,古诗把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理”,既闪耀着美的光彩,又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既抓住“亦画、亦情、亦理”的特点,又引发学生思想情操上受到美的陶冶和升华。

因此小学古诗教学的过程其实是鉴赏美的过程。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审美体系,对于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往往凭借外部表象去下定论,而不能分析其内在的美和价值。

通过古诗教学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点,因为古诗往往反映一种内化的、含蓄的情感,诗人把自己的志意和感情寓含在诗文中,正所谓“诗以道志”。

教师可以通过对古诗的讲评,扩展学生的审美视野,让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经验,得出正确的审美标准。

另外,古诗教学可以汲取古诗有益精髓,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古诗不仅体现诗人对社会事物、人情哲理的深刻认识,更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思想结晶。

它能让学生珍惜新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思乡惜友之情,同时教给学生阐事明理,为人处世之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并且,它还可以培养学生在音乐、建筑、绘画等方面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因此,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古诗学习不论是对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还是对其他方面的培养都有积极的意义。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进行古诗教学中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够充分领悟古诗的意境。

二、读中悟美、悟情(一)强化吟诵,品味古诗的语言美古诗的语言美,首先是指语言的音乐美。

古诗和辙押韵,字数、句数整齐、均衡。

诵读起来琅琅上口,自然而然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

古诗的语言美还指语言的精确美、凝练美,一字一词包含着极丰富的内容。

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把山间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流动的景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古诗的语言美呢?我在古诗教学中总是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

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

宋代方岳说:“书不厌频读,诗须放淡吟”。

只有让学生反复吟诵,仔细品味,而不以背诵为满足,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

(二)启发想象,领悟古诗的意境美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在古诗学习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

如《寻隐者不遇》一诗语言相当精炼,初读此诗,似觉平易,细加欣赏,则易中有难。

寻隐者来的过程,一字未提;与童子会晤时的寒暄和问话,也一概从略;童子答问也当不少,但诗人仅摘三句,答问不多,但寓意深刻。

在教学中,我首先指导学生弄清诗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诗人在松树下问些什么,诗中有没有写?你能概括童子的回答,并展开联想补充出来吗?假如你是书童,你会怎么回答?”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问话一一作答,并让学生分角色当堂进行对话表演。

在表演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对答如流,还伴有生动、有趣的动作表演,把《寻隐者不遇》中的寻访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初步领悟到了诗的意境。

(三)披文入情,体会古诗的情感美“情”是古诗的根源。

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

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

在教学中,可采用以下方法:借景引情——在古诗中,诗人常常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孟浩然的《春晓》一诗,句句写景,字字含情,诗句看似写景,实为抒情,情景交融,达到无由分解的境界。

我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体会诗人是如何描写“啼鸟”、“风雨”、“落花”等景物,再借助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体会诗...

如何教学古诗词

(一)强化吟诵,品味古诗的语言美 古诗的语言美,首先是指语言的音乐美。

古诗和辙押韵,字数、句数整齐、均衡。

诵读起来琅琅上口,自然而然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

古诗的语言美还指语言的精确美、凝练美,一字一词包含着极丰富的内容。

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把山间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流动的景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古诗的语言美呢?我在古诗教学中总是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

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

宋代方岳说:“书不厌频读,诗须放淡吟”。

只有让学生反复吟诵,仔细品味,而不以背诵为满足,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

(二)启发想象,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在古诗学习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

如《寻隐者不遇》一诗语言相当精炼,初读此诗,似觉平易,细加欣赏,则易中有难。

寻隐者来的过程,一字未提;与童子会晤时的寒暄和问话,也一概从略;童子答问也当不少,但诗人仅摘三句,答问不多,但寓意深刻。

在教学中,我首先指导学生弄清诗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诗人在松树下问些什么,诗中有没有写?你能概括童子的回答,并展开联想补充出来吗?假如你是书童,你会怎么回答?”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问话一一作答,并让学生分角色当堂进行对话表演。

在表演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对答如流,还伴有生动、有趣的动作表演,把《寻隐者不遇》中的寻访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初步领悟到了诗的意境。

(三)披文入情,体会古诗的情感美 “情”是古诗的根源。

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

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

在教学中,可采用以下方法: 借景引情——在古诗中,诗人常常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孟浩然的《春晓》一诗,句句写景,字字含情,诗句看似写景,实为抒情,情景交融,达到无由分解的境界。

我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体会诗人是如何描写“啼鸟”、“风雨”、“落花”等景物,再借助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体会诗中“不觉”、“知多少”等字词的情感色彩,从而把握诗人爱春、惜春的深情。

借曲引情——例如:《咏柳》一诗,要体会作者对春天的无限热爱之情,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教学时,我首先播放一段乐曲——《春天》,这首曲子以优美抒情的曲调,轻快舒展的节奏,诗一般的音乐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田野、湖泊、森林,抒发了少年儿童的热爱祖国、热爱春天的感情。

学生一听乐曲,便置身于优美的春景之中,犹如身临其境。

这时再学古诗,学生很快进入情境。

与诗人笔下美丽多姿的新柳产生共鸣。

学完全诗后,再一边听乐曲一边想象,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春景图展现在学生面前。

他们禁不住发出一股对春天的无限热爱之情,深深体会到了诗中的情感美。

曲情交融,为学生学好古诗创设了一个艺术的氛围。